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温柔雨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

在商业领域,调研报告是进行市场调研的重要产物,可以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些调研报告范文,是由专业人士撰写,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一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如何引才、何处用才、何以留才正成为各地市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市委人才办也在聚才、用才、留才等三个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针对这三个问题短板,对全市人才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xx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x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累计xx人,省管专家x人,市管专家x人,市级学术带头人x人;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人,技能人才x人,农村实用人才x人。全市人才总量和结构持续优化,总体显示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一)优惠政策“聚”人才。我市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在人才创新创业、产业支撑、新经济新动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统筹设计宏观政策。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宏观政策文件,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宏观顶层设计,为我市广聚贤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基础。二是突出制定重点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选拔、人才发挥作用、推进保障机制等四方面政策,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例如,我市印发《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工业发展的39条意见》等,通过58条人才优惠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机构、平台、人才。其中对引进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博士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团队),累计奖励最高可达xx万,最高可安排xx平米住房、每月给予xx万元生活补贴;针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冷门专业的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人才创新创造、分类评价、职称评定、柔性引才、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等方面配套政策,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目前,市编委会印发《xx市引进人才使用编制管理办法》,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引进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二)多措并举“育”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是整合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组织、宣传、人社、科技、教育、医疗、工信、科协、社科等10个主要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整合,在市人才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提高表彰层级、加大激励力度,在政治上给予更多荣誉,在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在工作上给予广阔平台,努力提升我市人才培养水平,擦亮本土人才特色品牌。二是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开展市级重点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对接,增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名师等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开展人才素能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我市专家人才素质,比如,组织选派企业家、中高级管理人才等赴xx大学等高校参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与实战、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研修班学习培训。开设“工信大讲堂”,举办工业经济管理与创新系列讲座,邀请xx大学、商务部等高校部门专家教授来安授课、开展培训等。同时,针对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因势利导“用”人才。一是建设科技孵化机构。积极构建专业化、功能性孵化平台,先后建成xx县创新大厦、xx火炬研发园等多个省级以上孵化机构,带动形成了智能终端,电子新材料等一批高新产业技术联盟,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集聚了大批创业人才。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发挥作用,需要舞台,需要载体,坚持以用为本理念,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干事创业。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x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x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x家,认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x个,引进和嫁接科技成果xx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x项,申报专利x件。三是构建服务载体。在全市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以实施“爱国奋斗学习研讨活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活动、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活动、脱贫攻坚基层服务活动、文明创建典型示范活动”为载体,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

(四)千方百计“留”人才。在政策引才、载体聚才的同时,安阳始终坚持环境留才,积极推行人才发展的响应式服务、全过程服务、人性化服务。一是优化科技服务。打造各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场地、宽带网络、公共技术等“一条龙”孵化服务,为人才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坚持部门联动,优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在办理人事关系、工商注册、创业扶持等方面简化程序;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优惠、教育入学、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服务;设立高层次人才就医定点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给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一线人才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服务联络员。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专家人才研修、考察、体检、疗养、休假、慰问等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温暖。同时,积极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各类优秀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人选,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照顾。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讲述人才创新创业故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

虽然我市在人才集聚、人才开发、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各项人才工作都稳步推进,但是对照当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足和薄弱关节,突出表现为:一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却缺乏相关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加之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还不够优化,致使人才引进步伐缓慢。二是干事创业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有限,能够助推创新创业的起飞跑道过于拥挤,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载、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产业平台,在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上问题还不少、任务比较重。三是对基层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受地方财力限制,对基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水平本身就较低,有的政策还兑现不了。导致贫困地区和基层仍然存在“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作用发挥不了,作用刚显现却又留不住”的现象。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才改革放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强化人才服务中心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系统完善、政策优惠、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配套文件,明确规范引进工作程序,让引进的人才真正为我市服务、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服务。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将高级技师列入高层次人才范畴。还可采用“柔性引进”的灵活方式,通过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

(二)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充分发挥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集聚效益和链条效应,以及新能源汽车、通用航工制造、智能机器人终端等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配套人才需求链条,确定各产业的人才发展定位、目标要求和工作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搭建项目承接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育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职技高校的交流合作。

(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形式、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结对联系重要人才等相关工作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夯实人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过建立完善住房安居、亲属落户、配偶安置和子女就业等各项保障机制,落实工作待遇、生活津贴等各项激励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特别待遇,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二

近几年来,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实施科教兴医战略,以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人才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开发卫生人力资源,为卫生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为加快科教兴医步伐,实施人才强医战略,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就卫生人才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现有公办医疗卫生机构35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5家,中心卫生院7家,普通卫生院17家,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总数1382人,在职人员1098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5名,占全员总数的65%。从专业职称级别构成上看,高级职称27名,占3.8%;中级职称246名,占34.4%;助理级职称332名,占46%;员级职称194名,占27.1%。从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上看,在县直卫生单位工作485名,占67.8%,在乡镇卫生单位工作235名,32.8%。从专业技术岗位类别上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有305人,占42.7%;从事妇幼保健及疾控预防控制工作的60人,占8.3%。工勤人员245名,占全员总数的22.3%。

通过调研,综合数据显示,我县卫生系统人才资源状况是: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年龄偏大,中级人才队伍严重断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县直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中级职称分布比例较高,行业龙头形象与功能正在形成,而直接面向60万广大农民同胞的农村卫生院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比例失衡。(二)全县卫生系统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尤其是本科学历层次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医疗机构中,从事一线工作的多是中专学历毕业人员在担当重任,知识层次结构不理想。(三)人员年龄结构日益老化,35岁以下的年轻人员仅占34.4%,由于编制、财政供给、人事管理及工资待遇等制约,部分医疗卫生单位近9年来未曾引进一名毕业生,加之单位效益不好,导致人才外流。(四)从业人员中,从事医疗临床工作的占绝大多数,而从事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的人员所占比例极小。(五)卫生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的工作,缺乏创新机制与动力。据调查,在我县109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业务能力不强,难以担当骨干重任,由于现行管理机制,这些人无压力、无动力,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未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大大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1、体制因素。主要表现为卫生事业单位和人员由机构编制、人事、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又划分为全额、差额拨款两类:人员身份又分为全民、集体和自收自支三类,因此人员身份难以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卫生部门难以统一调配卫生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

2、机制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对人事制度的评价体系和修正机制,对人事制度改革的评估也不完善,人事制度的调整修正周期长,滞后于发展变化的形势。

3、制度因素。在社会保障中,尚未建立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制度,造成人事制度改革难以深入。在职称评聘、人事分配等方面,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之间的差别考虑不多,实行的是一刀切的职称考评制度和薪酬制度。在人员使用与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培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强,使农村卫生人员在岗位上发展空间不大,加上农村环境在个人发展方面的其它不利因素(如进修学习机会少、难以专攻某项技术、基础条件和工作环境差等),难以调动农村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影响农村卫生队伍稳定。

4、经济和自然因素。越往基层、工作条件越差,福利待遇越低。农村由于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往往造成专业性技术人员选择流向城区。

5、资源因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有效卫生需求不足,难以吸引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因此,农村卫生市场处于发育不足状况,农村卫生资源相对短缺,而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难以形成有效竞争。

6、观念因素。不少地方把农村的健康尚未真正纳入政府责任之中,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原来的状态,尚未把乡村医生纳入农村卫生队伍之中,村级卫生室仍处于民办、村办状态。

(一)适当加大卫生财政投入,保障卫生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经济运行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与发展都在逐年加大、加快。但卫生事业经费同比增长缓慢,且与周边县市相比相差较大。由于经费不足,中央、省制定的一些项目建设和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公共卫生服务不能很好开展,硬件设施难以得到更新和维护。尽管广大人民反映“看病难、看病贵”,但乡镇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仍是普遍较低,继续教育,外出学习进修机会较少,因此,农村卫生人才流失较重。

