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汇总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QJ墨客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汇总8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一

通过两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重点的掌握,对于难点的理解,都有了比较明显的突破。

达成了这个预设的目标,我们都感到很开心。课后,我情不自禁地问学生,你们觉得这篇课文学得怎么样,学生们笑着说:“好,感觉不错!”

下面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在第一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词语,读通读熟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字方面,主要掌握了“柘”的读音,“惟”的字形。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清了文章的层次,第一段为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揭开的谜。第二段为第三自然段,写两位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第三段为第四、五、六自然段,写两位旅行者发现谜底以后的谈话,指出了这一自然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为了读懂“南北走向的山谷”“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等句子,我请同学们用简笔画把读到的内容画下来。

从学生画的简笔画中,我发现,学生们有的把“山峰”理解为“山谷”,对于“东坡”“西坡”的理解也有混淆,经过辨识,图像渐渐清淅了,对于课文内容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为第二教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的铺垫。

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先复习提问: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学生回答后,师用多媒体演示简笔画,加深了印象。接着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先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呢?”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说出“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和“雪松的枝干富有弹性,能把积雪抖落下来”这两个原因。这时,教师的点拔非常关键,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特殊的风向,造成东坡的雪来得大”这是外部原因,而雪松那特殊的本领则是雪松能够在东坡生存的内部原因。这种适时的点拔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为解决课文的难点作好辅垫。接下来,我出示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回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我要求学生找出反映雪松特点的词语“富有弹性”“向下弯曲”“立即反弹”“依旧保持”,先读好这四个关键词,再读好这个句子,循序渐进,效果较好。为了理解“弹性”“反弹”等词语,我还有钢皮尺作了演示,理解了雪松的有弹性,能弯曲,会反弹的特点。

接着,又出示了“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一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一说,哪些词最使你受感动,为什么?从而使学生理解:“反复地落:雪大,狂;反复地弯:雪松承受的压力大,且作出了适当的让步;反复地落,退让成功;反复地弹:雪松不屈不挠。不论……始终……雪松是个胜利者”等内涵,加深理解,朗读因为有了理解作依托,学生会读出真正的感情,读出对雪松的敬佩和赞美。在这个设计上,学生的理解没有如老师设想得那样完整,透彻,于是,我在课堂上生成了一个教学环节,那就是要学生说一说,当积雪,当厚厚的积分压在雪松身上的时候,雪松会怎么说?这一富有童趣的提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哎呀,真重啊。我得坚持一下”“哎呀,我一定能挺过去的”“没有关系,我能行。真好,雪终于被我抖下来了,我又可以挺起腰杆了”等句子,通过这样儿童化的语言,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雪松坚韧不屈的个性特征。

在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这一奇特的景观给两位旅行者的启示的时候,我重点放在理解第二位旅行者所说的话,和最后一小节的句子。“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两句话,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第一课时之后,我安排学生们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这两句话作了辅垫。在第二课时教学这两个句子的时候,学生们举了一些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比如:“卧薪尝胆”、“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己没有考好试,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准备在其它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个口头作业:口头完成练习(至少选一个)

1、蔺相如的躲避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松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练习的设计,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一举两得。

在小结时,我特别强调了“正面抗争”的重要,要学生懂得,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打击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弯曲一下,而是“正面抗争”,要尽最大的可能去承受,去主动挑战,但当困难已经大到你无法承受的地步的时候,就要学会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

至此,我要求学生以“雪松的启示”为题,说说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

在交流中,杨同学说:“我知道了,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张同学说:“雪松,我敬佩你,你是一种能屈能伸的树,是树中的大丈夫,真君子。”吴同学说:人生如战场。如果你遇到困难而无法克服的话,不如像雪松那样,先作出适当的让步,以进为退。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外部的,自身的,如果你找不到有效的克服的方法,你就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说得多好啊,学生们不仅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还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二

在苏教版的第十二册教材中,课文《山谷中的谜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文中通过两个旅行者的发现,让我们了解了山谷中的谜形成的原因,并由此而让学生理解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在第二课时时,我抓住“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雪松的弯曲值得人敬佩与学习。学生答道:“心怀反弹的弯曲是一种策略,而没有反弹的弯曲,只能得到毁灭。”并且学生举了“忍辱负重”“退一步海阔天空”等例证谈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扪心自问,本次教学的败笔还有不少:

由于第一课时,我已经安排了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已经解决了“谜”“谜底”这里两个问题,在第二课时时又对此进行了复习,完全没有必要再次在自学提示中出现这个问题,结果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

失败二、朗读体会一笔带过

我记得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堂应“读”占鳌头,要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而我呢,虽然也让学生读了课文,但读的时间却那么少。教师没有能够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设好桥梁。

失败三:没有把握课堂生成,教学评价过于单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但是我却没能及时地对孩子的精彩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也没能对孩子言语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有效的修补。比如,季子滢同学在谈“越王勾践”的例子时,我没有对她的精彩发言加以肯定,也没有继续深挖,开拓孩子的思维;又比如,仲逸同学说“布鲁斯王子就像雪松,反抗了八次,终于成功了。”我却说对此持保留意见。其实,当时引导一下:布鲁斯王子具有雪松的反弹之心,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他。这样就不会打击孩子高高举起的小手了。

学生在最后总结部分,我本想开阔学生思路,却没想到对学生的感悟产生了误导。从本质上讲,开阔学生思路不是坏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让学生感悟“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本身学生说的正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我却说“正面斗争也是需要的”从而对学生产生了误导。对于这一点,我深感后悔。

以上皆说明本人的教学机智不足,需要多加锻炼,亟待提高。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三

课文前半部分由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是如何被揭开的,侧重写实;后半部分主要写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我把本堂的教学目标定会这样几点:1、抓住关键词,展开思辨,理解雪松“弯曲”的智慧;2、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学习的难点是领悟雪松的特性和启示之间的联系,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由此,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首先是复习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听写了四个词语,这是对学生上堂课字词教学的反馈,“篷”是最容易写错的,因此我特别强调了“篷”这个字。然后复习提问了谜面和谜底,并采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了“东坡雪大,西坡雪小”的原因,由外在原因,引入到形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内在原因,也就是树木的自身原因,由此,很顺畅地导入到本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由雪松的这个本领,领悟雪松的生存智慧。

雪松的本领是什么?“弯曲”和“反弹”,要体会其蕴含的意思,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抓住“弯曲”这一关键词进行辐射教学,问学生雪松的弯曲是屈服吗?是毁灭吗?是软弱和低头吗?抓住这一矛盾冲突,学生通过词句去读悟、去思辨,再加上教师进行点拨,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对“弯曲”有了全新的解读:首先,从“一定程度”明白了弯曲之前雪松拼尽了自己全部力量去承受与抗争!其次,从“立即反弹”也读出弯曲只是暂时的,它蕴藏着抗争的力量,目的是为了反弹和存活下去!第三,抓住四个“反复”,读出这是雪松不断弯曲反弹、不断抗争的过程,由此水到渠成地总结出雪松的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一种能屈能伸的生存智慧,这样很好地诠释了“弯曲”这个词的内涵。

对于最后一句话,“有时”这个词十分重要,因为,有的情况下,弯曲就是一种屈服退缩的表现,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放弃抗争的借口。通过能否去掉“有时”这个词的对比阅读,让学生谈体会,举事例,使孩子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认识。

最后的作业积累卡,关注的是学生对本堂课所学词句的积累,也是学生学习的反馈。

文档为doc格式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四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板块:复习导入、学文感知、拓展延伸。

我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有一个什么谜?”作为新课的导入,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谜是怎样被揭开的?”引导学生抓住松树特有的本领进行理解感悟,从而弄清为何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除雪松外还有其它杂树的原因,来揭开谜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启示”。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填空的练习。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重悟。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乐于探究的能力。

虽然教学中力求去贯彻落实这样的设计意图,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尚有不完善之处。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热情不够,思维不够活跃,读的训练还需要加强,理解“启示”时还要更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来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五

原本我打算本学期的公开课就选这篇课文,但由于学生们反对,最终还是放弃了它。我想,孩子们不喜欢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作者携带者启示的目的。的确,文中的启示比较难懂,也是本课的难点。于是,备课时,我细细斟酌了一番,我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突破难点:首先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越王勾践》这个小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并留下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然后,我说了曾经学过的《负荆请罪》中蔺相如忍让廉颇,为的是顾全大局,以达到国家的稳定;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主旨)的理解,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一、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用一个故事、一个现象谈谈你的理解;三、说说身边的事例谈理解;四、写写白字感。这样,学生的理解、思维在一步步加深,使课堂拓展与课文内容构建联系,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由读导思,由思导说,重在感受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先后就有学生说出:“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斤斤计较,是智者的退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名言、俗语补充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智者。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六

