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字海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通过查阅以下教学计划范文,可以丰富你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一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六、教改具体措施。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七、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内容时间备注。

第七章力4课时。

第八章运动和力4课时。

第九章压强6课时。

第十章浮力5课时。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6课时。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5课时。

复习考试5课时。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二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的定义.

(二)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三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研究的是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可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会给出我们答案。

【新课教学】。

一、力。

【多媒体展示】足球场上的射门过程,以足球为研究对象。

【教师演示】一把尺子压弯、橡皮筋拉长等。

【提问】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使物体的发生形变呢?

【知识点归纳】。

(一)、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测量:弹簧测力计。

3.单位:牛(n)。

【强调】1、力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物质。

2、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提问】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演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结论】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三要素。

【演示】用不同的大小的力拉橡皮筋.

【结论】大小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演示】相同大小不同方的力分别作用在同一运动物体上。

【结论】方向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展示】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的不同位置推门。

【结论】作用点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归纳】: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强调】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力是矢量。

(四)、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6.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五)、力的分类。

1、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2、按效果:拉力、弹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并未到下,说明只是甲对乙施加了推理,而乙对甲没有施加力。

b甲对以施加了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带正电的甲球吸引带负电的一球,那乙球也同时吸引乙球。

d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二.重力。

(一)、定义。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二)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g=mg其中: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察看课本44页“一些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结论,从赤道带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因此重力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有关。

2.方向。

【提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

【展示】垂柳、铅垂线。

【合作讨论】生活中那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作用点。

【讲述】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强调】我们就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重力,等效地代替了实际作用于物体无数个点上的无数个微小重力,这种方法叫等效代替。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还会用到。

【合作探究】(1)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

(2)找出环状物体、空心球状物体、三角形框架等物体的重心。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并且总结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问题: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

【归纳总结】。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偏向于质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例2】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最重的一点。

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

c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心,但一定在铁丝上。

d重心是物体个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三)渗透法制教育:

利用载重汽车超载,引起的路面严重变形而毁坏路面的情况,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条:机动车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重量,严禁超载;载物的长、宽、高不得违反装载要求,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思考与讨论】。

【师生共同探究、归纳概括】。

【介绍】。

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就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样。为此,人们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同学们在今后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人类做出贡献!

【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这节所学的内容。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四

2.能理解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知道光速是3×108m/s。

4.观察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5.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自豪感。

1课时。

1.实验探究得到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2.小孔成像的原理。

水槽激光笔水牛奶烟饼镊子烧杯滴管纸杯蜡烛火柴玻璃砖投影仪电脑。

1.利用“影子”现象引入新课。

学生如果愿意展示手影,则邀请学生进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图片,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导: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也许学生根本讲不出来。)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种与光有关的现象,它的形成与光的传播特点有关。

2.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液体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过,观察水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水中的光线看不清楚怎么办?(滴几滴牛奶)。

光在水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气体(空气)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气中通过,观察空气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空气中的光线看不清怎么办?(喷一些烟雾)。

光在气体(空气)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气体(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演示实验】。

教师将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过,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情况。

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现象描述: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a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阅读教材【生活物理社会】有关“小孔成像”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研究伟大成就。

【学生实验】按照教师提示,分组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

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阳,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月球挡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看月亮,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

5.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3)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3.0×108m/s。

(4)学生阅读“激光测距仪”介绍材料。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五

2011年8月29日。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由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五个单元组成。教材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物质的冷热变化、家庭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在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让教师能更好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在实验、插图、练习中,设计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培养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总目标: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二)、各章节目标:

“声现象”单元分五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特征”“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第一、三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声音的特性”,让学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特性,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章在内容上,以大量的图片、想想议议、动手动脑等等感性材料使得形式活泼而且涵盖了多种的有益的信息,让学生更易掌握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光现象”单元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及光的色散等。本章中实验非常多,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强调了实验作用重要性。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透镜及其作用”单元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物理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态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同时还运用了图像法,让学生更易认识物理现象变化规律。

“电流和电路”单元分为两部分,一为静电知识,二为电路知识。要求学生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温度计的使用及物态变化”“电路的识别和连接”等知识点,它们是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伏笔,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中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电流和电路”中“电路连接方式的辨别和连接”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去学习,需学生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法和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4、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按预习-上课-复习三步进行教学,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

