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

时间:2023-11-01 作者:GZ才子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

报告的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和格式,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报告的内容。这些报告范文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报告,无论是项目报告、销售报告还是市场调研报告,都有相应的范例可供参考。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一

时光飞逝,大学的三年已经过去,我从一名学校的学生变成了一名工程的技术人员。想想自己的大学生活仿佛做梦一样,就那样的淡淡的逝去,自己不是没有珍惜,但是感觉自己没有好好的包握住那段时光。

当你参加工作后你就会想起老师们的教导,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我这辈子最深刻的记忆,学校里是没有勾心斗角、利益纷争,老师们对你的教导也是出自内心的。所以我只能写在报告里告诉我的学弟学妹们,好好的珍惜大学的时光。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老师们对我的教导,没有你们的教导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

我出了校门就步入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我的第一堂课是学习了华中的企业文化,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公司的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工程上的人员,要想把握好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专业能力的提高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而对于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地工程人员,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从学生步入到一名技术人员,在学校中你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而在工作中你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的完成好每天的任务。其次就是要认真的学习,在现场和学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学校所学的是一些基础理论,而在现场所学的是一些技术经验,要想自己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只有勤而好学、虚心请教才行,而我在现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宅的刚刚起建使我能学习到每一个施工阶段,让我对一栋楼的建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再次就是要努力工作,对于我现在就是要勤跑现场,学习每一个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这样才能使我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所提高。

我们报道的时候,工程还没有开工,所以说应该是赶上了一个好的工程,能够让我从头开始学习。一期有五栋楼还有车库的建设,我们头一个月工程没有动工所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图纸、学习图集、规范,从学校学习的这些知识也正好派上用场,虽然在学校学习的比较浅,但是对于我们的帮助是巨大的。刚刚来的时候看图纸真的很肤浅,我只能看明白一些表面的东西,对于一些复杂的细部的结构自己很难看的'透彻。不过在通过自己慢慢的努力自己已经从一个大概的框架慢慢的渗透进去。

工程的动工是在三月十五号,分给了我11#、12#两栋楼,我首先经历了清理桩间土。虽然清理桩间土比较简单,但其中的注意事项也非常重要。通过现场的清理桩间土,我明白到表面要做到刮平,没有虚土。有回填土的地方要挖出来用灰土或者混凝土进行处理。有小局部的坑洼地方要做小的四方槽。清土要尽量避免碰桩、挖桩。如果桩发生了断裂要要把有问题的部分刨出来切割后扩大桩的直径用混凝土进行修补。而后就是禄石垫层的铺设。褥垫层是在承台下设置的粒径为10~20mm的碎石,是桩体复合地基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褥垫层,桩间土不能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因而也就不能形成桩体复合地基;铺好褥垫层要进行夯实,夯填度(夯填后的褥垫层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不得大于0.9。

铺完禄石垫层又做了10mm厚的混凝土垫层。垫层是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土基的工作条件。

垫层上应该做找平层,但我们为了方便直接把垫层做平后直接做防水层,我们工程上用的是k11水泥基渗透结晶,它是由特种水泥、石英砂及多种化学物质合成的防水涂料,通过遇水渗透混凝土中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体,堵塞毛细孔道,从而使混凝土达到密实提高防水效果。施工前应充分打扫湿润混凝土基层,然后开始涂刷,每涂刷一遍进行养护,等固化上强度后可在涂刷第二遍。水泥结晶的难点就是在于养护,养护少了不足以上强度,而如果用水泡了又不起作用。所以把握好养护是关键。

一栋楼的根基就在于基础,而把线控制的精确则为重中之重。我跟着这两栋楼防线也使我对防线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要求的是人的细心,不能有一点误差,否则对以后的楼的建设危害很大。水准仪和经纬仪也经常应用在防线当中,让我又进一步的熟悉了他们的应用。

主楼上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是整个工程的重点,所以我把重点放在钢筋上,我在现场的主要任务就是核实他们钢筋的型号、数量、尺寸。施工主要控制依据是图纸和图集规范,虽然不可能把所有图集背过,但也要把经常经常用到的数据要熟记于心。钢筋的下料和制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许多细部构造要计算清楚,对一些变更要牢记,否则会使工程产生质量上的问题。

模板支护和混凝土的浇筑也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只有保证模板的垂直、平整、支撑牢固才能使混凝土打的符合质量要求。混凝土的注意事项比较多,但最主要的就是要振捣密实,及时浇筑避免产生冷缝。而后就是混凝土的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避免混凝土硬化时缺水产生的裂缝。

工作的这四个多月里使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成长,不在像以前那学生样,虽然现在还是学生,但自己在对与人的相处和处理事情上已经有所改变。我不敢说自己的进步有多大,但我自己在一天天的锐变。时间增加的是人的年龄,而人的成长是依靠的人的阅历。在这工作的四个多月中,自己从一个旁观者,慢慢的变成一个参与者,这和我的积极主动是离不开的。就像一棵小树,要想成才,不仅仅依靠的自己吸收的那点养分,而更多的是经受住了风雨的锤炼。我在项目部有各位老师的教导;在现场有处理一些小问题、检查他们工程质量的锻炼。使自己在独自面对问题上能够很好的处理掉。虽然自己的成长在各位的领导和老师们的眼中有点慢,但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向着目标前进。

现场是一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作为一个甲方,工作上就要软硬兼施,做事要圆滑,处理事情就要对事不对人,只有这样才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这也是一个管理的方法。但对于我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就应该虚心请教他人,态度诚恳,这样别人才会愿意给你讲解。就像我负责的11#12#楼的钢筋扒料的王工、管质量的刘工、技术负责人的吕工,通过和他们的交谈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两个楼打筏板基础的混凝土更让我学到的了一些知识,大到混凝土的顺浇就能使整个楼偏移至少4公分,小到拉毛的注意事项、冷缝形成的原因。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我想告诫我的学弟学妹们,在外不是那么的随心所欲,你只有低头做事,抬头做人才能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

在现场我学的是施工工艺,而我的师父教导我的就是技术和经验。他就像我的行路灯和垫脚石,我的成长有多高和他给予我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他们一点点的让我认识到了图纸与现场相结合的重要性。面对着钢筋的错综复杂,我们只有不厌其烦的认真观摩,才能清楚地明白其构造。对于图集上的不解、图纸上的困惑,我们只有虚心地请教他人,才能使我们对于一些不懂的知识了解的不再那么的片面,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方法使自己受益无穷。

通过这次一个多月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施工技术问题,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习中我们发现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但主体的还是按要求和规范进行。我们所学理论知识虽然不少,但在工作时还是力不从心。我觉得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基础,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现场实践,才能跟好的去理解记忆。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二

实训就是在实习中加强岗位职业能力,提高专业素质的培训,它是学生对所学的建筑施工等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化、拓宽、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施工实训实习无疑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完成。

教学。

计划,使我们知识,能力,素质得到提高,达到培养的关键性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施工实训学习这一实践学习,我们得到一个深入实践,了解社会的机会。我们将会接触到各种人和事,以锻炼我们对社会的适应等的辨别能力;有利于我们将本书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并拓宽视野;学习施工现场生产与管理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管理和社交的能力;从实习开始就要把实习与就业挂钩,要从分认识到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要从理论到实践去充实完善自己。建筑行业是一个重视经验的行业,因此应有意识的进行实践积累,确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基本点位,把社会需求与个人才能,爱好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实习中培养自己的择业竞争能力,把今天的实习作为明天上岗的准备。

二、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我们对建筑结构工程的理解,学校就安排我们进行维持一天的专业认识实习。这个实习不仅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让我巩固和深入理解了即将要接触和学习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课程学习积累了感性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三、实习流程:

这次实习维持一天,地点是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周围的工地。12月27号上午老师为我们做了认知实习动员大会,为我们讲解了关于实习现场的注意事项。12月31日参观的地点是学校东面的某工地的一些建筑,以及到天洋城工地现场进行参观学习。

四、实习内容:

实习现场指导教师--老师负责为我们讲解了关于基坑支护的处理、后浇带原理、筏板基础与独立基础共同使用的优点、施工现场塔吊的布局、变形缝的分布与注意事项等一些实用性知识。

在老师为我们讲解一些专业知识后有我们自己进行参观学习,在自行参观过程中我向现场工人询问了关于后浇带的处理,筏板基础与独立基础一起使用可避免关于冲切的计算,以便于减少对于工程的计算难度,塔吊在施工现场布局中要避免出现死角,做到每个塔吊的吊臂之间有交汇出来避免四角的出现。

在自行参观结束后张晓杰老师又为我们讲解了关于参观的建筑的电梯梯井的构造,以及在做梯井防水是的注意事项,之后又带领我们参观了施工用钢筋,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关于在工程中钢筋的使用型号等问题。

五、实习总结。

实习结束后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首先,通过一天的认知的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习,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子的构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

这次专业认识实习让我认识到:实践是大学学习的第二次课堂,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而且这次的认识实习主要是让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校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个实习,我也更近一步的了解了自己的专业;也深刻体会到,学习建筑工程技术这门专业,需要严谨的态度及创新的思维,同时应借鉴他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虽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不是很懂,但这并没有消沉我的学习兴趣,反而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奋进!

