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汇总1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BW笔侠最新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汇总18篇)

军训总结是对军训过程中学员利用时间和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总结和分析。在下方是一份详细的考试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学习提供参考和思路。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一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3、资本条件:大机器生产以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4、科技条件:自然科学突破性的进展。

5、市场条件: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主要成就

(一)最突出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

1、发明: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2、影响:(1)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产生新兴工业——电力工业。(3)有利净化工业环境。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1、发明:(1)70、80年代出现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2)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3)德国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4)飞机。

2、影响:(1)缩短原料、商品运转周期。(2)推动石油开采业的发展。(3)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化工业的产生。

(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1、发明:(1)19世纪7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2)90年代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2、影响: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方便。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四)化学工业的建立

1、发明、发现:(1)从煤炭中提取氨、苯、染料。(2)1867年诺贝尔炸药;(3)80年代改良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

2、影响:大大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应用。

三、特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的国家几乎同时进行。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数国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的交叉

四、影响

一、对发生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生产力极大发展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晚期

2、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发展;2、自由竞争推动。

3、形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4、形式:卡特尔、辛迪加(主要在流通领域)、托拉斯(突出生产领域)

(三)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四)形成垄断国家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强对外侵略扩张。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对国际格局

(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性加剧

三、对社会主义运动

(一)合法斗争为主

(二)列宁主义诞生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二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_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英德关系

(1)在法国_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3、法德关系

(1)法国_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4、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5、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三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四

法西斯是20世纪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同20世纪重大事件密切相关。20世纪的法西斯运动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1945年为分界线。1945年以前属于法西斯产生、发展和大规模泛滥阶段,在这一阶段法西斯运动掀起过两次浪潮,一是一战末期和战后初期法西斯的滋生,这主要包括1919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党、1920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纳粹党;二是从30年代大危机到二战结束,这是法西斯运动大规模泛滥时期。在这次浪潮中,法西斯在意大利以外的国度内相继建立,德国的纳粹运动急剧膨胀,纳粹党到1932年上升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日本从1931年开始法西斯化的过程,经过一系列冲突和斗争,日本军部在1934年实现法西斯化,国家政权自1936年广田内阁成立初步实现法西斯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进行局部战争和对外扩张的过程相互接近,在30年代中后期结成以《协定》为标志和纽结的法西斯集团,40年代初期又结成以《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为标志的法西斯军事集团,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郑寅达同志在《20世纪的法西斯》一文中将法西斯的共性概括为六个方面:(1)法西斯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后才出现的现象。(2)法西斯鼓吹极端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歌颂暴力和战争[在此作者把二、三方面合并叙述]。(3)其社会基础是以小资产阶级分子为主的中下层民众。(4)法西斯主义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反对传统的资本主义,鼓吹寻求第三条道路。(5)宣扬和推行独裁统治,认为独裁制符合人类社会的天性,是提高本民族内在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最佳手段。

注意如下一道试题:二战前,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各自的特殊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其特殊原因,并指出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1)共同原因: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德日两国经济陷入困境,阶级矛盾尖锐。为了对内镇压,对外寻找出路,两国的统治集团选择了法西斯道路。

(2)德国的特殊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分惩处造成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痛恨心理。纳粹党利用这一矛盾,煽起民族复仇主义,从而获得广泛支持。其二是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始终缺乏海外殖民地,希特勒扩大生存空间的宣传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德国法西斯发动对外战争是必然的。

(3)日本的特殊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窄等问题。因此日本始终把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继而独霸中国做为既定目标。在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很快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与日本争夺东亚的主要是美国,华盛顿会议只是暂时平衡了日美矛盾。日本要独霸东亚也必然与美国发生战争。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五

第一、学会寻找线索,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注意寻找线索。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都是采用专题形式教学,每个专题都会有自己的线索。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理清每个专题的最基本线索,然后顺着最基本线索进行完善,最后形成知识树。在理清每个专题自己的线索后,再寻找各个专题间的线索,比如可以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方式,将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比较,比如经济史里面,对资本主义的发比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比较。

第二、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已经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科,更加注重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也就是真正的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真正的理解。

第三、注意一些最基本方法的运用。上课的时候还是要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做好笔记,课下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六

一、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了。

二、语言到位。

例如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所以,历史学科考试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历史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

三、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四、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七

首先,先看书,后背书。

看是全面的看,背是重点的背。这理由很简单,它符合人自身大脑的记忆规律。所有的东西你都背下来是不可能的,而看书,是缘由于“熟悉”对于事物记忆的帮助。很多事情,你没有特意去背,但你却记住了,而且,终生不忘,就在于,它是你所熟悉的。

其次,看书后,不划重点的去做题。

重点不是不需要划,而是,要看是谁来划,如果是老师,是其他同学给你划,那你便是一个被动的去接受的地位,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而如果你去直接做题,遇到看书时没注意的问题了,再去书中找出来,划上好学校,长此以往,这便是你自己的重点。你会发现,无形中,你已经对那些要背的重点了如指掌了,何须再背。

