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笔舞

教案模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精心准备的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一

《题西林壁》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b.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c.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兴趣是朗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让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此让学们明白了看庐山确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还直观地感受到了看景还可以从季节、气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二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1课时。

多媒体教学课件。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三

1、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诵并默写古诗。

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一、 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

1、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学习古诗

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 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 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 岭

峰 侧

各不同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一课时。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b、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c、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兴趣是朗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让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此让学们明白了看庐山确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还直观地感受到了看景还可以从季节、气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4、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a、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设计意图】:当书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更好地证实猜想时,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高涨时,我适时地点拨,使他们的探究很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语文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面。(多媒体展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设计意图】: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瑰宝。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古诗一直闪耀着璨灿的光芒,引导学生去诵读、赏析,加深他们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在刚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巧妙地将远程教育设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资源中的范读去使学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中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六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生:没有)

师:自我介绍。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我,你们能认出我吗?为什么?

师: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一分钟。(师从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圈)

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老师,现在让我也来认识认识你们吧!(生自我介绍)

2、同学们喜欢爬山吗?你爬过哪些山?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课件出示描写山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一个记忆力大考验,老师这里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词?(指名读、齐读一遍)

4、交流学生记词情况。

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3)师生合作读。读古诗不仅要读的准确,还要读的有节奏,要读的有板有眼。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

(生:作者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你能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景色?(师创设情境)

(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师: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练读(指名读前两句诗)

师: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景色不一样?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

生: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指名读。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个字?(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因为)

谁读懂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

(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生: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

师: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生举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物品,如橘子、苹果等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

师: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

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

让别的同学去评价他。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师生齐诵。

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代诗人王世懋冒雪上庐山写下了一首咏雪诗《庐山雪》:

朝日照积雪,庐山白如云。

始知灵境杳,不与众山群。

树色空中断,泉声天半闻。

千崖冰玉里,何处着匡君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七

2分24秒。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讲授型。

小学四年级学生。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时间。

6秒。

第一部分内容:欣赏古诗。

23秒。

第二部分内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86秒。

第三部分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2秒。

再见。

6秒。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朗读有助于整体感知诗歌意思,更有助于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感情都真挚深沉,所以在读的时候,语速总体上可舒缓些。在朗读的基础上,也可以安排一些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体会,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八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九

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贴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教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可是教师期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缘”字。

2、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资料、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景,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能够参考的操作模式:

一、解诗题(结合注释)

二、知作者(包括必须程度的写诗背景);

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

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十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十一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

(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等词)。

(3)齐读诗句。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的庐山,只有()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

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十二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板书设计 。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不同。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十三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十四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最新题西林壁说课稿设计(优质15篇)篇十五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第个国际减灾日活动总结(通用18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效果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的过程。下面这些活动总结范文是小编根据实际情况整理的,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写活动总结时有所帮助。

    2023年暑假放假通知(热门20篇)

    发布通知前,需要明确目的和受众,以便选择合适的语气和措辞。如果你需要写一份通知,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来提高撰写水平。各单位、各部门:本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根据校历

    2023年乡风移风易俗倡议书大全(18篇)

    阅读范文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兴趣,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范文范本是指一篇具有典型特征和优良品质的文章,它可以作为学习和参考的范本。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我

    最新小满节气演讲稿(模板14篇)

    在演讲稿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优秀的演讲范文,借鉴其中的表达方式、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这里有一些著名演讲者的经典演讲稿范文,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

    最新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论文(优质20篇)

    读书心得不仅仅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思考的展示。以下是一些优秀读书心得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平凡的世界”里有着一群

    最新大班综合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纸片变变(精选19篇)

    大班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要素,从而系统地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大班教案范文中的评估方法和评价标准,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

    最新大学生软件专业实习报告范文(17篇)

    实习报告的开头应该包括对实习单位的简介和实习岗位的描述。无论实习报告的内容如何,我们都希望每位同学能够通过实习报告的写作过程,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新防水施工安全协议书(热门24篇)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以下是一些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甲方:乙方:依据国家有关安全法规要求,

    2023年保育学习心得体会(模板18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发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段时间的总结让我认识到,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只要努力不懈,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将来到来。20xx年的12

    最新阳光路上抒情大全(14篇)

    优秀作文描绘了作者深入思考的过程,展现出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能力。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条理清晰的内容,还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这篇作文一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