(二)推动卫生人事制度改革,适度放宽人员编制和职称评审名额,营造良好的人才。

成长环境。由于我县从1999年起实施人员编制冻结,使得绝大多数单位近9年来未能进人,导致人才青黄不接,严重断层。后期进入的实行人事代理,这一群体人员,在现行的体制氛围下,总感到自己是低人一等,不能安心工作,稍有能力和门路的都外出发展,造成人才流失。再者,由于职称评审、聘任受到名额的限制,有较多有能力的年轻人才,考取高一级的资格后,不能及时得以聘用,以致不能落实相关工资福利待遇,有的甚至要等3-5年后才聘用。由于待遇、编制等福利保障得不到保证,导致聘用人员。工作不能安心,一有机会,就外出创业。据调查,目前,我县卫生人才严重匮乏,离1999年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时减员225人,离上级配置标准缺749人,这些使我县在与市区医疗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而目前卫生系统主要以聘用制补充,但编制待遇不解决人才难留,建议用3-5年时间逐步解决聘用人员的编制、待遇问题,以缓解我县卫生系统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的问题。

(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待遇留人,不断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进一步营造支持干事者、鼓励创业者、褒奖贡献者的舆论环境;进一步营造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帮的服务环境,努力使各类人才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根据本地区的卫生需求,面向社会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以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人才激励机制,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建立科学、准确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量化考核为基础,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获取报酬的客观依据,探索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等生产要素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审,单位聘用的职称工作制度,真正建立起符合卫生工作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政府依法管理,人事部门切实服务,主管部门科学灵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新体制。

(四)完善人事制度,提供法制保障。农村卫生人事制度,需要整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一是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富余人员出口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要求,结合卫生单位特点,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努力做到因事设岗,按岗需用人;在管理权限上由多头管理向分级负责转变,逐步改变人事管理上多头管理,各把一方的状况,给予卫生行政部门充分的用人权力,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院院长有充分的使用和管理权,做到充分授权、分级负责。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三

至2011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31-35岁人员67人,占%;36-40岁人员120人,占%;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51-55岁人员28人,占%;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

(三)从知识层次看: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

人,占%;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11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2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四

一个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首先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新疆即将进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之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强化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为详细了解全县企业使用人才情况,6月16日,木垒县经贸委相关人员深入到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木垒县企业发展及人才现状。

木垒县是以牧为主的农牧业县,多年来主要以农牧业发展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资源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了煤电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民族刺绣三大产业,其中煤化工是近两年在我县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也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围绕以上三大产业建立的纳入工业统计的企业有40多家,全部为中小企业,其中煤炭开采企业3家,煤化工企业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6家,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从的6家增长到10家,企业的发展已逐步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目前全县企业固定用工1200多名,非固定和季节性用工在5000人左右,从事工种30种。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50人,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250多人,其他大部分工人均为农民工。

二、企业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木垒县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多数产品以粗加工为主,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企业招收的都是农民工,技术人员比较少,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营销人才严重不足,技术熟练工也很缺乏。普遍存在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其主要原因:

一是人才引进的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企业引进人才基本上都是依赖熟人推荐介绍、媒体广告和人才市场招聘,对人才信息库、网络招聘等无形人才市场手段不了解、不熟悉,使用较少。

二是企业对人才引进和培养不积极,反应平凡。有的企业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当前自已的简单生产经营不需要什么专业人才,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经费去引进和培养人才,抓好当前的生产才是最主要的,缺乏发展眼光。

三是大部分企业工作条件差,留不住人才。个别企业也曾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上采取了措施,但由于企业所处地区和自身效益等问题,有能力的人都不愿留下。企业普遍反映,大学生招进来以后,一般干上半年至一年就走人。一者有了工作经历,找工作容易些;二者到发达地区工资高些,发展空间大些;三者也是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大学生对县级城市环境不满意,一心向往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很多大学生一到企业就不安心,私下不断跟在发达地区工作的同学、朋友联系,一旦学到技术,找到机会,立马走人,企业束手无策,这也是当前我县企业人才年龄老年化的主要原因。

四是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积极性不高。很多企业引进人才只是为了使用人才,重使用、轻培训的思想比较普遍。加上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没有措施保障自己培训的员工不流失,大多数企业不愿支付培训员工的成本,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人才没有正规的学习培训渠道,缺少更新技术、知识的机会,人才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受到限制。

五是人才使用缺乏规范性,激励作用不强。很多企业管理机制和用人制度比较落后。有的企业是家族式管理,人才引进以后,虽然安排了一定的职位,赋予了一定的工作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是不放心,不放手,所受的制约比较多,职业发展的空间有限。

1、要继续强化“人才是社会第一资源”理念的宣传教育,职能部门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定期组织大型人才招聘会、小分队外出招聘、网上招聘等活动,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2、积极为企业人才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好人才信息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人才市场对人才信息的集散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预测与信息服务,主动为其储备和输送人才,并加强对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

3、发挥好人事管理的代理功能,按照社会化、专业化要求,不断扩大人事代理范围、完善人事代理办法,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同时帮助企业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促进企业由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管理转变。

4、政府要将企业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出台相应的人才管理和重用措施,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建议将公务员过渡和事业单位人才录用范围扩展到企业一级,每年将专业知识较强的大学生分配到企业进行待岗锻炼,并为在企业发展中做出一定贡献的管理人才提供二次就业机会,使一些有能力的大学生,对在我县企业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而通过在企业安心努力工作来实现自已的理想。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了解掌握我x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工作的思路对策。根据全x组织工作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要求,人才工作调研组就全x人才引进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直接引进人才情况。近三年,我x直接引进人才x人。从引进渠道看,x。从学历层次看,x。从专业情况看,x。

2.柔性引进人才情况。近三年我x柔性引进人才x人。从引进方式看,x。从人才类型看,x。从专业看,x。从学历层次看,x。从职称看,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引进的渠道狭窄。近年来我x主要以公开招考、校园招聘会、大型人才交流会、柔性引才作为人才引进的渠道,政府主导的引才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才引进方面基本处于企业自行招聘的状态,柔性引进人才缺少规范的制度机制,大多数为挂职或志愿基层、服务锻炼人才,尽管去年以来制定了《x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从政策层面拓宽了引才渠道,但还没有在引才工作中具体实施,工作成效还没有显现出来,这些引才方式还未真正起到“抛出橄榄枝,引来金凤凰”的作用。

2.人才引进方式不够灵活。一是招考设置过于僵硬。政府主导的引才活动中,主要以统一招考为主,招考内容及方式单一,特别是事业单位招考专业设置过于宽泛,导致招考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理想人选有一定差距,专业匹配度不够高,人岗相适性不够强。二是编制管理不够灵活。好多单位缺专业人才,在待业大学生中也有专业相匹配的学生,但因为编制满额,没办法引进人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单位工作的滞后。三是在引进人才薪酬确定方面缺少自主裁量权。引进人才薪酬标准都有明文规定,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要求严格,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能通过提高工资薪酬来引进人才。

3.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够合理。引进的人才主要侧重于x等基础性学科,而缺少解决某一特定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问题,尽管近三年直接引进x领域专业人才达x多人、x专业x多人,分别占直接引进人才数的x%和x%,但x和x领域急需专业人才仍然紧缺,引进人才的专业和层次有待优化提高。同时,在我x的x等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严重不足,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稀缺,许多单位缺乏懂管理、会技术的高级人才,现有人才老龄化问题也比较严重,急需人才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有管理水平远远滞后于发展速度的现象。

4.人才流失趋势仍未得到遏制。近三年,我x有x名各类人才流失,有x人调到省内外其他单位,有x人辞职经商或流向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失的人才以专业技术人员居多,达到x人,占总流失人数的x%,其中副高以上职称x人,以x和优秀管理人才为主,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的流失,对我x是极大的损失。同时,绝大多数x籍国家重点院校高校毕业生不愿回x工作,毕业时就与一、二线城市的企事业单位签约,即便是回来的,观望一段时间后将人事关系挂靠人才中心就到外地谋求发展了。

三、下一步对策及建议。

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是实施引智借力工程。实施引才引智工程是解决我x紧缺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快速提升我x人才队伍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从创新机制入手,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完善外来人才管理办法,用好用活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通过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到我x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技术合作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二是破除人才引进流动障碍。积极探索不同行业领域人才交流机制,打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减少人才引进、流动的编制、身份、所有制等障碍约束,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建议将回我x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以考核聘用方式吸收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三是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尽快落实《x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精心筛选一批急需紧缺岗位,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在企业引才支持方面,可以将企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纳入全x引才计划,给予大力扶持,探索出一条因岗选人才、看本事定薪酬的引才之路。

