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MJ笔神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

教学工作计划还应该包括对教师个人发展的规划,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下面是一份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了解和制定教学计划有所帮助。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一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本文3、练习。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二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1、听录音,正音: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瑰丽 窈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 记游洞经过

(3 )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从口入

d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1、研读三四五段 2、 小结本文 3、练习

1.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1.焉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熟能讥只乎

d 其真不知马也

e 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名文,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也选了,自然是因为它因事见理之理,对我们现在还有教育意义。为了受教育,读文章无妨断章取义;至于评价文章,就要兼考虑义理之外的其他方面。最近我把这篇文章又读了一遍,对于有些问题,如写法究竟好在哪里,记游而大发议论合适不合适等等,有些粗浅的想法,写出来供研讨此文的人参考。

此文的受人重视,主要在于它宣扬了无论是求学问还是建功立业,都要勇往直前,求登峰造极,得其究竟,而不畏难苟安,人云亦云,半途而废。这个道理之为正确,重要,显而易见,因而说这方面是文章的优点就不成问题。——这都可以不谈。以下着重谈别的方面。

辞章之外,读《游褒禅山记》时会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记游而大发议论,这种写法究竟如何。古人写游记,常用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单纯描画所见,如《徐霞客游记》,姚鼐《登泰山记》等。一是于所见之外,兼写一些因所见而引起的感慨,如杨士奇《游东山记》,末尾说到“人生聚散靡常”,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末尾对比贾似道与林逋,以寄一时的兴会。荆公此文就大为不同,记游部分轻描淡写,一掠而过,议论的话却说得很多很重。与一般游记相比,这种写法是重点写有所“悟”,所以无妨谓之为变格。对于这样的不同寻常,我们应该怎样看呢?这可以分作两个方面探讨:一是何以这样写,二是这样写好不好。

变格的由来,我个人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推求:一是作者的时代,二是作者的为人。

先说时代,是宋朝。我们都知道,宋朝是理学盛行的时期。理学讲些什么,今天看来,应该如何评价,这些与本文关系不大,可以不谈。只是有一点要指出,就是理学家惯用的所谓“格物、致知”的办法,正是“因事见理”。自然,因事见理也是古已有之的,如庄子的道在屎溺,墨子的见染丝而叹都是。不过到了宋儒就于今为烈。这原因是他们学了佛家的禅宗(虽然口头上大力辟佛),而且要比汉儒更进一步,穷追圣经贤传的微言大义。他们着重讲的大道理,有心、性、诚、敬,尤其是形而上的太极、阴阳等,都是玄之又玄的,离开事物就更难理解,因而他们从禅宗老衲那里引进一些办法,以眼前事物寓玄理,并且用人人都懂的大白话,即所谓语录反复阐明之。这样做,时间长了,人数多了,自然就成为风气,我们称之为道学气也好,总之,是习惯成自然。例如《论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一段话,旧注只是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值乱时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皙独能知时,志在澡身浴德,咏怀乐道,故夫子与之也。”夫子所与,不过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点点意思。可是到朱熹笔下就不同了,注说:“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这个“妙”,我们现在看来就莫名其妙。宋儒的因事见理,不只常见于文,而且有时见于诗。例如也是刚引过的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一首,题目是《泛舟》,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源头活水”,“中流自在”,显然都是禅语,表面言事而实际是讲道理。这样的诗,王荆公也偶一为之,如《登飞来峰》云:“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显然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荆公不是理学家,他志在救国救民,要“行”;理学家则醉心于“思”,思太极、阴阳等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想入非非。这是一面。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荆公虽然是大政治家,于学却无所不通。文章和诗词,在宋朝都是第一流。旁至于理学、佛学,他不只是通,而是精通。他写过《原性》《性说》等文章,而且自信为前无古人。他还作过《楞严经疏解》,也自信为成一家言。因此,我有时想,杰出如王荆公,在学问文章方面,或者也不免沾染一些时代的风气;如果这个猜想还有些道理,则这篇游记用了因事见理的写法(不是“人”的“思想”,是“文章”的“写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写的另一个由来是作者的为人。荆公的为人,大家都很熟悉,才高,志大,有见识,有魄力,无论是治学还是建功立业,都要求登峰造极。他的《忆昨诗示诸外弟》里有句云:“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游褒禅山记》是三十四岁所作,他拜相在五十一岁,这篇游记中的大议论,正是壮志未酬的真实反映。写此文之后的十几年,他掌政了,果然就象文中所说,“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总观他的一生,变法;训释《诗》《书》《周礼》,成《三经新义》,颁之学官;黜《春秋》,说它是断烂朝报;著《原性》之类的论文,不只驳杨朱、韩愈,而且驳孟子、荀子(杂文《读孟尝君传》驳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而说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雄,也属于这一类);创诗词集句,开后代集句的风气;等等:可以说件件(至少主观上)是登峰造极。无怪乎《宋史》说他:“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象这样的为人,在游记中发一些不甘于“夷以近”的大议论,正是不足为奇了。

