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

时间:2023-11-08 作者:琴心月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和连贯的逻辑,能够将思想有序地展示出来。通过阅读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欣赏水平。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一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教案#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教案#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教案#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教案#导语+主体。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二

1、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三

一、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05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历史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反思、借鉴。

二、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式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研习第一则消息。

(一)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二)1、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体(第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3、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最重要?

明确:导语(借此说明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并阐释“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小结:

1、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来组合。

2、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五)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研习第二则消息(仿照第一则的程序与方法,让生自主分析)。

(一)标题——行为主体行为方式。

(二)1、导语(1):交代新闻来源,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怎样的事实。(最重要)。

2、主体(2-6):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材的原因、意义、经过,并对教材进行评价,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新闻背景(7):这份历史教材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动下完成的。

4、结尾(8):介绍教材的使用范围。

(三)小结:

1、本则消息属于动态新闻。

2、依旧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习题2)。

1、共同观点: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本民族、为自己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些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取得和平与安宁。

2、均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同:

前一篇:综合消息,收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一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闻来源。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习题3)。

1、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四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五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来源:学|科|网z(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九)附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导语:概括主要内容:我军顺利渡江。

三、主体:阐述具体内容:我军渡江情况。

四、结语:概括全文内容:英雄式的战斗。

人民必胜敌军必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磅礴)。

二、导语:人员、人数、战线、区域、结果(简明)。

三、主体:

1.中路军。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六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 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 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 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__的嘲讽:“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教案#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教案#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教案#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教案#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教案#导语之后,对#教案#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教案#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朗读新闻,把握结构。

(一)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教案#导语)。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主体)。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结语)。

(二)新闻的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三)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四)新闻的要素。

1、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分析新闻的六要素。

这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时间:二十一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敌我双方。

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五)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字斟句酌,体会新闻的特点。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以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二)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拓展延伸。

1、介绍作者: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2、欣赏名句。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案#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3、朗读第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2)#教案#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

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三、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乙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3、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甲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四、进入演播厅,角色体验。

全文的朗读基调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学习了本文,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为了培养学生提高阅读新闻的质量和速度,教师准备报纸,先让学生相互提问,辨别任意一则新闻标题中的正标、副标和引标;辨别#教案#导语、主体与电头;辨别新闻的六要素。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八

《蚂蚁》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之机趣”。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关于生命的话题。本文用细致入微的笔墨描写一只小蚂蚁爬上我的书桌,几经试探后,发现桌面上有一粒饼干屑,最终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由此引发联想,慨叹蚂蚁的幸福货真价实及人在天地间的渺小。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文章细腻的描述了“我”观察一只蚂蚁觅食的过程及由此升华的哲理,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二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本文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二、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品味文章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掌握文中有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站在人与蚂蚁的不同角度思考感悟而后进行写作,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教法:引导。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选择依据:语文教学要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主。同时,本文篇幅不长,也相对简单,适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蚂蚁》课件视频。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有关蚂蚁的视频并以此引入新课。这样导入,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蚂蚁和文本的兴趣。

(2)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布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参考书的提示做简单的批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课文。

本文描写蚂蚁的语言别有一番情趣,请选出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加以品味。我喜欢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预设:

a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蚂蚁历尽千难万险爬上书桌即侥幸又心存恐惧的'情态。

b它谨慎地左顾右盼往一个方向试探。——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蚂蚁小心谨慎的探寻出路,辛勤劳苦的景象。

c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他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的对准一个方向前进。信念坚定。——大词小用,写出了蚂蚁的决心,赞美蚂蚁的探求精神。语言幽默诙谐风趣。

d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它惊奇的停了下来,快乐的就要晕过去了。——运用拟人夸张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蚂蚁意外得到饼干屑的兴奋。语言诙谐幽默。

小结: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动物写的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小组谈论:。

1、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2、把描写人的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用在动物身上。

3、善于合理运用动词。

4、大词小用,用表现人的庄重词语来形容小动物,显得诙谐幽默。

(3)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头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教师板书联想。

无法主宰。

(4)小组讨论:

这篇课文给你带来怎样的感悟?