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一是改进人才招考方式。对现有统一招考招聘人才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在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全x人才招考招聘方式进行改进完善,要切实考虑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县市区地域差别,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定专业、学历、学位等要求,既要适合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又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考虑是否有可选之才。二是完善凭实绩引才机制。在人才需求调查中,大多数单位都希望引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职称业绩的人才,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引进、考核、考察方式,通过实绩考察等更为灵活方式引进人才。三是统筹把握人才引进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在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的同时,注重把握好人才引进与降格引才的界限,严密设计方式程序,杜绝人才引进工作中发生不公正的情况。

3.增强引才工作的针对性。从调研情况来看,我x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大力度扩充人才队伍,根据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扩大人才总量。开展拉网式的人才需求调查,摸清全x人才需求现状,适时编制人才引进规划,推动有计划的精准引才。通过选招、聘用、引进、调整、流动等方式,重点引进与我x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农业、旅游业以及规划、城市建设等重点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拥有专利和特殊技能人才,逐步改善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重视各领域实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将实用人才纳入全x引才计划,并采取柔性引进高技能实用人才的方式,帮助培养更多的紧缺实用人才。

4.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订更加全面系统的引进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优惠政策措施,真正做到用优惠政策引人,凭本事贡献用人、用感情、环境留人。对于各类人才,包括引进市外人才和本地人才,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要一视同仁,提高人才政治地位,优秀人才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纳入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对象,把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特别是业务部门建议配备专业技术副职,重点技术部门的总工程师、总农艺师、总会计师等也可以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通过设立特殊贡献基金、政府特殊津贴、科技进步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增强各类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要进一步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和配偶就业、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他们应有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各类人才,工作上也要从严要求,奖罚分明,建议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引进人才考核细则,对在学术研究和带动行业发展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考核不合格的,也应提出相应的处置办法,以激发引进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和活力。

5.强化人才培训提高。要制订全x人才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各行各业也要有培训计划,用人单位要坚持“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抓好本地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要有计划地选送重点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造。培养自己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聘请高层次人才来我x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使我x人才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大幅提升。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思想教育,全方位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为科学献身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鼓励他们为x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六

至20xx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31-35岁人员67人,占%;36-40岁人员120人,占%;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51-55岁人员28人,占%;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

(三)从知识层次看: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

人,占%;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xx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2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七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要向上级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人才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近几年来,市委认真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总量有了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人才市场,重点抓了三支队伍建设,全市人才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截止底,全市人才总量为28,6123人,其中农村人才总量23,5291人;。

党政企事业单位人才5,0832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才1,8022人,高级职称的997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的8629人,初级职称的8406人。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强化培训,在对在职干部普遍轮训的基础上,突出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

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授课;。

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学历教育,与省委党校、武汉高校联办学历班,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各级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理论水平;。

在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35岁以下的占28%,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目前,我市享受国务院专项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13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进入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的6人。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健全。我们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有关人才工作的文件,对全市人才工作机制、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和保障体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坚持对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制度,先后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45名,取消6名市管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起到了较好的鞭策激励作用。

四是人才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根据人才的各自专业特点,着眼于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对不同专业的干部进行了合理调配,大力推行开选拔、开聘用、竞争上岗等方式,使一大批熟悉农业、畜牧、林业、水产、水利水电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优秀青年人才被选拔到相应岗位,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

五是招才引智取得较大突破。针对全市主导产业高级人才紧缺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了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先后组织人事、教育、卫生、农业、交通等机关事业单位专门赴武汉等地招聘人才,并与省内重点院校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把引进人才与引智、招商结合起来,在招商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智力资源,推动了我市经济发展。同时,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农业局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有针对性地邀请省、市专家学者来我市开展科技讲座、技术服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10月组织开展的院士专家行活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攻坚克难,释疑解惑,为16家企业的20个技术项目进行技术咨询和攻关。活动所到之处,受到全市各界的热烈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12月16日在武汉东湖宾馆举办的武汉城市圈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在此次会上签订了44项校市、校企合作协议,协议基本涵盖了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涉及机械、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洽谈会上从高校引进了3名科技特派员,现场招聘了3名博(硕)士研究生,为高科技人才到我市创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近几年来,我市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离省人才工作的要求和其他地市州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政策不够完善,体制不活,资金不足。受相关规定和政策的约束,人才流动受单位编制、性质,人才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人才流通的渠道受阻,造成部分人才资源的流失与浪费。同时,由于财政困难,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严重不足,许多行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外流。特别是一些优秀骨干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尤为突出。各类高级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2、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具有示范型、带动型的实用人才较少。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生产经营规模小,实力差,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同时,对农村实用人才缺乏较。

为完善的组织、开发、管理机制。

3、我市企业改制后,受体制的影响,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与管理,并且此类人才数量较少,培养、管理还存在一定难度。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人才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而言主体是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协调和宏观指导。加强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建设,重点是协调有关单位全面清理现有人才工作法规,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并确保落实。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实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联系会议制度、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以及市管拔尖人才联系制度,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

2、把握人才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三支队伍建设。根据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和打造实力、诚信、生态、和谐的战略目标对人才的要求,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一要突出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党政干部队伍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大力培养现代行政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适应共行政、共服务、共管理要求的行政管理专家。二要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具有强烈敬业精神、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意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熟悉国际经济和法律的企业家队伍。要依托高校和企业培训基地,建立覆盖广、多层次、开放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三要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第五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换届为契机,建立健全人才的评选、考核、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六大基地,加快培养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培训,积极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

3、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各级各类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实施项目引才、工程招才责任制,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不断提高为人才服务的水平。要加强舆论宣传,大力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积极为人才创业搞好服务、构筑平台,真正在形成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树立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想干事给机会、能干事给岗位、干成事给地位的企业人才管理新理念。要大力开展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实施人才回归工程,促进籍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才以各种形式为投资献智。同时,要组织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健康体检和外出休养,开展全市技能人才比武活动,逐步完善人才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至2011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31-35岁人员67人,占%;36-40岁人员120人,占%;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51-55岁人员28人,占%;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

(三)从知识层次看: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

人,占%;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11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2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为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强旗”战略,为人才制度机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xxxx党委组织部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xx”以来,xxxx立足民族边疆牧区实际,全面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学规划人才发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宽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工作环境氛围。目前,xxxx共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以及党政后备干部、编外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六项服务志愿者等储备人才四类,其中:党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占1%,大学学历601人,占59%,大学专科学历341人,占33%;35岁以下219人,占21%,36-45岁362人,占36%,46-55岁376人,占37%。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占0.5%;副高级职称278人,占18%;中级职称560人,占37%。xxxx期间,通过“柔政策”,先后引进工民建、临床医学、民族学高层次人才3人;陆续考录选聘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储备各类人才781人,其中: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编外储备人才538人;发现和培养乡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户314名,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125名。

结合xxxx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采取积极举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注重氛围营造,通过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陆续出台《xxxx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xxxx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处级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等规范性制度,起草完成《东乌珠穆沁旗人才强旗规划(xxxx—2020年)》,为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分解任务、落实人才政策创造了先决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确定并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等10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落实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等5项人才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发现使用、人才流动配置和人才激励保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氛围营造。努力营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业拴住人”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对教育、卫生、医疗等一线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关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顾一点。对自主创业人才,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和项目审批推介等方面倾力支持,设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26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强化人才综合协调管理,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点与目标任务,确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建立旗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和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难问题。

