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琴心月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不仅总结了经验,还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一

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本性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兴衰治乱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所谓“最大的政治”,就是一个执政党必须时刻把握住、处理好的最关键问题。之所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就在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千古不易之理。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最大政治”论,简洁但极为有力地提醒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顺民心、聚民心作为最大的事情,唯此才能使我们党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最深厚根基。

要汇聚民心,必须“以百姓心为心”。“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确立和践行,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推进,无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郑重承诺的生动展开,无不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自觉实践。在新时代,坚持这一“最大政治”论,要求我们时刻坚守人民立场,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以人民为执政的底气、民心为最大的政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应时刻秉持的政绩观。对于政绩观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论及。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以人民为政绩评价的最终主体,“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坚持这样的“最大政绩”观,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时刻牢记,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写在幸福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二

***同志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道德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人文品格。这种品格,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亲和友善、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忍耐力。***同志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中华文化是在连绵不断的民族融合中不断充实发展起来的,因而天然具有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不断兴旺发达的内因之所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但使自身力量不断增强,而且能融化外来文化壮大自身。此外,忍耐力也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这种忍耐力是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逐步锤炼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持久韧性,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品性。在历史发展的波浪式前进中,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忍耐力而兴盛、绵延。这是中华民族必然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中华文化特别重视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中国哲学重人生实践,强调人际关系的调整。《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礼记》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等,都明确表达了这些理念。正因为如此,历史上边疆少数民族才能自然、情愿融入中华民族。***同志将这些理念概括为“亲、诚、惠、容”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中华文化善于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进、与时俱进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先哲坚守儒学主体地位,但也认为应吸收佛、道中的某些理论观点以充实儒学。儒学正是由于以丰富多彩的众多文化为源头活水,与日俱进、与时俱进,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博采众长进而得到长足发展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三

会议指出,《***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科书,是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战略任务书。要把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作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上狠下功夫,引导全省政府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狠下功夫,把加强学习与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谋划“十四五”发展等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在精心组织、宣传普及上狠下功夫,在全省政府系统持续掀起学习热潮,进一步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为“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会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推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更加清醒认识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全省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全省政府系统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中央和省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四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自2014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举行首发式以来,受到国际社会持续关注,引起热烈反响。该书全面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关于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系统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及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把钥匙。

截至2015年2月中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已发行340余万册,其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文版在海外已累计发行23万册,取得近年来我国政治类图书在如此短时间内海外发行量的最高纪录。多国政要和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在第一时间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美国《赫芬顿邮报》、英国《每日电讯报》、法国《世界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新加坡《海峡时报》以及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俄新社等海外主流媒体刊发了400多篇报道进行推介或评论。柬埔寨等国还以官方名义举办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推介研讨会。除了目前的9个语种,外文出版社还应约与韩国、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出版机构开展多个语种的合作翻译出版工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之所以受到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主要在于该书回应了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一个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的关注,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方向、内外政策主张的认知和理解,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改革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也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风格、特点、思路和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世界上赢得了赞誉,也让一部分人产生困惑和疑虑。在党的十八大实现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后,外界很想知道: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将如何驾驭中国这艘巨轮?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习近平这位常常保持微笑的中国领导人将怎样治理这个快速发展的东方大国?他将如何应对在这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里各国都面临的就业、资源、能源、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等问题以及中国面临的执政党自身建设等问题?该书抓住这些重大问题,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集中观察和感知中国新常态的生动、鲜活的窗口。

德国汉学家南因果说,许多外国人都希望知道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治理偌大一个国家的,此前一直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用多语种出版发行中国国家主席的这本书,并试图对这个问题给予解答,真是令人欣喜。法国著名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石巴胡认为,毫无疑问,不论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将通过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来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眼中的中国,了解他上任两年来实施的治国方略,以及接下来的几年内他将如何治理中国这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为该书撰写长篇书评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告诉外国读者,中国的领导层遵循什么样的哲学,中国的发展方向依据何种战略方针。如此,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墨西哥前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阿尔瓦雷斯就该书撰写书评写道:“该书完整地描述了习近平所领导的中国政府的努力和目标,这不仅有利于西方深入了解这个热爱和平大国的悠久历史,而且让西方了解其现行管理体制和改革,看到中国通过和平进步实现中国梦,发展和加强同包括拉丁美洲和墨西哥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同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也有许多新要求新期待,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顺应这种趋势,不仅谈了中国的事情,而且展现出中国领导人的全球视野和胸襟。

该书18个专题中涉及的深化改革与转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反腐败等话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书中还有5个部分共20篇文章是专门谈外交战略和国际关系的,集中反映了习近平主席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主张与理念,如“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等。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读者能清楚地了解到世界问题的中国观点和中国办法,也能真切感受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融交汇,还能听到中国与国际社会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望和心声。

柬埔寨副首相兼内阁大臣索安说,通过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和战略,也将对制定柬埔寨的发展政策提供借鉴。他希望柬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尽早出版,以便更多的柬埔寨读者学习研究。曾与习近平主席有过直接接触的俄通社—塔斯社总编辑马拉特·阿布哈京说:“习主席的个人魅力和中国成功的治国理政方针对俄罗斯读者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该书若能在俄销售,定将收到很好的市场效应。”美国《商业周刊》中文版发表文章评论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出版发行,是一次理念层面的对外推广。