人类是渺小的,我们要敬畏自然。但我们不会向命运低头,我们应该像蚂蚁那样信念坚定、积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5)拓展延伸。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小到一只蚂蚁,大到浩渺的宇宙,都以它们独有的方式向人类昭示着人生的哲理。下面几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四个字概括)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要()。

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要()。

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要()。

一群蚂蚁抬走重物,告诉我们要()。

设计目的:开阔视野,积累知识。

(6)布置作业;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用我们所总结出来的方法将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200个字左右)。

设计目的:学以致用,并通过观察培养对动物的感情。

六、教学反思。

《蚂蚁》是一篇很有趣味的哲理性散文,南帆把审视生命的浩大情怀和悲悯目光投向了一只渺小可怜的蚂蚁,这篇文章,正是作者通过描写蚂蚁运饼干这一这一细小的行为而启发对人生、对生命的思索,由蚂蚁幸福的货真价实感悟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由于本文描写蚂蚁的语言别有一番情趣,所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味语言。理解要想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传神必需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事物。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的教学设计请选出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加以品味。我喜欢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6—9段并没有继续幽默的调侃下去,而是由幽默调侃转入冷峻的思索,他由物及人将“生命的不确定性”、“人类生存面临的困惑”蕴含在对蚂蚁的评判中。这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结合浩渺的宇宙使学生切身体悟作者的“感慨”,化难为易。

一步升。但也由很多问题,由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写一写这个环节只能遗憾的放到课下练习。还有学生读得太少等等。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四天了,我觉得学生的心也收得差不多了,我决定今天讲一节新课,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让学生来读课文。至少读了六遍课文,但是当我们学习时,我真的惊呆了。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我在第一节课时,简单的介绍了新闻常识。给学生做了笔记。第二天上课,我一提问,效果相当的差了,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从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效果来看,学生回家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复习。然后,我就此对他们提出要求,再三叮嘱他们,放学回家一定要进行预习与复习。否则成绩很难提升。

刚开学就有这么多的困惑,有时间真的不知道应怎么样做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成长!尤其是对那么些不爱学习的孩子,有时我在想我们老师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能有多大的帮助呢!

新学期第一天上课就有这么多的困惑!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十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教案#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的嘲讽:“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十一

1、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学能目标1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2积累文言词语。

德育目标掌握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逼真的描写语言。

一、表演激趣,

导入新课欣赏《洛桑学艺》的口技表演片段。

导入新课学生欣赏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识字正音。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4、思考问题。

1)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听读课文。

思考问题。

举手回答。

三、质疑解难合作探究。

1、把预习中遇到的翻译问题提出来,小组合作完成。

2、答疑解难,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商讨。

3、积累文言词语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商讨。

出示练习,

积累文言词语。

四、研读探讨构思技巧。

速读课文填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格。

从填写的内容中揣摩、发现构思上的技巧。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揣摩技巧。

五、品读。

品味精彩语句品味体现“善”的精彩语句:

用“我认为--词(或句子)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来表达。

默读课文自学或互学交流评析。

五、促读。

拓展延伸。

1、找出《陌上桑》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句子。

2、利用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练习加深巩固。

六、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七、布置作业模仿文章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

冯佰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十二

一个个方块是文化的积累。一行行诗句是历史的印迹,它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的智慧的凝结。一行行的话语如同琴弦,奏出了一首首打动人心的乐章。它们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高高的泰山,是谁立誓攀登?寂静夜晚,是谁共赏美景?南山的豆田,是谁放弃了功名?西湖亭心,是谁在思忆故国?天下为公,又是谁心中的向往?这些,语文告诉了我们,历史告诉了我们,语文记下了历史。

孔明的聪明才智,周瑜的心胸狭小,关羽的凛然正气,唐太宗的以人为本,孔子说的天下为公这些是语文让我们知晓。历史是一本大书,但它是由语文去书写。历史是一架钢琴,但它需要语文去演奏。历史是鲜花,但它需要语文去浇灌。历史是一杯美酒,但它需要语文去品尝。语文用它的笔墨在历史上写出了乱世的残酷纷争与天下的人性。

看见了吗!去那塞外,“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的孤寂;去那绵延的三峡,去感受那“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奇丽景观;去登临泰山,去感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去黄河河岸,去欣赏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美景。那是语文用笔墨以字的方式在我们心中所勾勒的景象。