1、声现象约6课时(1~3周)。

2、光现象约8课时(4~7周)。

3、透镜及其应用约8课时(8~11周)。

4、物态变化约5课时(12~14周)。

5、电流和电路约11课时(15~20周)。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六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2.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巩固:

1.使用bbs的投票系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和对错统计,当堂反馈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浏览网页内容,复习巩固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教材》p54/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三、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三棱镜、玻璃砖、彩色透明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创设情景法、分组实验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学生回答。(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

品,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折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光的色散。

学生完成实验4-30(上次作业),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

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了彩色。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

橙、黄、绿、蓝、靛、紫。

师:再观察这七色光经过第二个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又变成了一束白光。

复合。

它被分解成绚丽的七色光。

2、色光的合成。

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让学生观察现象:

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颜色相同。

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颜色的光。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教师讲述:大量实验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能通过红、绿、蓝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3、颜料的三原色。

看能否用其他颜色调出红、黄、蓝色。

实验总结:我们可以用红、黄、蓝颜料调出其他色彩,但却不能用其他颜料调出这三种颜色,因此,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不同色彩搭配,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使人产生联想。

如:黄、橙、红属于暖色,让人想到火与太阳;。

绿、蓝、紫属于冷色,让人想到草地、水等。

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三)、归纳总结。

(四)、作业:

1、p63,1,2题;。

2、迷你实验:自制三棱镜。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七、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八

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的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中较好的地方:

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知识脉络清晰,重要知识点有强调。讲课语言清晰,较有亲和力。

教学中还需改进的地方:

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语言不精简,或欠科学性。讲课过程中有些紧张,不能按照备课的内容讲下来。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衔接上,比如: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力等暂时讲不清楚的内容的解释和过渡不是很好。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不能一下讲清楚,我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自学,也可以培养其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九

教学设计思路:这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一节概念课,对学习物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同时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习惯、方法的养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使学生能认识并理解有关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好这节课也将为学生学好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习任务。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1)教学重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会有以下特点:

1平时常能接触到相对地面运动或静止的物体,对运动与静止有初步认识。

2缺乏对参照物的认识,基本不懂“参照物”这个概念。

3不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和方法。

1通关生活中的例子并配合多媒体课件来证明我们是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的,从而引入课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认识人们从不同角度(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对运动的描述。

3举例说明运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4利用机械运动的定义来判断骑车、小鸟等的运动,从而说明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5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举几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相关应用。

7让学生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设计高速列车活动站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提阿度。

2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器材(电脑,投影仪等)。

【运动的世界】。

1、介绍宇宙。

师: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什么是宇宙呢?我国古代《淮南子・原道训》书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出现字幕: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也就是说,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用现代的话说:“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出现字幕: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师: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家伽莫夫于1946年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他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得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字幕出现: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得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

2、宇宙在运动。

1多媒体课件出现星系图像。

师: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目前人类测量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太阳也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2多媒体课件出现太阳系图像。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太阳系。中间有太阳,周围有行星围绕它运动。这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教师指示)。

3多媒体课件出现自转与公转的地球图像。

师:同学们再看,这是太阳,这是地球。(教师指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正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地球上不断发生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斗转星移、冬去春来等自然现象。(可插入相关图片,亦可不要)。

4多媒体课件出现大陆版块的运动图像。

师: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壳内部的物质也在运动。地壳的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正是大陆版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3、生命在于运动。

5多媒体课件出现动物奔跑图像(录像)。

师:请同学们看,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动物在奔跑。

师:我们再看一段录像。

6多媒体课件出现一田径运动(短跑等)的录像。

师: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田径运动的名称、内容)。

生: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板书:一、运动的世界)。

【运动的描述】。

1、运动描述的不同方式。

师:人类既然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当然会对运动产生巨大的兴趣,会对运动进行研究和描述,而不同的人们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运动的。

(板书:二、运动的描述)。

生:小船在运动。

师:诗人是怎样描述运动的?让我们来看看李白的一首诗。

1多媒体课件出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画面图片和诗。

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朗诵一下。

生:(朗诵)。

师:诗句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诗人是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来赞美运动的。

师:那么,音乐家又是如何用音乐来表现运动的?这是著名的古琴曲《流水》的一段旋律。

2多媒体课件出现古琴曲《流水》的五线谱和音乐。

师:音乐家是怎样表现出流水的?他用的是旋律和节奏来表现运动的。

师:古今的画家都想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出运动来。下面请大家欣赏梵高的《星夜》,看看他是怎么描述变幻的星空的。