文如其人。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可以感受到习近平主席作为一名大国政治家的风范和魅力,体会到他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和宽广的国际视野,领略到中国领导人平实自然、坦诚谦和的品格。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利奥·刘易斯就该书发行过百万册发表评论称,“该书中文、英文版之所以畅销,更多是因为作者本身。”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易明撰文称,“从书中提供的习近平思想以及其他人对他的看法,我获得了有关习近平的十个有趣而迷人的事实。”国际企业战略家和投资银行家罗伯特·库恩评价说:“西方许多政治家往往不敢亮出自己的观点,首先是因为拿不出如此全面系统的政见,更是怕亮出政见后遭到政敌攻击,自己就没有底气。”他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有3个特点:“实质性,呈现了习近平的深厚政治哲学;标志性,表明对习近平作为一个世界大国领导人政见的认可;信号性,即以透明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习近平的思维方式。”

学习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党组负责同志领学,部分专工委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工作实际作交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通过研读原著和交流体会,大家对蕴含其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思想认识有了新提升,思路举措有了新拓展,一致表示要自觉做新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把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务实举措,奋力开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新局面。

李小敏在交流结束时指出,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充分认识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同第一卷、第二卷既有一脉相承的贯通与坚守,又有与时俱进的深化与拓展,在全面系统学习中一体把握、一体贯彻,真正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进一步提高运用新思想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自觉性,进一步激发以新思想为指引、创造性做好人大工作的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把新思想落细落地、更好服务全省大局的实效性,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多人大贡献。

会议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常委会相关部署要求。会议指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立足本职、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把新时代地方人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马克思光辉的一生,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其中特别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坚定不移与高度自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篇,书末专门附录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为题的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长篇报道作为收篇。作为第二卷开篇的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年出版的第三卷特别设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收入本卷时题目特别标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今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期间,再次提醒全党:“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通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和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人民”始终在场,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笃定的人民信仰,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卷著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鲜亮的底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一思想体系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基因,因应时代的呼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原创性的贡献,写出了新时代“人民的理论”的辉煌新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其“人民的理论”这一鲜明特质、把握人民至上这一贯穿其中的精髓要义,在服务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全力践行好共产党人的初心、担当好共产党人的使命。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人民为后盾,为人民而前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反复阐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最大底气”论,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执政,何以执政兴国、长久执政的根本问题。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深深蕴含在人民的选择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是一个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是一个为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而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党”。我们党执政以来,中华大地上所激昂展开的壮丽乐章,“剧中人”是人民,“剧作者”也是人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在新的征程中奋力实现伟大梦想,最磅礴的伟力同样孕育于人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在新时代的奋斗中,坚持“最大底气”论,要求我们时刻牢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始终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拥有自信的最大理由。

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本性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兴衰治乱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所谓“最大的政治”,就是一个执政党必须时刻把握住、处理好的最关键问题。之所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就在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千古不易之理。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最大政治”论,简洁但极为有力地提醒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顺民心、聚民心作为最大的事情,唯此才能使我们党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最深厚根基。

要汇聚民心,必须“以百姓心为心”。“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确立和践行,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推进,无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郑重承诺的生动展开,无不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自觉实践。在新时代,坚持这一“最大政治”论,要求我们时刻坚守人民立场,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以人民为执政的底气、民心为最大的政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应时刻秉持的政绩观。对于政绩观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及。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以人民为政绩评价的最终主体,“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坚持这样的“最大政绩”观,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时刻牢记,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写在幸福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告诉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何在,也告诉我们党一旦脱离群众,就会断裂血脉、失去生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一个生命机体而言,最大的活力得益于血脉畅通,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血脉断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能不能经受住这些考验,最根本的就是要看我们党能不能始终深深地扎根在人民之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勇作民族的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最可靠的“保鲜剂”,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九大之后,我们党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都是我们党培元固本的战略工程,都对更加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了积极作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不断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

共产党人的幸福观,一切有远大理想和抱负者的幸福观,都与服务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共产党人来讲,以服务人民为幸福、为追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判断其是否是合格共产党人的试金石。对于不同战线上的奋斗者而言,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能否把握住人生的际遇,也与其如何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密切关联。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这一根本问题,并向全党、向社会各界不断提出要求、表达期勉。他强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表达自己的公仆意识,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坦陈自己的赤子情怀,以“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概括自己的执政理念。这些内容,融涵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之中,也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夙夜在公的实践中,为全党全社会作出了生动垂范。

以人民为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以民心为最大的政治,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以脱离群众为最大的危险,以服务人民为最大的幸福,紧密关联,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鲜明地反映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目中“人民至上”、“人民最大”,鲜明地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显著的人民特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政党观、政治观、政绩观、幸福观在新时代的坚持和发展,也体现着当今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切实实地作为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在服务人民中书写精彩、贡献力量,是我们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中应当汲取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力量,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长征路上应有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姿态。

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本性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兴衰治乱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所谓“最大的政治”,就是一个执政党必须时刻把握住、处理好的最关键问题。之所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就在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千古不易之理。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最大政治”论,简洁但极为有力地提醒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顺民心、聚民心作为最大的事情,唯此才能使我们党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最深厚根基。

