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梦幻泡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规范。请大家一同阅读一些写作水平较高的范文范本,一起探讨其优点与不足。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一

经过我们对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数量不少,但水平偏低,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企业希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软件开发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但很多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本身的问题,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不能立即进入软件开发岗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开发工作。毕业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的适应期和培训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软件开发过程和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

1.2实践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各个高校的实验条件经过近几年,尤其是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实验和实训的条件得到很大提高。校内软件工程的实验环节均能满足教学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尚摆脱不了之前知识教育体系下的实验模式,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课题多,实战课题少,参与建设实训基地的企业热情不高,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现有的机器数量、配置大部分还是以单台性质的设备和个人计算机为主,满足不了软件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真实的开发项目和项目开发指导组,难以营建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生产环境,不能满足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对实训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1.3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以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来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经过多年的师资建设,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虽然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尤其是新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软件开发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老教师的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很难胜任新的软件工程应用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与软件工程专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此外,不论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都是侧重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使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几年后,原来即使具备有开发能力的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淘汰,无形中引导着教师队伍建设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

从项目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知,工程项目、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基本都要经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的阶段。工程项目或产品首先要根据需求进行构思,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项目或者产品开发的计划方案;再根据计划方案进行设计,确定实现工程实施或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操作程序等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实施或者产品的生产实现;最后是完成项目的运行服务或生产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因此,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以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设计了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在北京中苑宾馆隆重召开,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未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四个更加重视”:一要更加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要更加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三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要更加重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诸多问题。此外,从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11条通用标准看,每个标准的实现都能够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体现,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卓越计划”中融合cdio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质量实施“卓越计划”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根据用户的要求,按照按预算和进度实现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发布和维护的工程,是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研究的对象是软件系统,涵盖软件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软件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软件可信性、度量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应对当今软件所面临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演化性等一系列重要挑战,是工程应用的理论层面;而软件工程的重点在于综合应用包括科学方法在内的各种软件设计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深刻理解设计合格软件产品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去构建可靠、满足需求的软件产品。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解成10个知识域,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知识领域贯穿于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中,以软件产品的方案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的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将cdio工程教育融合到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利于培养出软件设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强的,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推动软件产业不断开拓创新。

3.1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综合培养理念设计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软件工程教育与项目、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紧密结合,以项目或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引入校企合作机制,采用3+0.5+0.5的培养模式。前3年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类似,完成软件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后面的1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为项目实训,以校外实习参观,校内讲座、实训的教学方式,用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或软件产品为例,模拟企业运作进行教学,熟悉项目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将前3年学习的知识融合,在实训中掌握开发工具,以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接受软件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或者就业企业,参与到企业真正的项目开发中,以企业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在设计中锻炼职业能力。

3.2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理论教学体系。

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证,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以软件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目标倒推成为卓越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去组织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软件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计算数学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基础课程: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进行软件设计所需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构架、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团队激励与沟通及全校性选修课程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掌握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了解国际it文化的外语应用能力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说、日语基础和专业英语。

3.3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设计软件产品能够实施和运行的关键。以产品的运行周期为主线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实现第一层次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以此形成集实验、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cdio的“做中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和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双向聘任制”模式,使软件工程专业与软件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联合建立项目开发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发,体验软件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从业人员角色。在项目研发中进行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和算法设计,编码实现,测试、投入运作等一系列工程实践。以此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教师项目开发锻炼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采用“双向聘任制”模式驱动,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软件技术人员间角色转换;科研、技术研发项目与教学课题间的相互渗透。学校将工程实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指标,甚至职称晋升的指标,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工程能力的提高,这将逐步解决困扰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实践、实训的难题。

3.4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

培养质量标准,是规定某一个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现途径、评价方式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卓越工计划”中引入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将“卓越工计划”通用标准与软件工程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是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序实施的有效保障。

4结语。

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和软件企业实际需要的员工存在的矛盾入手,分析了在软件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计划”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纳cdio标准和工程教育理念,以软件工程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出发,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标准。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抓手,推进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改变当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最终达到提高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二

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骨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及时调整,满足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学习兄弟院校优秀的经验是一条捷径,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毕竟各个院校所处的区域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上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必须从区域企业需求、院校实际情况、专业基础等客观情况出发。

一、目前高职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数量上和规模上有了显著提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外包发展迅速,软件工程专业也得到蓬勃的发展,具有计算机和信息背景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近5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软件工程专业存在一系列以下问题:

1、院校“同质化”严重,职业特色不够突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同质化”十分严重,完全没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盲目投入巨大资金,造成资源上巨大浪费。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学生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和企业的期望差距非常大,无法满足需求,造成“结构性失调”。[2]大部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照搬本科院校的学历教育,没有显著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差距大矛盾突出。

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极大,提高产品的质量,获取最大的回报。但现实是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机会越来越小,而中国每年近七百万的大学毕生业大部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和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矛盾,主要原因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所传授知识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不适应社会需求。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层次低。

高职院校领导都具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维,但受多个因素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备忘录或纸面协议,即使有,深度也不够,仅仅是高职院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学生在流水线从事简单枯燥的机械式工作,与期望相差甚远,未能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效果不佳。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8号)中,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深度改革,促进软件专业建设更上一层楼,具体措施如下:

1、吃透政府政策,立足服务区域产业,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方向。

软件外包产业被称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根据《西安软件外包发展规划(2010-)》,西安市软件外包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成为国际软件外包中心之一,总体目标是成为全球知名的软件外包中心城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院应抓住这次契机,为西安市软件外包储备人才。软件产业包含软件测试、软件架构、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智能穿戴、智能家电、app等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新兴产业在未来的将有较大发展,成为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产业升级的主力军。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极少涉及上述核心技术,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领导和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深入到软件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真正需求,预测未来几年软件发展热度,做好课程建设方面的知识储备。

