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定苏轼翻译原文及赏析(通用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笔尘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定苏轼翻译原文及赏析(通用8篇)

在写总结范文时,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简练清晰,条理分明,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先梳理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下是一些关于社交和人际关系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相处之道的思考和启示。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篇一

【原作】

定**——[宋]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定**:词牌名。

雨具先去:雨具没了。

余:我。

已而遂晴:一会儿天气就晴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去听树林中敲打着树叶的雨声,意思是说不要听到雨声就害怕而奔跑。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吟诗长啸,悠然自在地慢慢前行。吟啸,吟诗长啸。

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芒鞋,草鞋。

谁怕:怕谁,怕什么。意为对风雨根本不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寒伴随着春风吹来正好醒酒。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刚才经过的遭受风吹雨打而使人感到凄凉的地方。萧瑟,冷落,凄凉。

也无风雨也无晴:无雨无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古诗今译】

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属于即景生情之作,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作品从表面上是写的途中遇雨,实际上却是在抒发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与理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一句一方面渲染了雨骤风狂的环境感受,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了不受外力左右的定力与襟怀。“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也是小序之“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呼应,同时又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何妨”,更增加挑战色*彩。“吟啸且徐行”,有笑对人生之意。首两句是全篇核心,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直面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的是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阙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作者从自然界风雨变化的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暗指官场中残酷的政治“风雨”和险象丛生的人生旅途。

纵观全词,一种无喜无悲、无雨无晴、成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旷达超逸的胸襟和独到的人生感悟。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篇二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

苏轼〔宋代〕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天应乞与一作:天教分付;尽道一作:自作)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都说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更加容光焕发,更显年轻了,微微一笑,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试着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定风波: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王定国:王巩,作者友人。寓娘:王巩的歌妓。柔奴:即寓娘。王定国:王巩,作者友人。寓娘:王巩的歌妓。柔奴:即寓娘。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点酥娘: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皓齿:雪白的牙齿。炎海:喻酷热。岭:指大庾岭,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颜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篇三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点酥娘: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

皓齿:雪白的牙齿。

炎海:喻酷热。

岭:指大庾岭,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

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这首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苏轼元丰七年(1084)三月由黄州量移汝州,十二月到京,与王巩会宴,即席创作此词。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篇四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天涯海角到处都有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蝶恋花·春景》注释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蝶恋花·春景》赏析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篇五

《定风波》翻译: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篇六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蝶恋花的鉴赏:

苏轼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云,后收为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沉浮官场,历经无数艰难,承受无数打击,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禁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真正是: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此后,苏轼亦郁郁寡欢,终生不再听唱此词。就是这首《蝶恋花春景》。这首词的上阕重在伤春。春花凋零,残红落地,青杏初现。春燕在绿水环绕的人家低飞。柳絮飘飘流落远方,哪里是它栖身的芳草呢?一切只是正在逝去的春景;心中唤起的却是年华流逝伤春之情。想到和苏东坡流浪漂泊,朝云怎不伤心落泪,难抑悲情?苏轼却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悲秋伤春同样反映出深沉的时间忧患的恐惧,联系苏轼作词时的背景,可体会到苏轼当时壮志难酬,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历经磨难,如同那残红败絮,朝云悲凉甚至于绝望的心境可以想见。下阕重在伤情。苏轼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创作了一幕富含理趣的悲喜剧。“墙”犹隔也。墙内佳人,墙外行人,一墙之隔。佳人笑语,行人动情。笑语者不知墙外有人,动情者但闻笑声不见人。笑声渐渐远逝,多情的行人却凭空生出无限的烦恼。这种哀怨缠绵的情感,从作品表层看,似乎是描写生活中邂逅的恋情;从深层次揣磨,却是反应了苏轼密州生活时政治上抑郁的心境。“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流露出苏轼渴望朝廷理解的情结,然而“浮世事,俱难必”,苏轼与朝廷之间也是隔着一堵墙的。“佳人”之喻,不正有屈原“香草美人”的意味么?朝云的绝望也许正是这种隔而生出的悲剧。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篇七

