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紫衣梦

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对他人有益的分享。这是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真实的经历和深入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感悟。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一

2022年4月,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继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之后,时隔11年,教育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为了更好的帮助一线教师理解新课标,曹培英教授、史宁中教授先后通过线上活动,开展了《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专题讲座,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标准中的时代气息。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应运而生。

二、“综合与实践”被赋予具体内容。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式学习”为主,初中可以尝试“项目式学习”。在主题式学习中,常见的量将以跨学科的内容形式设计在“综合与实践”中。比如:购物活动:认识人民币“元、角、分”;时间在哪里:认识时、分、秒;年、月、日的秘密:认识年、月、日等。

这让我想到在今年5月19日举行的包河区小学数学二片教学研讨线上活动中,来自屯溪路小学的欧阳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人民币使用手册》一课,欧阳老师采用的就是项目式学习,通过“量与计量领域”、“电子支付社会背景”和“国家主权”三个方面设计项目学习的内容:不扫码,7元可以怎么付?关于人民币,你都知道什么?关于人民币,你还想了解什么?《人民币使用手册》要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制作“我会认”?整节课孩子们乐在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兴趣盎然,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国家主权的种子。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所以重点探究了100元人民币。课后老师分时间段做了具体任务安排,让孩子们继续探究其他面值的人民币,并给它们做介绍,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识。

三、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2022版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加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依托,认识克、千克、吨、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史教授指出:要注意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传统文化的知识。

回想起2019年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课的最后,我呈现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我的师傅刘主任评课时就指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墨子就曾说过:圆,一中同长也。说的多好,外国数学家是从感官上感受圆的美,而我们的老祖先是从本质上揭示圆为什么这么美。不仅如此,刘辉的割圆术、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等等,无不彰显我们的祖先对于圆探究的成果,这就是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渗透,这就是文化自信。我想,如何在数学课上更好的呈现数学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都应该去思考、去实践的。

2022年新课标已颁布数月有余,其中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不断地、反复地去研读,比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数移入“统计与概率”、增加了尺规作图和计数单位的内容等等。

不禁想起楚大夫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前路漫漫,但我必将砥砺前行,而新课标就是前行路上的那盏明灯,指引着我的数学教育之路。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有助于准确把握《标准》,并有效落实于教学实践。

一、《标准》内容结构化的特征分析。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标准》在内容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下整合或调整了学习主题。

小学由原来的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各学段的主题变化较大。初中阶段的主题变化不大,某些表述有所调整,如事件的概率改成随机事件的概率。“综合与实践”领域虽没有内容主题,但变化较大的是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并将部分知识内容融入其中。

(一)内容结构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通过主题整合的方式呈现,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在“数与代数”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这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从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视角对相关内容的统整,更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将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小学阶段的运算都是数的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运算。数与运算不可分,数的认识包含数的抽象表达、数的大小比较等,自然数从小到大就是一个累加的过程,从1开始每增加一个后继(+1)就得到一个新的数,其中蕴含了加的运算,数的大小比较也与运算密切相关。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算理的理解最终都要追溯到数的意义。如加法运算,整数和小数的加法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分数的加法是相同分母的分数直接相加,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相加,即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计算都可以理解为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将数与运算整合成一个主题,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数和运算,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数量关系”主题突出了问题解决的内容载体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常见的数量关系、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和探索规律等内容得到整合(方程移到第四学段),这些内容的本质都是数量关系。从数量关系的视角理解和把握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这些内容的核心概念。数量关系的重点在于用数和符号对现实情境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行表达,凸显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在数量关系主题下,包含了用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理解字母表示关系和规律、比和比例等内容。初中第四学段的“数与式”也是数与运算的延伸,本质上是数的认识扩展,以及数与式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两个主题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学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与运算”和“数与式”构成了一个统整的主题;“数量关系”和“方程与不等式”“函数”构成了一个统整的主题。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图形的认识重点是图形特征的探索与描述,图形的测量是对图形大小的度量,图形的认识与图形测量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图形的认识是对物体形状的抽象图形进行表示,重点是认识图形的特征。图形特征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如长方形相对的边相等这一特征,需要通过测量确认其正确性。图形的测量离不开对图形的认识,图形测量的过程与结果都与具体图形的特征密切相关。探索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问题,一定要与具体的图形建立联系,对图形特征的把握直接影响图形测量的学习。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在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中,摆满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其面积。这样的操作之所以可行,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有关。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没有这么简单,直接摆小正方形就行不通,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才可以。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的整合,凸显了两个主题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并使学生形成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图形的位置与图形的运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在小学,图形的位置重点是用一对有序数对描述一个点的位置(距离和方向也可以看作一对数),图形的运动主要是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要认识到图形运动本质上是图形上点的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平移或旋转,确定图形运动前的位置与运动后的位置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变化和不变,也就是点的位置的变或不变,所以图形的运动与图形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初中第四学段“图形的性质”是“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延伸,学生要以抽象的方式进一步探索小学阶段涉及的图形,从基本事实出发推导图形的几何性质和定理,理解和掌握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是小学阶段“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延伸,学生要进一步学习图形在轴对称、旋转和平移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中的不变量,以及用代数的方法表达图形的特征,体现数形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图形与几何的相关主题构成一个整体。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初中第四学段的主题“抽样与数据分析”和“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小学三个学段主题的延伸,五个主题构成一个整体。

