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

时间:2023-11-04 作者:飞雪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

在学术研究中,总结经常被用来概括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本框架。这些精选范文都是经过专业人士选择和修改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一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讲解】。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作品思想】。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二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1课时。

一.课文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课堂小结。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三

说明:本课在不同版本中位置有变化,但教学要求和深度没有改变,资料可以通用,如需详细了解,可以查看教参资料。

本份文言基础知识练习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方面出题,适合作课堂小练习,当堂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1、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夫。

悲夫。

夫人相与之。

3、是。

是日也,天朗气清。

觉今是而昨非。

4、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忌不自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坐。

列坐其次。

停车坐爱枫林晚。

6、之。

及之所之既倦。

不知老之将至。

夫晋,何厌之有。

以之兴怀。

7、于。

当其欣于所遇。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青,取之于蓝。

8、所。

所以游目骋怀。

录其所述。

二、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

2、一觞一咏。

3、引以为流觞曲水。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5、死生亦大矣。

6、齐彭殇为妄作。

7、固知一死生未虚诞。

8、足以极视听之娱。

三、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今义: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今义:

3、或取诸怀抱。

古义:今义:

4、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今义:

5、俯仰一世。

古义:今义:

四、文言句式。

1、修禊事也。

2、死生亦大矣。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5、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6、当其欣于所遇。

7、不能喻之于怀。

8、亦将有感于斯文。

9、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10、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1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四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作品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作品思想。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五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文章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六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_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_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七

20xx年元旦假期结束,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迎来了一顿精神大餐,聆听了县教育局赵主任给我们带来了一直迷惑的课堂观察,为我们来指点迷津。

通过赵主任的讲解,我收获很多。我知道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三个转到:第一要从关注环节转到关注细节;第二从关注他人转到关注自身,平时养成及时反思的自觉性;第三从关注现象转到追寻的'意义。赵主任说了课堂教学语文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听、说、读、写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三个原则(整体-部分-整体);四个关注点(兴趣、方法、能力、习惯);五项技能(感受、理解、品味、积累和运用)。在这些地方我感触最深的是从关注他人转到关注自己,从上学期开始我们联校一直在搞名师带徒活动,很荣幸我是其中的一员,通过几次活动,我发现我们这些人在活动中成长很快,不再是光关注讲课教师的活动,而是从讲课老师讲完后谈他的教学到自己如何处理课堂,这应该就是从关注他人到自己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应该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感觉自己应该是在提升,活动的开展真的在成就我们。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赵主任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敢于直面不合理的地方,勇于创新。的确我们平常都太受专家讲课设计的思维框框,有时是刻意的模仿,有点东施效颦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所突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要像赵主任所说的敢于大胆的整合教材,敢于取舍教材内容,而不要迷恋教材。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整些没用的,要实打实的干。让学生多读书、少做题,读整本的书。让学生知道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把书读好。对于学困生赵主任也给我们指点了一个例子,建议降低难度,先抓基本的字词,阶梯式的教授,让每个孩子都有所学。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知道了自己以后课堂上更应该注意哪些细节,更侧重哪些,让自己的教学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为早日让自己迅速成长,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八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_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_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九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全篇主题鲜明,脉络清晰,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它先着力描写琵琶女精湛卓绝的演奏技艺,又叙写她令人心酸的悲凉身世,进而联想到作者自己凄苦冷落的贬谪生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种沦落感,既表现了诗人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抑郁不得志的感慨。诗中刻画的琵琶女形象和作者的遭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白话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十

悟言一室之内()。

1.列坐其次。

今义:居于次一等的古义:________________。

2.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所以游目骋怀。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________________。

5.信可乐也。

今义:指书信古义:________________。

6.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古义:________________。

1.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将军夜引弓()。

相如引车避匿()。

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引赵使者蔺相如()。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2.是。

是日也,天朗气清()。

敢不唯命是听()。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觉今是而昨非()。

3.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不期而遇()。

良马期乎千里()。

5.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6.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初一交战,操军引次江北()。

1.死生亦大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4.足以极视听之娱()。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当其欣于所遇。()。

3.亦将有感于斯文。()。

一、悟通晤。

二、1.它旁边,是两个词;2.指自然界的万物;。

3.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4.用来;。

5.实在;6.这次集会的诗文。

三、1.导引/拉开/退却/引用/延请/率领;2.这,此/宾语前置的标志/判断动词是/正确;3.相同,一样/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一点,少量;4.至、及/满一年/约定/期望;5.思想情趣/达到/招纳/得到;6.旁边/次序,按照次序/驻扎。

