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灵魂曲

教学工作计划是一项对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教学活动的详细规划和安排。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效果和反馈,对教师的教学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一

《桃花源记》中我们要在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同时,也应当了解诗人那消极遁世的思想。下面是名师讲桃花源记,一起来看看吧。

生: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隐士,他拒绝与世俗权贵合作,那他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师: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请大家齐诵课文,让我们一起发现和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生背诵,师板书《桃花源记》。

师:大家都很认真,背诵的也比较有感情,那请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仔细。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

师:你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生:不能。

师:为什么?在课文中能找到证据。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二

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归纳的写作特色。

2、总结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课文的结构、主题等)。

二、写作特色(点击“写作特色”链接到ppt24)。

(1.详略得当;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3.想象丰富,曲折回环;4.虚实结合)。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精华集萃五方面举例说明。)。

四、课堂总结(播放ppt32)。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五、课外拓展(播放ppt33)。

想象训练:(任选一题)。

1、我来到桃花源;2、今日桃花源;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三

教学。

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四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5.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五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随堂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六

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5、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学生自愿客串桃花源村民代表走进新闻会客厅)。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自先世避秦时乱。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神秘,美丽)。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面请观众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脑海中的桃花源。

总结:桃花源中风土人情是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环境优美,人与人,人与自然处处体现一1种和谐之美。

感谢桃花源村民代表,本期新闻会客厅到此结束。谢谢收看。

节目结束了,我们的比赛仍在继续,“限时背诵比赛”

五、赏读课文。

1、刚才我们收看了“桃花源访谈”节目。通过所见、所闻,我们知道桃花源实在是令人陶醉。它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1)桃花源美在何处?试以“桃花源之美,美在_________,不信你看(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描绘一下桃花源的美。(后一空,可以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小结感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卷?(教师归纳)桃花源的确是一幅美丽的画,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它风景秀丽,它宁静和谐,它民风淳朴,这里人人劳作、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真是一个温暖自足的理想王国啊!(板书)。

(二)感受《桃花源记》的美好。

过渡语:一篇不过三百来字的《桃花源记》令桃花源这一景点声名鹊起、驰名中外,它跨越千年,仍经久不衰,传诵古今,魅力何在呢?大家可以从语言(句式、用词)、结构、写法等方面来再次品读这篇美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就近形成学习小组,探讨《桃花源记》的美。(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逐一咬文嚼字,无处不让人感到此文美不胜收:叙事简洁,情节曲折;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韵律美。它既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又是一首动人的曲子。

六、探究考证。

【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虚构这样一个社会?引入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生平介绍。

士族、地主把持朝政,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2】存在!桃花源存在于陶公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相信和谐理想的存在,有陶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感悟桃花源。

感悟理想,和谐,并为之奋斗!

八、结束语。

1、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也应该无比欣慰!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奋斗不息。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鲁迅、方志敏、焦裕禄……等等,举不胜举呀。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了人们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种“桃源情结”。我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能志存高远,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2、同时出示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七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分析:源、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说课板书:

景色美战乱。

生活美没有压迫。

人情美剥削。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八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用二课时完成。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九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跟农民来往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跟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跟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跟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跟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跟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跟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十

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课堂的细节来突破重点难点。整个课堂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1、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

2、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

3、在导入环节,我使用成语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在积累成语的同时,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精练、语言容量大的特点。

4、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传达的感情,在读的过程中独断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5、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朗读和翻译时,就特意让那些不爱发言的人,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或者写给大家看,让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体会到自己在组内的存在价值。许多学生从过去不敢读、不敢写,到主动上台,而且表现很不错。

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小组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注重教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

3、提高自己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十一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知道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这一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知道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知道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十二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用二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  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

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

(1)完成课后作业 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十三

本文是一篇经典名作,课时安排为两课时。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重点语句含义,最后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初步感知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这一内容。在教法上主要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体现捆绑式评价机制,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就本节课的发言程度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较高,能主动在小组中寻求帮助并能合作学习。但本课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指导得还不够深入,总感觉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时间上有些仓促。老是担心时间不够用。另外在分析部分,有的学生发言显得肤浅,但教师的追问没有跟上,没有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小组合作是如何进行的?我采用的小组是每组四人,按成绩的高低排号,一号二号课堂发言一次各得1分,三号四号学生发言一次各得2分,每堂课下课时组长算好分数,交给课代表,评出两个优胜组,那么这两个优胜组的每个人学生在班级考核中各奖励一分。毕竟教学中什么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但学生反映还不错,有一次我也就这个问题向学生做了一个调查,我上课问学生大家对这样的合作学习,捆绑评价怎么看,当时学生发言非常踊跃,都争着说:“能调动积极性,能提高效率,能集思广益,能体现团结合作的乐趣,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能锻炼反应能力……”