“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整体设计,同样构成一个整体。

(二)内容结构化反映学科本质的一致性。

内容结构化通过学习主题的重组实现,四个领域下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内容的整体性,还反映了主题内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学科本质一致性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统领,以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贯穿整个主题,在不同学段表现的水平不同,但本质特征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具有一致性。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对于“数与运算”主题,“数的意义与表达”“加的意义”“相等”“运算律”等是核心概念(大概念、大观念或关键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数的意义与表达”,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与运算都与相应数的意义与表达密切相关。“数的认识”中从整数到分数、小数,都是从数量到数的抽象,核心的概念就是其意义和用抽象符号表达的方式。自然数表达为“十进制计数法”,用0、1……9这十个符号和以十为基底的位值制表达所有的数,如235表达的是2个“百”、3个“十”和5个“一”,分数和小数也是用抽象的方式表达。“数的运算”中,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最终都追溯到数的意义,同样具有一致性。在“数与运算”主题下,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去理解,这样少量的几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这一主题的学科本质。在对该主题内容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利用这些概念并通过迁移解决新的问题,相关的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运算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初中第四学段的“数与式”是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主题的延续,数的认识拓展到有理数。运算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拓展到式的运算,但主题的学科本质是一致的,几个核心概念也贯穿在主题内容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具有一致性。

对主题学科本质的分析,特别是主题核心概念的确定,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话题。上面仅是对“数与运算”主题学科本质一致性的简要分析。对“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等主题学科本质一致性的理解,以及相关核心概念的提炼,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三)内容结构化表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发展年龄特征和学习循序渐进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各学习主题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被安排在四个学段。不同学段提出了相应的水平要求,表现了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这体现在各主题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段目标”之中。以“数与代数”领域“数量关系”主题为例,在小学三个学段表述为“数量关系”,初中第四学段的“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则是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延伸和发展,在体现内容的整体性和学科本质一致性的同时,四个学段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对比第三学段“数量关系”主题和第四学段“方程与不等式”主题的部分学业要求,就可以发现它们的阶段性特征(见表1)。

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看,两个主题的学科本质具有一致性,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例如,关于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在具体问题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第四学段则是“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关于代数思维,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第四学段则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了解各主题的阶段性要求,不仅对特定学段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要求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同样主题在不同学段的特征,从而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未来学习的需求。阶段性特征也体现在同一主题下对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要求上。例如,“数量关系”和“方程与不等式”主题,第三学段重点强调几何直观、模型意识(在内容要求中)和初步的应用意识,第四学段强调建立模型观念。

二、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现实意义。

《标准》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这是本次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结构化特征,在内容设计上体现了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为什么要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内容结构化有什么现实意义?下面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

课程内容组织有多种模式,遵循学科的逻辑、学生发展的逻辑抑或解决社会问题的取向,不同设计理念构成不同样态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的课程组织方式。重视学科结构,是以学科逻辑为主线,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学科结构的学说对于课程的规划和组织具有指导作用和实际影响。内容的连贯与综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与所采用的结构概念联系着。”许多教育学者对其有明确的论述,如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对学科结构的价值、意义和方法作了系统阐述,施瓦布强调学科内容结构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作用。纵观学科结构研究的理论,结合本次课程修订提倡的理念,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目的在于体现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原理,进而促进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将学科内容恰当地组织起来,进而形成适应学生理解和迁移的知识结构,避免学生简单孤立地学习知识与方法,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合理的结构体系,这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基本理念。布鲁纳认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例如,在数学中,“代数学就是把已知数同未知数用方程式连接起来,使得未知数成为可知的一种方法。解这些方程式所包含的三个基本法则,是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三个基本法则所体现的思想,他就能认识到,要解的‘新’方程式完全不是新的,它不过是一个熟悉的题目的变形罢了。就迁移来说,一个学生是否知道这些运算法的正式名称,比起他是否能够应用它们来,是次要的”。学习内容的这种关联是通过学科的核心概念实现的,在结构化的内容体系中,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学科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打通知识之间关联的钥匙就是学科的基本原理。布鲁纳强调教学要注重基本观念的运用,认为“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一整套体系为止”。学科结构化的目的是使学习者了解所学内容的关联,而不是对个别知识的掌握。学习者从内容的关联中体会其中的核心概念(或基本观念),并将这些核心概念在其后的学习中反复运用和强化。施瓦布对学科结构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学科结构是部分地由规定的概念体系所构成”“不同的学科具有极其不同的概念结构”。近年来有关学科的大概念、大观念,学科核心概念的进阶等方面的研究重点,都与学科结构的理念一脉相承。

