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XY字客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备课的基础,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希望大家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制定出更好的教学计划。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板书设计: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

a.5/6/78。

b.5/67/8。

c.56/78。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学生活动: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二

10.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三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夏衍。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四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

大的趋势。

26—33总结全文。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写人的活动(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1)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2)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3)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1)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2)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3)“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4)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十五六岁,没有名字,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被人叫作“芦柴崐棒”的人)。

b)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有“点”的描写。请同学朗读13—15段、21—23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能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有重,表现有主有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打杂的凶)。

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的,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得很好。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的“跳”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4、选材要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体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个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子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全班朗读26—33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26段,并回答: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提问:27、28段,29、30段各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娘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提问: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第二课时。

6—8段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x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五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和方法。

a)?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2.?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

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三、分析课文(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六

教学目标:

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板书设计:

夏衍。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

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学生活动: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七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讲读法问题启发法。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

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被虐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提示]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教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可留作课后作业]学生答“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我说,刚才我们同学的表演很好,有创意,但是想象还是不够合理的。

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生:廉价。

我说仅仅是廉价吗?如果真的十分廉价,那带工老板赚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有没有雇用外来工。

生说:有。

我说,当然有。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请问在书上,有没有说日本资本家为什么爱用包身工呢?请学生找。

学生说,日本厂家爱用是因为“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师;也就是说,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他们是不会象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那样有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抗争。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我说我个人认为他们走在别人的城市,他们的生活遭遇着着生存的问题。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苦难。而包身工是沉默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

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

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

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

“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八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

报告。

文学作品,但在我国。

报告。

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

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

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九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包身工》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10.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内容及活动:

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学生活动: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十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行动地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压榨和掠夺,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报告文学所用到的材料,即: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和报告文学)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使学生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

依据:“教学建议”指出: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培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提高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1.学情分析:

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1、搜集资料法2、讲读法3、问题启发法。

依据: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十一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讲读法问题启发法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

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被虐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提示]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教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可留作课后作业]学生答“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我说,刚才我们同学的表演很好,有创意,但是想象还是不够合理的。

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生:廉价。

我说仅仅是廉价吗?如果真的十分廉价,那带工老板赚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有没有雇用外来工。

生说:有。

我说,当然有。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请问在书上,有没有说日本资本家为什么爱用包身工呢?请学生找。

学生说,日本厂家爱用是因为“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师;也就是说,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他们是不会象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那样有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抗争。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我说我个人认为他们走在别人的城市,他们的生活遭遇着着生存的问题。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苦难。而包身工是沉默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

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

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

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

“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十二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探讨法。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1、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十三

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

一节。

【教学内容】。

《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

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竞相发言:

“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

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教师:

讨论到这里。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

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请大家从这四点中选择一点,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篇赏析短文。

【评析】。

教例中的这个“点”选择得很好。角度独特,例证丰富,内蕴精深。充分分地显现了教材的魅力。教例中表现了教师的“法”用得好。从总的教学思路讲,运用了“选点突破法”。从撷取教学内容讲,运用了“一线串珠法”。从教学的立意讲,运用了“卒章显志法”和“意外结尾法”。此两法的运用,充分表现了教师教学立意的高远。原来,教师的用意,是通过释词见义,将学生引向品评鉴赏,从字里行间入手,引导学生去回味文章胜景,去领略作者如此这般的深邃匠心。

但教师又不把话说完,只是点到为止,艰难的品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可以说,学生决没有想到教师还会“卒章显志”,点出那需要深入思考的四“点”,它给了学生一个“意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需要探求的奇景,同时也提高了品评鉴赏的层次。有了好的教学材料,还要会巧妙地安排设计,这就是教师的魅力。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十四

(二)解释(带点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施与 着力

(三)听写。

殴打 怜悯 气烘烘 惩戒

(一)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二)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一)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二)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

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议论)

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议论) 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

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五、划分段落(运用上面“板书”)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结合起来的。

3.体会本文点面结合叙事写人的写作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

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在95岁的高龄那年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作者作品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这么多,为什么他仅仅对《包身工》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1.文体介绍

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板书)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过渡句:作者当时搜集的材料很多,有新闻事实也有背景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呢,这的确得下一番工作。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学习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庞杂的材料组合在一起的。

1.速读课文1-34,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按什么顺序写得?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得?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穿及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新闻事实)

第一个场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一般”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板书:住)