(二)注重量体裁衣,立足发展需要引进人才。立足我旗“xxxx”目标任务落实、“44344”产业格局打造和“五个东乌”建设实际,依托重点项目、工业园区等载体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应用人才,切实增强了工业经济战线后备力量。以展示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围绕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适时引进我盟医学专科大夫1名,聘请中山大学在我旗做课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农牧业局局长助理,从锡林浩特市引进工民建专业人才担任住建局副局长。结合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主动与区内外高校专家教授对接,成功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专家入驻我旗。根据专业人才需要,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高校的沟通联系,通过人才交流会、现场招聘会等形式,先后引进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统本科69人、农牧业系统本科21人、卫生系统本科9人、林水系统本科13人、其他部门本科5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队伍框架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三个层面推动各项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实。在党政人才层面,采取民主推荐与素质测试,统筹培养与分类储备,纪律作风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三结合”模式,动态调整副科级后备干部61名;结合旗、苏木镇两级党委换届,采取“四推一决”和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23名副科级党政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层面,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级班子中配备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公开选拔12名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医疗卫生、财政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工作,目前全旗各级领导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科级领导干部的目标。从乡土人才层面,分2个批次公开考录选聘优秀嘎查两委班子成员23名,担任苏木镇长助理,协助推进牧区工作,拓宽嘎查乡土人才成长成才渠道;采取公开考录方式,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创业。采取上挂下派、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类人才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12名干部到区内外挂职锻炼,选派123名干部下基层锻炼,全旗任职5年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交流面达到60%以上。启动实施“牧区乡土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大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力度。xxxx年对113名致富带头人、牧业合作社领头人进行系统培训。加大乡土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整合涉牧资源,加大创新创业类乡土人才的培养宣传工作,集中发现和培养了刘国民等一批具有发明创造专利的乡土人才。

(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旗党政机关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仅有10人,占全旗党政机关干部的1%;事业单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仅占全旗专业技术人才的0.5%;我旗传统型专业人才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矿山机电、金融、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优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点,这些政策措施难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专业人才、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xxxx每年对外输送高校生源为350人左右,而回旗备案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与此同时,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显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在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认定标准依据过于宏观,有些人才认定标准缺乏相应依据,尤其是对乡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不尽合理和规范,导致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发展规划。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旗产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充公发挥我旗的比较优势,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着眼于提高我旗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要着眼于适应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应对激烈人才竞争的需要,重点选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积极选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二)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科学性地引进人才智力。进一步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积极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吸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经济发展急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口岸贸易、卫生、教育、农牧业等领域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其次,进一步拓展发现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径,特别是要综合运用市场招聘、高校对接、公开考录、定向培养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区,弥补工作短板,将各类人才直接吸纳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项目引才引智,积极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实现属地转化。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外联,通过多种形式与旗外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先进地区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我旗发现和培养人才。

(三)着眼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系统性地做好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坚持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应经济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专家咨询团的作用。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四)着眼于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长效化地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人才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一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评价原则上,坚持客观公正、考培分离、评聘分离,突出技能评价特征;在评价内容上,把品德、技能、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重点考核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在评价机制上,以专业评价与行业认可相结合,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健全完善党政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根据综合协调、窗口服务、社会管理、执纪执法等部门和岗位特点,分门别类建立相应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政治表现、工作业绩、群众认可等评价内容。三是健全完善事业单位人员综合评价机制。围绕岗位绩效管理这一关键,突出首问责任制、办结制、服务制、责任追究制落实情况的评价考核,以工作效能作为人才评价的基础性内容。四是健全完善乡土人才综合评价机制。立足我旗实际,以推动新牧区建设、加强嘎查“三资”管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牧区乡土人才标准依据和资格条件,探索社会化的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认定评价机制,构建牧区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四是健全完善紧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我旗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化工、口岸贸易等领域积极与驻地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借船出海”力度,通过引进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选派当地专业人才参与相关工作,以及定向考录培养当地大中专毕业生等方式,努力实现成果就地转化并发现和培养一批紧缺型人才。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如何引才、何处用才、何以留才正成为各地市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市委人才办也在聚才、用才、留才等三个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针对这三个问题短板,对全市人才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xx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x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累计xx人,省管专家x人,市管专家x人,市级学术带头人x人;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人,技能人才x人,农村实用人才x人。全市人才总量和结构持续优化,总体显示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一)优惠政策“聚”人才。我市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在人才创新创业、产业支撑、新经济新动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统筹设计宏观政策。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宏观政策文件,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宏观顶层设计,为我市广聚贤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基础。二是突出制定重点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选拔、人才发挥作用、推进保障机制等四方面政策,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例如,我市印发《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工业发展的39条意见》等,通过58条人才优惠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机构、平台、人才。其中对引进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博士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团队),累计奖励最高可达xx万,最高可安排xx平米住房、每月给予xx万元生活补贴;针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冷门专业的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人才创新创造、分类评价、职称评定、柔性引才、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等方面配套政策,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目前,市编委会印发《xx市引进人才使用编制管理办法》,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引进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二)多措并举“育”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是整合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组织、宣传、人社、科技、教育、医疗、工信、科协、社科等10个主要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整合,在市人才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提高表彰层级、加大激励力度,在政治上给予更多荣誉,在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在工作上给予广阔平台,努力提升我市人才培养水平,擦亮本土人才特色品牌。二是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开展市级重点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对接,增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名师等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开展人才素能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我市专家人才素质,比如,组织选派企业家、中高级管理人才等赴xx大学等高校参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与实战、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研修班学习培训。开设“工信大讲堂”,举办工业经济管理与创新系列讲座,邀请xx大学、商务部等高校部门专家教授来安授课、开展培训等。同时,针对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因势利导“用”人才。一是建设科技孵化机构。积极构建专业化、功能性孵化平台,先后建成xx县创新大厦、xx火炬研发园等多个省级以上孵化机构,带动形成了智能终端,电子新材料等一批高新产业技术联盟,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集聚了大批创业人才。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发挥作用,需要舞台,需要载体,坚持以用为本理念,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干事创业。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x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x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x家,认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x个,引进和嫁接科技成果xx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x项,申报专利x件。三是构建服务载体。在全市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以实施“爱国奋斗学习研讨活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活动、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活动、脱贫攻坚基层服务活动、文明创建典型示范活动”为载体,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

(四)千方百计“留”人才。在政策引才、载体聚才的同时,安阳始终坚持环境留才,积极推行人才发展的响应式服务、全过程服务、人性化服务。一是优化科技服务。打造各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场地、宽带网络、公共技术等“一条龙”孵化服务,为人才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坚持部门联动,优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在办理人事关系、工商注册、创业扶持等方面简化程序;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优惠、教育入学、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服务;设立高层次人才就医定点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给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一线人才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服务联络员。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专家人才研修、考察、体检、疗养、休假、慰问等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温暖。同时,积极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各类优秀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人选,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照顾。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讲述人才创新创业故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

虽然我市在人才集聚、人才开发、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各项人才工作都稳步推进,但是对照当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足和薄弱关节,突出表现为:一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却缺乏相关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加之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还不够优化,致使人才引进步伐缓慢。二是干事创业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有限,能够助推创新创业的起飞跑道过于拥挤,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载、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产业平台,在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上问题还不少、任务比较重。三是对基层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受地方财力限制,对基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水平本身就较低,有的政策还兑现不了。导致贫困地区和基层仍然存在“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作用发挥不了,作用刚显现却又留不住”的现象。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才改革放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强化人才服务中心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系统完善、政策优惠、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配套文件,明确规范引进工作程序,让引进的人才真正为我市服务、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服务。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将高级技师列入高层次人才范畴。还可采用“柔性引进”的灵活方式,通过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

(二)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充分发挥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集聚效益和链条效应,以及新能源汽车、通用航工制造、智能机器人终端等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配套人才需求链条,确定各产业的人才发展定位、目标要求和工作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搭建项目承接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育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职技高校的交流合作。

(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形式、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结对联系重要人才等相关工作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夯实人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过建立完善住房安居、亲属落户、配偶安置和子女就业等各项保障机制,落实工作待遇、生活津贴等各项激励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特别待遇,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十三五”以来,园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履行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园区“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人才总量持续扩张。截至目前,园区人才总量242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逐年增长,截至目前,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2340人,专科学历390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为16036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占40%;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才1149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36916人,第三产业2673人,人才资源随着产业结构同步发展,呈现向第三产转移的态势,新兴产业人才快速增长。

3.招才引智成果丰硕。通过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各类公开招聘等先后共引进各类人才3200余人,实现园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场有效整合。园区人力资源市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场招聘信息宣传栏、苏宿人才网、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招聘宣传模式,开发了一套集就业、人才信息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和人才现状。“十三五”期间,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单位入场招聘,8万人(次)入市应聘,约2万多人通过市场实现流动与就业。

