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9 作者:碧墨曹刿论战读后感(大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一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左丘明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孔子也觉得可耻。孔子评价左丘明的这些话,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人,这与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赞叹左丘明的“君子”风范。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齐国,路过肥邑,感叹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说,肥邑这块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对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另外,《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才称得上史笔,文质彬彬才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如果说《公冶长》是在赞扬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那么《雍也》就是在赞扬左丘明的史家文笔。

《汉书》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

春秋以后,左丘明的“君子”美称一直沿用下来,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君子”,可见左丘明“君子”美誉的深远影响。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

晋夏侯湛赋诗赞左丘明曰:“世乱谗胜,君子道忧。丘明达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难,旁行不流。庶几斯文,希志训猷。”

宋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丁谓亦诗赞左丘明曰:“猗欤左氏,闻道素王。依经作传,微旨用彰。词有余韵,人镣末光。庆封锡壤,广鲁之疆。”

元集贤大学士致仕李谦、翰林承旨张起岩均曾为左丘明赋诗作赞,或曰其“文章史学之治”,或称其“盲於目而不盲目于心者”。

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

明崇祯十五年(1642)朱由检封左丘明为“先贤”。

左丘明的故里,至今仍存有许多关于他的文化遗迹。“都君庄”,意思是君子的居住地,仅这一故里的名称,就生动地反映出左丘明当年的“君子”风范。左丘明的生平事迹,确实是充满了“君子”的美誉。

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广泛赞扬和“君子”美誉。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二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三

释义: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因为立场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心里的想法和目标就不会相同。

释义:国家在兴盛的时候,国君把人民当做伤员一般的关爱,这是他的洪福;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国君把百姓的生命当作草芥,这就为他埋下了祸根。

三、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释义:人的心思各不相同,就好像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一样。

四、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

释义: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就不容易出现过错。

五、临祸忘忧,忧必及之。——《左传。庄公二十年》

释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灾祸马上就要临头了,还盲目乐观,不知道引起警惕和提前预防,那么灾难就很难避免了。

六、吃一堑,长一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释义:人只有在逆境的时候,才能得到迅速的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经历的磨难、坎坷越多,人生经验就越丰富,心智成熟的也就越快。

七、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左传。隐公四年》

释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离开与别人的互助合作,如果弄到众叛亲离的地步,那这个人也就无法挽救了。

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释义:一篇毫无文采、没有内涵的文章,别人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肯定就不会长久流传下去了。

九、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释义: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失去嘴唇的保护,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来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互相依存。

十、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十一、欲加其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释义:别人如果真心想陷害你,总会找到理由和借口,防不胜防。

十二、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释义:俭朴,是所有美德共有的品质;奢侈是所有恶行里面危害的。

十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打仗就是靠军队的士气,第一次击鼓最能激起大家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衰弱一点;第三次击鼓,大家的士气就已经发泄完了。

十四、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释义:比喻为官正直无私。选贤任能的时候,对于外人,不会因为是仇人就不举荐他;对于家人,也不会因为怕别人说闲话就不推荐。

十五、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释义:人非圣贤,哪个人敢说自己不会犯下过错呢?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态度问题。如果能够知错就改,就比什么都好了。

十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越是在顺利优越的环境下,越是要提高警惕,考虑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只要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准备,就不会出现太大的过患了。

十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形容位高权重者目光短浅,没有深谋远虑。

十八、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

释义:意思是执政的人不能以公徇私。不能因为个人功劳而奖励他,也不能因为个人私仇而惩罚他,要公事公办,公私分明。

十九、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

释义: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就要有一定的道德品行,为人民作出榜样。如果没有道德修养,却拿着国家的俸禄,那就要大祸临头了。

二十、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释义:一旦放走了敌人,就可能给后面几代人留下隐患。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四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五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桓公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劝阻,决定讨伐鲁国,以报复鲁国当初支持齐国公子纠复国的仇怨。鲁应公听说齐军大举进犯,决定发动全国的力量,与齐军决一死战。

就在鲁庄公准备出兵应战的时候,一直隐居的曹刿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缺乏谋略:为了避免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军的蹂躏,他就进见鲁应公,请求参与战事。曹刿向鲁庄公问:鲁国凭借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这类维持生活的东西,我总要分赐给臣下,不敢一个人独享。”曹刿说:“这不过是小恩小惠,没有惠及全国,人民是不会尽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我的对神明是非常虔诚的,祭天地的祭品从来不敢虚报。”曹刿又说;“对神明守小信,不一定能感动神明,神明也不会因此降福的。”鲁应公想了一下,又说:“我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案件,虽然做不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亲自按律处理。”曹刿这时才说;“为百姓办事,这才算尽蓟了君主的职责,凭这一点可以与齐国决一胜负了。”他还请求陪同鲁庄公一起奔赴战场,鲁应公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与自己同乘一辆车赶奔长勺。

两军在长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鲁庄公准备下令擂鼓进军,以先发制人。曹刿连忙阻拦,建议鲁庄公坚守阵地,伺机破敌。鲁应公接受了他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

而此时齐聚军求胜心切,凭借兵力上的优势,首先向鲁军发起猛攻。他们接连三次擂鼓出击,但是都在鲁军严密防守之下被挫败,不但没有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反而使自已斗志沮丧。

曹刿见时机成熟,就建议鲁庄公果断反击。于是鲁庄公传令鲁军全线迸攻。鲁军凭借着高昂的斗志,一鼓作气,势如闪电般冲向敌人,一下子冲垮了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鲁庄公见齐军败退;就想下令追击,可是又被曹刿所阻拦。曹刿眺下车,在地上仔细察看,发现齐军车辙紊乱;然后又登车远望,看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他由此判断出齐军的溃败不伪装的,这才让鲁庄公趁势追击。这样,鲁军进一步重创齐军,把他们赶出了鲁国国境,长勺之战以鲁军的胜利而告终。

战后,鲁庄公询问鲁军取胜的原委。曹刿答道:“打仗所凭恃的就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就有所衰退了;到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全消退了,齐军冲锋三次,士气已经耗尽,雨我军士气正旺,这时反击,自然可以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解释了没有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个大国,实力不可小视,因此要防范他们假败,以免鲁军遭遇埋伏。后来看犁齐军的车辙紊乱,旌旗歪剁这才敢建议国君实施追击。曹刿的一番话使鲁庄公心悦诚服。

后来,从这个故事中产生了一个成语叫“一鼓仵气”,就是指做事应当趁着最初的气势尽快做完。由此可见,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是极为重要的,正像老子眼中的婴儿一样。“骨弱筋柔而握固”,战场上,“再而衰,三雨竭”的一方,过早耗费了精力,导致战斗力消失殆尽,正可谓“物老则老”。

相关范文推荐

    追影子的孩子读后感(优质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

    2023年诚实故事读后感短视频 诚实守信的故事小学生读后感(通用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

    2023年夏天读后感(大全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

    2023年晚安大猩猩绘本故事读后感(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

    2023年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优质7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

    2023年本科学生学年自我鉴定大三 本科大三学年自我鉴定(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2023年于方舟个人生平及参与的革命活动 方舟在线读后感(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最新大学生自我鉴定 大学生就业自我鉴定(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毕业自我鉴定大学生两页(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

    最新试用期考核表自我鉴定(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