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

时间:2023-12-23 作者:LZ文人

范文是一种学习和进步的工具,通过模仿和创新,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一

作为神十六乘组的航天飞行工程师,航天员朱杨柱从少年时,也有一个翱翔蓝天的梦想。2020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入选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系统训练,他从一名军校教员成长为一名具备飞行能力的航天员,明天(30日)他即将踏上太空之旅,实现自己的飞天梦。

正在进行训练的就是航天员朱杨柱,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他已经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2022年入选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这次任务中,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主要负责空间站整个飞行器平台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

航天员朱杨柱:出现一些可能小故障什么的,是需要工程师去参与,去与地面协同,恢复我们的运行状态,我更多的是平台的一些产品的维护维修。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二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任务中,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还会不会再飞?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不止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

每次,他总会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我会时刻准备着接受祖国的再次挑选。”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三

“我非常渴望再上一次太空。”中国特级航天员景海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说,“只要任务需要,我时刻做好准备接受祖国挑选。”

53岁的景海鹏是我国首批航天员,曾有过3次太空之旅。从神舟七号的两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再到神舟十一号的33天中期驻留,他是飞得次数最多、时间最久、高度最高的中国航天员。

上高中时,偶然看到一张飞行员照片的景海鹏,萌生了“我要当飞行员”的志向。得知航天员选拔的消息后,已经当了13年飞行员的他,又开始憧憬“力争成为一名航天员”。

1998年1月,景海鹏如愿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他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奋斗!”

从那时起,飞天便成为他的梦想。

从入选首批航天员后到首次飞天前的十年间,景海鹏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也没有耽误过一天训练。

那十年,他就是这么过来的——每天6点半起床,吹一会儿长号,8点开始训练,一直到中午12点,午饭后又从下午1点训练到6点。晚上用来写当天的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训练。躺在床上,还会闭上眼睛把当天的训练过程在脑海里过一遍。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四

今年36岁的朱杨柱,出生在江苏沛县,从小就有一个翱翔蓝天的梦想。读高中时与空军招飞选拔失之交臂,在老师和家人的建议下,朱杨柱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坚定地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

航天员朱杨柱:当时就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国防科技大学,而且我一定要报跟飞行有关的专业,一看正好国防科大里面有航天学院,叫飞行器系统与工程这个专业,所以说我就选了这一个专业,而且不接受调剂,要考就考最好的。

2005年,朱杨柱如愿成为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学院的一名学员。在军校期间,朱杨柱一直沉浸在自己热爱的飞行专业研究领域。大四那年,正在加紧备战研究生考试的朱杨柱,得知空军面向大学生招收飞行员的消息,再次点燃了他的飞行梦。

航天员朱杨柱:到了进了这个复选,复选其实很多项目也过了,差一点点,擦肩而过了吧,又与飞行擦肩而过。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五

瞄准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

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

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由费俊龙担任指令长。

费俊龙,男,汉族,籍贯江苏昆山,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被评为空军特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邓清明,男,汉族,籍贯江西宜黄,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3月出生,1984年6月入伍,198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张陆,男,汉族,籍贯湖南汉寿,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6年11月出生,1996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训练基地某团司令部空战射击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登空、神舟八号飞船成功登空、天宫一号成功探月、东方红一号成功登空。

而在2021年,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举世瞩目: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拉开建造大幕、祝融号火星车完成火星巡视探测、航天发射次数再创历史新高。

要推进航天治理现代化。我国不仅要对国内的航天事业产业发展加强规范管理,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这对我国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当然也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中国航天事业产业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过程中,在未来的日子里,只有积极做规则的制定者,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外空全球治理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国家战略利益。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

1970年,“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1975年,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第一次实现人造卫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国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成功发射。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嫦娥一号”用相机掀开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纱。

2008年,“神州七号”完成空间出舱活动。

2010年,“嫦娥二号”探测月球环境。

2012年,“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号”成为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2018年,“嫦娥四号”带着“玉兔二号”来到了月球背面,开启月球探测新旅程。

2019年,“长征十一号”首次完成海上发射。

2020年11月,“长征五号”成功将“嫦娥五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送入太空。

自1956年开始,65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航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零开始到实现“太空旅行”,从技术封锁到自主研发,展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和团结。我们因生活在中国而自豪,因国家强大而骄傲。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六

航天老将景海鹏将再一次打破由自己保持的飞天纪录。在这次任务中,景海鹏再次担任指令长,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首次担任指令长,与刘旺、刘洋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完成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景海鹏带领航天员陈冬一起飞向太空,景海鹏第二次担任指令长,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任务。

