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ZS文王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写作的要点和重点,避免走入错误的方向。这里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帮助。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一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与世界联系密切的经济特点。

2、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特点。

4、运用实例说明日本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综合分析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条件。

1、日本的经济特点。

2、日本的工业布局。

日本的工业布局特点及其原因。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册。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引导启发。

一、复习:日本的自然环境条件都有哪些?

岛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以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资源丰富,无长河;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图”,日本从国外进口哪些主要工业原料?

煤、石油、铁矿石、铜矿石等。

日本依靠什么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呢?

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1、经济发展条件。

阅读17页教材内容,找出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力条件和不利条件。

a不利:地域狭小,资源贫乏。

b有利:劳动力丰富;科技水平高;岛国多优良港湾。

由于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日本发展经济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总结一下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的。

“进口——加工——出口”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日本的工业发展状况。

2、主要工业区及其分布。

展示:读18页图7.14“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找出日本的工业区,并观察有什么样的特点。

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为什么主要集中在这里呢?(形成原因)。

临海可利用海上便利的交通,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讨论:

(1)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带带来了哪些问题?

工业用地紧张,工业供水、供电不足,环境污染加剧等。

(2)随着工业发展,日本工业面临哪些问题?

劳动力价格上涨、用地紧张、人口老龄化、国内需求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日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

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美国、欧洲、东亚、东南亚地区。

由以上可知: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促进其科技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便于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但是经济危机的发生,同样使其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近年来,日本又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迁移到海外,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丰富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减少运输成本,保护了本国的自然资源,提高了劳动效率。

日本从古代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文化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展示图片,说明“东西方兼容”的`特点:

和服与西装并存,和食与快餐并存,同样用筷子吃饭等。

东西方兼容的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继续传统文化的,利于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利于良好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形成;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利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

我们从日本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技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身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人稠的岛上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强国。这一点正是我国在发展经济时所要借鉴的。

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发展条件:

2、工业分布:五大工业区。

3、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

文化。

1、民族特点: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2、文化特点:东西方文化兼容。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二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习,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三

1、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2、掌握日本地形特点特点。

3、了解日本国土面积和人口。

4、知道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能力目标】。

1、通过地图教学,强化学生地图的阅读能力、地图学习运用能力。

2、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打破课堂沉默现象。

3、初步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生活技能,懂得在自然灾害前面如何自救、避险等知识。

2、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3、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而没有胁迫感的课堂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

【教学重点】。

1、日本的领土组成及地理位置。

2、日本地形特征。

3、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课堂上的学生沉默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具准备】。

《日本地形图》、《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

【教学方法】。

利用图表、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教学法等。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东部有一个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群岛国家—日本。日本有“日出之国”、“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呼,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或许你比较熟悉,或许你相当陌生。你到底又知道日本多少呢?(讨论:根据你所知道的日本或者与日本有关的说与大家听,看谁说得多?)。

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说。(大家说的非常好,老师相信,经过大家在这节课内的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团结合作,我们肯定都能对日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简单而又动情的几句渲染语,将能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和热情,迅速地把全班学生都推入了学习的角色之中,这对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教学进度及教学效率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导入新课教学。

【教与学】。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把地图册打开到《日本》这一页,拿出《地理填充图》,对照《日本图》在填充图上填注太平洋、日本海、东海、黄海、朝鲜海峡、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

2、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对照《日本图》说出日本领土组成的主要四大岛屿名称,并指出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哪个?(学生回答可采取分组竞赛等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出示《日本轮廓简图》,让学生在《日本轮廓简图》上填上四大岛屿名称。

(知识拓展)日本北部四个小岛色丹岛、择捉岛、国后岛、齿舞诸岛也是日本固有领土,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当时的苏联占领,至今仍被俄罗斯占有。

3、学生活动:根据统计资料,算一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保留整数位)。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概括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情况。(先让班干回答或由班干推选人选,这样,不仅能很快改变尴尬局面,而且,还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国家面积(万千米2)人口(亿人)人口密度(人/千米2)。

日本37.81.27336。

中国96012.95131。

通过计算对比,我们知道日本面积狭小,但人口众多,是一个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肯定,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努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增添成就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归纳讨论结果:日本海岸线漫长(3万千米),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海上运输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5、阅读《日本地形图》,概括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狭小。并且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日本最高的山峰—富士山。

6、阅读教材p67“阅读”材料—富士山,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及资料。

分成两组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1)日本群岛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如果你遇到地震灾害,如何避险?