前面分析的《标准》内容结构整体性特征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一个主题内知识与方法之间构成一个整体,这些内容通过核心概念建立起联系,使具体内容的学习不再单一而碎片化,而是强调在具体内容中体现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例如,数与运算中“数的意义与表达”“相等”“运算律”等是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是学习相关内容的关键,在学习具体内容时,学习者将不断地回到这些核心概念,从而在整体上理解掌握相关的内容。

(二)有助于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内容结构化使得零散的内容通过核心概念建立关联。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大观念)可以把主题内零散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核心概念是可以把领域或主题内,甚至跨越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更为基本的概念、方法和问题联系起来的具有支配性的概念,是促进有意义的、联系紧密的知识的一个实用而强大的工具。例如,‘等分’这个核心概念(一个整体可以被分为大小相等的几个部分)为儿童发明用于公平分配物品的非正式方法提供了概念基础,等分(类比公平分配的非正式的形式)就为理解包括除法、分数、度量和平均分在内的正式概念奠定了基础。”内容结构化可以通过核心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类内容中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强化更多的知识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新场景的学习之中,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到的是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一套学科内容体系,而不是简单的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在布鲁纳有关学科结构的理论中,人们所熟知的“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的观点,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从内容结构化的视角理解,这里的基本原理并不是形式化的术语表达的抽象的学科概念,而是支撑某一类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的表现形式可以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可以用恰当的方式使他们在不同水平上认识其表达方式,如数学中的“相等”是一个核心概念,对于用“=”来表达相等的关系就有不同水平,有研究将其分为“机械的操作型,灵活的操作型,基础的关系型,互相比较型”等不同水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正是反映了课程设计的结构化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的特级教师马芯兰就以结构化的思想梳理了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并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由十几个最基本的概念为知识的核心,把小学中的主要数学知识联系了起来。‘和’这个概念则是知识的核心的核心。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计算’‘理解加减关系’‘加减求未知数’‘简单应用题的结构’”。马芯兰通过数学内容的结构化,以核心概念为线索构建学习内容体系,对“数与代数”领域中的540多个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起决定作用的十几个核心概念提炼出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大概念”及其在学科课程教学中作用的研究,促进人们深入地思考其理论与实践。“广义的大概念指的是,在认知结构化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方式,是为避免课程内容零散庞杂,用居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概念或若干居于课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整合相关知识、原理、技能、活动等课程内容要素,形成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组块。狭义的大概念同样是出于课程结构化的目的,同时强调学生对核心概念本质的理解,特指对不同层级核心概念理解后的推论性表达。”这里提到的“大概念”“核心概念”都与课程的结构化密切相关,只有在具有结构化特征的学科内容主题中,核心概念才有可能得到凸显,发挥引领、深化的作用,带来持续发展。

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本质,在分析和提炼学习主题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具体学习内容的学科本质,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用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去替换学科领域中对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这些少量主题使得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得以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之所以能够实现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替换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是因为利用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而在迁移中发挥作用的则是“关键概念”,这里的关键概念与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三)有助于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进阶。

学习进阶的研究是针对学科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展开的,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类学科中有大量的研究。数学学科的学习进阶研究在国外由来已久。尽管数学学科学习进阶研究与科学领域的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国内对于数学学科学习进阶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也有学者对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等主题中核心概念的进阶有系列的研究。学习进阶研究重点关注四个必备的要素:大概念及对大概念的解析;界定清晰的各进阶层级;检验学生所处水平的测评工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干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进阶的研究可以看作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的延续与教学实践的支持。布鲁纳认为,教授学科基本结构有四个重要意义:一是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是使学习的内容更容易记忆;三是更容易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四是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的差别。这些关于学科结构重要性的观点,与学习进阶的基本要素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学科内容结构化的现实意义而言,我们还需在上述学科结构的四个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就是结构化的内容对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以核心概念为主线的结构化学习主题,有助于课程实施者从学习进阶的视角整体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明确每一个阶段完成的学习任务所达成相关核心概念的阶段性水平。随着学习进程的递进,学习内容不断扩展,相关核心概念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形成。结构化的内容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持久,“一个人越是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内容充实和时间较长的学习情节”。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持久的学习经历也有助于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内容结构化,凸显学习主题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并通过主题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心概念来实现。