3多媒体课件出现梵高的画《星夜》。

师:这幅油画通过旋转扭曲的形态变化、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展现了一个浩瀚神秘,惊心动魄的运动世界。画家是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的。

师:那么,科学家用什么来描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的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2、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师: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机械运动、分子运动(产生热现象)、电荷运动(产生电和磁现象)、原子核内部的运动(释放巨大的能量)等等,其中,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下机械运动。

(板书:三、机械运动)。

师: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出现字幕: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板书:1、定义)。

师:你能在日常生活中举出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吗?

生1: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师:为什么汽车在做机械运动?

生1:因为汽车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它在做机械运动。

师:很好。那么,还有谁能再举出例子?

生2:小鸟在树林里飞。

师:你又是如何判断小鸟在做机械运动的?

生2:小鸟相对树木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小鸟在做机械运动。

生3:老师在讲台前走动也是机械运动。

师:为什么我在做机械运动?

生3:因为老师在走动时相对房屋有位置变化。

生:它们都跟随着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以至银河系,也都在不停的做机械运动。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生: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研究机械运动是有重要的意义的。在物理学中,把前面我们所说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系。(板书:2、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既然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那么我们平时又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那个物体是静止的,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

1多媒体课件出现旧课本中《谁在动》的图像。

师:这是一辆小车,车里有一个乘客(教师指示),这个乘客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路边有一个小孩(教师指示);这个是司机(教师指示);他们都来观察乘客的运动情况。现在让汽车运动。当车运动时,司机说他]动,反而路边的孩子赞叹他运动得真快。那么,你认为谁说的对?请大家分组讨论下。(学生分组讨论)。

生: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司机以车厢作为参照物,看到乘客相对车厢]有位置变化,所以他说乘客是静止的。而路边的孩子是以地面为标准,看到乘客相对地面有位置的变化,因此孩子认为乘客是运动的。

(副板书:司机――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小孩――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讲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到结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说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用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关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板书:四、应用)。

师:我们先看下问题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一,出现字幕:问题一:有一次巴黎报纸上登出了一则广告,说是每人花四分之一法郎,就可以作一次的长途旅行。许多人把钱寄去了,结果每人只得到一封回信。回信说:“亲爱的先生(小姐),请您躺在床上让地球带您开始这次旅行把,您要记住,我们的地球每昼夜要跑4万公里呢!”许多人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于是告到法院,说商人犯了欺诈罪。问:如果你是法官,将如何审批?)。

师: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判这个商人犯欺诈罪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1:我认为商人]罪。因为你躺在床上时是与地球一起运动的,而且速度还很大,每昼夜跑4万公里。当然是在旅行啊。

师: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好。其实,商人有没有犯罪,关键在于判断躺在床上是否是旅行。如果是,那么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商人所应得的,他就]罪。如果不是,那么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被商人骗走的,他就犯了欺诈罪。那么,什么是旅行?人要离开家,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到某地观光,这才叫旅行。也就是说,必须以家为参照物,人相对家要有位置变化,这才叫旅行。所以,商人是犯了欺诈罪。这个商人是应用了物理学里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进行诈骗的,可以说是高智商犯罪。因此,要判其有罪,法官也要有相应的物理知识。

师:现在再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而,出现字幕:问题二:在国外的一次汽车越野赛中,当飞快的赛车穿过郊外的村子时,村民十分高兴,他们向车手奉送西瓜。他们看准迎面飞驶来的赛车,轻轻地抛出一个西瓜,但是谁也没想到,西瓜落在车上,砸坏了汽车,使得车手受了重伤。为什么一个西瓜会产生那么大的威力?)。

师:为什么轻轻抛出的西瓜会产生那么大的力量?现在我们竞赛一下,看看谁最先回答出答案。

生1:因为冲击力很大。

生2:因为速度飞快。

师:谁的速度快?