四、1.大,形容词做名词,大事;2.一、齐,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3.贤、少长,形容词做名词,贤能的人、年纪轻和年纪大的人;4.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五、1.省略主语(名士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2.状语后置句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3.状语后置句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十一

师:王羲之作为一魏晋士人的风范我们在读本“魏晋士人”单元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集书法文学于一体的精品兰亭集序。

师:这学期古文字词训练我们的原则是温故知新,探问求源。本课老师要看同学们在古文字词的温故与知新探问与求源的能力方面训练到了什么程度。

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右军是官职名,同学们通过古文学习目前知道多少官职名?

生七嘴八舌谈到了司马司徒工部太守拾遗翰林大学士,我强调下来可以做一个小卡片。

师: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中很明显出现一些误读错读的音和句读)。

师:同学们再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听你读的和老师读的哪些地方不同?

(老师朗读中一些学生小声跟读)。

我们采用火车头形式由这组同学依次谈谈你听到的老师朗读和你所读的不同的地方。

生1:岁在癸丑,癸丑的癸字我读成了葵字。

师:大家读一遍岁在癸丑。

生2: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会稽山的会字我读成了会(hui)。

师:前一个是会集聚会的会,后一个是专指山名的会稽山的会。

生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咸集的长字我读成了长(chang)字。

师:这个多音字的音可以从少的读音推断为长,长幼,少小长辈,老的少的。

生4:趣舍的趣应该读为取,我现在知道它在这里是通假字。

生5:游目骋怀的骋字,我读错了。

师:哦不要读成聘字,注意它的后鼻韵。

生6: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的悼字我读错了。

师:读成什么了?

生:掉。

师:哦。(我其实很诧异,这个应该不是认不到字,而是不熟悉还是语感问题?)。

生7:我听到的不同他们都说了,没有了,

师:那我问你,流觞曲水的觞字和殇在读音上没有区别意思上有什么区别?(老师板书殇和觞)。

生7:偏旁不同,觞是酒杯的意思,殇是未成年就死去。

学生们七嘴八舌,老师叫大家查词典。

生8:读词典中滥觞的词条,学生记笔记:现在指事件的缘起。

师:这个词语现在使用频率挺高的,请同学们注意,还有殇字我们听到的有国殇河殇。

还有这个句子的节奏同学们读得不明显。模糊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大家再齐读。

学生在读刚才提到的这些字词时,有意做了重读。

学生在惊叹,

师:不过这是赝品,(板书赝品,但是我故意写错赝字,少了一个单人旁)。

生9:被烧掉了,他的真品。

生10:被唐太宗埋了。

师:唐太宗珍爱到把它做了陪葬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赝品啊。注意这个赝字。现在假冒伪劣太多,要分辨清楚。学生写下这个赝字。

生11:(小声说)老师你写错了。

师:是吗?怎么错的?哦,大雁的雁,里面应该是双人旁,大家再从形声字角度理解这个字的构成,谢谢你啊,假冒的字被你看出来了。

以后老师的知识点出了问题大家要大声的提出来。

好,这个珍品中以什么字最为书法奇观啊。

生:之字。

师;对,大家数数封面上几个之字?

生回答4个5个6个的。

师:共6个之字,写法各个不相同,难怪同学们没有数清楚啊。

回到文章我们一起在书上归纳之字的用法,在本文语句中进行圈点,(作助词用的很多句子,特别是及其所之既倦中的之作动词讲)。

好,之字的用法要经常熟悉,不要成为你古文阅读和翻译的障碍。

现在大家勾画注释,按照老师教给大家的注释法进行。

刚才那组同学的火车开得很顺利,现在我们请这组同学来谈勾画所得。

生1:我勾画的是书圣,由此我旁批了诗圣。

学生下面有呼应画圣酒圣草圣等。

师:圣之评价很高,从孔子开始。

生2:我勾画的是癸丑,古代干支纪年的方法名称我想下来归类。

师;好,很多词典后面都附带这个纪年表。

生3:少长咸集的咸是都的意思,我旁批了一句咸来问讯。

师:哦,是初中《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生4:我勾画的是列坐其次。次,是水边的意思。这里不能看作其次第二次的意思。

师:属于我们应该掌握的什么现象?

