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HT书生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愿意是急流篇一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人教版高一上册)

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形象、抒情的语言。

2、领会作者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而纯洁的感情。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形象、抒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1、由经典爱情诗导入: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2作者介绍:裴多菲山多尔(1823~1849),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于1823年1月1日生于一个屠户家庭。1849年7月31日,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他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抒情诗和8部长篇叙事诗,此外还有80多万字的小说、政论、戏剧和游记,有相当部分是在战火中完成的。这样的高产率,在文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主要作品有《诗集》、《使徒》等等。他的很多诗都流传甚广,如著名的《自由与爱情》、《民族之歌》等。

二、感悟文本

这是作者24岁时写的一首情诗。诗的第一节用“急流”、“小河”和“小鱼”的具体形象比喻“我”和“爱人”,抒发了作者对爱人热烈而真挚的爱。请你再找一找,诗中还用了哪几组具体形象来比喻“我”和“爱人”,并任选一组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对爱人的感情的。

诗中还用了以下几组比喻:“我”是荒林,爱人是小鸟;“我”是废墟,爱人是常春藤;“我”是草屋,爱人是炉中的火焰;“我”是云朵,爱人是夕阳。体现了“我”对爱人怀有执着、热烈而纯洁的感情。诗人将“我”比喻为废墟,将“爱人”比喻为常青藤,即使废墟静默地毁灭,我也不懊丧--这是一种悲壮的情怀,而支撑这悲壮的,正是我对爱人执着的爱。

三、品读文本

1.为什么我愿意是崎岖路上的“急流”而不是平坦路上的'河流?

说明作者为了爱人的快乐,愿意经历艰难险阻。

2.“我愿意是荒林”,把“荒林”改成“森林”如何?

不行。“荒林”要保护小鸟(爱人)更困难,因此也更显示出“我”的勇气和决心。

不同,改后的句子是被动的。原句表达了“我”主动、勇敢的一面,显示出直面斗争、保护爱人的决心和勇气。

4.“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自己?

这样可以表达出“我”对爱人毫无保留的爱,为了爱人的幸福--常春藤能够攀援,不惜“毁灭”自己,何其悲壮。

透露出了“我”对爱人小心呵护和珍视的态度和感情。

6.“破旗”意味着丑陋、失败,作者为什么这么比喻自己?

为了衬托出爱人的美丽,表现一种悲壮感人的爱情。

7.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将“夕阳”改为“朝阳”好不好?为什么?联系诗中比喻“爱人”的“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等形象,说说你的看法。

“朝阳”形象过于壮丽,与诗中的“小鱼”、“小鸟”等形象不协调。

张晓莹

我愿意是急流篇二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來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兩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 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春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飞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來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孙用 译)

〖欣赏〗

19 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裴多菲·山陀尔 (1823~1849) 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诗篇曾得到鲁迅的高度赞扬.他不仅是个爱国歌手、伟大的抒情诗人, 而且为自己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献身於战场.

《我愿意是急流......》在中国广为流传.

這是一首多么优美的诗篇呵! 我們哪里是在欣赏诗, 而是在欣赏一幅幅画.一条小鱼在河中快活地游荡, 一只小鸟在林中无忧无虑地鸣叫, 一根青春的常春藤正充滿活力地向上攀登, 一朵可爱的火焰在炉中忽隐忽现, 还有那珊瑚似的夕阳在显示它美丽的辉煌.

然而, 這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却給人以一种悲壮之美, 因为诗人在诗中还使用了一组不同寻常的意象: 冲击崎岖山路的急流, 与一阵阵狂风作战的荒林、废墟、草屋以及灰色的破旗.诗人在此使用的這组凝重、庄严的意象有兩个效果: 一是显示出了诗歌的悲壮之美; 二是诗人通过兩组反差强烈的意象的对比來說明"我"对爱情的坚贞.不管"我"处於何种境地, 只要我的爱人快活、幸福, 那么"我"也就得到心灵上的滿足了.为了爱人的幸福, "我"宁可做"湍急的河流"、"灰色的破旗", 表现出了"我"的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和勇於自我牺牲的精神.

裴多菲对爱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为了爱情可以牺牲生命, 但为了自由又可以將爱情牺牲.他的許多爱情诗都渗透着强烈的政治内容, 他把对爱情的忠贞同为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融合在一起, 从他在1847 年写的《自由与爱情》中可以略见一斑, 裴多菲把爱情升华到崇高的领域, 不仅从艺术上給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还从思想上給人力量、鼓舞和教育.

裴多菲的思想情操如此高尚, 不正值得我們学习吗?

我愿意是急流篇三

我愿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

我愿意是露水,如果你是陽光……

这样我们就能够结合在一起。

而且,姑娘,如果你是天空,

我愿意变成天上的星星;

然而,姑娘,如果你是地狱,

(为了在一起)我愿意永堕地狱之中。

我的爱情是什么?