此词是一首以闺中人思念远人的口吻创作的闺怨词。词写丈夫远出,逾期未归,妻子在家望眼欲穿。上片叙事言情,下片因景及情。此词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意境却与众不同;结构上“无大起落”,却层次分明,在平易晓畅之中显现出浓郁蕴藉的情思,丰腴隽永的韵致,“味极隽永”。全词语言工巧,情感表现得细腻而又生动,含蓄而又深沉。

上片叙事言情,写出女主人望远盼归时望眼欲穿的心中之怨。“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起首两句写闺妇登高楼凭曲阑,思亲怀远凝目看,江上水雾弥漫,白帆点点,由远而近,却始终不见她所盼的那只归夫船。看似平直,慢慢体味,颇多婉曲。“楼倚春江”一方面交待了百尺高楼临江而建;且因楼、江及人,把楼上凭栏人与春江中的“归桡”联系起来;二是以“春江”之浩瀚溶满衬托倚楼人之孤单冷寂。“春江”及下片又写到的繁花飞落,柳树成荫等,交待出时间是暮春——惜春之情甚也!“百尺高”与“还未见”相呼应,传写出思妇从低到高,拾级而上,登高骋望,伤高怀远的急切情态与望而不见,思而不得的苦恼和哀怨。一个“倚”字,就指示了位置。“烟中”二字乃点染之笔,它一是春江景象的具体、形象的描绘,二是以这迷蒙的春江景象巧妙地烘托思妇的伤高怀远、惆怅哀怨的情怀。“几时期信似江潮?”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未归的人来了:你还不如江潮有信,什么时候你也能如江潮那样如期如约?紧承前面,从叙事言情转而直抒胸臆。此句既扣上“春江”,即景取喻,又暗用唐代李益的乐府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诗意。诘问之语,进一步刻画思妇的心理活动,写出失望尚未绝望思妇痴情、幽怨与期待的复杂心理。在对远行人的埋怨声中,似乎也隐隐含着“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的自哀自怨。

下片因景及情,以景物衬托出女主人公度日如年的痛苦心情。“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过片两句写暮春的对偶句是思妇望中的眼前之景:落花在风中片片飞舞,蝴蝶在飞红中翩翩相戏;溪边细柳荫浓浓,柔条拂水渌溶溶,雨后新波涨满春江,江水与桥平——春去也。“水平桥”与上片的“春江”“江潮”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弄”“平”两个动词用得极妙,用拟人手法把景物写活了。在思妇眼前,庭院池塘,小桥流水,春风杨柳,飞花舞蝶,自然界充满生机,和谐惬意。然而在这一美景前,孑然独处的她,触景伤情,反而增添了无穷的哀怨。看飞花舞蝶亲昵作态,叹人不如物之感生,见杨柳青青之色,则想起曾与丈夫分手时春日重聚的约定,春将去,人不见,引起无限的怨情,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之感!“日长才过又今宵。”日复一日地登高凝望,又到斜阳西下暮色昏暝时,主人公不由得发出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漫长的白天刚刚挨过去,寂寞难耐的夜晚又将开始——登高望春春将去,高楼望远远念情。人未归,怨难平。结句的一声喟叹,把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鉴赏

这首《浣溪沙》为闺怨词。起首一句,写闺妇登高远望。楼高百尺,临江而立,故用一个“倚”字,指示位置。这位思妇正凭栏眺望,尽管她思念心切,但江上还不见丈夫乘船而归。“烟中还未见归桡”之“烟”,指江上的水气。

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江上水气弥漫,白帆片片,由远而近驶来,她努力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的那只归舟。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之人来了,觉得他还不如江潮有信。古人谓潮涨潮落是有定期的,故李益乐府诗《江南曲》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与此句互证。丈夫没有如约归家,她虽说不出悔不“嫁与弄潮儿”的泼辣言语,但“几时期信似江潮”七个字却表现了她幽怨与期待的复杂心理。