听,那是武松打虎的咆哮,诗人仰空的长叹,霸王最后的怒吼,屈原无奈的叹息。听!那是包公无懈可击的推论,孔子天下为公的话语,孔明最后一声婉转的叹息。那是语文的声音。

语文在何处,语文在心中。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2、掌握新闻要素及结构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的特点。

2、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难点:

新闻特点的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方法:认知与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一、导入。

二、新闻的相关知识:

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最大,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是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位置不固定,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4、新闻的六要素。

5、新闻的写法:通常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写,而是倒过来,先说结果,然后再依事实的重要程度,重要的`、次要的、再次要的,依次写来。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间兼有议论、描写。

通讯,是一种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各种手段详实而生动地报道人物、事件的新闻文体。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在于:

消息(新闻)史概括性地报道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我们读消息是为了了解这件事。

通讯除了报道事件外,还要生动地形象地描写人物,表现情感,挖掘意义。我们读通讯除了了解事件外,更多地是为了认识人物、理解人物情感。认识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

6、世界主要通讯社:

通讯社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主要职能,以报刊,个播电台、电视台为主要发稿对象的新闻结构。就全世界的影响来说有六大著名通讯社:法新社(法国)、路透社(英国)、美联社(美国)、合众社(美国)、俄通社、塔新社(俄罗斯)、新华社(中国)。

新华社,全名新华通讯社,中国国家通讯社。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家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1931年11月7日创建于瑞金,称红色中华通讯社,是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1937年1月,改名新华社。

三、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体会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

四、出示几则新闻或学生阅读报纸,交流、体会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十四

好消息,好消息。我所在的城市已经开始全面复工了。只是口罩还是要带着。只不过是可以自由的初入了,很多的地方也慢慢的开放。

没有想到,这一天的到来我会这么的开心,之前因为性格之类的原因,并不是特别的喜欢出门,所以基本上都是呆在家里面,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是不可能外出的。如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心里想着,无论如何我也要出门看看这个世界,切切实实的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太可能的,因为我们这个城市之前还是比较高风险的地区,还是比较危险的,确诊的病历也是每天都在不断的增加着,也是比较的多的。还好,多亏了无数的勇敢的人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以至于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向之前一样开心的在外面无忧无虑的玩耍了、真的要感谢他们,因为我们能做的实在是太少了,出了在家里面带着,其他的忙是一天都不可能帮上的,因为缺少相应的只是,所以经历了这次的疫情,我想在之后的生活中,好好的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等到国家或者是社会需要的时候,我可以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小小的力量。

虽然我们所在的城市解封了,但是还有很多的城市并没有,甚至到了现在还有高风险的地区,所以,现在还不是我们可以松懈的识货,还要继续的保持高度的警惕,以助于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解决掉这个问题。让全国的人民生活都回复到之前的时候。现在想起来,之前平平淡淡的外面的生活,竟然也会变得如此的不可多得,之前觉得没什么的日子,想在回想起来,也是觉得万分的开心和幸福啊。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十五

曾经的曾经我还很天真活泼,只知道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撒娇,犯了错只知道为自己的错误找理由解释。那时,我只是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懂。

可是,一切都在时间的磨练下,挫折的考验下,都变了模样。我在日历页数中渐渐成长,陪伴我入睡的不再是妈妈柔弱的臂弯,温馨的摇篮曲,而是孤独的自己和冰冷的床铺。

刚开始,我很不习惯,总是缠着父母,迟迟不肯入睡。可是在妈妈心疼的眼神里,爸爸无奈的双眸里,我明白了,自己要学会独立。可是,每当接触冰冷的床铺时,就会回忆起妈妈独有的怀抱,妈妈独特的话语。这时,心中就会觉得十分的苦涩,就会开始抱怨父母的狠心。

父母只能给我们短暂的依靠,更多的是靠自己。靠山山会倒,靠树树会移,靠人人会走,不如靠自己。

太专注于电视的我不下心将玻璃杯摔碎,害怕得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害怕被责备,害怕被挨打,就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借口,换来的是父亲严厉的批评,我很委屈、愤怒。但是在父亲责备的话语里我读出了责任二字。

