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

时间:2023-11-30 作者:梦幻泡

实习报告是对自己在实习期间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重要材料。下面是一些实习报告的样本,选择合适的范文进行参考,能够给予写作者一些启发和灵感。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一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二

通过参观典型建筑,体验空间,感受体量。通过调研分析现有的建筑,可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尺度感和空间感,为将来成为一名成熟的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了解各类建筑的发展状况,了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对城市环境及城市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建筑设计定一个参考坐标。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一)参观内容:

1、博物馆2、售楼中心3、小区住宅4、建筑设计院。

(二)参观要求:

1、了解对象的总体环境、景观及建筑的功能分区、流线组织;

2、分析对象的质地及色彩;

3、分析设计中具有的特点。

三实习时间及具体行程安排。

(一)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自20xx年1月7日至20xx年1月12日。

(二)行程安排:

20xx-1-7建筑博物馆售楼中心小区。

20xx-1-8天作设计院。

20xx-1-9。

20xx-1-10。

20xx-1-11。

四实习收获和总结。

在李刚、章龙威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沈阳典型建筑的外观造型及内部空间,了解了各层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从而可以逐渐得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观察建筑外观特点,分析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造型和立面处理方法,还可分析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三

在本次机械认知共有五个工位,分组轮换,每个工位上都有一位指导老师。实习中,经指导老师的详细讲解使我们初步了解常用的机械加工设备的结构、各主要部件的功能。在老师规范的示范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讲解,是我们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同时在老师指导之下,实践演练机械中常见加工工艺刨、车、铣、磨和钻(钳)的产品加工过程,从而更直观了解设备的受力特点和常见的运动原理。在操作过程中了解产品图纸与设备加工的关系。由此在实习中应能深入实际,认真观察,获取直接经验知识,巩固所学基本理论,保质保量的完成指导老师所布置的任务。本次实习包括五道工序,具体如下:

1、铣床加工。

经指导老师的讲解,我们对铣床x5032的结构及个主要部件的功能有了大致的了解。铣床是一种以铣刀旋转运动为主运动的用铣刀在工件上加工各种表面切削的机床。操作前首先要进行检查,再装夹工件、刀具,选择合适的各参数。对刀后进行切削,结束后关闭电源。

2、刨床加工。

刨床是用刨刀对工件的平面、沟槽或成形表面进行刨削的机床。他利用刀具和工件之间产生相对的直线往复运动来达到刨削的目的。本次我们所了解的刨床型号是b6050。实习过程中首先检查检查设备,进行安全和润滑检查。检查安全过后,夹装工件以及刀具。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切削,切削过程中保持清洁,不能终止。老师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为我们讲解,让我们能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讲解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后,在一旁指导我们动手操作,亲身体会操作刨床的加工,加深学习的记忆。

3、磨床加工。

磨床加工工艺的实习主要以听讲、观察为主,认识设备各个部件,了解加工原理及受力特点,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听取老师的讲解。

4、钻(钳)加工。

钻床是具有非常广泛用途的通用性机床,我们在老师指导下对工件钻孔。钻孔后,对孔进行攻丝。同时,练习对工件划线,沿着画好的线用钢锯锯开,制作鸭嘴锤零件。

5、车床加工。

为我们讲了许多关于安全问题的事例,在操作前尤其地强调了安全问题,再三嘱咐我们要注意安全。五道工序结束后,实习要求加工工件鸭嘴锤也顺利完成了。本次实习就此告一段落。

三、心得体会。

所以在走入车间之前就应该做好准备,以防人身伤害。身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严谨的工程思想,在技术方面做到精细与高效,因为细节决定水准的高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四

一、实习目的:参观建筑构造,了解建筑装饰材料。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7月4号在同心路,7月5号到贵阳沃尔玛超市。

四、实习收获和总结。

天然花岗岩的特点:第一。是它的自重大,用以房屋建筑会增加建筑物的重量;第二,是花岗岩的硬度大,这会给开采和加工造成困难;第三,是花岗岩岩质脆,耐火性差,当温度超过800摄氏度时,由于花岗岩中所含石英的晶态转变,造成体积膨胀,从而导致石材爆裂,失去强度;此外,某些花岗岩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害。

花岗岩主要用以建筑外饰面材料,以及重要的大型建筑物基础、踏步、栏杆、堤坝、路面、街边石、城市塑料等;还可以用于酒吧台、服务台、收款台、展示台、及家具等装饰。磨光花岗岩板材的装饰特点是华丽而庄重,粗面花岗岩装饰板材的装饰特点是凝重而粗矿,可根据使用场合选择不同物理性能及表面装饰效果的花岗岩。

大理石的特点:它具有花纹品种繁多,色泽鲜艳,石质细腻,抗压强度较高,吸水性高,耐久性好,耐磨,耐腐蚀及不变形等优点,浅色大理石的装饰效果庄重而清雅,深色大理石缺点:第一是硬度较底,如果用大理石铺设地面磨光面容易损坏,其耐用年限一般在30-80年间;第二,是抗风化能力差除了个别品种外,一般不用以室外装饰,由于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硫遇到水则变成亚硫酸,亚硫酸变成硫酸,硫酸与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硫酸钙,使大理石表面变质失去光泽,变得粗糙多孔,从而失去原有的装饰效果,在与基材粘合后,即使其含水量不大,也时常会出现局部表面的潮华现象,从而造成装饰效果的缺陷,产生潮华的原因主要是石材本身含有易于渗入水分的空隙结构,特别当含有可溶性碱性物质时,更容易造成这些物质的析出而产生起霜或反碱。工程中产生潮华现象的原因有两种:第一是施工过程中粘结材料中的水分通过石材向外渗出所致;第二,是在工程使用阶段由于基层渗水延伸到石材表面所致。

由于大理石的抗风化能力较差,因此在建筑中主要用以室内装饰饰面,如墙面、地面、拄面、吧台立面与台面、服务台立面与台面、高级卫生间的洗漱台面以及造型面等等。此外还可以用于制作大理石壁画、工艺画、生活用品等。

外墙贴面砖的特点:它具有坚固耐用色彩鲜艳,易清洗防火防水耐磨,耐腐蚀和维修费用底等特点。

外墙贴面砖的用途:它用以装饰等级要求较高的工程,可防此建筑物表面被腐蚀,同时增加建筑物的立面装饰效果。

建筑装饰玻璃分有压花,磨(喷)砂,磨(喷)花玻璃等。

压花玻璃的特点:它具有透光不透视的特点,可使室内光线柔和悦目;花纹图案多样,装饰效果好。

它的使用:常用以办公室、会客厅、会议室、餐厅、酒吧、于是、浴室、卫生间的门窗、隔断和屏风等需要透光又要遮断视线的场所,以及飞机侯机大厅、门厅等的艺术装饰。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五

一直期待去这些地方,不管是受到舆论影响还是别的因素,一直想要自己真正踏上中国之中的这片富裕的土地。去的目的当然是进行建筑认知,只是去过后,我想谁都会有一些小小的失望,这种感觉是有原因的。

刚到南京,对于这座忧伤的城市,我充满着好感。马路上汽车主动的让路,不是很拥挤的市中心,很有生活气息的街道、小巷,当然还有当地人的热情和礼貌都很让自己触动。当然这些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还是在于建筑的认知,主要是三个:世界第七高楼;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文将会一一分析。

下一站就到了苏州,这是失望的开端吧。虽然说南京也是一代古城,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可以理解它现代的一面,现代建筑也是无处不在。对于苏州,我认为本应该是很有内涵和南方水乡风情的地方,当置身于现代建筑的包围之中,迷失在混凝土森林中的时候,总觉得这些小小的园林是如此的可怜和不适合这个生活节奏快的城市中存在,而我们在园林中也难以体会到那种古时候的闲适,相反,感觉是在被游览,人如此的拥挤,令人不适,而且在园林中无法加快节奏,后面会分析下园林空间的本质,从而理解下必须放慢节奏的原因。到了最后我们拜访了苏州博物馆,近距离接触大师的杰作,会把它和园林结合到一起进行分析,同时也会对它进行独立的分析,在苏博里面第一次体会到大师对于空间的精确把握,以及对于各种因素恰当的取舍,在苏博里面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是“这是谁设计的?”我想这是一个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吧。以至于在简介中都会说明是贝律铭设计的这座建筑,已解决大家的疑惑。苏州期间我们到过由安德鲁设计的文化中心,一个荒凉唐突和奢侈的建筑,完全丧失了尺度,把人压缩成了渺小的生物,对于园林的理解更是匪夷所思,因为园林从来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要穿行于其中的。对它不会做过多的分析,因为它让人头痛和混乱。

最后就到了上海,这座世界级的大都市,而此刻失望却是进一步的上升。也许是陷入了一种心理上的状态:人们习惯于从完美的东西中寻找瑕疵,并表示难以接受;而从糟粕中发现的一点闪光点,却会让我们痴迷。总之对于上海也是一种失望,并对生活在那边的人们表示同情,从没有见过压力如此大的城市,也没有见过注射如此多激素的一座城市。高房价换来只是高地段,而不是高品质,当然买房本来主要买地段,可是地段应该反映生活品质,而非炒作之物。当然还有各种高价格却没有高品质的东西,也许上海赚钱更多,我的观察其实也没有那么多,想一下低的生产力怎么可能产生高的收入呢?当然去上海主要还是世博会,在这边不会做太多的分析,下文会有详细的分析。另外还会有外滩,南京路的一些分析。

下面就深入的了解这些。

南京绿地广场紫峰大厦选址位于南京南鼓楼区鼓楼广场,东至中央路,西至北京西路。鼓楼周边区域有玄武湖、北极阁、鼓楼、明城墙等历史文物古迹;该地段是南京城区的中心点及城市的制高点,周边远景尽收眼底:东可眺望紫金山、西可望长江、南有雨花台、北有幕府山。整体设计高度达450米,总楼层89层,其高度在全世界已建成和在建的摩天大楼中位居第七。由美国著名设计单位som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设计。

从外立面的装饰来看,紫峰大厦分别由绿、蓝两组玻璃勾画出蟠龙模样的外立面。由于紫峰大厦本身定位较高,其外立面玻璃的安装方式也和常见的平板式不同,像龙鳞一样呈纵横交错的锯齿状;设计、安装这种新型幕墙玻璃的方法,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而且这种装饰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效果,配合建筑整体圆滑的形体,有一种横向旋转整体向上的动感,效果很好。其形体也不像其他的很多的大厦一样单调,其裙楼部分形成一个商业群,在接近它的时候,注意力就会在这些商业建筑上,避免了冷漠。越往上越逐渐收缩,整体稳定感强。

在此最想说的是它在整个南京市中的标志性。并非一座只要足够的高的建筑物就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物,标志性的获得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位置应该处在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地段,这样当人们受到它的吸引最终来到它脚下的时候或者在来到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气息,反映出这座城市的生活面貌。除了地段,标志性的获得还应该在城市的各种角度能够看到它,这样不论身处城市何处,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归宿感,而不会迷失在城市中,迷路时,也不会感到恐惧。最后就是其象征意义,这点是最难达到的,尤其是对于现代主义运动下的建筑,由于装饰的消失,要想非常到位的反映一定的意义是变得如此之难,能够辨别出不同类型的建筑已经很不错。但是达到也不是不可能,况且在现代生活中,这种意义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再回到这座建筑,在前面介绍中已经介绍了它的地段,无可匹敌的黄金地段,能够从整体上统领整个南京市,也可以反应出南京国际性的步伐;第二点,由于其高度比以前最高的建筑都要高出整整一倍多,所以基本不存在建筑遮挡问题,在南京相对开阔的地段都会看到它的身影,一个让人感觉良好的身影。最后一点就是其象征意义了,这点这座建筑是没有做到的,只有上面刚刚提到的外立面的特殊装饰,多少会体现出一些文化的感觉,但却不足以产生象征意义,它所能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很弱的商业气息。关于标志性的最好体现应该是欧洲古城中的标志物-----大教堂,它集中体现了上面的三点,尤其是能达到一种象征神的意义,其中甚至超越了文化的概念,具体怎样体现不是本文的目的。另外的'一个现代的例子是纽约的曼哈顿,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成为纽约的标志,或来象征的,以象征贸易金融的全球集散点中心,当然我们知道,上海的外滩也是在努力变成那样的一种地方,现在也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只是商业和金融并没有过去,因为上海自身缺少一些内在的真正实力,这也显示出了建筑是反映环境的,让它引领一种社会状态,最后所达到的只是一种表面工程和昂贵的维护费用(代价),虽然这座城市完全可以支付的起。只能说上海做好了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硬件准备,现在缺少的就是软件方面的了。就像在一个不信教的地方修建教堂,必然会遭到冷漠,但要是最终能够让民众都信教,那么建筑的力量也就显示出来了,通过其象征意义。建筑必须是一种辅助。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整个墓区平面如铎形,取“木铎警世”之意。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三门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中山陵一共有三百九十二级台阶。在台阶上置放有各种铜鼎,其中几个被当年侵略南京的日本军队的炮弹打中,留下很深的凹洞。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有三个拱门,上书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导的三民主义分书“民族”、“民权”、“民生”。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一座,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殿堂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此段来自网络)。

中山陵可以说是一个杰作,原因在于它融合了三个方面,即:西方建筑,中国古建,和园林布局,更加让人佩服的是恰当用到陵墓设计中,也就是说赋予了它一定的意义,这对于陵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时才33岁的吕彦直设计的图案获首奖,平面呈警钟形,予以深刻,象征着《总理遗嘱》的精神,即‘唤醒民众’,以完成孙中山未尽的事业。整个建筑庄严、典雅、朴实坚固,符合中国观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筑的精神,在中国建筑史和文化艺术史上均有很高的地位。”让我们结合图片中分析其中这些方面的融合。对于总平面的设计,我认为在摘自网络的那些就足够。

很久都在考虑怎样将中西方的建筑融合到一块,毕竟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想这个陵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而这也是基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基础上设计的,甚至有一些后现代的感觉。陵门的最下部是台基,而在台基上建筑是中国古建的基本手法之一,可是它的尺度更大,使人不太能联想到古建台基;在往上是连续的三个拱门,这个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是西方传统建筑中的元素,属于古罗马,而且处理的本身很简洁大气,体现出古罗马本身的精神,也符合陵墓建筑的形式要求,内部也是罗马的十字拱,与外部的大屋顶没有关系。在往上的就是一排雕花,抽象的石质斗拱,以及一个标准的古建大屋顶。“天下为公”的位置也相当于古建中的牌匾所在的位置。这样的一个众多元素的东西,我们并没有感到它很唐突,可笑,或者滑稽。它本身的想法可能很简单,就是一种融合,但是最终所得到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不得不敬佩设计师的才华。但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座建筑呢?首先就是各部分的尺度很到位,将所有的这些各种元素修改尺度,让它们合到一起的时候整体会有一种和谐的感觉。再就是不管是什么元素统一用同一种材质,处理成同一种内在的形式感,那就是简洁朴素大气肃穆,于是人们内在的将他们联系到一个整体,而不会专注于某一部分,因为每一部分的简洁不足以吸引我们的目光。从中我们了解到一种处理这种文化融合的建筑的途径,就是a+b服务于c,c就是我们所要的主题。当然要想处理好肯定要下一番功夫的,因为,稍不注意就会变得别扭。

陵园中的建筑基本都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想法,这样无论是在拱形门加上中国立柱和雕花的雀替,还是一些类似城楼的建筑物,同时很西方的建筑的存在都变得很自然和恰当,就不一一的分析,因为本质是一样的。现在要看的是其中一些南方园林建筑的影子,而且我猜测是建筑师身处那种环境无意识的一种设计或者是后人加上的,这些主要表现在一些细部上。运用一些图片来说明。

这些在园林中常见的元素在这里也存在,后面园林分析的时候会说到。

这也是当代的一座著名的建筑,由何镜堂先生设计,对于这座建筑,倘若去掉其中的历史因素(虽然这是不可能的)来看的话,我觉得只能称之为一座标准的现代建筑,但是不足以称之为一个大师的作品。里面元素混杂,流线也不是那么的清晰,建筑里面尺度太小,外面的院子尺度又太大,而且总是围着一堆石子绕来绕去,还是强调忽略石子的寓意,只看建筑,如果要是一定要说的话,那么换上纯白的石子是不是更震撼呢,想象一下这种与枯木的对比吧。整体是两部分的,但是相隔那么远,形式差别那么大,很难让人将他们联系到一起去。最后的和平广场,我想人们只顾是否会不小心跌落1.5m的台阶下,还有谁会想到和平?为了和平,我们只能走旁边的小门,难道我们冥想的结果就是和平只能看看,是不能直接过去的?另外和平塔上的雕塑也。。。整个广场也只是用来看的,所有的行人都在沿着广场一边在行进,那片墙给了他们依靠,那么这么巨大单调的广场在这边是什么,难道只是在说,这是一个广场,名字叫和平,没下文了。。。因为已经到了出口---一个停车场!