第二个场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主食一样的饭。(板书:吃)

第三个场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开始了再“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威胁下的一天的工作。

过渡句:我们在总结上面的内容的时候还发现一些叙述性和议论性的文字

2.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明确:背景材料有(8―11段)、(15―22段)、(34段),主要交代了包身工的来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及包身工给日本工厂带来的巨大利润。作者巧妙的运用一些连接性的词语,比如第一个场景中作者由“猪猡”引入“包身工”这个词,从而引起对“包身工”是怎么来到城里的叙述;在如第二个场景,作者用“廉价机器”来衔接,引出对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的原因的分析。

例如第一个场景中哪些十五六岁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的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痛苦的折磨让这些女孩子失去了在这个年龄段中应有的羞涩,变得麻木和没有羞耻感,没有了女孩子应有的尊严。

再如在第二个场景中,这些女孩子们吃着喂给猪狗一样的食物,且没有人身自由,因为它们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没有“做”与“不做”的权利,及时是生病了也得起来干活,否则就会遭受毒打,她们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

第三个场景中这些女孩子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并且不能出错,否则就会遭受毒打,且“打死不干事”。劳动权益和生存权益都得不到保障,这是一群多么可怜的孩子。她们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本因该享受这最美的年华带给她们的美好时光,她们本应该对生活充满了憧憬……然而在这里一切的美好都变得那么的残酷和不堪。

那么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带工”老板的无耻,社会制度的罪恶。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历史,不要让历史重演,要心怀悲悯之情不能被利益蒙蔽了心智。

(说明:这一环节重在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感知分析包身工的生存和劳动状态中感受到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劳动权的可贵,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读完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目的已基本明确,作者就是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字、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带工”老板的罪恶,激起人们的愤恨和思考。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读课文,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人叙事的手法,让文中所写的人物那么具有震撼力。

1.熟读课文。

2.认真完成课后练习三。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十六

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

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了解作者写作时间;了解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

(一)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1.注音。

游说 抹桌子 着力 骷髅 锭壳 拎

2.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强化 优惠 施与

(二)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书面完成,课后交教师检查)。

1.为什么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3.找出议论和说明部分列举了哪些数字(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4.记下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读一遍课文。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十七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

b.艺术构思; 。

c.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

4、注意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5、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

教学难点 :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

二、分析课文  。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

五点上工  。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

下午六点收工  。

三)生活条件  。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

3、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

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

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

6-8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

24、25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十八

夏衍曾说:“《包身工》是报告文学,不是小说,所以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包身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 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 过程和方法

a)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 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 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 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2. 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 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

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包身工教案(汇总19篇)篇十九

知识和能力认识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常识。

过程和方法仔细研读文本,体察文章主题与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心,感悟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

难点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山西黑砖窑案”(浏览图片):5月,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了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后来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知人论世。

1、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她们向带工老板立了包身契,靠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取的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听天由命,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的无偿劳动者。

2、时代背景: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报告文学。

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相关范文推荐

    志愿活动反思总结(汇总20篇)

    活动总结是活动的延续和深化,是对活动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志愿服务

    个人自我的介绍信(通用16篇)

    通过介绍信,我们可以向他人介绍自己或他人在学术、社会或职业领域的成就和贡献。通过参考范文,你可以更好地把握被介绍者的信息,并将其有机地组织到你的介绍信中。

    我变成了一只老虎(优秀19篇)

    优秀的作文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准确和表达的清晰。下面是一篇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问题的优秀作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财务人员工作计划(专业15篇)

    时间过的好快,似乎在一个不经意间给人许多考验,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已从事财务工作两个多月的时间了。以下是针对我所在酒店的基本介绍和x年酒店财务工作计划的具体情况:

    政治体检个人自查报告(通用15篇)

    自查报告是对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展开检验和评估并进行书面记录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自查报告是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

    高一教师学年工作计划大全(20篇)

    教师工作计划的编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本学期是学生逐渐认识和适应高中英语学

    难忘寒假学生(汇总15篇)

    优秀作文给人以思考和反思,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启发和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哎呀老师要家访范文(13篇)

    优秀的作文常常能够体现作者的独特观点和思考,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讨论。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一天早上,我正迷迷

    消防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2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这一个月工作成果的呈现,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社区糖尿病日宣传活动总结(实用19篇)

    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找到改进自己的方法和途径。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些活动总结范文,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20xx年11月14日是第xx个“联合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