2、紧抓市场契机,与企业深度合作,力求实现共赢。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处在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安,新的形势为西部高职院校和西部企业提供了合作机会,院校改变办学思维,主动要求相关企业合作办学,特别是软件外包的相关企业,使企业参与到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学院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第一时间学习企业最急需的技术,毕业后及时融入企业工作环境中,合作企业每年优先从毕业学生中选取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企业中,分享合作办学的硕果,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解决“院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办学难题。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性“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显著提高,院校的就业率得到保障。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可以与西安高新区多家软件外包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多方面提供带薪顶岗实习,熟悉企业工作流程。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软件测试开始,熟悉软件测试中的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系统测试和集成测试等方法,掌握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等技术,为自己就业奠定基础。

3、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化,是高职院校公认的“金”模式,核心是骨干课程建设,使毕业生第一时间胜任工作岗位,短时间内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按照“企业引入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的思路,把握领会各级政府的政策方针,同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过几年建设,使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课程建设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均有所突破,为陕西省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三

1、产业标准为课程体系提供结构依据。

当前市场环境下平面设计所涉及的产业也逐渐丰富,从报纸到杂志、从电视到网络、从品牌到包装、从广告到形象设计,平面设计作为产业链条的重要的一环,虽然必不可少,但也决不能独立存在。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平面设计在整个产业链条的价值和作用,对整个链条的运行环境的研究和重要环节的标准把控就尤为重要。

2、产品规范为课程内容提供明确要求。

在完善课程体系基础上,各个课程根据体系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并结合最终“产品”的规范为课程内容提出具体要求,进而实现课程体系的闭合。

3、项目教学的实战模式。

在明确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标准的同时,以市场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学生边学边做,学生的作业就是真实的产品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学习成果向商品的转化。

二、企业与学校定制培养的就业模式。

1、合作企业选择原则。

“定制培养企业选择是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最终端的环节,定制企业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体系培养的质量。”因此,合作企业的选择必须遵循严格的选择标准和合作原则。

1)企业规模原则。为保证合作的稳定性、成功率和学生就业的质量,在合作企业选择时,尽量选择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作为合作目标。

2)行业对口原则。合作企业必须与定制专业有较高的对口率,以保证知识转换技能的成功率,进而保证学以致用。

3)共同目标原则。定制培养阶段是就业准备阶段,学校与企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要达成共识,双方具有童工意向、亿元和共同的价值观。

4)优势互补原则。校企合作不应该仅仅存在力量相加的基本合作层面,而应该在基本合作基础上争取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5)信誉至上原则。行业信誉是评估合作风险的最直接参考,好的信誉能够最大化的减少风险,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成功率。

6)校企共赢原则。合作的目的是共赢,对校企合作也不例外。

2、合作企业选择流程。

1)搭建校企合作伙伴平台,在定制原则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有一定的认可,学校专业领域与企业业务范围有交集,在宏观上建立合作意向。

2)拟定合作关系,通过对具体专业特色和企业特点明确合作方向和范围,拟定合作类型。

3)项目确定合作关系,根据具体的项目明确定制合作内容,签订合作合同,确定合作关系。

4)合作互评,参照合作协议建立对企业和学校的评价系统,运用科学的统筹、计算方法对合作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归档,为以后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3、合作企业资源库建立与动态管理。

定制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就业,除了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宏观意向外,学生个体与企业之间具体选择更重要,将是能否成功定制和定制效果的关键点。鉴于平面专业的兼容性和学生个体的较大差异,要求合作企业选择和类型上都要达到量的积累,这要求对合作企业建立大量资源库为学生和企业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根据就业市场变化、生源调整、企业的发展、合作评价等因素,对现有资源库进行实施更新和维护。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四

摘要: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下称“软件学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主要论述了构建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说明了开展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工作的运行体制,最后介绍了软件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20xx年,软件学院成为ibm大型主机系统大学合作项目(ibmeserverzseriesuniversityprogram)的成员,与ibm公司共建大型主机教育的环境。软件学院结合自身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的优势,启动了复合型大型主机专业方向软件人才培养项目,目的是培养具有两个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新、适应能力强、创新空间大的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经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1.1政策基础。

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给予新的政策。如:

20xx年,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软件学院,理工科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应设置软件应用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20xx年,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教育,“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优化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20xx年,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通过高等学校等机构加强工程实用人才的培养。

20xx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紧缺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商务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20xx年,《大连市人才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大力“吸引大批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2社会需求。

20xx年起,我国企业信息化开始进入攻坚阶段。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缺口正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复合型人才的供需矛盾越发突出,像金融业、制造业和软件外包行业对既有行业背景知识又懂软件的复合型主机软件人才的需求迫切。

1.3良好的.基础。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软件学院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和大连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软件产业等一系列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在计算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优势,于20xx年在全国首创了“传统专业+软件工程”的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已有包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在内的13个专业进行了专业复合。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学院合理设置了复合专业所需要的通识基础教育平台;按照两个专业主干学科知识的相关性找准复合点,确定学科主干课程链,搭建双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相互支撑和合理渗透,促进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精心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力求使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软件学院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辽宁省、大连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教育部部长周济、辽宁省副省长鲁昕、全国人大财经委副部长闻世震、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教育部评估专家等先后视察软件学院,对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及办学特色给予高度评价。

以上这些说明了在软件学院实施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是有需求的,是切实可行的,同时也有坚实的保障。

目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定义有多种解释。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论证,我们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解是:具有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及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具体表征如下:

基本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学科知识的融合、相互作用。

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学习能力强。

综合素质: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烈;团队合作精神强。

2.1符合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对人才需求逐年大幅增加,特别是急需一大批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

2.2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内涵可概括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2.3实现多学科专业知识结合、交叉、融合。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适应了现代学科发展的规律。当代学科发展的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互支撑与渗透。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通过多学科专业的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更容易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最重要的核心工作是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主体性原则、协调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和社会需求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建立起两个主体间相互合作、协调互动的新型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把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时,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到核心的位置来考虑。如加大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课程的自主权,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己设计和学习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自主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环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实践能力。

协调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在积极稳妥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强调培养模式与外部环境之间、模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细致地抓好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了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专业方向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组织、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它们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在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从模式组成的各个方面全盘考虑,协同发展,靠单一的实践活动和个别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