内容结构化的阶段性特征凸显学习进阶的进程,学习进阶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关键内容的教学体现出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提供了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促进学习进阶的路径,透过关键内容的深度学习实现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进阶。以“数与运算”主题为例,“数的意义与表示”可以看作一个核心概念,其核心要义是如何从数量抽象为数,如何将数用符号表达出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段中,学生学习有关数的内容时都与这个概念建立关联。第一学段认识20以内的数、百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第二学段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第三学段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自然数的性质(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第四阶段认识有理数。每一个阶段虽然认识具体的数不同,但其学科本质都指向核心概念“数的意义与表示”,都是用抽象的符号和计数单位表达数。例如,35表示的是3个十(十位),5个一(个位);35表示的是3个1/5(分数单位);-35表示与35相反的量。每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都与具体的数量关联。如何建立起这种关联,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这种关联的理解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这种关联,都需要通过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来实现。把握其中的核心概念,并在学生学习进阶过程中实现内容与方法的迁移,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为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

三、内容结构化带来的挑战与契机。

课程内容结构化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科书编写和教学改进等提供了契机。内容结构化体现了内容统整的理念,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中,将关联密切的知识内容统整,体现了核心概念为主线的内容一致性。内容结构化为教育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深刻理解主题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的核心概念,从体现核心概念的关键内容入手,促进学生对其学科本质的理解,形成知识与方法的迁移,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内容编排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线索。

《标准》对领域下的主题进行了整合,凸显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了主题内容的一致性,为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选择和组织的空间。

首先,主题的整合将带来教科书呈现上的变化。《标准》除“综合与实践”领域外,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分别列出七个和八个学习主题,如“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运算”“数量关系”“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五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构成一个整体,其中蕴含了反映主题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段具有一致性和阶段性。例如,小学的“数与运算”主题和初中的“数与式”主题具有共同特征,其学科本质具有一致性,“数的意义和表示”“相等”“运算律”等作为统领的核心概念体现在不同学段的相关内容之中,而在不同学段又具有阶段性特征,抽象的程度不同,表征的水平就有所不同。教科书的呈现既要考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与组织,也要体现其阶段特征。对于“数与运算”主题,现有的教材大多是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分成不同的单元进行设计。有教材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安排在一下和二上的不同单元。依据《标准》对“数与运算”主题的整体理解,可以考虑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安排在同一单元,使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的同时,探索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这个内容。数与运算的结合,不仅促进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掌握,反过来也可以帮助学生从运算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与运算内容都要采取整合的方式来编排,即使分成不同的单元进行组织和设计,也可以用整体的观点理解相关内容,以把握数与运算的关联。“图形与几何”领域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强调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关联,从整体上认识图形与测量。与其相关的核心概念可能包括“图形的特征”“图形大小的度量”等。几何中的测量都是对图形的测量,图形测量的本质是确定图形的大小,从一维、二维到三维,分别用长度、面积、体积表达。对一个图形完整的认识,包括对其特征(如长方形的边和角及其关系)的认识,也包括对这个图形的周长、面积等度量的认识。例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从边的长度的测量视角进行探索。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整合成一个主题,为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不仅可以把周长和面积这样的测量问题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理解,也可以尝试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问题整合起来进行教材的组织和教学设计。

其次,具体内容主题归属的变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准确理解其学科本质。《标准》对一些内容调整了主题归属,如“用字母表示数”和“百分数”由原来“数的认识”主题下分别调整到“数量关系”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下。用字母表示数在以往的标准和教学中只是作为数的进一步抽象,数是数量的抽象,字母又是对数的更一般的表达,是更高层次的抽象。《标准》将用字母表示数调整到“数量关系”主题下,重点将用字母表示数理解为事物之间关系和规律的一般性表达,其内容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学业要求为“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从数量关系角度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学科本质,其教学的重点和意义与以往相比就会产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小学阶段不学简易方程带来的缺失,有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代数思维。“百分数”的内容移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这个主题下,凸显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以往百分数在“数的认识”主题下,学生更多是从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将百分数看作特殊的分数。但百分数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统计意义上理解百分数更能清晰地了解其来龙去脉。百分数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百分数的意义,能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这些内容主题归属的变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准确理解具体内容的本质,为合理的教学设计创造条件。

(二)内容分析凸显学科本质的整体特征。

分析学习内容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前提,其重点在于对学科内容的整体理解。课程内容结构化为整体上理解相关内容的学科本质提供了线索,有助于确定一类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关键内容和重点难点。以“小数除法”为例,在现行某版本的教材中,这个内容单元和相关的前后知识安排如表2所示。

