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通用9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笔砚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通用9篇)

岗位职责是对一个岗位具体要求和工作内容的概括。岗位职责的分配需要考虑到员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岗位职责范文4:负责企业信息技术部门的管理和运营,包括网络维护、信息安全管理、软件开发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篇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想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读书,学生就很容易动情。另外对于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己补充了资料,还应该让学生补充资料,这样才能感悟,使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到读透。今天的课给了我深深的思索,“上好一节课真难”是我最大的感受。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尝试,不断提高。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篇二

总是埋怨语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比不过副科老师,总是异想天开的想孩子什么时候能把语文当成音乐津津有味的学,那就今生无憾了。可是事与愿违,教了一辈子语文,发现语文似乎永远摆脱不掉严肃的面孔,无论自己怎样和风细雨,也似乎打动不了孩子的心,一部分学生拘禁的始终不敢举起他的小手,唉,可怜的“耗子“一族。让人一筹莫展。

可是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后,我似乎有拨云见日的感觉,不妨说给你听听。

“我的时间我做主”

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采用从题目入手的方式,让孩子们提问题,几个孩子立马高举起手,我迫不及待的让一个孩子起来说:

a:“为什么是中国孩子而不是外国孩子?”

b问:“为什么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很多孩子”晕,i服了u,为了鼓励落后,即使这样的问题我也郑重其事的写在了黑板上。正在我灰心丧气的时候,聪明的孩子来解围了,“发出怎样的呼声”“为什么发出呼声”“对谁发出的呼声”。孩子门的问题让我豁然开朗。万事开头难,下面的教学可以按预定步骤进行了。在经过反复熟读之后,我采用激将法,让同学比赛看谁能无师自通,自己学习课文寻找答案,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读书的,思考的,划线的,忙的不亦乐乎。

小数字大历史

“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在理解51年前的时候,我让学生计算反法西斯胜利的年代,学生的兴致马上被调动起来,并且孩子们还交流了大量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些资料,一个小小的数字引发出大量的历史知识,孩子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兴趣更浓了。

“全世界都听见了”

大量的排比句、感叹句使得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指导朗读,我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读的不仅有声而且有色了,特别是读到“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等句子时,学生的感情升腾到极点,最后的和平几乎是呼喊而出,即使我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说:“是的,这和平的呼喊我听见了,古寨小学的同学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教室里立刻爆发一阵愉快的笑声。

情绪上来了,当然思维似乎也更活跃了,即使是上课开始几个上不了大场面的问题也被学生给消化掉了,用孩子们的话说,一个孩子只是全中国孩子的代表,至于为什么是中国孩子而不是外国孩子,那当然是因为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国家,中国孩子更爱和平。看来孩子们是真正融入到文章所渲染的气氛中了。

课后,心情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孩子们应该和我一样轻松吧?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篇三

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当鲜花捧来,蓝盔接来,而爸爸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时,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声音不禁颤抖,热泪不禁盈眶,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而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再化为动情的声音,每一句话的朗读都饱含深情。尤其是励芸同学朗读的2、3自然段,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感染,引起强烈的共鸣,使课堂因为她的朗读而精彩异常。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立足文本,体现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时,学生能针对同一句话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发言的大部分同学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周璐露同学能根据“蓝盔”加上了引号,体会到它的意思并不单纯是指一顶蓝盔,而是象征着和平。爸爸是想让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叶旭东能联系上下文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对于文本有自己的认识,平时的语文课上的日积月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三、教学课件简洁、实用,为教学服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篇四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距离孩子的生活较远,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再配上一段沉重的音乐《tears》,整个教室沉浸在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要根据情况把更多的权利还给学生们。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篇五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他们在课前就了解战争,为课堂朗读酝酿感情基础。这一点做得还是很及时、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太可怕了!”“我们要远离战争!”这发自学生内心的呼唤是那么强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得益于课前的准备。

但是,课堂上学生朗读并不“美”,仔细想想,原因有二个。一是,开始时老师的范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因而朗读时缺乏感情,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二是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看来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且要充分的备好学生,只有“以学生为本”的课才是最成功的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篇六

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我设计一个“真情告白”的填空练习,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用“心”读书这环节。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篇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他们在课前就了解战争,为课堂朗读酝酿感情基础。这一点做得还是很及时、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太可怕了!我们要远离战争!这发自学生内心的呼唤是那么强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得益于课前的准备。