可是我们不能抛弃其中的历史因素,这是现在主要讨论的问题,当然在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不要再找建筑的什么问题了。我想任何建筑在如此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面前,都必须做出让步,也就是说,建筑必须服务于表现这个事件,让人们知道,并且记住这个惨绝人寰的事件,并且受到相应的启发,当然这个启发肯定不应该是和平,而应该是自强。在馆里面一片黑暗,如进入到了一个洞窟,里面全是日本的罪行,这些不是看看就可以,而是需要反思,深深的反思,黑暗的环境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反思环境,而最后的反思空间的设置我觉得也是非常合理的,只是处理的太差。首先它应该是一个停留空间,其次不要用那么多的镜子来晃我们的眼睛,我们需要只是一个停留的空间,甚至是一个可以拜祭的空间,只要有黑,有停留就行了,其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多余和没有必要。历史需要真实而非作秀,这段最真实的历史就足以震撼所有的人,在滴水的那个东西以前的空间是非常好的,完全让我们沉浸在历史中,反思,伤心,愤怒。而二楼的所有设计就是一个失败,那里的历史不是这个建筑所要讲的,也不要把一些政治家的思想在进一步强加于我们的普通大众的身上,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不需要建筑师来告诉我们该想什么。实际上我不得不怀疑一下,这个建筑中有多少是某个研究生的设计,因为其中不乏非常到位的,而有一些却不尽如人意。我认为这个二期是仓促之作。不过能看的那部分的触动,我想已经足够,也足够自己的反思。

首先对于苏州园林表示同情,由现代建筑运动最终产生的国际主义风格的影响力之大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对于苏州市有很大的期望的,只是这种风格让我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难以接受,感觉这些小小的园林是城市荒漠中的珍珠,它所代表的只是一件观赏品,而不再是一种生活状态。苏州的生活状态是高节奏,经济快速发展,和浓厚的现代商业味道,也许对于它的理解我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么就让我们忘记观前街之类的,专注于园林和苏博的硕果仅存吧。

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个园林来分析的原因是这些园林空间排布手法本质是一样,这里所谓的本质指的就是只要这样做就可以做出某种空间的味道,而不在于是用什么材料,或者运用什么建造技术。首先我们会整体上分析下这种空间;然后会从一些细部结合照片来反映园林的典雅的氛围的形成。

转了几个院子,包括南京的总统府,我觉得基本所有江南园林都是同一种空间路线。无可否认,在这种空间中迷路是如此的容易,而可能你所在的位置与你所认识的路只有一墙之隔。这种路线的设置就是最大可能的在一个小的面积中产生长的路线,而在所有路线的中心处设置主要的风景,通常会是一个池子,旁边上有亭子、太湖石等共同组成一个这样的中心观赏场所。围绕这个空间是一层又一层的小路、廊子、亭子、榭等建筑。这样形成一个类似于同心圆的层级结构。将这样的一个层级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单位的话,几个单位拼到一起,所产生的就是更加绕的空间流线,而且在最一开始你就要做出选择,究竟是先到这个单元还是先到那个单元,还好导游图上会提示我们首先到最主要的空间中。因为往往不同的单元是用功能来做划分的,也是不同的人居住做不同事的地方,不过都会给他们一个视觉中心。留园就是两个主要单元构成的。另外在每个单元中还有这种类似空间排布围绕着天井,从而将室内外完全的融合到一起去,室内外的融合是园林最大的特点正是这样表现了出来。一些主要的建筑物,如亭子,x楼,x阁等,则是用来停留的,不然这么转下去会很累的,他们往往都是在视线最好的地方,或者临水,或者在假山之上。另外从亲身经历来看它们也是一个良好的躲雨赏雨的地点。所有的这些空间都是由廊子联系到一起,廊子应该分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可以过人的相对比较宽的廊子,还有一种是贴在建筑周边,在建筑的屋檐下的相对较窄的廊子,因为有了墙体的依靠,是一种可以停留观赏的空间,当然观赏完了可以直接就进屋了。我想当时的人们肯定不是按照这种思路来设计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设计思路,所有的一切都是将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化为一种建筑空间,所运用的建筑元素与其他的古建没有本质差别。而现代的我们丧失了这种生活方式,再来看待它的时候就是出于分析理解它的位置,我们无法再重复那种生活,就只能搞明白那些存在于古人头脑中那些无意识的想法究竟是什么。这样我们后人就不会盲目的将古建用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创造出那么一些不伦不类的建筑,虽然也许是标准的古建,可以越真就越脱离现实。最基本的真理就是,经济基础都变了,(建筑)文化还要回到过去吗?我们的想象力原来是如此的匮乏。

这是由两个单元组成的园林空间结构简图,其中的黑色线条代表着交通流线,而小圆形则是一些建筑物,中间是水池。

最底下是入口,入口经常曲折,叫藏富,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一定程度的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这某种程度上是留园的的结构简图,下面对比下留园的平面图。

园林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室内外的紧密联系。关于室内外联系这方面,我觉得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视觉上,首先要有一个视觉中心(外环境),接着要很容易的看到它,并形成良好的效果,主要是一些洞口和窗户,我想对于刚才所讲的层级结构,人眼所见的将是一个层次非常丰富的环境效果。第二个方面是行为,也就是说不只是眼睛能够看到,而是最终要能够到达,视中心的不同,到达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普通的天井就与人的行为很贴近,而对于最中心的池子,最后达到也是应该的,因为那是全部参观的动力所在。在空间中就表现为过渡空间,过渡空间的主要目的决不仅是通过,而且也应该一个停留空间,在其中我破门首先看,而后再考虑是否要参与其中。还是以留园为例子,看下一些照片。

层次感丰富的视觉(精神)融合:

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发现有一个窗子面向一个优美的人造环境,而最常见的一个姿态便是依窗眺望,这就是建筑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或者建筑对于人的内在需求的一种满足。

那些风景或者可以触手可及,或者可以直接进入。

从总的感觉来谈园林的话,我想用来形容太湖石的“薄、漏、瘦、透”来形容园林的话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分析这个建筑总感觉压力很大,因为很难知道当时的贝老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不过我们可以换一种审视的角度,不在去探究这个建筑设计的思想是怎样形成,而只是在说建筑是怎样设计的,只是在分析这个已经建好的东西。这样,虽然变得简单了一些,可是怎么都不会面面俱到,最后,决定着重分析这座建筑的一方面,那就是它的形式来源,必然我们会想到的就是,它其中苏州园林建筑元素的的运用,因此这也算是是中西结合的一个例子,有的评论称之为后现代主义,虽然我不是很认同。作为对比,前面说过的另外一个中西结合的例子就是中山陵,它的处理方式是一种“a+b服务于c”的方式,而在这个建筑中没有c,因为这就是一个博物馆,仅此而已,没有什么纪念意义。其实这样增加了难度,但是只要将建筑定位于“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话就又可以尽情发挥了,而这个原则的提出我认为是很厉害的。

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舒服,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新馆还有园艺的创新,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的延续了一代名园拙政园。(本段来自博物馆宣传材料)。

上面一段把基本的造型来源说的差不多了。还是通过一些图片来一目了然就好了:

要是说这个建筑有什么缺点的话,我想那就是把太多的元素非常恰当的处理到一起了。当然这是优点,但是这么做多少会磨灭一些建筑的个性,而这其实也是贝老所追求的,所以我认为这虽然不是他最好的建筑,但的确是一个杰作,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

可以看出来,全文没有从一般的建筑分析角度入手,我想那套方法不可能适应每一种情况,再者,如果都用这种方法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你想啊,开头和过程一样,结果也必然是大同小异,有什么差别的话就在于分析的多少了。而这中重复时没有必要的,我想,写出哪怕一点新得东西,都比长篇大论一些每个人都在重复的观点想法思路要更好一些,因为前者是一种进步,而后者只是在原地跑步。

所写的是自己想法中认为基本正确的一些观点,但是任何观点都有缺陷,希望老师指正。

对于终点站上海就略去了,我认为,那么短的时间,自己无法理解这座城市,甚至理解世博会都感到困难,因此,所有的观点保留。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六

年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12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

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2012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12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

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雨花台。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七

时光飞逝,大学的三年已经过去,我从一名学校的学生变成了一名工程的技术人员。想想自己的大学生活仿佛做梦一样,就那样的淡淡的逝去,自己不是没有珍惜,但是感觉自己没有好好的包握住那段时光。

当你参加工作后你就会想起老师们的教导,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我这辈子最深刻的记忆,学校里是没有勾心斗角、利益纷争,老师们对你的教导也是出自内心的。所以我只能写在报告里告诉我的学弟学妹们,好好的珍惜大学的时光。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老师们对我的教导,没有你们的教导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

我出了校门就步入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我的第一堂课是学习了华中的企业文化,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公司的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工程上的人员,要想把握好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专业能力的提高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而对于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地工程人员,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从学生步入到一名技术人员,在学校中你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而在工作中你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的完成好每天的任务。其次就是要认真的学习,在现场和学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学校所学的是一些基础理论,而在现场所学的是一些技术经验,要想自己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只有勤而好学、虚心请教才行,而我在现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宅的刚刚起建使我能学习到每一个施工阶段,让我对一栋楼的建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再次就是要努力工作,对于我现在就是要勤跑现场,学习每一个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这样才能使我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所提高。

我们报道的时候,工程还没有开工,所以说应该是赶上了一个好的工程,能够让我从头开始学习。一期有五栋楼还有车库的建设,我们头一个月工程没有动工所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图纸、学习图集、规范,从学校学习的这些知识也正好派上用场,虽然在学校学习的比较浅,但是对于我们的帮助是巨大的。刚刚来的时候看图纸真的很肤浅,我只能看明白一些表面的东西,对于一些复杂的细部的结构自己很难看的'透彻。不过在通过自己慢慢的努力自己已经从一个大概的框架慢慢的渗透进去。

工程的动工是在三月十五号,分给了我11#、12#两栋楼,我首先经历了清理桩间土。虽然清理桩间土比较简单,但其中的注意事项也非常重要。通过现场的清理桩间土,我明白到表面要做到刮平,没有虚土。有回填土的地方要挖出来用灰土或者混凝土进行处理。有小局部的坑洼地方要做小的四方槽。清土要尽量避免碰桩、挖桩。如果桩发生了断裂要要把有问题的部分刨出来切割后扩大桩的直径用混凝土进行修补。而后就是禄石垫层的铺设。褥垫层是在承台下设置的粒径为10~20mm的碎石,是桩体复合地基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褥垫层,桩间土不能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因而也就不能形成桩体复合地基;铺好褥垫层要进行夯实,夯填度(夯填后的褥垫层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不得大于0.9。

铺完禄石垫层又做了10mm厚的混凝土垫层。垫层是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土基的工作条件。

垫层上应该做找平层,但我们为了方便直接把垫层做平后直接做防水层,我们工程上用的是k11水泥基渗透结晶,它是由特种水泥、石英砂及多种化学物质合成的防水涂料,通过遇水渗透混凝土中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体,堵塞毛细孔道,从而使混凝土达到密实提高防水效果。施工前应充分打扫湿润混凝土基层,然后开始涂刷,每涂刷一遍进行养护,等固化上强度后可在涂刷第二遍。水泥结晶的难点就是在于养护,养护少了不足以上强度,而如果用水泡了又不起作用。所以把握好养护是关键。

一栋楼的根基就在于基础,而把线控制的精确则为重中之重。我跟着这两栋楼防线也使我对防线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要求的是人的细心,不能有一点误差,否则对以后的楼的建设危害很大。水准仪和经纬仪也经常应用在防线当中,让我又进一步的熟悉了他们的应用。

主楼上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是整个工程的重点,所以我把重点放在钢筋上,我在现场的主要任务就是核实他们钢筋的型号、数量、尺寸。施工主要控制依据是图纸和图集规范,虽然不可能把所有图集背过,但也要把经常经常用到的数据要熟记于心。钢筋的下料和制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许多细部构造要计算清楚,对一些变更要牢记,否则会使工程产生质量上的问题。

模板支护和混凝土的浇筑也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只有保证模板的垂直、平整、支撑牢固才能使混凝土打的符合质量要求。混凝土的注意事项比较多,但最主要的就是要振捣密实,及时浇筑避免产生冷缝。而后就是混凝土的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避免混凝土硬化时缺水产生的裂缝。

工作的这四个多月里使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成长,不在像以前那学生样,虽然现在还是学生,但自己在对与人的相处和处理事情上已经有所改变。我不敢说自己的进步有多大,但我自己在一天天的锐变。时间增加的是人的年龄,而人的成长是依靠的人的阅历。在这工作的四个多月中,自己从一个旁观者,慢慢的变成一个参与者,这和我的积极主动是离不开的。就像一棵小树,要想成才,不仅仅依靠的自己吸收的那点养分,而更多的是经受住了风雨的锤炼。我在项目部有各位老师的教导;在现场有处理一些小问题、检查他们工程质量的锻炼。使自己在独自面对问题上能够很好的处理掉。虽然自己的成长在各位的领导和老师们的眼中有点慢,但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向着目标前进。

现场是一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作为一个甲方,工作上就要软硬兼施,做事要圆滑,处理事情就要对事不对人,只有这样才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这也是一个管理的方法。但对于我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就应该虚心请教他人,态度诚恳,这样别人才会愿意给你讲解。就像我负责的11#12#楼的钢筋扒料的王工、管质量的刘工、技术负责人的吕工,通过和他们的交谈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两个楼打筏板基础的混凝土更让我学到的了一些知识,大到混凝土的顺浇就能使整个楼偏移至少4公分,小到拉毛的注意事项、冷缝形成的原因。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我想告诫我的学弟学妹们,在外不是那么的随心所欲,你只有低头做事,抬头做人才能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

在现场我学的是施工工艺,而我的师父教导我的就是技术和经验。他就像我的行路灯和垫脚石,我的成长有多高和他给予我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他们一点点的让我认识到了图纸与现场相结合的重要性。面对着钢筋的错综复杂,我们只有不厌其烦的认真观摩,才能清楚地明白其构造。对于图集上的不解、图纸上的困惑,我们只有虚心地请教他人,才能使我们对于一些不懂的知识了解的不再那么的片面,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方法使自己受益无穷。

通过这次一个多月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施工技术问题,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习中我们发现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但主体的还是按要求和规范进行。我们所学理论知识虽然不少,但在工作时还是力不从心。我觉得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基础,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现场实践,才能跟好的去理解记忆。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八

本站发布城市建筑认识实习报告,更多城市建筑认识实习报告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实习报告频道。

我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

城市建筑风格是城市的魂魄。大连作为沿海城市,由于历史因素而形成的城市建筑风格,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筑风格追求中的美学意义和人文观念,都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不求,但求”和建筑风格“欧式化”的理念和实践,是大连建筑风格中最崇高美的主题。

大连市区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它既有古罗马式建筑;也有圆穹顶式建筑;还有俄罗斯式的建筑;既有中国古典式的建筑;亦有日本别墅式建筑.使得大连市区的建筑形成古老与现代、典雅与浪漫、传统与西洋式的完美结合。

由于大连受到沙俄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大约50年之久,所以,这两个国家把自己的建筑风格也带到了大连。最明显的是雕花建筑,集欧式和中国现代元素于一体,这样风格的建筑在大连市内有不少,好多还是大连市的重点保护建筑。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大连的建筑风格中有着海派的兼收并蓄,合而不同的特色,如果一定要强调特色的话,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融合,从各种流派中汲取营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的特质。加上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异域风采,所以无论目前流行的强调阳光、健康、亲切主题的西班牙风格,还是以往风行的简约大气的欧式建筑风格在这里都有着自然的基础。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既可以形成城市,也可以灵动环境,更可以折射一个城市的精神。

下面是我所参观和学习过的地方,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大连的建筑风格,及其概貌。

俄罗斯风情街。

俄罗斯风情街是大连市重点项目之一,是全国第一条具有俄罗斯十九、二十世纪风格的风情街。

俄罗斯风情街全长430米,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20栋俄式、欧式建筑组成。俄罗斯风情街所连通的上海路距大连金融商贸——每日客流量达80万人的天津街中山广场咫尺之遥,为火车站、大连港必经之路。

俄罗斯风情街配套齐全的服务项目,原汁原味的异国风情,林林总总的商业店铺,吸引着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购物留念、消费休闲,使你不必远涉国外,尽情享受魅力万千。

中山广场。

中山广场初建于沙俄占领时期,当时称尼古拉耶夫广场,是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的。日本占领时期称大广场。解放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广场。

中山广场呈圆形,直径168米,有十条大道从这里通向四面八方,玉石铺装的中心圆台典雅醒目。周围建筑大多建于本世纪初,多是日俄时期修建,有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风格和折衷主义等,欧味很浓。这些建筑现大部分被金融机构使用,所以也是大连市的金融中心。

中山广场不但建筑美,而且还有优美的音乐。每天定时播放世界名曲,所以又称中山音乐广场。广场最美的景色当属晚上。夜幕下的广场在各色灯光的辉映下,更显楚楚动人。成百上千的市民在这里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场面欢乐祥和。

在晴朗的日子,人们坐在绿草茵茵的广场内沐浴着阳光、吮吸着绿草的清香;或三五成群的踢毽子、或用小米悠闲的喂着鸽子,尽享闲情逸致。

星海广场。

大连星海广场,面积比两个*广场还要大,广场设计与建设的诸多方面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巧妙结合:广场内圆直径199.9米,寓意公元1999年大连市建市100周年;外圆直径239.9米,指2399年时大连将迎来建市500周年;矗立广场中央的全国的汉白玉华表,高19.97米,直径1.997米——以此表达人们在97那年的喜悦心情;华表底座饰面雕有8条龙,柱身雕有1条巨龙,意指中国古有九州,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广场中心部分借鉴北京天坛圜丘的设计理念,由999块大理石铺装而成,红色大理石的外围饰以黄色大五角星——有星有海,是“星海湾”的象征,红黄两色更象征着炎黄子孙;大理石面分别雕刻着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图案,还雕有9只造型各异的大鼎,每只鼎上各有一个魏碑体的大字,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广场周边的5盏大型宫灯,各高12.34米,由汉白玉柱托起,光华璀璨,与华表交相辉映……广场北部是现代化的星海会展中心,南部临海是百年城雕所在。100双脚印寓意大连刚刚走过的沧桑百年,天真的儿童雕像寄托着大连人民的希望,面向大海蓝天敞开的大“书”则彰显这座城市开放向上的胸怀;城雕不远屹立着百年灯塔和新停泊的奥丽安娜游轮。

大连现代博物馆。

大连现代博物馆建筑面积30,400平方米,展陈面积15,000平方米。外型为方正的围廊列柱式现代欧式结构,东西两侧纯白套黑,顶部是弧型玻璃拱顶,整幢建筑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

作为大连开启21世纪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大连现代博物馆以史诗般的恢宏气度、博大精深的陈列内容,将大连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尽收眼底。这里,大连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一览无余;这里,成为研究大连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学术园地;这里,敞开一扇让世界了解大连、认知大连的窗口;这里,是公众接受教育的一个知识殿堂;这里,为人们提供一个文化休闲的精神家园。

大连现代博物馆,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横断面,是一部浓缩的大连地方史,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展览共分四大主题,第一大主题为《城市风貌》。从不同侧面勾勒出年轻大连的绰约风姿,展现她对世界敞开的胸怀及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第二大主题为《腾飞的经济》。从农业、工业、商业、科技信息、经济先导区各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大连的经济发展轨迹和综合经济实力。第三大主题为《浪漫之都》,描绘大连“服装城”、“足球城”、“田径之乡”迷人的人文景观和浪漫的精神特质。第四大主题为《回顾与展望》。世纪回眸如一本教科书,再现了大连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经历的屈辱与抗争、艰辛与辉煌;同时以未来大连为题,憧憬着大连高度开放、高度繁荣、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名城的明天。四大主题交相辉映,立体地凸现了大连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深刻地挖掘了大连飞速发展的丰富底蕴。

大连现代博物馆追求现代的设计理念,前卫的设计风格,从色彩运用到材质选择,从灯光效果到音响配合,处处体现现代。大色块平面几何构图,衬托不同的主题内容,使展区弥漫着现代的气息:灯光作为现代博物馆展区的灵魂在布展中匠心巧运:蓝色灯光基调暗合着大连的浪漫气质。

新型的材质运用使大连现代博物馆的展陈在全国博物馆系统中独树一帜。在陈列中遵循了高设计、高水平、高质量、低材质,选用了市面上最常见的玻璃、白钢等材料,在主创人员的构思设计下,让人在现代的理念中感受到陈列艺术的绚丽多姿。

星海会展中心。

大连星海会展中心是大连市人民政府筹资兴建的大型现代化展览场所。它集展览、会议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并以其宏伟的气势、完美的设计和精良的设施成为大连市的城市标志之一。

星海会展中心地处环境幽雅、风光旖旎的星海湾商务中心区北端,东依莲花山,南濒黄海。她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地面四层,其设施先进,装饰豪华,拥有当今展馆一流水准。

中心中央大堂高40米,面积2,000平方米,富丽堂皇,气势恢宏。中央大堂两翼是室内展馆,分东西两个展厅,独特的“人”字型钢体结构设计,使得展厅内南北跨度50米,没有一根立柱。

贝壳博物馆。

大连贝壳博物馆又称星海城堡,位于大连星海广场东南角,是一座浪漫与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堡式建筑。

博物馆由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研究设计院设计,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珍奇贝壳5000多种将在这里展出,是世界展品数量最多的贝壳博物馆。

它座落在苍翠的青山之中,俨然一派气质高昂的姿态;同时,它又用它独具魅力的传奇色彩吸引着游客前往一探。我们游览它时因为天气和煦,大量的婚纱外景拍摄在此地选景。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非常别致,很像是中世纪欧洲的城堡,气势恢宏的矗立在山顶,下面俯视的是美丽的星海广场。平常只有电影和电视中才能看到,今天身临其境,好像自己突然变成了踏进童话中宫殿的一个灰姑娘,欣欣然,忐忑着,激动着。

大连滨海路。

大连滨海路风景区全长30.9公里,驱车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一边是长满针阔叶混交林的山峦和盛开着火红杜鹃的山麓,一边是烟波浩淼的大海和千姿百态的礁石岛屿,沿途奇景叠出,美不胜收。

滨海路的东端是棒棰岛景区,的棒棰岛宾馆就坐落在这里。景区的北面为群山环绕,南面是开阔的海域和平坦的沙滩。远处的三山岛云遮雾罩,朦胧迷离如同海中仙山。近处的棒棰岛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令人神往。周围的群山上长满了青松绿树,海滨浴场碧波银浪,金沙闪烁,这里是一个以山、海、岛、滩为主要景观的风景胜地。