学习内容的单元分析一般是将单元作为整体,分析这个单元内容的本质及其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确定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等。从主题视角看单元内容的本质及其关联,并且将本单元内容与前后相关的单元内容建立联系,会对其本质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小数除法”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数与运算”,主要内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从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前三个内容是不同类型的小数除法,体现这个内容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个数‘累加’”。从计算方法的角度确定哪个具体内容(例题)是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而后三个内容“近似计算”“循环小数”“混合运算”不属于计算方法,近似计算和混合运算都与问题的情境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涉及问题解决能力,其核心概念与计算方法不同。《标准》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对“数量关系”主题有“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学业要求。而循环小数在本质上是数的认识的扩展,之所以在小数除法单元中呈现,原因之一就是解决类似1÷3这样的问题时出现了循环小数,其重点不是除法的问题,是数的表示的拓展,是如何表达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怎样取舍的问题,其核心概念是“数的意义与表达”。这两类问题虽然不是该单元的重点,但与小数除法的计算有关,可以看作小数除法的应用,其本质是问题解决和数的表达。施教者在对内容进行纵向整体分析时还要了解前后单元的相关内容。从表2可以看到,四年级与小数除法相关的内容有整数除法、运算律和小数的意义等,五下进一步学习的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算理相关。数的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与算理直接相关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的‘累加’”,这一核心概念在四年级和五下都会在不同的运算单元中重复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相关内容在学科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将能够突出地体现核心概念一致性的内容作为关键内容组织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使这些相关内容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大单元”。内容结构化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的关联,清晰地梳理数的运算内容的线索,以及不同阶段“数与运算”主题之间的联系。将对主题学科本质的整体理解运用到具体的内容分析之中,有助于深刻理解具体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以及单元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内容的确定。

(三)教学活动突出关键内容的单元整体设计。

内容结构化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持续研究,从关键内容入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标准》结构化的内容设计在领域下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具体内容要求呈现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两条线索。主题的整合更加凸显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以及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学内容的纵向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发展脉络、学科本质的一致性特征以及内容之间的关联,同时把握一个主题内容重点体现的核心概念以及蕴含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与组织应当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从整体的视角分析内容本质和学生学情,聚焦核心概念,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针对单元中的关键内容设计与实施体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下面以小数除法为例,借助表2作简要分析。

首先,基于自然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形成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反映该单元与前后相关单元之间联系的内容的整体理解。以教材的自然单元为形,以单元和单元之间内容本质与核心概念为魂,从自然单元入手进行内容分析,既容易操作,又可以从自然单元分析中将学习内容延伸、拓展,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表2显示“小数除法”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数与运算”主题中的小数除法,其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除法有密切关系,需要追溯到整数除法,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教学设计时有必要考虑唤起学生这方面的认知,特别是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个数‘累加’”的运用。小数意义的理解对于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不可缺少,教学中应采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运用小数意义理解算理。除了这个主题外,第四至第六三个内容又涉及数的认识和问题解决等,教学中应与相关的核心概念关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其次,确定单元中的关键内容。关键内容是能更好地体现所学内容的学科本质和核心概念的内容,并且蕴含着相关的核心素养。表2中第一至第三个内容是不同类型的小数除法问题,这些内容中能较为集中地体现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关键内容。从该单元的教材安排看,第一个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可以理解教材的编者将这个内容作为关键内容的设计思路。这样的设计不无道理,这个内容直指小数除法运算,学生直接面对的是小数除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被除数是小数时怎样计算,可借助这个问题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吴正宪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基础上,将第二个内容“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作为关键内容,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4个人吃饭,付给服务员97元,这顿饭他们要aa制”,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本身并不难,但在进行运算时发现97÷4=24……1,这是一个有余数的除法。在aa制的情境中,需要将余下的1继续除,在整数除法的范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余下的1怎么分”引起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冲突。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引出小数除法计算算理的深度探索。将小数除法与以往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联系起来,运用学生学习的前概念,可以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更重要的是,从有余数的除法引入可以唤起学生相关的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个数“累加”与细分,并让学生将其运用于新的问题解决之中。当以“一”为单位的1不够除以4的时候,将其变成以十分之一为单位的10个0。1,就可以除以4,商是2(2个0。1),接下来的计算都是这个方法的推理。这个例题作为学习这类内容的关键内容,对于深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组织围绕关键内容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关键内容体现学科本质,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对当前学习内容的理解水平以及存在的困惑,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采用多样性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度理解所学内容,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在小数除法教学中,师生围绕“余下的1怎样分”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再对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同时,学生的推理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获得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应引起充分的重视。伴随着《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围绕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解及其引起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三

这个假期聆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研读了新课标,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的数学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反思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要如何改进实施。

新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化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

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会”及主要表现: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初中课程内容的四大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分别侧重培养不同表现的核心素养。