(2)富士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葱郁,试分析地理原因。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东亚岛国。

1、地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2、领土组成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3、海岸线漫长曲折,多天然良港。

二、多山的地形。

1、多山的岛国,平原狭窄。

2、火山地震频繁。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四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教师: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方案一: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2)、我们唐海县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3、地理与风土人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

方案一: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

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

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学生举例子……

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五

地理知识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地理知识的课件,内容如下:

知识与能力:学习地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教师: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方案一: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2)、我们唐海县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3、地理与风土人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

方案一: 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

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

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学生举例子……

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六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第三节印度。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5、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兰教还把麦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多汁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著名的乳畜大国。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读图6.12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独占大陆的国家,三个美名传天下。特有动物大袋鼠,鸭嘴鸸鹋和考拉。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它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煤铁资源储量大。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第一节美国。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本土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9.9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读图9.12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读图9.18p90,了解巴西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3、巴西的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规模第二大的水电站。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护的是亚马孙热带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首都是巴西利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亚,既有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的考虑,也有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

图10.1、10.2p100、101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南极圈(南纬66.5°)以南北极圈(北纬66.5°)以北。

特征是地球最冷的地区,降水很少,风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之称,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比南极温暖湿润,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极,风力远不及南极。

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无数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是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石油、天然气、煤、铁,也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18个国家140个)。

世界之最。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七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日本的岛国,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地震等地形特点。

2.知道日本的首都——东京,知道日本发达的经济特点:以加工贸易型为主的经济结构,以及发展特点:进行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知道日本工业区沿海分布的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点。

2.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特点。

日本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读图分析法、填图活动法、讨论归纳法、多媒体直观教学等相互结合。

导入新课。

一、海岸线曲折的岛国。

引导读图:

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日本的相对位置。

3.纬度位置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北温带)。

分析:读图9.1“日本的地形”

让学生讨论:

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

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日本是个群岛国,主体部分主要为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大岛,其中本州岛最大)。

小结: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群岛国家,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和4000个小岛组成,通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共计37.7万平方千米,其中四大岛面积就占95.4%,尤以本州岛为最大,地位也最突出。让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出日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四大岛的名称。板书:岛国——四大岛为主体教师小结:地表崎岖,山脉纵横是日本地形的`基本特征。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著名的富士山高达3776米,是日本第一高峰,日本人民奉为“圣岳”。平原面积狭小,分布零散,多位于河流下游和沿海一带,其中最大的关东平原只有1.68万平方千米。(闪现关东平原,让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出关东平原)。

日本平原面积虽小,但对经济生活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这里是人口密集、工厂林立、城市毗连、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提问:同学们!请注意观察富士山附近有个符号“”,该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富士山为火山。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山顶常有积雪,附近有瀑布、温泉和湖泊,湖光山色,风景优美。但它也是一座能给人带来灾难的活火山,日本火山众多,火山爆发常伴有地震的发生,所以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多火山、地震。

提问: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在哪儿?

日本的地理位置跟世界大的火山、地震带有何关系?日本为什么会多火山、地震?

请结合板块运动学说分析。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八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最大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九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从埃及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方面说明旅游业为什么十分发达。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举行30分钟的演讲会:

演讲主题“埃及-文明古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3-14“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从p75图3-21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4.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埃及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埃及教学课件、挂图、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如生”,就是说,人死了他的灵魂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与生前一样,也需要吃喝享受,只不过换了个地方而已。所以,古代的帝王往往从登基开始,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而且还要放入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中国皇帝往往把陵墓建在地下,埃及的国王喜欢把陵墓建在地上!埃及的“金字塔”实际就是法老的陵墓!

为什么叫“金字塔”?(先问学生,教师后说明)。

因为它的外形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从四面看,它们底部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埃及的地理位置学习:

教师展示“非洲(埃及)挂图”,学生看图或看课文p72“图3-14”,观察埃及地图并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请找出“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西奈半岛以及邻国。

(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

(4)埃及的地理位置特点是什么?

