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笔砚

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的样本,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和思考的启发。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一

新学期开始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进入了《中国小说欣赏》的选修模块,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模块给学生和老师勾勒出一个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选修内容按不同的主题来区分的,当然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硬记历史,而是希望他们能对中国小说自古至今的历史有所了解,掌握中国小说的主要特征,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性格特征,认识社会与人物的个人命运。

下面综合本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分别叙述如下:

程俊飞老师从“抓住文本,多多解读”入手,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本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陈丽璇老师则从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原则着眼,分别是。

原则、语文属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陈丹老师从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角度,反思了“终身学习”不再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龚建花老师从单元教学的重点,反思了解3月份对小说教学的方向,第一单元为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单元是小说在技巧,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上的独到之处,第三单元是了解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陈爱琼、蔡礼聪、柯丽霞老师则从对《中国小说欣赏》整个选修模块的认识谈3月份的教学反思。

总之,在3月份的教学中,全体备课组充分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具体地分析学生的特点,钻研教材的特点,整个的教学思路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及是教学生学。”的方向进行教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二

本学期主要是名著导读,名著导读课贵在选好角度,即,切入点。它既不能“杂”,也不能“乱”,应当条理清晰。本节课我就从“人物描写角度”切入,着重讲评作者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刻画人物形象,采用人物“分类”法,一下子就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众多人物有了“归属”感,不再那么“杂乱”,无头绪,仿佛小说中的人物都在按照各自的身份,各行其道,各行其事。

名著导读课还贵在讲得生动有趣。如果授课时“照本宣科”地念,容易让学生觉得无趣,单调,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方式、语气。我在上本节课时,基本上是模仿“百家讲坛”的方式,把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力求讲得风趣、幽默,这就需要一个教师在平时应该注意学习与积累。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先秦诸子论著承载着先秦各派重要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但是,先秦诸子首先是作为散文存在并流传下来,先秦说理散文还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因此,文化经典教学应当重视引导学生从文学欣赏层面来阅读各篇文章。

一、重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语言艺术。

(1)欣赏人生格言。翻开文化经典,我们的确会发现,无论是《论语》《孟子》还是《庄子》《荀子》,都能找到许多既精炼而又富含人生哲理与文采的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欣赏修辞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是文化经典又一语言特色:孔子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等。

(3)欣赏描写语言。作为散文,先秦诸家十分注重细致逼真的细节刻画与形象生动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欣赏人物对话。先秦散文中,用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神态、形象,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5)欣赏积累熟语。现代汉语许多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熟语也是来自经典论著,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理解、积累并运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经典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重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说理艺术。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的体例,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述政治主张,学术观点,其说理方法与艺术都是值得借鉴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从中加以提炼、归纳、运用。

(1)逻辑推理与思辨色彩的说理艺术。(2)寄寓深刻而又形象的寓言譬喻的说理艺术。(3)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又论据典型的说理艺术。

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诸子百家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人教版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在其“说明”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作为语文选修课程,教师眼里看到的首先应是一篇篇充满魅力富有个性的“大师级散文”,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阅读、品赏,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在文学涵养中去领悟大师们卓越的智慧。

当然,本学期在教学上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对《论语》《孟子》的解读还不够全面与渗透,还处在边学边教的层面,还无法有独立的见解等,这些都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自学、领悟、提升,才能真正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东西”。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三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法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的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四

本学期担任高二4、16两个班的教学任务,一学期下来深感课堂教学存在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反思,为了改进下学期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小结。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点越来越突出。本学期,我们进行了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课程标准关于小说有这样的要求: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探究性。

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有“用教材”的能力,需要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大胆取舍,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遗憾的是,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未能做好这一点,面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在选修时间紧、容量大、教材内容繁复、学生课外阅读几乎空白等情况,课堂教学泛泛而谈,浮光掠影,学生只是了解了个大概,知道了某部作品的名称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小说的阅读鉴赏水平依然停留在原始水平,学生缺乏相关积累,更缺乏品读探究,只是草草完成了任务而已。完成性测试也是潦草完事,中国小说的整体认知概念都未曾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阅读品质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十分不满,整体评价非常糟糕。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个人深感痛心与危机,真到了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地步。

选修课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是真正应该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是完全应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投入,我们的设计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拿出一定的时间,投入学习。

选修课呼唤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安排上要努力寻求必修与选修的合理搭配,使必修与选修互相配合与互补,避免相互重复与牵制;很需要我们安排好教学时间,在教学时段上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可是,这一学期的选修课的实施未能做到这一点,简单应付,草草了事,学生很不满意。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方法来管理课堂教学和展开课堂教学,这是选修课实施的必须条件,也是当务之急。

选修课呼唤学校管理的变革。目前学校的情况是,其他的暂且不论,学生的阅读就无法保证,学校的管理与课堂教学的配套措施有待建立完善,语文选修课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对于重点、难点可通过分散、讨论、多媒体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予以解决。在讲授过程中,可按“提出问题,突出主干,理顺思路,启发引导,总结规律,举一反三”的原则安排内容,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思考,提出个人观点,尽量以探索者的形象组织教学,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保护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1、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必须在课外阅读方面保证一定的数量。

2、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是长期性工作,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教学方法上要增加讨论课的学时,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评价体制、考核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5、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环境是外在的因素,理想、责任和对人生的期望是内在的、主要的、不竭的动力。

6、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人文素养和人格力量是外因中的主要因素。

7、管理体制、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协作、责任、奉献、守纪、爱国等公共社会品质至关重要。

选修课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我们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钟永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五

[导读] 高考语文该怎么复习,高考语文复习要点有哪些?那些为高考语文苦恼不堪的考生,巧顾高中语文辅导栏目老师将帮您辅导高中语文,为您解答高中语文的疑难问题,并为您解读历年各省高考语文试卷,同时为您分析高考作文题目,要想高考语文拿高分,快来巧顾吧。