超前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有超前意识,否则,人才的培养收不到好的效果。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体现出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仅从某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较高就忽视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话,那么这一方案的不适应性将随着转型期的结束凸显出来。因此,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发展的眼光,超前预测未来人才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整体效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社会需求原则。人才的涌现是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的最佳结合点上。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社会、面向实际,所培养出的人才应有明显的针对性、应用性、适应性及开拓性。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措施时,必须正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明确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及规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4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运行体制。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不仅关系到软件学院,还牵涉到工学、文学、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六个相关专业。这六个专业分属于我校的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以及外语学院。因此,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学生管理、教学组织、质量保证是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三个关键点。

学校把这六个复合专业的学生按照一年级在学校的本部,二、三、四年级在软件学院,五年级又回到本部的时间段进行安排。在校本部的学生管理工作由相关的五个学院各自负责,在软件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由软件学院负责。软件学院设有学工部,拥有一支精干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设有教务部,负责学生在软件学院期间的教务、教材、考务、实验、学籍处理和教学任务分派等日常教学运行工作;设有ibm技术教研室,负责大型主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日常教学工作,同时负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和实践工作。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组织工作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协调三个院系和软件学院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选派软件工程专业和相关的六个专业的专家,共同组成复合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修订和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外,我们还设立了教学督导组和评建创优检查组。这两个机构负责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检查结果将及时在相关范围内进行通报和处理――这就构成了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体系。

软件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关传统专业+大型主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新、创新空间大的社会急需的优秀人才。

由于大型主机主要应用于金融业、制造业和软件外包行业,所以我们将选取会计学+软件工程、市场营销+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交通工程+软件工程、英语+软件工程以及日语+软件工程6个专业与大型机专业进行复合。在复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力求大型主机技术与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有机结合,学生的参考学制设定为5年。

5.2产、学、研相结合并引用社会资源办学的运行模式,培养实用型大型主机人才。

为打造国际化的大型主机软件人才,结合大连市软件产业以外包为主的特点,学院对全院学生强化日语、英语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交流。目前,学院已经与包括早稻田大学在内的日本、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所高校和知名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6总结。

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方案,并写入和版的培养计划中。从目前生源和社会需求来看,复合型大型主机人才在市场上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但是,复合型大型主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不断地通过修订执行计划来适应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求,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五

1、实训条件受限,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训。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其很多课程需要进行实训。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实训设备已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实训室,学生不能充分地进行专业实训;没有实践项目,学生不能真实地参与电子商务实践,这给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

2、教师实践经验较少,不能指导学生实践。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型交叉性学科,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中职电子商务教师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的青年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由于刚刚从高校毕业,参加实践技能学习较少,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另外,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教师虽然具备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但由于部分学校硬件、软件资源的限制,教师日常承担较多的教学、教育任务,实践能力不能更好发挥,在实训课程的安排和示范方面经验表现不足。据此目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总体表现不强。

3、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学习缺少主动性。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很多学生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得过且过。另外,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无心向学。

二、培养社会需求型中职电子商务人才分析。

为培养能够胜任电子商务工作的中等职业人才,应遵循中职教育规律、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实践条件,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职业能力。

1、扩建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首先,扩建和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这需要增加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投入。硬件方面需要增强电子商务实践所需的计算机网络设施,购建商品摄影平台。软件方面需引进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所需的模拟系统和实训软件。另外,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尽量引入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另一方面定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参与电子商务的实际工作,体会电子商务的`真实运营管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给学生接触企业、接触行业提供机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过渡。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技能。

教师技能直接关系能否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先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一方面,电子商务教师必须进行常用电子商务软件系统模块操作的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应支持和鼓励电子商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学习。

3、组织和参加全国竞赛,增强交流,提升自我。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电子商务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综合应用水平。另外,在竞赛过程中,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4、开展创业训练,入学兼创业,毕业即就业。

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创业。通过创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指明方向。方案一,凭借学校网络资源和设施,支持、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发电子商务实用网站,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案二,借助阿里巴巴、淘宝、微店等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营销,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方案三,鼓励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案四,让学生走出实训室,到市场上去做调查分析,去写市场调查报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电子商务实践性非常强,它同时涉及多个学科。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应围绕电子商务专业特点,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学生的自主能动力和创造力,与国际接轨,与社会发展前沿同步,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六

专本一体化的改革模式试图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但依旧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健全、课程重复以及评价机制矛盾等问题。

在坚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应该采用协同创新的方式,实现合作院校双方的深度合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一体化;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各类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

纲要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业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后,国务院又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将纲要内容细化,确立了职业教育需要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直被忽视的职业教育也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还未打破,因此众多省份推出了包括“3+2”专本一体化改革的各种职业教育改革措施[1],以期填补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但依旧面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开辟了进一步深造的空间,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满足社会的需求。

以前专科层次的学生要想获得更高的学历,大多只能参加国家的专升本考试,从而由高职院校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以期获得相应的学历和文凭。

目前很多省份又推出了“3+2”专本一体化政策,专科院校与某些本科院校进行对接,3年专科成绩满足一定的要求后,不通过专升本考试,可以直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接受2年左右的课程学习后,可以获得本科文凭[2]。

这些做法在原有的专升本考试的政策之外,开辟了一种新的学历教育途径,为广大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好的深造机会,但由于下列问题的存在,也使得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出现了部分偏差。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特定行业培养掌握工程实践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也即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行业内的高级技术工人;而目前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一般都要突出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偏应用型的高校在突出理论能力的同时,会提及学生对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掌握。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或定位模糊[3]。

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太合理,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某一领域内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要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更有甚者还加入了建立模型、分析求解等能力,大大高于专科层次的基本要求。

此外,高职专科和本科培养目标如何较好地衔接,如何在分段培养的过程中实现最终的本科层次培养目标也经常受到忽视。

(二)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专升本”的需求,课程体系建设上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诸多课程偏重理论,弱化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并且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学校学习后,转向了普通高等教育大部分学生想走的考研、读研之路,但专升本的学生大多缺乏较为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处在弱势地位,即使考研成功,后续的研究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不仅对自身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且也脱离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预期[4]。

这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直接关系。

高职教育形成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博士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还需艰苦的努力。