总之,这次实习我收获很大。因为,实习实质是毕业前的模拟演练,在即将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之即,这样的磨砺很重要。希望人生能由此延展开来,真正使所学所想有用武之地。,希望学校多开一些这样的实践课程。而且这次实习得以圆满完成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带队指导老师,老师们不仅在实习学习上给我们介绍各种专业知识,这里我要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三

姓名:

院(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1-建筑学。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20xx年8月13日至20xx年8月26日。

实习目的:

通过对各类公建、商业步行街、广场、园林高校建筑和传统城镇风貌等内容的参观、认识、体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建筑素养,以形成对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及传统小城镇建筑风貌的感性认识,学习各类建筑的外观造型,平面功能布置,空间序列排布,交通空间组织以及细部节点的设计等,培养对建筑作品的读解能力,和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尽可能最大量的收集各方面资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习地点: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

实习时间:

20xx年8月13日至8月26日。

实习内容:

为期十几天的城市认识实习已经结束了,此次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建筑群、旧建筑改造、宗教类建筑、园林类建筑等。让我既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又领略到了现代建筑的宏伟壮观,同时体会到了未来建筑的蓬勃发展,感触颇深。

一.古风古韵――感受古典的韵律。

1.故宫。

古建筑群了。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始建,永乐基本建成,在5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故宫南北长约961米,东西宽约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约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约12米,底厚约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午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约9.9米厚约8.26米。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建筑特色:。

北京故宫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

(1)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2)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

(3)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

(4)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

(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6)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2.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其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时名天地坛。嘉靖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嘉靖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清廷入关后。乾隆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3.苏州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

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

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

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

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

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小感:从北京到苏州,一南一北演绎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切,皇家园林大气磅礴,苏州园林温婉如水。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四

1.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我们对建筑结构工程的理解,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安排我们进行维持五天的专业认识实习。这个实习不仅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让我巩固和深入理解了即将要接触和学习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课程学习积累了感性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2.实习流程:

这次实习维持五天,时间从8月21日到8月25日,地点是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周围的工地。第1天上午学校老师为我们开了认知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下午主要是参观了工地上建筑的结构以及巧妙的结构方案布置;第2天参观的地点是学校西面的某工地的一些建筑;为了理论联系实际,第3天的任务是到某工地施工现场观看施工技术和一些施工细节处理。第三天下午由系主任为我们作报告;由于天气的原因,第4天就在学校教学楼教室观看施工方面的视频录像,第五天我们参观了张家口第一建筑搅拌厂。

3.实习内容:

3.1观看房屋的结构。

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学习,我了解到建筑结构主要分为2大类。按结构材料,结构类型可以分为木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等。按结构体系可以分为排架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组合结构等。这次实习中,第一天参观的工地都是框架结构;第二天看到的住房结构大多数为砌体结构;国际建材城的内部结构中,是剪力墙结构。老师讲解到说,如果是单层厂房,为了经济合理,一般是排架结构,这样利于大空间的处理;多层建筑可以是框架结构,高层为了抗震的要求且经济合理,一般是剪力墙结构。通过实习时的理解和资料的查看,我简要介绍一下实习过程中见到的结构的定义及分类。砌体结构———以砌体为主制作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它包括砖结构、石结构和其它材料的砌块结构。分为无筋砌体结构和配筋砌体结构。

混凝土结构———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包括素混凝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1.素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2.当在混凝土中配以适量的钢筋,则为钢筋混凝土。由于这两种材料温度线膨胀系数接近,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的材料才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前者主要受拉,后者主要受压。3.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之前,利用张拉配在混凝土中的高强度预应力钢筋而使混凝土受到挤压,所产生的预压应力可以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大部分或全部拉应力,也就提高了结构构件的抗裂度。

排架结构———由两边的柱子,有一个屋架支撑在柱子上,形成了这样的一排,下面又是一排,在这两排上面上屋架之间放上一个板子形成个空架连续的房子。排架的特点是在自身的平面内承载力和刚度都较大,而排架间的承载能力则较弱,通常在两个支架之间应该加上相应的支撑,避免风荷载的一个推动,发生侧向的移动。

框架结构———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

剪力墙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并用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

3.2观察房屋的细部处理。

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我领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任何事情都如此,建造房子也不例外,在施工过程和技术处理上常有一些细节应该注意。这决定了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结构师的必要条件。下面我讲一些我在实习中学到的细节知识。

3.2.1施工时的应注意的缝及其功能。

在第一天参观的建筑楼中,了解到裙楼与主楼之间是没有连接的,之间有缝,是沉降缝、收缩缝,抗震缝的三缝合一。

伸缩缝指的是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置的间隙。伸缩缝又称温度缝,是建筑工程常用名词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厘米到3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

沉降缝是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贯通的垂直缝隙。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3.2.2屋顶与柱子的衔接处理。

在国际建材城的建筑中,老师讲解道,屋顶和柱子之间是铰接的,有缝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了抗震的能力。当房子偏移时,屋盖的移动柱子的移动是各自独立的,这样有利于保证房子的整体稳定性问题。当柱子间距比较大时,还可以设置构造柱,这样不仅划分了空间,也可以加强整栋楼的稳定。在结构实验室中,其两侧柱子是典型的工业厂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蹄,用于安装吊车的轨道,这也应注意铰接的处理。

3.2.3钢筋混凝土成型问题。

在观看施工施工视频时了解到: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骨架,依靠握裹力与混凝土结合成整体。钢筋加工制作时,结构施工图要将钢筋加工表与设计图复核,检查下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钢筋加工,经加工后的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钢筋连接与安装时,钢筋表面应洁净,粘着的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在钢筋捆绑时,需要注意交接点的扎接要牢固,不能使结点产生错位,否则会引起房屋稳定性问题。

当捆绑好钢筋后,就要浇注混凝土。在浇注时,最重要的是混凝土的均匀、密实性问题。因此,要求工人严格捣平并仔细检查。当遇到下大雨时,要用帆布遮住,防止雨水稀释水泥,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当然,以上都列举了一些主要的,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作为一个施工人员必须掌握这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施工员,才能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3.3了解施工的主要的流程。

这个主要是通过观看“深圳帝国大厦”的施工过程理解到得。该大厦的建成又为深圳添加了一个标志性建筑。

首先,需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正如在施工时看到的一句横幅:“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我们去工地实习时,都每人发了一个安全帽。任何一个施工单位都非常重视安全问题,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

然后,由施工单位安排施工流程,管理制度。从上到下都有严格的管理,明确的分工。任何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施工技术也非常强硬,不懂得问题,马上开研讨会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就缩短了施工时间,到达提前竣工的目的。这个环节,应体现人人有责的思想,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则,才能建筑造出安全、经济、耐久的建筑!

3.4脚手架的安装与固定。

脚手架是为建筑施工或安装施工而搭设的上料、堆料以及施工作业用的临时结构架。按所用的材料:分为木脚手架、钢脚手架和软梯;按施工的性质:分为建筑脚手架和安装脚手架;按搭接形式和使用用途分为:单排脚手架,双排脚手架,结构脚手架,装修脚手架,悬挑脚手架,模板支架等等。安装脚手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构架结构稳定,构架单元不缺基本的稳定构造杆部件;整体按规定设置斜杆、剪刀撑、连墙件或撑、拉、提件;在通道、洞口以及其它需要加大尺寸(高度、跨度)或承受超规定荷载的部位,根据需要设置加强杆件或构造;(2)联结节点可靠,杆件相交位置符合节点构造规定;联结件的安装和紧固力符合要求;(3)脚手架钢管按设计要求进行搭接或对接,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搭接时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无设计说明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0cm(模板支撑架立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另外脚手架还要保证必要的防护安全措施,这样能有效地提供安全防护,防止架上的物件发生滚落、滑落,防止发生人员坠落、滑倒、物体打击等,从而保证工人施工时的安全,进一步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理念。

3.5构造筋的配置。

4.实习总结:

经过五天的专业认识实习,我感受颇深。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近距离的观察了房屋的建造过程,以及观看相关的施工知识教学视频,以及系主任作报告时的生动内容,我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这次专业认识实习,也让我认识到:实践是大学学习的第二次课堂,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而且这次的认识实习主要是让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校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个实习,我也更近一步的了解了自己的专业;也深刻体会到,做工程管理这一行,需要严谨的态度及创新的思维,同时应借鉴他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虽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不是很懂,但这并没有消沉我的学习兴趣,反而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奋进!

总之,这次实习我收获很大。同时,希望学校多开一些这样的实践课程。而且这次实习得以圆满完成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四位带队指导老师,老师们不仅在实习学习上给我们介绍各种专业知识,更在生活上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这里我要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此外还要感谢实习过程中给与我们大力支持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五

本文目录。

西安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次的建筑认知实习选择在西安,更多的是它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建筑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筑与在它基础之上做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激发我们去思考。在这里先介绍几个西安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的标志。大雁塔又名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建于唐永徽三年,初建时为方形五层楼阁式塔。史载:建筑大雁塔是用来保存唐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武则天长安年间因倒塌而重建,高十层,后被战火毁掉上部三层,剩余七层,后唐长兴年间曾经修缮。明万历年间在塔身外面包砌一层面砖,形成今日的外风。大雁塔现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内各层架楼板,设木楼板直通顶层。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定瓶葫芦。整个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范。

与大雁塔齐名的是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平面方形,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震落塔刹和塔顶两层。塔身现今剩余十三层,残高约四十四米,开式为密檐式佛塔。塔身结构为单层塔壁,内部设林楼梯直通塔顶,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下檐砌菱角牙子。外壁南北开辟券门。塔身逐层递减,叠涩渐次收分,造型俊秀挺拔,俏丽柔和,为唐代密檐式塔的典范。

从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造型和特点可以看出,唐代的技艺已完全可以建造高层建筑,因塔大部分采用木构架,虽历经数次大地震却完好无损,但因木构架不利于防火,难免会因人为或自然雷火而毁坏。因而,中国古建筑保留至今的屈指可数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今大雁塔周围已经布置成一个大型的休闲文化广场,成为西安市一个展示以唐文化为主的主题广场。

钟鼓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安的中心地段,周围有大量的古典式建筑,而且现今又出现了许多国外的建筑,如何组织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地位与关系是关系到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同时还有古城墙的与周围环境的有效结合问题,西安的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安市在保留了城墙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墙的景观作用。

张绮曼教授指出,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可能定应该说在西安做现代的建筑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西安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筑风格已经完全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能够融入地方特色是建筑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定位在一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上,若按照一个朝代的风格进行统筹也不太容易。西安城应该用传统的风格来统一建筑风貌,不主张复古、仿古,但传统的符号、文脉和地域特点应体现于当今的建筑风格里。

在西安的日子里我们也认识到了在西安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仿唐式的建筑,如大雁塔广场两侧的建筑风格是完全的唐式风格,还有钟鼓楼广场周围,也有不少的仿唐式建筑,唐式建筑已经完全充斥于西安的大街小巷,但是在西安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不仅在西安,在国内也是普遍的现状,就是外貌类似古代风格的建筑太多,其结构完全都是钢筋水泥,仅为形似古建的虚壳罢了。在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古典建筑的人员少之又少,能把古建筑用在现代社会的例子就没有几个了,象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竟然没有象日本那样的专业,完全用古典传统做法研究古建,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

去过西安的人也都知道,钟鼓楼广场,西门内建筑,风格类似徽派,甚至还有山墙,我对古建民建所知甚少,但是至少应该不是唐代建筑元素吧。还有西安的大街上也出现了西方建筑,西方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它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的几何化,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在这样一个风格不统一的城市里没有真正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屋顶斗拱满大街摆只能归结为中国城市发展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单调与重复性,城市定位的过度绝对化.过度强调单一价值单一形式,只能让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只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

做西安的建筑,张锦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不但黄帝陵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肯定能够留传后世的,新建的大唐芙蓉园更是让人感觉仙境一般,张锦秋就是擅长从唐代的风格中提取设计元素,真正地从地域特色出发,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做到了真正的神似。我们需承认张锦秋对古典建筑造型法则的把握能力如何能够继承我们自己的古典,我们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如何能让这桩数千年的古树抽新枝,发新芽,是我们每个后来人的责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

