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大全8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梦幻泡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大全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篇一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发现揭示并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经历探索、发现、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增强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数学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交流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背景资料: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40.6kg,腿长约1.30米)

1.分组实验:

每组准备四根木条或硬纸条,分别长为4cm、6cm、7cm、11cm尝试实验从其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来摆三角形,试试是否成功?做好实验记录.

2.交流发现:

问题1: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说说哪次试验是失败的,为什么?

问题2: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篇二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以及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对人教版的解读

人教版教材从生活问题出发,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接着通过几组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发现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三角形边的关系。

1、了解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四年级学生在学习时还不能一心一意地进行学习,他们比较喜欢新颖的、困难的、需要动脑筋的、独立思考的问题。他们对学习的结果比较关注,对学习过程很容易忽略。

2、了解四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学生已有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感性经验,只是没有“数学化”而已。

3、从认知发展规律看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大部分学生停留在直观化的水平,极少数学生处在描述分析的水平,因此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从直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描述分析、抽象关联水平,这样对其以后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证明过程也有了一个直观积淀。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围一围、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围一围等实践中,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应用发现的规律,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其中,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重点,而理解规律中的“任意”是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教法学法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把现实的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巧用小棒来解决数学新问题,解决问题后抽象出数学语言(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再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这也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分三步进行:

(一)在现实情境中导入

(二)在生活中探索

(三)在运用中发展

(一)创设学习情境

我是这样导入的:老师从五家镇到双城市来给同学们上课有两条路可以走,(动态出示路线,并标有1、2两条路)

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呢?学生一定选择的是第一号路线。我下面进行了几个追问。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因为1号路近)

师:同学们看,这两条路线呈三角形,同学们说1号路近也就是说三角形的哪条边短?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只有弄清了三角形边的关系,才能从道理上弄明白为什么1号路线最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积淀,产生了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习变成学生的需要。)

(二)在活动中探索

1、首次操作反例验证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红、黄、蓝三根小棒,我们用它们来代表三条线段,请你用这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学生操作(发现:能围成与围不成三角形两种情况)

我请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学生到前面演示并说明。

在此基础上,学生直观地认识到:

红边+蓝边黄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红边+蓝边=黄边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2、再次操作逼近本质深化探索

为了让学生对探索的规律积累更全面的素材,我安排了第二次动手操作。

师:再换两根长些的蓝、红小棒,我们来研究一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操作后请学生汇报

这次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蓝边+绿边红边时能围成。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蓝边+黄边红边

能围成红边+蓝边黄边

红边+黄边蓝边

生操作后汇报;此时学生的语言可能是不准确的。于是我安排了第三层次。

3、抽象概括

师:同学们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三种情况,你从中发现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能用一句话表示出来吗?请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至此,学生已感知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不论哪两根的长度之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这样就为抽象概括三角形边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时刻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操作造成的无效操作。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从而形成了明确的概念: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为了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我安排了下面一个环节。

(三)实践应用

1、出示这样几组线段

5cm5cm6cm

6cm5cm6cm

7cm5cm2cm

请学生判断哪组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

我是有目的的安排三组线段,第一组通过短边5厘米6厘米相加其实就可以判断出来,而第二组找不到短边,又要用结论去判断,第三组只要用2厘米线段和任意一条边相加就可以,使学生逐步找到判断的捷径。

2、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3厘米、4厘米、5厘米

(2)4厘米、6厘米、10厘米

(3)8厘米、8厘米、8厘米

(4)6厘米、6厘米、4厘米

(5)7厘米、15厘米、8厘米

(我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层次的思考。首先,用学过的知识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判断完每一题后我又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这样,通过这些判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中“任意”一词的含义,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强化了教学重点及难点,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开始的悬念——为老师找路线。

4、选数。我出示两条线段的长度:2厘米、6厘米。请你选一条线段的长度,保证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这一题比起前三题来说,思维就开放多了,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考虑到整厘米数范围有三种情况而小数范围有无数种情况,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同时也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

5、为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大屏幕出示图片)

我这样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有意义,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而是有兴趣的。

以上的练习内容我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篇三

教育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围绕“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从课堂中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但是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学生在思考“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条短边的和比另外一条边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当时由于我考虑到为后面的“任意”二字做铺垫,并没有对学生的这个答案做过多的评价。其实这是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一种最优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课堂中,如果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我相信本节课,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一定会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篇四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

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

学生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学生4:原来是这样的。

(学生都有同感)

学生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学生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都翻书看)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片断二]:及时练习,形成能力

学生:能!

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

(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学生1:(1)、(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6,所以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3:学生(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

(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

学生4:学生(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既快又对。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学生的能力不可限量啊!

[片断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学生:他会走中间这条路。

师:你们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它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学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知道,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这两条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学生:线段最短。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不要把教材撇开一边。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副图既能让学生领悟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又能从中学到另外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四]:拓展延伸,丰富充实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不仅能自主、能动地学习新知,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下面老师这儿有几道题不知怎样解答,谁能帮一帮老师?(电脑出示题目)

学生1: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3+2.53.5,2.5+3.55。

学生2:长度分别是1cm、6cm、9cm的三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不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1+2.5=3.5;2.5+3.5=6;2.5+3.59。

学生1:我用长度为2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学生2:我用长度为6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学生3:我用长度为2cm、2cm、6cm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2+26,所以他们不能拼成三角形。

师:刚才学生1、学生2所说的三角形是两种较特殊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我们将在下次课中学习研究。

题目三: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1:我想最多可以由9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觉得最多可以由8根火柴棒组成。

师: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好。不过同学们如果能通过实践,讲究事实依据,用理由来说服人那就更好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摆)