根据官方资料,景海鹏是山西省运城人,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19岁的景海鹏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1991年6月份,他分配到南空驻某部,正式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飞过歼六等机型,安全飞行1200小时,成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6年底,景海鹏参加了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05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获得“英雄航天员”称号。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2012年6月,圆满完成神舟九号任务。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带领航天员陈冬一起飞向太空,在轨飞行33天。

神舟十六号任务是景海鹏的第四次飞天之旅,他也成为目前飞行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六号对接成功后,景海鹏将是唯一一位连续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实验室和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据报道,为了再度飞天,景海鹏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学习习惯,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定期回队训练考核,几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目的就是让自己依然保持高水准飞行技能。每天坚持锻炼让景海鹏的身体素质依旧优秀,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是他每天的标配。

朱杨柱航天飞行工程师首次飞天。

国防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国防科大”刊文介绍称,朱杨柱1986年9月出生于江苏沛县,2005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空天科学学院前身),2009年,本科毕业的朱杨柱选择继续在学院深造,师从知名航天专家易仕和教授。从本科的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到空气动力学、光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这个研究方向后来也贯穿了他硕士和博士的全部阶段。

2020年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在此次任务中,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

桂海潮首个非军人出身航天员“首秀”

在29日举行的神舟十六号乘组三名航天员与公众正式见面会上,戴着眼镜亮相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引发了外界的热议。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桂海潮于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20年9月,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在此次任务中,载荷专家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信刊文称,桂海潮在2005年09月至2014年7月本硕博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09月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据称,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重重筛选,桂海潮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对于航天员戴眼镜亮相,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称,在选拔航天员的时候,相对于航天驾驶员,对载荷专家的视力要求会低一点,航天员可以戴眼镜上天,但一般而言,在发射阶段和返回阶段航天员是不戴眼镜的,因为发射和返回时候震动较大。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2022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朱杨柱:中国首个航天飞行工程师。

5月29日,成熟稳重的朱杨柱首次公开亮相。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作为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对他来说,这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成果。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他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他在学习之余,就热衷练习那些飞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玩得特别溜。

种种原因,他没能成为飞行员,但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决填报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他说:“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为此,同学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天猪”,这也成了他现在的微信名。

大学期间,朱杨柱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给脚手架刷过漆,搭建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第一年,这位曾长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带着一群战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

之后,他申请攻读博士后,师从“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在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就在他顺风顺水搞科研的时候,少年时代的飞天梦想再次点燃。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员招选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他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

“虽然不能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一定要试一试。”朱杨柱说。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选拔后,他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通天之路,从来没有捷径。

手控交会对接,被称为“太空穿针”。刚开始,没有空中飞行经验的朱杨柱操控起来非常吃力。航天员公寓里,放置的那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成了他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他最后形成了肌肉记忆,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大多数航天员面对水下训练都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挑战,有狭小密闭空间带来的束缚感,有水下波纹导致的眩晕感,以及体力不支等等。朱杨柱遇到的挑战则是上脚限位器。将厚重的鞋子近乎盲操作地卡进脚限位器2厘米左右的卡槽缝里,原本就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他的脚型比较小,穿着舱外服配套的鞋子后,脚在鞋里晃荡,上脚限位器更加困难。经过反复试验,他穿上两双厚袜子、两双薄袜子后,鞋子终于合脚了。

2023年5月29日,首次公开亮相的朱杨柱说:“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使用、维护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实(试)验工作,确保空间站更加高效、稳定、安全、长久地运行!”

桂海潮:中国首个载荷专家。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公布,桂海潮作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第一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桂海潮说。

从小,他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

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此后9年时间,他一路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他第一时间报名参选,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但入队后所有人的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

第一次训练,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他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他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心理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转椅训练中,他一开始有些不适反应——冒虚汗、恶心、头晕。不服输的桂海潮开始加练——每天练习20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训练成绩也达到了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第一次训练时,他就在水下反复练习了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那一刻,桂海潮终于体验到什么叫手握不住筷子的感觉。

2022年,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感到压力满满。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他,他选择了沉默,底气不足。

为了让自己的底气足起来,桂海潮开始制定学习计划,晚上进行强化训练。

这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训练中,他不但要知道操作流程,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高标准严要求的传帮带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七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继而成功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并作为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这段经历对朱杨柱来说,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一个青年学子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故事。