从西安的建筑风格上我对建筑的地域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各个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因此真正的地域主义形式应该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所构成的,讲地域主义如果忽视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地域主义一定是切合当地发展的,是更多地挖掘文化、地域内涵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地区也会有一个地区的特色。世界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格与文化。大到国外,如地中海地区的通身白色外壳,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埃及的金塔;小到中国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楼,皖南的粉墙黛瓦,还有陕西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镜堂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世界范围内,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作为学生我们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我相信只是我们能以认真学习的态度去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文化,努力学习西方适合我们吸收的建筑思想,我国的建筑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会在我们的大地上出现更多更好的建筑,去实现我们真正的地域文化。

返回目录。

xx年世博会的。

口号。

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xx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xx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xx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

名言。

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面积18亩半,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厅堂楼榭。原来供园主享乐生活用的建筑物,如远香堂、玉兰堂、香洲、小沧浪、等,集中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是住宅的延伸。园北部则山池树木并重,以建筑辅之。远香堂是中部的活动中心,回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

总结之,拙政园有以下几个特点:

a、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皱瘦漏透。水以曲见长,灵石点缀。尽可能多的采用曲线,与西方园林的规整严谨大大不同。进门用一黄石假山抑景,以求豁然开朗之感;回廊曲折,采用对景,以求步移景异;众多建筑在窗户上采用框景、漏景、增加径深与光影的变化。

b、绿树荷香、色调天成。植物众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颜色变化增加了丰富性。

c、庭院错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厅、堂、桥、亭、台、楼、阁、榭,置于水体、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d、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园中主人附庸风雅之地,匾额、楹联、石刻、题都是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2.甘熙故居。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甘熙故居包括南京城南的南捕厅15、17、19号以及大板巷42、46号,是南京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这篇古建筑群有四条明显的中轴线形成四组多进穿堂式建筑,各组建筑间有备弄与腰门相连,同时所有后门均与后花园相通,充分体现主人居家理念,并表现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整个建筑严格遵守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典型的表现是窄小而高墙耸立的备弄,它既有防火功能,同时也是供下人通行的通道。坐南朝北的朝向也是取商家风水的吉祥寓意。

住宅中有很多细节表现了传统民居的科学与智慧,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例如,大厅对面墙上的小孔可以在夏天架竹竿搭芦席乘凉;室内有隐蔽的水井在夏天纳凉,保存瓜果蔬菜;跑马楼的天井通透,又可收集雨水;屋外墙角留白处栽一株芭蕉,即填补了色彩,又有了“雨打芭蕉”的妙处。

笔者认为,甘熙故居经过好好的打造是有可能成为南京的“第二个夫子庙”的。但是,又有保护与开发缺乏合理性,公共配套设施不够,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断层,使其成为一个淹没在庸庸市井中的“城中村”。

3.忠王府。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忠王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是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旧址。它接近拙政园,紧邻苏州博物馆,由苏博的出口可以直接进入王府,衔接自然。基本格局保持中、东、西三路。可以看出,王府在开间布局、色彩运用上比普通民居要更上一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次,王府的院墙要比民居高几许,回廊也构造的横平竖直,体现了王府的尊严与霸气。但是,夹在开发完善的拙政园和设计细致的苏博之间,忠王府无疑成了一个附庸,处境及其尴尬。没有力度的开发与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多扇关闭的大门成了它的软肋。

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它的利用潜力。比如,拙政园的主题花卉节、园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梦回童年、民俗博物馆等等,这也是历史文物的保护途径之一。另外,这些建筑内的配套公共设施也是值得推敲的,比如无障碍通道的布局。

1.上海新天地。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以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它是国际知名的旧房改造项目,以“传统与现代结合”为设计理念,用现代技术保留了建于20世纪初期的石库门老建筑。现在,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休闲聚会场所,并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的清单中,还成了中国房地产区域改造的经典案例。

石库门是老上海的特色。当年设计者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了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居民。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厅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现在新天地建筑的外观还保留着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为现代都市人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原先的一户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

新天地为何如此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a.定位----上海新天地是一个“mall”

新天地的定位分为三个阶段:综合性历史旅游景点国际交流聚会地点。

b.选址----以高档住宅支撑。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紧邻淮海南路,处于“市中心的中心”。而淮海路是上海高档消费的成熟商业区。其目标群体是上海小资一族、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以及中外游客,这与上海淮海路的消费群体实况相吻合。而且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与新天地一湖之隔就是高档物业“翠湖天地”,具有足够购买力。

c.模式----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

新天地只租不卖,管理与经营分离,这样的模式与国际mall运营模式同步,也被国内大部分专家认可。

d.盈利----以房地产来带动。

表面上看来,上海新天地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但实际并非如此计算。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翠湖天地可以说一分钱广告都没有投,现在还有xx多人在排队买第二期,且平均房价业是最高的。(同理,当初投资方是以公益性质的人工湖以及绿地为代价从政府拿到了太平桥地区的52公顷土地。看似这片公共绿地浪费在市中心地段浪费了不少资金,但是对由此而房价上涨的翠湖天地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买卖。因此,这对房地产的开发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现在有不少地区都在垂涎上海新天地的火爆。但是克隆上海新天地是需要有条件的,并不是将其原样搬过去就会成功。上海新天地的原版只能在上海,别的城市的“新天地”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地域文化来进行理性规划。时尚也是具有厚度的。

2、南京1912。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是南京人精彩的“夜生活”。

1912平面图。

在空间和功能组织方面,l形广场以4个广场作为功能组团。西南端主要用于相对比较高档的餐饮和休闲。东北端的太平广场则主用用于酒吧业,把在传统观念里比较嘈杂的酒吧置于环境较隐蔽的总统府北侧,避免和长江路的文化气息起冲突,这样的布局也起到分流的作用。

17幢建筑,其中5幢是原有的民国建筑,最高的只有三层楼,大多数建筑是两层楼甚至是平房。在建筑外观上,大多数新建筑中,毫无修饰与浮华的青砖既是墙体,又是外部装饰,尽量做到简约无粉饰,尊重当时的风格。街面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比例为1:1.5,适合漫步其中没有压迫感,临街建筑界面有所进退,绿色小品以及台阶、灯杆等都在统一中求变化。

当初规划1912时是有争议的。按照最初的规划,这一片地区都纳入总统府内,做成展馆的形式。但最后还是把它作为"总统府"的一个配套设施,总统府通过院墙的通透式窗户与1912相互融合。在这个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商那里,1912的目标被表达成了"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将"南京1912"打造成一个“中西合璧、时尚互融、文化精彩”的现代城市客厅。尽管都是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可以看出1912对商家的定位和要求还是很严格的,避免和总统府的民国气息相去甚远。

可以说,1912是对新天地借鉴的一个成功案例。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不同。1912的消费人群还是市民为主,在白天的人气远不如晚上。这与两个城市的性质是相关的,南京相对保守,而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新天地这块时尚地标更易达到它的预定目标。

3、建国中路八号桥。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八号桥位于建国中路10号,临近淮海中路商圈,交通方便。占地11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前身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

八号桥是由1~9号9座楼组成,它保留了老厂房原有斑驳的砖墙、管道和地面等工业特征,并且注入了新的元素。每栋楼内部分割成一件件小的工作空间,供不同租户入驻,保证其私密性,同时又预留出会议室等共享空间,保证了人与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交流。每座建筑都有天桥相连,通透的玻璃幕墙体现了视觉效果的现代感,整体风格延续,合理通畅。现在,8号桥已经成为了上海创意产业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服装设计单位,还举办众多的时尚派对、艺术展、商业交流等。

八号桥对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除了拆掉新建外,还是有另外的利用方法的。旧物利用,节约了成本,又体现了工业与创意的所在。但是,需要主要的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与其区位有关,而且对建筑内排水、消防、通风等也有要求。

4、田子坊。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仅420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在田子坊狭小的弄堂里,各式小铺林立,这些小铺不仅仅是商铺,更是创意视觉的展示空间。虽然说白一些,田子坊的布局紧促拥挤,但是却保存了上海早年市井生活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在这些基础上发展的文化产业,使过去和现在完成了一个交接,形成了上海的文化品牌。政府也将从房地产和税收的增长上得到巨额财富。

1.仙林大学城。

时间:7月3日地点:南京。

仙林新市区位于紫金山东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北至312国道,西至绕城公路、东至七乡河,规划面积80平方千米,是南京市总体规划三大新市区之一。新市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特别是地铁2号线的建设。仙林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结构特殊,规划以东西向的仙林大道和南北的九乡河为主轴,以两个“十”形生态廊道为骨架,构建了“4个综合片区+2个it团”d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其中,仙鹤片区是仙林大学城的主体地区,规划高校用地856ha,可容纳在校生约12万人,亦吸引了南师、南财、南理工等众多高等学府。通过对现有学校用地调整和新学校的布局引导,形成大学城内部南北向的公共设施轴和东西向的生活轴,作为大学城学生和居民的主要休闲活动交往场所,努力实现真正的设施共享,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我们着重参观的是南京示范大学新校区。其教学区呈轴对称布置,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为大门世纪广场教育广场图书馆广场图书馆阳光塔,贯穿了教学区与行政区组团。副轴线为东西走向,贯穿生活与文体设施组团。

整体道路网方向指向性好,功能组团分区明确。图书馆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在形态上有如翻开的书本,又像展翅的雄鹰,颇有寓意。从立面来看,纵向为主,支柱粗大,横向较细,形成对比。屋顶用简洁的空架与复杂的屋面形成对比。

南师校园规模宏大,但在里面行走却发现了问题。校园尺度并不是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按照车的尺度,所以建筑单体之间分布松散,道路过于宽阔,产生距离与疏远感。这种宏大的尺度在大学规划里其实是完全不必要的,不仅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江宁大学城。

时间:7月3日地点:南京。

南京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毗邻江宁区东山镇。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18公里,临近沪宁告诉公路,水陆交通比较方便。规划用地约24平方公里,容纳学生13万人。规划凸显环保特色,并设置了鹭鸟自然保护区。

我们参观的是南京工程学院。各功能组团以图书馆为中心环状分布。道路注意人车分流,环形路以及从中心放射出去延伸到各大门的映天、映山、映晖、映心四条路为车行道,其他以人行道为主。校区南部为一天然湖,形成生态区,行政与教学区分布于西部,生活文体组团分布与东北部。校区内的建筑主要为现代风格,体现工业元素,大气而富有时代感,与学校教学的特色相吻合。

大学城建设,着眼并不在与大,而要讲究“小而精”,讲究人性。我们的浦口校区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值得肯定的。而某些大学过于追求形式的宏大,形成现代的“圈地”现象,费财劳力,各大学间距离相距太远,难以形成体系规模。大学城中要重视资源共享,充分交流,还要发展城内的交通、生活配套设施。有人把南大浦口校区比作是“孤岛”是可以理解的,周边环境人文气息、都市气息不足,使大学得了贫血病。纵然大学城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但是力量还是有限的,还要靠政府等机构的帮助,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模式。

