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等奖(精选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念青松最新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等奖(精选8篇)

中班教案包括多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各项基础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方向。欢迎大家参考以下的二年级教案,相信会对你的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一

《醉翁亭记》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自然结合,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如第一段写醉翁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醉翁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第二段写醉翁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是《醉翁亭记》语言形式上的显著特点。

该文虽说是散文体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骈句,读来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

文中的21个“也”、25个“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一向被视为创造性使用虚词的范例。本文通篇有21个“也”结尾的语句,每个“也”字句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句子分作两类。一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每一层都用一个“也”收住,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类是用在一般的肯定句中,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字的连用,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这很切合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着比较一下下面两组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乙】琅邪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甲】也就是原文采用的是前后二分式的句法结构,这种表述给人的感觉,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这种句法的多次出现,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乙】用的是一般描写的句法,先点出景观名称,后加以描写;这就表现不出心理的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有点像流水账了。

《醉翁亭记》语言形式即文学上的这一特点,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对其文化价值,一直以来似乎重视不够。

说到《醉翁亭记》的文化价值,先得了解该文的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39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当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到贬谪命运之时,一般人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听到朋友贬官,作为朋友的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何况是当事人呢?

而从《醉翁亭记》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欧阳修因为贬官而怨天尤人,而痛不欲生。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对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用欣赏的眼光在观察着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在体验着滁州人民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我们不妨把《醉翁亭记》一文所表现出的“览物之情”跟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根本性的区别。简言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则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这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不难看出,比起封建社会一般的“迁客骚人”,欧阳修的境界要高出许多。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欧阳修是那个时代一位难得的与民同乐的好太守,所以,他才能写出《醉翁亭记》这样有境界的美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读。

2、出示生字,口头扩词。

3、指名读课文

(设计说明: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及读课文的情况,采用口头扩词形式加大识字量,丰富学生的语言。)

二、读题质疑。

1、出示课题:荷叶伞(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荷叶伞在哪里?荷叶伞有什么用?

课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时候的荷叶?

(设计说明:借课题质疑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过渡: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中自然段的序号。

2、交流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找5个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交流读后收获。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课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使学生能抓住课文中的两个情景,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时使自学落到实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细读课文,入境悟情。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下雨了,荷叶是什么样子的呢?

(多媒体显示下雨时荷叶的样子),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雨中荷叶的样子。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1、2自然段)

3、你觉得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翠绿”写出了雨中荷叶更绿了。“站”写出了雨中荷叶很直,很茂盛。)

4、你觉得怎样读好这一段?为什么?(“翠绿”、“站”应重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说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雨中荷叶的挺拔的样子。)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过渡:雨中荷叶给谁当伞呢?同学们看图(多媒体显示)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下雨了,小鱼、蜻蜓、青蛙在荷叶下躲雨)。

2、小鱼、晴蜓、青蛙是怎么躲到荷叶下的?(小鱼游、蜻蜓飞、青蛙跳)

3、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它们躲雨时的动作不同)

4、那么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指名读,学生评议

6、老师范读,学生评议

7、你觉得怎样读好这一段?为什么?

(把动物的名字和它的动作重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同桌互读

(设计说明:多媒体显示小动物躲雨时的动作、样子,让学生在直观图中感知小动物躲雨动作的不同。初步感知荷叶姐姐的爱。)

8、表演课本情景

(1)你们想不想把小鱼、蜻蜓、青蛙在雨中的表现表演出来?瞧,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和大荷叶呢!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台前表演,老师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拿出沙锤伴下雨声,并当评委,评评谁演得好。

表演完后评委说一说谁演得好,并说出为什么?师追问:在表演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课文中是“一群”蜻蜓,而表演中是“一只”),那么“一群”是多少?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解释。

(2)重新指名进行第二次表演

a评比谁演得好,为什么?

b老师当记者,采访小鱼、蜻蜓、青蛙,谈躲在荷叶伞下的感受,为什么?

d采访荷叶姐姐,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e师:学到这里,你们想对荷叶姐姐说什么?

让我们用课文中的句子一起赞美一下荷叶姐姐吧。齐读第四自然段。

这里的“别人”指谁?再齐读。

(设计说明: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喜欢小动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角色非常感兴趣,因此表演起来也非常到位。这一环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表演中不仅使重点字词得到了理解,而且把抽像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情景,直观的理解表示不同动物的词义,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躲到荷叶姐姐伞下的小鱼、蜻蜓和青蛙,它们是多么的幸福、温暖、快乐,为进一步理解荷叶姐姐的爱心奉献,埋下感情的伏笔。)

(三)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雨停了,荷叶姐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多媒体显示)

1、学生看图。

2、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齐读第5自然段)

3、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荷叶姐姐为什么笑?

4、自由读第5自然段,体会一下关心后的快乐。

5、指名读,小组互读。

(设计说明:在朗读中让学生充分体会荷叶姐姐那关心之后的满足,帮助之后的喜悦,爱过之后的幸福。)

五、拓展迁移,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自由读课文。

2、你喜欢荷叶姐姐吗?为什么?

3、指名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课文,互相评议。

4、课文学完了,你有什么想法吗?