《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理解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我就从课题入手,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以谜面为抓手,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这样一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道理,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第二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感悟雪松的品质和旅行者的语言上,即体会谜底的意义。首先抓住“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一处,边读边想象,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接着便是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起感同身受,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先谈谈自己的理解。从而体会到: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以“读”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力求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突破教学的难点。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七

本次公开教学是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背景下进行的,本着让学生在“课内阅读、课内学习”的理念,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感悟人生”中的两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和《山谷中的谜底》,这两篇课文都是借事说理的文章,《最大的麦穗》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的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山谷中的谜底》讲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有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两篇文章虽然叙事简洁,但说理深刻,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一下子理解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和让学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做的比较满意:

一、合理取舍,抓住关键段落突破重难点

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我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相关段落,并抓住关键词句说说感受。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同学们感悟到了很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了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正是在他们犹豫之时,失去了许多机会。“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到弟子们的不满足,很随便的放弃,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等等。

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描写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为了让学生感悟雪松的特点,我让学生用心品读这段语言文字,学生通过读、思、悟,雪松的特点体会的非常深刻。学生汇报:“弹性”表现雪松的枝条机动灵活,“弯曲”读出雪松面对压力与困境作出暂时的退让,随机应变。“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感悟到雪下的大,松树承受的压力特别大!但在承受压力时又适时退让,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让自己生机勃勃。

二、联系生活,内化升华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就课文内容而言,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然而,是否真的就懂了呢?于是我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或你的亲戚朋友有这样的经历吗?”经过一番回顾,孩子们说道“上次老师要我们自己推荐当班干部,我退缩了,没有把握住机会。”“我的哥哥,找工作时,嫌弃人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结果毕业两年了还是没有正式工作,而他的同学,就在一个地方好好干,现在都升职了,哥哥后悔的不得了!”……学生说了很多,此时,我觉得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在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由雪松的特点你想到了哪些人或事,学生说了很多:《卧薪尝胆》《胯下之辱》等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孩子走进生活,由生活中提炼出哲理,相信此时,这个哲理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身临其境,更加深刻。

但是整节课下来,我还是有一点思考:一节课上两篇课文是第一次尝试,到底怎样实现语文课让学生在课内阅读、课内学习?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高效又内涵深刻?还需要我们老师继续摸索、继续尝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篇八

孔子论水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诚如学生所说:水就是水,真有那么多特点?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讲,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确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来理解这段文字,理解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我试着从“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着手: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开学典礼讲话稿学生代表 开学典礼学生代表讲话稿(模板12篇)

    环保宣传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一项任务,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何评估环保宣传的效果与影响力?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环保宣传语,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宣传文

    小学生爱护环境的演讲稿(优质8篇)

    文明礼仪是社会的基石,它可以缓解紧张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旗下的工作总结,一起来品味。小学生爱护环境的演讲稿篇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关联性分析论文(优秀8篇)

    人生是一次机会,我们应该珍惜并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时光。写人生总结需要有一定的提纲和规划,以确保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人生的曲折道路上,以下是一些名人名言,希望

    2023年惊蛰的诗词唯美句子(通用8篇)

    励志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它让我们在困境中发现希望,使我们从失败中获取教训。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启示,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以

    2023年作业分层设计反思 初中学生作业分层布置的教学反思(汇总8篇)

    安全意识应当贯穿我们的生活始终,不容有丝毫懈怠。写安全标语,首先要明确主题,突出重点。来看看这些安全标语,我们共同维护安全的大家园。作业分层设计反思篇一一、活动

    志愿服务体会心得(优秀13篇)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涵,并将对书籍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工作心得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参考时进行借鉴和思考。志愿

    2023年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排查报告(汇总8篇)

    开题报告是研究课题之初撰写的一种文稿,主要概括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法等,对研究项目的全貌进行概述。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竞聘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2023年对乐的经历和感悟(优质15篇)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励志都可以成为我们面对挑战的动力。设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励志要制定明确的行动方案和时间表。下面是一些励志的名人事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对乐

    人生哲理感悟的故事(大全18篇)

    奋斗是一种对自己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它能够让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奋斗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还需要善于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策略。奋斗是一种积极改变命运的力量,让我们

    2023年以五四运动为题的演讲稿(优质8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为演讲者提供一个参考标准,让其在演讲过程中不至于偏离主题或者忽略重要内容。以下是一些感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温暖和力量。以五四运动为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