园区“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与创业创新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社会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确立,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十四五”时期,将是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园区经济加速济转变的关键期。在新一轮拓园的形势下,园区人才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人才资源支撑,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显。

从挑战来看,“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处于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阶段,产业的转型升级迸发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实现与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电子信息类、机电控制类、教育类等人才总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门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上门征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合作开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二)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

将进一步结合园区特色产业,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认定办法进行申报,以争取省市两级相关政策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对接,吸取苏州工业园区在人才培训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开发符合园区企业需求的培训项目;二是依托园区人才计划和园区产业特点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三是加强对园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实施“节点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企业家培训台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存档,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培训5000人(次)以上。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八

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xx年阳光工程任务申报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xx]3号),按通知要求,抽调相关人员认真对集贤县的农业及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和机构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

集贤县行政区划面积2283.4平方公里,辖5镇3乡159个行政村和2个国营农场,总人口32万,农业人口约18万。集贤县是全国产粮大县、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有“中国大豆浸油之乡”的美誉,特色产业突出。我县特色产业突出,坚持“园区引领、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农产品精深加工、煤化工、经贸物流、新型能源、文化旅游5个产业快速发展。有粮食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能力500万吨以上。年产原煤110万吨以上,华本能源煤化工等项目正在引领煤炭产业由原煤生产向资源深度开发转化;有各类专业市场40余个,集贤商贸城是全省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国文明市场,板子房瓜菜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西瓜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煤炭市场、粮食市场和三江农资批发市场市场繁荣有序,购销两旺。

1、从年龄结构上看,41岁以上的共约有7468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1.3%;40岁及以下的共约有11695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0.7%。

2、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共有37705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4.6%;初中及以上的共有14234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5.4%。

3、从性别结构上看,女性共有87482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4.3%。

4、从行业分布情况上看,全县共有乡村管理人员443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4.1%;生产能人共有135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0.3%,其中种植能手730人,养殖能手170人,林农120人,加工能手130人;经营能人共有368人,约占总数的12%;能工巧匠共有415人,约占总数的13.5%,其中技能带动型人才226人,文体类人才189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和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预测20xx来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需求量为4080人,其中农机服务人员:990人、种植业服务人员:600人、畜牧、渔业从业人员:250人、兽医服务人员:160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1660人、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420人。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九

1、调查时间:20xx/xx/xx.

2、调查地点:北碚区。

3,、调查对象:北碚区朝阳街道办事处、北碚区天生桥街道办事处、北碚区总工会。

4、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培训状况,薪酬状况,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工作需求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得出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社会工作人员的薪酬分布为月收入1000以下的占26%,1000~1500的占14%,1500~的占24%,2000~2500的占16%,2500~3000的占12%,3000以上的占8%,而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职工的月人均工资为2580.25元,北碚区的月人均收入为2671。7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资其实是出于比较低的水平的。

(三)社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社会工作面临了许多问题。在发放出的50份问卷中,有90%的认为国家对于社会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62%的.社会工作人员认为国家队弱势群体关注度不够,80%的社会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职业地位较低,82%的社会工作者认为自己的薪酬偏低,74%的社会工作人员认为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46%的社会工作人员认为群众缺乏向社工求助的意识和习惯。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一)规范社会工作行业。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真正执业社会工作者不足两成。如今由于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规范社会工作行业,执业上岗成为必然趋势。对于所有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该给予专业的培训,统一考试,然后由政府部门颁发执照,再上岗。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并且对于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其社会工作执照应该是年审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应该予以取消社会工作人员的资格。对于社会工作人员,应定时提供相关专业培训,使得他们适应如今变得复杂的社会事务。

目前困扰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难题是工作量大而工资低。社区居委会本来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可近年来,居委会的工作量年年递增,承担了大量行政性职能,负担普遍太重,计生、劳动保障、综合治税,甚至一些社会调查的项目,都要由居委会完成。任务太重导致居委会疲于应付,许多服务性方面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社区工作位于社会工作的最基层,虽然工作量异常繁重,但绝大多数月收入低于重庆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工资收入离缴纳社会保险的最低标准还差一大截,待遇低下,造成人才流失,导致居民群众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美誉度有所降低。

目前困扰社区社会工作者的难题主要是“同工不同酬”。近年来,政府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继“大学生村官”后,大学生进基层工作的触角从农村延伸到了城市。这些人享受事业编制人员待遇,而大部分的原社会工作者只是作为街道办或村(居)的聘用人员,但是事业编制和聘用人员所承担的职责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这也就意味着“同工不同酬”、“一支队伍,两种身份”。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工作比较稳定,有的工作效率并不比聘用人员好,但拿的工资却要比聘用人员多出许多。这种“同工不同酬”的人事制度,显然是违背《劳动法》的,严重阻碍了社区工作的良性发展。

处于基层的社会工作人员每天处理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事,所以他们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很难得到激励。长此以往,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因此,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将薪酬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来源,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热情,也便于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加入社会工作的行列之中。

(三)整个社会提升对社会工作的关注度。

从社会工作人员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今资金短缺是在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短缺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国家的关注不够,引发了譬如职业地位低,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国家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群众缺乏向社工求助的意思和习惯等等。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社会工作的关注度,清楚社会工作是为群众解决切身问题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政府扶持不够,科研实务脱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各级政府对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重要的公共职能之一,是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局限,在这方面借鉴香港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香港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香港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等方面负有宏观管理与指导的责任。在经济上,对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大力资助。受政府的财政资助的非政府机构有182个,下属实务单位有2872个,承担着香港80%左右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社会工作也需要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当前“社工”一词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中。而在大众化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上却沓无踪迹。宣传力度不够有各种因素。一是有的大众传媒不了解不重视。二是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服务方式、机构的多模式化。在我国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福利工作由多个部门和群众团体分别承担,这些部门有民政、劳动、人事等,群众团体有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居委会。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各自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而不是以统一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面目出现,也没有运用统一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尚未形成,都使得以社工名义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活动很少出现,无法吸引媒体的关注。这些都影响社会工作的宣传。三是一些理论工作者因各原因不愿意写通俗的读物。概言之,社会工作要在中国发展起来,要被社会认可接受,必须做好社会工作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使高深的学术思想变为大众的日常观念。

社会工作目前在中国还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必定会出现过很多的问题。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对其予以正常的帮助和引导,这样才可以使社会工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帮助群众,协助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如何引才、何处用才、何以留才正成为各地市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市委人才办也在聚才、用才、留才等三个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针对这三个问题短板,对全市人才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xx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x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累计xx人,省管专家x人,市管专家x人,市级学术带头人x人;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人,技能人才x人,农村实用人才x人。全市人才总量和结构持续优化,总体显示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一)优惠政策“聚”人才。我市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在人才创新创业、产业支撑、新经济新动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统筹设计宏观政策。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宏观政策文件,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宏观顶层设计,为我市广聚贤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基础。二是突出制定重点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选拔、人才发挥作用、推进保障机制等四方面政策,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例如,我市印发《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工业发展的39条意见》等,通过58条人才优惠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机构、平台、人才。其中对引进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xx计划”、博士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团队),累计奖励最高可达xx万,最高可安排xx平米住房、每月给予xx万元生活补贴;针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冷门专业的'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人才创新创造、分类评价、职称评定、柔性引才、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等方面配套政策,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目前,市编委会印发《xx市引进人才使用编制管理办法》,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引进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二)多措并举“育”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是整合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组织、宣传、人社、科技、教育、医疗、工信、科协、社科等10个主要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整合,在市人才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提高表彰层级、加大激励力度,在政治上给予更多荣誉,在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在工作上给予广阔平台,努力提升我市人才培养水平,擦亮本土人才特色品牌。二是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开展市级重点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对接,增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名师等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开展人才素能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我市专家人才素质,比如,组织选派企业家、中高级管理人才等赴xx大学等高校参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与实战、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研修班学习培训。开设“工信大讲堂”,举办工业经济管理与创新系列讲座,邀请xx大学、商务部等高校部门专家教授来安授课、开展培训等。同时,针对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因势利导“用”人才。一是建设科技孵化机构。积极构建专业化、功能性孵化平台,先后建成xx县创新大厦、xx火炬研发园等多个省级以上孵化机构,带动形成了智能终端,电子新材料等一批高新产业技术联盟,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集聚了大批创业人才。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发挥作用,需要舞台,需要载体,坚持以用为本理念,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干事创业。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x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x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x家,认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x个,引进和嫁接科技成果xx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x项,申报专利x件。三是构建服务载体。在全市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以实施“爱国奋斗学习研讨活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活动、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活动、脱贫攻坚基层服务活动、文明创建典型示范活动”为载体,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