学生1:我们通过实践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们通过讨论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此时另外两条较短的两条边的和为8,大于最长边7,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此时能拼成三角形,且最长边由7根火柴棒组成,为最多。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为你们骄傲,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灿烂的明天一定会与你拥抱。

[反思]: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如此定会别有洞天。

[点评与拓展]: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大写的“人”。本节课,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先是设计了“拼三角形”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接着设计汇报展示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听别的同学汇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后面的教学中,该教师继续抓住这一教育思想对学生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快乐,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

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篇五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做好知识准备。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还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悟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四组小棒:

(1)6、7、8厘米

(2)4、5、9厘米

(3)3、6、10厘米

(4)8、11、11厘米

分别摆三角形,并填写记录单,让学生发现哪组能摆成三角形,摆成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操作中探究、感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特征。学生在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之后再让学生观察思考:判断时是否需要把三根小棒中的每两根都相加,有没有简便、快捷的方法呢?从而让学生知道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可以构成三角形。

学生在判断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对于“任意”两字的理解不到位,没有把问题思考全面,只看到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进行判断导致出错。

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篇六

上完本节课的内容,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一:我的学生能力不比县城学生能力差。二:我看到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总结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三:我也算是个合格的老师。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容非常简单,只要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ok了。这一知识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再用其做题,相信题也可以做的很好。但正如我县名师吕健老师所说的,每一个知识在学生的人生中都只有一次。是的,她的我让顿悟,我要让我的学生不但要知道还要明白为什么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于是,开始了本节的备课。听过几次名家讲的本节课,课堂容量大有点不适合我们的常态课堂。于是乎我进行了借鉴改动变成了我自己的课堂。课前给学生分好组,组内学生又编出了1234号,组内每个学生带的小棒尺寸不同,但确保组和组之间是相同。

课上由例题主题图导入,抽象成三角形的`三边,提出疑问:本题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不是所有三角形都这样呢?学生意见很一致,认为不可能。于是利用自己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绽开了探讨,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棒组别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学生动手操作热情高涨,更出乎我意料的是:所有组都总结出了规律。

本节中的不足之处:

课前让学生准备以下四组学具:

(1)678厘米

(2)459

(3)3610厘米

(4)456厘米

学生观察完表格得出结论的同时还有学生对其进行了补充: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并且还得是边长是有顺序的。此时我恍然顿悟,(1)和(4)能围成三角形而它们的数字确实是按顺序排列。这是我备课的盲点。此时,我又反问学生:难道只有这样的按顺序排列的才能组成三角形吗?利用新的一组教具322850厘米,我们大家一起来围三角形。用此来进一步证实了结论。

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篇七

上完本节课的内容,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一:我的学生能力不比县城学生能力差。二:我看到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总结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三:我也算是个合格的老师。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容非常简单,只要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ok了。这一知识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再用其做题,相信题也可以做的很好。但正如我县名师吕健老师所说的,每一个知识在学生的人生中都只有一次。是的,她的我让顿悟,我要让我的学生不但要知道还要明白为什么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于是,开始了本节的备课。听过几次名家讲的本节课,课堂容量大有点不适合我们的常态课堂。于是乎我进行了借鉴改动变成了我自己的课堂。课前给学生分好组,组内学生又编出了1 2 3 4号,组内每个学生带的小棒尺寸不同,但确保组和组之间是相同。

课上由例题主题图导入,抽象成三角形的三边,提出疑问:本题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不是所有三角形都这样呢?学生意见很一致,认为不可能。于是利用自己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绽开了探讨,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棒组别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学生动手操作热情高涨,更出乎我意料的是:所有组都总结出了规律。

本节中的不足之处:

课前让学生准备以下四组学具:

(1)6 7 8 厘米

(2)4 5 9

(3)3 6 10厘米

(4)4 5 6厘米

学生观察完表格得出结论的同时还有学生对其进行了补充: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并且还得是边长是有顺序的。此时我恍然顿悟,(1)和(4)能围成三角形而它们的数字确实是按顺序排列。这是我备课的盲点。此时,我又反问学生:难道只有这样的按顺序排列的才能组成三角形吗?利用新的一组教具32 28 50厘米,我们大家一起来围三角形。用此来进一步证实了结论。

特殊三角形边的关系篇八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安排在三角形特征之后,分类之前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呈现了小明从家去学校的生活场景,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三边的思考,接着呈现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形成结论的过程,最后揭示“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所蕴含的道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而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首先我出示了分別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三个图形,让学生说“哪个是三角形?”学生很容易找到,接着问他们“什么是三角形了?”学生说后出示小学和初中课本中的三角形定义,目的是为了夯实三角形的概念,从而为下面的动手实践“围三角形”扫清障碍。接着,我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中,初步感悟,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为下一次环节规律的总结,知识的建构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用课件直观演示“围三角形”的过程和用投影仪展示“画一画,比一比”的结果,使学生理解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再次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规律内涵的理解。最后,再出示“小明去学校”的主题图,让学生说“为什么选择中间那条路?”让学生深刻的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世界。练习设计力求多层次,让学生的思维在巧妙的设疑中引向深入,做到学以致用。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认真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注重数学知识教学,更注重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从而养成深入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这一节课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比如:在汇报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时,有位同学说:“9厘米、10厘米、11厘米能围成三角形时,教者并没有记录,而是强调要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时,这样做打消了这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同学回答不够全面时,教者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以上情况出现时,教者没有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学生得到正确、完整的答案,让学生能“体面的坐下”,这说明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灵活的教学机智,以后要多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

一节课结束了,但留给我们教者的思考却很多: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如何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