学习成绩优异,毕业论文优秀,师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钱七虎院士……朱杨柱的经历写满了奋斗篇章,他却谦虚道:“我很幸福,赶上了一个新时代。让每一位努力奋斗的人,都有机会实现人生梦想和价值。”

“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他在学习之余,就热衷练习那些飞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他玩得特别溜。

高二时,朱杨柱本想报考空军飞行员。可是班主任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搞科研的好苗子,劝阻了他,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天空的热爱。

“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高考填报志愿时,朱杨柱果断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且不接受调剂。

大学期间,他潜心学习专业知识,但还是痴迷于飞行员这个职业,大学同学还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天猪”,这也成了朱杨柱现在的微信名。

朱杨柱专心从事科研道路,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阶段,他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十年寒窗苦读后,朱杨柱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八

40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在人们心中还是一个遥远的梦。

如今,11名航天员六问太空,巡天遨游68个日夜,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完成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100多项。

中国特级航天员景海鹏说,“能够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人生一个又一个台阶,这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的结果,是祖国托举我飞天。”

1985年3月,空军飞行学院到景海鹏就读的学校招收飞行学员。

经过层层选拔,怀揣“蓝天梦”的景海鹏如愿考入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经过预校和飞行学院5年学习,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歼击机飞行员。

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得知航天员选拔的消息后,在飞行部队已经13年的景海鹏,开始向着“蓝天之上”的梦想——成为一名航天员,拼搏奋进。

1998年1月,景海鹏如愿以偿,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奋斗。”景海鹏时刻铭记自己的誓言,“面对国旗的承诺就是我的初心,选择飞行,选择坚持。”

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到首次飞天的10年间,景海鹏潜心钻研航天知识,刻苦训练。每天6点半起床,8点开始训练,晚上研读理论知识直到深夜。为了熟悉训练要领,他每晚临睡前,还要反复温习训练过程。

年复一年,不忘初心。景海鹏在飞天路上砥砺前行,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留下一幕幕辉煌影像——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2012年6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2016年10月至11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如今,已经52岁的景海鹏状态良好。他说:“我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再次挑选,争取再多上几次太空,再打几场胜仗,让浩瀚太空见证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新时代中国航天战士的绝对忠诚!”

“是否还要去飞?”每当有人提问,作为中国唯一一位“三上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总是这样回答:“重返太空,多次飞天,是世界上所有航天员的心愿。作为一名中国航天员,我必须时刻准备接受祖国挑选,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九

景海鹏,男,汉族,山西运城人,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现任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他是矢志报国、逐梦太空的英雄航天员。1998年被选拔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后,经过多年刻苦训练,圆满完成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课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各项考核。2008年9月,他奉命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与另外两名航天员密切配合,实现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12年6月,再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结束后,人们都认为已经两次上太空的景海鹏不会再上了,但他却说:“只要任务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再上太空。只要发令枪一响,我会奋力向终点冲刺!”为此,他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从严从紧抓好自身学习训练。2016年6月,他再次奉命担任指令长,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成为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次数最多的航天员,成就了三巡苍穹的中国奇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200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17年7月28日获得“八一勋章”。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十

6月17日上午9点22分,随着一声"发射",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三位航天员,他们分别是:

57岁的聂海胜、55岁的刘伯明、46岁的汤洪波。

看着在太空向全国人民敬礼的航天员,很多人眼眶都湿了。

本次进入太空,航天员将会进入我们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不禁令人感叹:这就是中国航天!

对此,网友们纷纷向中国航天致敬,祝愿3位航天员平安凯旋。

要知道,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就已经很难了。

能够在众多航天员中脱颖而出,执行飞天任务,各方面都一定是非常优秀的。

不过,随着三位航天员背景的曝光。

大家才发现,原来他们能够脱颖而出,都是有原因的。

2

在本次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中,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聂海胜出生在湖北一个小村庄里。

小时候他家里很穷,平日里吃的都是红薯面做的饼子配咸菜、大酱。

只不过家里再穷,聂海胜的父母都没有放弃供他读书。

哪怕是四处借钱,也要保证他有书读。

因为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也正因如此,聂海胜学习非常努力,他不想辜负父母对他的用心。

然而在他读初中时,父亲意外因病去世,这让本就贫困的家庭,生活更加艰难。

幸运的是,父母拼全力也要供他读书这一点,从小给聂海胜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决心再难也要把书读下去,最后他考入了重点高中。