很多同学写不好高考作文,却不知该怎么练习?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是层出不穷,怎样写出高考满分作文?下面,专家就为您详细点评高考作文,您想看看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吗?快来看看下文吧,顺便了解一下历年的高考作文真题。

有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参加"2015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摘要]根据我个人的教学经历和语文课堂教学操作的实际情况,比照09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选手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和实际效果,我发觉自己不管是在教师的自身修养(如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等)上,还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上,以及在教材的重组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都与优质课选手们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我在思想上存在偏见或认识不足,这些都值得我做深刻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地改正自己,提升自己。

[关键词]教师自身修养;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教材的重组和教学环节的设置;

前言

首先,请容许我介绍一下本次听课的时间、地点以及参加优质课选手所参赛的作品(也就是所讲的都哪些课)。本次的听课时间是2015年9月12号-14号,地点是在河南省公安干部学校的大礼堂。在三天的时间内,共安排了19节优质课。课程安排是这样的:

12日、13日两天共16节课,上下午各4节;14日上午3节课。

12日上午的安排:

1.郑州三中的贾会彬讲的《小狗包弟》【分数:91.43】(作者:巴金,散文);

12日下午的安排:

7.濮阳一中王银花讲的《蜀道难》【分数:86.75】(作者:李白,七言歌行);

13日上午的安排:

注:以上九篇文章均选自人教版。

10.鹤壁高中李民讲的《巩乃斯的马》【分数:90.14】(作者:周涛,散文);

11.周口一高陈春明讲的《死水》【分数:86.63】(作者:闻一多,现代诗歌);

13日下午的安排:

14日上午的安排:

注:以上七篇文章均选自语文版。

从以上十九位优质课选手所讲的课来看,从体裁上,涉及面可谓十分广泛,包括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传记,演讲辞等。本人有幸代表襄城三高参加这样的听课活动,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说说自己的几点感想。

一、教师自身的修养

有的学者把教师的修养理解为对教师的课程观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的新要求。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从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成长过程来审视,强调人文素质修养与专业智能培养、培训的有机结合。具体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观、教师伦理观和教师人格的整体化和生态化的和-谐提升、成长过程。而完成这种良性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要多读书和学习,并且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经常向别人学习的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基本理念。读书和学习已成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的工作需要与内在需求。

1.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从学校管理角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艺术能改变我们目前语文课存在的死板、沉闷、被动的局面,可以把语文课上活,上得有灵性,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较多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保证学生在认识和发展两方面都能高效率地达到预期效果。

从学生学习角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需要。教学艺术能感染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不断地向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

从教师个人价值角度,是提高追求品味,实现理想价值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将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教书匠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干过的事情,无所用心,照本宣科。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是不断地研究教学艺术,追求高品位的教学,从美的课中,从教与学的创新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我们应倡导教师追求这种教育人生的价值。

我认为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于学习、运用、创造六个字。

学习是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读有关教学艺术的书和文章。运用是大胆模仿和借鉴教学艺术,在语文课中不断尝试和总结。创造是在积累和研究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此次在郑州观摩19位老师的优质课,感触很深,他们都尽可能地展现语文教学的艺术和魅力,在他们的讲课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展现着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开封大学附属中学的张建学在讲《动物游戏之谜》这篇科技说明文时,在放映不同动物游戏图片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恰当的解说着,使学生在被美轮美奂的"动物游戏"画面吸引的同时,老师的适时解说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探索的兴趣,这比我们在教学时只单纯地出示一些图片供学生观看,更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

登攀有佳境,探索无已时。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时这样说:"为了高效率地教书,为了高质量地育人,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探索教学艺术,使自己成为富有教学艺术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要努力学习和研究教学艺术,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攀登教学艺术的高峰。"

2.教师要特别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大家可能都深有体会,要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融会贯通,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试想,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语言得体、自然,怎么会无法赢得学生的拥戴呢?如果一位教师不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哪怕他学富五车,有满腹经纶,学生恐怕也难以接受。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艺术。

在听开封大学附属中学的张建学讲的《动物游戏之谜》{【分数:84.86】(作者:任保平,科技说明文)}时,我被他的课堂语言的精彩深深吸引住了,一般来说,我们在讲科技说明文时,容易讲的枯燥无味,但这位老师却讲的生动有趣,在问题设计的每一环节都会引用名人名言或俗语来激发鼓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就恰当的避免了教师在上课时语言的单调性和重复性,比如我们经常会说"还有谁""谁来回答一下""要不你试试"等等。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大家的先天素质均不相同,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差别,但这些通过后天的努力都是可以弥补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艺术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钥匙,也是激励奋进、启迪人生、开启智慧的灵丹妙药。一句富有哲理的语言,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一段精彩的演讲,久久震撼学生的心弦。当然,要想达到这一高度,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不断不懈地努力,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同时,教师语言艺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满足,所谓"学无止境"。不要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就不思进取,裹足不前,而是应当潜心研究,吸取别人的精华,不断地完善自我。

3.教师的情感渗透力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是一位艺术大师,课堂教学应是一项流淌情感的圣地。作为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热情之火感染学生""善于以自己的热情之火激动学生"。教师情感表达得好与坏、恰当与否,会对学生产生传导和影响作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态度,是喜、怒、哀、乐、爱、恨等心理表现。教师的情感犹如一面镜子,教学中应作到以情喻理,融情感于教学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情方能达理",莫不都是强调情感对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讲台是神圣的。课堂是我们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如果我们教师的表情亲切、和颜悦色,就会给学生和蔼可亲感觉;如果我们教师盛气凌人、唯我独尊、横眉竖眼,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如果我们教师精力充沛,情绪饱满,神采飞扬,就会使学生感到心旷神怡,情感激荡,兴趣浓郁;如果我们教师精神倦呆表情木然就会使学生精力分散,焉头焉脑。可见,作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注重并扎实练好"表情"这一基本功,成为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使自己的教育和课堂生机盎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渗透力、感染力。以自己充沛细微的情感,去扣击学生们的心扉,达到情感相通,情绪共鸣。