滨海路上的北大桥是一座为纪念大连市与日本北九州市结为友好城市而建的近海临山横跨山谷的旱桥。该桥桥型雄伟壮观、新颖别致,是大连南部海滨风景区的一景。

滨海路东起海之韵广场,西至星海广场。滨海路的景色以山海相融为主要基调。滨海路以前是一条军事专用道,在*的提议下开发为旅游路线。现在滨海路上几乎全段不通公交车,因为大部分路段位于无居民区,但重要景点有多路车可乘坐。这是最不浪费美景与满足心情的方式。

滨海路上的雕塑栩栩如生,让人感觉是真的,这些美妙的海生物都是以实体为模子做出来的,所以会跟真的一丝不差。

去大连之前,我没有看过海,向往着那片蔚蓝。海在我心中是一个很美很壮阔的意象。当我来到大连,第一次站在大海边,心中的那种壮阔膨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海涛阵阵,海浪涌动,还有一群一群扑棱着翅膀的海鸥,我立刻像个诗人一样,朗声念道: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

老虎滩公园。

大连市的南端有个依山傍海、风光秀丽的天然海滩,名叫老虎滩。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突然有一天,海滩北面的渔村来了一只大黑老虎,见了人就咬,村民们死的死、伤的伤,都害怕极了。村里有个叫石曹的小伙子看到这种情况,实在太不忍心,他决定要杀死恶虎,为民除害。但这只老虎凶悍异常,石曹皱着眉,在海滩上来回踱步,苦苦思索。突然,他听见一个姑娘的呼救声“救命啊!救命啊!”从远处传来。恶虎又在伤人了!石曹怒从心生,拉开了箭猛地射过去。恶虎嚎叫了一声,仍下姑娘逃走了。

姑娘告诉石曹这只恶虎是天上的黑虎星下凡,只有南海龙宫的镇妖宝剑才能杀死它。石曹拿到宝剑,跟恶虎斗了一天一夜,终于把它杀死了。但石曹自己也累得口吐鲜血,倒地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这里的海滩称为老虎滩,把海滩东南面的那座山称作石曹山。

它的前身为大连虎滩乐园,落在风景名胜区——大连南部海滨的中部,20xx年更名为“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园内蓝天碧海、青山奇石、山水融融,构成了绮丽的海滨风光。

公园内景点独具特色,设施完善齐全。有亚洲的珊瑚馆;世界、中国的极地馆;全国的半自然状态鸟语林;全国的群虎雕塑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马驷骥根雕艺术馆等文明全国的旅游景点;有全国最长的大型跨海空中索道;大连南部海域的旅游观光船;特种电影播放场所——四维影院以及惊险刺激的侏罗纪激流探险、海盗船、蹦极、速降等游乐设施。

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娱乐项目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游玩参观。

大连的大学。

由于我们住宿在大连理工的招待所内,因此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来参观大连的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与海事大学一街相隔,与东北财经大学距离也不算太远。我们依次参观了大连理工,大连海事和东北财经。

大连理工大学的建筑给人一种厚重感,有一种历史与时间赋予的魅力,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带来的独特气质。但也绝不缺乏现代的审美标准,刘长春体育馆的风格便是写照。

与理工不同,海事大学给人的多是一种清新与自然。建筑风格趋于唯美,走在海事大学的小径上,有一种源于阳刚之美的气势在里面,不容半点渣滓与瓦砾。

那种线条的纯粹绝不是模仿来的,就像是从骨子里发出,灵魂里暗含的一样真切。

海事大学培养的精英们大都从事精密的仪器操作不容半点的粗心与马虎。既是如此,那么从他们的建筑,周围环境,便可以得出充分的答案来。与其说海事是一座大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座知识公园。

东北财经大学紧挨着大连海事大学,但却从连片的建筑中很容易区分。它没有海事大学那种广袤与大气,相反却有一种江南的小家碧玉在里面。不愧是文科生的摇篮,培养着绝对的气质。

一周的实习就要画上结尾的句点了,对于大连这座城市的向往与喜爱,充满着此时此刻就将离别的心,一种不舍,又是一种欣慰。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大连发展所经历的历程里,建筑风格也经历了由混沌到精晰,由粗放到具体的过程,起初无论是开发企业还是消费者都一致地迷恋欧式建筑,但却并没有真正了解欧式建筑的精髓,开发出来的所谓欧式建筑大多处于一种半知半解的状态,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最多就是一种类欧式建筑。

近年来,随着开发商和消费者的成熟和对生活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混沌和粗放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从欧美建筑中细分出来许多更具体的建筑风格,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地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设定。而欧式,类欧式风格也被个性更加突出的德式风格、西班牙风格所具化取代,成为近年来常用的风格。

在这些纷繁多样的建筑风格中,西班牙建筑以及源自西班牙建筑的美国南加州建筑成为流行风潮,在大连,这种建筑风格瞬间成为主流,充斥媒体的各个角落,呈现在大连各个区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城市北部的加州洋房、到中北部的唯美品格、第五郡、一直到旅顺南路的蓝湾、友谊合升的壹品漫谷,从东部的运达嘉州阳光,到西部的万科溪之谷诸多建筑产品都和西班牙、南加州建筑风格联系在一起。

据介绍,西班牙建筑风格建筑属于欧洲风格一脉,后来在美国出现的南加州风格建筑也源于西班牙风格建筑,西班牙建筑的风格是比较华丽、细致,略带闲散却洋溢着饱满而富有激情的生活格调,大大的落地窗,雕花的柱式结构显示着一种生活的乐趣。无论是纯正的西班牙建筑,还是折衷融合的南加州建筑,其根本的共同点,就是这种建筑风格表达的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生命和自然的人生哲学,可以给人们疲惫忙碌的心灵以慰藉和放松,这种人生哲学正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所向往的,所需要的,想必这也正是西班牙建筑和南加州建筑在大连盛行的根本原因。

尽管大连城市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欧美风情,同时在季节气候特征上和人文情怀上也具备了和西班牙南加州建筑风格相契合的主要元素,但大多数城市居民表示,对于建筑风格,还是希望多元化建筑风格贯穿来的好。建筑风格是塑造城市形象的要素,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影响深远。大连建筑风格呼唤经典,争取做到统一但不呆板,丰富但不杂乱,建筑风格多元化但和谐统一。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九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xx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xx老师、xx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xx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

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

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

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xx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

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

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十

西安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次的建筑认知实习选择在西安,更多的是它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建筑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筑与在它基础之上做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激发我们去思考。在这里先介绍几个西安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的标志。大雁塔又名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建于唐永徽三年,初建时为方形五层楼阁式塔。史载:建筑大雁塔是用来保存唐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武则天长安年间因倒塌而重建,高十层,后被战火毁掉上部三层,剩余七层,后唐长兴年间曾经修缮。明万历年间在塔身外面包砌一层面砖,形成今日的外风。大雁塔现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内各层架楼板,设木楼板直通顶层。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定瓶葫芦。整个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范。

与大雁塔齐名的是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平面方形,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震落塔刹和塔顶两层。塔身现今剩余十三层,残高约四十四米,开式为密檐式佛塔。塔身结构为单层塔壁,内部设林楼梯直通塔顶,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下檐砌菱角牙子。外壁南北开辟券门。塔身逐层递减,叠涩渐次收分,造型俊秀挺拔,俏丽柔和,为唐代密檐式塔的典范。

从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造型和特点可以看出,唐代的技艺已完全可以建造高层建筑,因塔大部分采用木构架,虽历经数次大地震却完好无损,但因木构架不利于防火,难免会因人为或自然雷火而毁坏。因而,中国古建筑保留至今的屈指可数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今大雁塔周围已经布置成一个大型的休闲文化广场,成为西安市一个展示以唐文化为主的主题广场。

钟鼓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安的中心地段,周围有大量的古典式建筑,而且现今又出现了许多国外的建筑,如何组织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地位与关系是关系到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同时还有古城墙的与周围环境的有效结合问题,西安的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安市在保留了城墙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墙的景观作用。

张绮曼教授指出,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可能定应该说在西安做现代的建筑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西安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筑风格已经完全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能够融入地方特色是建筑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定位在一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上,若按照一个朝代的风格进行统筹也不太容易。西安城应该用传统的风格来统一建筑风貌,不主张复古、仿古,但传统的符号、文脉和地域特点应体现于当今的建筑风格里。

在西安的日子里我们也认识到了在西安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仿唐式的建筑,如大雁塔广场两侧的建筑风格是完全的唐式风格,还有钟鼓楼广场周围,也有不少的仿唐式建筑,唐式建筑已经完全充斥于西安的大街小巷,但是在西安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不仅在西安,在国内也是普遍的现状,就是外貌类似古代风格的建筑太多,其结构完全都是钢筋水泥,仅为形似古建的虚壳罢了。在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古典建筑的人员少之又少,能把古建筑用在现代社会的例子就没有几个了,象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竟然没有象日本那样的专业,完全用古典传统做法研究古建,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

去过西安的人也都知道,钟鼓楼广场,西门内建筑,风格类似徽派,甚至还有山墙,我对古建民建所知甚少,但是至少应该不是唐代建筑元素吧。还有西安的大街上也出现了西方建筑,西方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它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的几何化,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在这样一个风格不统一的城市里没有真正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屋顶斗拱满大街摆只能归结为中国城市发展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单调与重复性,城市定位的过度绝对化.过度强调单一价值单一形式,只能让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只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

做西安的建筑,张锦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不但黄帝陵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肯定能够留传后世的,新建的大唐芙蓉园更是让人感觉仙境一般,张锦秋就是擅长从唐代的风格中提取设计元素,真正地从地域特色出发,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做到了真正的神似。我们需承认张锦秋对古典建筑造型法则的把握能力如何能够继承我们自己的古典,我们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如何能让这桩数千年的古树抽新枝,发新芽,是我们每个后来人的责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

从西安的建筑风格上我对建筑的地域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各个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因此真正的地域主义形式应该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所构成的,讲地域主义如果忽视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地域主义一定是切合当地发展的,是更多地挖掘文化、地域内涵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地区也会有一个地区的特色。世界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格与文化。大到国外,如地中海地区的通身白色外壳,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小到中国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楼,皖南的粉墙黛瓦,还有陕西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镜堂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世界范围内,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作为学生我们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我相信只是我们能以认真学习的态度去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文化,努力学习西方适合我们吸收的建筑思想,我国的建筑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会在我们的大地上出现更多更好的建筑,去实现我们真正的地域文化。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十一

2012年7月9日,作为建筑学院的一员,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苏沪杭建筑认知实习。整个认知实习于7月18日圆满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严格听从老师的指挥,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圆满完成了整个课程考察。

“圣地”上的奇迹——苏州博物馆新馆。

参观考察苏州博物馆是在实习的第二天,那天下着小雨,但来参观的人还是排起了长龙,冒着雨我们参观了苏州博物馆,亲身感受了贝聿铭大师为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在2006年10月建成开馆的,该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计师贝聿铭通过苏州博物馆新馆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的建筑造诣和爱国情怀,祖籍为苏州的他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的荣幸。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进一步提高了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聿铭先生称之为“圣地”,他曾经说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而现实的确如此,设计苏州博物馆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他既需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协调舒服又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毕竟时代在不断发展,苏州博物馆必须做到中而新苏而新才能够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

在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新馆做到了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传承了苏州传统的建筑风格,整个博物馆位于院落中间,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但博物馆庭院在造景设计上却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它为每个花园寻求了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色调方面苏州博物馆新馆依旧采用白墙灰顶的传统色调,但有所不同的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灰窗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这样便控制和过滤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

在功能布局上,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块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

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拥有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而整个大厅八个角,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为参观者去博物馆的其他展区提供通道。苏州博物馆新馆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布置有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其中源自自然采光的八角形大厅的二楼是迷人的字画展区,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的地方是现代美术作品展,展区由简洁优美的模块组合而成,令人心旷神怡。当然,更引人注目的是地下室展区,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风景优美,惬意舒适,在这里有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等功能区。

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庭院设计是整个设计中的一大亮点,也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庭院的完美设计把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北部的拙政园融会贯通,成功的把苏州元素镶入苏州博物馆中,使新馆无处不透漏出苏州气息,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主庭院园林设计又不同于传统的苏州园林风格,它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成功的体现出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庭院的水文景观,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令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

总之,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世界博物馆设计中的不朽之作,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在江南小桥流水环绕的圣地里,贝聿铭大师成功的解决了博物馆的走向、色调、功能布局、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问题,整个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新馆的落成成功的解除了部分人士对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的异议,也再次向世界展示了苏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

苏州博物馆新馆,让我们用45度角的敬仰来欣赏它。

江南水乡——魅力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许这句说的有些夸张了,也许这只是观赏者在领略了苏杭美景之后所发出的一句感慨,但这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苏杭的美确实甲天下,在来到杭州的几天里,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杭州这座江南水城的美。

杭州是一座拥有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都,是一座集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江南水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虽历经沧桑,但杭州的历史文化从未断过,在它两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历史中依旧保存着从吴越到南宋、明、清以来的历史建筑八千多处,正所谓建筑是历史的基因,杭州如此庞大的历史建筑群是后人认识杭州、研究杭州的重要历史材料,同时也是杭州文化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媒介。

等门类比较齐全。在文化发展上,杭州的文化贴近生活、丰富多样,雅俗共赏,其中比较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有茶文化、丝绸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等,在茶文化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西湖龙井了,走在西湖边的江南小镇上,随时可以听到小商贩们宣传吆喝西湖龙井茶、江南丝绸之类的,他们是那样淳朴、和善,没有推销,没有欺诈,只是用最淳朴的江南口音向游客介绍博大精深的杭州文化,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像这样的人民,像这样的文化杭州又有什么理由不让大家闻名而至呢。就包括浙江博物馆,那座坐落在山脚的现代建筑显得是那么大气、优雅,对游客足以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和升华。在城市环境方面,杭州风景优美,气候适宜,山、水之间,湖、河、江之间,互相映衬,浑然天成。山水与人文之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作为杭州自然人文代表的西湖,以上千年人工文化的精雕细凿,形成精致和谐、巧夺天工的文化景观,包括那座坐落在湖中央的雷峰塔,风景更是别具一格。

在建筑方面,杭州的历史建筑主要采用灰色系列色调,与西湖秀丽的风景相呼应,建筑体型简朴小巧,与西湖山水尺度相协调,既有帝王都城的大气风范又有江南水乡的朴实无华,显得亲民和谐。杭州的建筑汲取和传承了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无处不透露出博览群雄大都会的繁华气势,其色调,其神韵铸就了杭州建筑天人合一的独特风韵。

杭州保留了众多历史建筑,特别是实习期间我们考察的明清一条街,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处处透视出美丽的都市风光。

同时杭州古建筑与西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比如雷峰塔就坐落在西湖边被山水环绕,显得十分和谐、大气。当然不仅仅是雷峰塔,杭州的建筑大部分都散落在这美丽的风景之中,沿山筑屋,滨河构房,依湖而居,城中有景,景中有城,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统一,精致和谐。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杭州庞大的古建筑群同时也反映出了杭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建筑因文化而立意,文化由建筑而传承。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古都文化、水乡文化、西湖文化等在杭州历史特色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杭州的建筑还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依水势而建,错落有致,不追求对称,将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在水乡多河地带还出现了小巷、小桥、码头、石板路、过街楼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杭州的水乡建筑重视建筑的雕饰而不过多的追求彩画,质朴中折射出奢华。杭州保留的江南水乡古建筑以及后来建造的江南水乡式建筑大多都以院落为主,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色彩清净淡雅,白墙黑瓦,木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显得传统而安静。

当然,在历史建筑和江南传统建筑的发展基础上,杭州还保留了一类新的建筑,那就是把历史风格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综合考虑到江南的气候特点而建造的建筑,这些建筑依旧采用杭州传统的建筑形式,但是却运用了西方近代的建造技术,这些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受到了现代人的青睐,同时也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杭州文化,体现了杭州人民在城市建设上开拓创新、和而不同的建设理念。

众所周知,杭州是一个以旅游业而著称的城市,“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这句话足以见证杭州风景之美,其中西湖之美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游客都为之倾倒,更有众多文人志士赋诗作词以赞西湖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千古绝唱向世人酣畅淋漓的赞扬了西湖之美,同时,白素贞和许仙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更是为西湖披上了爱情的面纱,那传说了千年的断桥,囚禁了执着白娘子的雷峰塔又是多少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

西湖文化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东方园林的典范,在时代的发展中,西湖的建设始终坚持源于自然、重塑自然的原则,使得西湖景观没有过多的人工装饰,没有牵强的人工摆设,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置身于西湖景区,放眼望去,整个湖面开阔、壮观,一览无余,顿时让人心旷神怡为之震撼。同时西湖景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面积之大无与伦比,在偌大一个杭州城生出一片宝地,到处是山到处是水,有谁能不为之震撼呢。还有那流传了千年的爱情故事,朗诵了千年的名词佳句,无一不是对西湖绝世美景的升华。

当然西湖只是杭州旅游业的代表,除西湖之外,杭州还有众多旅游圣地,比如西溪湿地、明清古城、灵隐、龙井问茶等,他们都是杭州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杭州也是一个文化圣地,杭州坐落着中国知名美院“国美”和人称“小清华”的浙江大学,特别是今年三月份中国美院建筑系教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世界建筑界的最高奖项,这一盛事更是证明了中国美院的雄厚实力,而浙江大学也早已以数学等特色学科闻名中外。

在交通方面,杭州至今已建立起了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公路系统、铁路系统、航空系统、航运系统等共同作用保证了杭州经济文化的正常运行。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段,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历史文化名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杭州形成了庞大的水上交通系统,航运每年也为杭州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的交通需求、缓解杭州现有交通的压力,杭州市现在正在对原有地铁进行改造建设,改造后的地铁将会承担杭州市区主要人流的运输,成为杭州交通运输业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杭州,这座坐落在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已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的核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将会以国际大都市的身份迎接八方来客。

总而言之,苏沪杭之行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与震撼。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一共用了八天时间,参观考察了各地地标性建筑二十余处,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各地博物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所在城市现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以及将来城市的规划发展新方向。此次实习是我们入学以来第一次对理论的伟大实践,我们参观的内容也是包含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学校、园林、历史遗迹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着实在这次实习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才能真正感受到赋予在建筑身上的历史含义,这种感觉和激动是在其他场合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完全摆脱了课本理论教条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品读了苏沪杭的知名建筑,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次的心灵洗涤之后,我们对建筑这一门学科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探索性尝试性的学习到现在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实践对学好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必定会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将我们的学习搞得更好。

另一方面,苏沪杭调研实习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了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环境气候、地理位置对建筑的影响,不同地方的建筑应适应不同地方传统的建筑特色,要能够体现出不同地方的特征性元素,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手法使新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形成质感和色调的统一。对于建筑来说,协调和统一才是最重要的,不管多漂亮的建筑,如果不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够体现出地方的人文风情和传统色彩,放到哪里都是对当地原有风景的破坏,那么它的美感也就无法表达出来,甚至,如果它不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的话,不说是美观协调了,就连功能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建筑应适应当地的需要,比如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成功的与苏州当地的传统元素相结合,采用白墙灰顶的色彩表达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和意义,建筑只有做到了与时俱进、独具一格才能够在建筑群里脱颖而出。因此,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的我们,创新必须要从现在抓起,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和设计特点,只有在学习中培养了这种创新思想、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我们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应运自如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同时也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苏州博物馆新馆,尽管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苏州建筑传统的白墙灰顶的色调,但有所不同的是贝聿铭大师把苏州建筑的青色灰瓦用灰色花岗岩代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色调,同时在屋顶的处理上新馆也没有像其他建筑那样呆板僵硬,而是采用了钢构架结构和玻璃采光板,不但增加了博物馆的透光效果,同时对光线进行了有效的过滤,使博物馆内温馨淡雅、环境宜人。

