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实用6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JQ文豪2023年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例题,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解读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绘制复式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媒体: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的知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学过哪些统计图呢谁来说说这两种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以前我们已经学过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2,观察分析。

3,进行比较。

如果比较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比较,能解决问题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指出:把这量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新的折线统计图了。知道它叫做什么吗(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完整课题。

4,进行观察。

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6,归纳小结。

三,练一练

1,看图并在小组中交流问题。

从12岁到几岁之间女生比男生平均身高高一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独立完成画图。

五,课题小结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篇二

“折线统计图”是新教材四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了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特点,在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在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护士阿姨每隔六小时给弟弟量一次体温,芳芳和爸爸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了弟弟的体温变化情况:芳芳正读四年级,画的是条形统计图;爸爸画的是折线统计图。两幅统计图一给出,学生便饶有兴致地比较起它们的异同来。学生从横轴、纵轴表示什么、各部分名称、表示数据方法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入的比较,充分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比较多,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进行主动探索的、体验感悟的素材,如体温变化、股票、商品销售情况等,学生充分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和统计意识。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各时刻所显示的体温数据、最高体温最低体温、哪一时段体温升高或降低多少摄氏度等表面的信息。但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便发现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转这一总体趋势,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此外,在“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芳芳弟弟这三天的体温一共是多少摄氏度”这样的问题,我及时恰当地将它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来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提出数学问题应该有价值。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篇三

教科书第62~6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4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审美意识。

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三、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四、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五、教具学具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纸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

六、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

1.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出示的投影片)

教师: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出示投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通过比较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的认识,为学习制作打下了基础。)

2.教学制作的方法。

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指名说后,师出示画好的图纸。(水平射线长6厘米,垂直射线长4厘米。)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师:指名说出制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生:适当分配各直线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师: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生: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师: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月份?(12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如何划分?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量一量图纸中射线的长度。(水平射线长6厘米。)

师: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统计表中有12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画多少等份?(13等份)

这里用0.4厘米宽的距离表示一个年份,教师完成下图:

(3)在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指名说出第三步干什么?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教师:垂直射线长4厘米,应如何划分?(在垂直射线上画7等份,每份大约0.5厘米)每一份表示5。

在垂直射线的箭头上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第四步干什么?生答后,指名到前面试着画一画,师加以帮助,画成像教科书第62页那样的。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有了制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图的4个步骤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要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七、随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自己画在书上,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并说明这个服装店销售量变化的情况(总趋势是上升的)。

3.练习十三第1题(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学会看)。

八、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2月制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篇四

1、认识及其特点,了解制作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3、制作本节课课件。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00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归纳的特点

请你说出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指导学生看图。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1)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篇五

《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和组成部分。能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今天赵老师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并突破了这些重、难点。同时课件做理也很好,尤其这节课中令人讨厌的统计图的格子也画得很标准。

今天赵老师的课先从条形统计图入手,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然后教学例题,教师这里按步就班地按照例题所表现的步骤来教学,突出了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组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需要增加的一些必需的组织,如图例、不同折线类型、颜色等,再比较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这些作用确实是单式折线统计图所不具备的。一步步,教师讲解得很清晰,看得出,教师对于每一步教学需达到哪些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心中很有数,这也是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之后的练习,教师也作了很好的引申,先后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书上的平均身高,练习的综合利用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练习结束后用自己的身高与书中的平均身高作一个比较,发现有较大的差距,再解释一下这个数值是一个平均值,是综合全国各地所有同年龄段的学生统计出的结果,而各地区之间是有差异的。另一个是中国和美国近四届奥运会金牌数的对比,设想很好,就是结尾部分教师作了一些主观的推测很有些强权的味道,其中为什么美国25届奥运会会突然得到44枚金牌,我觉得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不是美国的实力突然增加,而是美国是东道主,是主办国。而主办国的运动员每个项目可以不参加预选赛,直接参加奥运会决赛。因此东道主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在预测中国金牌数时可以将这个优势考虑进去。

至于我的设计,我是想将实小近年来学生数的变化情况反映出来的。这更具有亲近性和现实性,更富有探索价值和统计意义。但是,如何将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表示出来,还有点难度。放学后,我将赵老师的课件拷贝了过来,准备明天试一试效果,并将其中的一些题目改变一下。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篇六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

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讨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一些信息,并讨论怎么用更准确的数据来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