(三)课程体系的重复性问题。

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一个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另一个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因此两类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在课程设置上有较高的重复率。

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均是由各学校自己单独制订和实施,院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机制,缺乏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建设,造成了院校之间许多课程设置的重复。

(四)人才选拔出现的问题。

由于高中教育受中国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高职人才的选拔及培养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产生了许多的负面效应,使得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大多是以提升教学层次为主。

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改革大多围绕着项目化教学进行,突出实际应用能力,但如果片面追求教学层次的提升,势必会严重影响这类课程的改革,使得多年所取得的成果又逐步回归到以前注重理论教学的老路,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退化,并偏离职业教育的正确轨道。

因此,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实现专本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学生筛选时方式一定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接受专本一体化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更应该优势突出,特色鲜明[5]。

只有遵循这种原则,才能保证专本一体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

(五)不同的评价体系导致矛盾突出。

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6]。

双方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是不一样的。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技能性和实践性,因此其课程评价侧重于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一般都是以一个工程项目或实训的效果等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开设的课程会导致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由于高职阶段并未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在深入学习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理论基础方面欠缺极多,很难满足本科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得很多学生不被本科院校认可。

由此可见,由于不同的评价体系,使得专本一体化的进程并未按照政策设计者的初衷进行[7]。

对于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校,如果依旧按照正常情况下对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势必会影响到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使职业教育最终走向学历教育的老路。

二、专本一体化的解决思路。

新形势下的专本一体化,不应该继续延续传统的“专升本”、“选修本科”或者“自考本科”等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应以全局的、协同创新的方式进行专本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改革。

协同创新主要是通过将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进行有效聚合,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将合作方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进行充分释放,最终实现深度融合深度合作的一种创新组织方式[8]。

对于参与到专本一体化进程中的各高校而言,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利用合作方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深度合作,实现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12”的合作目标。

各高校之间进行专本一体化协同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

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等教育,是建立在高职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必须围绕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

高职教育是为某一行业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技工;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等教育在高职基础上为特定行业培养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需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专本一体化下的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均需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依托自身特色,坚持创新发展。

目前专本一体化下的课程建设和衔接还未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各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同,产业结构以及优势产业也不相同,导致各高校自身特色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应该依托院校自身所处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产业结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专本一体化下的各高校均是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由于现在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行业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高专与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行业发展变化,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三、专本一体化的解决方法。

协同创新要求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应该以需求为导向,深度合作,深度融合。

专本一体化进程下的各高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而非理论型和研究型,合作双方需要将高职高专的“高技能技术工人”和本科院校的“高素质工程师”的特点融合起来,而不是本专科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各自单独执行。

协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深度合作的过程。

在高考时需要进行一次性招生,合作院校共同培养,应该与普通专升本的那种高考时招收专科生,三年后进行考试选拔,进入本科阶段相区别。

在培养过程中,专本一体化下的合作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该是共同制定,统一使用,不能走向传统的专升本的老路。

协同创新也一个合作高校之间深度融合的过程,能够极大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

高职院校的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对特定行业的基本技能了解深入,而普通本科高校的特点是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可以从事设计开发以及分析等较高层次的工作。

协同创新强化了合作双方的培养特色,实现特色互补外,例如,高职院校一般情况下,与企业合作比较密切,这一方面本科院校稍显薄弱,因此,通过专本一体化协同创新,在校企联合培养方面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协同创新需要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来保驾护航。

合作双方需要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对接受专本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

由于该模式特别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部分课程可以采用企业、行业导师、授课教师三方联合评价机制。

例如,企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态度以及实践结果进行评定,占一定的分数额;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承担的工程项目任务、实际完成情况、项目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报告撰写情况等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评定;根据需要可以加入试卷成绩,该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

协同创新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合作方的相互监督。

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由于办学定位和办学层次的不同,势必会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侧重点,因此在一体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分歧。

为了更加明确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及理念,要确保职业类型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够发生偏移,不要再走上传统专升本的老路。

专本一体化下的合作监督机制中,政府、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院校双方都应该是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进行协同创新,督导中的每一方都可以对合作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做出评估,以便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完善不同层次的监督机制来确保该项改革顺利进行,从而让专本一体化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通过专本一体化下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本科学历教育和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合作双方展开多层次合作交流,加强校际沟通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侯振杰杨长春林逸峰王晖单位: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妤夜.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体系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33)。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七

提要导游业务课程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旅游管理。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背景下,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可见,考试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

显而易见,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

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此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

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教师居高临下,处于主体位置,不进行指导与帮助,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

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

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

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熟练讲解导游词,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因此,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

(表1)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

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0%)及作业完成情况(15%),共占成绩比例的30%。

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

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试卷以主观题为主,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

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中,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应变能力占10%,礼貌礼仪占5%,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

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

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

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

首先组织初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

在决赛过程中,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并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选出导游之星。

实践证明,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岚.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3.

[2]马越.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中国考试(研究版),.6.

[3]唐顺全.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八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材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从而加快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材料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知识和保证。

关键词: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教学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材料专业单一型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培养材料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材料专业的人才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说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具有必要性。

文档为doc格式。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九

摘要:随着计算机软件全面的发展和创新,以及硬件的不断完善,未来软件工程的发展方向也将是更加高效化和规范化。目前,软件设计方案、工程管理技术、软件开发模型和工程支持技术是软件工程所研究的主要内容。21世纪以来,由于软件产业和信息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对软件工程技术方面也有了更高的期望。本文主要以计算机发展和软件工程的发展为切入点,并结合现在我国电子市场的发展方向对于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

引言。

软件与其它产品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它是一种生产较难而且知识密度较强的产品。因为20世纪计算机刚刚兴起,成本是比较大的,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编写程序,其生产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并且这种现象也极大的制约了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软件才获得了人们的重视,同时也认识到了计算机软件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在市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软件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对计算机软件设计也就有了一定复杂性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中软件工程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到的是计算机和软件工程在发展中的变化,由此才能有效的推测出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趋势。

(1)计算机中的中间件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计算机处理一些细小的事件,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节省软件开发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这样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业务逻辑中,精简代码行数,使软件开发的规模逐渐缩小,软件工作人员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对其工作进行良好的定位。