鹤壁高中李民讲的《巩乃斯的马》{【分数:90.14】(作者:周涛,散文)}这节课的时候,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充盈在课堂中的情感力量,李民老师把自己的情感无形地传播给了在听课的每一位学生,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带着感情去读、去揣摩有关马的场面描写的文字,进而去领会、把握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何种感情。但我们不要进入这个误区,就是"老师不能随意的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课堂、更不能施加给学生"。

教育家说过: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平庸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优秀的教师演示运用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业务知识,使自己在新课标新教材引导下成为专业型的教育者。

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所谓多媒体课件,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由于它图、文、声、像并茂,能够实现人机频繁地多种交互控制,方便辅助教学,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此次在郑州听16位老师讲优质课,给我的视觉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使用的课件大都实用性很强,很朴实,很简单,没有刻意修饰雕琢。特别是郑州三中的贾会彬讲的《小狗包弟》【分数:91.43】和郑州一中徐群讲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分数:90.71】使用的'课件,他们之所以得分高,除了有很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外,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也紧紧扣住了辅助性和实用性两大特点。

1.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性

多媒体因为具有能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结合为一体的效果,所以能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所以,我们常讲的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就是这个意思。

"辅助"决定了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但是,尽管这一观点很多教师都明白,可是反映在具体的课件设计上,课堂教学上,却仍然会犯喧宾夺主的毛病。特别在语文课上,许多教师以为在课堂教学的某几个环节中放几幅图片,看几段录像,或听几段朗诵,就是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功能,就起到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

2.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

据调查,目前市场上的课件一般设计得比较漂亮,内容也比较丰富,然而大部分脱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教学实用性差,教师课上使用时总是感觉不尽如人意。从设计的角度看,课件的实用性由选题决定,即确定哪些内容需用课件表现,哪些不必用课件表现。因为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通过传统媒体和其它教育媒体也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必要费时、费力地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件教学的实际需要,选题必须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关于课件的实用性,我有两点很深的体会:

第一、选择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特别注意选题的"新"、"奇"、"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

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意记忆、联想记忆成分增多,机械记忆成分减少,会使自主学习更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脑、耳、口、手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

比如说,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赵红颜在讲《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分数:90.86】(人教版梳理探究)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空城计"改编成一场可供班级联欢晚会演员表演的临时剧本(小组展示表演)。同学们在改编表演这幕剧时,很自然就会注重新词新语使用时要注意得体(对象、场合、语体和感情)这一原则,形式很新颖,内容很活泼,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再创造的欲望,并在表演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升华。

第二、选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传统教学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

多媒体课件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设计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扩充课本之外的知识。

总之,课件要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服务,真正起到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教师对教材的重组和教学环节的设置

学生的参与是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这就是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才能有兴趣去关心现实问题,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参与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下面我就如何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谈谈几点看法和做法,请教于同行。

1.对教材的取舍要慎重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一、教学目标的取舍:

新课程倡导"三维"的教学目标,每个大目标,又包含许多小目标,教师要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即应充分体现"简洁"的原则,选取较小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讲课有章有法,"以小见大",突出重点。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按"字、词、句、章、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传统模式组织教学,千篇一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也使学生越来越感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其实,在一课中暂时放弃一些知识目标,绝不是真正的永久放弃。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让学生筑起语文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问题的取舍

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想一想,自己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看看哪些问题必须要探究,哪些问题可有可无。然后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该综合的综合,该删减的删减,该补充的补充。

三、教学内容上的取舍

语文版新教材提供的信息量比较大,它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哪些该取哪些该舍,我认为还是以课标为依据。把内容分出层次,哪些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了解的可以作为阅读材料,读一读,讨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要学生掌握的就需要教师设计更多的活动和练习去让学生在反复的应用中对知识进行记忆。

我们面对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和盘托给学生,有时候我们讲的过细了,反而把学生讲糊涂了(比如说现代中外诗歌教学【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象征着什么?】,诗歌里面的意象很多时候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如果我们紧扣住一种象征意义去引导学生,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解读,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就变得僵化了),所以,面对不同的文章,我们要做出不同的取舍,哪些环节可以舍弃,哪些环节是舍不得的,都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认真斟酌(比如说,小说的讲解,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必不可少"【十八岁出门远行、不会变形的金刚】;现代诗歌的讲解,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物或写景的散文,对"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的感知,揣摩作者的感情,做到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结合"这个环节的处理的好坏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巩乃斯的马、荷塘月色】)。

2.课堂各环节的有用与有效

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掌握好教学节奏。为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学习目标的出示要小、要少、要实。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目标,都比较重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一下,结合我们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有用的,暂时舍弃一些目标,这样我们教课时就会很轻松,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也很快乐,课堂就变得既实用又有效了。比如说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里面的荒诞手法的运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讲起来很费力,学生又暂时听不懂,所以,我们不妨"避重就轻",讲课时点到"荒诞",但又不讲"荒诞的用法",而在设问题时,巧妙地把它体现出来,鹤壁市外国语中学王富荣老师在讲这课时,在"深层探究"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围绕远行,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些不合理的事轻,请同学们找出这些不合理的事情,并体会我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如下表格所示:

荒诞事件情绪变化

询问饭店,含混回答欣喜

试图拦车,一闪而过高兴

请求搭车,让我滚蛋气急

汽车抛锚,漫不经心焦急

挨打遭劫,旁观嘲笑愤怒

背包被抢,朋友所为悲伤

学生在探讨这道题时,不自觉地就对小说中"荒诞手法"的运用有所了解,并且很容易就从"荒诞事件"中找到了小说主人公"我"的情绪变化,学生很自然就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也抓住了小说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会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真是一举两得。

第二、探究的形式未必都要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课堂的平静并不等于平淡;讨论不仅要看形式还要看讨论的内容、讨论的深度;探究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面上,更应该在深层次上挖掘。

第三、拓展环节最好能够当堂反馈。比如说郑州三中的贾会彬老师在讲《小狗包弟》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想把《小狗包弟》这篇感人文章介绍给朋友看时,你应该怎么向他推荐这篇文章,请你给朋友写一段10-70字的推荐词(自由发挥,当堂完成)?当学生说完之后,老师接着说我也向同学们推荐乐巴金的文章《怀念萧珊》。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向朋友推荐这篇文章的言辞中,更深刻地把握住了作者寄托在"小狗包弟"身上的复杂情感。

3.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堂提问的预设--备课中教师教学智慧的汇集

课堂中问题的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中预先根据学习的目标设计在课堂中会提出哪些问题,并且预想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接受程度及会回答到什么程度。所以,我们在预设问题时切忌不要指向单一(比如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哪国人?生卒年是多少?这些问题的设置对高中生来说没多大意义),我们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紧扣文章,忌空、大,要实际,应该多提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既有所想,又有所悟,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大合唱回答问题的形式应该禁止)。比如许昌实验中学的侯芳老师在讲《落日》时,设计的这个问题"从签字的时间看,是在上午,为什么是以'落日'为题?"郑州九中有个同学这样回答:"象征着日本的衰落,中国的红日冉冉升起,希望将要到来。"这样的回答既合理,又新颖。"

二、课堂提问的生成--课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升华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生成主要是指学生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诸多及时生成的问题,生成的问题是师生的即席创作,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能把师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所以教师应该关注课堂上的生成点及生成问题的价值,抓住生成的教育教学契机。

很多时候,我们预设的问题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回答,这时候有机智的老师就会生成另一个问题来替代它,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而不是嘎然而止或不了了之了。比如,在9月22号下午听尚红圃老师讲莱蒙托夫《帆》这首诗时,她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帆'的理想是什么?"没有人回答。她就又这样问:"'帆'象征着什么?"学生都知道是象征诗人自己,然后红圃老师又紧接着问:"诗人的理想是什么?诗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格?"这时候,学生就知道怎样去回答了,课堂自然就因为问题的巧妙生成变得更加精彩、生机盎然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的无法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四、实际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1.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

我想用四句话来说明"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问题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不是老师过多的表现自己而忽略了学生);把学生热烈的掌声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为学生鼓掌,而不是老师为了获得学生的掌声而忘记了学生)"。

2.关于语文教学任务的问题。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我们却经常忽略对学生这"三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很多时候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把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这个目标忽略了,语文课成了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的传授知识课。那么,从新课标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没有很好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目标。所以说,我们是否应该给自己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不管我们如何的备课、上课,都要牢牢地围绕这六个字三个词"积累、感悟、表达",最终要教学生学会自己积累,学会自己鉴赏感悟,学会自己表达心中的想法,这才是我们上语文课的终极目的。

3.语文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

但我们不要简单的认为只要学生动了,目的就达到了。学生的动,也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形"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读书和写作。第二、"心"动;也就是学生思考过程和思维的跳跃。第三、"神"动,也就是学生在活动中语文素养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所以,我们的课堂活动,要立足"形"动,力求"心"动,创设"神"动。

4.学生课堂回答的问题,老师要杜绝用单一的评价词语,比如说"不错"、"很好"、"非常好"等。

对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要善于聆听,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给与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不能没有或很少或不到位,老师要有一个善于聆听的耳朵,善于对学生引导、启发。

5.课堂教学收与放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老师会经常犯这样一些错误,给学生设置一个探究题,在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上把握的不是十分好,也就是说很难达到收放自如,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再放的宽一些,什么时候该收回来,结果一课堂探究,时间就不充裕,学习目标就完不成。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探究题应放的开点(如《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中在广告还原成语这道题中,老师列举了"油备无患、咳不容缓、一箭钟情、天尝地酒、食全十食美等")并没有让学生去思考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都遇到了那些乱改成语的现象,你个人认为这样做好不好?如果老师这样做了,就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延伸题,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这样的问题应多探究;指向单一尽量不讨论或少讨论(如《荣誉与爱荣誉》中的"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荣誉?"还有《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你如何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挫折?"探究题并不是一说探究就要分组讨论,不要作秀,该探究的才探究。)

小结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一节好的、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着手准备呢。文学大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颗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我不放套用她老人家的话这样表达:"一节优秀的课,不必华丽,但必须实用。"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注重从以下十个方面努力,并能做好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我们的课就是优质课。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

2.面向全体学生的课;

3.落实"三维目标"的课;

4.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课;

5.求真务实的课;

6.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

7.带学生走进文本的课;

8.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课;

9.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课;

10.知识性和思想性并举的课。

注:以上十点并不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经验的总结,而是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把新乡市一个评课专家的话记录下来,稍微整理而成,事后觉得这些话耐人寻味,故引用之。

此次郑州之行,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在教学上亟待提高自己。平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也在这次听课中解决了不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某个地方突然明亮起来。我在课堂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因为这次听课,使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补足,并且我会继续踏着前人的脚步在新课改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六

《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有六个意象,分别是“风”“天”“猿啸”“渚”“沙”“归鸟”,意象的特点是“急”“高”“哀”“清”“白”“飞回”,《登高》教学反思。其它意象和特点以及构成的氛围都好理解,但“渚清”“沙白”绝对是一个难点。

如何理解呢?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同时兼顾整个意境的总特点。

“渚”是水中陆地,“沙”是水中沙石。如何理解“清”和“白”呢?