1.陆家嘴cbd。

时间:7月7日地点:上海。

陆家嘴中心区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是由黄浦江、浦东南路和东昌路围成的一块面积约为1.7km2的扇形区域。它处于上海的心脏部位,和外滩一江之隔,属最佳城市区域,是最具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黄金地段,是发展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最佳区域。被喻为“黄金心脏”。目前,陆家嘴cbd是在国家大力开发浦东的大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上海六大cbd中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中央商务区,服务范围辐射至全国甚至国际。

空间布局是以世纪大道为主轴,由小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竹园商贸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和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地区组成。地块内高层建筑林立,特别是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已经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新建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与金贸大厦毗邻,两者距离很近,高度也相差不多,两者并立并没有减弱金茂的标志之感,反而使整个建筑群更有腾飞的气势。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陆家嘴华丽的外表下还存在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功能比较单一,居住和工作地点的分离给过江交通造成了不少压力,需要再加强立体交通和轨道交通的建设。

2.河西新城、奥体中心。

时间:7月4日地点:南京。

河西新城位于南京西南,河西新城规划定位为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河西新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以及西部江心洲四个地区。新城的道路为格网状,比较总要的交通线路为已经建成的地铁1号线、滨江大道以及梦都路和奥体大街,即将建成的地铁2号线与过江隧道将加强河西新城与主城的联系。

滨江风光带是河西新城打造的特色项目。它位于滨江大道与夹江之间,北起三汊河桥,南至长江三桥,全长约15公里,最宽处约600米,通过对扬子江的体验,设置一系列亲水景点,使它成为富有长江特色的公共游览区。它分为为活动区、休闲区、自然生态区以及景观轴线四部分。

大功能区。整个场馆气势磅礴,造型现代而独特,既符合河西新城的现代气息,同特有的金陵红又是出自于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河西地区存在人气不足的缺点,主要是由于社会阶层不够多样化,人口单一,应该适当发展混合用地。

3.苏州工业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市以老城为中心,东、西两翼分别建设了新加坡园区和苏州新区,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

苏州工业园区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离苏州老城区1公里,距上海80公里,靠近沪宁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

园区以现代大道为分界线,左侧主要为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右侧为生活区。并且沿着金鸡湖的岸线,增加了绿化积和亲水空间,提高的园区的宜居性。

这次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7天,但是却给我们一个初步认识城市、认识建筑、认识规划的实践机会。感谢于老师和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一路上,从巧夺天工的古建到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从息息相关的大学城到高楼耸立的cbd,从娓娓道来的展馆到肃穆严谨的纪念性建筑,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而我们将会使城市更加美好!

1.实习现场记录。

2.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河西的未来和发展,xx年10月。

3.卢波、段进,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规划调整。

4.上海城市规划馆网站。

5.中国园林网。

6.八号桥官网。

7.南京仙林城官网。

8.

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上海田子坊为例,对其保护和利用的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对其在中国旧城改造中的现实意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旧城改造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创意产业。

conservationandadaptive-reuseofhistoricbuildingsisoneofthemostimportantscientificissuesintoday'surban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china.

takingshanghaitiansquareasanexample,thepapermakeasimplediscussionofthemodeofprotectionandreuseofit.meanwhile,thepaperwillalsoanalyseandresearchitspracticalsignificanceinthetransformationoftheoldcityinchinainthefuture.

旧城改造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一些规模和体制不能跻身前列的建筑群来说,保护工作就变得很尴尬。于是,在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这些建筑群就常常面临着被动拆迁的命运。但是,正是这些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进程中朴素的市井生活和工业历史痕迹,具有不可估价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并且,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单纯的拆迁和重建并不是经济的开发模式。上海田子坊利用和保护的双重保护模式,代表了旧城改造中新的出路,不仅保留了当地的文脉,也创造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本文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出发,通过对现场参观的总结和相关案例资料的分析,分析并研究田子坊的开发模式以及在旧城改造中的可应用性。

1.历史追溯和现场描述。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全长仅420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和仓库建筑,建筑以二三层楼为主。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在田子坊狭小的弄堂里,各式小铺林立,布局紧促拥挤。商铺主要以各式各样的首饰、艺术品、服装、小茶吧、古玩为主。在某些商铺里还可以看到保留的尖顶、木梁、老虎天窗、高悬铁质吊灯等等,到处充满了怀旧的气息。其中,有几家店铺是知名画家和设计师的工作室,还有一栋楼是作为展览美术作品之用。

2.开发方式和产业分析。

田子坊是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并且获xx年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被成为“上海的苏荷”。所谓创意产业,就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体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实践。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

在田子坊开创的创意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条件。一般来说,一个地区要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有历史、经济、政府、环境支持等方面的条件。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条件,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工业建筑。上海的gdp贡献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xx年上海的gdp突破了5千亿元,人均达到490美元,xx年预计将达到人均7千美元的gdp收入,因此上海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另外,上海发达的服务业与旅游业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产业环境相对来说非常有利。

对田子坊的开发可以说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自发形成的过程。居民利用田子坊丰富的资源,居民把住宅、仓库、厂房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集中的租给画家、艺术公司、商人等等,在其他地方另觅住处,而艺术家们在这里也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例如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等等。不仅画家们的作品成为了不朽的经典,连他们的故居、他们的生活气息也成为了田子坊的另一笔不菲的资源。例如陈逸飞的故居和画室成了后人缅怀它的最好去处,故居中陈列的草稿与画具吸引了大批的游人,关于陈逸飞的传记与他画作的复制品也成了商家的一个很大的卖点。

并且在田子坊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从中获得了比较丰厚的税收。

3现实中.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来,上海人口和地价的上涨以及快速城市化使上海土地的供应十分紧张,虽然在边缘已经建设了松江、浦江、安亭等新城,但是老城区的土地却仍然十分抢手。泰康路东邻思南路、西接瑞金路、南靠肇嘉浜路、北面复兴路,可以说是上海的黄金地段。

但是泰康路风貌区并不属于法定的市十二片历史风貌区,政府给予它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力度还不是很够,使其一度面临拆迁的危机。目前,泰康路近瑞金二路地块将拆除旧房、新建现代化封闭式的高级住宅区。田子坊虽幸免于难,但是却成了城市钢铁和水泥高墙夹缝中的一个小的角落,即使保留,它被包裹在一片不和谐的高楼中,也是不利于艺术家的灵感挥发和商机的诱发。一旦脱离了艺术家们的庇护,田子坊的也失去了它当初的意义。于是,这样的局面引起了诸多专家和市民的热议,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成为田子坊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旧城改造,在很多地方单纯的奉行着推倒重建的原则,兴建了大量的高层现代化建筑,彰显了该地的政绩新貌,却让一个城市的文化失去了连续性,并且这样的方式牵涉到拆迁与重建的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并不是完全优化的做法。而田子坊的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却引导了另一种旧城改造的方式,在中国目前的旧城改造运动中,它主要又以下几个现实的意义:

1.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

《马丘比宪章》在“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指出“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取决于城市的形体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能够深刻地再现城市时间轴上的某一段历史风貌。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应该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历史建筑物可以继续原有的用途,或者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或者改变其原有用途,作为博物馆(如甘熙故居中的民俗博物馆)、办公楼、学校的图书馆等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公共效益的保护方式,其实还是可以有用带有商业性质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例如田子坊、新天地、南京1912等等。这些商业性质的开发模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田子坊的特殊之处是其创意产业的发展。利用历史建筑的本来风貌和空间尺度,加以修葺、规划(主要是通风、消防、卫生等方面的重整),以商业的模式推广出去,吸引商家入驻。而田子坊与创意产业的结合又是它的一个新的亮点。这样的创意产业生产的是“绿色gdp”,不仅可以创收,而且对历史建筑物本身的破坏又降低到最小。

但是,这样的利用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建筑与街区的改造,一般来说,经过时间的打磨,建筑的内部以及街区的景观设计、基础设施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者过于简陋与现代生活要求不符。这时就要对建筑与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特别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以及取暖等管线的改造。在景观设计方面,要注意与周围的环境保持整体的和谐性。并且应该保持适当的居住人口和好的环境质量,保持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活力。

2.旧城改造的经济化。

旧城改造是一种经济成本很大的项目,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将成本降到最低是需要经过精密计算和抉择的。在中国大部分的旧城改造中,政府往往经济力量不足,所以常常要依靠和开发商合作的方式。但是开发商由于自身社会属性和追求目的的原因,其大部分做法又是以推倒原有建筑后建商业高层或精品住宅为主,虽然创造了暴利,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推倒这些还有利用价值的老建筑,却是一种资源、财力、人力以及物力的浪费。

田子坊是居民自发组织、改造而来,基本上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却为政府创造了很高的税收收入,并且连同八号桥等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蓬勃发展。这样就使城市经济发展多元化,在创造高额gdp的同时,优化了城市整体的经济结构,使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够走的更好更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说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形势很好,但是国家的财政还是很紧张,在旧城改造中的这种“节俭之风”还是有必要实行的。

3.新的城市文化景观。

现在田子坊已经成为上海“工业旅游”的重要一站,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观街区。可以设想,假如当年推倒重建的话,只会在原地多一群没有个性的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而已,城市和街区就会出现文化缺失,历史断环。田子坊这样的空间标志,虽然并没有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外滩那样的城市地标知名度高,但是在《华盛顿宪章》中提到“一切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造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表现。这些文化财产无论其等级多低,均能构成人类的记忆”。在唤醒人类历史文化感知的方面,田子坊与上述建筑并没有地位上的悬殊差别。

利用田子坊这样的模式,使城市增加了本身的文化内涵,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并且也使城市文化景观在层次上显得更为丰富。人性的怀旧与向现代的奔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优化格局。

总结:

通过田子坊保护和利用模式的分析,特别是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对我国旧城改造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和建筑群都适合田子坊的模式,田子坊的建筑历史年代不是很长,建筑用材等没有完全破坏,经考察,都能达到继续使用的程度,适当的改造后对使用并不造成影响。并且从整个大环境来讲,田子坊的发展有其深厚的城市根源和人文支持,完全照搬不仅不能造就第二个“田子坊”,反而会给城市的发展起到不良的后果。所以,要发展这样的比较特殊的模式时,要对当地的情况做好充分的评估工作,因地制宜的根据实际选择最优的方案。

1.王建国、戎俊强,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时代建筑》,xx。

2.王建国、蒋楠等,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建筑时报》。

3.创意产业论坛。

4.田子坊官方网站。

5.视觉同盟。

6.