为了能将书读下去,每到假期,他都会自己打工赚钱。

都说老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聂海胜高中毕业,正好赶上空军招飞,他抱着试试的心态,顺利通过考核,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开启了他的航天员之路。

在学习期间,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

1998年,经过层层筛选,他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05年随神舟六号执行飞行任务,13年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

本次神舟十二号,是他第三次飞天。

尽管年龄越来越大,但是他的能力以及专业性都没有丝毫的降低。

而他之所以能保持这般的状态,与他从小打下的拼搏精神有很大关系。

那一颗年轻拼搏的心,便是他勇往无前的动力。

3

航天员刘伯明,出生黑龙江依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

他家里一共有6个孩子,可以想象,同时供这么多孩子上学读书,家里压力该有多大。

作为家里的老二,刘伯明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

在高中大家都住校的情况下,主动选择走读,只是他家里离学校有10公里远,父亲知道后,花重金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让他骑车上学。

可是黑龙江的冬天很冷,道路也滑,他骑车从家到学校以后,整个人都冻僵了,脸上全是霜。

但是不管天气再恶劣,他都不曾迟到。

只是,他家里人太多了。

哪怕父亲支持他上学,他家里的经济情况也不允许。

为此,他高中时期曾有过短暂的停学。

不过在最终他还是没有放弃读书,哪怕很苦,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期间,为了学好英语,他就连帮家里干活时,都在背英语单词。

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

也正因如此,在成为一名航天员后,他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我提升,成为一名飞天英雄。

4

汤洪波,1975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村家庭。

5岁起,他就帮着家里做家务,干农活。

在帮着家里收谷子的时候,常常自己弄得满身都是灰。

但是他的父母也从来不阻止他去做这些事,他自己也是从来都不喊累。

他从小学习成绩,不属于那种特别顶尖的。

他的父母也没有也不会因此责骂他,只要他真的努力了就行。

在他高三快毕业的时候,汤洪波向父亲说了自己的理想。

他说,以后想成为一名飞行员。

父亲听到后,十分支持他。

理想得到家人的支持,汤洪波在成为飞行员后,十分努力,在2010年入选航天员。

随后经过11年的学习与坚持,他终于在今年完成了自己的飞天梦。

5

3个人,3个故事。

我们在其中却能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

他们在学习上,都不曾松懈;

他们在自我要求上,都不曾放松。

他们坚毅、能吃苦,纵然生活贫苦,也不会放弃学习成长的机会。

而这些就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好好学习,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正视苦难,美好才会如约而至。

希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都能重视孩子的学习,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

希望孩子们在看完这三位航天员的故事后,都能向他们学习,好好读书,成为更好的自己!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十一

朱杨柱比较喜欢水下训练,就是感觉像飞起来的感觉。我说这个水下训练能不能多给我加两次,回来以后会感觉睡得比较香,实际上是有疲惫的,但是我没有觉得这个疲惫会影响我的发挥、影响操作,我反而觉得它这个整个水下移动的过程、操作的过程,都是比较有乐趣的。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后,将对接于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按照任务规划,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将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开展平台管理工作、航天员保障相关工作以及科普教育等重要活动。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十二

刘伯明,男,汉族,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十三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来到了青海。那时,大量来支援高原建设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饱受折磨痛苦离世的模样,让他深受触动……于是,他开始了长达60年的高原病学研究,当时中国的这项研究,还是一片空白。,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5年里,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是吴天一用毕生的心血,创造出的医学奇迹。

陈贝儿。

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书记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中国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朱彦夫。

朱彦夫颁奖辞: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苏炳添。

苏炳添颁奖辞: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张顺东李国秀。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顺东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杨振宁。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标准。

我们对“年度人物”的定义是: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次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央视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办法。

请推委推选出认为合适的候选人物,并写明推举理由以及他们的事迹材料。

组委会搜集一些人物资料,作为组委会的推荐人选,推委可以在组委会搜集的推荐人选中投票,推举出认为合适的候选人物,并填写推举理由。

组委会将根据推委会的推选情况,再经公众投票和最终评议,确定“十大人物”。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十四

聂海胜,男,汉族,籍贯湖北枣阳,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现为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

2008年5月,入选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十五

一提到航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航天从二战后成为了一个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总是在新闻中看到,我们国家的卫星又顺利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每次听到这个消息,全国都在欢呼,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因为我们在建国初期被别的所谓的发达国家所“欺负”,我们好不容易抗战胜利,可是我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很多的领域一直被别人掐着咽喉。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走进航天强国的阵营。