从色调出发:二者皆是冷色调。

从联想出发:暮秋时节,水中的小块陆地上能有什么景色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飘飘,随风而舞,教学反思《《登高》教学反思》。蒿草满地,枝败叶衰,随风而动,迎面扑来的满是萧瑟和衰败。所以“清”应该是“凄清”“凄凉”。

暮秋时节,江水寒彻,水中的沙石或出水或不出水,同样寒凉无比,沙石白的透彻,冷的凄凉。一石一粒无不折射着丝丝的寒凉清冷之意。触类旁通,发挥想象,深秋,月色洒在地面上,有“天街月色凉如水”的诗句,这时月色也是白色的,同样传达出“清冷”之意。所以“白”是“凄清”“清冷”。

清冷,是符合整体画面意境的。

律诗和绝句是浓缩的精华,我们解读诗歌是追求和作者有更多的交集,而细读文本,发挥合理的想象就是一把钥匙。

这样的尝试是有效的,应该坚持。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七

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传承下来的身后文化底蕴通过思维的外壳彰显出来。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学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后在进行流畅,有文化意味地表达,向着言简意赅的方向努力,力争让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自己的口中更美丽地凸显,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没有能够做到圆满。这次的教学,也是响应以及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改精神的实践,我们都盼望着取得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收获。而使用导学案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发散学生学习时的扩展性思维。在《劝学》教学里,基本上让导学案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有了知识的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大胆质询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心里。开了一个好头,但在结束的时候,没有将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了余韵。我们所追求的余音袅袅的效果自然也没有完全达到,也致使学生产生了没有吃饱的遗憾。

于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挑战传统,挑战思维定势。于是乎,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里,学生能够对一些陌生知识进行质疑。我在欣赏学生这样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精神的同时,对自己教学中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足是很不满意的。虽然当中不存在卡壳的情况,但细节性处理毕竟不够精到。一方面对学生主动求学的精神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能力方面的欠缺。这就启示我在往后的教学中,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综合考虑到教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一手准备,便多一份内蕴,也几许从容,才能够在语文领域里自由翱翔,享受祖国文化带给每一个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第四,就是在诠释教师是课堂学习组织者的角色时有浅尝辄止的痕迹。我们主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意愿的机会与权力。学生在探讨学习的环节中,都能针对性地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在组织交流的时候,么深刻把握教学从荣幸的特点,甚至产生不信任学生能力的杞人忧天心里,总想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到达华山之巅。因为引导不得法,所以导致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只是停留的表面上的肤浅见解。这样的状况,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得。因此,找到一条既能培养能力,又能彰显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课题。

教学的时候,因为自己解读的浅陋,就没有引导学生体会荀子这样的期许,也就导致了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很多老师一直语重心长地希望学生努力学习的那一份良苦之心,更没有将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只为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无私奉献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风亮节的精神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里。

《劝学》一文中包含着教育家荀子的谆谆教导。他在传输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避开了单纯说教的机械和呆板。时下,为了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努力学习,老师们都在不厌其烦地在和学生谈话,希望通过反复的语言教育激励学生摒弃杂念,一心一意地追求个人成长。但从收获来看,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在一些叛逆心较重的学生那里产生负面效应,不但起不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的效果,反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堵堵无形有形的间隔墙,阻碍了师生平等对话,甚至导致教师根本无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荀子很艺术,很灵动地处理了这样的问题。为了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先天不足,借助外物能够扬长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义,他广泛地援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现象加以说理。这样就是抽象的说教变得贴近人心,有了亲切感觉之后,每个人都会主动去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会努力伸出双手去触碰,拿捏。这样的比喻艺术,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鲜明,充满磅礴的气势,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字字珠玑,沁入心脾,吸引着求学者在自觉不自觉中汲取知识,内化知识。一旦把外在的资源装进心灵世界,将受益终身。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知识学习的时候,构建一个高起点,相信收获也会水涨船高。恐怕这也是荀子这样一些善假于物的君子已于常人的一种鲜明表现吧。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八

《孔雀东南飞》成功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相对来说人们对中刘兰芝的评价较高,说她聪敏、善良、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对焦仲卿却颇多微词,说他懦弱、委曲求全、少刚气,似乎是刘兰芝的“陪衬人”,是为了反衬刘兰芝而存在的。我以为评价一个人物要全面历史的分析,不能脱离当时的背景去苛责古人,也不应仅看他是否始终“坚决”地采取强硬的态度。我认为焦仲卿是一个负责而又忠于爱情的男子汉。

“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刘兰芝是不符合焦母的要求的,而焦仲卿却拘谨、懦弱、善良,他爱他的妻子,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时,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棰床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劝她暂回娘家,将来再去接她,但这只是一种幻想,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自杀,甚至把这个计划告诉母亲,兰芝死后,终于以身殉情,但在厅树下徘徊了一阵,刻画出了这个书生的怯弱。”

