最新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育论文题目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方案(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XY字客最新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育论文题目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方案(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育论文题目篇一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育论文题目篇二

1.人类早期的科学教育的特点:自然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自然科学教育带有神灵色彩。

2.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的光辉成果: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了《墨经》和《考工记》两部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墨经》不但记载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还可以从中看到墨子是如何对弟子进行教育的。墨子在讲学时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生产知识,他曾经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光学中“小孔成像”的原理。墨子对“小孔成像”(又说“针孔成像”)的解释,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比希腊的欧几里得还要早一个世纪。更具有价值的是,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在世界科学教育史上是首创。

3.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大多仍然在家庭中随着父母的劳动和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科学教育。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

我国儿童自然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进行,是在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同治元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中设有“格致”这一科目,是我国设置自然科学教育课程的开端。19我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幼稚园――湖北幼稚园。1932年10月,当时的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规定有关科学教育内容的课程――“社会和自然”。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

五、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3.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六、本章要求掌握的问题: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科学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技术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3)科学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是创造、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育论文题目篇三

材料准备:四个牛奶盒、剪刀、双面胶、彩纸、瓶子的盖。

制作过程:

1.用剪刀沿盒子的三分之处剪开。

2.用深色彩纸剪出10个圆形做轱辘。

3.将彩色报纸撕下一块用手攒成球。

4.将攒好的小球粘在轱辘上。

5.再粘在盒子车厢的两侧。

6.将彩纸用剪刀剪下四条长条反复的折,再将两端粘上双面胶,把每节车厢连接在一起。

7.利用双粘胶将剪下来的一个牛奶盒上半部分和第一个“车厢”粘在一起。

8.将瓶子盖拧下来,利用双面胶粘在“车头”。

9.牛奶小车做好了。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育论文题目篇四

2、尖尖嘴,细细腿,狡猾多疑拖大尾。(一动物)。【谜底】狐狸

3、不走光跳,吵吵闹闹,吃虫吃粮,功大过小。(一动物)【谜底】麻雀

4、长相俊俏,爱舞爱跳,飞舞花丛,快乐逍遥。(一动物)【谜底】蝴蝶

5、有枪不能放,有脚不能行,天天弯着腰,总在水里游。(一动物)【谜底】虾

6、身穿白袍子,头戴红帽子,走路像公子,说话高嗓子。(一动物)。【谜底】鹅

7、腿长胳膊短,眉毛盖着眼,有人不吱声,无人爱叫唤。(一动物)。【谜底】蝈蝈

12、面孔像猫,起飞像鸟,天天上夜班,捉鼠本领高。(打一动物)【谜底】猫头鹰

19、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打一动物)【谜底】蝉(知了)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育论文题目篇五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吴广梅(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

摘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从建构主义来看,知识不是客观的,知识是人创造的,并受人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知识具有主观性;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向幼儿的知识传递。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可以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科学教育;学前儿童

建构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它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新的诠释,从而对人与知识关系进行了新的理解。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20世纪80年代末在欧美兴起,它颠覆了传统的有关知识和认识的客观被动的观点,强调知识是主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和生成的。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价值。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

从本质上看,建构主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关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本质的一系列认识与解释的理论[1]。它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对外在的经验世界主动加以组织而获得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不存在一种客观的知识,知识是人创造的,并受人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知识具有主观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幼儿的知识传递,而是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是个人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的,但是这种建构不是没有目的胡乱建构;知识不是客观的,也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做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有的知识会被不断地否定,会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知识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针对具体情境进行的再创造,所以说主体对知识的获取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2.知识是社会文化的

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知识的建构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不光是居于个体内部的,知识的建构不光有个人的参与,也有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成长和学习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正如维果斯基所说,知识是一个“以语言为基础的协作过程”,是人们“通过谈话得以建构,利用语言协商”而产生的“共同意义。”所以说,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知识,而语言是一种社会建构,语言的意义是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依赖而获得的,知识是社会文化的。

3.知识是情境化的

知识的情境性和知识的去情境性是对知识看法的一个重要维度[2]。知识是情境化的而不是孤立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离不开学习得以发生的具体环境,情境的体验让知识的学习和建构更加牢固。幼儿在幼儿园所学习的知识应该是一种情境化的体验,同时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训练。在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脱离情境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是呆滞的和没有生命力的。

4.知识具有个体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个体性。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一个人特定的知识经验背景。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而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4]。(教育论文)幼儿科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还有科学态度的培养。比起科学知识来,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具有更高的价值。幼儿科学教育与其说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与科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

在幼儿阶段,“科学知识”主要指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些可以观察和感知到的现象以及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讲,科学知识包括与人们生活有关的自然环境(如常见的动、植物,自然界中的非生物等),幼儿身边的物理现象(如力和运动、热和温度等)、化学现象(如醋与苏打的中和),以及气候和季节现象和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和技术等方面丰富的内容。“科学能力”指的是应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推论、应用,还有交流,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第三个因素是“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包括了好奇心、探究意识、执著的精神,还有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掌握适宜的科学技能,是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1.科学教育的本质:强调探究式的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主张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活动场景,开展探究性学习,幼儿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教师则作为探究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幼儿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源,让幼儿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解题方案与步骤,直至问题解决。总之,建构主义倡导的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恰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科学探究”本质。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占兰研究员作了题为《幼儿园如何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学术报告,使大家明确了科学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指出探究式科学教育要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流方向。美国库克博士(laura)认为: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并不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的集合,也不是关于事实的积累和记忆,而是去探索、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5]。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幼儿通过观察、预测、验证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认真审视、敢于质疑已有的知识,为科学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2.科学教育的内容:基本性和生成性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儿童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要选择最基本的科学经验,并且这种基本的科学经验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满足于幼儿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同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也是动态生成的,幼儿在与自然与事物的对话中,在探索和发现中,新知识不断地建构,新想法不断地生成。因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除了专门的教师设计好的科学活动外,也要看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比如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要想有生成性的科学内容的产生,就要提供具有探索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的科学探究材料。

3.科学教育的过程:幼儿的自主建构和合作性建构的统一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可以是每一个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的,科学知识也可以是学习者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而进行合作性建构。总之,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教育过程应是幼儿的自主建构和合作性建构的统一,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自主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幼儿达到合作性的社会建构。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幼儿自主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为幼儿的建构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架;幼儿的角色应是认知信息的加工者、认知结构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4.科学教育的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的情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与学习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离不开学习情境的帮助。促进幼儿进行建构性学习的情境有两类:一类是真实的物理情境。在真实的物理情境中,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幼儿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习时,可以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新的意义;如果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就要借助于情境的支持,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幼儿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或重建,以接纳新知识,达到“顺应”的过程。另一类是合作性社会情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分享、交流和合作,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见解,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使知识的意义建构得以加速。

5.科学教育的评价:注重过程性和差异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科学教育不能用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幼儿的学习水平,科学教育的评价要注重发挥评价的促进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功能,因而倡导形成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所以这种评价的两大特性是过程性和差异性。因为幼儿的科学素养是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故在进行评价时要将评价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尤其要重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能简单的关注幼儿探究活动的结果。同时由于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我们的评价要因时因人而异,建立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通过这种过程性和差异性的评价,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以及学习情境、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更好地支持和指导幼儿进行建构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欧。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孙卫国,唐淑敏。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

[4]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

[5]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85.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