返回目录。

【前言】。

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二、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六

内蒙古科技大学。

姓名:

院(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1-建筑学。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20xx年8月13日至20xx年8月26日。

实习目的:

通过对各类公建、商业步行街、广场、园林高校建筑和传统城镇风貌等内容的参观、认识、体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建筑素养,以形成对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及传统小城镇建筑风貌的感性认识,学习各类建筑的外观造型,平面功能布置,空间序列排布,交通空间组织以及细部节点的设计等,培养对建筑作品的读解能力,和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尽可能最大量的收集各方面资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习地点: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

实习时间:

20xx年8月13日至8月26日。

实习内容:

为期十几天的城市认识实习已经结束了,此次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建筑群、旧建筑改造、宗教类建筑、园林类建筑等。让我既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又领略到了现代建筑的宏伟壮观,同时体会到了未来建筑的蓬勃发展,感触颇深。

一.古风古韵——感受古典的韵律。

1.故宫。

故宫原名是叫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了。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故宫南北长约961米,东西宽约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约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约12米,底厚约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午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约9.9米厚约8.26米。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北京故宫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

(1)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2)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

(3)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

(4)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

(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6)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2.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其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时名天地坛。嘉靖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嘉靖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清廷入关后。乾隆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3.苏州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小感:从北京到苏州,一南一北演绎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切,皇家园林大气磅礴,苏州园林温婉如水。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七

指导老师:xxx。

项目名称:xx市天骄绿苑佳泰小区。

建设单位:xx市亿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xx市天工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xx市亿泰建筑有限公司。

实习学生:内农大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系建工甲班?

(1)结构形式。

当今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2)构造柱。

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定无论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界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上人屋面的女儿墙也应设置构造柱。、跨度比较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也应有构造柱。

而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加强砌块隔墙的整体性,应在砌块隔墙的适当位置设置构造柱或圈梁,具体设置位置和砖混结构的一样。

(一)施工缝、变形缝和后浇带。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现在多用3缝合一只有沉降缝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多用沉降缝来代替其他缝来使用。

(二)梁:按梁的常见支承方式可分为:简支梁、悬臂梁、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两端固定梁、连续梁。

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主梁、次梁、连梁、圈梁、过梁等。

门窗过梁。

门窗洞口上的横梁,支撑洞口上部砌体传来的荷载;传递荷载的窗间墙。

常用形式: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

圈梁。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砼梁、

圈梁:为了保证砌体的稳定而在砌体顶部或底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构造封闭梁(非承重梁)。它采用钢筋混凝土其厚度一般同墙厚,在寒冷地区可略小于墙厚,但不宜小于墙后2/3,高度不小于120mm,常见的有180mm和240mm。

在非抗震设防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的不得影响。

在地震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小墙的自由长度,提高墙体的稳定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

二、实习感受通过这次实际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体环节,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八

姓名:

院(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1-建筑学。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20xx年8月13日至20xx年8月26日。

实习目的:

通过对各类公建、商业步行街、广场、园林高校建筑和传统城镇风貌等内容的参观、认识、体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建筑素养,以形成对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及传统小城镇建筑风貌的感性认识,学习各类建筑的外观造型,平面功能布置,空间序列排布,交通空间组织以及细部节点的设计等,培养对建筑作品的读解能力,和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尽可能最大量的收集各方面资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习地点: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

实习时间:

20xx年8月13日至8月26日。

实习内容:

为期十几天的城市认识实习已经结束了,此次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建筑群、旧建筑改造、宗教类建筑、园林类建筑等。让我既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又领略到了现代建筑的宏伟壮观,同时体会到了未来建筑的蓬勃发展,感触颇深。

一.古风古韵——感受古典的韵律。

1.故宫。

古建筑群了。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故宫南北长约961米,东西宽约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约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约12米,底厚约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午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约9.9米厚约8.26米。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建筑特色:。

北京故宫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

(1)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2)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

(3)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

(4)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

(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6)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2.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其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时名天地坛。嘉靖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嘉靖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清廷入关后。乾隆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3.苏州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小感:从北京到苏州,一南一北演绎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切,皇家园林大气磅礴,苏州园林温婉如水。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九

地点:**市**大酒店。

过程:

走进**大酒店,只见服务员热情的笑容,一股暖意直面而来。

一开始我们来到了一楼的大厅和餐厅,一律的金黄色看起来很舒服很温馨。餐厅里面放着轻缓愉快的音乐,桌子一般是10人一桌,餐具柜和消毒柜隔几张桌子就会有一个,而且旁边还会站一个服务员,准备为客人服务。当包箱满了时,这种散客餐厅会用上隔断屏,可根据客人的需要来隔断桌子与桌子的空间,做一个临时的小包厢。

在一楼参观了一周,收碗筷的、铺桌布的、算账的……服务员都各忙着各自的事情,非常敬业!之后,我们就上了二楼,二楼主要是宴会包房,有大包厢、小包厢和联通包厢,每种类型包厢的设计、布置都是不同的,但是餐具的摆放和餐桌的礼仪是差不多的。大包厢里有沙发、洗手间和服务员的操作间,而小包厢之间则是共用的。在参观之余,我还学会了很多餐桌的礼仪:a.丛酒杯中的口布花来看,花最高的那个是主人位,也就是正对门的位置,是请客人;而面对主人位的是副主人位,即背对门的`位置,是买单人。比如:局长坐主人位,办公室主任坐副主人位。b.主人右手边的第一组宾客是最重要的客人,左手边则是第二组宾客。c.餐桌上餐具的摆放:碗、骨碟(垃圾碟)、勺子、小茶杯、筷架(放筷子的原则是三七开)、牙签套、香巾、餐巾、红酒杯、白酒杯、分酒壶(如果杯子较多,则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摆杯子)、看碟(一般大包厢才有,是用来压住餐巾,也可用来放垃圾)餐具的摆放都要以桌子的形状为准,这样既美观又干净。d.每个包厢都有自动喷淋系统,当烟量超标时,会自动喷淋,使烟雾减小。除此系统之外,还配带有灭火器,安全措施做得很到位。e.联通包厢一般不放口布花。包厢大致参观完了,又来到了酒水展示柜,一般是摆名烟名酒的,每一种酒的系列摆一栏(特殊地红酒白酒摆一栏)而且根据酒的价位从低到高摆放烟酒,实习报告《旅游业认知实习报告》。在包厢与包厢之间的走廊壁上会挂有油画,主要以花草为主,走廊的角落也会放些绿色盆景。这样让人更容易亲近大自然,感受到酒店的温暖。

接着从楼梯上去,到了三楼,这主要以会议室为主,有各种形式的会议室。首先进入的是会议中心兼茶艺中心。推开玻璃门,就是一个茶厅,供客人喝茶、打牌。再往里面走,便有一个大会议室,最多容200人。会场可根据需要来变换形状,比如:长方形、回字形等。会场前方还有一个大舞台,舞台左边是工作间,右边是一个音响室,可调节音量大小和扥光效果。另一个则是贵宾休息室,供提前到达会场的贵宾休息。有时开一些少人会议用不到大会议室的空间,这时就需要一个小会议室,小会议室的布局也可根据需要边调整:回字形的会议室,汇报者应站在门后汇报;而授课形式的会议室则需要小黑板的茶几,而且每两人之间必要放一个茶几。会议室的布置格局关系到开会人的心情,所以布局对会议室来说十分重要。

最后,我们上到了六楼,这层以客房服务为主,有标准单人间、标准双人间、商务套间、豪华单、双人间等。每种类型的客房价格和布局摆设是截然不同的。标准间可以满足客人最基本的需要,而商务、豪华间则能提供更多设施,比如:电脑(网线)、沙发、冰箱……客房了的卫生间是很讲究的,配备了一次性的牙膏牙刷、梳子、香皂、护理包、浴帽等,还有经消毒杀菌的毛巾、小方巾、浴巾、地巾,淋浴处也铺设了防滑垫。房间桌子的抽屉里有供房客装东西的袋子,之客人感受到家的温馨,也给客人带来了便利。

结论:

酒店的建设既要气派,又要给人以家的感觉。**大酒店的布局条理非常清晰,每层楼都安排有固定的用途,感觉非常舒服。所谓“家有家规”,酒店也有酒店的规矩,大到餐厅、会议室、客房,小到每一位服务员工作的态度。进入**大酒店,整体感觉还不错:餐厅很干净很整齐,颜色也搭配得很和谐;包厢很舒适,安排得很合理;会议室很气派;客房很温馨。对于三星级酒店,**大酒店算是不错的了,除了内部条件很好,外部条件也很优越:它处于**的中心地带,人流量较大,交通很便利。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十

2012年7月9日,作为建筑学院的一员,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苏沪杭建筑认知实习。整个认知实习于7月18日圆满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严格听从老师的指挥,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圆满完成了整个课程考察。

“圣地”上的奇迹——苏州博物馆新馆。

参观考察苏州博物馆是在实习的第二天,那天下着小雨,但来参观的人还是排起了长龙,冒着雨我们参观了苏州博物馆,亲身感受了贝聿铭大师为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在2006年10月建成开馆的,该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计师贝聿铭通过苏州博物馆新馆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的建筑造诣和爱国情怀,祖籍为苏州的他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的荣幸。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进一步提高了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聿铭先生称之为“圣地”,他曾经说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而现实的确如此,设计苏州博物馆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他既需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协调舒服又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毕竟时代在不断发展,苏州博物馆必须做到中而新苏而新才能够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

在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新馆做到了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传承了苏州传统的建筑风格,整个博物馆位于院落中间,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但博物馆庭院在造景设计上却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它为每个花园寻求了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色调方面苏州博物馆新馆依旧采用白墙灰顶的传统色调,但有所不同的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灰窗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这样便控制和过滤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

在功能布局上,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块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

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拥有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而整个大厅八个角,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为参观者去博物馆的其他展区提供通道。苏州博物馆新馆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布置有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其中源自自然采光的八角形大厅的二楼是迷人的字画展区,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的地方是现代美术作品展,展区由简洁优美的模块组合而成,令人心旷神怡。当然,更引人注目的是地下室展区,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风景优美,惬意舒适,在这里有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等功能区。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庭院设计是整个设计中的一大亮点,也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庭院的完美设计把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北部的拙政园融会贯通,成功的把苏州元素镶入苏州博物馆中,使新馆无处不透漏出苏州气息,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主庭院园林设计又不同于传统的苏州园林风格,它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成功的体现出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庭院的水文景观,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令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

总之,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世界博物馆设计中的不朽之作,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在江南小桥流水环绕的圣地里,贝聿铭大师成功的解决了博物馆的走向、色调、功能布局、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问题,整个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新馆的落成成功的解除了部分人士对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的异议,也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苏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