(四)千方百计“留”人才。在政策引才、载体聚才的同时,安阳始终坚持环境留才,积极推行人才发展的响应式服务、全过程服务、人性化服务。一是优化科技服务。打造各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场地、宽带网络、公共技术等“一条龙”孵化服务,为人才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坚持部门联动,优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在办理人事关系、工商注册、创业扶持等方面简化程序;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优惠、教育入学、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服务;设立高层次人才就医定点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给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一线人才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服务联络员。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专家人才研修、考察、体检、疗养、休假、慰问等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温暖。同时,积极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各类优秀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人选,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照顾。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讲述人才创新创业故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

虽然我市在人才集聚、人才开发、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各项人才工作都稳步推进,但是对照当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足和薄弱关节,突出表现为:一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却缺乏相关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加之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还不够优化,致使人才引进步伐缓慢。二是干事创业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有限,能够助推创新创业的起飞跑道过于拥挤,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载、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产业平台,在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上问题还不少、任务比较重。三是对基层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受地方财力限制,对基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水平本身就较低,有的政策还兑现不了。导致贫困地区和基层仍然存在“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作用发挥不了,作用刚显现却又留不住”的现象。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才改革放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强化人才服务中心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系统完善、政策优惠、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配套文件,明确规范引进工作程序,让引进的人才真正为我市服务、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服务。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将高级技师列入高层次人才范畴。还可采用“柔性引进”的灵活方式,通过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

(二)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充分发挥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集聚效益和链条效应,以及新能源汽车、通用航工制造、智能机器人终端等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配套人才需求链条,确定各产业的人才发展定位、目标要求和工作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搭建项目承接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育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职技高校的交流合作。

(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形式、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结对联系重要人才等相关工作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夯实人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过建立完善住房安居、亲属落户、配偶安置和子女就业等各项保障机制,落实工作待遇、生活津贴等各项激励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特别待遇,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undefined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一

古语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自古以来,各位明主均对人才选贤任能,以保国家长治久安。而农村是支持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广大农村,植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村为做好人才工作,特对本村人才做了一份调研。

一、xx村人才现状。

1、党政型人才。现我村共有党员xx人,预备党员xx人,平均年龄xx岁。全体党员紧紧围绕在以石永林书记的领导下,以党小组为单位下设十个分支部书记,井条有序的开展各类活动并认真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不断加强执政能力,积极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受到村民的拥戴。

2、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稀缺,但是我村仍有此类人才。xx幼儿园的金兰芬老师和卫生所的龚跃华医生就是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每年毕业回家的大学生,他们有的走上从政之路,有的进到事业单位,有的走进企业,还有的留守农村。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x村企业不多,但现有私人企业仍在各自的行业内取得了不菲的成绩。xx化工添加剂厂制作并供应红塔卷烟厂各种香精原料;xx家具厂联合了全国知名品牌雀之林建立了公司,家具供不应求。这些都能反映出我村现有企业管理人才的优秀。

4、技能型人才。xx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技能型人才也偏向农业方面。由于市区和乡镇各级政府的重视,每年都会有一些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例如葡萄种植、烟叶种植以及蔬菜种植等。六组组长徐永生是这方面人才的代表,他承包了大面积土地进行蔬菜种植和果树栽种,引进了全国优秀品种并敢于大胆实验,带动了xx农业的发展。在建筑、电焊等其他方面,我村也有相应人才。

5、乡土人才。在我村,乡土人才并不明显,在老年活动中心,几个老太太带领了一群群众练习舞蹈,但是要算作乡土人才,还是比较牵强。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各方面人才都比较稀缺,且农村青年流失严重,农村实用型人才后继无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企业管理人才和乡土人才比较稀缺,无法拉动企业的大力发展和弘扬乡土文化。

2、人才培养能力不强。除了正规的学校试教育培养外,我村采取的主要培养手段是农函大,可是农函大培养技术和名额有限,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造成了人才不精、无专家的困窘局面。

3、农村人才中拔尖人才缺乏。现有农村基层技术人才大多数是种植、养殖的能手,在经营方面的人才还不多,整体素质不高。我社区农村人才工作缺乏科学规划,培养滞后,自由发展,有而不尖,难以有助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4、农村人才队伍开发经费不足。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方面,所需教材资料、实践操作现场、教师授课补助、参观学习资金均难以落实,直接影响了实用人才开发的顺利进展,影响了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得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从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1、营造尊重人才、尊重既能的氛围。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加之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舆论导向失当(如不恰当地宣传高考状元和以高考录取率论英雄)、收入差距拉大(企业一线人员收入过低)、技术工人实际地位低下等消极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确立“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

大的投入。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实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加强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绝不能削弱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各级财政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够的。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充分发挥现有的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调动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3、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着眼点不能局限于新型农民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以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大对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向城市转移就业需要。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我们的社会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xx社区居委会。

2011年5月3日。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二

人才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事物,对于发挥市场功能,促进人才交流、实现人才的人有效配置和社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提供求职者的就业机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功能也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和升级,以利于保持人才市场的生命力,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经济效益。

早期的人才市场功能主要是组织人才招聘会和人事代理,人才招聘会有如定期举行的“庙会“,在有限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内组织人才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进行供需见面,用人单位接受求职简历,达成初步意向。人事代理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理人事档案管理等事务。地方政府部门主管的人才市场,在人才中介服务中占有主导地位,起到规范市场秩序、塑造品牌形象、带动行业自律的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对于人才市场的中介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这即为人才市场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向人才市场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也表明,人才市场的功能在逐步增强、拓展和升级。

从社会上对于人才市场功能的需求角度分析,人才市场的发展将有三个方向的选择。

首先是在人才招聘服务的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现网络化、专业化、高级化的趋势,网络化是指运用信息网络,将网上招聘和市场招聘对接起来,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联合,因为网络招聘不受时空范围的限制,便捷高效,特别适合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的需要,但是,网络的交流毕竟相互了解不够深入具体可信,而且,人才交流的范围基本是在区域市场内,因此“网上联络、场内见面”是十分必要的。网络化还指各地人才市场之间相互形成网络连接,逐步实现用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信息资源共享,形成跨区域的联合招聘,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和合理配置。比如新安人才网借助网络建设的技术优势,在四五年内构建了安徽最大的人才信息网,人才简历档案达到45万,为1200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网络招聘。专业化是指在较大的城市获范围内,形成一定的专业化人才市场,在人才招聘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即包括一定层次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人才,也包括市场需求规模大、市场流动频率高的各类专业人才。合肥人才市场根据合肥市“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组织分门别类如it、建筑房地产、化工、家电等专场招聘会。专业化不仅可以考虑定期不定期的举行专门人才招聘的专场招聘会,也意味着某些人才市场在某些专业领域中占有相对优势,保持在某个专门人才领域中的长期服务的能力和特色。几年前,合肥中高级经营人才公司就举办中高级人才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封闭式、宾馆式招聘会,供需双方的评价都比较满意。高级化是指从提供招聘信息和供需见面场所提高到在招聘服务中接受委托代理,按照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设计测试工具、方法和程序,构建专门化的人才信息库,逐步达到猎头服务的水平。从发达地区如上海的近期信息看,猎头公司的组建和业务活动日渐活跃,合肥本地的猎头服务也渐趋成熟,为人才招聘高级化服务昭示了可观的前景。