要汇聚民心,必须“以百姓心为心”。“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确立和践行,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推进,无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郑重承诺的生动展开,无不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自觉实践。在新时代,坚持这一“最大政治”论,要求我们时刻坚守人民立场,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以人民为执政的底气、民心为最大的政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应时刻秉持的政绩观。对于政绩观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及。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以人民为政绩评价的最终主体,“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坚持这样的“最大政绩”观,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时刻牢记,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写在幸福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道德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人文品格。这种品格,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亲和友善、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忍耐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中华文化是在连绵不断的民族融合中不断充实发展起来的,因而天然具有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不断兴旺发达的内因之所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但使自身力量不断增强,而且能融化外来文化壮大自身。此外,忍耐力也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这种忍耐力是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逐步锤炼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持久韧性,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品性。在历史发展的波浪式前进中,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忍耐力而兴盛、绵延。这是中华民族必然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中华文化特别重视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中国哲学重人生实践,强调人际关系的调整。《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礼记》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等,都明确表达了这些理念。正因为如此,历史上边疆少数民族才能自然、情愿融入中华民族。习近平同志将这些理念概括为“亲、诚、惠、容”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中华文化善于博采众长、与时俱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进、与时俱进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先哲坚守儒学主体地位,但也认为应吸收佛、道中的某些理论观点以充实儒学。儒学正是由于以丰富多彩的众多文化为源头活水,与日俱进、与时俱进,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博采众长进而得到长足发展的。

一、通篇闪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伟大梦想的理论集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宗旨意识的实践总结,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系统辩证地认识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用系统思维深入把握和自觉运用,不断汲取真理的力量和智慧。

二、通篇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治”与“理”的有机统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人民为中心”为统领,集治国与理政、目的与路径、任务与方法为一炉,充分彰显了为民治国、为民理政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人民是执政的基础与执政为民的高度统一。学深学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最直接、最管用的是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公仆的深厚情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在倾听人民呼声中提高思想觉悟。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理政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治国的使命担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倾听人民呼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努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要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着力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要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我省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应急指挥和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奋力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详实地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两个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第三卷还以全新的视野,缜密的逻辑,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作为年轻干部,必须全面系统学习这些理论,把握理论高度,提升党性修养。要坚持横向和纵向结合,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结合起来,一并学习领会,同时要纵向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矛盾论》、《实践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以及上级重要会议精神,不断进行融会贯通。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一线上,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第三卷中,字里行间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在开篇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就出现了203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并且,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最多的也是人民群众。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与群众一块过、一块干”,等等。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防控疫情、救治患者,充分体现了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作为基层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种为民情怀,坚持将人民群众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开展基层调研,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上学、就医、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民之所难、民之所盼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卷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工作方法,对于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来说,尤其需要认真深入学习把握。比如,第三卷多次提及“精准”,精准方法论也广泛运用于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作为基层干部,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杂工作局面,必须用好精准方法论,定期对工作进行精确梳理,准确辨别工作轻重缓急,确保每项工作精准高效。再如,统筹协调法。基层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充分用好统筹协调法,学会并联工作、十指弹钢琴,从而推动工作综合协调高效开展。此外,书中还论述了“关键少数法”“调查研究法”“问题导向法”等等,这些方法论纬度广、作用深,对基层的实际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要深入学习,准确领会和把握。

透过第三卷,随处可见总书记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和求真务实的工作力度。从近段时间总书记的足迹也能印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愈加复杂严峻,就是在这样日理万机的繁重工作中,总书记坚持深入调研、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以及经济社会工作,深入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地调研考察,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等,听取基层群众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基层年轻干部,我们都要学习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工作精神,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发展。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激情,认真研判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秉承“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抢抓四季度,夺取双胜利。要带头改进工作作风,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破除“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科书,是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战略任务书。要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作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上狠下功夫,引导全省政府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狠下功夫,把加强学习与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谋划“十四五”发展等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在精心组织、宣传普及上狠下功夫,在全省政府系统持续掀起学习热潮,进一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为“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会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推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更加清醒认识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全省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全省政府系统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中央和省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五

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具体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实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工作。在实践中,更要有谋划工作的新思路、推动工作的新举措以及解决问题的新对策,要有敢于担当的新胆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干出成效来。

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将坚持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武装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治国理政举措推动工作,不断从新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六

一、通篇闪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芒。《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伟大梦想的理论集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宗旨意识的实践总结,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系统辩证地认识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用系统思维深入把握和自觉运用,不断汲取真理的力量和智慧。

二、通篇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治”与“理”的有机统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人民为中心”为统领,集治国与理政、目的与路径、任务与方法为一炉,充分彰显了为民治国、为民理政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人民是执政的基础与执政为民的高度统一。学深学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最直接、最管用的是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公仆的深厚情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在倾听人民呼声中提高思想觉悟。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理政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治国的使命担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倾听人民呼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努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要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着力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要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我省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应急指挥和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奋力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着眼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点,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将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79篇讲话、谈话、批示等归纳为18个专题精辑成书,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比较系统的重要文献。细读此书,三点感受尤其深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带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脚踏实地谋划长远发展,一往无前全面深化改革,锲而不舍狠抓作风建设,不畏风险掀起反腐风暴,各项事业开新局、展新貌。这样的大手笔,让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倍感振奋,也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蓬勃气象。