(2)由于计算机能力正在向服务器端方面不断靠拢,具备较高的计算机能力和实用的中间件技术是当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大型软件系统在开发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3)随着j计算机各方面能力不断的增强,使软件的使用逐渐得到了普及化。

(4)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和普及,使原本较为分散的软件开发人员又被重新整合在了一起,只要框架与基础合适,他们就可以将软件工具有效的开发出来。

2、计算机发展的变化。

从计算机模型来看,冯诺依曼理论体系中的计算机二进制码一直沿用到现在,但是从计算机能力来说,主要在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云计算也得到了更高的发展。

(2)摩尔定律的出现使cpu的运算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运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单科cpu方面上,运算能力的.提升是十分困难的。

(3)多线程多核技术以及并行运算技术给服务器处理能力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并且这两种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冲出了服务器处理能力的瓶颈,致使许多计算机能力向着服务器端发展,c/s模式(胖客户端结构)不再受欢迎[1]。反之,b/s模式(瘦客户端结构)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欢迎。

(1)软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软件工程领域中的一种新趋势是开放性的软件计算方式。随着全球化的协同合作不断的加强,软件本身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技术。所以这种新趋势将必然成为软件工程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方向和重点。并且,开放性计算给软件技术开发人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便利,这种计算方式更加有便于开发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后期的维护中,将更加专业和容易,对与开发者和客户来说,这是一个共赢的方式。

(2)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软件开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软件开发进行管理已经显得十分吃力了。全球化合作是未来软件在开发中的新方向,因为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许多软件对开发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软件在国内是无法良好的进行下去的,需要在国外完成。同时,软件外包的发展在软件全球化共同协作中发展步伐逐渐变快,许多从事软件外包工作的公司也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这些软件外包公司,通过对软件工程进行合理计划,将编程部分、设计思想、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发布等各个模块分裂开来,分配给不同的国家完成。这个分配的过程便是实现信息全球化的基础,并且该过程已经逐渐成为了许多外包公司主要的发展手段。

(3)模块化思想的挑战。

软件工程全球化协作在给软件开发者带来了许多机遇的时候,同时也给软件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挑战。各软件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竞争也越发的激烈,正是因为这种激烈的竞争,使软件开发逐渐向着模块化思想的方向发展。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本质是以科学的手段,把相似和已知的软件结构进行分类,同时用一定的方式,将其模块化,这种思想主要是基于解决实际生活中传统技术不灵敏的问题提出的。这种设计思想的提出,不仅提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和软件开发的效率,同时对软件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四、结论。

软件工程技术是现代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支柱之一,其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创新与改革,才发展到了现在这个成熟的阶段,而软件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不会只停留在现在这个阶段,其将会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软件设计方案、工程管理技术、软件开发模型和工程支持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致使软件不再是原来单一的面貌,而是集科学性、复杂性和有效性于一体的技术。同时在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着重根据其特点,努力找到相关解决办法。在发展的同时,摒弃掉原有的弊端,进而朝着良性发展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2]何金泽.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分析[j].信息化建设,2015,05(09):398.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十

随着软件规模、复杂度以及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软件的开发成本和进度变得难以估计,软件可信性越来越差。这种软件成本不断上升而质量不断下降之间的矛盾即所谓的“软件危机”。软件质量难以得到测量和控制,会造成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为克服“软件危机”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将工程技术和管理中成熟的方法、技术原则引入的软件工程科学中,逐步形成系统的软件开发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而,“软件工程”也逐步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设计知识面广泛,研究人员将各种传统工程设计中的概念、方法理论和软件工程结合,用于指导软件工程实践,发展迅速,内涵丰富。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形式较单一,受传统班级课堂形式和学时的制约,教学难度较大。目前,理论课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法,灌输基本概念、原理;而在实验课中则主要采取“放任式”教学法。目前软件工程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乏味。软件工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以“讲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和效果的差异。软件工程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软件工程能力,指导学生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自觉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开发探索的主动性及参与大型软件工程实践的基础能力。

2软件工程特点及发展趋势软件工程特点。

1)软件工程着眼于大规模、高复杂性的软件。传统的程序设计技术是仅仅指小型程序设计。

2)软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大规模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复杂性一方面是软件构件大量增加,因素繁多,另一方面是软件需求、软件体系结构等具有不确定性。

3)软件需求等经常变化。在软件设计初期,由于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使用人员存在交流的鸿沟,或者是软件使用人员本身对软件需求不明确,导致软件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变更,而软件需求的变更使软件开发周期大大延迟。

1)开放计算。开放计算包括开源软件、开放架构和开放标准三个方面。

2)模块化。一方面企业面临的.软件行业环境复杂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更多创新模式和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为了缩短开发周期,软件需要在体系结构和软件代码级别实现复用,模块化思想能够帮助软件公司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一

(一)我国提出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清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10月8日,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财会[]19号,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争到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从中可以看出,《纲要》不仅明确了我国今后几年要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的数量,还明确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是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

(二)ima提出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月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正式发布的《i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中提出,管理会计人员应具备规划与报告、决策、科技、营运和领导力五个领域的能力,《框架》确定了财务报表编制、财务记账、战略性和战术性规划、预测、预算、绩效管理、成本会计和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税务会计和税务管理与筹划、财务报表分析、公司金融、经营决策分析、企业风险管理、资本投资决策、职业道德、激发与激励他人、沟通技能、协作和团队合作、谈判、冲突管理等28个管理会计核心胜任能力,并将其划分为有限知识、基础知识、应用知识、熟练技能和专家五个能力级别。该《框架》为管理会计行业的人才管理与职业发展提供了指引。

(三)两种目标的比较和分析。

相比之下,我国提出的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虽然没有《框架》那么具体和丰富,但内容都包含在《框架》之中。而且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时间较短,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没有《框架》中那么高,“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是从我国现有国情出发提出的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应遵循这一目标。

(一)单凭学院教育不能培养出所需的管理会计人才综合能力。

从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人才要具有综合的实践能力。要培养出会计人员的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绝非单凭学院教育就可以做到的。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是知识的最初根源,是知识的生长点,企业是管理会计实践的发源地。管理会计知识是管理知识而不是自然科学的知识,它强调知识生长的“情境”,这个“情境”在学院不能够模拟、复制与设计。