其次,围绕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提供延伸性服务,比如典型的业务项目,一是可以拓展的业务领域是人员测评,比如新安人才网在网上提供标准化的职业性向测试,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公告中要求相关职位的求职者提供职业心理测试的报告,这样,有利于用人单位降低招聘环节的考察成本,提高招聘质量。二是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现在用人单位对于拟长期聘用、培养开发的储备人才越来越重视任职前的职业发展规划,人才市场抓住这一契机,提供通用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模本,对人才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并提交测试报告,能够有效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三是组织新员工培训,现在用人单位对于新员工培训越来越重视,对于诸如商务礼仪、行为素养、职业理念、沟通技巧等职业基本素质的培训需求也非常旺盛,人才市场如果能够把握这一市场需求,组织专兼职的培训师资队伍,为用人单位提供长期、稳定和规范化的职业培训,是很有市场前景的。四是继续做好人事代理服务工作,拓宽人事代理服务的业务范围。特别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招聘一定数量的人员,经过必要的岗前培训,进行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的服务和管理,进行劳务输出,实行劳务派遣,既有利于用人单位控制用工成本,也能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也能够提高人才市场的规模效益。再次,向更为长远和更高水平的中介服务领域进发,确立和实现依托招聘服务主业、探索咨询服务新空间的战略目标。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三

文化强县,人才为本。文化人才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芮城县委宣传部按照市委宣传部的安排,抽调精兵强将,对我县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了一次调研,针对现有人才状况、人才培养、管理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现书面报告如下:

芮城县是一个拥有39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础文化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对匮乏,与我们建设“文化强县”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截止目前,我县共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825人,其中文博类人才9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11.6%;出版类人才8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0.9%;网络类人才18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2.3%;影视类人才6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8%;文学创作类人才11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14.1%;新闻类人才32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3.9%;文艺类人才489人(其中包括美术类30人、书法类89人、戏剧类88人、音乐类92人和舞蹈类190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59.2%。在现有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中,学历层次不均匀,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160人,大专190人,中专436人,高中及以下37人。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居多,40岁以下582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70.5%,41岁以上243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29.5%。

1、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尤其是高级人才总量少。

2、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抓得不准,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3、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布局还不太合理。突出表现在出版类、网络类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少,特别是社科类文化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4、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例如,全县每年进高度学府就学人数300到500人,但学成回县人数每年仅有100多人,特别是本科以上学历很少回县。

1、引才。

良禽择木而栖,良才择主而事。要吸引人才,领导干部就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科学人才观来指导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也就是要以最好的服务来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来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来邀请最需要的人才。人事部门要按党管人才的要求,广开渠道,不拘一格用人才,切实做到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工作创业环境、生活学习环境、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亚宝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每年都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人才交流市场引进一批优秀人才。

2、育才。

面对我县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文化不高、市场意识不强、布局不平衡等问题,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提高文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培训中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请有经验的专家来讲授新理念,进行业务交流,也可组织各类人才参观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学到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例如,县新闻社每年都进行了5次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培训达500人次。总之,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要提高人才资源的综合能力,为文化强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留才。

要留住人才,就必须积极为人才排忧解难。领导干部和人事部门要自觉地为各类文化人才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解决他们在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想他们之所虑,急他们之所难,帮他们之所需,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做到拴心留人,人在心在,使他们感到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功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例如,我县在20xx年就为芮城籍著名戏剧编剧张纪平办理了财政工资,确保他继续为我县文化事业安心工作。此外,政府还应在资金上大力扶持,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确保人才干好事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以创新的精神,真挚的感情,开明的政策,宽松的环境,优厚的待遇吸引并培养出更好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和构建富裕文明环境优美的和谐芮城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中共芮城县委宣传部。

20xx年八月二十五日。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四

最近,我们采取了统计调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综合分析四种方法对我县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及需求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通过调查,基本澄清了我县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的底子,我县共有各类人才20524人,占总人口的3.4。从人才的组成来看,党政人才1240人,占6,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597人,占41.9,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687人,占52.1。准确掌握了今后五年全县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情况,预计到20__年人才总量可达25000人,约占总人口的5。

通过调查,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选拔、培养、引进、考核等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人才分布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分布不合理,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才10687人,但农业只有766人,工业只有362人,这与农业县的经济发展极不相匹配,我县经济发展,农业是关键,工业是重点,必须给予人才倾斜。二是行业内部人才分布不平衡,如教育系统,我县中小学教师总量基本持平,但小学、初中、高中老师分布极不合理,小学教师大量富余,高中教师急剧短缺。农业内部,人才绝大部分集中在种植业,而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的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是既懂企业管理,又懂法律,经贸英语、财务、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三是创新能力不强。我县专业技术人才,学历虽大多在专科以下,但专业技术人才原始学历偏低。全县各企业单位管理层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8人,高级职称的只有14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缺乏资金投入,专技人才的再教育培训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专技人才知识更新不快,墨守陈规,创新能力不强,创造发明和科研成果少,不能适应形势和事业的发展需要。

2、留才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我县各类人才的总量虽在增加,但由于留才机制不健全,受经济利益驱动,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近5年,全县流出的专技人员有1259人,占人才总量的6,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专技人才流出786人,占具有高中级职称专技人才的21。我县流失的专技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财会、工业等行业,且大部分是具有中、高级职称,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的业务骨干。据调查,近5年内,教育系统内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325人已流向市内条件优越的私立学校或是在沿海就业。医疗卫生系统中,大量有一定贡献的专家和知名人士与单位脱钩,从事个体开业或是流向外地,因此流失的不仅是人才,而且还有技术,甚至是优势产业。

3、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当前,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制还未彻底打破,专业技术职称与工资待遇还没有完全分离,评聘分开很难实施到位,职称评定与社会实际需要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一是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还停留在专家评审,总量控制的阶段,从而导致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或单位,如教育系统,仍然存在评职称论资排辈,众人过独木桥的现象,人才的社会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形成。二是社会急需,群众欢迎的“土专家”、“流通经纪人”、“致富能手”不能评定职称。人为形成了这部分人才即使对社会贡献再大,永远只能当“无名英雄”或者有名无职称的劳模局面。例如:近几年防汛抗灾中技术抢险的“土专家”、“土工程”能力全社会有目共睹,有的在防汛抗灾中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立下了汗马功劳,贡献卓著,但没有1人被评定技术职称。

4、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由于人才队伍比较庞大、线多面广,有限教育培训经费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的培训要求,使得对人才进行系统规模培训很难组织到位。另一方面,培训与使用相脱节。有一些技术人才被选任为行政管理人员就被安排到党校学习,他们与其所学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没有精力从事擅长的业务工作,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尽管有一些停产企业的人才留守处理善后工作,有门路的主动外出打工经商,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人才长期被闲置,各级职能主管部门受资金等条件限制,对他们未能组织培训,充分加以利用。

1、突出“四个尊重”原则,管好激活各类人才。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项原则,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念,管好用活各类人才。首先,牢固树立“人才盛则事业兴”、“人才是第一资源”、“选用人才是第一责任”的用人观念,建立健全“一把手”抓人才队伍建设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职责,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实行绩酬挂钩,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对科研成果明显,创造社会财富突出的人才,要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重奖。建议市县两级设立最高人才成果奖,市一级设奖金额为20万元左右;县一级为10万元左右,极大地激励人才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再次,建立健全拔尖人才(高级人才)末位淘汰制。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技人才以及学术技术带头人实行年度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实施末位淘汰。对工作不思进取,政绩平庸的拔尖人才,应予以批评教育,两年内业务工作无建树,影响较差者,应取消拔尖人才资格及其有关经济待遇。第四,建立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改革劳动就业和职称评定制度。要逐步健全人才市场功能,彻底打破身份、年龄、行业、地域等对各类人才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树立不论身份、年龄怎样,只要通过劳动能创造社会财富和科研成果的人就是人才的观念,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给予他们享受评定相关职称和有关经济方面的待遇。另外,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应尽快制订改制企业的拔尖人才具有技术股份,机构改革中的事业单位的拔尖人才具有技术职位的文件政策,认真执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积极维护高级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