数与代数部分:经历有理数、实数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数域扩充;掌握数与式的运算,能够解释运算结果的意义;会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描述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形成合适的运算思路解决问题;形成抽象能力、模型观念,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空间与图形部分:经历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建立基本的几何概念;通过尺规作图等直观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关系;掌握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知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特征,理解相关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够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形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统计与概率部分: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随机现象;探索利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功能;经历利用样本推断总体的过程,能够计算平均数、方差、四分位数等基本统计量,了解频数、频率和概率的意义;形成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和推理能力。

综合与实践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从四个方面诠释了课标修改的前提、内容以及必要性。从教师对课标的认知上的理解,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还原数学的本质,从潜意识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问题提出恰恰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在数学上有所造诣的根本。而设置问题情境又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度思考的前提。

在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间的关联,落地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知识本身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数学知识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形态,如研究对象的概念、性质、关系、运算、规律等,构建了数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比如:与“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抽象能力;与“性质”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推理能力;与“关系”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模型观念;与“运算”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运算能力等等。

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如:确定初中阶段“图形的性质”主题教学目标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的形成。

设计课堂教学每一细节之处。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细化到“为什么教”“教什么”“到什么程度”“怎么教”。

作为教师,先从小处着手学习、落实。细心研读“教学实施”部分提出的“教学建议”,再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反思,落实课标要求有抓手。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式的选择、加强综合实践和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实施给出了指导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

比如关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其中一条就要求“强化情境设计和问题提出”,注意创设真实情境,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教师教学要根据本班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以及教材情境的熟悉程度,合理选取问题情境。一句话,学习素材要真实可信,孩子们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新知探究之旅,调动孩子强烈的探究热情。课堂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如果理解楚了这一条,就能明白课堂不只是“优秀生的舞台”了,也就会慢慢改掉教师“一讲到底”的毛病。

学习新课标、理解课标精神,我今后对课标的解读仍会采取听取专家现场讲座、线上视频学习、案例研究等方式进行。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边学习边践行边感悟,努力理解新课标的精髓。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公布以来,短时间成为数学同行们交流的热点话题。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深入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精髓,会让自身教学不走错路,少走弯路。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自身对新课标也有些许体会和感悟,与同行们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夯实老内容,领会新导向。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01年出版到2011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22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结构化突显内容的关联性,有助于知识与方法迁移,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强调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特别介绍了具有整体设计思路与内容结构化有密切关联的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框架,强调了深度学习和单元整体教学可作为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路径。

三、新名词的理解要结合教学实际。

我们老师往往纠结于专业术语的新名词,困惑于他人对教学的初步结论。比如什么是“整合思想”,就是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在小学阶段,更多的体现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感受”,在初中阶段,更多的培养的是其“能力与观念”。

四、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体现核心素养”和“如何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新要求”这样的系列问题会在我们学习课标时总在头脑中思考。通过思考感悟颇多:

1、社会文明的发展,影响和牵引着数学文明发展,要把数学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2、不能叫用字母表示数,应该称为用字母表示关系、性质和规律。

3、“学科实践”指的就是我们教学实践,是实际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做。

4、对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培养如何落实?事实上,就是要培养学生有逻辑地思考问题。

5、“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三会”目标里,不光要看世界外在的,还要将问题数学化、抽象化,来解决实际问题,它都是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外在和内在的相结合。其具体表现更多的是内在的,例如:数感、量感和计算能力等等。

通过本次自学课标使我更能深刻的理解课标,让我去思考背后的教育价值和核心概念,促进我要能够质疑问难、反思自我、勇于探索、深入学习,从而掌握新课标核心思想的脉络,把握新时代教育思想的脉搏,凝心聚力再前行!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五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研读,使我受益匪浅。谈一点自己粗浅的感悟。

第一,从数学知识的角度看,必须是对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和课堂之内的数学应用来说都重要的内容。

第二,它们在数学课程和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主干地位。

第三,必须能将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和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例如,在初中的“数与代数”领域中,数及其运算、字母(式)及其运算都是数学的核心内容,整体来看,这可以看成一个大单元,当然,也可以分开来看成两个中单元,它们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初中的数学课程,对于这样的核心内容,我们在理解课程内容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要帮助学生搞清楚运算的对象,在初中阶段运算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数,包括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分数和初中拓展的有理数,无理数组成的实数,让学生了解在这些不断扩大的数的范围过程中,是运算在追求可逆性和封闭性的结果。另外一个运算的对象就是表示数的字母(式),各种代数式的概念和运算也可以类比数的概念和运算进行迁移。

(2)要不断理解和认识运算的背景和意义如为什么要做加法,为什么要做减法,为什么要做乘法或除法。等等。只有不断理解运算的含义,才有可能灵活运用这些运算来帮助解决问题。