(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说明:此环节意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起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内容的共鸣。对学生发言不苛求准确性,只要能联系实际,借助语言和认识,落实到情感体验上即可。)

六、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1、放歌曲《爱,就一个字》

2、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在爱中诞生,在爱中成长,让我们从小学会“懂得爱”、“珍惜爱”,努力“回报爱”。课下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你都得到过谁的爱,你又给过谁爱?在你得到爱时,有什么感受?在你给别人爱时,又有什么感受?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设计说明: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爱的力量,爱的伟大。在宽松的气氛中,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承担起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际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看拼音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观察插图,理解课文,能正确回答课后第2题,会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意思。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育学生遇事多动脑,勤思考,不要盲目去做,不然,就容易做出傻事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猴子们捞月亮前的表现,这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童话故事《捞月亮》。(板书课题)

2、“捞”是什么意思,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谁捞月亮?为什么捞月亮?怎样捞?捞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2、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一群猴子不懂得井里是月亮的影子,盲目地到井里捞月亮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刚才提出了问题,现在我们就仔细读课文,看看猴子们到底为什么要捞月亮,怎样捞的,结果怎样?请按下面的学习方法读书。

(1)找出对应的内容读一读。

(2)画出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集体讨论。

(1)指名读1—4自然段,说说猴子们为什么要捞月亮?(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一群猴子都发现月亮掉到井里,所以他们大叫,准备捞月亮。)

提示:大家看看,这些猴子大叫之前,有哪些不相同的词,请拿笔画出来。(跟着,也跟着,大家跟着)想想他们叫之前,动脑筋想了吗?(没有)从哪看出来的?(“一看”接着就叫起来。这些词说明它只看了一下,没仔细看清楚就叫起来)其余的猴子呢?(都和这个小猴子一样,没有认真动脑筋,看一眼就跟着叫起来)他们叫时什么心情?(小猴子惊奇、焦急,其他猴子着急)

大家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他们很焦急?

试读、自由体会、教师指导、指名读。

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找、画、说、读。

(2)那么猴子们是怎样捞月亮的,结果怎样?按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再学。

学习5—6段时,教师要半扶半放,帮助学生找出“倒挂、拉住、接、伸”,

看图解释一下这些词,说说他们按什么顺序排列,为什么这样排列?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猴子是怎样捞月亮的。

(3)学习第七自然段,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己说说捞的结果,指导朗读,注意把猴子在“月亮不见了”时他们伸着脖子找月亮的心情表达出来。

四、再读课文,体会中心。

1、提问:刚才同学们仔细读了课文,知道猴子们并没有捞到月亮,那他们为什么没有捞到月亮?错在哪?(提出问题)(因为小猴子不动脑筋,看见井里的月亮就叫起来,大猴子该想一想,老猴子更应该动脑筋了,数它有经验,可它们都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喊,急着到井里去捞月亮,结果是水中捞月一场空,白费劲儿。它们错就错在,遇事不动脑筋,就盲目跟着去做。)

2、揭示学习方法

(1)自己再从头到尾读课文,小声说一说。

(2)小组讨论。

(3)全班讨论。

五、学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从)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看图复述故事。

三、综合练习。

1、组词。

挂()到()候()劳()

娃()倒()猴()捞()

2、填写并回答问题。

(1)填空:猴子们()了井旁边的大树。老猴子()在树上,()

大猴子的脚。大猴子也()着,()另一猴子的脚。猴子们就这样()一直()井里头,小猴子()最下面。

(2)猴子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倒挂的?(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四

基础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

方法口头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五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

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六

活动内容:

本次综合学习安排了四部分内容:

一是由“我能读准”、“读一读,对一对”和“把字写好看”组成的识字写字内容;

二是“我的小本本”归类积累词语的内容;

三是“读读背背”阅读积累;四是口语交际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词语发现、体会轻声的读法。

2.通过对对子,让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词汇的丰富与凝练。

3.规范书写,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4.引导学生学习积累的方法,学会书面积累、阅读积累。

5.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教育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

活动策略:

通过读一读、对一对、写一写、背一背等多种形式,巩固所学汉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字的乐趣,学习积累的方法,学会书面积累、阅读积累。口语交际,“我喜欢的'电视节目”介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育学生选择有益的电视节目。

活动准备:

1.卡片纸和彩笔。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我能读准

1.课件出示词语。

2.读一读,想一想。

每组上下两个词中同一个字的读音有什么不同?(学生自主学习)

3.反馈学习信息。

4.请个别学生范读。(着重强调学生读出轻声)

5.教师范读轻声的词语,学生跟读。

6.男女生对读。

7.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感受轻声的读音。

春天即将来临,百花等候着春姐姐的到来,没有了五颜六色的头饰,她们好难过。这时候,一位大娘对她们说:“别着急,我见过春姑娘了,我看见她正和冬爷爷说再见呢。”

读一读,对一对。

1.学生依据田字格旁相应的图画或自己的理解试着填空,把字写规范。课件出示

2.教师引导学生不同的对法。

3.多种形式读对子,体会对对子的语感乐趣。同桌对读——男女对读——师生对读。

4.教师出对子,学生对。课件出示

如:上对,日对

左对矮对

把字写好看

1.课件出示“说、沙、快、伙”四个生字,学生认读。

2.这四个字是什么结构?(左窄右宽)

3.说一说写好这些字需注意什么?