读图思考,学生回答时到黑板前指挂图,面向全体学生说明上述问题。

最后教师纠正错误并小结: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跨亚非两大洲,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也是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海上必经之地。

埃及也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有关人口、民族、宗教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看书答出。

“苏伊士运河”(课件图片展示):

教师展示收集的运河图片,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文p72阅读材料“苏伊士运河”,了解运河开凿的历史等有关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

(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最后教师再问是否查到运河其他资料,根据当时课堂情况,让学生或老师适当补充,如“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所”的资料。

(小结):埃及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目前,运河可通过28万吨满载的船只,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不断对运河加深和拓宽改造,当然,过往船只需要缴纳一定数目的“过河费”,运河收入从而成为目前埃及的经济支柱之一。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地貌、沙漠景观、

(问):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这里是什么气候?

学生看课文回答。

(教师承转)茫茫沙漠,干旱少雨,可想而知,人们对水有多么渴望!请看:

(展示课件图片)“尼罗河风光”“尼罗河流域图”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强调长河与大河概念的区别),起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进入埃及后流经沙漠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转承):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与生产都与尼罗河有关。

(学生演讲):尼罗河的'泛滥。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整理有关“古代尼罗河泛滥”的资料,用5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演讲要点:泛滥的时间,定期泛滥的原因,尼罗河泛滥带来的结果等几方面。

(教师小结):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因为泛滥的河水退去时能留下大量淤泥,被淹的土地变得特别肥沃,让古代埃及人发展了农业,同时,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所以,古埃及灿烂的文化,与尼罗河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有哪些?

要求学生在书p73课文内容里找出答案。

(承转)埃及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充分利用了尼罗河,而在近代,埃及人民还开凿了著名的苏伊士运河。

(学生演讲):苏伊士运河。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整理有关“苏伊士运河”的资料,用5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关于演讲:

为调动学生得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要求课前学生收集整理一些埃及的资料,作为埃及的课文补充。

组织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布置查找资料的任务,演讲者自己举手要求,教师随机挑选,上讲台演讲。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们不仅能挖掘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但补充了课文,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积极性在“满堂灌”教学方式下被压抑,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走上台演讲,是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时刻,他们所表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演”的课堂教学方式,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从实践效果看,教师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几乎所有的学生爆发出“我要学”的愿望,他们认为这是展示个人能力的好机会,所以准备积极而充分,演讲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由此可见,教师也应当是一个好导演。

埃及。

一、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

1、位置。

2、苏伊士。

3、领土、人口、宗教。

4、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

2.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十

知识目标:

1.明白我国有56个民族。

2.明白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明白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明白各民族的散布特点。

5.懂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懂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明白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敬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解释我国民族散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散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敬、团结友爱,共同保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散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散布状态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关心学生认识和懂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懂得,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一般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按照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础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辨认我国少数民族散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散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能够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明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尽管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接着再懂得民族的散布情况。在这个地点能够关心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认识我国民族散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来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能够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础内容。接着,通过展现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解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能够让学生自个儿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标都是为了关心学生认识履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能够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懂得,会引起学生特别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个儿的语言而没有自个儿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一般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如今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运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能够让学生视察一下,教师还能够让学生视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能够按照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能够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能够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懂得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中国的民族。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散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许多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想一下在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占,为抗日战争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解释了各民族人民共同抵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占,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视察“中华民族散布”图,考虑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散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散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散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讨论〕:教师出示以下资料: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履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个儿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个儿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能够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爱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按照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治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关心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点履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个儿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个儿的风俗适应、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爱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散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敬各民族的风俗适应。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展览,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资料的收集由学生来完成,能够是文字、图片、录像,类型不限。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惠安广海中学全体师生对各位今天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弹指一挥间,您的孩子已在我校度过了三个多月的学生生活,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紧紧围绕惠安广海中学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开展工作,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向您通报一下:

家长朋友们,我们惠安广海中学是“一所校本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是一个安全、整洁、秩序、美观的学习化校园”。学校秉承“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赏识和深厚的关爱,让每个学生在这里获得扎实的知识与生动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开放、平等、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创新。把他们培养成“生命成熟、智慧发展的21世纪终生自主学习者和创造者”,让“他们在多元、变化、竞争与合作的未来世界里----健康、文明、幸福!”