最后谈谈这样不同常格的写法,我们究应如何评价的问题。这显然是个难题,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说我自己的看法,是大有可取。理由有三:一,这类变格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史记·汲郑列传》的“赞”曰:“夫以汲黯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应该评论汲郑二人的功业而专说世态炎凉,这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变格。又如曹操《祀桥太尉文》中有这样几句:“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庄语之中忽而插入玩笑话,这也是变格。还有变得更厉害的,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通篇大谈其不平之鸣,说到孟东野只寥寥几句。即此可证,变格也未尝不可,有时甚至更好。二,古已有之是旁证,更重要的理由是,就《游褒禅山记》说,这样写效果更好,因为因事见理,则玄远化为切近,读者更容易悟入,换句话说,就更容易说服人。三,从文章作法方面考虑,变格的灵活性也有教育意义。俗话说,文无定法。从读者方面说,我们更应该尊重作者的自由。某一个主题,或某一点点意思,可以用这个体裁表现,也可以用那个体裁表现。体裁确定之后,次序,组织,甚至措辞,也可以千变万化。小题可以大作,大题可以小作,还可以连类而及,声东击西,等等。当然,变要有变的规矩,不能随笔乱写。规矩是什么?无非是不离主题,能够同样或更好地达到写作的目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个道理容易说,也不难理解,不过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千篇一调的文风正在风靡一世的时候。练笔自然不可少,而知道如何能不陷入流行八股的泥塘,也同样是重要的。就这一点说,王荆公这篇不同流俗的文章也是值得我们深入体会的。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四

教材地位:

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宋代散文继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长于议论,体现宋代以理入文的一代文风,对后世散文产生深远影响。

欧陽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喜雨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赤壁赋》,比较各种游记散文与史论文风格的多彩多姿。

1、学习借鉴文章借古讽今针对现实有感而发的说理方式。

2、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与用法

3、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并能读懂文中语句

1、迅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与思想情感。

2、能结合写作背景赏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入思考,注重实践探索的求知精神。

1、重点:诵读背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难点:领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熟练掌握文言词类用法与句式是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散文的基本写法

2、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内容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记游写景与感悟说理结合起来的。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好半山。世称王荆公,王文公,王临川。21岁中进士,40岁进万言书,提变法,抑特权,力图改变北宋积弱积 贫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之策。49岁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力行新法,但遭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攻击,54岁罢相,次年为相。56岁再次辞去 相位,隐居江苏南京,从事创作。封荆国公,谥号文公。《临川先生文集》。

三、朗读文本,整体把握内容

四、探究思考,理解中心思想与作者感情

1、王安石具体描写游褒禅山几个地方,哪个地方写得最详细?

4、作者通过游华山洞的经历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5、作者认为要完成自己的事业理想必须有哪些条件,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五、老师范读全文,学生理解词句

六、作业

1、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语句,准备复述。

2、完成《导学》练习,巩固文言词语与句式的理解。

3、朗读全文,准备背诵。

一、重点语词与句式理解检测

二、重点语段口头翻译检测

三、学生诵读全文

1、个别诵读能力一抽一查

2、集体诵读训练】

四、教师示范朗读与诵读指导

五、学生划分重点语段层次,把握背诵的文脉与记忆的衔接特征语词

六、学生分层诵读,以文意串连衔接回忆线索

七、迁移运用

把“游华山洞”的两段描述改写成为现代散文。

要求:1、能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2、运用心里细节描写表现游览者的见闻与感受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五

教材地位:

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宋代散文继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长于议论,体现宋代以理入文的一代文风,对后世散文产生深远影响。

欧陽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喜雨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赤壁赋》,比较各种游记散文与史论文风格的多彩多姿。

1、学习借鉴文章借古讽今针对现实有感而发的说理方式。

2、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与用法。

3、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并能读懂文中语句。

1、迅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与思想情感。

2、能结合写作背景赏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入思考,注重实践探索的求知精神。

1、重点:诵读背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难点:领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熟练掌握文言词类用法与句式是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散文的基本写法。

2、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内容。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记游写景与感悟说理结合起来的。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好半山。世称王荆公,王文公,王临川。21岁中进士,40岁进万言书,提变法,抑特权,力图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之策。49岁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力行新法,但遭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攻击,54岁罢相,次年为相。56岁再次辞去相位,隐居江苏南京,从事创作。封荆国公,谥号文公。《临川先生文集》。

三、朗读文本,整体把握内容。

四、探究思考,理解中心思想与作者感情。

1、王安石具体描写游褒禅山几个地方,哪个地方写得最详细?