(二)学院只能培养出初级的管理会计人才。

学院作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虽然不能凭空“长出”管理会计知识,但它可以传播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如果把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比作是合格产品的话,那么高校能培养出来的只是管理会计人才的初级产品,还需到社会、到企业去进行“加工”,才可能成为合格品。因此,对学院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学院而言,应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初级产品”。

管理会计人才的“初级产品”应具备什么知识、能力才算合格呢?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院校培养出的“初级产品”应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对研究型院校而言,自然是理论知识偏重一点;对应用型院校而言,应在传播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缺乏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现今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仍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因此,很多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的企业领导、院校领导等都不知道管理会计究竟是做什么的,也就无从谈起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了。

(二)缺乏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因为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还未完全本土化。因此,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资源较少,如在教材教学方面,本土自编的管理会计课程教材(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较少,且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管理会计实践类教材更是稀缺,相关的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案例也少,专门针对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的软件几乎没有;在师资队伍方面,也缺少合格的管理会计类师资力量,一是之前主要培养财务会计类人才,对应需要培养的也是财务会计类师资,二是管理会计类师资短时间也是培养不出来的。以财务会计为主的资源来培养管理会计类人才,可见院校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困难重重。

(三)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等部分,内容有点零散,不像财务会计各部分内容之间有比较紧密的关系,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账务处理流程;管理会计人才最重要的是各种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很难获得的。因此,相对来说,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比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更具挑战。

(一)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的总目标,但这并未引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层尤其是二级学院领导层的重视。具体表现为:

1.在教学方面,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仍以培养财会类人才为主,并没有针对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方案,专业教学仍以财务会计为中心展开,在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仍以财务会计为主,管理会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不足。

2.在师资队伍方面,院校没有培养、储备管理会计类教师的意识,没有针对管理会计类教师的鼓励或进修等政策。

(二)原因分析。

1.院校自身原因。院校管理层对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够关注,对管理会计缺乏了解,不清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什么区别,也不能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与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区别开来。

2.市场需求的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而目前的中小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也不到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主要是财务会计类的人才。市场需求决定市场供给,因此,院校也没有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压力。

3.缺乏可供参考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一个完善的成熟的模式可供參考。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培养出应用型的管理会计人才,那么,如何界定是不是应用型的管理会计人才?在校内应开设哪些必修课?达到什么水平或具备哪些能力才算是应用型的管理会计人才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

(一)政府大力支持。

1.尽快确定管理会计的整个体系,加强管理会计的宣传与培训。财政部应尽快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各地财政厅、财政局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企业、高校相关负责人关于管理会计的宣传和培训,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高层开始推动。只有企业负责人、院校负责人知道了管理会计的价值和重要性,才会支持和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

2.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我国现有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共三个层级的考试,整个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体系比较完善。但是,这三个层级的考试主要是用来评价财务会计人才的,其中涉及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极少,而且我国目前也没有制定管理会计人才评价考核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的风向标,在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考核制度没推出之前,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增加管理会计内容的比重,可以有效推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尤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既有利于培养管理会计类师资队伍,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管理会计知识的积极性。

(二)学院自身努力。

1.确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类学院应明确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可行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梳理确定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核心专业课程,明确各课程教学标准,积极探索这些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管理会计的积极性和效率。

2.注重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院校应认真分析自己的师资队伍情况,组建一支管理会计师资队伍,拟定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可以考虑从其他企业或高校外聘及内部自己培养两种方式建立院校合格的管理会计师资队伍,鼓励本院专业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参加相关内容的培训学习,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侧重于管理会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加大管理会计类教学设施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加大学院硬件设施的投入,应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增加管理会计类实训实践的实训室,添置管理会计类实训软件;另一方面,加大学院软件方面投资,如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管理会计类课程的质量工程申报建设和校级课题申报立项等。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会计司.人才培养是关键,提升核心竞争力——《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四[j].财务与会计,,(3).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十二

物流管理的技能型人才指的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物流产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总的来说技能型人才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要能够除了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在岗位素质上能够与社会需求对接,主要任务则是培养其运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在于理论的创新而是怎样更好地应用理论;二是注重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合。因此,对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全新的素质要求:。

1.1道德素质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具有技能型技能,最基础的还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操守,热爱祖国,为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1.2职业素质的要求。

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是全方面的。首先就是要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我国的物流产业贡献力量。其次则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工作中能够与同事或者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然后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更是对技能型人才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

2.1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

物流产业与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变化息息相关,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和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胜任物流产业的管理任务。因此为了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业务的变化,物流业务人才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

2.2管理运用能力。

这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针对国家政策和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采用合理合法的运营方式,对物流活动进行有序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从而使得公司运营有序进行,降低成本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效益。其次则具有严密的思维方式,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管理任务,必须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因此其管理人才必须要有严谨、科学的运营能力,保证物流系统运行的健康有序。中职阶段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注重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养成,培养学生作业操作职业能力。高职阶段专业课程注重岗位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物流方案设计与物流综合统筹技能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

2.3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

从技术设计角度而言,物流系统也是一个信息流动过程,货物传递过程中的库存状态、货物监控等各种供需双方都需要的货物信息有赖于及时的信息反馈。因此要求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能够准确及时的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又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类似的信息服务,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三

[1].王大威;基于属性划分存储结构的并行联机分析处理操作算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

[3].李潇潇;数据并行协处理器存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4].刘德峰;面向存储级并行的多核处理器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5].焦向中;并行数据处理中间件存储分配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6].张光辉;列存储系统中并行查询处理的研究与实现[d].东华大学.2014。

[7].汪芳;分片式流处理器数据并行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崔鑫;海量空间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管理及并行处理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翟召辉;掺镨硅酸钇晶体中基于电磁感应透明的光脉冲存储与处理[d].南开大学.

[10].王新刚;多线程处理器存储结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14].李建明;处理和存储一体化体系结构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徐平均;科学计算可视化中数据场的封装与预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3].陈西;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d].西南大学.2014。

[24].周强华;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d].兰州大学.2010。

[26].杨立;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研究[d].西南大学.