按此说法,似乎焦仲卿确是一个怯弱的书生,但我们从以下几点来看。

以往人们对这一点指责最多,认为是向封建势力屈服。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替焦仲卿考虑,他当时只有以下几条路可走:1、焦仲卿马上“报府”,一走了之,留下婆媳二人继续冲突;2、留下兰芝,赶走母亲;3、焦仲卿自杀;4、暂时送走兰芝,缓和矛盾。显然,第一条路不能解决问题。第二条路看似最“坚决”,但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不仅焦仲卿不敢,就是读者也不能接受。第三条路在希望没有完全破灭之前,是无谓的牺牲。一边是养育自己多年的母亲,一边是自己结发的妻子,在她们发生矛盾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让兰芝回娘家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焦母来说这是一个的胜利,她希望刘兰芝从此不再回来;对于刘兰芝来说,是迫不得已的痛苦选择;而对于焦仲卿来说,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他希望婆媳分开一段时间缓和一下矛盾,尽管刘兰芝说“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但焦仲卿知道,只要矛盾缓和下来,母亲不再过分蛮横,刘兰芝还是愿意回来的,这一点在他们分别的誓言中也得到了证实,至于刘兰芝回家后被迫改嫁,那是封建势力进一步压迫的结果,实在不能由焦仲卿来负责任。可见,焦仲卿始终没有屈从母亲而休掉刘兰芝的想法,他让刘兰芝回家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种斗争策略,而不是向封建势力屈服、投降。

在封建社会,“孝”是压在人们头上的一座大山,汉朝尤其厉害,汉朝选荐官吏实行察举制,而孝是察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能不使得全社会对于孝过分认真。分析焦仲卿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背景。

3.当他与刘兰芝团圆的希望完全破灭以后,“自挂东南枝”,以生命殉爱情,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压迫的无比悲愤和以死抗争的巨大勇气,是放射着灿烂光辉的反抗行动。

所以,焦仲卿绝不是没有斗争的勇气和行动,也不是不讲究斗争的策略,但他是不可能取胜的,他和刘兰芝的悲剧命运是当时社会决定的,恐怕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真正体会诗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无需否认,自杀时焦仲卿不像刘兰芝那样毅然决然,他有过犹豫,但这也要做具体分析。客观的说做出以死抗争的决定,焦仲卿需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面对死亡,刘兰芝没有什么留恋和牵挂,但焦仲卿却不同,他还要牵挂着老母的生计。尽管母亲对他和刘兰芝的爱情进行了无情的摧残,逼他走上了死路,但毕竟还是他的母亲,是从小把他抚养成人的寡母!他恨母亲,但他的自杀如果也使母亲陷入绝境,他也不能不顾念以往的母子之情,所以他死后要背上比刘兰芝更坏的名声,按封建道德,他是要“遗臭万年”。这一点他也不会想不到。

可见焦仲卿和刘兰芝一样是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焦仲卿的性格是软中有硬,为达目的以退求进,但决不做无原则的退让。为了保全爱情,他进行了积极的抗争,当强大的封建势力粉碎了他所有的希望时,他以悲壮的自杀实现了对封建制度控诉和反抗。他和刘兰芝的反抗特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是不屈不挠的,他们是文学形象的灿烂星空中闪耀着不灭光辉的双子星座。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九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2、儒家文化3、人物性格4、多年无子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文化部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十

本学期担任高二4、16两个班的教学任务,一学期下来深感课堂教学存在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反思,为了改进下学期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小结。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点越来越突出。本学期,我们进行了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课程标准关于小说有这样的要求: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探究性。

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有“用教材”的能力,需要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大胆取舍,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遗憾的是,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未能做好这一点,面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在选修时间紧、容量大、教材内容繁复、学生课外阅读几乎空白等情况,课堂教学泛泛而谈,浮光掠影,学生只是了解了个大概,知道了某部作品的名称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小说的阅读鉴赏水平依然停留在原始水平,学生缺乏相关积累,更缺乏品读探究,只是草草完成了任务而已。完成性测试也是潦草完事,中国小说的整体认知概念都未曾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阅读品质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反过来,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十分不满,整体评价非常糟糕。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个人深感痛心与危机,真到了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地步。

选修课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是真正应该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是完全应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投入,我们的设计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拿出一定的时间,投入学习。

选修课呼唤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安排上要努力寻求必修与选修的合理搭配,使必修与选修互相配合与互补,避免相互重复与牵制;很需要我们安排好教学时间,在教学时段上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可是,这一学期的选修课的实施未能做到这一点,简单应付,草草了事,学生很不满意。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方法来管理课堂教学和展开课堂教学,这是选修课实施的必须条件,也是当务之急。

选修课呼唤学校管理的变革。目前学校的情况是,其他的暂且不论,学生的阅读就无法保证,学校的管理与课堂教学的配套措施有待建立完善,语文选修课面临的困难还很多。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对于重点、难点可通过分散、讨论、多媒体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予以解决。在讲授过程中,可按“提出问题,突出主干,理顺思路,启发引导,总结规律,举一反三”的原则安排内容,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思考,提出个人观点,尽量以探索者的形象组织教学,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保护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1、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必须在课外阅读方面保证一定的数量。

2、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是长期性工作,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教学方法上要增加讨论课的学时,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评价体制、考核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5、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环境是外在的因素,理想、责任和对人生的期望是内在的、主要的、不竭的动力。

6、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人文素养和人格力量是外因中的主要因素。

7、管理体制、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协作、责任、奉献、守纪、爱国等公共社会品质至关重要。

选修课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我们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十一

近段时间在复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共分四个专题: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越复习越觉得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歌博大精深,韵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诗歌往往通过几个意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有限的诗句里蕴含丰富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握住。但我发现通过从这几个专题的复习,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把握住诗歌鉴赏的诀窍,提高高考得分率,甚至能向满分靠拢。所以系统的指导学生复习诗歌鉴赏就显得非常必要。

我先从鉴赏诗歌的形象入手,先梳理出一整套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的文化意义和常用的一些意境修饰语,要求学生在早自习的时候背下来,记下来。上课的时候我再用多媒体幻灯片出示一些例子,一步步引导他们答题,并一起归纳出答题的步骤,最后辅以随堂练习题,巩固学习内容,我发现效果还很不错。

