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视频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实用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文轩2023年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视频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视频篇一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1、认识图形的放大

(1)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

(2)提问:观察这前、后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板书:图形的放大)

2、认识图形的缩小

(1)教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学生观察。

(2)提问: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板书:缩小)

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

(3)教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

(5)教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

2、探究图形缩小的规律。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1:2这个比的?然后再回答后两个问题。(进一步强调:1:2是指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与缩小前相应边长的比)

(2)教师指出:图形的缩小,同样相应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

3、练习(练习九第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观察并读题。

(2)学生完成第1个填空。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反馈,说说这个比是怎么思考出的?

(3)学生完成第2个填空

先独立填写,再交流。同样说说这个比是怎么找出来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引导学生反思: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比是怎么找的?在写这个比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出示题目。

(1)学生读题

(2)提问:3:1这个比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几格?

(3)学生独立画出放大后的长方形,然后核对。

(4)引导思考:你能按1:2的比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吗?想一想你准备怎么画?

(5)学生独立画,然后交流:说说缩小后的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是怎么得到的?

2、观察:请学生观察上面画出的.3个图形,说说有什么发现?

3、教师小结: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变了,但形状没有变;而且各条边长度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画。

3、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画缩小的三角形的?

4、量一量: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5、教师小结: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每条边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

1、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说说画图形时是怎么思考的?

2、练习九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交流。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视频篇二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一、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土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例4,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学生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学生独立完成书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0练习九第1题,找出图形a放大后的图形。

2、教科书p60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视频篇三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学生照片,问学生看到什么了?由于太小,学生就让我将图像放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把图象放大了三次(只放大长、只放大宽、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前两次图形变形比较严重,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笑声,一致认为第三次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

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放大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缩小呢?”然后引导反思:“你觉得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什么比较难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1、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

2、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

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视频篇四

与老教材比,这是“比例”内容中新增设的内容,目的是架起比例与生活的练习——小学里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我认为这堂课的内容较为浅显,预计半个小时就能结束战斗,实际完成教学用了35分钟。

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这堂课的价值是孕伏比例,为引出比例,即把任一个平面图形放大或缩小,变化后的边长与原图中对应边长的比是一定的(不变的)。所以,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展开教学。例1解决对放大的比或缩小的比的认识和理解——前项表示现在图形的尺寸,后项表示原来图形的尺寸,前项大于后项则是放大的比,前项小于后项,则表示缩小的比。初步理解平面图形在缩放的过程中,每一条边缩放的比是一样的,初步感知缩放的过程中,形状不变,大小发生变化。例2的任务是学会根据一个比来画出一个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通过“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如下数学事实。某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则所有的边长都按照这个比放大或缩小,进一步强调大小变化,形状不变。

课堂拾贝:例2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完成了长方形的扩大或缩小的'画图。我让学生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并想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有,长方形按3:1放大后,所得的长方形的所有的边与原来对应边的比都是3:1、林燕说:扩大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1,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比是1:4。我在肯定林燕的发现后,强调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特指构成图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特别提出学生对题目的意思会产生误解——即在画第二个缩小的长方形时,去把扩大后的长方形缩小——所以,我建议教师可在例题2“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中的长方形之前加上“原来”两个字。

“试一试”完成后,重点得出两点:按2:1的比放大这个直角三角形,只需先画出两条直角边就行了——即两条直角边决定了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量出斜边长度后,发现他们的比也是2:1。再次强调:图形的放大就是按照一定的比把所有的边放大,实际操作时只需画出几条关键的边就可以了——如长方形只需画出一条长和一条宽,正方形只需画出一条边长。

练习九第一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学生虽然都知道5号图形是1号图形放大后的图形,但是按照xx的比放大的,一部分学生不会写了——原因是思维定势,前面遇到的所有比都有一个项是1、结果学生的答案出来两种:3:2,1、5:1。在这道题目的比的书写上,我是这样指导的:既然你认为5号是1号的放大后的图,那么什么比应该是一样的?学生说出现图与原图长的比是9:6,宽的比是3:2,化简比后得到都是3:2,所以写3:2、我补充“写1、5:1”也是可以的。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视频篇五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耀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进一步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

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我们经常需要下载一些图片,下载后的图片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2、教师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拖动电脑鼠标后得到四幅不同的照片。

提问:把变化后的图与原图比,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图a、图b会变形?

3、揭题:图a、图b变形了,看起来很奇怪。图c、图d和原图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怎样使它的形状不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一)合作探究图形的放大

1、出示图并提供数据:原图长8cm、宽5cm,放大后长16cm,宽10cm。

3、指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放大后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可以概括成放大后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看着图指一指,自由读一读。)

4、提问:你是怎样理解对应边长的比是2:1的?2:1前项和后项分别指什么?

追问:要想把一幅图按3:1放大,怎么做?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二)自主探究图形的缩小

2、1:2前项和后项分别指什么?

3、还可以继续缩小吗?几比几?(板书:1:3、1:4……)

4、这些缩小的比,前项和后项都表示什么?

(三)比较辨析图形放大与缩小

1、刚才我们分别把一幅图进行了放大和缩小,请大家分别用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对比,能发现什么?(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2、从数学的角度讲怎样才能做到不变形。(指定的比)

3、小组讨论:比较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你有什么发现?如果1:1是什么意思?

教师强调: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相同点是对应边长度比相等;都是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前项都表示变化后,后项都表示原来。不同点是放大的比比值大于1,缩小的比比值小于1。

4、练一练。

(1)你能一眼看出几号是1号放大得到的?几号是1号缩小得到的图形吗?

(2)为什么于号、榆号不是?

(3)是按怎样的比放大和缩小的呢?要想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养成好习惯:数学离不开数。数、标、算)

小结:放大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同样缩小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也就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变。

三、操作实践,内化新知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变化规律已经很清楚了,现在让我们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例2的绘图。

(一)教学出示例2。

1、提问:按3:1的比放大表示什么意思,1:2呢?

2、你能带上刚才的好习惯去完成吗?同学们按要求独自画在方格图中。

3、反馈:让学生相互评价,并交流画法。

4、讨论:观察并比较上面的三个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5、指出:放大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同样缩小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也就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变。

(二)完成练习六第2题。

1、你能快速完成这题吗?完成后和大屏幕对答案。

(三)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直角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1、你会把一个三角形放大吗?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完成“试一试”吗?(独立完成)

2、你是怎样算的?把你的思考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3、为什么只算直角边就行了?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量一量,验证)

小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对应的每一条边的比是相同的。同样,如果图形对应的每一条边的比是相同的,图形不是放大就是缩小。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1、独立完成“练一练”。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都是这样考虑的吗?为什么从直角边入手?缩小后的斜边也是缩小前斜边的2倍吗?请同学们去量一量。

2、把下列平行四边形按2:1放大。

3、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研究了放大、缩小,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教师外出旅游时拍下的景点照片、北京世界公园里著名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图片;再如复印文件、房地产沙盘模型、放大镜、显微镜等的功能。

3、梳理:你对放大和缩小有了怎样的认识?还有什么疑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