家长朋友们,初中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现就初一年级新学期的主要工作,我讲几点意见,请家长朋友支持。

一、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初一年级首先是抓好学生的立规入轨教育。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开学以来,我们狠抓了学生早操、早餐、午餐、午睡及集队等车等方面的工作,目的是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狠抓了学生的上课常规,目的是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学生的一日常规得到了强化,学生的精神貌有了更大的起色。今后,我们还将重点抓好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遵章守纪的习惯。

二、顺利过度,不落一人。

每一个初一学生都面临从小学向初中过度的难题。小学的课程门类少,难。

度小;进入中学后,课程门类增至十门,难度加大,速度加快。对此,我们将千方百计帮助孩子们度过难关,我们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三、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

我校的班风是:遵守纪律,礼貌热情,团结互助,勇于进取。

我校的学风是:勤奋、严谨、谦虚、创新。

每一个广海学子,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刻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形成家校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学校将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发放反馈单及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当然,我们更希望家长以主人翁的态度与学校密切联系。

五、提几点建议和希望。

1、“疼爱”但不“溺爱”。独生子女教育是个难题,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正因为我们深爱他们,所以精心培养他们良好的修养,博大的胸襟,高远的志向,高雅的志趣,渊博的学识,才显得特别重要。溺爱会害了孩子。

2、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建议家长朋友注意培养自己孩子的下面几种习惯。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十二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晨线、昏线的判断(自转法):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问题的解决如下。

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时,应着重让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时间是东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日界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实际上与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结束,0点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至于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期的具体计算问题,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少一些、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很大,建议初中阶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去系统学习。

承转:用日影变化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4.观察家乡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

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归纳比较,实战演练。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差异以及家乡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知识,下节课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和补充,获得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用的计时单位。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十三

1、亚洲的地理位臵: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臵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1、地理位臵:海陆位臵(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臵(亚洲部)、纬度位臵(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

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地理位臵:纬度位臵(10°s——25°n)主要位于热带;海陆位臵: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臵: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七下地理复习提纲(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1.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阿富汉外的西亚各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却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也就是说中东的地理位臵比较特殊,地跨亚洲、欧洲和非洲,被誉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臵也是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分别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中东犹如世界的交通要冲,古代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在也还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土耳其海峡的利用,更显其地理位臵的优越,中东还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许多国际航线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中东过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地区,如今一些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把它臵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就造成了中东的局势的不稳定。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储量占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主要运往美国、日本、西欧各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十四

1.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对学生的人地观教育。

教学重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世界第一“羊”业大国。

2.发达的农牧业生产。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丰富的矿产资源。

2.迅速发展的服务业。

3.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录像:袋鼠。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是哪个国家特有的吗?

生: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生:(略)。

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播放“澳大利亚动物园”视频资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驼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看到它们,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演化年代。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特有的动物,

你知道它们是哪两种吗?(出示澳大利亚国徽)。

生:袋鼠和鸸鹋。

师: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袋鼠拖着美丽的长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袋鼠”,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洁净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它比鸵鸟更高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不会飞翔,但善于飞跑,由“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称号。

师:其实,澳大利亚还有许多世界上特有的植物,例如桉树等。因此,有人把澳大利亚称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下面请同学们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澳大利亚长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会有什么影响?

(2)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1: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长期独自占领着南半球的一块大陆,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种类;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可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谈自己的具体体会和感受。

师:(过渡语)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植物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居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所以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生:回答、举例等。

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发“羊”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

师:其实,澳大利亚不仅羊养得好,其他的农牧业部门也十分发达。下面,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的。

师:请同学们看图8.37“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并从图中找出澳大利亚的四大农牧业区:“粗放牧羊区”“粗放牧牛区”“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生:回答。

生: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

师: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矿石产量高,矿产品出口创汇额占总出口额的很大部分。(请一个同学阅读教材p78页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就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生:(略)。

师: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是你先发现澳大利亚,你准备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生:学生畅所欲言。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生:读图,查找城市。

师:(小结)。

南太平洋上有个国家,它的环境很美,那里的人“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被特有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驶向世界。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澳大利亚。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十五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十六

1.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日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原因。

3.了解日本的文化。

1、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3)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3.5°n—45°n之间,属于北温带。

2、领土构成。

日本地形。

(1)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平原面积狭小,多分布在各岛的沿海地带。东京湾附近的关东平原是面积最大的平原。

(2)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峰。

(3)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震频繁的国家。

日本是个“地震国”,历史上较大的地震有2000多次,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一天平均4~5次。地震对日本的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读右图,说明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的地震。

时间: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

地点: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

震级:里氏9.0级震源深度:10公里。

伤亡:已造成7197人遇难逾万人失踪。

核电站事故: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机组当中,1号至4号均发生氢气爆炸。5、6号机组正在进行定期维修。

火山喷发:新燃岳火山13日下午喷发。

1、日本发展经济的条件。

2、日本工业的分布。

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3、海外投资。

主要投资对象: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

1、民族——大和民族(和服、和屋)语言——日语。

2、文化——东西方兼容,传统与现代并存。

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7篇)篇十七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句诗从地理的角度看,对吗?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板书)一、地球上的水体。

上图中地球上水体的存在形态有哪三种?