[29].陈玉明;基于信息粒与粒计算理论的数据约简研究[d].南昌大学.2005。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十四

摘要: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从全面系统、能力提升、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分析了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知识与能力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等主要内容,从组织机构的建立、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途径。

1.全面系统原则。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不是简单的课程组合,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岗位能力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大纲与课程标准,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模块,建立系统全面的课内培养体系,丰富多彩的课外培养体系,专业化、综合化的社会实践体系。将产教融合贯穿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每一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突出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整体性,全面系统。2.能力提升原则。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线,以学生的物流管理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产学合作、校企融合为手段,从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课内外培养体系的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模块的结构安排等方面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现有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3.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原则。基于产教融合,将物流企业文化、物流管理方式和物流企业资源等因素嵌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物流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实践项目、教师科研、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将双创教育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融入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内与课外并重、实习与就业一体、创新实践项目的设计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可定位于高素质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再具体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学校定位特色、资源优势等确定具体的专业定位方向,如第三方物流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向。2.人才培养能力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与能力标准的制定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以及物流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构建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确定专业能力标准和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后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提供依据。3.课程体系的设计。结合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以及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与需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物流管理的作业流程及岗位需求,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仓储管理能力模块、运输管理能力模块、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能力模块及物流企业管理能力模块,每一模块内确立该模块对应的理论知识与能力标准,从而确定开设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每一模块内单列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1.组织机构的建立。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可从校、院、系三个层次考虑,分别建立不同的组织机构。学校层面成立校级董事会,负责学校层面的产教融合,制订学校校企合作的长远规划;二级学院根据学校董事会的总体要求可成立二级学院董事会,在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履行二级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能;各系、专业可以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企业人员至少达到60%以上,负责具体的专业建设工作。2.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完善。校企共同完善教学资源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础。(1)校企共同编写教学文件。教学文件是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包括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等,这些文件的编写离不开学生岗位能力标准、专业标准以及课程归属的各模块目标与标准,这些内容的编制均需企业人士参加,双方共同进行研讨,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实际。(2)校企共同开发课程。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也应不断创新与完善,课程设置应紧紧关注物流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补充物流行业发展新技术、管理新方法。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与物流企业共同研究与探讨,开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对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进行大幅度重构,使课程内容更具应用型。如《物流大数据实验》、《物流中心工作管控》、《智慧仓储实践》等课程既体现了应用型,亦与物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3)校企共建实践基地。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单位共建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外实习、现场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模拟企业的实际流程、实际数据、购买仿真软件等方式与企业共建校内基地,供学生在校内进行在企业现场难以实现的操作流程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同时教师与学生还可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完成的科研项目及创新创业项目,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3.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共同培养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保障。师资队伍既包括校内专职教师,也包括由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专职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引进、培养和聘任等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校企共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与合作企业联合,选派教师去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参加相关企业、机构举办的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班,聘请行业企业从业人员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和授课。特别是针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理论、方法与经营模式,校企共同进行研讨,并尽可能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亦可通过项目研发的形式,组建研发小组,在为企业提供咨询、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使教师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授课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与能力。4.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主要还是体现在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上。在教学方法上,可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景教学、渗入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及引入企业实际案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多媒体视频、企业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考试方法改革上,注重过程考核、实践能力的考核,建立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安静,崔民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与战略路径[j].教育评论,2015,(05).

[2]林琦芳.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3.

[3]曾玲晖,张,卢应梅,马楠.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

作者:李虹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十五

2.1正确理解“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方向应有所偏重面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宽泛的学科内涵,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定位时必须做到有所偏重。例如,一个以科学计算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信息与计算科专业,在选择信息类课程时就不应面面俱到,而应有选择的从信息处理、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计算智能、自动控制等方向中挑选1—2个子方向组织教学。同样,一个以信息科学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但在选择计算类课程也应有所取舍,在选择信息类子方向时也应有所侧重。目前一些特殊类型的'学校,如经济类、通信类,设立与行业有关的专业方向并开设了相关课程的经验值得借鉴。

2.2与学校整体定位相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追求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以原创性、基本性理论研究为主旨的发展路径;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学术性”高等学校以学术性本科生培养为主,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和参照依据的办学模式,而是致力于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应与学校整体定位相一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走“理工融合”的道路,它在强调必须的学术性和基础理论性的同时,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

2.3培养方案应体现若干就业方向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除少部分可通过攻读研究生暂缓就业外,其他绝大部分将直接面对市场。那么,哪些行业可以吸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呢?他们在这些行业就业又有哪些优势呢?这对许多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来说,是一个长期受到困扰的问题。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几年社会对数学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将主要是:

(3)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可以看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信息产业、经济金融、教育部门及一些需要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应当看到,这些行业或部门本身就充斥着大量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的毕业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竞争;但也应同时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行业或部门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不但需要能直接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能够进行系统分析、建模和优化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因而,在制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及专业发展的实际,指明专业就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人才培养规格及要求。同样,在选择就业方向时要避免“大而全”,过宽的就业方向势必要求学生具有更宽泛的知识和能力,而这实际上是难以达到的。

2.4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相比,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的学术性,而且要求教师的工程实践性。因而在师资培养上应力求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又懂专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梯队。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我校是一所以工学和管理科学为主的多科性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先数学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科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我们通过广泛调研,确立了“以数学为基础,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面向信息领域应用,侧重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首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后,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市场需求和本科办学要求,在多年专科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厚基础,重应用,多方向,创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是指应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是该专业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过度删减数学类课程,增加计算机类课程将会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失去竞争优势。这就要求,首先,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基础类课程不能少。开设的目的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理论,更重要的是接受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些基本能力包括:分析、归纳、抽象、类比、联想、演绎推理、准确计算等。其次,数学类应用课程,如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数值分析等侧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软件应用等。重应用则指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到课程体系的设置,再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应体现应用性。首先,确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适度增加技术类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再次,在数学类课程的教学上重视对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和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多方向是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信息与计算科学包含的子方向很多,如计算数学、运筹与优化、金融保险、经济信息挖掘分析、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信息安全、计算智能等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求人才培养方向既不能过于单一,又不能过于宽泛,应结合自身特点选择2—3方向组织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除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外,应围绕每个方向开出一系列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创特色是指教学应用型本科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长期深入,办出自己的特色。我校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主要优势是:(1)数学类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开办的历史较长,既有坚实的理科后盾,又有工科的支持。

