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星星教案设计意图(汇总5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笔舞三颗星星教案设计意图(汇总5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有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以下是一些优秀教案的案例分享。

三颗星星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一)

第一课:你好!新年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诗节。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新年的新意和生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教学准备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学生:搜集有关新年的诗歌。教学设计一、题目引入,质疑问难1.读题,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2.再次读题,你想知道些什么?3.新年到底新在哪里?新年我们会干什么呢?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诗给我们讲了什么。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注意“淙”、“垛”的读音。2.开火车读诗句,老师适时点拨容易读错的字和诗歌的主要内容。三、细读课文,感受新年1.学习1、2、3节。(1)新年新在哪里呢?小声自由读这几节。思考并勾画有关词句。(2)交流,板书。(3)对这些新鲜事物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春的气息,感受一切都是新的,是多么富有生气。(4)感情朗读这一节,同学互相评议,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诵读。2.学习第4节。(1)新年,一切都是新的,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该如何把握这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时光呢?齐读第4节,并思考。(2)学生交流读书后的所得和感受。(3)这一节中,你认为你还读不明白的诗句是什么?(4)理解“飞驰的列车,将载着我们奔向远方”这句话。(5)有计划、有信心、有理想,我们的新年就是我们去实践、去奋斗的起点,“有个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让我们如同诗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一节诗)。3.结合课后2题、3题学习第5节。(1)“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叶叶青翠”就是指(每天的日子都是那般美好而富有生气)。该如何珍惜这珍贵的日子呢?默读最后一节。(2)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3)小结全诗,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四、配乐朗诵,拓展感悟1.配乐朗诵全文。2.试背1、2节诗。3.说说自己新一年的新打算。第2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能从中感受到爱因斯坦的谦逊和对孩子的关爱。3.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爱因斯坦生平的资料。教学设计一、质疑课题,整体感知课文1.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2.请学生介绍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3.这么伟大的一个人,做出了这么一番贡献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和那个美国小女孩一起走近他,去感受感受吧!4.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5.抽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注意“踱”、“溢”、“搁”和“辅”字的读音。6.借助工具书理解课后第2题的词语。7.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的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二、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文章讲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碰面?2.第一次碰面:(1)小声自由读初次见面的段落,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2)品读描写爱因斯坦外表的句子,感受他外貌的平凡。再有感情地读有关句子。(3)从爱因斯坦的举动中你又感受到他哪些不平凡?抽学生读有关句子。在互评中点拨,感受人物的谦和有礼。3.第二次碰面:(1)分角色读4~7段,请学生质疑。联系课后第二题理解“伟大”的意思。并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的谦逊、小女孩的天真可爱。(2)再次分角色读这几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以及自己对人物的喜爱。4.第三次碰面:(1)自读8~9段,思考这次会面发生了什么事,用简洁的话说一说。(2)结合课后第3题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3)分角色朗读。5.第四次及以后的碰面:(1)这次碰面和前几次有什么不一样?(2)通过母亲和爱因斯坦的对话,你了解到他和小女孩后来是怎样相处的?(3)从这里,你感受到爱因斯坦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小组内先自由谈体会,然后请一位同学把小组意见综合起来说给全班同学听。(4)分角色读这一段,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出相应的情感来。三、课外结合、交流拓展1.你还了解爱因斯坦的哪些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2.老师讲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3.完成课后第2题的造句。四、总结全文爱因斯坦平凡,他仅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得连自己生活都不会照顾的人;同时,他又是不平凡的,他谦逊的人格魅力、善良的心灵、高超的学识让他不同凡响,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第三课:我家的园子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家的园子”的自由美好和生机勃勃。3.借助批读语,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萧红的资料和当时的背景资料。教学设计一、质疑引入,读题质疑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1.“我家的园子”是个怎么样的园子呢?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2.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3.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特别是“嗡”、“蝙”的读音。4.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我家的园子”给你的感觉吗?三、细读课文,感受美好1.根据学生发言细读1~3段:(1)默读课文,你能从中了解到这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2)园子是美的,充满了生机,请想象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的模样再次朗读这三段。请学生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2.学习第4段。(1)这一段写了园子里的(太阳)。作者写这里的太阳与众不同,请默读这段,看看这园子里的太阳在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2)交流感受到的太阳的特点。(亮)(3)作者写太阳的这个特点,采用(总分的方法),为了突出它的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请同学读出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之中。在同学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园子的亮。(4)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提出批注的那一句话。(质疑,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这园子是充满光明的,充满健康的,更显出其美好)(5)再读这段话,齐读、赛读。3.学习第5段。(1)读完这段,借助批注,我们对这段话就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自由、活力)。你觉得哪些地方能显现出自由,请默读,批注序号。(2)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想法。(3)是啊!一切都(活了)!都有……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让这一切活了起来?再次引读这一中心句,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段的体会。(4)自由练读,再次感受这园子的自由与美好。(5)赛读,齐读。(6)引读最后一段。四、积累背诵。这么美好的地方大家想记在脑海中吗?把你喜欢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语句抄一抄。第四课:校园交响乐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校园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赞美。2.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仔细观察校园里的人、事、物。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整体感知1.我们的校园是我们的乐园、家园、花园……在作者眼里,校园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2.板书每部分诗的标题。3.请3个同学分别来读,适时点拨文中不容易读准的字音。4.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二、细品课文,感受情感1.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仔细读读,并想想它好在哪里。2.学生交流,注意相机指导。3.第一部分:出示蜂巢实物。想想作者为什么把校园比作蜂巢。讨论交流,感受比喻的恰当与巧妙。这一部分的排比句很美妙,交流读这些句子的感受。4.第二部分:这是个怎样的小岛?它的生机展现在哪里?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把自己感受到的快乐和活力展现出来。5.第三部分:花瓣指的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这校园里不仅有知识,它还有温情充盈着。有感情地读文。三、畅谈感受,升华主题1.读完这组散文诗,你有什么感受?(可从内容,也可以从写法上谈感受)2.我们对校园也应该有自己的比喻吧!请仿照课文说一说我们眼里的校园。积累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感受、认识排比修辞方法。2.积累成语;理解笑话故事,知道要正确使用成语。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培养口头表达能力。4.能把活动中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具体、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学设计(一)温故知新1.出示课文中出现过的两个句子,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看你能感受到什么。2.交流感受。3.小结,用上排比句,我们的文章将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气势。(二)语海拾贝1.学生自读成语。2.这些词语大概讲了哪方面的内容?3.你对哪个词还不理解?交流解惑。4.学生记词。老师创设语境,学生用相应的成语来回答。(三)开心一刻1.自由读。能说说你为什么笑吗?2.你能给小明提个醒吗?3.在自己的表达中用上成语或其他的好词都不错,但一定用得恰当,不然就会闹笑话。(四)自主阅读园地1.看看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与原来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2.请大家把自己当做一名播音员正在解说这场比赛,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3.交流感受。二(口语交际:应聘班级服务员)(一)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的想法。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从中吸取别人的好的表述方法。3.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好习惯。(二)教学过程1.自读题目,理清要求,激发兴趣。(1)默读题目,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2)你觉得班级服务