苏州博物馆新馆,让我们用45度角的敬仰来欣赏它。

江南水乡——魅力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许这句说的有些夸张了,也许这只是观赏者在领略了苏杭美景之后所发出的一句感慨,但这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苏杭的美确实甲天下,在来到杭州的几天里,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杭州这座江南水城的美。

杭州是一座拥有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都,是一座集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江南水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虽历经沧桑,但杭州的历史文化从未断过,在它两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历史中依旧保存着从吴越到南宋、明、清以来的历史建筑八千多处,正所谓建筑是历史的基因,杭州如此庞大的历史建筑群是后人认识杭州、研究杭州的重要历史材料,同时也是杭州文化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媒介。

等门类比较齐全。在文化发展上,杭州的文化贴近生活、丰富多样,雅俗共赏,其中比较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有茶文化、丝绸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等,在茶文化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西湖龙井了,走在西湖边的江南小镇上,随时可以听到小商贩们宣传吆喝西湖龙井茶、江南丝绸之类的,他们是那样淳朴、和善,没有推销,没有欺诈,只是用最淳朴的江南口音向游客介绍博大精深的杭州文化,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像这样的人民,像这样的文化杭州又有什么理由不让大家闻名而至呢。就包括浙江博物馆,那座坐落在山脚的现代建筑显得是那么大气、优雅,对游客足以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和升华。在城市环境方面,杭州风景优美,气候适宜,山、水之间,湖、河、江之间,互相映衬,浑然天成。山水与人文之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作为杭州自然人文代表的西湖,以上千年人工文化的精雕细凿,形成精致和谐、巧夺天工的文化景观,包括那座坐落在湖中央的雷峰塔,风景更是别具一格。

在建筑方面,杭州的历史建筑主要采用灰色系列色调,与西湖秀丽的风景相呼应,建筑体型简朴小巧,与西湖山水尺度相协调,既有帝王都城的大气风范又有江南水乡的朴实无华,显得亲民和谐。杭州的建筑汲取和传承了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无处不透露出博览群雄大都会的繁华气势,其色调,其神韵铸就了杭州建筑天人合一的独特风韵。

杭州保留了众多历史建筑,特别是实习期间我们考察的明清一条街,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处处透视出美丽的都市风光。

同时杭州古建筑与西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比如雷峰塔就坐落在西湖边被山水环绕,显得十分和谐、大气。当然不仅仅是雷峰塔,杭州的建筑大部分都散落在这美丽的风景之中,沿山筑屋,滨河构房,依湖而居,城中有景,景中有城,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统一,精致和谐。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杭州庞大的古建筑群同时也反映出了杭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建筑因文化而立意,文化由建筑而传承。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古都文化、水乡文化、西湖文化等在杭州历史特色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杭州的建筑还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依水势而建,错落有致,不追求对称,将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在水乡多河地带还出现了小巷、小桥、码头、石板路、过街楼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杭州的水乡建筑重视建筑的雕饰而不过多的追求彩画,质朴中折射出奢华。杭州保留的江南水乡古建筑以及后来建造的江南水乡式建筑大多都以院落为主,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色彩清净淡雅,白墙黑瓦,木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显得传统而安静。

当然,在历史建筑和江南传统建筑的发展基础上,杭州还保留了一类新的建筑,那就是把历史风格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综合考虑到江南的气候特点而建造的建筑,这些建筑依旧采用杭州传统的建筑形式,但是却运用了西方近代的建造技术,这些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受到了现代人的青睐,同时也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杭州文化,体现了杭州人民在城市建设上开拓创新、和而不同的建设理念。

众所周知,杭州是一个以旅游业而著称的城市,“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这句话足以见证杭州风景之美,其中西湖之美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游客都为之倾倒,更有众多文人志士赋诗作词以赞西湖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千古绝唱向世人酣畅淋漓的赞扬了西湖之美,同时,白素贞和许仙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更是为西湖披上了爱情的面纱,那传说了千年的断桥,囚禁了执着白娘子的雷峰塔又是多少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

西湖文化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东方园林的典范,在时代的发展中,西湖的建设始终坚持源于自然、重塑自然的原则,使得西湖景观没有过多的人工装饰,没有牵强的人工摆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置身于西湖景区,放眼望去,整个湖面开阔、壮观,一览无余,顿时让人心旷神怡为之震撼。同时西湖景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面积之大无与伦比,在偌大一个杭州城生出一片宝地,到处是山到处是水,有谁能不为之震撼呢。还有那流传了千年的爱情故事,朗诵了千年的名词佳句,无一不是对西湖绝世美景的升华。

当然西湖只是杭州旅游业的代表,除西湖之外,杭州还有众多旅游圣地,比如西溪湿地、明清古城、灵隐、龙井问茶等,他们都是杭州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杭州也是一个文化圣地,杭州坐落着中国知名美院“国美”和人称“小清华”的浙江大学,特别是今年三月份中国美院建筑系教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世界建筑界的最高奖项,这一盛事更是证明了中国美院的雄厚实力,而浙江大学也早已以数学等特色学科闻名中外。

在交通方面,杭州至今已建立起了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公路系统、铁路系统、航空系统、航运系统等共同作用保证了杭州经济文化的正常运行。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段,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历史文化名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杭州形成了庞大的水上交通系统,航运每年也为杭州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的交通需求、缓解杭州现有交通的压力,杭州市现在正在对原有地铁进行改造建设,改造后的地铁将会承担杭州市区主要人流的运输,成为杭州交通运输业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杭州,这座坐落在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已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的核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将会以国际大都市的身份迎接八方来客。

总而言之,苏沪杭之行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与震撼。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一共用了八天时间,参观考察了各地地标性建筑二十余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各地博物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所在城市现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以及将来城市的规划发展新方向。此次实习是我们入学以来第一次对理论的伟大实践,我们参观的内容也是包含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学校、园林、历史遗迹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着实在这次实习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才能真正感受到赋予在建筑身上的历史含义,这种感觉和激动是在其他场合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完全摆脱了课本理论教条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品读了苏沪杭的知名建筑,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次的心灵洗涤之后,我们对建筑这一门学科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探索性尝试性的学习到现在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实践对学好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必定会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将我们的学习搞得更好。

另一方面,苏沪杭调研实习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了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环境气候、地理位置对建筑的影响,不同地方的建筑应适应不同地方传统的建筑特色,要能够体现出不同地方的特征性元素,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手法使新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形成质感和色调的统一。对于建筑来说,协调和统一才是最重要的,不管多漂亮的建筑,如果不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够体现出地方的人文风情和传统色彩,放到哪里都是对当地原有风景的破坏,那么它的美感也就无法表达出来,甚至,如果它不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的话,不说是美观协调了,就连功能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建筑应适应当地的需要,比如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成功的与苏州当地的传统元素相结合,采用白墙灰顶的色彩表达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和意义,建筑只有做到了与时俱进、独具一格才能够在建筑群里脱颖而出。因此,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的我们,创新必须要从现在抓起,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和设计特点,只有在学习中培养了这种创新思想、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我们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应运自如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同时也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苏州博物馆新馆,尽管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苏州建筑传统的白墙灰顶的色调,但有所不同的是贝聿铭大师把苏州建筑的青色灰瓦用灰色花岗岩代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调,同时在屋顶的处理上新馆也没有像其他建筑那样呆板僵硬,而是采用了钢构架结构和玻璃采光板,不但增加了博物馆的透光效果,同时对光线进行了有效的过滤,使博物馆内温馨淡雅、环境宜人。

苏沪杭建筑认知实习将会是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那种对建筑的敬仰与热爱,那种对心灵的洗涤与震撼会激励着我在建筑的生涯里做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十一

首先我认为施工的安全是最重要的。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与规模与日惧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建筑工地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老城旧貌换新颜,人们对现代建筑的美观、舒适及其多功能的追求是不断在升级,施工技术正随着建筑物的高度而迅速提升。而同时,随之带来了很多新问题的出现,这当中最重要的要属施工的安全。安全问题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从施工到投入使用,安全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建设者和使用者的心。施工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水平。“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发展方向才是一个国家建筑业是否发达的代表。提高施工技术是有许多先决的条件,如经济实力、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机械的水平、施工现场管理的能力等诸多因素。

在某理工大学体育馆工程,遇见过这样的事例。该地区没有能起吊设计中钢梁的起重机械,不得以从外地租用了两辆大型起重机械才把钢梁安装完毕,进行施工的企业也是南方的某著名钢结构公司,这样无行中增大了施工成本和竣工的时间。影响建筑安全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除工程建设本身众多因素的相互干扰与影响,工程的技术问题,材料的品质问题,工程的经济问题等等都从不同层面制约着建筑物的安全。工程安全不仅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每个环节,在追求工程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千万记住:安全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在建设施工安全方面,国家及地方主管部门抓得格外严格。除进行经济处罚外,出现人身伤亡事故的施工项目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所有相关人员都要受到行政处罚,有关单位还会遭受降低企业资格等级的处罚。可还是有不可预料的“灾害”发生,如吊车工操作不当身亡;某工地在进行吊运过程中,吊物下落把一名正在操作搅拌机的施工人员头部打裂,当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再次说明:“施工安全重于泰山”。

其次施工质量与管理是相辅相程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必须有严格的管理,质量才能有保障,反过来,有好的质量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与之相照应。《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00—2002在建筑工程质量上做出了细致的规定,每个施工单位都以它做为施工质量评判的标准。下面就施工中常见的质量事故做简要分析,阐述施工质量与管理的关系。

1、原因分析: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善,支模前不进行设计,立模后不仔细检查支架是否稳固,施工班组操作技工没有进行培训,不熟悉施工方法,盲目蛮干,导致发生工程事故。

2、保证质量措施:模板支架在浇筑砼前必须按规范要求,经过认真的设计计算来确定。施工前应将支模基土夯实填平,放好支架轴线位置,铺垫碎石垫层,支架下应设置垫块。

浇筑振捣过程中模板鼓出、偏移、爆裂甚至坍塌,出现胀模。

1、原因分析:模板侧向支撑刚度不够,模板太薄强度不足,夹挡支撑不牢固;柱模中如果柱箍间距过大,就会出现胀模现象。

2、保证质量措施:模板就位后,技术人员应详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般梁中部用铁丝穿过横档对拉,或用对拉螺栓将两侧模板拉紧;柱模应计算浇筑砼时的侧压力,检查箍距是否满足要求,及时加设达到标准的水平斜撑、剪刀撑等。

1、原因分析:施工管理混乱,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操作人员不经培训即到施工现场进行操作;不懂钢筋级别,工地没有配料单,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使下料长度失控,时长时短。