第三,熟练记忆采分点词汇。

做过考试练习的同学都知道,考试是按点得分的。一道大题的标准答案通常只有几个要点,答出要点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写再多也没分。而要点通常都是很简洁、干净,课本上的一大段内容可能只需要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词一句话就是要点。很多同学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课文,而且还要求自己背的与课本内容一字不差。这么做,既难以记住又占用大脑空间。

第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要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你记忆。只有你知道怎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书里的话了,你才能够真正的记住它的内涵。考试时,你才能够想起书里的采分点。有的同学是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展开来写,就把死记硬背的课本内容套进去,其实可能是他对课本内容还不够熟悉。这时候不妨多看看书。这里更加体现了看书的重要性,平时看书看熟了,在回答大题尤其是主观题时,自然而然会用学科语言展开答题,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写完要点不知如何展开的情况。

第五,勤练习,保持“手感”。

考试四门考试中,文综是最能拉分的一门。毕竟文综三科不像语、数、英是从高一就练起,它是等到高三才开始三合一大综合,大家适应这门考试的时间都不长,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这方面夺分的可能性也最大。有的同学平时单独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历史、地理什么的都挺强的,但一到三合一练习就不行了。这种情况,我也有过。说到底,就是还不适应。要适应的话,有个既笨又土但很有实效的方法:加大练习。成绩是其次的,关键是练手,熟悉这门科目的考试感觉。做得多了,有些规律也就摸索出来。像大家都挺头疼的文综大综合题,其实题目里都会隐藏着线索,做题的时候先要找出这条线索,才能把握答题的方向。比如线索是农业,那就调出史、地、政三科有关农业的知识再做题。再如做题顺序、做题时间,这些都是在平时的考试、练习中琢磨出来的。不要考试到最后,一看没时间了,看到大综合题就乱了阵脚。如果平时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给自己定出做选择题、单科大题、最后一题等各用多少时间的话,高考时就可以保证所有的题目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八

政治上:秦代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实力的壮大,最终形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耧车和代田法,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度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中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政治制度出现了三省制。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文化上: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行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四大农书之一。是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生产经验和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九

1.公元前2,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_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_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是什么

杜绝盲目地背诵

高中历史课外书看得太多太杂容易记不住,甚至混乱你原本已经记住额高中历史知识,这个现象在我们当时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觉特别严重,这是个误区。

调动各种感官

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高中历史复习有效复习所以在记忆高中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

理解是高中历史复习记忆的前提,而有效复习方法则提高记忆效率的保障。

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经常运用多种方法的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偶尔用一两种方法不到一半,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几乎从不讲究方法。“我脑子聪明,不需要方法”甚至成为个别优等生的口头禅,自豪感溢于言表。事实上,高中历史复习即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从外部环境选择、高中历史复习记忆主体变通、记忆对象重组和记忆手段创新等方面去因地制宜地掌握恰当的技巧,要想铭记历史,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

一,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

二,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

三,试题,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____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____的前提和基础,君主____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____,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____。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__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一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梳理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_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_、思想_)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_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_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中历史高效复习技巧

理解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把握教材: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寻找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二

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考试大纲有着准确的认识,通过考试大纲的内容规定和例题说明来明确自己复习的总体思路。在这种自主探究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网络体系,以引导后期的循坏复习。

2、回归课本,根据历史时代特征,抓住历史主干知识

同学们在复习中要经常翻阅必修课程的课本,做到以课本为主,参考书为辅,以此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领悟力。按着历史阶段特征掌握历史主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主流方向,这种学习方向有利于掌握重点知识。

通过以上的时代特征可以得出世界近代历史的主干知识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最终形成。其重点知识体现在政治上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经济上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文化上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等。智者应借力而行。

3、进行周期复习,做到查漏补缺,避免盲区知识点影响成绩

历史学科知识庞杂,内容繁多,为了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同学们在理解记忆历史知识的同时,要做好历史学科的周复习、月复习计划,争取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由于时间紧张,同学们在周复习、月复习中,应结合自己考试中遇到的盲区知识点展开深入的学习,通过周期复习既深化了旧知识,又做到了知识漏洞的查漏补缺,也就会降低盲区知识点影响成绩的几率。

4、多做典型试题,训练解题思维,并做到错题回顾

还可以总结出历史最新题型的变化,如按时序考查历史知识的试题、表格类试题、解读类试题、论述类试题都是近几年比较新颖的题型,需要同学们去分析,以归纳解题思维,从而迎接高考。同时,同学们对做过的试卷不要轻易丢掉,要保留到高考前夕,以做到错题回顾,强化训练。

5、结合历史热点紧贴时代思路复习

历史热点包括周年热点、长效热点、时事热点等,同学们在学习中要针对不同的热点有自己的总结,把热点与所学的历史知识相挂钩,这样就会从容应对热点引导下的试题。

6、加强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中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的研究。

总之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来认识历史问题。同时要利用讨论、辩论、研讨、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更重要的还要借助于地图。做到历史与地理不分家。熟悉古代的事件发生在哪里,是谁主导的。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