4.学生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书写。

5.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书写。

6.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强调。

7.小组之间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看?(扣“小博士”印章)

我的小本本

1.读一读“不同的风”和“不同的雨”。课件出示

2.你还能说出不同的“风”吗?(暴风、台风、飓风、龙卷风……)

3.你还能说出不同的“雨”吗?(雷雨、雷阵雨、春雨、倾盆大雨……)

5.把自己的发现写在“小本本”上,可以把不同类的词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写出来,还可以配上画。

读读背背

1.课件出示谚语,学生借拼音练读谚语。

2.指名朗读去掉拼音的谚语。

3.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4.你从这两则谚语中懂得了什么?

5.指导学生背诵这两则谚语。

6.教师补充谚语,学生练读。课件出示

7.课下,把自己喜欢的谚语制作成书签。

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电视里的节目可真不少,你知道的节目都有什么呢?

随学生的回答播放剪辑的电视节目短片,展示学生喜欢的《大风车》、《东方儿童》、《动画城》等栏目,让学生产生主动交际的欲望。(或播放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节目主题曲,拓宽学生的思维。)

2.出示交际的内容。课件展示

你平时最爱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尽量把话说完整,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1)找同桌的同学说,并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引起共鸣的话题请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话。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3.展示自我。

请几名同学上台当嘉宾,接受下面小“记者”的提问,台上台下互动。

小记者可提问: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你觉得这个电视节目对你的学习或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推荐几档好节目。

4.课后拓展。

(1)展示作品,学生绘画。

这些电视节目真好看,让我们把它们画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课件出示

(2)让学生拿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3)把《我喜欢的电视节目》这一话题带回家与家人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等奖篇七

1、猜谜引入。

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口述的谜面,然后动脑猜出谜底。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学生们猜出谜底画,老师追问,你们喜欢画吗?为什么?

(设计说明:猜谜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课堂变得活泼互动起来。)

2、看图揭题

(2)再仔细观察荷叶,看它长得像什么?在学生答出像伞后,老师追问:伞有什么用呢?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荷叶伞》。(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看图入手,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地画面,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中识字是目标,读书是手段,让学生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通课文,采用自读、互读、交流读等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使学生产生识字兴趣,同时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拼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那就请大家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每人读一遍,在读中互相当小老师,教一教、评一评。

3、自主实践,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识记生字的方法。

(2)请大家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设计说明: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别人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其独立识字的能力,增强自主识字的意识。)

5、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1)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2)全班齐读。

6、给生字找“朋友”,积累词汇。

(设计说明:让学生得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帮生字找到更多的朋友,让他们体验到组词后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字,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识字的有心人。)

(这一环节中识字是目标,读书是手段,让学生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通课文,采用自读、互读、交流读等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使学生产生识字兴趣,同时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认字的方法真多,你能够写好它们吗?

1、出示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观察字形,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2、交流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设计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字教学也要请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由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记忆的生字,会记得更深刻,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自学能力。)

3、重点指导“姐、她”中女字旁,横与撇相接不延长,“亮、高”上半部分占格一样,中下部分居田字部分横中线以下,“却”字左宽右窄。

4、师范写,生书空;生练写。

5、展示评价

(设计说明:一年级学生接触写字不长,对于字的笔顺掌握得并不熟练,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为学生写规范字打下基础。展示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也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等奖篇八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习未知的知识,找出学生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进而解决它们,并使学生达到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怎样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获得满意的最佳效果,这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要有自信心,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这自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的信心,即相信自己能够教好,(二)是对学生的信心,即相信学生在你的引导下能够学好数学,有的教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认定某班或某个学生不可教,再努力去教也教不出名堂,这非常有害,因为你的看法在言行上自然会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来,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伤害学生对你这个老师的感情,这对教学非常有害,何况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对差生要多关心,多鼓励。因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向学生讲明:“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尽可能激发更多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基础很差的学生也很有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学好数学,我对学生的信心通过上课及课后交流自然地感染学生,使他们树立起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然地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就是我大面积地搞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在教学课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作点--线--面的归类,作纵向、横向或不同角度的归类,进而作知识系统的整体综合,形成知识纲目、知识网络,形成结构化知识。学生掌握系统化、结构化知识之后,在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时,便有可能对新知识自觉进行归类,一旦需要便能自觉检索与提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做知识的综合归类,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初中教学的内容多,教学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教学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教学的兴趣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二)、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近几年十分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而且难度较大,其中探索性应用题在平时较少涉及,适当加强这类应用题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回想学过的各种方法,从条件入手,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或从结论入手寻找解题途径,从而争取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如何上好教学课是我们教学备考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材,融合新课程标准,切实结合中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涵盖了初中所学知识点,并重点突出,详解难点。倡导在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资料,并正确指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了优化中学数学教学课的教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课的地位和作用,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采用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新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