2、保证质量措施: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健全的质量检查制度,每道工序都要有检查,应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制作出钢筋配料单,钢筋应先经过调直,除锈后再下料。同一规格的钢筋应统一挂牌,标明钢筋的级别、种类、直径等,运输、堆放、吊装时要有专人负责。技术人员要认真做好钢筋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1、原因分析:对结构设计认识不全面,对构造钢筋的作用重视不够。再我看来多数都是重视不够而忘记还应该放置构造钢筋这回事,如少放或者不放梁中“腰筋”,柱下弯起钢筋等等。

2、保证质量措施:认真检查已经安装好的钢筋,补足构造钢筋,尤其是现浇板边、角部位,梁的支座部位,墙或板预留洞口的周围。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构造钢筋的位置,不得随意踩踏等。

此缺陷在拆模后看的清楚,给予补救已经来不及。因为砼已经初凝,会出现蜂窝、麻面、凸凹不平、露筋、孔洞、夹渣等现象,影响结构耐久性要求。

保证质量措施: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局部修复、灌浆、补强等。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明确操作要求,并向工作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明确责任,实行分界挂牌制,加强现场管理,浇筑砼时注意观察模板受荷后的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可见,质量事故的出现都是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才出现的!因此,加强管理才能尽量减少质量方面问题的出现。

最后就是施工监理组织的问题。自1988年开始,我国在建设领域开始进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试点工作,5年后逐步推行。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形式做出规定:“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从而使建设工程监理在全国范围内进入执行阶段。它是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对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设工程监理的重要内容概括为:“三控、两管、一协调”,既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进行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协调有关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筑产品具有价值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并且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生活环境。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服务于建设单位,从产品需求者的角度对建设工程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方式对材料、设备、构配件质量分项、分部工程质量严格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比较正规的监理企业,他们人员素质高,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企业文化做得相当优秀。这当中有的监理公司人员老化,知识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监理活动。还有的监理玩忽职守,那施工单位的好处,不认真履行监理职责,没有很好的服务于建设单位,这样的不规范、不正规的现象相信会随着市场的开放,法制的健全、完善而得到解决!

我国建筑业比起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有着很多的差距,只有我国建筑行业的人员不断努力才能超过他们。当然,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搞建设才是出路。

通过施工业务实习让我更多的了解我国建筑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实习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我学习的成果;进行施工的施工企业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企业的实力;当地的建筑施工水平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中国建筑业发展的现状;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筑业中的位置!我为圆满的完成实习而高兴,更为以后能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骄傲和自豪!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十二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十三

年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12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

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2012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12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

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雨花台。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十四

西安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次的建筑认知实习选择在西安,更多的是它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建筑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筑与在它基础之上做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激发我们去思考。在这里先介绍几个西安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的标志。大雁塔又名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建于唐永徽三年,初建时为方形五层楼阁式塔。史载:建筑大雁塔是用来保存唐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武则天长安年间因倒塌而重建,高十层,后被战火毁掉上部三层,剩余七层,后唐长兴年间曾经修缮。明万历年间在塔身外面包砌一层面砖,形成今日的外风。大雁塔现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内各层架楼板,设木楼板直通顶层。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定瓶葫芦。整个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范。

与大雁塔齐名的是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平面方形,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震落塔刹和塔顶两层。塔身现今剩余十三层,残高约四十四米,开式为密檐式佛塔。塔身结构为单层塔壁,内部设林楼梯直通塔顶,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下檐砌菱角牙子。外壁南北开辟券门。塔身逐层递减,叠涩渐次收分,造型俊秀挺拔,俏丽柔和,为唐代密檐式塔的典范。

从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造型和特点可以看出,唐代的技艺已完全可以建造高层建筑,因塔大部分采用木构架,虽历经数次大地震却完好无损,但因木构架不利于防火,难免会因人为或自然雷火而毁坏。因而,中国古建筑保留至今的屈指可数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今大雁塔周围已经布置成一个大型的休闲文化广场,成为西安市一个展示以唐文化为主的主题广场。

钟鼓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安的中心地段,周围有大量的古典式建筑,而且现今又出现了许多国外的建筑,如何组织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地位与关系是关系到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同时还有古城墙的与周围环境的有效结合问题,西安的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安市在保留了城墙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墙的景观作用。

张绮曼教授指出,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可能定应该说在西安做现代的建筑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西安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筑风格已经完全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能够融入地方特色是建筑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定位在一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上,若按照一个朝代的风格进行统筹也不太容易。西安城应该用传统的风格来统一建筑风貌,不主张复古、仿古,但传统的符号、文脉和地域特点应体现于当今的建筑风格里。

在西安的日子里我们也认识到了在西安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仿唐式的建筑,如大雁塔广场两侧的建筑风格是完全的唐式风格,还有钟鼓楼广场周围,也有不少的仿唐式建筑,唐式建筑已经完全充斥于西安的大街小巷,但是在西安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不仅在西安,在国内也是普遍的现状,就是外貌类似古代风格的建筑太多,其结构完全都是钢筋水泥,仅为形似古建的虚壳罢了。在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古典建筑的人员少之又少,能把古建筑用在现代社会的例子就没有几个了,象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竟然没有象日本那样的专业,完全用古典传统做法研究古建,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

去过西安的人也都知道,钟鼓楼广场,西门内建筑,风格类似徽派,甚至还有山墙,我对古建民建所知甚少,但是至少应该不是唐代建筑元素吧。还有西安的大街上也出现了西方建筑,西方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它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的几何化,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在这样一个风格不统一的城市里没有真正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屋顶斗拱满大街摆只能归结为中国城市发展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单调与重复性,城市定位的过度绝对化.过度强调单一价值单一形式,只能让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只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

做西安的建筑,张锦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不但黄帝陵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肯定能够留传后世的,新建的大唐芙蓉园更是让人感觉仙境一般,张锦秋就是擅长从唐代的风格中提取设计元素,真正地从地域特色出发,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做到了真正的神似。我们需承认张锦秋对古典建筑造型法则的把握能力如何能够继承我们自己的古典,我们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如何能让这桩数千年的古树抽新枝,发新芽,是我们每个后来人的责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

从西安的建筑风格上我对建筑的地域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各个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因此真正的地域主义形式应该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所构成的,讲地域主义如果忽视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地域主义一定是切合当地发展的,是更多地挖掘文化、地域内涵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地区也会有一个地区的特色。世界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格与文化。大到国外,如地中海地区的通身白色外壳,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小到中国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楼,皖南的粉墙黛瓦,还有陕西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镜堂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世界范围内,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作为学生我们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我相信只是我们能以认真学习的态度去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文化,努力学习西方适合我们吸收的建筑思想,我国的建筑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会在我们的大地上出现更多更好的建筑,去实现我们真正的地域文化。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十五

通过接触和参加实际工作,充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以后课程以及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

(1)结构形式。

当今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2)构造柱。

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定无论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界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上人屋面的女儿墙也应设置构造柱。跨度比较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也应有构造柱。

而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加强砌块隔墙的整体性,应在砌块隔墙的适当位置设置构造柱或圈梁,具体设置位置和砖混结构的一样。

(一)施工缝、变形缝和后浇带。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他们的作用是保证房屋在正常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或地震时有一些自由伸缩,以防止墙体开裂,结构破坏。而后浇带是在高层建筑中来代替变形缝的做法。其做法是每30米到40米留一道缝宽为800毫米到1000毫米的缝隙暂时不浇注混凝土。缝中钢筋可采用搭接接头,等荷载差不多稳定时,一般是结构封顶两个月后再浇注混凝土。后浇带都是用于建筑长度大于50米的建筑。而当建筑长度小于50米时并且是框架结构,这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和一定的刚度,就的设置单元墙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刚度。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如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等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都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就是“沉降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对此有专门规定。伸缩缝在基础可不断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现在多用3缝合一只有沉降缝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多用沉降缝来代替其他缝来使用。

(二)梁:按梁的常见支承方式可分为:简支梁、悬臂梁、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两端固定梁、连续梁。

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主梁、次梁、连梁、圈梁、过梁等。

门窗过梁:

门窗洞口上的横梁,支撑洞口上部砌体传来的荷载;传递荷载的窗间墙。

常用形式: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

圈梁: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砼梁。

在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圈梁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和空间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示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

圈梁:为了保证砌体的稳定而在砌体顶部或底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构造封闭梁(非承重梁)。它采用钢筋混凝土其厚度一般同墙厚,在寒冷地区可略小于墙厚,但不宜小于墙后2/3,高度不小于120mm,常见的有180mm和240mm。

在非抗震设防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的不得影响。

在地震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小墙的自由长度,提高墙体的稳定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

三、实习总结。

(一)、通过这一次认识实习,我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的东西,受益颇丰。深入工地一线的参观,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体会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工作特点,熟悉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现场的各种技术和管理工作,在实习中,我发觉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此外,通过实习,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建筑施工的理性认识。

(二)、实习感受通过这次实际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体环节,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四:建筑认识。

西安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次的建筑认知实习选择在西安,更多的是它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建筑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筑与在它基础之上做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激发我们去思考。在这里先介绍几个西安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的标志。大雁塔又名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建于唐永徽三年,初建时为方形五层楼阁式塔。史载:建筑大雁塔是用来保存唐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

武则天长安年间因倒塌而重建,高十层,后被战火毁掉上部三层,剩余七层,后唐长兴年间曾经修缮。明万历年间在塔身外面包砌一层面砖,形成今日的外风。大雁塔现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内各层架楼板,设木楼板直通顶层。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定瓶葫芦。整个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范。

与大雁塔齐名的是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平面方形,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震落塔刹和塔顶两层。塔身现今剩余十三层,残高约四十四米,开式为密檐式佛塔。塔身结构为单层塔壁,内部设林楼梯直通塔顶,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下檐砌菱角牙子。外壁南北开辟券门。塔身逐层递减,叠涩渐次收分,造型俊秀挺拔,俏丽柔和,为唐代密檐式塔的典范。

从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造型和特点可以看出,唐代的技艺已完全可以建造高层建筑,因塔大部分采用木构架,虽历经数次大地震却完好无损,但因木构架不利于防火,难免会因人为或自然雷火而毁坏。因而,中国古建筑保留至今的屈指可数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今大雁塔周围已经布置成一个大型的休闲文化广场,成为西安市一个展示以唐文化为主的主题广场。

钟鼓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安的中心地段,周围有大量的古典式建筑,而且现今又出现了许多国外的建筑,如何组织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地位与关系是关系到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同时还有古城墙的与周围环境的有效结合问题,西安的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安市在保留了城墙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墙的景观作用。

张绮曼教授指出,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可能定应该说在西安做现代的建筑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西安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筑风格已经完全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能够融入地方特色是建筑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定位在一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上,若按照一个朝代的风格进行统筹也不太容易。西安城应该用传统的风格来统一建筑风貌,不主张复古、仿古,但传统的符号、文脉和地域特点应体现于当今的建筑风格里。