大手笔源于大担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国建设和改革走的是独具特色的道路,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严峻挑战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然而,惟其艰难,更显勇毅。习近平同志执政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当前,我国正值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唯有具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方能涉险扬帆。品读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篇篇都传承着革命先辈勇于抛头颅、洒热血、救中国的红色基因,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胸怀天下、救世图强的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必须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他还特别把“敢于担当”作为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之一。“大事难事看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民族复兴进入形势路径最复杂、各种压力空前加大的重要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果断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领袖和统帅所具有的恢弘气度和坚强意志。

大担当定有大情怀。这种大情怀,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和对党的大忠大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开篇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会见记者时的讲话,即是他郑重的“施政宣言”,其中充满了对民族、对人民和对党的热爱。这篇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讲话,以朴实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决心。此后,习近平同志多次深入浅出地阐述和描绘了能使亿万中国人民凝心聚力的中国梦。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强调:“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他深知,我们党要成就民族复兴伟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这种爱民为民的大情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

大手笔、大担当与大情怀必由大目标、大运筹来体现,而这一切又必以大哲学来支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和生动展开。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融汇交织和贯穿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谋划之中。

视野宏阔,谋划深远。习近平同志说,治国理政“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他强调,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促进事业顺利发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新问题的严峻挑战,习近平同志总揽全局、谋篇布局,明确提出事关党、国家和军队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提出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和引领人民共同奋斗;外交纵横捭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经略周边,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整肃党风,重拳反腐;深化改革,普惠民生;依法治国,民主协商;强军精武,加强战备;等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深谙老一辈革命家治党治国治军精要又有鲜明个性风格的雄韬伟略。

总揽全局,系统运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治理国家和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系统性。习近平同志既胸怀全局、总揽各方、运筹帷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勾勒出一幅治国理政方略图;又注重抓龙头、抓大事、抓枢纽、抓关键,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他特别强调,要提高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知古鉴今,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破除迷信、打破陈规、因时制宜、开拓前进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底线思维能力。人们由衷赞叹:十个指头弹钢琴不错音符、不乱节奏,错综纷繁中有条不紊,非有系统运筹的高超能力不能为之。

定力如山,坚若磐石。不因“泰山崩于前”失神改色,不以“麋鹿兴于左”乱意分心,才可谓有定力。面对内外压力,面对众声喧哗,习近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战略定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三个自信”,坚守“两个不能否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强调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而不能改的什么时候也不改。习近平同志居安思危、举重若轻,“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的风范,让我们领略到他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和高超艺术。

务实朴素,知行合一。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有一段时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削弱了这一传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汇集了习近平同志关于领导干部必须务实的一系列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接地气、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抓工作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兴伪事,不采华名;等等。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知行合一,带头厉行作风建设各项规定,带头发扬清新朴实的话风、文风、会风,为全党树立了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统一的标杆。

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事业开启了新征程。充分发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引领实践的巨大威力,将其作为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得好、行得远,我们就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切实用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武装头脑。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当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确立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地位,坚持用讲话精神指导各项工作;搞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就是要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铸魂固本,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行动,就是要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意志,形成推动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特别是坚持标本兼治,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纯洁党的队伍,一系列重大举措深得党心军心民心,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越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越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必须高度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治国理政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要抓实、再抓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言必信、行必果,招招指要害,件件有落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对照之下,一些地方还存在“干打雷不下雨”的假把式;有的单位和部门表态的调门越喊越高,只重形式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实际都是在走过场;还有的领导干部等待观望,为官不为,无所作为。这种状况亟须彻底改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近平同志为我们确立了宏伟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坚信,伟大的理论一经被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必将变成推动伟大事业的巨大力量。只要我们真正学好用好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理论,融汇先贤追求和今人期盼的壮丽中国梦一定会在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变为现实。

习近平同志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道德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人文品格。这种品格,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亲和友善、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忍耐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中华文化是在连绵不断的民族融合中不断充实发展起来的,因而天然具有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不断兴旺发达的内因之所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但使自身力量不断增强,而且能融化外来文化壮大自身。此外,忍耐力也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这种忍耐力是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逐步锤炼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持久韧性,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品性。在历史发展的波浪式前进中,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忍耐力而兴盛、绵延。这是中华民族必然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中华文化特别重视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中国哲学重人生实践,强调人际关系的调整。《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礼记》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等,都明确表达了这些理念。正因为如此,历史上边疆少数民族才能自然、情愿融入中华民族。习近平同志将这些理念概括为“亲、诚、惠、容”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中华文化善于博采众长、与时俱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进、与时俱进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先哲坚守儒学主体地位,但也认为应吸收佛、道中的某些理论观点以充实儒学。儒学正是由于以丰富多彩的众多文化为源头活水,与日俱进、与时俱进,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博采众长进而得到长足发展的。

学习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党组负责同志领学,部分专工委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工作实际作交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通过研读原著和交流体会,大家对蕴含其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思想认识有了新提升,思路举措有了新拓展,一致表示要自觉做新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把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务实举措,奋力开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新局面。

李小敏在交流结束时指出,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充分认识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同第一卷、第二卷既有一脉相承的贯通与坚守,又有与时俱进的深化与拓展,在全面系统学习中一体把握、一体贯彻,真正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进一步提高运用新思想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自觉性,进一步激发以新思想为指引、创造性做好人大工作的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把新思想落细落地、更好服务全省大局的实效性,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多人大贡献。