总之,象这样的发言很多,竟然有个学生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样能让有的学生不走神了”,这个学生平时学习热情不高,以前上课不太注意听讲,所以当时我就说:“主要是让你不走神了吧”。学生也是哈哈大笑。。。起初,很多学生可能就是为了为组里多挣点分,他或许没有考虑老师是为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完善,比如,有的学生就给我反应,说:“老师,那个xx,他回答的次数是多,但都没有说对,这样就不应该加分”我觉得这个建议提得很好,所以我就对学生说:“发言中明显的错误,本次发言无效”。

还有比如平时分析课文遇到一些开放性的.试题,需要你自己组织语言,像这个事或这个人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你怎么看到某人的成功等等,我都跟学生说,发言必须是三句以上,并且语义不重复,这样渐渐向发言质量靠拢。现在我不光在课堂上用,平时作业也用,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扣该组本节课的发言分数,所以其他组员有责任监督这个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起初我自己来检查作业书写情况,现在我开始采用组与组间互相检查,挑毛病,这样就促使一部分学生能更认真些。当然,这里也存在问题,比如在前面说的那次调查中,就有一个学生发言说:“老师,他们说的都是优点好处,但我觉得不好,他们就光想着怎么去抢答问题了,你讲的他们都没有听。”我说:“你观察得太仔细了,说得太好了,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也正在努力的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学生该安静听课就安静,该活跃时就活跃。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关于合作教学的一点粗浅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十四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深入讨论。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十五

《桃花源记》是万古一梦,属于每个人的美丽之梦。它借助一个充满神秘离奇的故事,传递着人们对幸福自由美满生活的追求。短短尺幅之内,作者用饱蘸着绚丽憧憬的妙笔,极富诱惑力地描绘出桃花源的绮丽风光之美,恬静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可以说,每一处都洋溢着理想化的意境,每一处都吸引着读者渴求美的目光。只有引导学生去发现平淡表述背后的强烈情感,挖掘每一处所展现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走入桃花源,感悟桃花源。

本文是初中最后一篇文言文,有了三年的学习,学生在翻译上应该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诸如翻译的策略、翻译的角度等。再加上本文以故事叙述为主,难理解的词句不多,所以在翻译理解上,可以多放手给学生,以此来检验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蕴含的中华文化深厚,它是千百年来无数人美好生活的心灵之源,学习它,不能仅仅停在表面去分析作者的追求和惆怅,而要让学生的心灵之美做一次深呼吸。走入桃花源,学生要爱上本文,更爱上这个永远不会褪色的梦想。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特别要关注他生活的时代和他的隐士风格。

2、复习他的《饮酒》。

教学目标。

1、检验并提高学生独自翻译能力,掌握诸如“妻子”一类的重要文言词。

2、在品读中,能够体会出桃花源的美,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追求。

评价设计。

1、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独自翻译文章,并及时积累重要词语。

2、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想象的方法展现桃花源的美,并结合课前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文本主旨。

3、学生能够联系现实,个性化地谈谈自己对这个“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万古一梦桃花源。

用中国人远古之梦导入。《礼记》中关于“大同世界”的论述,孟子所畅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关系,逐渐引出“世外桃源”。

(让本文站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走入课堂,让学生在追梦的神圣氛围中走入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分任务,串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让学生自由发言。抓住“一位渔人,一次偶遇,一个地方,一段传奇”来理解。

(一是检查学生在没有翻译情况下,能不能借助读就感受到基本脉络。二是为下面的翻译做好铺垫。)。

4、教师读“开首至欲穷其林”,学生不看注释口头翻译,并交流难懂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里,要引导学生考虑“翻译方法--留,调,删,换等,翻译角度--直译和意译”

5、学生独自翻译全文。首先,不看注释,不交流。然后查阅注释,检验翻译准确度。接着小组交流个人不能解决的难点。

6、班内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一些重要词:古今意不同的字。

7、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评议。

(第二步,要以学生自己翻译为主,甚至可以加大难度,比如不看注释先猜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

2、学生自由发言。可以引导出“神奇”“美丽”“幸福”等词。老师提议:桃花源真美!

3、小组合作交流:从文章哪里你读出了桃花源的美?

要求:交流后组内分任务,一人读原文,一人说美的原因。

4:班内展示交流。

教师引导抓两个点:一是不同的美--景色的美,前者是神奇的美,后者为富饶的美;生活的美,有精神的愉悦,也有物资的富裕;人性的美,有热情好客的真,也有宽以待人的善。

二是激发想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每一处是如何的美?可以想象一副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每一个人是如何的乐?可以想象一种境。让学生进行口头描绘。

(此处是理解文本的关键之处,不能仅仅从文字表层点几处美,而要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层,理解人性美,生活美,还要借助想象,把更丰富的景象幻化为最幸福最优美的感觉。观察学生,如果他们脸上没有愉悦,目光里没有羡慕,那么就可以说,这个环节是失败的。)。

4、提问:陶渊明为什么描绘出这样美丽的地方?他那个时候真的有这样一个桃花源吗?

