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质6篇)

时间:2023-10-06 作者:文轩最新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柳先生传篇一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习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

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不宜讲得过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背诵。

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1、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显示。)

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辄(zhe2)吝(lin4)褐(he4)

箪(dan1)汲(ji2)俦(chou2)觞(shang1)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五柳先生传篇二

教学目的: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品析—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任选两题或三题)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活贫穷

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精神安贫乐道

作者邮箱:

五柳先生传篇三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3、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附录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附录二: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余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娱,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附录三:

名家谈读书

朱熹:“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陆象山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王富仁:“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

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附录四:

陶渊明诗选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所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满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咏山海经》(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苦心,良辰讵可待。

五柳先生传篇四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习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

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不宜讲得过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背诵。

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1.检查预习情况。 (幻灯片显示。)

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 辄(zhe2) 吝(lin4) 褐(he4)

箪(dan1) 汲(ji2) 俦(chou2)觞(shang1)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五柳先生传篇五

二导入:

2,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东晋诗人。由于他热爱田园生活,写了大量田园生活的诗篇,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

他自号五柳先生,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文就叫做五柳先生传,显然,这是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三定向示标:

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检查预习:文学常识在课前已经找同学回顾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看字词,找同学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自读。学习一篇古文我们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把课文读熟,下面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字音或断句读不准的先把它画上,一会听录音的时候注意听。

2,听读。刚才读的时候同学们可能有的字音和断句叫不准的,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刚才叫不准的地方你认真听。

4,个别读,其它同学听听他读得怎么样,一会找同学评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音,语速,停顿)

五,疏通文意

1要想真正的了解五柳先生我们还需要理解文章大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如果遇到你实在翻译不出来的,就把它画上,待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2有哪些句子你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课件加蓝)

3(自我测评)我们来检测一下,看看这些词语和句子你会不会翻译(重点词和句子)

4找同学翻译课文(两名)

六,分析课文

1如果让你了解一个人,你要从哪些方面对他进行了解呢?(性格爱好姓名生活状况)

2好,那么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入手,给五柳先生建立一个档案,但是呢,这个档案是不完整的,需要同学们,从书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把这个档案填完整。待会找同学到黑板上来填。

(姓字,籍贯,性格,爱好,生活状况,)

3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填,看他填的和你画的一样不一样

4,姓字不详,籍贯不详,这两句向我们暗示这位先生他是一位隐士,也正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的姓名和籍贯,并且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以五柳先生为号。

爱好之一是读书爱好之二嗜酒爱好之三著文章

居住条件怎么样?穿的呢?吃的怎么样?

要想了解一个人思想性格的精神追求,重点就要看他的爱好,看他平时都喜欢干什么?

5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五柳先生的爱好

三个:读书喝酒写文章

6五柳先生读书有什么特点?

好读书却不求甚解

喝酒有什么特点,小酌一杯就满足了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那写文章呢?他写文章的目的是干什么?自娱

7那你怎样理解这三句话?或者说这三大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a: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b: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8下文,那句话与他不慕名利的性格相照应?这是对五柳先生性格的总体性评价,也揭示了五柳先生性格的的核心。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1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不字呢?他想突出什么?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12小结: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13假如现在让你做一个评论家,以今天的眼光再去看五柳先生的性格,你有什么看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很多同学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作为新一代青少年,同学们都很勇敢,积极进取,这样才能够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将来做国家的栋梁,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七作业:1本课练习册

2学习了陶渊明的自传,请同学们也拿起笔,在你的日记上为自己写一篇自传。

文档为doc格式

五柳先生传篇六

(一)温故知新,析前热身。(大屏幕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嗜辄吝褐 箪 汲 俦觞

瓢 屡 娄 欤

2、解释下列词语

会意: 辄: 萧然: 晏如:造

戚戚: 汲汲: 俦: 觞:

3、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 著名诗人。一名 ,字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 》、《 》、《 》等。

(二)整体把握 ,品言知人。

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请同学们背诵相关的语句。

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

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

“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

师问: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

明确:

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

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

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与众不同,他饮酒不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

3、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可见淡泊名利。

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问:陶渊明辞官不做、退隐山林,足可见他淡泊名利,那么“闲静少言”怎样理解呢?