(3)要理解运算法则。不仅要教给学生运算的法则,而且要帮助学生去体会制定这些法则的意义和合理性。理解运算法则实际上就是运算中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

(4)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恰当运用运算,或者能够找到更为简洁的运算途径。

(5)要能够理解除精确的运算外,还有估算或逼近的概念,学生应该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这样的核心内容,我们在有了整体认识的基础后,就可以在具体实施中进行单元主题设计了。例如,在“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单元教学设计中,可以在充分考虑了本单元内容的学科本质和地位的基础上,将本单元的内容放在更大的范围(数、字母及其运算)内进行考虑,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以期实现深度学习。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六

经过一个学期的新课标的指导学习,再结合自己的传统教学,我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展示如下:

一、新课标是一种新的学习,讲究学生们自主学习。

以前的教学里面,教学与学习全都以老师为主。而新课表则不一样,属于一种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探讨,尊重学什么的自主选择性,鼓励他们学会自主选择,积极讨论,共同参与,综合发展。老师在这一个过程里面主要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老师设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分析和总结找出答案。新课标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什么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传统的与新课标的是各有所长,各有优势。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二、新课标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

新课标下的新要求,老师要学会不停地学习,学无止境。老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规定,新的教学结构等等。

新课标要求老师要在掌握扎实教学知识的基础上面,还要关注国际教学前沿,时刻接触学习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想观念对待新时代下的教学,不仅学生哟要学习,老师一样要学习,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学老师”。

所以我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根据数学新课标的规定,通过网络和购买杂志等方式,学习各个地区各个学校老师的优秀教学方式,并进行归纳总结,转变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讲授图形的时候,我就从一个其他地区的老师那里,学习到图形重要的是培养学什么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我在讲这一块的时候找到各种图形的模型,来给大家观看,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来加深对图型的了解。

三、新课标的教学方式要从单一的转变为综合性学习。

经过这一学期的新课标教学尝试,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本学期里面,我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们进行分组学习。

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课堂的前而二十分钟教师进行教学工作,讲解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剩下的时间交个学生们自己讨论、分析得出问题的结果。这是一种小组的合作性学习,同学们可以通过调查采访、资料查询等各种方法得出结果。

这样的学习,让大家共同探讨,我也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增加了课堂的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新课标教学体会,我对于数学新课标的的认识还是不够,在下一学期我会继续一边学习一边尝试。争取早日达到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七

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具体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初中数学课程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四、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八

为期一天的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会,得到了xx中学的大力支持。会议安排的紧凑有序,在xx老师风趣幽默的引导带动下,与会老师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思想上,都给我们以启示。会后,再去回顾培训过程,感受颇多。

简洁的会议日程安排后,x老师及时给出了学习任务,做好评课发言准备,会后写出学习心得。有了学习任务,就有了学习压力,制约了原先那种学习就是放松的思想,现场秩序出奇的好,老师们认真倾听,捕捉亮点,思考疑惑,才有了评课时的跃跃欲试、精彩发言,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用刘老师的话讲:这是干教研员以来会场秩序最好的一次。

由此,我想,在我们的工作中,是不是也尝试着这样做,以求获得更好效果。

只有潜心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灵感的生成。从十多位老师的发言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一点。如xx老师在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出了两种课型的一般步骤和上课流程,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令现场的老师佩服。

只有善于发现,随时捕捉,才有所感,既而有所发。听同一节课,甚至同一个问题,由于大家观察的角度不同,想法的不一致,认识上就会有差别。

中午休息的时候,大多数老师找个清净的地方午休,也有老师在树荫下聊天,留意一下,你会发现,更有老师,乐此不疲,学习在继续,他们在会议室里,伏案整理笔记,因此有了评课时的慷慨激昂,也赢得了同行们赞许的目光。

十多位老师的评课,xx老师都给出了精彩点评。我们听过不同层次的课,有感却不知道从何而发,xx老师的点评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每位老师评完课,xx老师先是给予肯定,然后将评课老师的观点给予归纳,让我们听得心服口服,他总是强调,我们评课不分对和错,只有适合和不适合。xx老师还不失时机的抛出问题,供大家探讨,正是这种抛砖引玉,使得会场气氛一度高涨,老师们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使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解决的方案也进一步多样、细化。

每次学习,我们都会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和差距,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都会感受到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淡忘了。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看着感动,听着激动,缺少行动。这是影响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跨越这个障碍,把认识到的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学以致用,才能促进个人成长。

学习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丰富一个人的内涵。一天的培训结束了,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久远的,需要我们把感受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负责,为学生奠基。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九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2022新课程标准,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行。暑假期间,在周林茜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指导下,我结合史宁中教授的课标解读,对2022新课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使我获益匪浅。

一、2022年新课标出台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并且现阶段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到糊了新要求、新挑战。加之2011版课标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的地方,这些因素都使新课标颁布成了必然要求。