我过去的爱情,

究竟是什么?

它是一条急流,

飘荡着一叶轻舟,

我的灵魂是船夫,

他在巨浪中博斗。

我过去的爱情,

究竟是什么?

它象林中豺狼,

发出惊心的嗥声。

它象林中的蝙蝠,

发出吱喳的鸣声。

我过去的爱情,

究竟是什么?

它象鲁莽的孩子,

追逐一只花蝴蝶,

跑得喘不过气来,

不料向沟中倾跌。

我过去的爱情,

究竟是什么?

它是我希望的寿衣,

用无光的黑线织成,

红色*囚车载我去了,

向着断头台前行。

我现在的爱情,

究竟是什么?

它是玫瑰树上的鸟巢

我在里边愉快地啼叫,

暴风雨把它卷去了,

我飞了,另筑新巢。

我的爱情在一百个形象中

我以一百个形象把你幻想,

我的爱情在一百个形象中。

你若是岛,我愿是帆船,

我热情地在你的四周航行。

亲爱的姑娘啊!我这样想:

假如你是一座神圣的教堂,

我的爱情就是一根长春藤,

沿着教堂的墙壁你攀缠。

假如你是有钱的徒步旅人,

我愿做一个劫路的大山盗;

我向你跑过去;抢劫你吗?

不,我向你献上我的心。

你若是喀尔巴阡山,我愿是流云,

我要引来霹雳击碎你的心。

你若是玫瑰花丛,我愿是夜莺,

我就在你四周扬起歌声。

爱情!我的爱情千变万化,

它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它不软弱,有时温柔甜美……

有时象静静的河流,又象大海。

我愿意是急流篇四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我愿意是急流》。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大纲要求

《我愿意是急流》是中职教育课改国家规划新教材,高教社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中的一首外国诗歌。关于诗歌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xx)要求:

1.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其丰富内涵,掌握基本的诗歌阅读与欣赏方法。

2.阅读优秀诗歌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单元分析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重点是把握文体的特点,所选的5篇文章虽文体不同,但主题都与“爱情”有关。之前通过《致橡树》一诗的学习,学生对阅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及方法已有所了解,学好本诗,可以加深巩固诗歌阅读方法及技巧的掌握程度,同时对于其他有关“爱情”的作品的学习,也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能力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诵读训练敏锐的语感,了解读诗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

能力目标:感悟诗中的意象,恰当的展开联想与想象,并能与同类题材进行比较,进而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诵读。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读诗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象群。

1.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量。

2.通过《致橡树》一诗的学习,对阅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及方法已有所了解,对于爱情观,也已有所触碰。

3.作为高一新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4.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

5.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在爱情观上难免有些不成熟,不了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待他们的必要性。

(一)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学生的听读、名家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将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穿插在教学环节之中。

(二)学法

协作探究法:通过分组研讨,小组竞赛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联想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同类主题诗歌作品,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手段:教材、课件、评价表、学案、多媒体。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

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四组,并由本组推选一名朗读好的同学担任组长,并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为课上朗读比赛做准备。

要点:

a.感受诗歌情感;

b.品味诗中美点;

c.感悟“爱”的真义。

2.查找文章相关背景资料

要点:

a.裴多菲生平和创作;

b.本诗的写作背景;

c.裴多菲的代表诗作。

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用时1分钟)

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利用金庸武侠小说中故事情节作为导入,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以《致橡树》的爱情观为切入点,引发对本课文章内容的好奇。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便从爱情观的

教学目标着眼,来品味本诗,并为其后进行比较阅读的环节提供铺垫。

教学环节2:知人论世,美美地听(用时9分钟)

结合课前预习及课下注释,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解读作品,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从分析背景及作者入手,把握关键词,整体感知课文。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听诗的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将播放名家诵读,组织学生听三遍。

第一遍,创造视、听觉美感,引领学生静听名家范读,整体感受,想象诗的画面之美,以把握全诗感情基调。

第二遍,重在引领学生把握本诗朗诵的节奏和停顿等朗诵特点,用笔划注并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以扫清阅读障碍,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遍,重在理解诗中的形象。静听名家范读,用笔划注文中的形象,并轻声跟读。

设计意图:听是为了把握读的要点,明确读的要求,聆听名家范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为由美听到美读的转化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3:把握特点,美美地读(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完成“学生通过诵读训练敏锐的语感,了解读诗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的教学能力目标,解决教学重点1—指导诵读,突破教学难点1—读诗的技巧与方法而设计。

我将以诵读竞赛的形式完成本教学环节,竞赛规则如下:

1、甲、乙、丙、丁四组同学以抽签形式确定参加朗读竞赛顺序,并各从每组同学中抽签选取一名同学担任比赛评委。(给评委下发《朗读评价表》,供学生评委评价)

2、竞赛共设立三关:

第一关:教师从甲、乙、丙、丁四组同学中各抽取一名学生朗读。(4分钟)

要求:将本首诗歌流畅地读下来,并且不读错字,不漏字添字。

第二关:甲、乙、丙、丁四组以组为单位整体朗读。(4分钟)

要求:把握节奏、语气和停顿。

第三关:请四组的组长找出认为最美的一节,投入感情,美美地读。(4分钟)

要求:体会情感,进入情境,注意轻重抑扬和抒情,语音饱满圆润。

3、评委依据《朗读评价表》进行打分,依次表明态度,并陈述理由,认真填写《朗读评价表》,并以组为单位将三关成绩汇总,确定朗读竞赛最佳状元组、最佳榜眼组、最佳探花组、最佳传胪组,而作为评委的四名同学将获得最佳公正评委奖。而后由教师作总结表彰。(3分钟)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提高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以活跃课堂;并通过小组竞赛协作的方式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环节4:体会美点,美美地品(用时7分钟)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突破教学难点2—感悟诗中的意象群,我将主要以学案的方式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以诗歌的.意象的分析作为主要突破口,(下发学案)由学生自主完成学案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互相交流,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本组同学可作适当补充,教师作点评总结并将学案答案投影到ppt屏幕上。

设计意图:用学案的方式明确学习要点,以把握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诗歌感情与主旨。并通过组内交流合作补充的形式来调动课堂,既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5:鉴别欣赏,美美地比(用时5分钟)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展开联想与想象,并能与同类题材进行比较,进而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的能力目标,进而解决教学重点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我将先请男生齐读《我愿意是急流》,女生齐读《致橡树》,通过讨论,对两首诗进行比较,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后完成学案内容。我将适时地补充总结,最后全班齐读两首诗歌以欣赏两首关于爱情诗歌的内在之美。

设计意图: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环节6:体味爱情,美美地说(用时5分钟)

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高中生早恋问题起到一定地疏导作用;与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通过对诗歌作品韵律、结构上要求的体会,进而体会诗歌的艺术之美。

教学环节7: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我愿意是激流》是诗人献给他的未婚妻尤丽娅的,尽管裴多菲走了,但他的诗,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考,尤丽娅也走了,但她是幸福的,因为她曾经拥有真挚而忠贞的爱情。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首诗送给我们的爱人和爱我们的人。(全班深情朗诵)

布置作业:模仿例句再仿写两句,内容是:我愿意是……只要我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安排一段学生的仿句作文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对诗歌中美好纯真脱俗的感情的感悟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写作表达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学习本首抒情诗时,我采用听配乐朗诵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弥漫着浓浓抒情意味的独特情境,这是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重视听读感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的诵读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明确诵读的要求;通过与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并从思想情感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附:板书设计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急流小鱼

荒林小鸟

我(愿意是)废墟爱常青藤(只要)我的爱人

草屋火焰

附件1:

学生朗读评价表

第一关评分标准甲组乙组丙组丁组

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10分)

读音准确,不读错字别字(10分)

不随意增、删、调、换字词(10分)

通顺流利(10分)

第二关语速适度(10分)

语气连贯(10分)

停顿准确(10分)

第三关语音饱满、圆润

(10分)

重音准确、注重抑扬

(10分)

语调语气,符合语境

(10分)

总分

评委签名

附件2 《我愿意是急流》学案

一、分析意象:

1、诗中有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可概括为哪两类?

3、两类意象分别有何特点?

4、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怎样?

5、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二、比较阅读:

比较角度《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

作者

主要意象

意境

意蕴

爱情观

创作背景

我愿意是急流篇五

教学目的:

揣摩诗的意象,体会诗的章法。

教学设想:

一、将西方婚礼中的有关场景通过电教设备引入课堂,将德育与教材的学习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接受一次正确恋爱观的教育。

二、教学结构呈递进式复合状(分析写法时:作―仿―创;分析内容时:单样解读―多样解读爱情诗――革命诗;分析特色时:用裴多菲的诗来“现身说法”)。

三、各次朗读均配上有关爱情的比较合适的轻音乐名曲,以渲染气氛,强化美育效果。

四、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场景导入,引发思索

1、放电影

放映名著名片中在教堂里举行婚礼时的场景片断(从新郎新娘随着《婚礼进行曲》步入教堂开始,至新娘说出“我愿意”为止)。

2、提问题

3、写心声

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以排比段的形式,把自己愿意为对方做的事写在纸上(要求:言简意明,直抒胸臆,体裁不限),然后交流并对比评价。