苏沪杭建筑认知实习将会是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那种对建筑的敬仰与热爱,那种对心灵的洗涤与震撼会激励着我在建筑的生涯里做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十二

2019年世博会的。

口号。

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19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2019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19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

名言。

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面积18亩半,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厅堂楼榭。原来供园主享乐生活用的建筑物,如远香堂、玉兰堂、香洲、小沧浪、等,集中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是住宅的延伸。园北部则山池树木并重,以建筑辅之。远香堂是中部的活动中心,回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

总结之,拙政园有以下几个特点:

a、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皱瘦漏透。水以曲见长,灵石点缀。尽可能多的采用曲线,与西方园林的规整严谨大大不同。进门用一黄石假山抑景,以求豁然开朗之感;回廊曲折,采用对景,以求步移景异;众多建筑在窗户上采用框景、漏景、增加径深与光影的变化。

b、绿树荷香、色调天成。植物众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颜色变化增加了丰富性。

c、庭院错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厅、堂、桥、亭、台、楼、阁、榭,置于水体、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d、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园中主人附庸风雅之地,匾额、楹联、石刻、题字都是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2.甘熙故居。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甘熙故居包括南京城南的南捕厅15、17、19号以及大板巷42、46号,是南京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这篇古建筑群有四条明显的中轴线形成四组多进穿堂式建筑,各组建筑间有备弄与腰门相连,同时所有后门均与后花园相通,充分体现主人居家理念,并表现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整个建筑严格遵守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典型的表现是窄小而高墙耸立的备弄,它既有防火功能,同时也是供下人通行的通道。坐南朝北的朝向也是取商家风水的吉祥寓意。

住宅中有很多细节表现了传统民居的科学与智慧,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例如,大厅对面墙上的小孔可以在夏天架竹竿搭芦席乘凉;室内有隐蔽的水井在夏天纳凉,保存瓜果蔬菜;跑马楼的天井通透,又可收集雨水;屋外墙角留白处栽一株芭蕉,即填补了色彩,又有了“雨打芭蕉”的妙处。

笔者认为,甘熙故居经过好好的打造是有可能成为南京的“第二个夫子庙”的。但是,又有保护与开发缺乏合理性,公共配套设施不够,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断层,使其成为一个淹没在庸庸市井中的“城中村”。

3.忠王府。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忠王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是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旧址。它接近拙政园,紧邻苏州博物馆,由苏博的出口可以直接进入王府,衔接自然。基本格局保持中、东、西三路。可以看出,王府在开间布局、色彩运用上比普通民居要更上一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次,王府的院墙要比民居高几许,回廊也构造的横平竖直,体现了王府的尊严与霸气。但是,夹在开发完善的拙政园和设计细致的苏博之间,忠王府无疑成了一个附庸,处境及其尴尬。没有力度的开发与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多扇关闭的大门成了它的软肋。

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它的利用潜力。比如,拙政园的主题花卉节、园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梦回童年、民俗博物馆等等,这也是历史文物的保护途径之一。另外,这些建筑内的配套公共设施也是值得推敲的,比如无障碍通道的布局。

1.上海新天地。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以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它是国际知名的旧房改造项目,以“传统与现代结合”为设计理念,用现代技术保留了建于20世纪初期的石库门老建筑。现在,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休闲聚会场所,并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的清单中,还成了中国房地产区域改造的经典案例。

石库门是老上海的特色。当年设计者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了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居民。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厅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现在新天地建筑的外观还保留着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为现代都市人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原先的一户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

新天地为何如此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a.定位----上海新天地是一个“mall”

新天地的定位分为三个阶段:综合性历史旅游景点国际交流聚会地点。

b.选址----以高档住宅支撑。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紧邻淮海南路,处于“市中心的中心”。而淮海路是上海高档消费的成熟商业区。其目标群体是上海小资一族、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以及中外游客,这与上海淮海路的消费群体实况相吻合。而且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与新天地一湖之隔就是高档物业“翠湖天地”,具有足够购买力。

c.模式----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

新天地只租不卖,管理与经营分离,这样的模式与国际mall运营模式同步,也被国内大部分专家认可。

d.盈利----以房地产来带动。

表面上看来,上海新天地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但实际并非如此计算。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翠湖天地可以说一分钱广告都没有投,现在还有2000多人在排队买第二期,且平均房价业是最高的。(同理,当初投资方是以公益性质的人工湖以及绿地为代价从政府拿到了太平桥地区的52公顷土地。看似这片公共绿地浪费在市中心地段浪费了不少资金,但是对由此而房价上涨的翠湖天地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买卖。因此,这对房地产的开发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现在有不少地区都在垂涎上海新天地的火爆。但是克隆上海新天地是需要有条件的,并不是将其原样搬过去就会成功。上海新天地的原版只能在上海,别的城市的“新天地”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地域文化来进行理性规划。时尚也是具有厚度的。

2、南京1912。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是南京人精彩的“夜生活”。

1912平面图。

在空间和功能组织方面,l形广场以4个广场作为功能组团。西南端主要用于相对比较高档的餐饮和休闲。东北端的太平广场则主用用于酒吧业,把在传统观念里比较嘈杂的酒吧置于环境较隐蔽的总统府北侧,避免和长江路的文化气息起冲突,这样的布局也起到分流的作用。

17幢建筑,其中5幢是原有的民国建筑,最高的只有三层楼,大多数建筑是两层楼甚至是平房。在建筑外观上,大多数新建筑中,毫无修饰与浮华的青砖既是墙体,又是外部装饰,尽量做到简约无粉饰,尊重当时的风格。街面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比例为1:1.5,适合漫步其中没有压迫感,临街建筑界面有所进退,绿色小品以及台阶、灯杆等都在统一中求变化。

当初规划1912时是有争议的。按照最初的规划,这一片地区都纳入总统府内,做成展馆的形式。但最后还是把它作为"总统府"的一个配套设施,总统府通过院墙的通透式窗户与1912相互融合。在这个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商那里,1912的目标被表达成了"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将"南京1912"打造成一个“中西合璧、时尚互融、文化精彩”的现代城市客厅。尽管都是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可以看出1912对商家的定位和要求还是很严格的,避免和总统府的民国气息相去甚远。

可以说,1912是对新天地借鉴的一个成功案例。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不同。1912的消费人群还是市民为主,在白天的人气远不如晚上。这与两个城市的性质是相关的,南京相对保守,而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新天地这块时尚地标更易达到它的预定目标。

3、建国中路八号桥。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八号桥位于建国中路10号,临近淮海中路商圈,交通方便。占地11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前身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

八号桥是由1~9号9座楼组成,它保留了老厂房原有斑驳的砖墙、管道和地面等工业特征,并且注入了新的元素。每栋楼内部分割成一件件小的工作空间,供不同租户入驻,保证其私密性,同时又预留出会议室等共享空间,保证了人与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交流。每座建筑都有天桥相连,通透的玻璃幕墙体现了视觉效果的现代感,整体风格延续,合理通畅。现在,8号桥已经成为了上海创意产业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服装设计单位,还举办众多的时尚派对、艺术展、商业交流等。

八号桥对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除了拆掉新建外,还是有另外的利用方法的。旧物利用,节约了成本,又体现了工业与创意的所在。但是,需要主要的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与其区位有关,而且对建筑内排水、消防、通风等也有要求。

4、田子坊。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仅420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在田子坊狭小的弄堂里,各式小铺林立,这些小铺不仅仅是商铺,更是创意视觉的展示空间。虽然说白一些,田子坊的布局紧促拥挤,但是却保存了上海早年市井生活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在这些基础上发展的文化产业,使过去和现在完成了一个交接,形成了上海的文化品牌。政府也将从房地产和税收的增长上得到巨额财富。

1.仙林大学城。

时间:7月3日地点:南京。

仙林新市区位于紫金山东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北至312国道,西至绕城公路、东至七乡河,规划面积80平方千米,是南京市总体规划三大新市区之一。新市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特别是地铁2号线的建设。仙林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结构特殊,规划以东西向的仙林大道和南北的九乡河为主轴,以两个“十”字形生态廊道为骨架,构建了“4个综合片区+2个it团”d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其中,仙鹤片区是仙林大学城的主体地区,规划高校用地856ha,可容纳在校生约12万人,亦吸引了南师、南财、南理工等众多高等学府。通过对现有学校用地调整和新学校的布局引导,形成大学城内部南北向的公共设施轴和东西向的生活轴,作为大学城学生和居民的主要休闲活动交往场所,努力实现真正的设施共享,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我们着重参观的是南京示范大学新校区。其教学区呈轴对称布置,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为大门世纪广场教育广场图书馆广场图书馆阳光塔,贯穿了教学区与行政区组团。副轴线为东西走向,贯穿生活与文体设施组团。

整体道路网方向指向性好,功能组团分区明确。图书馆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在形态上有如翻开的书本,又像展翅的雄鹰,颇有寓意。从立面来看,纵向为主,支柱粗大,横向较细,形成对比。屋顶用简洁的空架与复杂的屋面形成对比。

南师校园规模宏大,但在里面行走却发现了问题。校园尺度并不是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按照车的尺度,所以建筑单体之间分布松散,道路过于宽阔,产生距离与疏远感。这种宏大的尺度在大学规划里其实是完全不必要的,不仅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江宁大学城。

时间:7月3日地点:南京。

南京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毗邻江宁区东山镇。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18公里,临近沪宁告诉公路,水陆交通比较方便。规划用地约24平方公里,容纳学生13万人。规划凸显环保特色,并设置了鹭鸟自然保护区。

我们参观的是南京工程学院。各功能组团以图书馆为中心环状分布。道路注意人车分流,环形路以及从中心放射出去延伸到各大门的映天、映山、映晖、映心四条路为车行道,其他以人行道为主。校区南部为一天然湖,形成生态区,行政与教学区分布于西部,生活文体组团分布与东北部。校区内的建筑主要为现代风格,体现工业元素,大气而富有时代感,与学校教学的特色相吻合。

大学城建设,着眼并不在与大字,而要讲究“小而精”,讲究人性。我们的浦口校区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值得肯定的。而某些大学过于追求形式的宏大,形成现代的“圈地”现象,费财劳力,各大学间距离相距太远,难以形成体系规模。大学城中要重视资源共享,充分交流,还要发展城内的交通、生活配套设施。有人把南大浦口校区比作是“孤岛”是可以理解的,周边环境人文气息、都市气息不足,使大学得了贫血病。纵然大学城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但是力量还是有限的,还要靠政府等机构的帮助,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模式。

1.陆家嘴cbd。

时间:7月7日地点:上海。

陆家嘴中心区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是由黄浦江、浦东南路和东昌路围成的一块面积约为1.7km2的扇形区域。它处于上海的心脏部位,和外滩一江之隔,属最佳城市区域,是最具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黄金地段,是发展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最佳区域。被喻为“黄金心脏”。目前,陆家嘴cbd是在国家大力开发浦东的大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上海六大cbd中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中央商务区,服务范围辐射至全国甚至国际。

空间布局是以世纪大道为主轴,由小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竹园商贸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和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地区组成。地块内高层建筑林立,特别是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已经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新建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与金贸大厦毗邻,两者距离很近,高度也相差不多,两者并立并没有减弱金茂的标志之感,反而使整个建筑群更有腾飞的气势。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陆家嘴华丽的外表下还存在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功能比较单一,居住和工作地点的分离给过江交通造成了不少压力,需要再加强立体交通和轨道交通的建设。

2.河西新城、奥体中心。

时间:7月4日地点:南京。

河西新城位于南京西南,河西新城规划定位为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河西新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以及西部江心洲四个地区。新城的道路为格网状,比较总要的交通线路为已经建成的地铁1号线、滨江大道以及梦都路和奥体大街,即将建成的地铁2号线与过江隧道将加强河西新城与主城的联系。

大功能区。整个场馆气势磅礴,造型现代而独特,既符合河西新城的现代气息,同特有的金陵红又是出自于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河西地区存在人气不足的缺点,主要是由于社会阶层不够多样化,人口单一,应该适当发展混合用地。

3.苏州工业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市以老城为中心,东、西两翼分别建设了新加坡园区和苏州新区,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

苏州工业园区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离苏州老城区1公里,距上海80公里,靠近沪宁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

园区以现代大道为分界线,左侧主要为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右侧为生活区。并且沿着金鸡湖的岸线,增加了绿化积和亲水空间,提高的园区的宜居性。

这次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7天,但是却给我们一个初步认识城市、认识建筑、认识规划的实践机会。感谢于老师和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一路上,从巧夺天工的古建到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从息息相关的大学城到高楼耸立的cbd,从娓娓道来的展馆到肃穆严谨的纪念性建筑,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而我们将会使城市更加美好!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十三

实习目的:旨在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与认识中国现代建筑。同时对各种建筑类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一下当今世界设计发展的趋向。实习内容:这次实习共持续两周,参观了包括北京著名景点、商场、展览馆、2008年奥运会规划景观、高校等二十多处,内容十分丰富。

第一天到达的时候,我们安排好了住宿,随处逛了逛。第二天才正式开始参观。我们去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国家大剧院、百盛购物中心、王府井世都百货,东安商场、先农坛、天坛、颐和园、鸟巢等等。下面我就重点介绍其中的几个著名景点。

一、古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参观。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有50万平方米。广场西面是人民大会堂,这里是全国人大的办公地点。东面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遗体安放于此。在广场北面隔着长安街就是宏伟的天安门城楼,它建在北京市的南北中轴线上。

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右图是刚进入颐和园看到的方得江南小镇,北方的这种地方别具一番滋味。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万寿山一景,在颐和园只能体会到古代园林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却不知道它妙在何处。有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还发现了一些窗框的神奇效果,见识了古代的取景手法。

谐趣园是颐和园中园林的代表。我当时被湖中的金鱼吸引,由于当时又饿又累,没有体会到那种应该有的感觉,实属遗憾。总觉得颐和园适合闲暇的时候好好游览,而不是走马观花式观赏,支直觉的有太多东西,多的以至于吸收不了。

北京的这些古典建筑可谓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的历史财富。他们虽然曾经辉煌过,但也难逃岁月的洗礼,我真心的希望游客更深刻的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好古人留给我们的礼物。

二、著名的现代建筑的参观。

国家大剧院主壳体和人工湖位于场地中部,沿湖规划环形观光通道,外部为整片的绿化林地。这个大剧院在跟大堂配合的问题上,大会堂立面非常垂直,大剧院成为一个对比。它把大会堂的美凸显出来,又不压抑其光辉。阳光从天上洒过来。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通过参观国家大剧院我意识到了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变在不像以前那样保守,但同时也有点忧心,怕这种势头一旦蔓延,就会对古代的建筑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另外国家大剧院体量不是那么的巨大。弧线形的建筑外观与人民大会堂形成鲜明的的对比。

共三层,设有零层内部环路、停车场和大量功能用房。碗型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并在中、下层看台之间设置包厢及其座位区。国家体育场主体是由一系列钢桁架围绕碗状座席区编织而成的“鸟巢”外形,空间结构新颖,建筑和结构浑然一体,独特、美观,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之美。“水立方”是一个看起来形状很随意的建筑立面遵循严格的几何规则,立面上的不同形状有11种。内层和外层都安装有充气的枕头,梦幻般的蓝色来自外面那个气枕的第一层薄膜,因为弯曲的表面反射阳光,使整个建筑的表面看起来像是阳光下晶莹的水滴。而如果置身于“水立方”内部,感觉则会更奇妙,进到“水立方”里面,你会看到,像海洋环境里面的一个个水泡一样。“水立方”与“鸟巢”只有一路之隔,一方一圆,一蓝一红,形成了一种微妙、均衡的关系。

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家图书馆在设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二期新馆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水平伸展的体态和简约的风格,其巨型钢结构屋顶宛如一本“书”,由一个个“人”支撑于充满浓重中华文化色彩的底座之上,一部无支撑扶梯从二楼直通四楼,方便读者进出阅读室。此外,二期新馆外墙及顶棚全部采用玻璃幕墙装饰,阅读室利用从玻璃顶棚和30多个采光窗射进的光线采光,节约了照明用电。

三、商业区的参观。

王府井中心商业区以王府井大街为主轴,两侧向纵深发展,形成了东区和西区两个街坊型商业街区格局。东区步行街成十字交叉型。笔直的街道,紧邻大体量的建筑物侧墙,空间结构易形成生硬、单调之感。以优美、丰富的曲线为空间造型的基础,以旋转、律动的圆来变化,以郁郁葱葱的绿化来点缀,柔化了建筑物坚硬的外观。西区以三个形态各异的广场作为空间形态的构成点。以稳重、简洁的直线和灯柱将三个广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西区开敞的城市空间形态。王府井大街是中心商业区最主要的街道,地处天安门以东,与西单沿主轴线对称布置,全长1800多米,是一条物丰人旺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整个街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主要街道,两边随商业建筑布置,设有部分小品和散点商业供人们休息,其装饰具有浪漫的格调,使人们放松心情。但是现有的王府井商业街空间形态单一,空间无节奏感和秩序感,并且匮乏公共空间,没有足够的参与性的活动空间和休息空间,现有的无使用功能的空间依然保留着,存在空间的浪费现象。环境景观视觉形象缺乏完整性与统一性。没有合理的规划,成为凌乱的小开间密集型店面及经营同类商品的聚集地。

北京新东安广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处于北京王府井心脏地带,不仅是王府井内首个重建项目,更是北京最著名的时尚消闲购物热点之一。商场面积达130万平方尺的新东安广场,翻新后除营造更宽敞的购物空间外,并以凸显商户形象的设计为重点,双层垫付门面采用答复玻璃幕墙,务求令商场更富时代感。

以前看建筑物,不知道从哪方面的去看建筑,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个建筑的优劣好坏,想深入去了解的建筑,却不知道从哪方面去了解,经过两周建筑认识实习,面对实体建筑,通过老师的仔细讲解,自己终于有了对建筑整体的感性认识,对建筑的观察力有所提高,对建筑由了解变成了喜欢,而且自己也学到很多的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单个建筑、建筑群等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建筑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休息、活动的场所,而且给予人们精神的享受。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其艺术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后我要更多的出去认识更多的建筑,更多的了解建筑,把建筑学学好,尽自己所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建筑实业。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十四

本文目录。

西安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次的建筑认知实习选择在西安,更多的是它有较为完善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建筑中融合了地域文化,做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建筑与在它基础之上做出的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激发我们去思考。在这里先介绍几个西安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的标志。大雁塔又名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建于唐永徽三年,初建时为方形五层楼阁式塔。史载:建筑大雁塔是用来保存唐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武则天长安年间因倒塌而重建,高十层,后被战火毁掉上部三层,剩余七层,后唐长兴年间曾经修缮。明万历年间在塔身外面包砌一层面砖,形成今日的外风。大雁塔现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内各层架楼板,设木楼板直通顶层。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定瓶葫芦。整个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范。

与大雁塔齐名的是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平面方形,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震落塔刹和塔顶两层。塔身现今剩余十三层,残高约四十四米,开式为密檐式佛塔。塔身结构为单层塔壁,内部设林楼梯直通塔顶,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下檐砌菱角牙子。外壁南北开辟券门。塔身逐层递减,叠涩渐次收分,造型俊秀挺拔,俏丽柔和,为唐代密檐式塔的典范。

从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造型和特点可以看出,唐代的技艺已完全可以建造高层建筑,因塔大部分采用木构架,虽历经数次大地震却完好无损,但因木构架不利于防火,难免会因人为或自然雷火而毁坏。因而,中国古建筑保留至今的屈指可数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今大雁塔周围已经布置成一个大型的休闲文化广场,成为西安市一个展示以唐文化为主的主题广场。