会议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常委会相关部署要求。会议指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立足本职、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把新时代地方人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马克思光辉的一生,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其中特别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坚定不移与高度自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篇,书末专门附录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为题的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长篇报道作为收篇。作为第二卷开篇的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年出版的第三卷特别设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收入本卷时题目特别标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今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期间,再次提醒全党:“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通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和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人民”始终在场,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笃定的人民信仰,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卷著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鲜亮的底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一思想体系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基因,因应时代的呼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原创性的贡献,写出了新时代“人民的理论”的辉煌新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其“人民的理论”这一鲜明特质、把握人民至上这一贯穿其中的精髓要义,在服务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全力践行好共产党人的初心、担当好共产党人的使命。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人民为后盾,为人民而前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反复阐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最大底气”论,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执政,何以执政兴国、长久执政的根本问题。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深深蕴含在人民的选择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是一个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是一个为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而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党”。我们党执政以来,中华大地上所激昂展开的壮丽乐章,“剧中人”是人民,“剧作者”也是人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在新的征程中奋力实现伟大梦想,最磅礴的伟力同样孕育于人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在新时代的奋斗中,坚持“最大底气”论,要求我们时刻牢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始终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拥有自信的最大理由。

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本性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兴衰治乱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所谓“最大的政治”,就是一个执政党必须时刻把握住、处理好的最关键问题。之所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就在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千古不易之理。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最大政治”论,简洁但极为有力地提醒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顺民心、聚民心作为最大的事情,唯此才能使我们党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最深厚根基。

要汇聚民心,必须“以百姓心为心”。“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确立和践行,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推进,无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郑重承诺的生动展开,无不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自觉实践。在新时代,坚持这一“最大政治”论,要求我们时刻坚守人民立场,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以人民为执政的底气、民心为最大的政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应时刻秉持的政绩观。对于政绩观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及。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以人民为政绩评价的最终主体,“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坚持这样的“最大政绩”观,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时刻牢记,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写在幸福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告诉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何在,也告诉我们党一旦脱离群众,就会断裂血脉、失去生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一个生命机体而言,最大的活力得益于血脉畅通,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血脉断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能不能经受住这些考验,最根本的就是要看我们党能不能始终深深地扎根在人民之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勇作民族的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最可靠的“保鲜剂”,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九大之后,我们党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都是我们党培元固本的战略工程,都对更加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了积极作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不断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

共产党人的幸福观,一切有远大理想和抱负者的幸福观,都与服务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共产党人来讲,以服务人民为幸福、为追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判断其是否是合格共产党人的试金石。对于不同战线上的奋斗者而言,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能否把握住人生的际遇,也与其如何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密切关联。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这一根本问题,并向全党、向社会各界不断提出要求、表达期勉。他强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表达自己的公仆意识,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坦陈自己的赤子情怀,以“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概括自己的执政理念。这些内容,融涵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之中,也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夙夜在公的实践中,为全党全社会作出了生动垂范。

以人民为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以民心为最大的政治,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以脱离群众为最大的危险,以服务人民为最大的幸福,紧密关联,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鲜明地反映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目中“人民至上”、“人民最大”,鲜明地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显著的人民特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政党观、政治观、政绩观、幸福观在新时代的坚持和发展,也体现着当今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切实实地作为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在服务人民中书写精彩、贡献力量,是我们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中应当汲取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力量,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长征路上应有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姿态。

会议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科书,是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战略任务书。要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作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上狠下功夫,引导全省政府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狠下功夫,把加强学习与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谋划“十四五”发展等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在精心组织、宣传普及上狠下功夫,在全省政府系统持续掀起学习热潮,进一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为“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会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推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更加清醒认识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全省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全省政府系统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中央和省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崭新局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用5个专题的篇幅收录习近平同志关于外交工作的20多篇重要讲话、谈话,清晰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外交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与脉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外交战线的同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外交思想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材。

习近平同志外交思想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闪耀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光芒,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是党中央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我国外交工作的行动指南。

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习近平同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锐利目光,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我国历史方位,全面审视我国与世界的关系。他高瞻远瞩地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已变得空前紧密;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这些论断为我们分析形势、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指导。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从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纵坐标和世界力量对比变化的横坐标认清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既不超越阶段盲目冒进,也不消极等待被动应付,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坚持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战略目标出发,积极抢抓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善于化危为机。

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习近平同志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开阔视野,观大势、谋大事,亲自运筹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强调中国外交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他强调要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及多边合作等各领域工作密切结合,通盘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首先实现了气势恢宏的外交开局,进而拓展为全面均衡的外交布局,为推进中长期外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能力,突出重点、应对热点、克服难点、打造亮点,确保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对外战略目标。

主动进取的创新精神。习近平同志以改革者和开拓者的巨大魄力,把继承与发展、坚持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外交理论创新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这不仅激发了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活力,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共鸣。二是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强调要在中国与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才能彼此和平相处。这既为我国和平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发展事业。三是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求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各个方向,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各个领域。这既是对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理念的丰富发展,也是对几百年来形形色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超越,必将对今后国际关系发展演变产生积极深远影响。四是弘扬正确义利观,主张政治上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正确义利观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上主持公道、追求正义、践行平等的价值理念,是我国软实力的一个鲜明标志。五是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并将这一安全理念发展成为对各国各地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指导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反响。这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安全稳定提供了新思路。六是提出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强调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体现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的时代特征,建设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这是对我国坚持结伴而不结盟成功实践的提炼升华。