生3:汽车的速度快。

生4:西瓜的质量大。

生:一样大。

师:村民轻轻抛出的西瓜,对地面来说,速度很小。如果汽车是静止的,那么西瓜相对汽车的速度还是很小,]什么威力的。但是,汽车是以很快的速度飞驰而来的,如果西瓜不动,车飞快的开过来,与车不动,西瓜以与车一样大的速度飞过来的效果是一样的。西瓜质量很大,速度又那么大,自然就产生了极大的威力了。

师:再看问题三。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三,出现字幕:问题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在轰炸了德国后返航的途中,突然发现脸边上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顺手一抓,发现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射向他的德国子弹。试问,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到飞行的子弹?)。

师:为什么这位飞行员能够抓到子弹呢?大家分组讨论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因为子弹的速度、方向与飞机的速度和方向是一样的。

师:飞行员能随手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说明他们之间是相对静止的,这时飞行员的速度与子弹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说,以飞机作为参照物,子弹是静止的,以子弹作为参照物,飞行员也是静止的,即他们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飞行员能抓到子弹。

师:由问题三中得到的启示,我们来解决下这个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四,出现字幕:问题四:快速列车速度可达到170公里/小时,若列车到站时要停下来让旅客上下车,将是很费时的。你能否想个办法让列车进站时不停下来,同时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车?)。

师:(出现动画情景,教师介绍情景)这时站台,这是一列快速列车经过站台。现在,应该怎样解决上诉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师:这个问题要解决的的关键是“列车进站时不停下来,同时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车”

(学生分组讨论)。

生:要让站台动起来。

师:对。那么要怎么动?对速度有什么要求?

生:速度与列车的要一样大,方向还要一样。

师:也就是说,要让它们报纸相对静止。

师:没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让列车和车站保持相对静止。那么就要设计一个活动站台,当列车快要进站时,站台动起来,当站台与列车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时,旅客就能安全上下车了。

【小结】。

对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再次进行提点。

【形成性练习】。

2、电视、电影中正是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6、板书设计。

一、运动的世界。

二、运动的描述。

三、机械运动。

1、定义副板书:地面、树木、房屋。

2、参照物副板书:司机――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小孩――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应用。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极多的运用到了多媒体课件,课件本身包含了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的视听内容,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给予学生一刺激,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活跃课堂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形象的展示,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内容的辅助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如若多媒体课件,那么在一些运动形式的展示中,将不好操作,经管可以用微缩模型展示,但由于模型的大小的限制等,效果应该是不如多媒体展示的。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叙述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一种进行探索并合作讨论的科学研究精神。并且,课堂上给予的问题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以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练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应用能力。还在课堂上告知学生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十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十一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关.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认识拓展。

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关于力的认识总结:

二、重力的认识拓展。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当堂检测】。

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

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中华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3.o×106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十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象,了解虚象是怎样形成的。

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虚像的概念。

(二)课前自学: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自学课本p43,边阅读边观察图2.3—1与2.3--2,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此实验是研究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关系。

(2)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是:。

(3)实验中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带水银的平面镜,为什么?

(4)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

(6)图2.3-1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蜡烛?

2.虚像。

1)观察2.3—2回答下列问题。

2)眼睛的位置与s还是s1在一条直线上?

3)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我们感觉好像是发出的光射入我们的眼睛。但是,实际上是发出的光。准确来说,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以后,射入眼睛的。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6)总结:上面1.2可知平面镜的特点有1.2.3.4.

3.球面镜。

阅读p44科学世界回答问题。

(1)凸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举例:

(2)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举例:

(3)在文中什么地方涉及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这个道理。

(三)自学检测:

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_____(“虚”或“实”)像,像的大小跟物的大小_____,像和物的直线跟镜面_______,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2.某人站在平面镜前1.5m处,像到镜面的距离m,人与像的距离为m.

3.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5.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关系;。

(四)自学反思:

1、

2、

二、课内探究[。

(一)情景导入: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精讲点播。

【例题】。

例1、在图1中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对镜面相互对称作图。用轴对称方法先分别作出a、b、c三点的像a'、b'、c',再根据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用虚线连结三点即可,如图2所示。在图中aa'、bb'、cc'都属辅助线,要用虚线表示,而像a'、b'、c'是虚像,也需要用虚线来表示。

例2、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内的像将[]。

a.逐渐变大,并且逐渐向镜面靠近。

b.逐渐变小,并且逐渐离开镜面。

c.先变大后变小,先靠近镜面再离开镜面。

d.大小不变,但逐渐向镜面靠。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大小相等,并且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始终相等。

例3、如图12示,如何作一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画图说明)。

解析:此题涉及了光反射的许多知识点,由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经过像点。因此可两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点光源的像点s';然后连接s'a,s'a和平面镜相交于o点,o即为入射点,最后完成光路图。答案如图13所示。本题先找到点光源s经平面镜形成的像s',连接s'a交平面镜于o点,再连接so完成光路,这种解题的思路方法,应用在很多平面镜的解题中。

【跟踪训练】。

1.某人站在镜子前面,在镜中会看到另一个“他”,则镜中的这个“他”就是这个人在平面镜中的______.