后面几大板块我都按类似的步骤进行,发现学生比较能接受,碰到诗歌鉴赏题的时候也不再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笔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也通过教学对诗歌鉴赏的知识有了个系统的了解,让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水平也有了个新的提高,可见,做任何事情认认真真,做好准备,有条理有系统地去完成,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另外,通过诗歌专题训练也暴露出学生在这方面的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太懂诗歌,这极大地影响了做题。试想,一首诗歌写什么内容你都不知道,那不管教给你什么方法都是白搭。所以这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时间里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读诗歌,背诗歌,赏诗歌,以期他们能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形成鉴赏诗歌的语感,提高他们一点点读诗歌的素养。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十二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告一段落,感觉自己尽心尽力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仔细回顾起来,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总结,需要提高。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甚至有些学生漠视语文,表现出了种种的消极心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够,效率不高,确实值得反思。现在我结合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不正确心态和解决方法做一下归结。

一、学生的不当心态。

1、漠视心理。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文想写多长就写多长,不问质量与字数,不关心老师给出的分数。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敷衍心理。

一些学生学习被动,你让他学点他就学点,你不说,他就不学。你让他背书默写,他磕磕巴巴也能背上来,但一写就出现错别字。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提问时,有“我已学过了”的回答;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焦虑心理。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焦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心理。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虽然老师提出要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但其充耳不闻。真正遇到与教材有关的题目时,却做不好。

二、自己的解决办法。

1、变更教学的内容。

课堂上需注意充分调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实现所有学生的诸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主动把教师“一言堂”夺取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是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如果只停留在满足于口头上、认识上的转变观念,不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变革教学行为,课堂上便不会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有鉴于此,我认为,应树立“五不”意识,即: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主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教师应甘愿成为课堂的配角,不与学生抢风头。

2、注重兴趣的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进行成功教育。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俗话也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二阶段的学生更为重要。对于学困生,要鼓励和引导他们,不能让他们自暴自弃,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尝试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自己边教学边总结。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十三

核心提示: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

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很有见地。

这篇散文,文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俱佳。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和复杂的情感,成了这一课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案中,我增强了朗读的分量。在分析语言时,我着重围绕一个“恨”字设疑,较好地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在分析探讨时,我不但组织、参与,而且结合文本描写的历史事实和作者情感自然引导,激发同学们的忧患意识和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

实践经验一再证明:要想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重要,选材更重要。语文课本里面的文本,文学性应该是第一的。文章的文学性不强,文采不佳,不值得玩味,别说学生不爱学,老师也不爱教。看来,喜欢是硬道理;要喜欢,就得有魅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十四

文言文课文的讲授重点是文言现象和文言语句。本篇文章的作者西汉文章文章大家贾谊,同学们不熟悉,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课下上网收集资料了解贾谊生平以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效果很好。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同学们根据注释给生字注音,通读课文。并把难以理解的词语画出来结合资料先做了解。接着,齐读课文第一段,指出问题,对生词词义给同学们答疑,其后四段也如法炮制。然后找每一组读一段,其他小组同学边听边思考文章的意思。这一遍之后,同学们逐渐熟悉文章大意。五分钟时间结合资料对第一段进行翻译,并注意里边的文言现象。三分钟小组讨论,结果整理到纸上。其后四段也如此过程。都整理完之后,分组展示讨论成果。这时候大部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都被总结出来。稍作点评。提出几个一词多义的词,让学生总结一词多义现象。文言现象部分基本结束。对于文章结构并没有多加分析,只选取了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并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辞赋话的语言风格。

总体来讲本节课较令人满意。好的地方在于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在小组讨论中掌握知识,互相交流。

问题在于:文言现象难掌握并枯燥乏味,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容易被调动,有的同学容易懈怠,期望坐享别人的成果。内容量太大,学生学习过程明显吃力。

这一部分知识本来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可能适当的联系战国和秦朝的历史背景会让学生更喜欢一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十五

随着意味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鉴于此,我认真反思了自己一年多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十六

第一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是比较清晰的,学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谓的路线图应该是由一些时间和地点的节点构成。“弃舟登岸”后由东向西先后经过“宁国府”—“荣国府”—“西边角门”—“一射之地”—“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间厅”—“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理清这个路线图对于把握本段的内容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任何阅读的过程中,“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应该是第一步,只有做到这一步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去“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进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展示宁荣街与贾府的繁华富庶。这属于写作技巧的问题,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来面貌的过程中并非单纯地平铺直叙,往往会运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现。比如“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便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衬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与性格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初步展示了贾府的环境特点和几个重要人物,特别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而第一段有句话非常关键,学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点原因,一是寄人篱下的特殊心理状态,二是她印象中与亲眼所见贾府的与众不同给她的心理压力,三是她的性格特点。而性格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与她相同处境的薛宝钗并不会这样,刘姥姥也不会这样。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种怎样的性格特点,就得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为只是怕人耻笑,这应该说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

阅读经典作品需要注意的地方:

1、语文的基础知识是不能忽略的,虽是高一学生,但因为是农场的孩子,自觉性不高,所以对《红楼梦》的内容梗概、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德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一环节我交给已经读过《红楼梦》的同学完成,效果比我自己讲要好,能够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走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我觉得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从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在上这节课时,力求少用图片,课后再播放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

又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在课上,又以为语文功底不错的同学提出了这一问题,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我成此时提示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时注意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细节”,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3、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如:很多同学在点评王熙凤的外貌神态“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只点评出她的“漂亮”或“美丽”而完全没有看出她的凶狠、狡诈来。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重点引导学生被他们忽略的“三角眼”“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几个词,并在这些词上加了着重号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导学生从这些词中,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至此,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已从外表深入到了灵魂,对大师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独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叹服。