2、建立健全以教育培训为主导的人才能力建设机制。教育培训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导性内容,在人才资源开发中起关键性作用。要通过建立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制,从知识有量和增量,人才数量和质量上提升人才资源素质。要探索建立“政府调控,待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培训机制,通过政府投入的增加和导向性作用,引导社会单位,个人等主体共同参加人才教育培训投资。要区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大力加强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建设。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人才教育模式,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稀缺人才、创新人才,外向型人才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3、建立以竞争择优为主导的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强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让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腐观念,树立选人注重业绩,用人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等观念,进一步推行和完善人才的公开选拔和招聘,竞争上岗等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人才的实绩考核,真正做到选准选好人才。

4、创新聚才留才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人才自主求职就业空间无限扩大,各类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得到大幅度地提升,无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聚才、留才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形势任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创新留才、聚才之策。一是事业留人,尽量拓宽优秀人才的发展空间。党政领导,要立足现有条件,在不断改善环境条件的同时,集中精力谋求事业上的发展,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人才感到切实有所需,有所用、有所值;二是待遇留人,合理提高优秀人才的收入水平,首先,要更新观念。按照“四个尊重”原则,重奖用劳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人才,积极维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实行知识的有偿转让,让他们用知识先富起来。其次,适当提高超劳务补贴待遇,要调整完善超劳务补贴发放办法。对拔尖人才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中的加班补贴,以及在单位上的急、难、险工作中智力的付出,应给予优裕一般工作人员的补贴。三是感情留人。积极主动为人才排忧解难。各级人才管理部门要突出以人为本,始终把关注人才的发展,挖掘人才的潜力,发挥人才的创造力,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各类人才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尽量帮助解决人才的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基本生活问题,以便留住其“心”。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五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食品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食品行业紧缺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解决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的供需矛盾。

关键词:食品行业;食品专业;人才需求

1、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足的食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优质的食品是国民健康的保证,所以,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食品工业自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也已经将食品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道路[1~2]。

众所周知,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千万国民的健康营养。而国家高等院校的食品专业正肩负着培育这种人才的重任,目前众多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以培育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培养出大批的一线操作技术人才,切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对食品行业的紧缺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推动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近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从1997年到20xx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从5317亿增长到24430亿元。

国内外经济学家公认:在未来5~10年内,中国将是全球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期间至少有1亿家庭(约有3亿多人口)将进入年收入l万美元以上的行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由此看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非常大,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前景也是乐观的。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的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作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我国食品工业现状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很好的'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

3、我国食品工业从业人员情况及食品专业毕业生从业情况

依据20xx年食品工业年鉴的数据,当年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从业人员为200~300万人,在全国的食品行业中随机抽选20家企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表3和表4、表2是20家大中型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企业的人员主要还是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主要从事生产操作。表3是食品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从业情况,大部分毕业生都从事一线生产操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食品专业就业不存在市场饱和问题。很多企业现在还紧缺高级管理人才及生产、销售人才。表4是食品企业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现在急需管理型人才,其次,则是生产操作及销售人才。

4、我国食品专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进行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必须加强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1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1996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首次攀到了第一位,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1997年至今,我国食品工业的产值始终在gdp总量中占第一位,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调查发现,企业所需的食品人才中生产操作人员、销售人员的需求比较大,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操作工、销售人员、食品检验工、食品制作工、食品包装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这几个岗位。

4.2提高食品的营养与安全作用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食物结构将迅速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现代食品加工行业必须改造传统的食品生产方式,进行食品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食品质量和减少营养损失,为人们提供大量经济、安全、高质量的食品。

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近年来食品安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xx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通过对业内有关人士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因而,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的人才势在必行,功在千秋[3~4]。

5、对职业院校食品专业教学的意见及建议

人才培养需要符合行业需求,要适合企业口味,学校在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加需要更多创造实践、实习实践的条件与机会[5]。

5.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学校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针对食品行业人才岗位的需求,以科目课程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调整。根据现代食品企业需要生产操作工、食品销售人员、食品检测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食品加工设备操作工等实际,调整课程的设置,将《食品工艺》调整为《果蔬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酒工艺》、《软饮料工艺》和《乳品工艺》等工艺课程,同时增加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2实施“双证制”教育

为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取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实施校企合作,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六

**县幅员面积5678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82个行政村、216个自然屯。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xx年底,全县各类人才1.75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0.83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7.8%。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是当前我县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关键是要依靠人才的力量。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任务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决定农村发展不仅需要农业管理型、经营型、技能型等类型的人才,而且需要文化、教育、卫生、金融、商业、环保、网络信息、建筑设计、社会服务等行业领域方方面面的人才,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撑和希望所在。我县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现状。

全县农村实用人才8366人,占农业人口比例不足8%。其中水稻种植业技术人才1122人,大棚蔬菜大户1282人,北药种植大户167人,庭院立体栽培人才926人,香瓜种植大户603人,大鹅养殖大户899人,狐貉养殖大户79人,生猪养殖技术人才912人,养鱼大户57人,黄牛养殖大户112人,各类工匠649人(包括学徒),经营类人才132人,财务人才82人,教育人才372人,卫生人才203人,文艺人才67人,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才702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着总量较小,不能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状。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9%,初中文化程度占55.11%,高中文化程度占9.4%,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45%。农村实用人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不足1%。人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老龄化,中青年人才严重短缺,农村实用人才青黄不接。人才层级结构不尽合理,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人才掌握的技术比较单一,专业深度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种植养殖人才多,中介组织领办人、经纪人人才少。新技能新知识接受不快,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意识不强等现象并存。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靠自己多年的亲身实践摸索总结,虽然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但多属于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由于接受系统的国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很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对现代科技知识的运用能力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种植业是我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搞,产业链不够长,也就不可能形成更多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合作组织。这对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的扩张、集群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都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的村由于产业发展原因,导致一些如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学非所用,专业技能无用武之地。同时,农村产业效益比较低,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的收入不高,外出谋生的比较普遍,流动性较大。农村实用人才的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大量高素质农村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匮乏,后继乏人。

农村实用人才大都是多年时间自然成长地“土秀才”,在思想上还存在小农意识,在带动群众中不积极、不主动,多数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引领作用的实用人才还是占少数,不能形成燎原之势。有些实用人才观念狭隘,一项技术掌握到手就不想让别人学去,不愿意传播推广,致使有些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有的虽然技术熟练但掌握的多属于过时的农村适用技术,由于视野不宽、观念落后,还抱着原有的技术不放,不去更新,也使得有些新技术不能够很好的得到及时推广。

农村实用人才上述状况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是客观方面。

1、传统的小农思想抑制了农民科学致富的行为。**县幅员辽阔,地处偏远,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普通农户只要赶上年头好,就可以满足一般的生活需要,“小富则安”的思想,蒙蔽了农民进取意识,主动掌握技能走向成才致富的愿望不强。北方农业生产周期一年之中有大半年年闲,冬季漫长寒冷加之交通信息不便,农民有猫冬的习惯,也有的从事赌博等不良嗜好,致使部分农民把精力放在走街串巷、东家长西家短上,不思成才。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谢师宴策划方案大全(24篇)

    在编写策划方案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和创意能力,提高方案的质量和创新性。下面是一些成功策划方案的案例分享,希望可以给您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以下是由本站p

    纺织品售卖合同(模板20篇)

    合同协议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是双方交往的基础,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下方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些经典的合同协议案例,希望能够给您提供借鉴与参考。签订地点:____

    大学宣传部述职报告(专业17篇)

    述职报告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使领导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功示范述职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20xx

    高中军训走列队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在军事训练后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表达手段。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军训心得体会,其中有一些是关于纪律训练的,还有一些是关于军事知识的

    九年级物理工作计划第一学期(优质12篇)

    通过学期工作计划,我们可以追踪和评估自己的进展,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计划,以实现更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一些明星写的学期工作计划,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

    上课玩手机检讨书一千(通用17篇)

    检讨书是一种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和方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检讨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失误之下。忘记

    电厂员工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优秀20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工作周期内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工作情况,找出问题并制定改进方案。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

    化学实验报告纸(优秀18篇)

    报告还可以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向同事交流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报告样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报告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员工培训实施方案策划(模板17篇)

    策划方案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标或解决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策略和计划。以下是一份经过多方专家审定的策划方案模板,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要增强酒店人才建设的

    专项报告制度(专业14篇)

    报告范文通常包含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为了更好地理解报告范文的写作要点,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经典的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