部分学生回答是古今异义现象。次还有编次的意思。

生5:一觞一咏,我认为觞是活用为动词,喝酒的意思。

师:很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活用现象,这个同学看出了这个词在这个地方的用法。和流觞曲水的觞用法不一样了。

生6: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不是表因果的连词,这是古今异义。

师:那骋呢?

生6:一样的,没有变化。

学生都在说:驰骋。

生7:怀抱,是胸怀抱负的意思。虽世殊事异的虽是纵使的意思。

师:哦,不得了,同学们的眼睛厉害了。

生8:修短随化的化是自然的意思,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很好,这组同学都有自己的所获,特别是作到了温故知新和探问求源。这种方法要经常用。

那么文章中还有一词多义现象,也要边看边归纳,比如本文一字出现了三次,三次意思不一样啊。

学生在迅速找。

老师板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样)。

一觞一咏(一点)。

其致一也(把、、、看作一样,做动词用)。

师:对,这些四字的两字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所以我们读起来并不吃力,了解这个特点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难度不大了。大家再次品读课文。我们分男生和女生来各读一句。

下来的作业是课后第三大题和准备背诵课文。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十二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晋代人。他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真迹现在已没有了,但见过他真迹的唐人说是尽善尽美的。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比较纷乱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羲之的祖上有个叫王导的,司马皇帝见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现在在国外我们都称自己是汉人、唐人,因为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国力最强的朝代。

二、朗读课文。

点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文言文里的词语有些已经死去了,比如这篇文章里的“修禊”,现在已经不用了。还有一些现在变成了双音词了,如“畅”,现在说“畅快”。

同学们看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来。

现在看黑板上的题目:

或因寄所托相如因持璧却立这两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

故列叙时人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客语这两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

辨析词义,总结:

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三、现在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形式。

它是一篇骈文。骈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庾信《哀江南赋序》:

“孙策以天下问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殳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岸无藩篱之固。头会萁敛者,合纵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四、了解文章的意思。

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

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思。

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

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常常独自驾着牛车在野外乱走一气,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识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

当时的文人就用这样的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里的郁闷。

五、比较阅读: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比较两个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学生讨论。

王羲之对生命的理解还是很执著的,不是像老庄那样无视生死,麻木不仁。

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长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终会令人厌倦呢?

王羲之面对优美的山水,心里生发的是对生命的痛感,这就有了壮美。深切的痛感带来壮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曹操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里的思考已经超出了自己了,那个时候作者已经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思考者,超越了痛与悲。

六、比较作品真实与审美意义上的差别:普希金《别离》。

当幸福的最后一刻来到时,

当我面对深渊念泪惊醒,

颤抖着,已是最后一次。

在你的手上轻轻一吻——。

是的,我全记得,我的心在悸动,

但是我压下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我说过:“并非永恒的别离,

如今把全部欢乐带往远方。

而痛苦将淹没在梦幻里,

我们会忘忧,致命的苦闷和忧伤。

不会来拜访隐士栖息的幽居。

诗神将前来平息我的忧悒,

我会心宽——安详的友谊的目光,

将驱散我心头冰凉阴暗的郁结。”

可是我对爱情和心灵多么无知!

一时接着一时,一天跟着一天逝去,

但是并没有给痛苦带来安慰,

也没有送来可以浇愁的忘忧之杯。

啊,亲爱的,你到处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忧郁,并暗暗地悲伤。

无论青山外的白日是否发光,

也无论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爱的朋友,我总在寻找你,

在梦乡里你使我浮想联翩,

朦胧中唯有你出现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唤你的芳名,

我屏息凝神,便听到你的声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间,

他们的高声谈话我却听不见。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

冰冷的眼神竟无法将他们辨认!

啊,竖琴,你和我一起伤心,

我的痛苦灵魂的难得知音!

你琴弦的低沉声调万事俱备其凄怆,

唯有爱情的声音你没有遗忘!

啊,忠实的朋友,和我一起忧愁,

请用你随意的低吟曼唱。

倾诉我心中的忧郁,

让那些郁寡欢的姑娘。

在你铮铮的琴声下叹息。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十三

师:王羲之作为一魏晋士人的风范我们在读本“魏晋士人”单元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集书法文学于一体的精品兰亭集序。

师:这学期古文字词训练我们的原则是温故知新,探问求源。本课老师要看同学们在古文字词的温故与知新探问与求源的能力方面训练到了什么程度。

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右军是官职名,同学们通过古文学习目前知道多少官职名?