钟鼓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安的中心地段,周围有大量的古典式建筑,而且现今又出现了许多国外的建筑,如何组织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地位与关系是关系到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同时还有古城墙的与周围环境的有效结合问题,西安的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安市在保留了城墙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墙的景观作用。

张绮曼教授指出,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可能定应该说在西安做现代的建筑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西安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筑风格已经完全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能够融入地方特色是建筑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定位在一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上,若按照一个朝代的风格进行统筹也不太容易。西安城应该用传统的风格来统一建筑风貌,不主张复古、仿古,但传统的符号、文脉和地域特点应体现于当今的建筑风格里。

在西安的日子里我们也认识到了在西安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仿唐式的建筑,如大雁塔广场两侧的建筑风格是完全的唐式风格,还有钟鼓楼广场周围,也有不少的仿唐式建筑,唐式建筑已经完全充斥于西安的大街小巷,但是在西安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不仅在西安,在国内也是普遍的现状,就是外貌类似古代风格的建筑太多,其结构完全都是钢筋水泥,仅为形似古建的虚壳罢了。在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古典建筑的人员少之又少,能把古建筑用在现代社会的例子就没有几个了,象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竟然没有象日本那样的专业,完全用古典传统做法研究古建,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

去过西安的人也都知道,钟鼓楼广场,西门内建筑,风格类似徽派,甚至还有山墙,我对古建民建所知甚少,但是至少应该不是唐代建筑元素吧。还有西安的大街上也出现了西方建筑,西方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它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的几何化,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在这样一个风格不统一的城市里没有真正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屋顶斗拱满大街摆只能归结为中国城市发展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单调与重复性,城市定位的过度绝对化.过度强调单一价值单一形式,只能让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只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

做西安的建筑,张锦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不但黄帝陵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肯定能够留传后世的,新建的大唐芙蓉园更是让人感觉仙境一般,张锦秋就是擅长从唐代的风格中提取设计元素,真正地从地域特色出发,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做到了真正的神似。我们需承认张锦秋对古典建筑造型法则的把握能力如何能够继承我们自己的古典,我们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如何能让这桩数千年的古树抽新枝,发新芽,是我们每个后来人的责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

从西安的建筑风格上我对建筑的地域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各个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因此真正的地域主义形式应该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所构成的,讲地域主义如果忽视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地域主义一定是切合当地发展的,是更多地挖掘文化、地域内涵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地区也会有一个地区的特色。世界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格与文化。大到国外,如地中海地区的通身白色外壳,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埃及的金塔;小到中国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楼,皖南的粉墙黛瓦,还有陕西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镜堂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世界范围内,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作为学生我们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我相信只是我们能以认真学习的态度去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文化,努力学习西方适合我们吸收的建筑思想,我国的建筑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会在我们的大地上出现更多更好的建筑,去实现我们真正的地域文化。

返回目录。

xx年世博会的。

口号。

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xx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xx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xx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

名言。

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面积18亩半,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厅堂楼榭。原来供园主享乐生活用的建筑物,如远香堂、玉兰堂、香洲、小沧浪、等,集中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是住宅的延伸。园北部则山池树木并重,以建筑辅之。远香堂是中部的活动中心,回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

总结之,拙政园有以下几个特点:

a、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皱瘦漏透。水以曲见长,灵石点缀。尽可能多的采用曲线,与西方园林的规整严谨大大不同。进门用一黄石假山抑景,以求豁然开朗之感;回廊曲折,采用对景,以求步移景异;众多建筑在窗户上采用框景、漏景、增加径深与光影的变化。

b、绿树荷香、色调天成。植物众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颜色变化增加了丰富性。

c、庭院错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厅、堂、桥、亭、台、楼、阁、榭,置于水体、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d、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园中主人附庸风雅之地,匾额、楹联、石刻、题都是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2.甘熙故居。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甘熙故居包括南京城南的南捕厅15、17、19号以及大板巷42、46号,是南京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这篇古建筑群有四条明显的中轴线形成四组多进穿堂式建筑,各组建筑间有备弄与腰门相连,同时所有后门均与后花园相通,充分体现主人居家理念,并表现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整个建筑严格遵守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典型的表现是窄小而高墙耸立的备弄,它既有防火功能,同时也是供下人通行的通道。坐南朝北的朝向也是取商家风水的吉祥寓意。

住宅中有很多细节表现了传统民居的科学与智慧,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例如,大厅对面墙上的小孔可以在夏天架竹竿搭芦席乘凉;室内有隐蔽的水井在夏天纳凉,保存瓜果蔬菜;跑马楼的天井通透,又可收集雨水;屋外墙角留白处栽一株芭蕉,即填补了色彩,又有了“雨打芭蕉”的妙处。

笔者认为,甘熙故居经过好好的打造是有可能成为南京的“第二个夫子庙”的。但是,又有保护与开发缺乏合理性,公共配套设施不够,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断层,使其成为一个淹没在庸庸市井中的“城中村”。

3.忠王府。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忠王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是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旧址。它接近拙政园,紧邻苏州博物馆,由苏博的出口可以直接进入王府,衔接自然。基本格局保持中、东、西三路。可以看出,王府在开间布局、色彩运用上比普通民居要更上一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次,王府的院墙要比民居高几许,回廊也构造的横平竖直,体现了王府的尊严与霸气。但是,夹在开发完善的拙政园和设计细致的苏博之间,忠王府无疑成了一个附庸,处境及其尴尬。没有力度的开发与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多扇关闭的大门成了它的软肋。

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它的利用潜力。比如,拙政园的主题花卉节、园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梦回童年、民俗博物馆等等,这也是历史文物的保护途径之一。另外,这些建筑内的配套公共设施也是值得推敲的,比如无障碍通道的布局。

1.上海新天地。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以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它是国际知名的旧房改造项目,以“传统与现代结合”为设计理念,用现代技术保留了建于20世纪初期的石库门老建筑。现在,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休闲聚会场所,并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的清单中,还成了中国房地产区域改造的经典案例。

石库门是老上海的特色。当年设计者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了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居民。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厅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现在新天地建筑的外观还保留着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为现代都市人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原先的一户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

新天地为何如此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a.定位----上海新天地是一个“mall”

新天地的定位分为三个阶段:综合性历史旅游景点国际交流聚会地点。

b.选址----以高档住宅支撑。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紧邻淮海南路,处于“市中心的中心”。而淮海路是上海高档消费的成熟商业区。其目标群体是上海小资一族、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以及中外游客,这与上海淮海路的消费群体实况相吻合。而且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与新天地一湖之隔就是高档物业“翠湖天地”,具有足够购买力。

c.模式----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

新天地只租不卖,管理与经营分离,这样的模式与国际mall运营模式同步,也被国内大部分专家认可。

d.盈利----以房地产来带动。

表面上看来,上海新天地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但实际并非如此计算。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翠湖天地可以说一分钱广告都没有投,现在还有xx多人在排队买第二期,且平均房价业是最高的。(同理,当初投资方是以公益性质的人工湖以及绿地为代价从政府拿到了太平桥地区的52公顷土地。看似这片公共绿地浪费在市中心地段浪费了不少资金,但是对由此而房价上涨的翠湖天地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买卖。因此,这对房地产的开发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现在有不少地区都在垂涎上海新天地的火爆。但是克隆上海新天地是需要有条件的,并不是将其原样搬过去就会成功。上海新天地的原版只能在上海,别的城市的“新天地”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地域文化来进行理性规划。时尚也是具有厚度的。

2、南京1912。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是南京人精彩的“夜生活”。

1912平面图。

在空间和功能组织方面,l形广场以4个广场作为功能组团。西南端主要用于相对比较高档的餐饮和休闲。东北端的太平广场则主用用于酒吧业,把在传统观念里比较嘈杂的酒吧置于环境较隐蔽的总统府北侧,避免和长江路的文化气息起冲突,这样的布局也起到分流的作用。

17幢建筑,其中5幢是原有的民国建筑,最高的只有三层楼,大多数建筑是两层楼甚至是平房。在建筑外观上,大多数新建筑中,毫无修饰与浮华的青砖既是墙体,又是外部装饰,尽量做到简约无粉饰,尊重当时的风格。街面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比例为1:1.5,适合漫步其中没有压迫感,临街建筑界面有所进退,绿色小品以及台阶、灯杆等都在统一中求变化。

当初规划1912时是有争议的。按照最初的规划,这一片地区都纳入总统府内,做成展馆的形式。但最后还是把它作为"总统府"的一个配套设施,总统府通过院墙的通透式窗户与1912相互融合。在这个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商那里,1912的目标被表达成了"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将"南京1912"打造成一个“中西合璧、时尚互融、文化精彩”的现代城市客厅。尽管都是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可以看出1912对商家的定位和要求还是很严格的,避免和总统府的民国气息相去甚远。

可以说,1912是对新天地借鉴的一个成功案例。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不同。1912的消费人群还是市民为主,在白天的人气远不如晚上。这与两个城市的性质是相关的,南京相对保守,而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新天地这块时尚地标更易达到它的预定目标。

3、建国中路八号桥。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八号桥位于建国中路10号,临近淮海中路商圈,交通方便。占地11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前身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

八号桥是由1~9号9座楼组成,它保留了老厂房原有斑驳的砖墙、管道和地面等工业特征,并且注入了新的元素。每栋楼内部分割成一件件小的工作空间,供不同租户入驻,保证其私密性,同时又预留出会议室等共享空间,保证了人与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交流。每座建筑都有天桥相连,通透的玻璃幕墙体现了视觉效果的现代感,整体风格延续,合理通畅。现在,8号桥已经成为了上海创意产业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服装设计单位,还举办众多的时尚派对、艺术展、商业交流等。

八号桥对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除了拆掉新建外,还是有另外的利用方法的。旧物利用,节约了成本,又体现了工业与创意的所在。但是,需要主要的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与其区位有关,而且对建筑内排水、消防、通风等也有要求。

4、田子坊。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仅420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在田子坊狭小的弄堂里,各式小铺林立,这些小铺不仅仅是商铺,更是创意视觉的展示空间。虽然说白一些,田子坊的布局紧促拥挤,但是却保存了上海早年市井生活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在这些基础上发展的文化产业,使过去和现在完成了一个交接,形成了上海的文化品牌。政府也将从房地产和税收的增长上得到巨额财富。

1.仙林大学城。

时间:7月3日地点:南京。

仙林新市区位于紫金山东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北至312国道,西至绕城公路、东至七乡河,规划面积80平方千米,是南京市总体规划三大新市区之一。新市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特别是地铁2号线的建设。仙林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结构特殊,规划以东西向的仙林大道和南北的九乡河为主轴,以两个“十”形生态廊道为骨架,构建了“4个综合片区+2个it团”d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其中,仙鹤片区是仙林大学城的主体地区,规划高校用地856ha,可容纳在校生约12万人,亦吸引了南师、南财、南理工等众多高等学府。通过对现有学校用地调整和新学校的布局引导,形成大学城内部南北向的公共设施轴和东西向的生活轴,作为大学城学生和居民的主要休闲活动交往场所,努力实现真正的设施共享,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我们着重参观的是南京示范大学新校区。其教学区呈轴对称布置,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为大门世纪广场教育广场图书馆广场图书馆阳光塔,贯穿了教学区与行政区组团。副轴线为东西走向,贯穿生活与文体设施组团。

整体道路网方向指向性好,功能组团分区明确。图书馆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在形态上有如翻开的书本,又像展翅的雄鹰,颇有寓意。从立面来看,纵向为主,支柱粗大,横向较细,形成对比。屋顶用简洁的空架与复杂的屋面形成对比。

南师校园规模宏大,但在里面行走却发现了问题。校园尺度并不是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按照车的尺度,所以建筑单体之间分布松散,道路过于宽阔,产生距离与疏远感。这种宏大的尺度在大学规划里其实是完全不必要的,不仅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江宁大学城。

时间:7月3日地点:南京。

南京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毗邻江宁区东山镇。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18公里,临近沪宁告诉公路,水陆交通比较方便。规划用地约24平方公里,容纳学生13万人。规划凸显环保特色,并设置了鹭鸟自然保护区。

我们参观的是南京工程学院。各功能组团以图书馆为中心环状分布。道路注意人车分流,环形路以及从中心放射出去延伸到各大门的映天、映山、映晖、映心四条路为车行道,其他以人行道为主。校区南部为一天然湖,形成生态区,行政与教学区分布于西部,生活文体组团分布与东北部。校区内的建筑主要为现代风格,体现工业元素,大气而富有时代感,与学校教学的特色相吻合。

大学城建设,着眼并不在与大,而要讲究“小而精”,讲究人性。我们的浦口校区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值得肯定的。而某些大学过于追求形式的宏大,形成现代的“圈地”现象,费财劳力,各大学间距离相距太远,难以形成体系规模。大学城中要重视资源共享,充分交流,还要发展城内的交通、生活配套设施。有人把南大浦口校区比作是“孤岛”是可以理解的,周边环境人文气息、都市气息不足,使大学得了贫血病。纵然大学城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但是力量还是有限的,还要靠政府等机构的帮助,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模式。

1.陆家嘴cbd。

时间:7月7日地点:上海。

陆家嘴中心区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是由黄浦江、浦东南路和东昌路围成的一块面积约为1.7km2的扇形区域。它处于上海的心脏部位,和外滩一江之隔,属最佳城市区域,是最具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黄金地段,是发展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最佳区域。被喻为“黄金心脏”。目前,陆家嘴cbd是在国家大力开发浦东的大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上海六大cbd中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中央商务区,服务范围辐射至全国甚至国际。

空间布局是以世纪大道为主轴,由小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竹园商贸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和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地区组成。地块内高层建筑林立,特别是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已经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新建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与金贸大厦毗邻,两者距离很近,高度也相差不多,两者并立并没有减弱金茂的标志之感,反而使整个建筑群更有腾飞的气势。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陆家嘴华丽的外表下还存在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功能比较单一,居住和工作地点的分离给过江交通造成了不少压力,需要再加强立体交通和轨道交通的建设。

2.河西新城、奥体中心。

时间:7月4日地点:南京。

河西新城位于南京西南,河西新城规划定位为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河西新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以及西部江心洲四个地区。新城的道路为格网状,比较总要的交通线路为已经建成的地铁1号线、滨江大道以及梦都路和奥体大街,即将建成的地铁2号线与过江隧道将加强河西新城与主城的联系。

滨江风光带是河西新城打造的特色项目。它位于滨江大道与夹江之间,北起三汊河桥,南至长江三桥,全长约15公里,最宽处约600米,通过对扬子江的体验,设置一系列亲水景点,使它成为富有长江特色的公共游览区。它分为为活动区、休闲区、自然生态区以及景观轴线四部分。

大功能区。整个场馆气势磅礴,造型现代而独特,既符合河西新城的现代气息,同特有的金陵红又是出自于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河西地区存在人气不足的缺点,主要是由于社会阶层不够多样化,人口单一,应该适当发展混合用地。

3.苏州工业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市以老城为中心,东、西两翼分别建设了新加坡园区和苏州新区,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

苏州工业园区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离苏州老城区1公里,距上海80公里,靠近沪宁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

园区以现代大道为分界线,左侧主要为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右侧为生活区。并且沿着金鸡湖的岸线,增加了绿化积和亲水空间,提高的园区的宜居性。

这次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7天,但是却给我们一个初步认识城市、认识建筑、认识规划的实践机会。感谢于老师和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一路上,从巧夺天工的古建到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从息息相关的大学城到高楼耸立的cbd,从娓娓道来的展馆到肃穆严谨的纪念性建筑,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而我们将会使城市更加美好!

1.实习现场记录。

2.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河西的未来和发展,xx年10月。

3.卢波、段进,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规划调整。

4.上海城市规划馆网站。

5.中国园林网。

6.八号桥官网。

7.南京仙林城官网。

8.

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上海田子坊为例,对其保护和利用的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对其在中国旧城改造中的现实意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旧城改造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创意产业。

conservationandadaptive-reuseofhistoricbuildingsisoneofthemostimportantscientificissuesintoday'surban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china.

takingshanghaitiansquareasanexample,thepapermakeasimplediscussionofthemodeofprotectionandreuseofit.meanwhile,thepaperwillalsoanalyseandresearchitspracticalsignificanceinthetransformationoftheoldcityinchinainthefuture.

旧城改造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一些规模和体制不能跻身前列的建筑群来说,保护工作就变得很尴尬。于是,在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这些建筑群就常常面临着被动拆迁的命运。但是,正是这些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进程中朴素的市井生活和工业历史痕迹,具有不可估价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并且,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单纯的拆迁和重建并不是经济的开发模式。上海田子坊利用和保护的双重保护模式,代表了旧城改造中新的出路,不仅保留了当地的文脉,也创造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本文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出发,通过对现场参观的总结和相关案例资料的分析,分析并研究田子坊的开发模式以及在旧城改造中的可应用性。

1.历史追溯和现场描述。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全长仅420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和仓库建筑,建筑以二三层楼为主。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在田子坊狭小的弄堂里,各式小铺林立,布局紧促拥挤。商铺主要以各式各样的首饰、艺术品、服装、小茶吧、古玩为主。在某些商铺里还可以看到保留的尖顶、木梁、老虎天窗、高悬铁质吊灯等等,到处充满了怀旧的气息。其中,有几家店铺是知名画家和设计师的工作室,还有一栋楼是作为展览美术作品之用。

2.开发方式和产业分析。

田子坊是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并且获xx年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被成为“上海的苏荷”。所谓创意产业,就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体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实践。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

在田子坊开创的创意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条件。一般来说,一个地区要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有历史、经济、政府、环境支持等方面的条件。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条件,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工业建筑。上海的gdp贡献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xx年上海的gdp突破了5千亿元,人均达到490美元,xx年预计将达到人均7千美元的gdp收入,因此上海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另外,上海发达的服务业与旅游业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产业环境相对来说非常有利。

对田子坊的开发可以说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自发形成的过程。居民利用田子坊丰富的资源,居民把住宅、仓库、厂房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集中的租给画家、艺术公司、商人等等,在其他地方另觅住处,而艺术家们在这里也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例如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等等。不仅画家们的作品成为了不朽的经典,连他们的故居、他们的生活气息也成为了田子坊的另一笔不菲的资源。例如陈逸飞的故居和画室成了后人缅怀它的最好去处,故居中陈列的草稿与画具吸引了大批的游人,关于陈逸飞的传记与他画作的复制品也成了商家的一个很大的卖点。

并且在田子坊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从中获得了比较丰厚的税收。

3现实中.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来,上海人口和地价的上涨以及快速城市化使上海土地的供应十分紧张,虽然在边缘已经建设了松江、浦江、安亭等新城,但是老城区的土地却仍然十分抢手。泰康路东邻思南路、西接瑞金路、南靠肇嘉浜路、北面复兴路,可以说是上海的黄金地段。

但是泰康路风貌区并不属于法定的市十二片历史风貌区,政府给予它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力度还不是很够,使其一度面临拆迁的危机。目前,泰康路近瑞金二路地块将拆除旧房、新建现代化封闭式的高级住宅区。田子坊虽幸免于难,但是却成了城市钢铁和水泥高墙夹缝中的一个小的角落,即使保留,它被包裹在一片不和谐的高楼中,也是不利于艺术家的灵感挥发和商机的诱发。一旦脱离了艺术家们的庇护,田子坊的也失去了它当初的意义。于是,这样的局面引起了诸多专家和市民的热议,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成为田子坊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旧城改造,在很多地方单纯的奉行着推倒重建的原则,兴建了大量的高层现代化建筑,彰显了该地的政绩新貌,却让一个城市的文化失去了连续性,并且这样的方式牵涉到拆迁与重建的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并不是完全优化的做法。而田子坊的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却引导了另一种旧城改造的方式,在中国目前的旧城改造运动中,它主要又以下几个现实的意义:

1.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

《马丘比宪章》在“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指出“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取决于城市的形体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能够深刻地再现城市时间轴上的某一段历史风貌。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应该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历史建筑物可以继续原有的用途,或者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或者改变其原有用途,作为博物馆(如甘熙故居中的民俗博物馆)、办公楼、学校的图书馆等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公共效益的保护方式,其实还是可以有用带有商业性质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例如田子坊、新天地、南京1912等等。这些商业性质的开发模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田子坊的特殊之处是其创意产业的发展。利用历史建筑的本来风貌和空间尺度,加以修葺、规划(主要是通风、消防、卫生等方面的重整),以商业的模式推广出去,吸引商家入驻。而田子坊与创意产业的结合又是它的一个新的亮点。这样的创意产业生产的是“绿色gdp”,不仅可以创收,而且对历史建筑物本身的破坏又降低到最小。

但是,这样的利用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建筑与街区的改造,一般来说,经过时间的打磨,建筑的内部以及街区的景观设计、基础设施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者过于简陋与现代生活要求不符。这时就要对建筑与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特别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以及取暖等管线的改造。在景观设计方面,要注意与周围的环境保持整体的和谐性。并且应该保持适当的居住人口和好的环境质量,保持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活力。

2.旧城改造的经济化。

旧城改造是一种经济成本很大的项目,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将成本降到最低是需要经过精密计算和抉择的。在中国大部分的旧城改造中,政府往往经济力量不足,所以常常要依靠和开发商合作的方式。但是开发商由于自身社会属性和追求目的的原因,其大部分做法又是以推倒原有建筑后建商业高层或精品住宅为主,虽然创造了暴利,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推倒这些还有利用价值的老建筑,却是一种资源、财力、人力以及物力的浪费。

田子坊是居民自发组织、改造而来,基本上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却为政府创造了很高的税收收入,并且连同八号桥等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蓬勃发展。这样就使城市经济发展多元化,在创造高额gdp的同时,优化了城市整体的经济结构,使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够走的更好更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说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形势很好,但是国家的财政还是很紧张,在旧城改造中的这种“节俭之风”还是有必要实行的。

3.新的城市文化景观。

现在田子坊已经成为上海“工业旅游”的重要一站,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观街区。可以设想,假如当年推倒重建的话,只会在原地多一群没有个性的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而已,城市和街区就会出现文化缺失,历史断环。田子坊这样的空间标志,虽然并没有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外滩那样的城市地标知名度高,但是在《华盛顿宪章》中提到“一切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造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表现。这些文化财产无论其等级多低,均能构成人类的记忆”。在唤醒人类历史文化感知的方面,田子坊与上述建筑并没有地位上的悬殊差别。

利用田子坊这样的模式,使城市增加了本身的文化内涵,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并且也使城市文化景观在层次上显得更为丰富。人性的怀旧与向现代的奔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优化格局。

总结:

通过田子坊保护和利用模式的分析,特别是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对我国旧城改造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和建筑群都适合田子坊的模式,田子坊的建筑历史年代不是很长,建筑用材等没有完全破坏,经考察,都能达到继续使用的程度,适当的改造后对使用并不造成影响。并且从整个大环境来讲,田子坊的发展有其深厚的城市根源和人文支持,完全照搬不仅不能造就第二个“田子坊”,反而会给城市的发展起到不良的后果。所以,要发展这样的比较特殊的模式时,要对当地的情况做好充分的评估工作,因地制宜的根据实际选择最优的方案。

1.王建国、戎俊强,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时代建筑》,xx。

2.王建国、蒋楠等,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建筑时报》。

3.创意产业论坛。

4.田子坊官方网站。

5.视觉同盟。

6.

返回目录。

【前言】。

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二、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十五

一、本次实习主要有三个目的:

(1)深入司法实践的第一线,了解司法审判的全过程,在熟悉审判程序的同时,发现其间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缺陷,从而加深对中国现实司法的理性和现实性思考。

(2)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深度与高度认识,尽力用一个法律人的身份和思维去思考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之道。

(3)利用本次机会,找到从法律学习者到法律工作者身份转变的现实途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背离,现实与模拟的差距,从而在背离与差距中找到平衡点,给自己的专业修养和现实能力给一个准确的定位。

二、实习主要过程。

(一)实习前。

不少同学常抱怨说,在法院里大都要被人差遣,只能做些跑腿的事情,但我觉得,当我们走到社会上,谁一开始能够不被人差遣呢?即使自己做老板,也是需要付出更多辛苦代价的。至于跑腿,每个人都要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只要你努力积极,依旧能够学到许多出乎意料的东西,包括一些理论的落实,包括感受工作的氛围,同时也包括在一个小集体中的待人处世。

(二)实习中。

我在实习期间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重要的事情,这是了解每个案子案情的关键,也是接触各类案件的最好机会,当我仔细认真的查阅和整理过一本一本浓缩了法院工作流程的卷宗之后,我逐步地了解了法院的具体工作,以及法官的办案思路。

其次,在行政庭实习做的很多的就是法律文书的制作与书写,有时也会帮着书记员填写一些执行通知书、传票、提押票、公告。这些法律文书的制作,毫无疑问都有一个比较模式化的框架,但是其中的内容却是需要你根据每个案子的情节来构建的,这就需要我们十分地仔细和谨慎地去抓住每一个细节问题了。在法律文书书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理解了许多理论问题。一个案子的案由字数可能最长也不过十来字,但是我们却不可忽视这几个字,判决时对一个案子的定性是很重要的。

最后,在法院实习,最大的方便就是可以经常去旁听庭审。开始的时候,总是不敢去跟法官提出来,后来,庭长跟我说,来实习最好的不就是去旁听吗?勇敢的跟法官商量就是了,他们会同意的!结果,真的是这样,法官们都对我很好,我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旁听庭审。庄严的法庭、神圣的气氛、严格的程序、激烈的辩论,身处其中,至少可以让人感觉到程序的正义在这里是一种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旁听的过程中,审判人员对整个案件的驾驭能力、清晰的思路、逻辑严谨的语言着实令我羡慕和惊叹。虽然已经学习了两年半的法律,但在旁听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到了我们仅有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积累实际操作的办案经验和社会阅历。

(三)实习后。

具体说来,我在实习中主要有以下收获:

第一,基层法院法官的优秀素质加深了我对法官职业的认识。

我实习的民庭的法官都具有长期司法审判工作经验,在审判案件时对庭上情况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掌控能力。法官之所以威严,除了法官职业本身的威严外,还需要法官自身的人格魅力。廉洁公正,自省自重,是对法官的基本要求,欲望永无止境,欲望也是不能自拔的深渊。法官的个人魅力还体现在法官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法律专业素养,时刻清晰的理性。

第二,我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司法文书的写作要领。

实习期间,我整理了大量的案件材料,这些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在学校所学知识的不足。

三、实习所想、所感。

在法院我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城管拆迁工作所引起的纠纷。

实习让我在学生和走上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之间有个良好的过度,是自己人生的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使我提前了解了社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做好了思想和能力等方面的充分准备,为就业打好了一定的基础,对我的将来有着重要的作用。

短暂的实习期一瞬即逝,看似漫长的两个月的工作也在白驹过隙间走到了终点,看着自己在那些天来所经历的诸多案件,看着自己在那些天来所整理的卷宗,所做出的每一份文件,这段过程不可谓不充实,期间经过的每天,结交的每一位同事朋友,都是我难以忘怀,衷心的祝福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佳的表现,我也会怀抱着这段充实美好的经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走向自己的未来。感恩这些天的实习,能够有这样的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十六

实习目的:

通过对各类公建、商业步行街、广场、园林高校建筑和传统城镇风貌等内容的参观、认识、体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建筑素养,以形成对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及传统小城镇建筑风貌的感性认识,学习各类建筑的外观造型,平面功能布置,空间序列排布,交通空间组织以及细部节点的设计等,培养对建筑作品的读解能力,和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尽可能最大量的收集各方面资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习地点: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

实习时间:

20__年8月13日至8月26日。

实习内容:

为期十几天的城市认识实习已经结束了,此次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建筑群、旧建筑改造、宗教类建筑、园林类建筑等。让我既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又领略到了现代建筑的宏伟壮观,同时体会到了未来建筑的蓬勃发展,感触颇深。

一.古风古韵——感受古典的韵律。

1.故宫。

故宫原名是叫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了。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故宫南北长约961米,东西宽约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约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约12米,底厚约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午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约9.9米厚约8.26米。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建筑特色:。

北京故宫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

(1)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2)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

(3)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

(4)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

(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6)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2.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其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时名天地坛。嘉靖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嘉靖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清廷入关后。乾隆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3.苏州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小感:从北京到苏州,一南一北演绎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切,皇家园林大气磅礴,苏州园林温婉如水。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十七

姓名:

院(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1-建筑学。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20xx年8月13日至20xx年8月26日。

实习目的:

通过对各类公建、商业步行街、广场、园林高校建筑和传统城镇风貌等内容的参观、认识、体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建筑素养,以形成对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及传统小城镇建筑风貌的感性认识,学习各类建筑的外观造型,平面功能布置,空间序列排布,交通空间组织以及细部节点的设计等,培养对建筑作品的读解能力,和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尽可能最大量的收集各方面资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习地点: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

实习时间:

20xx年8月13日至8月26日。

实习内容:

为期十几天的城市认识实习已经结束了,此次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我们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建筑群、旧建筑改造、宗教类建筑、园林类建筑等。让我既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又领略到了现代建筑的宏伟壮观,同时体会到了未来建筑的蓬勃发展,感触颇深。

一.古风古韵——感受古典的韵律。

1.故宫。

古建筑群了。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故宫南北长约961米,东西宽约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约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约12米,底厚约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午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约9.9米厚约8.26米。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建筑特色:。

北京故宫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

(1)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2)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

(3)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

(4)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

(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6)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2.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其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时名天地坛。嘉靖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嘉靖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清廷入关后。乾隆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3.苏州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小感:从北京到苏州,一南一北演绎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切,皇家园林大气磅礴,苏州园林温婉如水。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十八

1.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我们对建筑结构工程的理解,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安排我们进行维持五天的专业认识实习。这个实习不仅是工程管理专业。

教学。

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让我巩固和深入理解了即将要接触和学习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课程学习积累了感性认识,而且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2.实习流程:

这次实习维持五天,时间从8月21日到8月25日,地点是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周围的工地。第1天上午学校老师为我们开了认知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下午主要是参观了工地上建筑的结构以及巧妙的结构方案布置;第2天参观的地点是学校西面的某工地的一些建筑;为了理论联系实际,第3天的任务是到某工地施工现场观看施工技术和一些施工细节处理。第三天下午由系主任为我们作报告;由于天气的原因,第4天就在学校教学楼教室观看施工方面的视频录像,第五天我们参观了张家口第一建筑搅拌厂。

3.实习内容:

3.1观看房屋的结构。

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学习,我了解到建筑结构主要分为2大类。按结构材料,结构类型可以分为木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等。按结构体系可以分为排架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组合结构等。这次实习中,第一天参观的工地都是框架结构;第二天看到的住房结构大多数为砌体结构;国际建材城的内部结构中,是剪力墙结构。老师讲解到说,如果是单层厂房,为了经济合理,一般是排架结构,这样利于大空间的处理;多层建筑可以是框架结构,高层为了抗震的要求且经济合理,一般是剪力墙结构。通过实习时的理解和资料的查看,我简要介绍一下实习过程中见到的结构的定义及分类。砌体结构———以砌体为主制作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它包括砖结构、石结构和其它材料的砌块结构。分为无筋砌体结构和配筋砌体结构。

混凝土结构———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包括素混凝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1.素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2.当在混凝土中配以适量的钢筋,则为钢筋混凝土。由于这两种材料温度线膨胀系数接近,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的材料才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前者主要受拉,后者主要受压。3.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之前,利用张拉配在混凝土中的高强度预应力钢筋而使混凝土受到挤压,所产生的预压应力可以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大部分或全部拉应力,也就提高了结构构件的抗裂度。

排架结构———由两边的柱子,有一个屋架支撑在柱子上,形成了这样的一排,下面又是一排,在这两排上面上屋架之间放上一个板子形成个空架连续的房子。排架的特点是在自身的平面内承载力和刚度都较大,而排架间的承载能力则较弱,通常在两个支架之间应该加上相应的支撑,避免风荷载的一个推动,发生侧向的移动。

框架结构———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

剪力墙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并用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

3.2观察房屋的细部处理。

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我领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任何事情都如此,建造房子也不例外,在施工过程和技术处理上常有一些细节应该注意。这决定了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结构师的必要条件。下面我讲一些我在实习中学到的细节知识。

3.2.1施工时的应注意的缝及其功能。

在第一天参观的建筑楼中,了解到裙楼与主楼之间是没有连接的,之间有缝,是沉降缝、收缩缝,抗震缝的三缝合一。

伸缩缝指的是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置的间隙。伸缩缝又称温度缝,是建筑工程常用名词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厘米到3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

沉降缝是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贯通的垂直缝隙。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3.2.2屋顶与柱子的衔接处理。

在国际建材城的建筑中,老师讲解道,屋顶和柱子之间是铰接的,有缝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了抗震的能力。当房子偏移时,屋盖的移动柱子的移动是各自独立的,这样有利于保证房子的整体稳定性问题。当柱子间距比较大时,还可以设置构造柱,这样不仅划分了空间,也可以加强整栋楼的稳定。在结构实验室中,其两侧柱子是典型的工业厂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蹄,用于安装吊车的轨道,这也应注意铰接的处理。

3.2.3钢筋混凝土成型问题。

在观看施工施工视频时了解到: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骨架,依靠握裹力与混凝土结合成整体。钢筋加工制作时,结构施工图要将钢筋加工表与设计图复核,检查下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钢筋加工,经加工后的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钢筋连接与安装时,钢筋表面应洁净,粘着的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在钢筋捆绑时,需要注意交接点的扎接要牢固,不能使结点产生错位,否则会引起房屋稳定性问题。

当捆绑好钢筋后,就要浇注混凝土。在浇注时,最重要的是混凝土的均匀、密实性问题。因此,要求工人严格捣平并仔细检查。当遇到下大雨时,要用帆布遮住,防止雨水稀释水泥,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当然,以上都列举了一些主要的,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作为一个施工人员必须掌握这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施工员,才能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3.3了解施工的主要的流程。

这个主要是通过观看“深圳帝国大厦”的施工过程理解到得。该大厦的建成又为深圳添加了一个标志性建筑。

首先,需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正如在施工时看到的一句横幅:“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我们去工地实习时,都每人发了一个安全帽。任何一个施工单位都非常重视安全问题,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

然后,由施工单位安排施工流程,管理制度。从上到下都有严格的管理,明确的分工。任何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施工技术也非常强硬,不懂得问题,马上开研讨会及时得到解决,这样就缩短了施工时间,到达提前竣工的目的。这个环节,应体现人人有责的思想,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则,才能建筑造出安全、经济、耐久的建筑!

3.4脚手架的安装与固定。

脚手架是为建筑施工或安装施工而搭设的上料、堆料以及施工作业用的临时结构架。按所用的材料:分为木脚手架、钢脚手架和软梯;按施工的性质:分为建筑脚手架和安装脚手架;按搭接形式和使用用途分为:单排脚手架,双排脚手架,结构脚手架,装修脚手架,悬挑脚手架,模板支架等等。安装脚手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构架结构稳定,构架单元不缺基本的稳定构造杆部件;整体按规定设置斜杆、剪刀撑、连墙件或撑、拉、提件;在通道、洞口以及其它需要加大尺寸(高度、跨度)或承受超规定荷载的部位,根据需要设置加强杆件或构造;(2)联结节点可靠,杆件相交位置符合节点构造规定;联结件的安装和紧固力符合要求;(3)脚手架钢管按设计要求进行搭接或对接,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搭接时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无设计说明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0cm(模板支撑架立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另外脚手架还要保证必要的防护安全措施,这样能有效地提供安全防护,防止架上的物件发生滚落、滑落,防止发生人员坠落、滑倒、物体打击等,从而保证工人施工时的安全,进一步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理念。

3.5构造筋的配置。

4.实习。

总结。

经过五天的专业认识实习,我感受颇深。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近距离的观察了房屋的建造过程,以及观看相关的施工知识教学视频,以及系主任作报告时的生动内容,我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这次专业认识实习,也让我认识到:实践是大学学习的第二次课堂,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而且这次的认识实习主要是让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校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个实习,我也更近一步的了解了自己的专业;也深刻体会到,做工程管理这一行,需要严谨的态度及创新的思维,同时应借鉴他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虽然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不是很懂,但这并没有消沉我的学习兴趣,反而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奋进!

总之,这次实习我收获很大。同时,希望学校多开一些这样的实践课程。而且这次实习得以圆满完成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四位带队指导老师,老师们不仅在实习学习上给我们介绍各种专业知识,更在生活上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这里我要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此外还要感谢实习过程中给与我们大力支持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十九

指导老师:xxx。

项目名称:xx市天骄绿苑佳泰小区。

建设单位:xx市亿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xx市天工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xx市亿泰建筑有限公司。

实习学生:内农大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系建工甲班?