过片两句以景传情,仍然表现那个妇女的思念之情。依然是其望中之景,但季节的变化,更强化了她的殷切思念。她和丈夫分手时可能曾约定春日重聚,谁知春天又一次来了,却不见人影。“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是写暮春的对偶句,上句写春归,不用平直之笔,而极写花落之状,形容它们风中飞舞,象蝴蝶相戏似的。“弄”,戏弄,指相戏。下一句的“阴阴”,形容柳荫幽暗的样子,和初春柳芽初吐远望如烟的景色不同。整句说绿柳荫浓,长条拂水,雨后新波与桥面相平。这景象使闺妇发出“日长才过又今宵”这样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是说漫长的白昼好容易才挨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至此,把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此词善于捕捉意象,创造意境,表现“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的情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词为作者以闺中人思念远人的口吻创作的闺怨词,从词中内容看,故事发生在暮春时节。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篇八

为有书来与我期,便从兰杜惹相思。昨夜蝶衣刚入梦,珍重,东风要到送春时。

三月正当三十日,占得,春光毕竟共春归。只有成阴并结子,都是,而今但愿著花迟。

期盼有书信来与我期约,所以见到香草和兰草还有杜若,就禁不住起相思之意。昨天夜里梦到了友人,道一声珍重。到了暮春时节,而且东风就要把美人吹送到自己身边来了,虽然相见遥遥无期,相思却绵绵不断。

此时正当三月三十日,春景不常,很快春天就要离去了。虽然以后将是遍地的绿荫和累累的果实,可如今我却盼望春天再长一些,花期再长一些。

定风波: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以五代欧阳炯所作为正格。双调六十二字,平韵仄韵互用。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

与我期:言对方有信来与我相约。

兰杜:兰草和杜若,均为香草。

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蝶衣:喻轻盈的花瓣。

毕竟:到底,终归。

而今:如今。 唐张安世《苦别》诗:“向前不信别离苦,而今自到别离处。”

但愿:只愿,只希望。

此词着意抒情。写人物而以景物相衬,于情景交融中微露惜春怀人之意。含蓄委婉,轻柔细腻,往往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庄棫出身于盐商之家,早年为部主事,光绪十四年中举人,后家道中落。咸丰五年(1855)游京师,赴试不第。一生从未入仕,沦落穷愁,潦倒不堪。伴随他的除清贫以外,还有恋爱和婚姻的不幸。这首词便是这种不幸的记录,但却无法明了其具体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护士工作总结的不足与改进 护士工作总结(优秀14篇)

    会计是一门需要与其他部门和职能紧密合作的学科,以获取和分享有关财务信息的关键洞见。借鉴以下这些活动总结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活动总结的写作要点和技巧。护士

    最新客户感谢致辞(优质8篇)

    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写作参考而收集的一系列优秀作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范本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

    激励初三学生国旗下演讲稿 国旗下激励学生的演讲稿(实用8篇)

    竞争上岗降低了就业难度,提高了求职者的质量要求。就职范文10:在新工作中,我将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秉持诚实守信和勤勉敬业的工作态度。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

    彩铅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汇总8篇)

    制定学期计划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比例,保持身心健康。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大学规划的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参考。彩铅教学计划

    小班语言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小班教案(实用17篇)

    安全教案的编写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高中教案示例,相信会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有所启发。小班语言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一1

    最新安全教育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年度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总结(实用8篇)

    学生工作总结不仅要总结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还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规划做好准备。小编搜集了一些部门总结的好例子,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安全教育年度工

    最新幼儿园资助自查自纠报告(汇总9篇)

    实践报告的撰写可以促使我们对实践过程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下是一些精选的竞聘报告范文,供参考,希望对大家能够起到启发和

    最新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模板8篇)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条据书信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帮助我们确保交易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在书写条据书信时,要避免涉及未经确认或无法核实的信息,以免引起误解或纠纷。条据书

    人生哲理的经典散文有哪些(精选8篇)

    辩论是培养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辩论中,我们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巧和表达方式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辩论中

    最新玩管子大班教案(优秀8篇)

    在大班教案中,需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下是为您收集的一些高一教案范文,希望能够激发您的教学灵感。玩管子大班教案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