生七嘴八舌谈到了司马司徒工部太守拾遗翰林大学士,我强调下来可以做一个小卡片。

师: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中很明显出现一些误读错读的音和句读)。

师:同学们再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听你读的和老师读的哪些地方不同?

(老师朗读中一些学生小声跟读)。

我们采用火车头形式由这组同学依次谈谈你听到的老师朗读和你所读的不同的地方。

生1:岁在癸丑,癸丑的癸字我读成了葵字。

师:大家读一遍岁在癸丑。

生2: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会稽山的会字我读成了会(hui)。

师:前一个是会集聚会的会,后一个是专指山名的会稽山的会。

生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咸集的长字我读成了长(chang)字。

师:这个多音字的音可以从少的读音推断为长,长幼,少小长辈,老的少的。

生4:趣舍的趣应该读为取,我现在知道它在这里是通假字。

生5:游目骋怀的骋字,我读错了。

师:哦不要读成聘字,注意它的后鼻韵。

生6: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的悼字我读错了。

师:读成什么了?

生:掉。

师:哦。(我其实很诧异,这个应该不是认不到字,而是不熟悉还是语感问题?)。

生7:我听到的不同他们都说了,没有了,

师:那我问你,流觞曲水的觞字和殇在读音上没有区别意思上有什么区别?(老师板书殇和觞)。

生7:偏旁不同,觞是酒杯的意思,殇是未成年就死去。

学生们七嘴八舌,老师叫大家查词典。

生8:读词典中滥觞的词条,学生记笔记:现在指事件的缘起。

师:这个词语现在使用频率挺高的,请同学们注意,还有殇字我们听到的有国殇河殇。

还有这个句子的节奏同学们读得不明显。模糊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大家再齐读。

学生在读刚才提到的这些字词时,有意做了重读。

学生在惊叹,

师:不过这是赝品,(板书赝品,但是我故意写错赝字,少了一个单人旁)。

生9:被烧掉了,他的真品。

生10:被唐太宗埋了。

师:唐太宗珍爱到把它做了陪葬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赝品啊。注意这个赝字。现在假冒伪劣太多,要分辨清楚。学生写下这个赝字。

生11:(小声说)老师你写错了。

师:是吗?怎么错的?哦,大雁的雁,里面应该是双人旁,大家再从形声字角度理解这个字的构成,谢谢你啊,假冒的字被你看出来了。

以后老师的知识点出了问题大家要大声的提出来。

好,这个珍品中以什么字最为书法奇观啊。

生:之字。

师;对,大家数数封面上几个之字?

生回答4个5个6个的。

师:共6个之字,写法各个不相同,难怪同学们没有数清楚啊。

回到文章我们一起在书上归纳之字的用法,在本文语句中进行圈点,(作助词用的很多句子,特别是及其所之既倦中的之作动词讲)。

好,之字的用法要经常熟悉,不要成为你古文阅读和翻译的障碍。

现在大家勾画注释,按照老师教给大家的注释法进行。

刚才那组同学的火车开得很顺利,现在我们请这组同学来谈勾画所得。

生1:我勾画的是书圣,由此我旁批了诗圣。

学生下面有呼应画圣酒圣草圣等。

师:圣之评价很高,从孔子开始。

生2:我勾画的是癸丑,古代干支纪年的方法名称我想下来归类。

师;好,很多词典后面都附带这个纪年表。

生3:少长咸集的咸是都的意思,我旁批了一句咸来问讯。

师:哦,是初中《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生4:我勾画的是列坐其次。次,是水边的意思。这里不能看作其次第二次的意思。

师:属于我们应该掌握的什么现象?

部分学生回答是古今异义现象。次还有编次的意思。

生5:一觞一咏,我认为觞是活用为动词,喝酒的意思。

师:很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活用现象,这个同学看出了这个词在这个地方的用法。和流觞曲水的觞用法不一样了。

生6: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不是表因果的连词,这是古今异义。

师:那骋呢?