老一辈的人总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的努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还记得那时候我们的爷爷辈说过很多的故事,很多年前,我们国家比较贫穷,被很多的国家看不起,因为我们没有真正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很多的技术也被国际封锁,真正的技术我们没办法得到,动用国力去购买了的总是被人剩下的技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故事是,那时候我们国家请“苏联老大哥的科学家“来帮助我们建造原子弹,是来了很多的专家,但是别人根本不把真正的技术教给我们,他们做什么我们国家的人也都不能在旁边学习。后来我们国家和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还要求我们支付高昂的费用,我们国家也算慷慨,答应了苏联的无理要求,全国齐心协力,万众一心解决好了和苏联的各种问题。

素材。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十六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十七

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很难想象,一名头戴眼镜文质彬彬科研人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着星空叩问,成为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在他身上,有着对梦想的执着、对事业的坚守、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支撑着他潮头登高再击桨,逐梦奋进正当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桂海潮学习,为梦想笃行不怠,为伟大事业奋勇向前,把目标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星辰大海”,把梦想写在广袤土地的“苍穹寰宇”,把奋斗镌刻在干事创业的“漫天星辰”,让“航天精神”也在广袤土地上熠熠生辉。

眼前的云雾迷蒙,挡不住眺望的“目光如炬”,把目标指向星辰大海。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学校的广播播放着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桂海潮的心里埋下了遨游星空的种子,十五年之后,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尽管桂海潮已经成为一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的学术研究让眼睛“云雾迷蒙”戴上厚重的眼镜,桂海潮还是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是对未知领域的无限好奇,是敢于跳出“舒适圈”的果敢,是勇于自我挑战的奋勇,支撑着他向着星空逐梦前行。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路上,亦有自己的“星辰大海”,务必要向桂海潮看齐,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考验,聚焦主责主业,勇于跳出“舒适圈”,做“破圈”干部,锚定新目标,迎接新挑战,斩获新收获,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顶梁柱。

前路的委重投艰,喝不退追梦的“大步流星”,把梦想写在苍穹寰宇。两千三百年前,诗人屈原在浩瀚星空下发出《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三百年后,桂海潮怀着对星空的无限向往说道:“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为了实现“飞天”梦想,相较于一般航天员,桂海潮需要接受更多的训练内容,更强的训练强度,更紧迫的训练进度,从6g的过载到8g的过载,注定是一段艰辛的跋涉,但这一切没有喝退桂海潮“追梦”的步伐,他依旧“大步流星”的追赶着。迈向新时代,使命更加艰巨,路途更为蜿蜒,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桂海潮学习,以坚韧不拔的奋斗姿态,舍我其谁的实干担当,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初心和梦想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苍穹寰宇。

未知的浩瀚星河,吓不住圆梦的“一腔热血”,把奋斗镌刻漫天星辰。对于桂海潮来说,星空既神秘又遥远,既深邃而又博大,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把科研成果镌刻每一颗星辰之上是他独有的浪漫。飞向太空之前,记者提问道:“你准备好了吗?”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星空之下,广大党员干部“你准备好了吗?”新的征途机遇与挑战并存、群众的期盼与诉求交织、风险和收获重叠,你是否拥有强健的体魄,去承继革命先辈的旗帜?是否拥有坚不可摧的自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笃行不怠?是否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去迎接时代浪潮的风起云涌,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向前冲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把奋斗的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神舟航天员人物事迹(通用18篇)篇十八

朱彦夫14岁参军,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拼命作战,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

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他所在的一个连,在零下30度严寒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在弹尽粮绝的时刻,仍然坚持与敌人拼搏。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人,这就是朱彦夫。当他在长达几十天的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已是躺在西安陆军医院的病床上。他这才发现自己已没有了四肢,左眼失明,右眼视力模糊。他嚎啕大哭,高喊,要向敌人讨回残臂残腿!他悲痛欲绝。在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在极端困难的生活面前,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张家泉是个小山村。四面群山环抱,前面有南珠山,后靠红崮山,东临油篓崮,西接百草关。真是迈步脚蹬山,出门眼朝天。朱彦夫回到山沟里,才知道全村许多户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得叮当响。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深深感悟到:贫穷才是他们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他那一颗被泪水煮过的心又开始激烈地跳动。

朱彦夫为了练习生活自理,来家8个月,就砸碎了饭碗141个,菜碟盘子23个,茶碗7个,泼掉饭菜上百次,因摔伤、冻伤用药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一直与命运搏斗。他终于成为胜者!