在西安的日子里我们也认识到了在西安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仿唐式的建筑,如大雁塔广场两侧的建筑风格是完全的唐式风格,还有钟鼓楼广场周围,也有不少的仿唐式建筑,唐式建筑已经完全充斥于西安的大街小巷,但是在西安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不仅在西安,在国内也是普遍的现状,就是外貌类似古代风格的建筑太多,其结构完全都是钢筋水泥,仅为形似古建的虚壳罢了。在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古典建筑的人员少之又少,能把古建筑用在现代社会的例子就没有几个了,象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竟然没有象日本那样的专业,完全用古典传统做法研究古建,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

去过西安的人也都知道,钟鼓楼广场,西门内建筑,风格类似徽派,甚至还有山墙,我对古建民建所知甚少,但是至少应该不是唐代建筑元素吧。还有西安的大街上也出现了西方建筑,西方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它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的几何化,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在这样一个风格不统一的城市里没有真正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屋顶斗拱满大街摆只能归结为中国城市发展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单调与重复性,城市定位的过度绝对化。过度强调单一价值单一形式,只能让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只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

做西安的建筑,张锦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不但黄帝陵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肯定能够留传后世的,新建的大唐芙蓉园更是让人感觉仙境一般,张锦秋就是擅长从唐代的风格中提取设计元素,真正地从地域特色出发,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做到了真正的神似。我们需承认张锦秋对古典建筑造型法则的把握能力如何能够继承我们自己的古典,我们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如何能让这桩数千年的古树抽新枝,发新芽,是我们每个后来人的责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

从西安的建筑风格上我对建筑的地域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各个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因此真正的地域主义形式应该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所构成的,讲地域主义如果忽视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地域主义一定是切合当地发展的,是更多地挖掘文化、地域内涵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地区也会有一个地区的特色。世界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格与文化。大到国外,如地中海地区的通身白色外壳,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小到中国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楼,皖南的粉墙黛瓦,还有陕西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镜堂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世界范围内,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当然,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作为学生我们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我相信只是我们能以认真学习的态度去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文化,努力学习西方适合我们吸收的建筑思想,我国的建筑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会在我们的大地上出现更多更好的建筑,去实现我们真正的地域文化。

实用建筑认知报告范文(16篇)篇十六

1.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我们对建筑结构工程的理解,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安排我们进行维持五天的专业认识实习。这个实习不仅是工程管理专业。

教学。

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让我巩固和深入理解了即将要接触和学习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课程学习积累了感性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2.实习流程:

这次实习维持五天,时间从8月21日到8月25日,地点是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周围的工地。第1天上午学校老师为我们开了认知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下午主要是参观了工地上建筑的结构以及巧妙的结构方案布置;第2天参观的地点是学校西面的某工地的一些建筑;为了理论联系实际,第3天的任务是到某工地施工现场观看施工技术和一些施工细节处理。第三天下午由系主任为我们作报告;由于天气的原因,第4天就在学校教学楼教室观看施工方面的视频录像,第五天我们参观了张家口第一建筑搅拌厂。

3.实习内容:

3.1观看房屋的结构。

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学习,我了解到建筑结构主要分为2大类。按结构材料,结构类型可以分为木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等。按结构体系可以分为排架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组合结构等。这次实习中,第一天参观的工地都是框架结构;第二天看到的住房结构大多数为砌体结构;国际建材城的内部结构中,是剪力墙结构。老师讲解到说,如果是单层厂房,为了经济合理,一般是排架结构,这样利于大空间的处理;多层建筑可以是框架结构,高层为了抗震的要求且经济合理,一般是剪力墙结构。通过实习时的理解和资料的查看,我简要介绍一下实习过程中见到的结构的定义及分类。砌体结构———以砌体为主制作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它包括砖结构、石结构和其它材料的砌块结构。分为无筋砌体结构和配筋砌体结构。

混凝土结构———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包括素混凝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1.素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2.当在混凝土中配以适量的钢筋,则为钢筋混凝土。由于这两种材料温度线膨胀系数接近,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的材料才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前者主要受拉,后者主要受压。3.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之前,利用张拉配在混凝土中的高强度预应力钢筋而使混凝土受到挤压,所产生的预压应力可以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大部分或全部拉应力,也就提高了结构构件的抗裂度。

排架结构———由两边的柱子,有一个屋架支撑在柱子上,形成了这样的一排,下面又是一排,在这两排上面上屋架之间放上一个板子形成个空架连续的房子。排架的特点是在自身的平面内承载力和刚度都较大,而排架间的承载能力则较弱,通常在两个支架之间应该加上相应的支撑,避免风荷载的一个推动,发生侧向的移动。

框架结构———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

剪力墙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并用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

3.2观察房屋的细部处理。

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我领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任何事情都如此,建造房子也不例外,在施工过程和技术处理上常有一些细节应该注意。这决定了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结构师的必要条件。下面我讲一些我在实习中学到的细节知识。

3.2.1施工时的应注意的缝及其功能。

在第一天参观的建筑楼中,了解到裙楼与主楼之间是没有连接的,之间有缝,是沉降缝、收缩缝,抗震缝的三缝合一。

伸缩缝指的是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置的间隙。伸缩缝又称温度缝,是建筑工程常用名词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厘米到3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

沉降缝是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贯通的垂直缝隙。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3.2.2屋顶与柱子的衔接处理。

在国际建材城的建筑中,老师讲解道,屋顶和柱子之间是铰接的,有缝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了抗震的能力。当房子偏移时,屋盖的移动柱子的移动是各自独立的,这样有利于保证房子的整体稳定性问题。当柱子间距比较大时,还可以设置构造柱,这样不仅划分了空间,也可以加强整栋楼的稳定。在结构实验室中,其两侧柱子是典型的工业厂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蹄,用于安装吊车的轨道,这也应注意铰接的处理。

3.2.3钢筋混凝土成型问题。

在观看施工施工视频时了解到: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骨架,依靠握裹力与混凝土结合成整体。钢筋加工制作时,结构施工图要将钢筋加工表与设计图复核,检查下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钢筋加工,经加工后的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钢筋连接与安装时,钢筋表面应洁净,粘着的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在钢筋捆绑时,需要注意交接点的扎接要牢固,不能使结点产生错位,否则会引起房屋稳定性问题。

当捆绑好钢筋后,就要浇注混凝土。在浇注时,最重要的是混凝土的均匀、密实性问题。因此,要求工人严格捣平并仔细检查。当遇到下大雨时,要用帆布遮住,防止雨水稀释水泥,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当然,以上都列举了一些主要的,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作为一个施工人员必须掌握这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施工员,才能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3.3了解施工的主要的流程。

这个主要是通过观看“深圳帝国大厦”的施工过程理解到得。该大厦的建成又为深圳添加了一个标志性建筑。

首先,需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正如在施工时看到的一句横幅:“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我们去工地实习时,都每人发了一个安全帽。任何一个施工单位都非常重视安全问题,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

然后,由施工单位安排施工流程,管理制度。从上到下都有严格的管理,明确的分工。任何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施工技术也非常强硬,不懂得问题,马上开研讨会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就缩短了施工时间,到达提前竣工的目的。这个环节,应体现人人有责的思想,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则,才能建筑造出安全、经济、耐久的建筑!

3.4脚手架的安装与固定。

脚手架是为建筑施工或安装施工而搭设的上料、堆料以及施工作业用的临时结构架。按所用的材料:分为木脚手架、钢脚手架和软梯;按施工的性质:分为建筑脚手架和安装脚手架;按搭接形式和使用用途分为:单排脚手架,双排脚手架,结构脚手架,装修脚手架,悬挑脚手架,模板支架等等。安装脚手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构架结构稳定,构架单元不缺基本的稳定构造杆部件;整体按规定设置斜杆、剪刀撑、连墙件或撑、拉、提件;在通道、洞口以及其它需要加大尺寸(高度、跨度)或承受超规定荷载的部位,根据需要设置加强杆件或构造;(2)联结节点可靠,杆件相交位置符合节点构造规定;联结件的安装和紧固力符合要求;(3)脚手架钢管按设计要求进行搭接或对接,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搭接时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无设计说明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0cm(模板支撑架立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另外脚手架还要保证必要的防护安全措施,这样能有效地提供安全防护,防止架上的物件发生滚落、滑落,防止发生人员坠落、滑倒、物体打击等,从而保证工人施工时的安全,进一步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理念。

3.5构造筋的配置。

4.实习。

总结。

经过五天的专业认识实习,我感受颇深。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近距离的观察了房屋的建造过程,以及观看相关的施工知识教学视频,以及系主任作报告时的生动内容,我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这次专业认识实习,也让我认识到:实践是大学学习的第二次课堂,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而且这次的认识实习主要是让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校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个实习,我也更近一步的了解了自己的专业;也深刻体会到,做工程管理这一行,需要严谨的态度及创新的思维,同时应借鉴他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虽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不是很懂,但这并没有消沉我的学习兴趣,反而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奋进!

总之,这次实习我收获很大。同时,希望学校多开一些这样的实践课程。而且这次实习得以圆满完成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四位带队指导老师,老师们不仅在实习学习上给我们介绍各种专业知识,更在生活上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这里我要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此外还要感谢实习过程中给与我们大力支持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野炊活动策划书集锦范文(20篇)

    活动策划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目标人群的关注和参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活动策划的经验分享和心得体会,希望对您的策划工作有所启发。三、活动地点:

    最热小学生参观农场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成长的记录和见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最后,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激情和表达欲望。

    最新校园招聘的方案大全(20篇)

    计划书是一种详细规划和安排未来工作和事务的书面材料,它对于提高效率和实现目标至关重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的计划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指导。

    优质网课问卷调查报告(通用17篇)

    调查报告的撰写需要对调研对象进行有效抽样,并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和代表性。这里有一些优秀的调查报告样例,它们可以为你提供写作思路和参考。调查对象:阎良区西飞第四

    最新晋商文化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是文字形式,也可以是图文结合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深入思考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

    热门军训生活学生心得感想(模板23篇)

    军训心得是我们对军事训练期间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有助于我们今后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更加得心应手。接下来是一些写得非常出色的军训心得,让我

    专业特困困难补助申请书(汇总17篇)

    转专业申请书可以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学术背景和专业兴趣,并阐述为何选择转换专业的原因。转专业申请书范文可以帮助你理解如何组织思路和表达个人意愿。

    最热学术文献阅读心得(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所得到的经验总结和感悟。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方便大家作为写作参考。第一段:引言(200字)。文献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活

    专业太阳能电动车的心得体会(汇总19篇)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进的方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感人至深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第一段:介绍太阳能市场的背景和发

    最优军训心得反思(通用16篇)

    军训心得是对军事训练中所接受到的磨砺和培养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式,对个人的成长具有积极影响。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军训心得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