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习近平同志以社会主义大国领导人的恢宏气度,推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大国声音、发挥大国作用。他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积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他还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顺应我国发展大势,契合当今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的品格和胸怀。我们要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切实走出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不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

高超娴熟的外交艺术。习近平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外交策略运用,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外交工作的生命,要保持战略定力,加强策略运筹,树立底线思维,做好统筹兼顾,推进改革创新。这为我们加强外交战略策略运用树立了典范。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外交主动进取、积极作为,立场更加鲜明,策略更加灵活,举措更加务实,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战略主动地位。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同志沉着自信、坦诚务实、刚柔相济、重义守信,展现了泱泱大国的领袖风范,赢得了各方普遍尊重,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外交思想,从容应对国际风云激荡,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切实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有利外部环境,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展现出鲜明特色和旺盛活力。

为加强国际合作提出中国倡议。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成为新形势下我国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得到沿线近60个国家的积极响应,为欧亚大陆的振兴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新理念,呼吁各国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好评。习近平同志倡导建立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亚太梦想,推动各方一致同意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在亚太合作进程中留下深刻历史印记。

为深化全方位对外交往开展中国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共出访11次,访问31个国家,在国内外会见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243人次,参加24场重要多边外交活动,实现对五大洲、不同类型国家高层交往的全覆盖。中国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周边国家全面展开各层次、各领域交流,彼此利益融合不断深化,相互理解逐步加深。中国积极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中美达成共同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中俄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中欧决定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中国贯彻真实亲诚的理念,同非洲、拉美、阿拉伯和南太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提升。

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中国贡献。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为世界特别是亚洲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机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筹建迈出实质性步伐,中蒙、中泰铁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我同有关国家自贸谈判取得重要突破,为地区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发挥中国作用。在乌克兰、叙利亚、伊朗核、巴以、阿富汗、朝鲜半岛核、南苏丹等热点问题上,中国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为推动有关政治解决进程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中国第一时间向暴发埃博拉疫情的非洲国家伸出援手,提供总计7.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派出1000多人次专家和医疗人员赶赴一线参与救援,在疫区及时援建治疗中心,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中美共同宣布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在国际上产生巨大示范效应。

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外交思想开拓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新境界,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把握精神实质、抓好贯彻落实,努力推动外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谱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自觉把外交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进一步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切实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好务,坚持开放包容、谦和大度的外交风范,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人民利益、受到国际社会欢迎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进一步增强工作实效。大力争取世界对中国梦的理解支持,让更多国家认识、理解、接受和欢迎中国的发展振兴。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以“一带一路”为统领,推动建设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认真履行外交为民使命,切实打造海外民生工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着眼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点,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将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79篇讲话、谈话、批示等归纳为18个专题精辑成书,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比较系统的重要文献。细读此书,三点感受尤其深刻。

大手笔、大担当、大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带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脚踏实地谋划长远发展,一往无前全面深化改革,锲而不舍狠抓作风建设,不畏风险掀起反腐风暴,各项事业开新局、展新貌。这样的大手笔,让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倍感振奋,也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蓬勃气象。

大手笔源于大担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国建设和改革走的是独具特色的道路,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严峻挑战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然而,惟其艰难,更显勇毅。习近平同志执政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当前,我国正值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唯有具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方能涉险扬帆。品读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篇篇都传承着革命先辈勇于抛头颅、洒热血、救中国的红色基因,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胸怀天下、救世图强的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必须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他还特别把“敢于担当”作为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之一。“大事难事看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民族复兴进入形势路径最复杂、各种压力空前加大的重要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果断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领袖和统帅所具有的恢弘气度和坚强意志。

大担当定有大情怀。这种大情怀,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和对党的大忠大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开篇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会见记者时的讲话,即是他郑重的“施政宣言”,其中充满了对民族、对人民和对党的热爱。这篇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讲话,以朴实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决心。此后,习近平同志多次深入浅出地阐述和描绘了能使亿万中国人民凝心聚力的中国梦。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他强调:“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他深知,我们党要成就民族复兴伟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这种爱民为民的大情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

大目标、大运筹、大哲学。

大手笔、大担当与大情怀必由大目标、大运筹来体现,而这一切又必以大哲学来支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和生动展开。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融汇交织和贯穿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战略谋划之中。

视野宏阔,谋划深远。习近平同志说,治国理政“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他强调,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促进事业顺利发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新问题的严峻挑战,习近平同志总揽全局、谋篇布局,明确提出事关党、国家和军队发展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提出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和引领人民共同奋斗;外交纵横捭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经略周边,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整肃党风,重拳反腐;深化改革,普惠民生;依法治国,民主协商;强军精武,加强战备;等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深谙老一辈革命家治党治国治军精要又有鲜明个性风格的雄韬伟略。

总揽全局,系统运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治理国家和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系统性。习近平同志既胸怀全局、总揽各方、运筹帷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勾勒出一幅治国理政方略图;又注重抓龙头、抓大事、抓枢纽、抓关键,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他特别强调,要提高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知古鉴今,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破除迷信、打破陈规、因时制宜、开拓前进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底线思维能力。人们由衷赞叹:十个指头弹钢琴不错音符、不乱节奏,错综纷繁中有条不紊,非有系统运筹的高超能力不能为之。