生6:一样的,没有变化。

学生都在说:驰骋。

生7:怀抱,是胸怀抱负的意思。虽世殊事异的虽是纵使的意思。

师:哦,不得了,同学们的眼睛厉害了。

生8:修短随化的化是自然的意思,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很好,这组同学都有自己的所获,特别是作到了温故知新和探问求源。这种方法要经常用。

那么文章中还有一词多义现象,也要边看边归纳,比如本文一字出现了三次,三次意思不一样啊。

学生在迅速找。

老师板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样)。

一觞一咏(一点)。

其致一也(把、、、看作一样,做动词用)。

师:对,这些四字的两字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所以我们读起来并不吃力,了解这个特点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难度不大了。大家再次品读课文。我们分男生和女生来各读一句。

下来的作业是课后第三大题和准备背诵课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十四

“死生亦大矣。”对于生,死,我们都有不同的看法,奇迹般的我们来到了这繁华的世界上,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奋斗着,然而,上帝对待我们都是很公平的,他不会刻意的去偏袒某个人,让他有足够的时间享受于世间。

对于生死,我们都应该乐观、积极的去面对,只要在有生之年,能够有所作为,即便没有什么重要的、突出的贡献,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就不会后悔,也就死而无憾了。

生,这是奇迹,然而我们应该在奇迹的基础上再创造出奇迹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神奇的色彩。“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我们或许没有爱迪生的创造力,没有安徒生的想象力,但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平凡的事业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那么,你此生也是很成功的。

死,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把我们从世俗中解脱出来,免受世间的煎熬,但这仅仅是对于那些饱受人间折磨和压迫的人而言。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人来讲,死也许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我们不能如此轻生,因为世间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人和值得留恋和回忆。因此,即便是死,也要死的有意义,有价值。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也许没有刘胡兰死的伟大,没有张思德死的有意义。至少,我们也应该为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未来而死,给生命话上完整的句号。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有死才有生,有生才有死,生命的轮回也许不全是伪科学的,重要的是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这个有限的生命,奉献出无限的力量。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十五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全诗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全诗共7节,可分3层。1~2是写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3~6节是诗的文体,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照应1、2节的设问。全诗结构完整,收放自如。

精选兰亭集序课教案范文(16篇)篇十六

序:非常感谢我们组的小陈老师,不吝力气,竟以实录的方式记下了我的这堂课,使我有了平生的第一个教学实录。我又凭着记忆,略作整理与补充,张挂于此,留作存照。自然,因记忆力有限,还多有遗漏之处,尤其是学生的发言、以及若干旁逸的细节很难尽现。但我已是感动异常!

师:徐老师布置预习了,你们有没有预习啊?

生:预习了。

师: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

生:好。

(教师指名)。

生:我感觉文字很朴素。

师:这是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觉得好?我也觉得好。

生:我说的是不好。

师:我刚为作者感到高兴,以为他又找到了一个知音了。没想到……。

(从零星回答中已感到学生没有很好的预习)。

师:你们真的读过了?

生:嗯。

师:我相信你们读过了。这篇课文谁写的?

生:王羲之。

师:知道这个人吗?知道多少?

生: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

生:他被后人称为“书圣”。

生:他又叫王右军。

师:为什么又叫王右军?

生:右军是他的官职。

师:对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个习惯,对做官的总以官职相称,比如,我要是做了校长,你们就应该称我“成校长”了,不过现在还不是。

生:我还知道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他们王家与当时的东晋皇族又非比寻常的关系。

师:确实,王家那时可称得上是除皇室之外的第一家族,声名显赫。

(投影显示关于王羲之的图文介绍和兰亭集序的书法)。

(问了几个后)。

师:读了这篇兰亭集序后,难道你不认为王羲之也可以称得上一位文学家?王羲之的文学修养很深,《兰亭集序》千古名文,称得上“书文双绝”!

师:大家到底有没有认真预习?我担心有些同学没认真去读,甚至根本没读。我想起一句台词:“曾经有一篇美丽的文章放在我面前,我不知道珍惜……”说的就是某些同学。我们先看看同学们读得到底怎么样。

(指名分段读,教师点评)。

师:(对生1)没有预习吧?这么好的文章读得急急巴巴,王羲之泉下有知,多伤心!而且还有几个字读错了。哪几个字?(对生2)你读得比她(生1)好。(对生3)你读得又比她(生2)好。不过呢,都没有我好,我呢,又没有他(指多媒体)读得好。

(放多媒体)。

师:他读得又没有我想象的好。你们听完了以后,有没有新的感受?有没有听懂?

(学生齐读)。

师:读书要提纲挈领,找到关键点。你认为第一段哪个地方最关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好想想,想好了,把你们的小手举起来!

生:我以为是“引以为……畅叙幽情”。

师:为什么?

生:(表达不太流畅清晰)。

师:刚才读的这一句你能不能理解?什么叫“流觞曲水”?

生:(迟疑)。

师:什么叫流觞?

生:(迟疑)。

师:什么叫“觞”?

生:酒杯。

师:“流觞”呢?