三颗星星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这篇散文是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撰写的。通过描写一名小学生锲而不舍地寻找幸运花瓣——五瓣丁香,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故事,揭示了幸运源于新的发现,是一种心灵感受的哲理。五瓣丁香是不可能给人们带来幸运的,但专心致志寻找的过程,以及最终发现后的惊喜,确实令人感到无比的快乐。

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是积累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写话训练: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写完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在四年级掌握了运用关联词表达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把句子写完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表达自己对“幸运”一词的理解,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中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不是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花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我”找到了丁香花,得到了幸运了吗如果得到了,你觉得他的幸运是什么得到了,他所得到的幸运就是他在寻找丁香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是呀,作者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的时候的惊喜,这些都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快乐。快乐源于一个发现。你们有过这种快乐经历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寻找的认真和专注,从中体验作者找寻过程中的快乐。同时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感悟出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总会有收获的人生道理。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源自发现的快乐经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三颗星星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还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2)交流难点字的识记方法。“缨、缚、梁、眺、陕、诵”六个字可以用与形近字相比较的方法识记。

缨——樱 缚——搏 梁——粱

眺——跳 陕——峡 诵——通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长缨山梁陕北缚住

谈古论今天高云淡红旗漫卷瓦窑堡不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理解“山梁”。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眺望、吟诵。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词。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梁”字上部的点画较多,注意写好。

眺:左边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

朽:与“巧”比较识记。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将每个字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设计。

1.把这篇课文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找找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三颗星星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词包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复习导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 清平乐·六盘山

4. 课题质疑

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坐姿端正,自由出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读不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音,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5.汇报交流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3.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创作背景

五、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

“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

(2)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

(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

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

(7)引导背诵。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七、课堂练习

1、这首词的作者是——,他是在——年——月,在——写的。

2、不到长城非好汉,使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表达了——————————。

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指——,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

21.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9月

毛泽东

(革命乐观主义、壮志凌云)

三颗星星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学习目标:

1、了解毛泽东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理解词义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词,背诵并默写。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词,背诵并默写

难点:。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一、自主学习

1、给字加音。

逶迤 磅礴 丸 崖 岷

2、理解词语含义。

望断:

长缨:

屈指:

苍龙:

3、理解句子含义。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二、合作探究

1、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作者远看六盘山的景象,又想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词的理解。 、

三、展示反馈

1、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2、说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给你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