4、作者通过游华山洞的经历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5、作者认为要完成自己的事业理想必须有哪些条件,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五、老师范读全文,学生理解词句。

六、作业。

1、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语句,准备复述。

2、完成《导学》练习,巩固文言词语与句式的理解。

3、朗读全文,准备背诵。

一、重点语词与句式理解检测。

二、重点语段口头翻译检测。

三、学生诵读全文。

1、个别诵读能力一抽一查。

2、集体诵读训练】。

四、教师示范朗读与诵读指导。

五、学生划分重点语段层次,把握背诵的文脉与记忆的衔接特征语词。

六、学生分层诵读,以文意串连衔接回忆线索。

七、迁移运用。

把“游华山洞”的两段描述改写成为现代散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六

参看课文脚注(或查词典),给文中陌生词语注音。之后,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朗读之后,合上书,在此书写:

读完本文,我感知到作者在借登山的事引出关于成功的条件的思考

我这样理解本文的标题:

是关于游山的记叙文。通过对登山活动的回忆,感悟、阐发某些人生真理。

请给本文作批注式的理解。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命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正音)(说明)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后洞)(说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出洞)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后悔)(游山经过)(记叙)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观游所得在深思)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奇观在险远,有志方可至)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无力不至)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无物相之不至)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力不至可讥,尽志不至无悔)此余之所得也!(成功的条件在于有志、有力、有物,我有力、有物但没意志,故而有悔)(议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应深思慎取)(议论)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人及写作时间)(说明)

通过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综合、概括:

本文通过一次登山活动,感悟到成功的条件在于自身意志、力量及外物相助,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反思到,自己的失败在于意志薄弱、追随大流。

本文内容美在:1、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感悟、发现到关于成功的普遍道理,折射出作者思维的高妙、深刻;2、强烈的自省、批判的科学意识,折射出作者心思的认真与严谨。

你觉得本文写得漂亮么?为什么?

本文写得漂亮,因为:1、以小见大,因事见理,使文章平易生动,而又不失高妙和深刻;2、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兼备,使文章脉络清楚、思想突出、科学理性。

阅读下面的信息,并回答问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素养在《游褒禅山记》中有没有体现?请说明。

《游褒禅山记》中倡导的深思慎取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极尽意志、不随大流的行事方式,都是改革家素养的体现。深思可发现积弊;慎取可避免主观;极尽意志,方可推陈;不随大流才能出新。

思考并回答: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是人云亦云,不太爱深思;也经常随大流,不愿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举例说明。

对于我来说,在人情礼节上,不愿得罪人,多是随大流。比方说,请客送礼,我心里极其厌恶这种习俗,但还是不得不掏腰包,并不情愿地赴宴。但是,在学术、专业及工作上,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随大流,而是喜欢实验、探索。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以上文段分析了登山成功的三个条件:意志、力量和外物。请你大约仿照上面的句式,分析“大树生长的条件”。

示例:

世上茂盛、苍翠的大树,参天蔽日,人们往往仰观赞叹,但非有阳光不能生长。有阳光日日照耀,但没有足够的水源,也不能生长。有阳光照耀,而又有水源不断供给,若没有坚实的土壤让其扎根,也不能生长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七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任务: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八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任务: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九

时间:2003年3月18日周二第二节。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教具:.课件。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作者邮箱:my001@。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档为doc格式。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十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十一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3课时。

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6)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本文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十三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任务: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课前梳理】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十四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未能穷尽山洞。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十五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教学重点】。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任务: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专业16篇)篇十六

1.积累“其”等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鉴赏叙议结合、即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

积累“其”等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鉴赏即事说理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指导】。

一.利用《导学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课文,解释《导学案》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试着翻译课文。

(具体做法:自主学习,标注疑惑。)。

【课前准备】。

朗读课文,再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标注一下,等到上课讨论时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孔老夫子看到奔流不息的河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陶渊明看到夕阳西下倦鸟归巢,萌生了归去来兮的强烈愿望。古人在观看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时,往往能够心有所感,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名篇《游褒禅山记》,看看他在游山之后有何心得体会。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学雷锋心得体会(优质21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雷锋,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响彻了祖国大地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模板18篇)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综合评价,它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3.旅游企业成本控制途径。4.计算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汇报(通用13篇)

    工作汇报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确保汇报内容精准而有效。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工作汇报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幼儿园新学期教研工作计划中班(通用21篇)

    通过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接下来是一些幼儿园工作计划的成功经验,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示。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共有四位老师,每位老师

    企业授权企业的委托书(精选24篇)

    授权委托不仅仅是将任务交给他人,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反馈。9.通过学习授权委托的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技巧,写出更加优质的授权委托书。

    高中教研室工作总结(通用15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一次机会,可以评估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及时调整和完善。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们如何通过月工作总结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

    建筑工程合伙施工协议书(优质15篇)

    合伙协议有助于确保合作方在团队工作中秉持相互合作、公平公正的原则。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范例合伙协议,以便更好地理解合伙协议的内容和形式。乙方:为了强化安全

    大学生学生会工作自述报告大全(19篇)

    在撰写报告范文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收集资料,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成功的报告范文,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贫困学生困难家庭申请书(通用19篇)

    贫困申请书是在我们面对经济困难时向社会寻求帮助的一种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贫困申请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领导:您好!我叫xxx,是绥

    下半年工作计划和目标范文(16篇)

    随着工作的不断进行,我们需要对工作计划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和改进工作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