小组结合课前查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从《天上的街市》来做辅助点拨,从而更准确地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5、带一份情感再读课文。

(理解了课文,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老师要做这样的朗读指导:读出味道。)。

2、你尝试做个比较:今天的生活状况和桃花源相比,哪个更让你喜欢?

(两个问题,课堂上只需要用一个则可,根据前面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学生理解深刻了,用第一个问题。学生理解还需要加深,用第二个问题。)。

五、作业。

1、积累重要词,背诵课文。

2、给“桃花源之行”拟出一段解说词。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十六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        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

教学程序:

一、   课前导入。

明确:以战争为题材。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世外桃源。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

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a、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课件展示)。

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翻译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三读)。

三、 品读赏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四读)。

四、 合作探究。

2、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五、 拓展延伸。

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二段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五读)。

3、全班齐背(六读)。

六、 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七、课后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本周周记)。

上一篇:鄂教版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教...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十七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稿(汇总18篇)篇十八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文言知识积累。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了解陶渊明其文其人。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重点:

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课时。

(第一课时)。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伟大诗人。出身没落士族。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41岁时,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政治难图,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毅然辞官归里,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土,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

节奏合理。

语速适中。

语句流畅。

注意音韵铿锵。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

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

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

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写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第二课时)。

请同学复述课文。

回顾重点语言知识。

种作义为耕种,盖本于《书·尧典》之“东作”。《齐民要术·种谷篇》引晋杨泉《物理论》曰:“种作曰稼,稼犹穑也,收敛曰穑,穑犹收也。”知种作为晋人恒言。

“问讯”一词,课本无注。有人把这里的“问讯”理解为“询问”,“打听消息”。这里的“问讯”,作“问候”解。《尔雅·释言》:“讯,言也。”郭璞注:“相问讯。”陶文自用问候义。

“叹惋”一词,课本无注。常见的注本,多把“惋”字解释为“惋惜”。只有陈中凡先生在《汉魏六朝散文选》中把它解释为“叹息骇恨”。

按:这里的“惋”,应当是惊骇的意思。桃源人对暴政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远,他们听了渔人对秦汉魏晋的介绍之后,除了感到惊异之外,不会有什么“惋惜”之感。“惋”字在晋人《一切经音义》引《字略》:“惋叹,惊异也。”《集韵》二十九换:“惋,惊叹也。”

这是一篇内容新奇、文学优美的散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写起,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着重写渔人看到的景象,后写渔人了解到的内情。最后两段写桃花源一现而转瞬即逝的奇特情况,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

作者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通过作者的笔,写得又真实又虚幻。同是桃花源,真实的一面,写得自然真切,如现目前,且充满人情味;虚幻的一面写得迷离恍惚,若隐若现,无从追寻。这两方面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文章描写景物,能够用很少笔墨做到生动逼真优美。例如写通向桃花源的路,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内,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读了,会感到其中的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于美好的意境之中了。

作者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不雕琢,不藻饰,简洁平易,淳朴自然。用这种风格的语言记事写景,使得整个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亲切而真实,给人以美的陶冶。

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东晋末年,社会政治混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对黑暗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改变不了这黑暗的社会现实,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于是他虚构出一个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也自知这只是一种空想,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1.完成课后习题。

2.注意下列句中红色字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3.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年会致辞浓缩版范文(19篇)

    公司的经营活动包括生产、销售、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在下面列举了一些成功公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借鉴和启示。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大家晚上好!

    初中生迎重阳节敬老演讲稿范文(22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用来准备演讲和引导听众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演讲更加有逻辑和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参考。

    董事长在公司周年庆典讲话大全(18篇)

    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效益是评估其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以下是一些公司的成功之路,希望能够给创业者和企业家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指导。荏苒二十年,弹指挥间。在不经

    金融开业庆典致辞(汇总22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这些金融总结范文,可以拓宽你的金融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

    校园交通安全整治的工作总结(通用15篇)

    安全工作总结是对安全计划和安全目标的衡量和评估,能够使安全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安全工作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校园疫情防控方案(汇总14篇)

    一份好的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任务,提高工作效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计划书范文中的方法和技巧。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关于

    结婚典礼主婚人讲话(模板21篇)

    典礼是一种体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场合下的典礼仪式,以及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大家好!春光明媚、春

    内部审计年度总结内部审计总结归纳(通用22篇)

    如今已步入新的一年,总结过去的一年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些年度总结参考文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全市内审机构紧密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

    儿童舞蹈晚会主持词(优秀19篇)

    作为主持人,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主持今天的会议。谢谢大家的聆听!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主持词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合:大家晚上好!甲:抚平岁月的痕

    在学校周年庆典上的讲话(优秀18篇)

    学校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学校总结样本,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路。尊敬的各位来宾、领导、老师、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