(略)。

师:“丝竹管弦”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指音乐。借代的手法。

师:“一觞一咏”什么意思?

生:喝一杯酒,吟一首诗。

生:我以为是“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师:为什么?

生:(表达不太流畅清晰)。

师:这一句什么意思?什么叫“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生:就是抬头看到浩瀚的宇宙,低下头看到万物生机勃勃。

师:“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呢?

生:用来。

生:开畅胸怀。

生:纵展眼力,张眼看。

生:……。

生:天人合一。

师:对!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状态!还有没有人认为关键句不是这两句的?

生:我认为是前两句:“永和九年……群贤毕至”。

师:为什么?

生:这两句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情。

师:什么事?

生:“修禊事也”。

师:什么意思?

生:一种祈福的活动。

师:不准确。

生:农历三月三,在水边,举行的祈福仪式。

生:第一二句。

生:记叙为了抒情。

师:如果以事为中心,那么再看看,这一段仅仅是写事吗?还写了什么?

生:写景。

师:哪一句?一起读一下。

师:除此而外,还写了什么?

生:……。

师:第二句写什么?读一下。

生:写人。

师:都是一些什么人?

生:贤人雅士。

师:可谓“谈笑都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是“谈笑有鸿儒”。

(生自由发言:乐在其人,乐在其事,乐在其景,乐在饮酒作诗……)。

师:现在看出来,哪一句是中心?

生:最后一句。

师:浓缩一下,哪几个字?

生:信可乐也。

师:再浓缩一下,哪一个字?

生:乐。

师:多美啊,多快乐啊!当时要是有我就好了,不会写诗,讨杯酒喝也好啊。事隔一千多年,我们还能真切的感受到彼情彼景,心生向往之情。读书可以与古圣贤对话,读书可以濡养性情,这么好的文章放在面前不读,都可惜啊。所以,要对自己说“以后上天再给我这样的.好文章,我要读你,一万年!”

(这时出了一个意外,后退时差点被讲台的台阶绊倒,惹来哄堂大笑)。

师:我是差点倾倒在王羲之面前了。大家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好不好?跟刚才应该不一样了,这次应该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出来,读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雅士之乐来!

(学生齐读)。

师:下课!下节课我们继续!

跋:我发现,阅读整理这篇实录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两节课上完,自我感觉很不错,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反响似乎也不错。但是,对照实录再来回顾,我感到这节课至少存在着三大缺陷:1、在已经意识到学生预习相当不充分的情况下,没有加强语句的理解,使分析架空。2、自我陶醉,肢体语言太多,反客为主,虽能活跃气氛,感染学生,但也会冲淡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和体验。3、第二节课学习文章的后两段,思想性更强,我的挖掘过深,学生有点眩晕,没有从学生出发。至于其他的可取或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批评指教!

再次感谢小陈老师!

【文学网小编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图书捐赠讲话稿(汇总17篇)

    好的讲话稿可以引起听众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帮助我们实现演讲的目标。随后是几篇备受赞赏的讲话稿,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

    最新七个专项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接下来是一些颇具见地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实用铁路党员承诺书(通用21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写作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的文章更加连贯流畅。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迪。作为车间安全助工,为确保我车

    精选申请宣告死亡申请书格式(通用18篇)

    更多申请书的核心是要以客观的角度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能够展示出个人的价值和潜力。无论你需要申请什么,都希望以下这些申请书范文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申请的重要性和技巧

    2023年乡村振兴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过程中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反思和认知。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和参考,我们特地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阅读。感谢片组牵头单位举办的这次活

    精选借用资质委托书范文(21篇)

    经典范文常常被引用和赏析,成为文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依据。下面是一些优秀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乙方:____________。协议内容:___

    实用春节联欢晚会主持稿单人大全(20篇)

    在这个庄严而又喜庆的场合,我代表主办方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主持人:请大家共同阅读以下一些主持词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主持工作有所启发。任鲁豫:谢谢,俗话

    最优镇卫生院工作计划(模板20篇)

    卫生工作计划的制定是为了解决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最后,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卫生工作计划,

    精选聘用退休协议书(通用19篇)

    聘用是通过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从而确定适合岗位的人才,并与其共同发展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聘用招聘网站和平台推荐的优秀候选人,希望能够为您的聘用决策提供一些

    优秀损坏学校公物检讨书范文(21篇)

    优秀范文能够展示出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对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优秀范文在文学创作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它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好帮手。写一篇较为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