2.某人身高1.7m,站在一块镜子前2m处,那么他的像距离镜子m,

像与人相距m,当他远离镜子0.5m,此时像距为m,像与他相距m,像高为m。

4.作图题(作出像、或物、或平面镜)。

(四)归纳总结。

1、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2、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三、课后提升。

(一)达标训练。

1.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_,而汽车头灯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来反射光的.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如潜水艇上经常用到的___________镜,就是这种现象的应用.

3.平行光线射到一张报纸上发生漫反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每条光线的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b、各条光线的入射角相等而反射角都不相等。

c、各条光线的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都不相等d、以上说法均正确。

4.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图1所示,则实际时间为()。

a.3:40b.4:20c.8:20d.9:40。

55.当笔尖触到平面镜时,发现笔尖和它在镜中的像相距3mm,那么镜子的厚度是()。

aa、3mmb6mmc1.5mmd0.75mm。

6.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c.像和物体的大小总是相等的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7.如图5所示,承承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甲图,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图乙中的()。

(二)反馈评价。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十三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十四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学习重点】力的概念、重力产生原因。

【知识回顾】。

一、力。

1.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十五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在这个环节中,书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我考虑到学生会对“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想,这时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条件的限制,本节课只对“质量、形状和体积”这三个可能对重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组探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的制定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方式等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教师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通过第一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总结得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形状、体积等无关”的结论。

进一步探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仍然采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表格归纳总结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在由此结论推导出重力与质量关系式的过程中,采取了引导学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质量的比值为10n/kg”的结论和科学家定义g=9.8n/kg,得出关系式g/m=g,再将公式变形为g=mg的方法,这样可能更为直接,易于学生接受。同时,通过建立重力与质量的图像关系,进一步理解“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通过读一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如何来突破“竖直向下”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自制的教具,用一个水槽装入一些水,把重垂线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观显示重力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称之为竖直向下,若倾斜水槽底部,发现还是与水平面垂直,但与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从而有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节课的创新亮点之一。

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体思想应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和学习,所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实验来得出物体的重力和物体的质量的关系;同时要体现新教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知识的学习。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汇总16篇)篇十六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结构】。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相关范文推荐

    档案管理工作计划实用参考大全(21篇)

    一个清晰而详细的工作计划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工作进度和压力。编写工作计划书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以下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方法。

    小学寒假疫情安全教育教案(实用21篇)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思维导图、教学游戏等教学手段的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小编搜集了一些小学教案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1.通过互动交流对疫情的感受、看法、建议

    高三毕业的励志名言语录高三毕业(模板23篇)

    励志者深知,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战胜自我,完成更大的成就。以下是一些励志的音乐曲目,希望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激励大家追求自我突破。1.每道错题做三遍。第一遍:讲评时

    大班好朋友的脸教案参考大全(22篇)

    大班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大班教案模板,帮助教师更好地编写教案。1.认真观察,发现5的组合方法。2

    数学课堂教师教学总结(优秀18篇)

    通过写教师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和优点,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供参考。通过阅读下面的教师总结,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心得体会。

    给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生的回信选调生心得大全(15篇)

    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挑战,需要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以下是小编为毕业生们整理的就业常见问题解答,希望能解决你们的疑惑。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

    家庭春节聚会活动方案(精选17篇)

    活动方案是一种详细规划,它包含了活动的目标、内容、时间、地点、人员等方面的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的活动策划有所帮助。

    我家的读书的故事(通用19篇)

    我从小就爱读书,小时候我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爱读关于大自然的书,《十万个为什么》成了我的好朋友,它使我懂得了关于动物、植物、宇宙等大自然的.许多奥秘!我还特别喜

    级组长工作总结(汇总20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是我们跟踪和评估自己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它能够揭示出我们在工作中的优势和待改进的方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写作月工作总结的好范文,大家可以从

    六年级写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汇总16篇)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主题和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读后感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