敢作敢当就是责任,犯了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知错就改,一错再错只会害了自己。

我呆呆的地坐在座位上,低头不语,雪白的试卷上不满显眼的红色,这一次考砸了。回到家,我已经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可事实并非如此。爸爸抚摸着我的头,说:“女儿,分数并不是决定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让自己从中成长”

是啊!看似一番朴素的话语中,却耐人寻味。失败了不害怕、退缩,将失败踩在脚下,将失败当做走向成功之路的奠基石。那么,将会就会走得更远。

无知的我,在懵懵懂懂中长大。成长过程中,有酸,甜,苦,辣,但是都值得去细细品尝。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十六

如今的电脑已经不在稀奇了,谁家没有电脑那才叫稀奇哩!人们可以在电脑中打造自己的生活乐园,也可以在电脑中结交朋友,但是归根结底是少不了“网络”这位让人又爱又恨的朋友。网络即带给人们了欢喜,但是同时又为那些“蜘蛛”朋友们的家长带来了无限的后顾之忧。

网络可以使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乞丐变成一个荣华富贵的有钱人,也可以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不起眼的人物变成一个大红大紫的明星……总之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是可以给任何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东西。

但是一说起网络,却又不得不说起它身上的“寄生虫”——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可以使人放松,也可以使人在其中得到满足感。但游戏的开发商和网吧的经营人为了吸引那些没有足够强烈的真、善、美的未成年孩子,在游戏中摄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关卡,引使得玩家一步又一步的沉迷于其中,直至无法自拔。而开发商们却从中谋取了一笔不菲的金钱。网络成瘾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开始了。

每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有一部分人便选择了以打网络游戏来发泄自己对这个现实世界的不满,从而使自己来感到满足,他们在游戏中疯狂残忍的杀死自己的对手,不断的升级,不断的完善装备成为了他们的乐趣。有时甚至会走火入魔,以至于把虚幻中的情绪带入到现实生活中来发泄。甚至失去理智!从而使他们一步一步的迈入罪恶的深渊。

这个虚幻中的世界是很可怕的。它可以使一个人失去理智,使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步入社会不良少年行列中。

这个环境中的世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暴力等不良信息。这些网络游戏被称为了电子海洛因。这些似乎已经为他们——这些受害者步入社会小痞子行列中的一员做了铺垫。后果可想而知:一部分被送入青年管教所,而另一部分则被人们唾弃,被人们称作是社会的寄生虫。

醒醒吧!沉迷于这个虚幻世界中的人们,抬起头看看这个着世界的天是多么的蓝,这现实世界的话是多么红,还有这个现实世界的人是多么的善良。

现实世界的真善美诗人和网络游戏所无法替代的!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十七

打开手机,打开qq,班级群里像往常一样热闹。有问作业的,有斗嘴的,有视频聊天的,有讨论学习的。我和往常一样,进入了qq空间,看看网友们有什么新的动态。

嗒噔耳边想起qq聊天提醒的声音,我回到聊天界面,班级群里聊天竟从几句话变成了99+!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迷惑不解的打开群聊天,只见一条条被撤回的消息显示在聊天窗口中。平时不怎么在群里讲话的老师竟然今天发了一条短信!你们是不是闲的,作业不够多是吗!我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在线的同学们胆战心惊的`神色。随后群主和班干部也忙发群公告:紧张在群里发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禁止在群里闲聊!

整个下午群中没有一点动静。我想,大家肯定都提心吊胆,生怕发错了什么东西挨老师说。可是,到底是什么消息让老师如此大怒呢?我打开群消息记录,认真的翻阅每一个消息,可是只能清楚的看到一行小字:×××撤回了一条消息。这时,只见另一条消息蹦了出来:你说×××也真是的,发那个图片干什么,真是讨厌,害的我连群交流视频都不敢开。(这是我们班私建的一个小群,但人数不多,只有十来个。)满腹疑团的我搞不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真想找个人问问。可是,就在这时,群里又一条短信发了过来:我哪知道老师在线!我只是想显摆一下有错么!紧接着:你没错!我们全班都跟着你受罪!群里掀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到底是什么短信导致班里这么乱呢?我更加疑惑了。随着聊天消息的一步一步伸进,我绞尽脑汁的想了又想。没错!就是游戏照片!原来是班里的一个调皮男孩发了几张打游戏赢了的照片,可偏偏就让老师看见了,我心里默默想着:真倒霉!原来折腾来折腾去,原来就是它捣的鬼。游戏照片可是我们班主任的大忌啊!疑惑可得注意着点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科技软件一个一个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我们使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多加小心,千万不要错发短信造成很大的误会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语文消息(专业18篇)篇十八