定力如山,坚若磐石。不因“泰山崩于前”失神改色,不以“麋鹿兴于左”乱意分心,才可谓有定力。面对内外压力,面对众声喧哗,习近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战略定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三个自信”,坚守“两个不能否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强调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而不能改的什么时候也不改。习近平同志居安思危、举重若轻,“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的风范,让我们领略到他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和高超艺术。

务实朴素,知行合一。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有一段时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削弱了这一传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汇集了习近平同志关于领导干部必须务实的一系列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接地气、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抓工作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兴伪事,不采华名;等等。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知行合一,带头厉行作风建设各项规定,带头发扬清新朴实的话风、文风、会风,为全党树立了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统一的标杆。

大时代、大实践、大作为。

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事业开启了新征程。充分发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引领实践的巨大威力,将其作为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得好、行得远,我们就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切实用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武装头脑。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当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确立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地位,坚持用讲话精神指导各项工作;搞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就是要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铸魂固本,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行动,就是要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意志,形成推动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特别是坚持标本兼治,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纯洁党的队伍,一系列重大举措深得党心军心民心,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越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越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必须高度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治国理政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要抓实、再抓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言必信、行必果,招招指要害,件件有落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对照之下,一些地方还存在“干打雷不下雨”的假把式;有的单位和部门表态的调门越喊越高,只重形式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实际都是在走过场;还有的领导干部等待观望,为官不为,无所作为。这种状况亟须彻底改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近平同志为我们确立了宏伟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坚信,伟大的理论一经被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必将变成推动伟大事业的巨大力量。只要我们真正学好用好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理论,融汇先贤追求和今人期盼的壮丽中国梦一定会在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变为现实。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九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分为17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8日至9月29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批示、贺电等99篇。其中,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战略意义。作为高职院校的学子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我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因此,我院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并通过选修课、举办讲座、参观古迹、社团活动等形式,学习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我们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要以学前教育和民族传统技艺专业为重点,编写中华优秀文化读物,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民族服饰和手工等作品,在《大学语文》等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并通过官网、微信、微博、微电影、广播站、橱窗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文本的,非文本的,还是物质的,非物质的,呈现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一方面,我们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我们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涵养文化自信。在专业建设中,我们要提炼精选一批凸显传统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融入课堂教学;要开展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要加大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合作力度,推出一批合作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实习时,我们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诚实守信、吃苦肯干的人文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传播和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不容辞;作为高职院校的学子,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坚定文化自信,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起。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8月18日至9月29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等共99篇,分为17个专题,该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古今中外,书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理性的辩证思维和务实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工作,我简单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是要学懂弄通,筑牢理想信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开篇是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坚定理想信念,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内在地蕴含了共产党人所固有的精神追求、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正是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才练就了钢筋铁骨,才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才能抵御名和利的诱惑,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坚定前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干部,就要通过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固牢信仰之根,坚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灵魂,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目标,不断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二是要学以致用,提升工作本领。精心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愈加深刻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贯彻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间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熟练掌握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式谋划、决策和推进工作,对全面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谋划好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求实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重点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自身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把学习的效果体现在履职尽责上、作用于工作中,与其他同事共同努力,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是要学有所畏,加强作风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五部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第四篇内容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工厂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把习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在党纪国法面前始终保持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敬畏心态,做遵纪守法模范,同时必须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既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更要在履职中敢于担当,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锲而不舍抓好作风建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一

历史思维:尊重历史过程、历史逻辑、历史必然性和历时合理性,把事物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注重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进程及内在逻辑;既注重实事求是,又注重历史地看问题。辩证思维:注重矛盾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注重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统一,统一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对立;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战略思维:对根本新、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式,强调时间维度上的长远考虑,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创新思维:对事物做全新思考,对结构做全新调整,对活动做全新谋划,努力寻求新思路、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系统思维:整体看问题的思维。

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让我在宏观理论方面有了更高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个人信念。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进一步探索将宏观理论应用到微观的生产实际中,比如,如何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想这不是光靠几个人或是一群人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实际上,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踏实的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为这一最终目标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应用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理论服务于人,指导行动,比如,处理问题要带着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不能只着眼于一个问题的改善(例如为了改善覆盖就简单的提高功率),而是要通盘考虑,通过辩证的思维,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看待问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二

最近,支部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书,该书深入浅出诠释了习总书记对治国理政方面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学习,我深切感受了习总书记理性的辩证思维、强烈历史担当、务实的工作要求,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该书全面展示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崭新面貌,详细阐述了习近平同志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下面我就“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谈两点体会:

一、构建良好发展环境。___航运业经历十年的风风雨雨,许多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没有被淘汰,有些企业还有一定的发展。当前,新的发展机遇逐渐呈现,如何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好条件,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是行业管理部门应尽的义务。在___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去年,我们会同___财政部门深入调研,吸收相邻地市出台的优惠政策,及时制定了___扶持航运业发展实施意见,鼓舞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分享了改革的红利,极大的促进了___航运业发展。政策出台近一年来,___航运业总运力规模增加近___万载重吨,___。