明确:他与身边的农民是不同的,他少有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的理想与爱好不被别人认同,所以他与别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也就无话可说。

(四)探讨交流,挖掘本质。

学生讨论。

明确:

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多下功夫,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思乡情怀相交融。真正把书读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神韵。

师小结:读书有三种境界:浅者读书,读其字;中者读书,读其人;高者读书,读其魂。陶渊明属于高者的境界。也只有这种境界才会让人废寝忘食。古代很多人读书多为敲开功名的大门,陶渊明的读书目的是“娱情”。

他的另一爱好“写文章”, 从作者陶渊明的爱好中可见,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的所做不违背自己的心灵。读书也好,写诗也好,都是满足心灵和精神的需要,不为功名。

生讨论交流观点。

明确:陶渊明是一个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欢不违背“真意”,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故意隐去不写。作为隐士而言,他的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见他很随便给自己起名号,可见“不慕荣利”的性格。

师小结:在陶渊明的形象中,这便“不慕荣利”是核心,一切表现都由此出。

师问:以上我们分析了陶渊明的形象,谁能总结一下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总结,师板书。“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率真坦诚 ”)

师:让我们在了解了作者其人后,一起来背诵他的文章。

学生分组背诵课文。

3、师问:同学们注意文章语言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生看书。

明确:

师导语:钱钟书说,:“不”为一篇文眼。“不”!字句的多处使用。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例句,并分析作者用意。

生读例句: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师: (板书: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超凡脱俗。 )

(五)个性品评,情感认识。

参考认识:

我欣赏他勇敢地与黑暗的社会决裂,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的品格值得赞美,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是可贵的。

他的率真,如饮酒的方式在与人交往方面今天看来不是很好。

我认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他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够积极。

师总结:

我也有很多话想对陶渊明说,也想对大家说。在东晋黑暗、污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中,陶渊明辞官归隐,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贫穷而有操守,不拘礼俗而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把田园风光与生活描绘的美好而快乐,开辟了田园诗风,因而文坛留名。但我们不能赞赏他用隐居避世的逃避、消极的做法来对待自己和社会。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苏轼,被贬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创,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时,饥寒交迫,仍不改“大计苍生”之志。

今天的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更应激流勇进,学有所成,以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方,实现个人价值。

(六)师布置本课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练笔:仿本文形式写一篇自传,简练、真实表明自己。

五、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地完成,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由整体到细节,由分析到讨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生发言后精炼总结,这样的一堂课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主体体现不够,教师的主导力量过盛。在语文课中,老师对某篇课文和课文所隐含的知识、技能的讲解也许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学生没有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具体接触,没有具体的语言体验,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也不会有什么积累与提高。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中,要发挥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外,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一点对教学设计同样也有其指向性。 教学设计解决的是语文教学大方向的问题,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把这些语文教学大方向的“科学的把握”转化为“学生学到什么”、“学成什么样子”,这需要教师在课堂现场的操作。授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尤其是技巧和形式的选择包括多媒体的使用不可忽视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备课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想他们在阅读中哪里会出现“碰撞点”,或是疑问、或是欣赏。教学设计还要力求解放学生的思想,启动学生情感认知与体验之车,使他们勇于抒发个人对疑难问题的认识,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对话”中去,让课堂涌动学生自由的思想。

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应与作家、教师的理解是一致的,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眼界、理解水平的不够,他们不能在同等层面上与教师、文本展开切实的“对话”。这个时候教学的艺术表现在教师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发展,当学生产生片面甚至歪曲的理解时,教师要巧施法,做好启发、引导、点拨、帮助的工作,使其达到正确的理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