(1)结构形式。

当今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2)构造柱。

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定无论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界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上人屋面的女儿墙也应设置构造柱。、跨度比较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也应有构造柱。

而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加强砌块隔墙的整体性,应在砌块隔墙的适当位置设置构造柱或圈梁,具体设置位置和砖混结构的一样。

(一)施工缝、变形缝和后浇带。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现在多用3缝合一只有沉降缝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多用沉降缝来代替其他缝来使用。

(二)梁:按梁的常见支承方式可分为:简支梁、悬臂梁、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两端固定梁、连续梁。

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主梁、次梁、连梁、圈梁、过梁等。

门窗过梁。

门窗洞口上的横梁,支撑洞口上部砌体传来的荷载;传递荷载的窗间墙。

常用形式: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

圈梁。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砼梁、

圈梁:为了保证砌体的稳定而在砌体顶部或底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构造封闭梁(非承重梁)。它采用钢筋混凝土其厚度一般同墙厚,在寒冷地区可略小于墙厚,但不宜小于墙后2/3,高度不小于120mm,常见的有180mm和240mm。

在非抗震设防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的不得影响。

在地震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小墙的自由长度,提高墙体的稳定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

二、实习感受通过这次实际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体环节,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二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建筑认知实习报告300字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观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地参观,使我们通过实践对土木工程的施工现场和施工体系进行考查,了解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施工的基本知识,建立起初步的工程意识,激发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求知欲,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增加学习和从事本专业的自信心。

20xx年x月x日。

xx区建筑工地。

当我们一进入工地,不管老师还是工地师傅都要求我们带上安全帽,安全是工地上很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首要的问题。建筑生产活动多为露天高空作业,不安全因素较多,有些工作危险性较大,是事故多发性行业。每年死亡人数仅次于矿难,居全国各行业的第二位。从伤亡事故数量来看,仅次于矿井,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大很损失,制约着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建筑施工中的多发性事故不断发生,据统计,因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这五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5%以上。

引起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以包代管,导致安全管理薄弱。安全制度形同虚设,监管部门力度不够。在对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的施工安全培训问题上,现有的培训机制也不健全。有许多技术工人和施工管理人员相当缺乏施工安全知识,其中甚至包括某些工程监理人员。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日常检查中,经常可以发现工地上民工不戴安全帽,即使有的戴了,也不扣帽扣,而帽扣不扣等于不戴。目前,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好的队伍,从工程开工第一天起,就能高起点、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各级主管部门任何时候去检查工地,都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此外,我们在工地师傅的带领下,了解认识了许多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还有一些施工标准,许多都是我们以后要接触的,但由于时间关系,工地师傅只给我们介绍了一小部分。在现场,我们看到了部分梁的端处有不少伸出来的钢筋头,看上去比较奇怪。于是就问老师是什么东西。老师告诉我们那就是预应力钢筋。说实在的,提起预应力混凝土,我相信没有讲几个同学不知道,但是说到真正的,我估计则没有几个同学真正的见过。

这一次参观,使大家能从感官上对一些建筑构造有个直观的了解,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粗,在承重柱的四周有细一些的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我们看到上面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我们看到了施工后浇带,里面还有钢筋网。

老师告诉我们在施工完成后这些后浇带就会被浇上。在一楼入口处旁边,大家还看到了地下室的通风采光口。混泥土的裂缝原因及处里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裂缝的原因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

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

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只有(0。6~1。0)104,长期加荷时的极限位伸变形也只有(1。2~2。0)104。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是不均匀的,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

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建立安全体系至关重要,工程项目部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体系的第一负责人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立了安全体系之后各个部门要适时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补救。并且还要注意检查的时候要仔细、认真。加大管理力度,实现多管齐下管理建筑施工的时候一定要跳出侧重于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的怪圈,要注意多管齐下,要技术、经济、组织三者齐头并进。还要注意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要仅仅以包代管,更不要管理紧紧地依靠在包工头手里。还有特别要注意安全观路问题,每每我们都会看到因为全管理疏漏而导致的悲剧。

严把质量关、做好验收工作建筑施工作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建出质量高的建筑成品出来。所以在社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防止偷工减料,另外还要注意监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验收单位在验收的过程中千万不可马虎、大意,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标准,认真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地与施工单位进行协商。建筑施工是建筑得以实现的途径,解决建筑施工问题不仅仅是建筑施工者们的问题,也是所有人为共同关心的问题。

实习中我看到了建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这一方面与工人的节约意识有关,一方面也与监管人员的统筹管理有关,如果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那么或许可以产生更多的经济利益。另外,施工现场内外堆放着一些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的堆放既不美观又污染环境,能否将这些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也是我们可研究的一个问题。

整个实习过程虽然只有一天,收获是不少的,自己的所学和今后的工作实际还是有差距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接触到了许多之前不曾了解的东西。许多知识都是以前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通过这次实习,我增强了实践能力,离开了书本,切身来到工地才真正感受到实习的必要性,也使我认识到基础知识的不扎实。

总之,目前,我认为很多工程在施工管理中海存在很多不足,我也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探索出更多更好更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工作后将其运用进去,做出优良的工程。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二十一

为了通过参观典型建筑,建筑工地,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本专业的概貌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学校组织了一次参观建筑工地的实习。

20xx年xx月xx日

xxxx小区、xxxx体育馆施工现场、学校实验室

第一天下午,同学们来到xxxx小区,参观该小区。一路上指导老师就所看到的建筑给我们进行讲解,并给我们分析某一构造设置的作用,设置原因,设计的优缺点。同时结合具体的问题,告诉我们现行建筑规范是怎样规定的。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认真,及时发现问题并请老师解答,并及时作记录。通过大家有针对性的问答,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可以在建筑物顶上安装成排的短型避雷针,使其具有传统避雷针的效果同时又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虽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节约能源,但是规范禁止用户自行安装,以免影响建筑的整体外观,但可以在建筑物设计时将其统一规划、安装。我们还从老师那里了解到,该小区的设计理念是“爸爸是湖,妈妈是溪,我是快乐的小鱼儿”。事实上,这一设计理念也在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小区中的湖、小溪与周围的精致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拉近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

第二天下午,同学们又到xxxx体育馆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在施工现场的外面,我们惊喜的发现,这个建筑的设计单位就是我们学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所以同学们都很激动,参观过程中似乎也更加积极了。在现场,我们看到了部分梁的端处有不少伸出来的钢筋头,看上去比较奇怪。于是就问老师是什么东西。老师告诉我们那就是预应力钢筋。说实在的,提起预应力混凝土,我相信没有讲几个同学不知道,但是说到真正的,我估计则没有几个同学真正的见过。这一次参观,使大家能从感官上对一些建筑构造有个直观的了解,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现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粗,在承重柱的四周有细一些的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在三楼,我们看到上面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在一楼,我们看到了施工后浇带,里面还有钢筋网。老师告诉我们在施工完成后这些后浇带就会被浇上。在一楼入口处旁边,大家还看到了地下室的通风采光口。

第三天是我们的最后一次实习。地点在学校的结构实验室。由于是大型的实验室,并且实验内容比较特殊,所以这个建筑的设计也有很多特别的地方。实验室采用大跨度,框架结构,其中屋顶为网架结构。在实验室的柱顶上安有预埋件和钢板,通过螺栓节点连接屋顶的平板网架。据老师讲,采用平板网架和螺栓节点,适合于跨度不大的结构(50—60m)。在建筑组合上采用了错层的组合方式。建筑主体空间为实验室,在南面又加设了第二层,作为办公室。

由于实验的要求,实验室中设置了10t的吊车,相应就有吊车梁。这一点与工业建筑很像。但据指导老师说,在吊车梁与高侧窗的设置上有点问题。高侧窗正好被吊车梁挡住,影响了其采光作用的发挥。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在当初设计时就考虑吊车梁和高侧窗的相对标高,以免发生这种遮挡的问题。此外,在设计这种大型的车间形式的建筑物时,设在其相邻建筑物的南面,以免影响高侧窗采光。但这个实验室在这一点上设计的并不太合适,因为它建在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北面,采光会受到其影响。

(2)在屋顶增加几条条形采光带,增加采光,以补偿侧窗造成的采光不足。但应注意屋顶的防水问题。实验室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地面。为增强建筑的刚度,墙和地面采用的整浇施工。据给我们讲解的指导老师说,实验室内北部地面厚达1。2m,全为轻钢砼材料,因为北面安置有大型实验仪器,实验时对地面产生很大的荷载。而南面地面则和墙的厚度一样,采用预应力砼材料做成,为地面自承重。由于地面厚度相差较大,我们看到在厚薄地面的交界处出现了裂缝,但指导老师说,这并不影响使用,也不会影响建筑的安全性。这使我们放心下来。

通过参观实际建筑,我们增加对建筑的认识程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参观和老师的讲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的优缺点,我们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为以后自己的设计提供参考;通过实习,我们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通过在实际施工现场的参观实习,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二十二

本文目录。

实习时间:xx年7月30日。

指导老师:

项目名称:鄂尔多斯市天骄绿苑佳泰小区。

建设单位:鄂尔多斯市亿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鄂尔多斯市天工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鄂尔多斯市亿泰建筑有限公司。

实习学生:内农大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系xx建工甲班本站。

通过接触和参加实际工作,充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以后课程以及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1)结构形式。

当今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2)构造柱。

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定无论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界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上人屋面的女儿墙也应设置构造柱。.跨度比较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也应有构造柱。

而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加强砌块隔墙的整体性,应在砌块隔墙的适当位置设置构造柱或圈梁,具体设置位置和砖混结构的一样。

(一)施工缝、变形缝和后浇带。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现在多用3缝合一只有沉降缝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多用沉降缝来代替其他缝来使用。

(二)梁:按梁的常见支承方式可分为:简支梁、悬臂梁、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两端固定梁、连续梁。

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主梁、次梁、连梁、圈梁、过梁等。

门窗过梁。

门窗洞口上的横梁,支撑洞口上部砌体传来的荷载;传递荷载的窗间墙。

常用形式: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

圈梁。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砼梁.

在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圈梁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和空间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示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

圈梁:为了保证砌体的稳定而在砌体顶部或底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构造封闭梁(非承重梁)。它采用钢筋混凝土其厚度一般同墙厚,在寒冷地区可略小于墙厚,但不宜小于墙后2/3,高度不小于120mm,常见的有180mm和240mm。

在非抗震设防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的不得影响。

在地震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小墙的自由长度,提高墙体的稳定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

二、实习感受通过这次实际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体环节,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返回目录。

引言。

有学者说,生活的一大乐趣就在于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下一刻将要发生什么;而我通过这次认知实习,才明白:也许学习的一大乐趣就在于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明天将要学到多少有多大价值的东西。此次之行的路线一定下来,就恨不得马上就踏上出发的列车了。我想: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未知的进步空间吸引着我们一路向前吧。在我看来,所谓的魅力,就是如此简单。现在回想起来,杭州西湖艳绝天下的波光潋滟、苏州园林悠远意长的绿绿葱葱、上海高楼气压人心的嚣张气势,无不给我狭隘的眼界充了一次又一次的强电,将以前自己对建筑的认识提升到另一个全新的高度。现在的我全身都像拥有了一股新鲜的力量,给以后自己更深入的学习、体会这门学科予以坚实的后盾。

28日,盼望许久的认知实习如期而至,我们终于踏上了出发的列车。经过一夜颠簸,次日清晨,火车在杭州东站停住了。

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第一站。

乍到杭州。

试问,还有哪个能像杭州西湖这样令你浮想联翩?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那些湖水中倒影的景致,就连最普通的一棵树也会变成我相机里面跳跃预试的精灵。那一株株垂柳栽在哪里都没这里有韵味,那远处的宝塔夕阳中显得有些残旧了,我幻想着当年白娘子被关在雷锋塔里的情景,那份感动和情长不自觉就涌上心头了。

我们去时正值夏天,用苏轼的句子描述我眼前的美景,最好不过了。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游览完西湖后,我以为杭州看点所剩无几。内心的激动渐渐平复下来了,可是杭州带给我的岂能就是感动呢?是的,还有震撼!绝对震撼!

“建筑都是对比而知的!”老师不停地在跟我们重复。

一路上我们看着、听着、拍着、震撼着…。

杭州火车站大气而不失细腻。把大屋顶、斗拱这些传统的元素加以提炼融入其中,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符号了。熊老师要求我们不能光看,还要把交通流线记下来,最好是自己回去之后默写出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

像火车站这种类型的公共建筑,流线是相当重要的。杭州火车站底层有巨大的架空空间,有许多车辆就从这下面经过,一些服务性的商业门面也在底层。比如旅行社,银行什么的。一个大气的楼梯直接通向二层的主入口,杭州站三个醒目的立在上方。由主入口进去便是售票大厅。

车子开到杭州工业新区,花园小区、新式的住宅楼设计新颖,现在住宅设计讲究的是特色,不仅要住的舒服,环境宜人,在建筑形式上比以前也要注重多了,各个房地产公司是各出奇招,打出自己的招牌。虽然在车上只是匆匆一瞥,便可看出商家花心思作的文章了。

最让人为之一惊的是ut斯达康的厂房,这个纯玻璃幕墙的厂房长度起码有200米,造价绝对不低,这不魁是大城市的架势。

返回目录。

xx年世博会的。

口号。

是“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确,感性地说,城市承载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梦想。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xx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xx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xx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

名言。

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雨花台。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面积18亩半,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厅堂楼榭。原来供园主享乐生活用的建筑物,如远香堂、玉兰堂、香洲、小沧浪、等,集中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是住宅的延伸。园北部则山池树木并重,以建筑辅之。远香堂是中部的活动中心,回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

总结之,拙政园有以下几个特点:

a、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皱瘦漏透。水以曲见长,灵石点缀。尽可能多的采用曲线,与西方园林的规整严谨大大不同。进门用一黄石假山抑景,以求豁然开朗之感;回廊曲折,采用对景,以求步移景异;众多建筑在窗户上采用框景、漏景、增加径深与光影的变化。

b、绿树荷香、色调天成。植物众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颜色变化增加了丰富性。

c、庭院错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厅、堂、桥、亭、台、楼、阁、榭,置于水体、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d、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园中主人附庸风雅之地,匾额、楹联、石刻、题都是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2.甘熙故居。

时间:7月2日地点:南京。

甘熙故居包括南京城南的南捕厅15、17、19号以及大板巷42、46号,是南京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这篇古建筑群有四条明显的中轴线形成四组多进穿堂式建筑,各组建筑间有备弄与腰门相连,同时所有后门均与后花园相通,充分体现主人居家理念,并表现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整个建筑严格遵守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典型的表现是窄小而高墙耸立的备弄,它既有防火功能,同时也是供下人通行的通道。坐南朝北的朝向也是取商家风水的吉祥寓意。

住宅中有很多细节表现了传统民居的科学与智慧,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例如,大厅对面墙上的小孔可以在夏天架竹竿搭芦席乘凉;室内有隐蔽的水井在夏天纳凉,保存瓜果蔬菜;跑马楼的天井通透,又可收集雨水;屋外墙角留白处栽一株芭蕉,即填补了色彩,又有了“雨打芭蕉”的妙处。

笔者认为,甘熙故居经过好好的打造是有可能成为南京的“第二个夫子庙”的。但是,又有保护与开发缺乏合理性,公共配套设施不够,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断层,使其成为一个淹没在庸庸市井中的“城中村”。

3.忠王府。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忠王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是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旧址。它接近拙政园,紧邻苏州博物馆,由苏博的出口可以直接进入王府,衔接自然。基本格局保持中、东、西三路。可以看出,王府在开间布局、色彩运用上比普通民居要更上一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次,王府的院墙要比民居高几许,回廊也构造的横平竖直,体现了王府的尊严与霸气。但是,夹在开发完善的拙政园和设计细致的苏博之间,忠王府无疑成了一个附庸,处境及其尴尬。没有力度的开发与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多扇关闭的大门成了它的软肋。

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它的利用潜力。比如,拙政园的主题花卉节、园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梦回童年、民俗博物馆等等,这也是历史文物的保护途径之一。另外,这些建筑内的配套公共设施也是值得推敲的,比如无障碍通道的布局。

1.上海新天地。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以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它是国际知名的旧房改造项目,以“传统与现代结合”为设计理念,用现代技术保留了建于20世纪初期的石库门老建筑。现在,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休闲聚会场所,并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的清单中,还成了中国房地产区域改造的经典案例。

石库门是老上海的特色。当年设计者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了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居民。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厅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现在新天地建筑的外观还保留着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为现代都市人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原先的一户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

新天地为何如此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a.定位----上海新天地是一个“mall”

新天地的定位分为三个阶段:综合性历史旅游景点国际交流聚会地点。

b.选址----以高档住宅支撑。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紧邻淮海南路,处于“市中心的中心”。而淮海路是上海高档消费的成熟商业区。其目标群体是上海小资一族、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以及中外游客,这与上海淮海路的消费群体实况相吻合。而且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与新天地一湖之隔就是高档物业“翠湖天地”,具有足够购买力。

c.模式----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

新天地只租不卖,管理与经营分离,这样的模式与国际mall运营模式同步,也被国内大部分专家认可。

d.盈利----以房地产来带动。

表面上看来,上海新天地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但实际并非如此计算。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翠湖天地可以说一分钱广告都没有投,现在还有xx多人在排队买第二期,且平均房价业是最高的。(同理,当初投资方是以公益性质的人工湖以及绿地为代价从政府拿到了太平桥地区的52公顷土地。看似这片公共绿地浪费在市中心地段浪费了不少资金,但是对由此而房价上涨的翠湖天地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买卖。因此,这对房地产的开发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现在有不少地区都在垂涎上海新天地的火爆。但是克隆上海新天地是需要有条件的,并不是将其原样搬过去就会成功。上海新天地的原版只能在上海,别的城市的“新天地”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地域文化来进行理性规划。时尚也是具有厚度的。

2、南京1912。

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是南京人精彩的“夜生活”。

1912平面图。

在空间和功能组织方面,l形广场以4个广场作为功能组团。西南端主要用于相对比较高档的餐饮和休闲。东北端的太平广场则主用用于酒吧业,把在传统观念里比较嘈杂的酒吧置于环境较隐蔽的总统府北侧,避免和长江路的文化气息起冲突,这样的布局也起到分流的作用。

17幢建筑,其中5幢是原有的民国建筑,最高的只有三层楼,大多数建筑是两层楼甚至是平房。在建筑外观上,大多数新建筑中,毫无修饰与浮华的青砖既是墙体,又是外部装饰,尽量做到简约无粉饰,尊重当时的风格。街面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比例为1:1.5,适合漫步其中没有压迫感,临街建筑界面有所进退,绿色小品以及台阶、灯杆等都在统一中求变化。

当初规划1912时是有争议的。按照最初的规划,这一片地区都纳入总统府内,做成展馆的形式。但最后还是把它作为"总统府"的一个配套设施,总统府通过院墙的通透式窗户与1912相互融合。在这个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商那里,1912的目标被表达成了"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将"南京1912"打造成一个“中西合璧、时尚互融、文化精彩”的现代城市客厅。尽管都是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可以看出1912对商家的定位和要求还是很严格的,避免和总统府的民国气息相去甚远。

可以说,1912是对新天地借鉴的一个成功案例。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不同。1912的消费人群还是市民为主,在白天的人气远不如晚上。这与两个城市的性质是相关的,南京相对保守,而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新天地这块时尚地标更易达到它的预定目标。

3、建国中路八号桥。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八号桥位于建国中路10号,临近淮海中路商圈,交通方便。占地11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前身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

八号桥是由1~9号9座楼组成,它保留了老厂房原有斑驳的砖墙、管道和地面等工业特征,并且注入了新的元素。每栋楼内部分割成一件件小的工作空间,供不同租户入驻,保证其私密性,同时又预留出会议室等共享空间,保证了人与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交流。每座建筑都有天桥相连,通透的玻璃幕墙体现了视觉效果的现代感,整体风格延续,合理通畅。现在,8号桥已经成为了上海创意产业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服装设计单位,还举办众多的时尚派对、艺术展、商业交流等。

八号桥对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除了拆掉新建外,还是有另外的利用方法的。旧物利用,节约了成本,又体现了工业与创意的所在。但是,需要主要的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与其区位有关,而且对建筑内排水、消防、通风等也有要求。

4、田子坊。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仅420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在田子坊狭小的弄堂里,各式小铺林立,这些小铺不仅仅是商铺,更是创意视觉的展示空间。虽然说白一些,田子坊的布局紧促拥挤,但是却保存了上海早年市井生活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在这些基础上发展的文化产业,使过去和现在完成了一个交接,形成了上海的文化品牌。政府也将从房地产和税收的增长上得到巨额财富。

1.仙林大学城。

时间:7月3日地点:南京。

仙林新市区位于紫金山东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北至312国道,西至绕城公路、东至七乡河,规划面积80平方千米,是南京市总体规划三大新市区之一。新市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特别是地铁2号线的建设。仙林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结构特殊,规划以东西向的仙林大道和南北的九乡河为主轴,以两个“十”形生态廊道为骨架,构建了“4个综合片区+2个it团”d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其中,仙鹤片区是仙林大学城的主体地区,规划高校用地856ha,可容纳在校生约12万人,亦吸引了南师、南财、南理工等众多高等学府。通过对现有学校用地调整和新学校的布局引导,形成大学城内部南北向的公共设施轴和东西向的生活轴,作为大学城学生和居民的主要休闲活动交往场所,努力实现真正的设施共享,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我们着重参观的是南京示范大学新校区。其教学区呈轴对称布置,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为大门世纪广场教育广场图书馆广场图书馆阳光塔,贯穿了教学区与行政区组团。副轴线为东西走向,贯穿生活与文体设施组团。

整体道路网方向指向性好,功能组团分区明确。图书馆是校园的主体建筑,在形态上有如翻开的书本,又像展翅的雄鹰,颇有寓意。从立面来看,纵向为主,支柱粗大,横向较细,形成对比。屋顶用简洁的空架与复杂的屋面形成对比。

南师校园规模宏大,但在里面行走却发现了问题。校园尺度并不是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按照车的尺度,所以建筑单体之间分布松散,道路过于宽阔,产生距离与疏远感。这种宏大的尺度在大学规划里其实是完全不必要的,不仅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一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江宁大学城。

时间:7月3日地点:南京。

南京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毗邻江宁区东山镇。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18公里,临近沪宁告诉公路,水陆交通比较方便。规划用地约24平方公里,容纳学生13万人。规划凸显环保特色,并设置了鹭鸟自然保护区。