但是,课堂上学生朗读并不美,仔细想想,原因有二个。一是,开始时老师的范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因而朗读时缺乏感情,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二是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看来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且要充分的备好学生,只有以学生为本的课才是最成功的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篇八

一、优点:

1.深度的领会挖掘文本的内涵,小学生兴趣也很浓厚,老师没有停在文章的表面上,而是艺术的把学生通过小试验,带到了一定的高度,以此及人,真正做到了工具与文的完美结合,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2.识字教学遵循识字规律,通过不同的识字方法等工作方法,活泼有趣,颇有艺术。

3.把握了正确的价值趋向,重视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既教书又育人。

4.自由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走进语文的神奇中,童真童趣,在感染孩子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不足:

在内容上,理解的要求应低于精读课文。在方法上,要更加放手。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为此要教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三、改进措施:

1.善于取舍,突出重点,一课一得。

要注意课文的内容不等于要教学的内容。

2.整体求略,部分求精,突出重点。

要在略读课上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基本方法是注意略读课前的连接语,根据连接语中的提示语确定教学重点。

3.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要注意在课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4.粗知大意不是浅知。略读课文在阅读方法上不排斥精读。

5.自己阅读不是自学,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但老师要说得少,说得更精当。

6.瞻前顾后,加强指导。使略读课文起到总结规律的作用。

7.因文而异,略而不简。

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以从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导、知、说、练、拓。其中练是重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篇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本课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的无比可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催人泪下。在第一课时,完成本课14个生字的读写,理解新词意思,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作者叙述脉络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

在品读“痛失父亲”一段后,学生已经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小作者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痛苦,但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又范读了这部分课文。从学生们专注的神情中,从教室里那凝重的气氛中,我感觉到自己在范读时声音的颤动,感觉到孩子们激情涌动的心情,感觉到他们的确被深深地感染了,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中来。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一灵魂语句时,我让学生观看一组战争图片,黝黑的武器、落魄的人群、燃烧的家园、惊恐的眼睛、残缺的肢体??随着一个个画面的消失,教室里不时发出戚戚喳喳、长吁短叹的声音。我知道,孩子们被触动了,被震撼了。他们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真正地了解和认识了战争。

朱作仁教授曾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注重把朗读权交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品词析句,引导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运用品味、揣摩、交流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练、细腻与形象,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2、发挥想象,引导感情朗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痛失父亲”一部分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表达的情景当中去。并引导学生想象:接爸爸回来的那一天,机场里会是怎样的场面?学生积极地想象、感受:“人们一定会准备许多鲜花,像迎接一位凯旋的英雄”,“也许还会立刻送往医院,看看还能不能把爸爸抢救过来”,“我和妈妈肯定会失声痛哭”。然后通过朗读,入情入境地完成了对本段文字的理解及对思想感情的挖掘。

3、运用范读,引导情感朗读。

语音是口耳之学,加上学生的模仿力又很强。因此,课堂上,我注重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将作品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在示范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失父之痛时,我就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朗读,很好地将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使他们体会到了激荡在语言文字当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语境中来,出色地朗读了这一部分课文。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很好地完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得到了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本学段的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学习“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联系图片中受伤的伊拉克小男孩,写出对现实的恐惧和对战争的憎恨。这样,通过创设具体情景,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真切,更加深刻,进一步强化课文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的理解感悟落到实处。学生的表达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我一想起家园被毁的那一惨象,一想起失去的双手和惨死的爸爸,眼泪就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我想说,别再打了,救救我吧!”“我平时最喜欢画画,可无情的子弹却把我的双手炸没了。但是,我还要画!即使用纱布缠着笔,我也要画!”“我想摆脱战争这个恶魔!”??这一句句充满童真的话语,凝聚了他们的真情实感,表达了他们的独特体验。在读写结合中完成了语言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也为学习下一部分的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总的评价自己这堂课,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通过朗读、交流、练笔、拓展,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体会情感、学习知识,在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从自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或多或少的“急躁”,能反映出自己对课堂中师生角色、地位的理解是不透彻的。在课堂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很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弥补和解决。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执著地追求她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与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