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

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三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子昂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翚、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的牡丹、福建漳州的水仙、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的山茶花

民间文学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四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五

五胡十六国口诀:

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

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

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

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1.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名称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3.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4.用口诀法记忆安史之乱起止年代

代可用口诀来记:

安禄山,史思明,

骑胡虎(755),溜山(763)城。

5.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内容

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可用口诀记作:

洪秀全,拜上帝,

太平天国大起义;

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

南京定都换了天。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六

a、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1、国家机器的建立。

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诸侯之间的关系。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b、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是复习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

第一、阶段划分:

1、春秋战国——初步形成;

2、秦汉——确立和发展;

3、隋唐——完善;

4、宋元——强化:

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和腐败。

第二、主要措施:

加强中央(皇帝)权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秦、汉、北宋、元、明、清)、加强军事权(唐、北宋、明朝)、加强财政权(北宋、明、加强司法权(北宋、)、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御史的设立、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加强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来源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其正统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权制中斗争的焦点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基本趋势是分相权,集皇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其发展达到了顶峰。

c、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晋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变法时的保甲法和将兵法。金的猛安谋克制以及后金和清时实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a、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土地制度:

(1)井田制

(2)屯田制

(3)均田制,

(4)更名田

2、赋税制度:

主要赋税制度:

(1)西周诸侯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2)汉时的编户齐民要交纳赋税、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税和更赋。

(3)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租庸调制。

(4)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5)方田均税法。

(6)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征银的开始。

(7)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b、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同外国交往的加强;前代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兴修,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引进和推广等。)手工业(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主要包括商品经济、城市的发展和对外交往中的经济往来。

c、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时江南的开发,隋唐时南方的发展,明清时南方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国家政权,明清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七

政治上:秦代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实力的壮大,最终形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耧车和代田法,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度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中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政治制度出现了三省制。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文化上: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行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四大农书之一。是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生产经验和知识。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八

世界最长尼罗河,非洲赠礼古埃及。公元前的3100年,图特摩斯统一。胡夫金塔木乃伊,狮身人面与象形。象征权力金字塔,法老陵墓成奇迹。

第二课

两河流域不达米,新月沃地在西亚。

汉莫拉比大法律,成文法典属第一。

空中花园巴比伦,奇花异草人人夸。

第三课

哈拉帕和摩享佐,城市遗址在印度。

雅利它人来侵入,四大等级逐渐出。

第一等级婆罗门,代天宣教的贵族。

第二等级刹帝利,国家军政由他去。

第三级是吠舍,商人.农民手工者。

第四等级首陀罗,低贱职业惹人弃。

不可接触的贱民,种姓制里受岐视。

释迦牟尼乔达摩,开创佛教济万世。

佛教传入到中国,东汉河南白马寺。

第四课

克利特和迈锡尼,后来居上是荷马。

希腊城邦有雅典,民主政治得体现。

伯里克利好领导,公民大会掌大权。

少数公民有权利,妇女奴隶站旁边。

亚力山大马其顿,帝国横跨欧亚非。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中秋赏月朋友圈文案(精选8篇)

    伤感文案帮助我们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伤,让我们更加勇敢地向前行。在下面的范文中,你能够看到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顶尖文案,它们都表达出了强烈的推销和传递价值的能力

    最新祝福毕业生前程似锦祝福语一段话(汇总8篇)

    祝福毕业生前程似锦祝福语一段话篇一1、生命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我们要用血与泪来充实它的篇章;生命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们永远不能为它按下一个休止的音符。2、美丽人生

    2023年高三毕业晚会 毕业晚会活动策划方案(大全9篇)

    辩论是一种通过言辞的交锋来表达观点、争取支持或驳斥对方观点的活动。辩论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辩论技巧。在观看这些辩论范文时,大家可以注意观察

    大班配班老师个人工作计划 大班配班老师上学期个人工作计划(大全7篇)

    德育工作计划是学校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安排,旨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暑假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六一文艺汇演节目串词(精选13篇)

    环保宣传可以引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行动。环保宣传语要简洁明了,让人们一目了然地理解。下面是一些环保宣传的实际效果,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幼儿园六一文艺汇演节目串

    2023年大学升旗仪式发言(大全14篇)

    爱国标语是鼓舞人心、鞭策前进的力量源泉。如何设计一句简洁有力的爱国标语,让人们一眼就能记住?这些爱国标语承载了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希望能激励每个人为国家贡献力量

    2023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梦想是人生的指南针,让我们走上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梦想的实现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脚踏实地往前走。在这里,你将看到许多人追逐梦想的足迹和成果,让我们一起

    2023年生日祝福语女生(优质11篇)

    就职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自己正式踏入职场。其次,可以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和成长过程,从自己的角度来阐述对新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如果你正在准备应聘某个

    2023年九月十日教师节演讲稿分钟(优质8篇)

    就职是对我们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建设和谐社会是长远的目标,让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前进。九月十日教师节演讲稿分钟篇一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

    2023年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模板8篇)

    人生的总结是对我们成长和进步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评估。如何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人生总结案例,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