今天,我像平日一样,带着愉快的心情走去学校。一路上,啊!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我以为,将会有一个有美好的一天等着我。

我回到家,如常地说了声我回来了,就去洗澡了。洗澡后,我出来吃午餐。妈妈刚好经过,红着眼,她好像哭了,可是,我觉得我好像多心了。

可是,妈妈突然坐在我面前和我说:“阿璇啊,你奶奶她……”妈妈哽咽。红着眼,我确定了我的怀疑,妈妈哭过了。妈妈哽咽着,我知道,一定有一件坏消息。“奶奶……怎么啦?”我含泪说道。我虽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可是我感觉是个坏消息,所以,眼泪也已经布满了眼眶。“她今早心脏病爆发,被送进医院,还在急救当中……”妈妈又落泪了。我含在眼眶的眼泪也不听话的夺了出来。可是,我试着压抑自己的情绪,先试图安慰妈妈。“奶奶做过很多好事,吉人自有天相,她会好起来的……”“恩……阿璇,等下我们就要去医院一趟,你换好衣服吧!”“好。”我回答。

换好衣服,去到充满药味的医院,寻找着奶奶的手术室。找到奶奶的手术室后,我看见,手术室前,爸爸和哥哥已在哭泣。我随即走去爸爸和哥哥旁边,坐下,等待着奶奶。

标着“急救中”的红灯熄了。医生出来,爸爸和妈妈赶忙上前询问奶奶的情况。医生说:“你们是病人的家属吗?”废话,如果我们不是奶奶的家属,我们会这么急吗?我知道医生只是想确定一下,可是……他可以先说奶奶怎么了嘛!爸爸连忙说:“是,是,我妈她怎么了?”医生说:“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真的尽力了……”医生抛下这句就走了,只留下愣住的我们……我们暖暖的进去病房,去见奶奶。

进到病房里边,看到奶奶,奶奶的脸是多么的苍白,多么的憔悴。奶奶还在昏迷当中,我不能和奶奶说话,唯有在一旁和家人边掉泪,边等待奶奶苏醒。期待奶奶苏醒的我们,忽然听到“逼……”的声音,我们连忙喊医生。

医生急忙来到,

相关范文推荐

    房屋包租协议(汇总22篇)

    为了有效管理合同协议,双方应当及时履行合同义务,并在需要时进行协议的变更或终止。学习下面的合同协议文本,可以使您更深入地了解合同的重要性。甲方有一套70平方房屋

    道路交通安全的倡议书(精选20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写作者的风格和特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亲爱的全体员工:你

    鞭炮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精选22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我们对培训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的重要环节。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提供灵感和思路。培训是人们积极追求个人发展和

    中层管理的分析报告(精选19篇)

    通过报告范文,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希望通过浏览以下报告范文,大家可以对报告写作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做好住宅小区物业

    上半年总结范文(16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改正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20xx上半年,**

    新安全生产法宣传活动总结(汇总16篇)

    活动总结的结果应该是客观、准确和实用的,能够为下一次活动的策划和执行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下是一些精彩的活动总结分享,希望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为了进一步加强安

    小学数学课标及教材培训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升提供指导。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看到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风格和个人特点,每个人都

    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计划表(专业22篇)

    教师工作计划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教师在长期发展中保持目标和动力。这里提供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涵盖了不同年级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多读书,提高理

    本科生毕业论文(优秀13篇)

    毕业论文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和应用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学术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考验。以下是一些关于毕业论文答辩的经验和技巧,可以帮助大家顺利通过答辩环节。

    年度卫生工作总结(实用20篇)

    卫生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我们需要对每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卫生工作总结是提升卫生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卫生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