二、努力提供优质服务。一是要转变作风,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努力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企业切实感受到政府作风的转变带来的行政高效率。二是要科学引导企业发展。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并及时分析市场、了解市场、掌握市场发展趋势,以超前的眼光及时补足市场信息,及时提供企业参考,供企业决策,让企业科学把握发展的切入点,尽可能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损失,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稳步健康发展,最大程度为___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也能充分展示政府部门因科学、高效的服务,使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三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我国未来更高奋斗目标的政治动员和大众化表达,号召大家要“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首先,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历时合理性。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其次,中国梦体现了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内涵的辩证统一。宏观层面,中国梦体现了中国利益与世界利益的辩证统一,中观层面体现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辩证统一,基本内涵是国富民强,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微观层面,体现了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的辩证统一。最后,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四

体现了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坚持“十个手指弹钢琴”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要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逻辑关系和思想方法:顶层设计,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逻辑关系,要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坚持整体推进,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思想方法,要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提高操作能力的执行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五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文版全书569页,分为17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入了习近平在8月18日至9月29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批示、贺电等99篇。

最早一篇文章为《真刀真枪推进改革》,是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要点;最晚一篇文章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年9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开卷篇题为《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点明了全书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本书17个专题分别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改革进行到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7个专题中,第五个专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篇目最多,共12篇。包括《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1月12日)、《守纪律,讲规矩》(201月13日)、《增强看齐意识》(年12月11日)、《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017年8月13日)等。

第一个专题所收8篇文稿,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深刻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提出的重大思想。第二到第五个专题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了大量阐述。第六个专题围绕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制定落实“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七到第十一专题,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习近平同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9幅图片。

本书收入29幅图片,包括三组。

第一组是扉页后的挥手照片1张,下有个人签名。

第二组图片包括,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2015年4月3日,在北京朝阳区孙河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2015年9月3日,“九三阅兵”;2015年11月7日,“习马会”;11月15日,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南海选区怀仁堂投票站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投票;2017年7月1日,考察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建设情况等历史瞬间。

第三组图片包括,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北京apec期间,与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代表前往种植亚太伙伴林;2015年4月24日,在印尼万隆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习近平和夫人同亚非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缅怀先贤的“历史性步行”;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讲话;201月16日,习近平出席亚投行开业仪式,为亚投行标志物“点石成金”揭幕;年9月4日,杭州g20峰会,习近平与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步入会场;2017年9月4日,习近平在厦门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历史瞬间。

权威读本。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全球范围内“圈粉”无数,成为一部“现象级”著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在海外持续热销,从政要、学者,到普通民众,在全球范围内“圈粉”无数。这本书何以风靡全球,让全世界都在学习?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一语道破天机:“它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外国读者可以了解中国领导层遵循什么样的哲学,中国发展方向依据何种战略方针。“它有助于外国读者客观、历史、多角度地观察中国,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施密特说。“大家都认为,这本书为世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提供了一个生动、易懂的方式。”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各国政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受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除了各国政要和学者,在普通民众中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也刮起一阵阵学习旋风。厄瓜多尔的基多国际书展、伊朗的德黑兰国际书展、纽约举办的美国书展,都有不少当地读者专门到中国图书展台购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一位泰国民众在抢先购得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泰文版后,通过社交网络发布了一条信息,结果立即收到4位朋友请她代购此书。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居民马克·哈赛贝克在上海旅游时,购买了一本英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一口气读完后,他在亚马逊网站的电子书销售平台留言:如果你认为这个人口大国不容忽视,你应该读读这本书。“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习近平主席简明坦诚、风趣幽默的论述风格,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一个努力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高尚的人。这正是当今世界需要的领导人。”

连接“中国梦”和“世界梦”

斯里兰卡外国劳务局主席维克勒马索里揭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全球取得巨大影响力的深刻逻辑:“这本书阐释了‘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人民追求睦邻友好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当今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局部冲突此起彼伏,“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抬头……大变局的时代需要思想光芒的指引,迷惘的世界把目光投向东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抓住了当前人类社会主要矛盾的“牛鼻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展现出中共执政理念对全世界的深刻启示和强大感召。著名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所言:“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治国理政,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整套的可以用于建立持久秩序的思想体系。世界需要思想体系,以灵活应对各国和世界面临的挑战。”

相关范文推荐

    小雪花初一(通用19篇)

    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优秀作文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体验等,具备良好组织结构、合理论证和生动形象的写作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胜似亲人(汇总19篇)

    作文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一种文字性活动,通过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获奖作文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春秋村里有一位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教案(汇总21篇)

    教学工作计划要具备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

    感恩爸爸的父亲节国旗下演讲稿(通用21篇)

    国旗下,我们严守法纪,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接下来是一些成功写出的国旗下文章,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思想和情感。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早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及感悟大全(17篇)

    读书心得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观点和思想的深入思考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涵。请大家阅读以下读书心得范文,并思考其中的观点和写作技巧。。我花了一周的

    建党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心得体会的撰写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思考问题,还能够帮助他人获得启示和借鉴。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建党观是指党的建设工作的基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模板13篇)

    演讲稿范文是帮助演讲者准备演讲内容的参考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高演讲的效果。这里有一些世界级演讲者的精彩演讲稿范文,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演讲能力和思维深度

    幽默的英语演讲稿分钟(优质18篇)

    学习英语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国际交流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英语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这一年多来,我快成了应聘专业户了,只要听说哪里有人才交

    高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范文(16篇)

    拥有奋斗的精神,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希望能给你一些鼓舞和勉励。有句话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人的幸福都是

    防溺水的安全心得体会范文(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溺水是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一种常见的情况,但是,只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