(提问,学生抢答,引入水资源的概念,从数据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稀缺与宝贵。)。

二、阅读图表,明确相互关系。

(板书)二、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

(个别提问,学生补充)。

三、读图探究,建立知识联系。

(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水循环示意图,随机选择2位同学上台展示)。

(板书)三、自然界的水循环。

四、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规律。

(阅读课本,结合上图,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板书)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五、拓展延伸,激发环境意识。

聚焦黄河水危机。

材料1伴随着断流性质的恶变,黄河在入海水量上呈现了急剧衰竭的过程。80年代后期-90年代,黄河水量发生了第二次大幅度衰减,年均入海从70年代的310亿m3顿减为140亿m3,已大大低于200亿m3的生态流量。,实际入海13亿m3,仅为天然水量的2.2%;黄河已经没有了“汛期”和“洪峰”的概念,说黄河“干”了丝毫不为夸张,已经完全是贫水性质的“水源性断流”。

材料2“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基本丧失水体功能120多万市民只能饮用苦水。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材料3一吨黄河水值多少钱?

“一吨(立方米)黄河水在黄河下游引黄渠道农业用水就是1分钱左右,这还是多方呼吁后12月1日调整的价格。”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接受采访时说,“按目前一瓶矿泉水平均2元的价格,200吨黄河水才值一瓶矿泉水。”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黄河水的利用率不足40%。在下游用水告急时,内蒙古、宁夏引黄灌区却大水漫灌,一亩地平均用水量超过了1100立方米,是正常用水量的4倍,一立方米水只能生产0.45公斤粮食。换算一下,一吨黄河水的产出仅有五角钱。

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方面,价格也在20做了调整,目前从黄河下游引黄渠首工程供水价格每立方米为3.9分(4-6月为4.6分)。但即使如此,水价仍只有供水成本的43%。黄河沿线聚集着众多让人骄傲的工业企业,但付出的代价是,工业生产用水每万元产值耗水300-500立方米,高于发达国家3至4倍。

3、如何缓解黄河的水危机,请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分组合作,形成小组共识,各组代表发言、展示)。

结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可复回。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责无旁贷。

【课后作业】。

各组上网查阅“海绵城市”“城市内涝”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形成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图文并茂。

【板书设计】。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的三态:固液气。

2、主体:海洋水(陆地:冰川水)。

二、水体的相互关系(简图)。

三、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的分类及主要环节(简图)。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复活的读后感手写(热门20篇)

    最重要的是,写读后感要坚持真实、客观、深入的原则,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思考。接下来是几篇非常经典的读后感,也是许多读者喜爱的范文,希望大家会喜

    柴油买卖合同判决书(模板23篇)

    买卖的目的多种多样,有些人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有些人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还有些人是为了投资赚取利润。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买卖模板,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和借

    美容院店长工作总结(优秀17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恐惧心。攀比心。虚荣心。从

    小学学期校长工作总结(优秀22篇)

    在学期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课外活动的收获。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期工作总结的实例,大家可以看看别人写作总结的方式和方法。

    企业统改工作会讲话(优秀19篇)

    演讲稿旨在通过演讲者精心设计的词句和语调,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色演讲稿,希望对大家在演讲技巧和表达能力方面有所启发和提高。

    师德小故事演讲稿三分钟(实用19篇)

    有时候,三分钟足够我们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启新的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三分钟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

    资助发言稿题目(汇总20篇)

    发言稿是演讲者向听众传达信息和观点的重要工具,它需要准确、简洁地表达演讲的主题和目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精彩发言稿,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发言带来一些灵感和思

    禁毒戒毒宣传活动总结(实用23篇)

    活动总结是对一次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书面材料,有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活动效果。接下来,我们将分享几篇精选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您写作活动总结有所帮助

    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模板22篇)

    情况报告可以用于向上级领导呈报工作进展和问题解决情况。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下面将为大家呈现一份精彩的情况报告范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

    工地技术员述职报告(通用18篇)

    这种书面材料需要客观地总结工作中的成绩、困难和收获。以下是一些成功者的述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用心去阅读和参考。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我在这里做2010年度述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