再如: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在学生点评时,已有学生点评出王熙凤夸黛玉其实是为了讨好贾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语言的妙处,让学生重点注意在场的人物,让学生思考“这段话,使谁欢心?使谁感到温暖?使谁感到愉悦?使谁觉得内心平衡?”在学生有了一定体会后,让学生明白假如让王熙凤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的词来形容林黛玉的美貌,则陷入“一味浮词套语”既平庸又没有什么表达效果。曹雪芹不愧是大手笔,随手写出,看似平常的一番话,却有着如此神奇的表达效果:既夸了林黛玉的美貌,又没有冷落了在场的相关人员。既表现了她逢迎、周到、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又契合她没有上过学,读过书的身份。只有曹雪芹这位大师才能写出这独一无二的王熙凤。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4、需要改进之处:

《林黛玉进贾府》上完后,我个人通过反思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味的体现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

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整个教学过程还可以更紧凑,更科学,更有效。

从教学设计的初衷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但整个教学过程还不够紧凑,科学。可以把重点放在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夸黛玉的语言部分,这样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用在涵咏品味语言上,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语文味”更浓厚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十七

在教育领域,最热闹的就是语文教学,最容易教的是语文,最难教好的是语文。领略教坛风骚的是语文教师,误尽苍桑的也是语文教师。我仅就本月语文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共同借鉴,互通有无,彼此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

本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古文的基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等。一是古文翻译、文章赏析,名篇佳句的背诵。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如下:

1、改变以往教师主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用填鸭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唱独角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疏通文义,提出疑问,老师给予解决。当然,有些固定的知识,老师还要传道指点。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2、采用师生同台的教学方法,老师充当主持的角色。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有一名主管学习的组长。帮助讲课的学生组织材料,每次讲课随机抽出几人讲解课文。学生事先知道讲哪篇文章,有准备的时间。在讲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们几人可以分工。比如有的讲情节,有的讲人物形象,也可以讲全部内容。学生讲完后,他们会给我意外的惊喜,同样的话题,几个人以不同的角度阐述。是多元的思辩,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3、讲练结合法对文言文教学很有帮助。讲完每课后,学生稍做总结,进行习题练习,从做题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纠正问题。

4、总结归纳法:学习了两单元的文言文,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类,可分成几个部分,比如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式,疑难句子翻译,名句默写等。学生用心做了,效果很好。这样,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的是整体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知识。

5、落实是文言文知识得以扎实的重要的途径,可以利用自习或课上十几分种抽查,一次不会,两次,三次,直到彻底掌握。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十八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二1、2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1、精心备课,让学生学有所得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学习好新课标,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做到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备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做到分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习,多研究精品教学设计,吃透教参,精心设计知识点,进一步促进课件制作的精良化。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就其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强化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周记和作文为平台,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侧重思维品质训练,积累语言和作文素材。

3、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4、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的活动,强化语文积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课外,还建立了《语文学习积累本》,做好语文的学习积累。

5、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现在的在校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每一节的培(详细定稿版)优辅差课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1、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多,学生自主探究和巩固训练的时间少,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处在较差水平,限于学生的能力,老师也不敢轻易把课堂交给学生。

2、巩固练习的方式和质量需要变革。学生课下主动学习语文的不多,作业预留也限于练习册或周记、作文,针对性和系统性都不高,不能完全贴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多印发、收集一些习题作业,即贴近课堂,又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3、检查力度需要加强。我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落实抓得不够,作业面批的数量少,惩戒力度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弄虚作假,学习不踏实。

4、作文和语言应用整体水平不高,对考察文采和创造性的题目解答不够好,暴露出学生在语文的深层次能力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1、基础字词和课文背诵强调指导有余,督促检查不足,下期将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

2、平时练笔相对较自由,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够,要借鉴同组其他老师经验,探索作文高效系列训练的方法,同时拓展信息阅读量。

3、加强高考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瞄准高考,根据教学实际,掺入高考的相关要求和题型,让学生在平时就熟悉高考,不畏惧高考,一方面在训练中把握解题规律,一方面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4、强化检查,抓落实,抓优生,尽心辅导,尤其是在语文方面“瘸腿’的学生,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宽严相济,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5、针对二班和一班末尾学生,强化基础训练,着力作文教学,提升整体语文学习水平,确保平均分和及格率。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9篇)篇十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结自己的课堂问题如下:

1、重感悟,轻分析。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中国的牛》时,我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牛的精神和我们人进行对比,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精神,轻应用。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我在完成了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我的五样》,让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去领会作者。学会欣赏和感悟。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7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教师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诚信教育读本读后感(汇总18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和艺术表达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一种对读书收获的深入思考和总结。以下是一些感人至深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引发你的共鸣和思考。

    党史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通用15篇)

    提纲是写作的基础,是一篇文章或演讲的骨架,它为后续的写作提供了有序的框架。不同类型的文章可能需要不同形式的提纲,以下是一些常见类型的提纲样例,供您选择使用。

    拓展训练cs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优劣势的反思,可以提高自我提升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享,愿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当我们每个队员站在约1.5米的高台上时心情都非常忐忑不

    幼师教育工作心得体会(模板14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地总结和提炼自己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工作心得体会的案例分析,希望对大家在工作中能够有所

    称职教师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汇总19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方式。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大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伴随着新年的临近,本学期的

    生物外出听课心得体会(模板22篇)

    在总结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为以后的提升和改进提供了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5月28日我有幸在镇中心小学参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等奖(热门21篇)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2、

    课本剧空城计(热门20篇)

    优秀作文是展现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推荐大家阅读以下优秀作文范文,它们展现了不同层次的写作能力,对写作有很好的启发

    花开依然初中(实用16篇)

    作文是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之一,一篇优秀的作文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一篇独具匠心的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