学生自由.写作。交流时配以有关爱情的轻音乐,如《致爱丽丝》、李斯特《爱之梦》等。

4、作评价

教师进行综合讲评。讲评前和讲评时,要注意发现和褒扬用形象来说话的诗文及其学生作者。

二、引出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供学生鉴赏和模仿

1、引导

教师:一百五十多年前,著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板书作者)也写过和你们刚才所写同样内容的一首诗《我愿意是急流》(板书题目),写了这首诗以后不久(1847年秋),他就和他心爱的人儿森德莱・尤丽亚结为伉俪。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一首诗。

2、聆听

播放配乐诗朗诵《我愿意是急流》,电脑演示作者生平: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他的《自由・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

师生在播放完后一起朗读这首诗:(1)教师领读每节前四句,其余学生齐读。(2)男生齐读前四句,其余女生齐读,教师从节拍节奏等方面予以指正。

3、赏析

(1)学生鉴赏点评这首诗的妙处,要求:从怎么写的.、写了什么、有什么特色三方面去评析。每方面均先由学生评说,后由教师点拨。

(每方面学生评说部分略。)教师点拨:

a怎么写的:古今爱情诗中,“发愿体”(我愿意……)是一种常见的格式。裴多菲也用这种格式写过一些爱情诗。除这首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我愿意是树》等。

(电脑演示裴多菲《我愿意是树》一诗,指名学生朗读,配乐。)

《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种格式,不妨称之为“假设语气的发愿体”。

b写了什么:诗人把自己说成……,把爱人比作……,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求学生:抓住各节中的关键词,解读各节的内容)

学生分析后明确:第一节,写为爱人快乐,而不畏坎坷;第二节,写为爱人安逸,而不畏风雨;第三节,写为爱人青春永驻,而甘愿牺牲自己;第四节,写为使爱人享受爱情之火,而甘受风雨打击;第五节,写为使爱人鲜艳辉煌,而甘作陪衬。

教师小结:全诗共五节,诗人依次以急流和小鱼,荒林与小鸟,废墟与常春藤,草屋与火焰,云朵与夕阳五组形象分别自喻和喻人(爱人),表达了诗人为了爱人去受坎坷,去战斗,去毁灭,去经受打击,去作陪衬的心志。

电脑演示裴多菲的另一首诗《我的爱情在一百个形象中》,指名学生朗读,配乐。

(2)对比分析为何可以有多样的解读

为什么?

学生对比《我愿意是树》和《我愿意是急流》,分析这两首诗在意象上有何不同?

学生分析后明确:在1945年所写的《我愿意是树》中,诗人赞美的爱情轻松欢快,选择的意象也较为明丽清新;到了1847年写的《我愿意是急流》中,虽然他吟诵的仍然是伟大的爱情,但在爱情的纯真美丽之中又注入了许多的深沉、凝重、庄严,诗人所选择的意象也不在是树、花、星星,而是深富寓意的急流、荒林、废墟、破旗。

《我愿意是急流》是紧随大家都熟悉的那首《爱情与自由》之后,都是在1847年写的,当时正处在1848年欧洲革命、匈牙利民族解放战争的前夜。爱情,这时在诗人心中不仅有风花雪月的轻柔甜蜜,也蕴蓄着为自由而牺牲生命的崇高。

学生连读《我愿意是树》和《我愿意是急流》,进一步体会。

三、诱入创作佳境

教师:“发愿体”这种格式源自于民歌,我国的民歌中也有不少使用这种发愿体的。例如大家熟悉的那首电影歌曲《草原情歌》(又名《在那遥远的地方》)就运用了这种格式。

(播放《草原情歌》后两段的演唱录音)

这种格式的优点就是:直抒胸臆,简便易行。几乎人人都能写,但写的艺术性上就显出高低来了,裴多菲这几首诗的写法可以给我们不少启发。正如刚才分析的那样,他的这两首《我愿意是……》,在意境上同样也有高下之分。

现在就请你还回到开头教堂中的情境中来,用发愿体的格式,用形象化的手法,选择几个合适的意象,写一首抒情短诗。(教师幽默一句)注意,这可关系到你能否通过神父的考核哟。

(学生即兴创作)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地站起来,大声朗读你的诗。别人读完你就可以接着读,尽量不要中断!只要是用形象化手法来写的,我们都给他鼓鼓掌!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创作的“发愿体”诗,同时配以有关爱情的轻音乐名曲。)

(切回电影画面)神甫:我以圣父圣母圣灵的名义,宣布这一对年青人成为夫妻。从现在起直到永远,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你们分开!

布置作业:

阅读《我愿意是急流》,模仿诗句的形式,再造两组诗段,内容是:

我愿意是……只要我的母亲……

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祖国……

附:裴多菲诗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