(2)数学建模活动开展卓有成效。我校从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奖项。(3)学科建设主要集中于数学建模、计算数学、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领域。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数学建模、计算科学和信息处理与管理三个方向。

4.1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按照“理工融合”的思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经过认真优化和筛选,我们设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

4.1.1专业基础课及必修课。

(3)信息类课程群:包括信息系统导论、信息与编码等。

4.1.2专业选修课。

(2)计算科学方向:微分方程数值解、图形与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智能等。

4.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同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占总学分的近40%。

5结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目前,“分类办学”和“特色办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对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同类院校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十六

[1]何明珂.中国物流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市场与电脑,1999,(11)。

[2]wto后的中国物流业[j].软件世界,2002,(03)。

[3]唐友三.中国物流信息化回顾[j].电子商务世界,2004,(z1)。

[4]王之泰,赵杨,张涵.中国物流概览[j].软件世界,2001,(08)。

[5]余平.共同的使命[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06)。

[6]余平.继往开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01)[7]中国物流航母织就信息大网[j].互联网周刊,2002,(35)。

[8]传统物流面临5大挑战——联邦快递谈中国物流[j].信息系统工程,2004,(08)。

[9]会展信息[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6,(02)。

[10]中国首届物流与采购行业新闻大赛在京揭晓本刊荣获中国物流与采购新闻宣传贡献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01)。

实用小议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七

近年来,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2]。许昌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也正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转型发展,走“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转型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3]。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在于培养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需要国家政策和学校层次方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教师加强教学法体系研究,在教学活动中调整教学方法,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相关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这与实践环节紧密相连[1]。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素养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素养培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活动,提出电气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贡献新功力。

1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

大学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这无形中拉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者有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又比较少,教师讲课讲的累,学生听课也听的乏,没有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一般。因此无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验课堂,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只有把学生推到中心位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更合理地设计实验教学环节,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无缝衔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课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验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堂上增加两次小组讨论环节。一次在实验开始之前,根据学生的人数分组,主要针对实验原理、实验内容、试验数据整定、实验步骤等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认识,也促使每个学生清楚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去操作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另一次讨论在结束实验之后,主要针对实验记录数据、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小组之间实验结果的差别等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在一个实验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重新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检验等多方面的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达到了既验了理又论了证的目的。

2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既有其各自特点又有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传统教学方式下,实验课程都是随着理论课程单独进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单一运用一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没有对电力系统的各方面知识进行融合和贯通,对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理解较差。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全面进入微机、网络和智能化时代,为适应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构建专业方向综合实验平台,建立模块化、分阶段、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根据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分别设置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模块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块。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是按照课程特点要求开设的基本技能和验证性实验项目模块,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基本技能。例如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实验可使学生扎实掌握电力系统的潮流分析计算、负荷调整、功率特性等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模块强调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4],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模块,是对一门课程系统融汇贯通和课程之间的`联系衔接的技术应用。实践和研究表明,系统化综合性实验对学生的培训效果要远好于孤立的、彼此脱节的实验。“5+1”电力系统实验平台,可以开设电力系统复杂潮流分析、电力系统三相短路故障和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等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块强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力行业的发展变化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对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熟悉和了解,因此设置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块,例如开设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复杂电力系统故障计算分析方法的研究、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研究、电力系统视频监控技术研究等课题,让那些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又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来参与其中,让他们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自主构思设计实验方案,教师侧面辅助和把关,这种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加大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在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我院的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在实验室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工作,更要“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是讲让学生走进生产现场,去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系统场所,亲身体验电力的生产、输送、保护等过程,感受先进科技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引进来”是讲聘请国家电网、许继电气等公司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给学生上课,坚持多方位立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同步提升,使学生体会电气工程专业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且使学生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实验教学工作服务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我院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和企业合作,把生产线引进实验实,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够接触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参与生产过程,促进学产研协同发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思维的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院电气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专业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在参加学校和省市举办的各类应用及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4]陈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4.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纪念五四演讲比赛的活动策划(案例13篇)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活动,还是社会各界的大型活动,都需要进行系统的活动策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活动策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个朴素的真理。民族的解放需要

    优秀以开学了为题的周记(通用18篇)

    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于写作规范的掌握和理解,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指导。从背着大包小包

    优质党委理论中心组会心得体会范文(19篇)

    真实、客观和有价值的心得体会可以为他人提供借鉴和启示。以下是一些成功经验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环保理论中心组是一个由各领域环保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组

    2023年分散实习的申请书(模板23篇)

    合理安排时间、准备充分的材料以及精心撰写的更多申请书,可以提高我们的申请成功率。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直接照搬范文中的内容,而是将其作为参考和启示。:能给我这次寒假

    最优工资提前申请书范文(17篇)

    在撰写申请书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亲身经历、实例或引用权威的数据和观点来增强说服力。阅读一些优秀的申请书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写作思路和角度。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我

    精选土地复垦补偿协议范文(17篇)

    通过研读精选范文,我们可以汲取优秀作品的精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以下的精选范文,相信能够为你们的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发包方:承包方

    优质农村租房的协议书(通用17篇)

    租房是一种获取居住场所的方式,它可以满足个人的住房需求。在现代社会,租房已经成为很多人选择的居住方式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租房经验,希望对大家在租房过程中

    优秀交通劝导员心得体会(案例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些范文也许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某个问题或经历。文明交通是我们每个人

    优秀寝室会议总结报告(模板19篇)

    报告范文一般包括引言、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报告的内容和结论。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实用的报告范文,它们涉及了各个领域的研究

    优秀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心得体会范文(17篇)

    教师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以改进和提高。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这些教师心得体会范文,是一些经历过实践的教师总结和经验分享。前不久,中办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