我们参观的是南京工程学院。各功能组团以图书馆为中心环状分布。道路注意人车分流,环形路以及从中心放射出去延伸到各大门的映天、映山、映晖、映心四条路为车行道,其他以人行道为主。校区南部为一天然湖,形成生态区,行政与教学区分布于西部,生活文体组团分布与东北部。校区内的建筑主要为现代风格,体现工业元素,大气而富有时代感,与学校教学的特色相吻合。

大学城建设,着眼并不在与大,而要讲究“小而精”,讲究人性。我们的浦口校区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值得肯定的。而某些大学过于追求形式的宏大,形成现代的“圈地”现象,费财劳力,各大学间距离相距太远,难以形成体系规模。大学城中要重视资源共享,充分交流,还要发展城内的交通、生活配套设施。有人把南大浦口校区比作是“孤岛”是可以理解的,周边环境人文气息、都市气息不足,使大学得了贫血病。纵然大学城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但是力量还是有限的,还要靠政府等机构的帮助,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模式。

1.陆家嘴cbd。

时间:7月7日地点:上海。

陆家嘴中心区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是由黄浦江、浦东南路和东昌路围成的一块面积约为1.7km2的扇形区域。它处于上海的心脏部位,和外滩一江之隔,属最佳城市区域,是最具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黄金地段,是发展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最佳区域。被喻为“黄金心脏”。目前,陆家嘴cbd是在国家大力开发浦东的大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目前上海六大cbd中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中央商务区,服务范围辐射至全国甚至国际。

空间布局是以世纪大道为主轴,由小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竹园商贸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和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地区组成。地块内高层建筑林立,特别是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已经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新建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与金贸大厦毗邻,两者距离很近,高度也相差不多,两者并立并没有减弱金茂的标志之感,反而使整个建筑群更有腾飞的气势。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陆家嘴华丽的外表下还存在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功能比较单一,居住和工作地点的分离给过江交通造成了不少压力,需要再加强立体交通和轨道交通的建设。

2.河西新城、奥体中心。

时间:7月4日地点:南京。

河西新城位于南京西南,河西新城规划定位为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河西新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以及西部江心洲四个地区。新城的道路为格网状,比较总要的交通线路为已经建成的地铁1号线、滨江大道以及梦都路和奥体大街,即将建成的地铁2号线与过江隧道将加强河西新城与主城的联系。

滨江风光带是河西新城打造的特色项目。它位于滨江大道与夹江之间,北起三汊河桥,南至长江三桥,全长约15公里,最宽处约600米,通过对扬子江的体验,设置一系列亲水景点,使它成为富有长江特色的公共游览区。它分为为活动区、休闲区、自然生态区以及景观轴线四部分。

大功能区。整个场馆气势磅礴,造型现代而独特,既符合河西新城的现代气息,同特有的金陵红又是出自于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河西地区存在人气不足的缺点,主要是由于社会阶层不够多样化,人口单一,应该适当发展混合用地。

3.苏州工业园。

时间:7月5日地点:苏州。

苏州市以老城为中心,东、西两翼分别建设了新加坡园区和苏州新区,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80平方公里。

苏州工业园区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位于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离苏州老城区1公里,距上海80公里,靠近沪宁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

园区以现代大道为分界线,左侧主要为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右侧为生活区。并且沿着金鸡湖的岸线,增加了绿化积和亲水空间,提高的园区的宜居性。

这次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7天,但是却给我们一个初步认识城市、认识建筑、认识规划的实践机会。感谢于老师和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一路上,从巧夺天工的古建到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从息息相关的大学城到高楼耸立的cbd,从娓娓道来的展馆到肃穆严谨的纪念性建筑,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而我们将会使城市更加美好!

1.实习现场记录。

2.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河西的未来和发展,xx年10月。

3.卢波、段进,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规划调整。

4.上海城市规划馆网站。

5.中国园林网。

6.八号桥官网。

7.南京仙林城官网。

8.

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上海田子坊为例,对其保护和利用的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对其在中国旧城改造中的现实意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旧城改造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创意产业。

conservationandadaptive-reuseofhistoricbuildingsisoneofthemostimportantscientificissuesintoday'surban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china.

takingshanghaitiansquareasanexample,thepapermakeasimplediscussionofthemodeofprotectionandreuseofit.meanwhile,thepaperwillalsoanalyseandresearchitspracticalsignificanceinthetransformationoftheoldcityinchinainthefuture.

旧城改造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一些规模和体制不能跻身前列的建筑群来说,保护工作就变得很尴尬。于是,在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这些建筑群就常常面临着被动拆迁的命运。但是,正是这些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进程中朴素的市井生活和工业历史痕迹,具有不可估价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并且,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单纯的拆迁和重建并不是经济的开发模式。上海田子坊利用和保护的双重保护模式,代表了旧城改造中新的出路,不仅保留了当地的文脉,也创造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本文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出发,通过对现场参观的总结和相关案例资料的分析,分析并研究田子坊的开发模式以及在旧城改造中的可应用性。

1.历史追溯和现场描述。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全长仅420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和仓库建筑,建筑以二三层楼为主。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

在田子坊狭小的弄堂里,各式小铺林立,布局紧促拥挤。商铺主要以各式各样的首饰、艺术品、服装、小茶吧、古玩为主。在某些商铺里还可以看到保留的尖顶、木梁、老虎天窗、高悬铁质吊灯等等,到处充满了怀旧的气息。其中,有几家店铺是知名画家和设计师的工作室,还有一栋楼是作为展览美术作品之用。

2.开发方式和产业分析。

田子坊是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并且获xx年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被成为“上海的苏荷”。所谓创意产业,就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体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实践。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

在田子坊开创的创意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条件。一般来说,一个地区要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有历史、经济、政府、环境支持等方面的条件。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条件,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工业建筑。上海的gdp贡献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xx年上海的gdp突破了5千亿元,人均达到490美元,xx年预计将达到人均7千美元的gdp收入,因此上海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另外,上海发达的服务业与旅游业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产业环境相对来说非常有利。

对田子坊的开发可以说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自发形成的过程。居民利用田子坊丰富的资源,居民把住宅、仓库、厂房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集中的租给画家、艺术公司、商人等等,在其他地方另觅住处,而艺术家们在这里也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例如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等等。不仅画家们的作品成为了不朽的经典,连他们的故居、他们的生活气息也成为了田子坊的另一笔不菲的资源。例如陈逸飞的故居和画室成了后人缅怀它的最好去处,故居中陈列的草稿与画具吸引了大批的游人,关于陈逸飞的传记与他画作的复制品也成了商家的一个很大的卖点。

并且在田子坊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从中获得了比较丰厚的税收。

3现实中.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来,上海人口和地价的上涨以及快速城市化使上海土地的供应十分紧张,虽然在边缘已经建设了松江、浦江、安亭等新城,但是老城区的土地却仍然十分抢手。泰康路东邻思南路、西接瑞金路、南靠肇嘉浜路、北面复兴路,可以说是上海的黄金地段。

但是泰康路风貌区并不属于法定的市十二片历史风貌区,政府给予它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力度还不是很够,使其一度面临拆迁的危机。目前,泰康路近瑞金二路地块将拆除旧房、新建现代化封闭式的高级住宅区。田子坊虽幸免于难,但是却成了城市钢铁和水泥高墙夹缝中的一个小的角落,即使保留,它被包裹在一片不和谐的高楼中,也是不利于艺术家的灵感挥发和商机的诱发。一旦脱离了艺术家们的庇护,田子坊的也失去了它当初的意义。于是,这样的局面引起了诸多专家和市民的热议,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成为田子坊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旧城改造,在很多地方单纯的奉行着推倒重建的原则,兴建了大量的高层现代化建筑,彰显了该地的政绩新貌,却让一个城市的文化失去了连续性,并且这样的方式牵涉到拆迁与重建的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并不是完全优化的做法。而田子坊的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却引导了另一种旧城改造的方式,在中国目前的旧城改造运动中,它主要又以下几个现实的意义:

1.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

《马丘比宪章》在“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指出“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取决于城市的形体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能够深刻地再现城市时间轴上的某一段历史风貌。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应该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历史建筑物可以继续原有的用途,或者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或者改变其原有用途,作为博物馆(如甘熙故居中的民俗博物馆)、办公楼、学校的图书馆等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公共效益的保护方式,其实还是可以有用带有商业性质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例如田子坊、新天地、南京1912等等。这些商业性质的开发模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田子坊的特殊之处是其创意产业的发展。利用历史建筑的本来风貌和空间尺度,加以修葺、规划(主要是通风、消防、卫生等方面的重整),以商业的模式推广出去,吸引商家入驻。而田子坊与创意产业的结合又是它的一个新的亮点。这样的创意产业生产的是“绿色gdp”,不仅可以创收,而且对历史建筑物本身的破坏又降低到最小。

但是,这样的利用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建筑与街区的改造,一般来说,经过时间的打磨,建筑的内部以及街区的景观设计、基础设施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者过于简陋与现代生活要求不符。这时就要对建筑与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特别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以及取暖等管线的改造。在景观设计方面,要注意与周围的环境保持整体的和谐性。并且应该保持适当的居住人口和好的环境质量,保持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活力。

2.旧城改造的经济化。

旧城改造是一种经济成本很大的项目,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将成本降到最低是需要经过精密计算和抉择的。在中国大部分的旧城改造中,政府往往经济力量不足,所以常常要依靠和开发商合作的方式。但是开发商由于自身社会属性和追求目的的原因,其大部分做法又是以推倒原有建筑后建商业高层或精品住宅为主,虽然创造了暴利,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推倒这些还有利用价值的老建筑,却是一种资源、财力、人力以及物力的浪费。

田子坊是居民自发组织、改造而来,基本上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却为政府创造了很高的税收收入,并且连同八号桥等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蓬勃发展。这样就使城市经济发展多元化,在创造高额gdp的同时,优化了城市整体的经济结构,使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够走的更好更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说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形势很好,但是国家的财政还是很紧张,在旧城改造中的这种“节俭之风”还是有必要实行的。

3.新的城市文化景观。

现在田子坊已经成为上海“工业旅游”的重要一站,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观街区。可以设想,假如当年推倒重建的话,只会在原地多一群没有个性的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而已,城市和街区就会出现文化缺失,历史断环。田子坊这样的空间标志,虽然并没有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外滩那样的城市地标知名度高,但是在《华盛顿宪章》中提到“一切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造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表现。这些文化财产无论其等级多低,均能构成人类的记忆”。在唤醒人类历史文化感知的方面,田子坊与上述建筑并没有地位上的悬殊差别。

利用田子坊这样的模式,使城市增加了本身的文化内涵,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并且也使城市文化景观在层次上显得更为丰富。人性的怀旧与向现代的奔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优化格局。

总结:

通过田子坊保护和利用模式的分析,特别是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对我国旧城改造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和建筑群都适合田子坊的模式,田子坊的建筑历史年代不是很长,建筑用材等没有完全破坏,经考察,都能达到继续使用的程度,适当的改造后对使用并不造成影响。并且从整个大环境来讲,田子坊的发展有其深厚的城市根源和人文支持,完全照搬不仅不能造就第二个“田子坊”,反而会给城市的发展起到不良的后果。所以,要发展这样的比较特殊的模式时,要对当地的情况做好充分的评估工作,因地制宜的根据实际选择最优的方案。

1.王建国、戎俊强,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时代建筑》,xx。

2.王建国、蒋楠等,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建筑时报》。

3.创意产业论坛。

4.田子坊官方网站。

5.视觉同盟。

6.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二十三

实习时间:xx年7月30日。

指导老师:xxx。

项目名称:××市xxx小区。

建设单位:××市xxx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市xxx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市xxx有限公司。

实习学生:xxx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系xxx建工xx班。

通过接触和参加实际工作,充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以后课程以及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1)结构形式。

当今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2)构造柱。

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定无论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界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上人屋面的女儿墙也应设置构造柱。跨度比较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也应有构造柱。

而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加强砌块隔墙的整体性,应在砌块隔墙的适当位置设置构造柱或圈梁,具体设置位置和砖混结构的一样。

(一)施工缝、变形缝和后浇带。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他们的作用是保证房屋在正常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或地震时有一些自由伸缩,以防止墙体开裂,结构破坏。而后浇带是在高层建筑中来代替变形缝的做法。其做法是每30米到40米留一道缝宽为800毫米到1000毫米的缝隙暂时不浇注混凝土。缝中钢筋可采用搭接接头,等荷载差不多稳定时,一般是结构封顶两个月后再浇注混凝土。后浇带都是用于建筑长度大于50米的建筑。而当建筑长度小于50米时并且是框架结构,这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和一定的刚度,就的设置单元墙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刚度。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如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等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都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就是“沉降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现在多用3缝合一只有沉降缝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多用沉降缝来代替其他缝来使用。

(二)梁:按梁的常见支承方式可分为:简支梁、悬臂梁、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两端固定梁、连续梁。

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主梁、次梁、连梁、圈梁、过梁等。

门窗过梁。

门窗洞口上的横梁,支撑洞口上部砌体传来的荷载;传递荷载的窗间墙。

常用形式:砖砌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

圈梁。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砼梁。

在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圈梁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和空间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示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

圈梁:为了保证砌体的稳定而在砌体顶部或底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构造封闭梁(非承重梁)。它采用钢筋混凝土其厚度一般同墙厚,在寒冷地区可略小于墙厚,但不宜小于墙后2/3,高度不小于120mm,常见的有180mm和240mm。

在非抗震设防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的不得影响。

在地震区,圈梁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小墙的自由长度,提高墙体的稳定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影响。

(一)通过这一次认识实习,我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的东西,受益颇丰。深入工地一线的参观,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体会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工作特点,熟悉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现场的各种技术和管理工作,在实习中,我发觉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此外,通过实习,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建筑施工的理性认识。

(二)实习感受通过这次实际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体环节,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优秀24篇)篇二十四

房屋建筑学是研究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的一门课程,同时还包括介绍建筑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在土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构造组成研究房屋的各个组成部分及作用。

西蜀第一街——锦里。

本次认识实习的主要对象是锦里古街。在实习中首先认识了锦里的历史文化,了解并记录了该城市街区的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如商业街的长度、宽度及两边建筑高度等等。同时分析了建筑外部环境设计风格和内部的功能组成,建筑外立面设计,城市街区的特色风貌。最后还加入了个人对该街区的认识和理解。

经过一年建筑初步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建筑的正确表达,对于建筑的目的也有一些初步的理解,通过这次认识实习,加深对建筑单体、建筑群体空间,城市街区风貌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时锦里即锦官城,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此后,锦里为便成为成都之代称,并延续千百年。

而如今的锦里古街是__年由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在武侯祠旁的部分重建,耗时三年,于二零零四年十月三十一日以三国文化节的名义剪彩开市,街区内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古戏台会定期上演川戏的经典剧目,戏台前会定期放映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如糖画、捏泥人、剪纸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镜等);其商业性、休闲性、互动性的定位赢合了现代游客的口味,集中展示了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弥补了武侯祠只能静态展示的不足。同时,“锦里”也是对文化、商业结合的互动式旅游景观模式的一种新探索。二零零五年,锦里作为最年轻同时又是最古老的一员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之一,更使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同时使武侯祠的客流量有了大幅提升。以其作为武侯祠的附属景区所带来的影响,上千万的投资可谓物有所值。

锦里古街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31号,紧邻武侯祠东侧,呈南北走向,北临锦江,东望彩虹桥。街区总长三百五十余米,采用清末民初的四川古镇建筑风格,与武侯祠博物馆现存清代建筑的风格相融,二者之间又以水为隔。街道、宅邸、府第、民居、客栈、商铺、万年台坐落其间,青瓦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宛如重回古蜀。锦里虽不大,但街道情况比较复杂,宽窄不一,窄处不足十迷,而宽的地方能达到近三十米,这大概是为了更具自然凌乱美。纵使这样,却不会给人过于杂乱的印象,更不至于迷路。街旁的建筑多为两层,这样的设计能更好的还原古蜀风貌,利于游客放松身心,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避风港。

建筑外部风格古朴,多见砖墙与木制格窗的搭配。建筑外部是游客对景区最强烈最直观的感受。这种风格的外部设计对街区作了进一步的定位,烘托了复古休闲的主题。而灯笼这一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物品也被广泛应用,使街区的中国气氛更加浓厚。而街道上的路牌、移动售货车等小品多为木制仿古设计,更是锦上添花,与街区主体容为一体。街区中段更有一处休闲广场,除一些各具特色的流动摊点外,休憩小廊和尚未开放的湖亭是劳累游客小憩的绝佳地点,如有兴致,还可买来一小袋饲料坐在湖边喂鱼。从规划的角度来说,这样人性化的设计往往能给景区汇集更多人气。但和中国大多数景区一样,纵使有很多清洁人员,锦里的卫生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小巷处和小吃店前。游客的素质是有待提高,但垃圾桶的缺乏也有待解决,而用来急用的蓝色大垃圾桶犹如一块块蓝斑,与景区极度不和谐。实在有损古街的形象。

建筑内部风格与外部基本一致。基本为仿明清风格。而根据销售内容的不同,内部装饰又有所变化。较多的店铺都使用了挂饰、吊饰、丝绸画等作装饰。而部分店铺更摆设有鱼缸,缸底有零散的硬币,据说有招财的寓意。但可惜的是店里不许拍照,只有这张在店门偷拍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锦里客栈,其客房全是仿清装修,十分逼真,但不知住在里面会否有一思恐怖。

我还了解到,锦里二期“水岸锦里”的修建工作已进入尾声,但由于地震等原因影响,估计要下半年才能对游客开放。希望到时的锦里能秉承一期古朴自然的建筑风格,并且能带给游客全新的感受,再创中国商业步行街的经典。

其实这次去锦里是想对其建筑布局作一番研究的,但不久便被古街特有的气氛感染,都快忘了这次去的目的。其实建筑和其他商品一样,不过是一种载体,其包涵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是真正吸引游客蜂拥而至的原因。所以,希望二期能延续这种文化,不要让人们失望。同时,我想指出,锦里的小吃实在太贵,所以还是不要指望在里面吃饱。还想重申一点,垃圾桶实在太少,这样导致的脏乱实在不应该,损害了四川的形象,也有损三国蜀汉文化的形象。作为一个四川人,真诚地希望锦里的未来更美,也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载体来展现丰富的古蜀文明。

相关范文推荐

    道路运输安全演讲稿(专业16篇)

    了解如何撰写一份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安全演讲稿,对于有效传播安全信息至关重要。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安全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3月22日,全市道

    我的努力小学(优秀20篇)

    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细节表达,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感受,使作品更加饱满和立体。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摘录,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令人钦佩的文字之美。友谊像一本书,书写

    党课讲稿某市总工会领导党史学习教育(模板19篇)

    党课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些党课学习活动的组织方案和实施经验,供大家参考借鉴。同志们:按照开展中共党史学

    小城三月读后感(热门16篇)

    读后感是对作者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思路。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

    月份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专业22篇)

    德育工作计划是学校管理层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长远规划,涵盖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德育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军训培训感悟心得体会范文(19篇)

    通过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促进团队的共同进步。以下是一些写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这次军训,是我人

    个人师德工作计划(通用13篇)

    优秀的师德是教师在工作中的良好品质和行为,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汇集了一些教育界知名人士的师德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

    初三观看里约残奥会(实用17篇)

    优秀作文需要语言流畅,用词准确,形象生动,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魅力。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让我们一起品味其中的文采和智慧。

    反腐倡廉警示宣传活动总结(实用22篇)

    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活动对个人和团队发展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参考和思路

    初二我的梦想英语(实用17篇)

    梦想可以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力量,但同时也要面对困难和挑战,因为只有经历过艰苦,才能更加珍惜梦想的实现。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梦想的书籍和文章推荐,供大家了解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