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七单元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文轩四下第七单元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下第七单元教案篇一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下第七单元教案篇二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学设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一是在室外辨认方向,二是在室内辨认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具体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如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总之,这节内容开始和最后一个环节,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教室的有效资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四下第七单元教案篇三

本节课是对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

首先以计算47+58+42为教学例题,讨论:你会怎么做?生:先给58+42加上小括号。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师:怎么计算89+14+56。最后出示:78+(47+22),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交流时,强调这里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时候,我以怎么计算204+417为例,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把204拆成200+4,一个是把417拆成400+17。师:哪个数更接近整百呢?把哪个数拆开更有利于我们接下来的计算?学生们统一了认识,在后来的练习中,还是有好多孩子不能选择更接近整百的数去拆。

对于例如:345+201这样的计算,在怎样运用简便计算时掌握的不是很好。这反映了学生对于运算律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对运算律的逆向运用,我觉得可以进行一个专项的训练。

四下第七单元教案篇四

《古诗三首》作为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落实“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感悟人物精神品格“这一语文要素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我主要做到:从古诗出发,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古诗,找答案。读的形式多样而又富有情趣,读的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有效果,有韵味。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

在我们书中,古诗的旁边有注释,这些注释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意。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旁边的注释,用好注释自己来尝试理解诗意。大部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诗的大概意思,通过看注释,也是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另外理解诗意,同学们可以逐字翻译,运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明确要求后,学生自主圈画,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寻字入境,学生发现“飞、逃、逐、满”四个词很反常,他们由此发现反常的动词中洋溢着紧张的战斗的气氛。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老师的点拨,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重点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抓住后两句感受将士们的精神品格。

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感受到将士们雪夜追单于时困难重重,文章最后戛然而止。没有写出结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学生感受到保家卫国的将士不怕困难,舍生忘死,英勇无畏。学生小组讨论古诗的后两句的意思,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理解诗的主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学会了方法后,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用寻字入境的方法学习了《塞下曲》(其二),从诗中感受到李广将军的英勇神武。

古往今来,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着这片热土。让学生从20xx年4月的中印事件中,感受当今英雄的英勇无畏。

在教学之前,我没有给学生留预习的任务,其实在古诗的学习中,预习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根据古诗自己搜集和诗有关的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另外,在让学生反复读诗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关注让学生体会情感,读出情感,忽略了读古诗的韵味,再以后讲古诗时一定要注重教师的范读,以及古诗的节奏,掌握好古诗的停顿,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

四下第七单元教案篇五

《垂直与平行》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

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

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