二、2022新课标“新”在何处。

2022新课标在以下方面做出了调整:

1、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2022版新课标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

2、调整细化了学段的划分,2011版的课标中小学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版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

3、结构化整合课程内容,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有所下降,把一些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则大幅度提。

4、趋向多学科融合,注重实际运用。

5、增加学业质量标准,形成新的教学评价,2022版的新课标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有了明确规定,建议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

三、《新课标》学习后对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中必须以初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

2022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整体去思考: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还是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或者是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再去考虑,我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个核心素养目标。当然,有时候我们一节课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及应该思考,在这一章节中如何实现,或者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实现。

2、教学中必须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准则。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清楚新课标中哪些知识点的教学有变化,还必须要清楚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掌握了这些,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清楚本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进而确定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将这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样的层次。是了解还是理解,是熟记还是掌握?比如,之前的教学中涉及到的证明都是几何证明,而新课标要求中不仅涉及几何证明还加入了代数证明。这些问题都对我们的教学提出。

3、教学中必须以核心素养的要求去评价。

2022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整体去思考: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还是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或者是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再去考虑,我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个核心素养目标。当然,有时候我们一节课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及应该思考,在这一章节中如何实现,或者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实现。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学指引了方向,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的理念,创新实践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实现党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十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研究员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学生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听了他们的讲解,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思考的太少。如何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教学学生喜欢吗?自己的工作家长满意吗?我一定要这样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前行。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十一

为了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本学期初校长要求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为此理科教研组在第三周教研会上提出理科组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经过了为期四周的学习和思考,我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十二

3月14日,我接受学校安排,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会。在这次解读会中,秦院长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的给予一些建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制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与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概念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十三

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新课标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提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设置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目标,优化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程教授在讲座中强调新课标发展的新方向,他指出,新课标倡导了英语课程实施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方法。程教授从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英语学习活动观,考试与评价改革等大小十个方面,通过举例说明,具体且形象的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我更深切体会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体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唯有潜心解读课标、挖掘教材,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具有思维含量的.课堂互动,从而引导学生梳理语篇内容及内涵,以便切实落实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善于挖掘每节课的教育亮点,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每一个单元都有学生要学习的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它是隐性的,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教育亮点,做到教育“以人为本”。通过语言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十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核心素养”走入了广大教育研究者与工作者的视线,为积极应对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我有幸观看了郭华教授关于“新课标解读: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讲座。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我教学的第一学段中,学生对数学只有简单的认知,教师可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学生能从简单的数学活动中认识100以内的数,能辨认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会简单的分类。培养第一学段的学生最基本的“数感”、“量感”,从而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十五

通过这次线上学习,我收获颇丰,史宁中校长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特别加强了学段衔接,对“幼小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前言”中所指出的课标修订主要变化之“加强了学段衔接”要求,需要我们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核心素养的数学特征:数学眼光:数学抽象;数学特征: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逻辑推理;数学特征: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学特征:应用的广泛性。几代数学家都提出数学的特征:数学的一般性,数学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实际上提出“三会”和几代数学家提出有共识是一致的。史校长解释到:意识是指基于经验的感悟,观念是指基于概念的理解,能力是指基于实践的掌握。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十六

《课程标准(xx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愧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7篇)篇十七

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将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点来抓。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库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一方面,各领域知识的学习都尽量从现实情境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适当地设置了专门单元,对学生进行较集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里互补互助,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相关范文推荐

    基金公司董事长年会致辞(模板21篇)

    公司的组织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部门。请大家注意,这些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每个公司的情况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20xx年对于__

    新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随笔(实用19篇)

    通过写下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给自己进行一个自我评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设备大修工作总结(优质15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示范性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

    家乡的槐荫公园(实用23篇)

    优秀作文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感情表达,给人以鲜明的形象和感受。下面是一篇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参考。我向往那气势雄伟的长城,赞美那水势汹涌的长江

    二十年后语文教案(通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的具体教学安排和计划。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分配

    快乐的孔雀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通用17篇)

    在幼儿园大班的学习中,孩子们逐渐学会了与他人相处和合作。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幼儿园大班总结的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思考。1、学会弹簧步,运用肢

    孔雀幼儿园中班教案(精选20篇)

    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需要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的总结范文,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方法。

    写的秋天小学生(优秀23篇)

    优秀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和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并不断努力追求进步。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日志和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学习有所启示。在四季中,我最喜欢秋季。我为什么

    照哈哈镜小学五年级(实用16篇)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选材,用合适的例子和故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优秀作文范文,相信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女士们,先生们

    运算律说课稿范文(20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为了指导课堂教学而编制的一种工具,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教案模板范文,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参考。高老师这节课通过算24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