1957年,全村8名共产党员,一致选举朱彦夫当了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昔日的枪炮轰鸣,化作了醉人的丰收谣、欢乐曲;沂蒙百姓,以勤劳的天性,将战火烧焦的土地,装点得秀美而丰腴。朱彦夫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经过二十五个春秋,终于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乡的先进村,使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87年5月,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同志,看望了朱彦夫。老首长鼓励他把当年在战场上亲眼目睹的中国军人英勇作战的情况写出来,把重残后信念不倒、意志不减的精神写出来,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听过他报告的人,也都纷纷要求他写书。首长的鼓励,同志们的关怀,他心中又燃烧起一团圣火。他想,用热血和苦难谱写的历史,往往更能震古铄今,摇魂荡魄。当听说朱彦夫要写书,有的人说,看书都有困难,写书谈何容易?!可是,朱彦夫对自己不丧失信心。哪怕是在山穷水尽的绝境中,他深知天生我材必有用,明天的战功是必然的,当然要花费正常人的十倍、百倍、千倍的努力和求索。当年,他在部队常听说,不怕飞机大炮,就怕总结报告。,一部巨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科书,开始动工了。这是一次古今中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写作!朱彦夫的写作,是用嘴咬着笔与用残臂夹着笔交替写作。夏天写,蚊虫叮咬得全身起疙瘩,每天只能写十几个字,口中的涎水,头上的汗水,磨破的残臂上的血水,顺笔流下来,湿透了稿纸;冬天写,双臂麻木了,笔掉在床上,仍无知觉,划拉半天,才发现没写上一个字。该吃饭了,妻子喊了好几遍,他充耳不闻,睡觉了,梦里还构思情节。有一次,他喊叫着冲杀出家门,被家人拖回来,他赶紧抱笔又写起来。为了回忆一个情节,他会不吃不喝呆上一两天;为了一个词句一个字,他搬来字典、词典查半天,光字典就翻烂了四本;光书稿纸,用了够半吨。就这样,朱彦夫支撑着特残、多病的身躯,七度春秋,七易其稿,将一部饱蘸着激情、饱蘸着热血、激荡着共产党人浩然正气的生命之作——33万字的《极限人生》,捧给了世人。

朱彦夫人生经历。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沂源县张家泉村。他从小家贫如洗,14岁时就毅然参了军,1949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

1950年,朱彦夫在朝鲜战争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

195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察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

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1982年至今,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历时7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了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很多人对朱彦夫的了解,始于他33万字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一位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只有0.3,没上过学,但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用超人的毅力,向自己挑战,向人生挑战,他就是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

朱彦夫所获荣誉。

朱彦夫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极限人生》,并亲笔为朱彦夫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中共山东省委的一位领导说:“朱彦夫就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9月4日,山东省民政厅做出“关于在全省民政系统和优抚对象中开展向朱彦夫学习活动的决定”;1911月6日,中共山东省委做出“关于开展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3月26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举办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颁奖仪式,在央视新址800平方米演播室隆重举行。淄博市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同志成为全国首位“时代楷模”。

9月28日,朱彦夫被选为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同发起的,中国消除贫困奖候选人。

月12日,朱彦夫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

2015年10月13日,朱彦夫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8月,入选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208月27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的公示》公示为“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年9月17日,主席签署主席令,授予朱彦夫“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5日,朱彦夫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相关范文推荐

    单位自我评价(优质22篇)

    自我评价是自我成长的基石,只有勇于直面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接下来是一些自我评价的实例,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灵感。本文目录。本人性格

    大学生职业规划计划书范文(21篇)

    计划书具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步骤和可行的措施,是实现成功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编写计划书。目标:a.找份较为理想的工作,

    幼儿园工作报告(汇总24篇)

    在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工作表现,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工作报告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报告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大学生职业规划书(通用20篇)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以下是一些职业规划的经典名言和格言,希望能激励和启发大家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质19篇)

    通过分析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

    煤气知识心得体会和感想(模板19篇)

    心得体会是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形成对策的有效途径。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作为每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的健康状况

    2023年钢厂安全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挑战和困难时得出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别人的心得体会,从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公安机关稳控重点人员的全面方案(专业13篇)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作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为确保桠溪镇经济的稳定发展,

    大学生社团工作总结报告(实用23篇)

    在学生工作总结中,应该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方面,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学生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GIS实训报告(专业22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写作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领域的优秀作品供参考。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2、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