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QJ墨客

事迹材料可以激励人们充实自己,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事迹材料,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启发。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一

田东江不久前写过一篇《工匠》,现在想说说工匠精神。假以时日,会有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的释义。在当下,要突出的显然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应当说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年龄”远远大过比萨斜塔的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今天我们又如何不该伸出大拇指?“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经》三卷”已经失传,只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仍有开宝寺塔,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否预浩建的那个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了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从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样。

周密《癸辛杂识》云:“汴梁宋时宫殿,凡楼观、栋宇、窗户,往往题‘燕用’二字,意必当时人匠姓名耳。”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想,哪有某个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罢,能够包揽一切的道理?但历史上那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又往往不能与作品进行对应。朱启钤等先生编辑、杨永生先生新编的《哲匠录》,便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名录的书。书中“所录诸匠,肇自唐虞,迄于近代;不论其人为圣为凡,为创为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轮舆,凡于工艺上曾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立个言若,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因此,举凡“营造,叠山,锻冶,陶瓷,髹饰,雕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一概收录。像圣字辈的鲧、禹一类,将相级的曹操、萧何、杨素、韩琦等,在他人看来,“沦为”工匠或许有些屈尊吧。

工匠精神每令我们叹为观止,还有一种更要肃然起敬。明朝宋濂写过一篇齐桓公责备工师翰的寓言故事,工师翰就是一名工匠。宫殿坏了,建新的,工师翰全权负责。先去伐木、用木排运出山,然后“麾众徒,操剞劂斲之,运绳尺剫之”。五个月后,大功告成。桓公一看,“东阿之楹有樗者”——东宫有根柱子是用臭椿树做的,不高兴了,责备说:“樗,散木也。肤理不密,渖液弗固,嗅之腥,爪之不知所穷,为柣为枨尚不可,况为负任器耶?”这种树一堆毛病,不密实,闻着臭,做成门槛什么的都不合格,何况要承重?工师翰假装委屈,我把别的地方都弄得那么好,“嘉木以为桯,文磶以荐址,画藻以奠井,坚垩以厚墉,陶甓以饰黝”,梁柱缺了一根用椿树凑数,不成想就被责备了。桓公给他讲道理,宫殿就是靠柱子支撑的,“一楹蠹则倾隳”,怎么能行呢?工师翰这时也讲道理了,国家稳固正如同宫殿稳固,如果“众壬进”,奸臣当道,能行吗?桓公说肯定不行。工师翰说,那你只看到臭椿柱就是“察其小而遗其大”了,看看现在朝里掌权的,雍巫、夷鼓初、寺人貂、开方,这四个都是什么人,“皆蠧矣”。桓公恍然大悟,“于是解四子政而召管敬仲任之,齐国大治”。工师翰先故意露出破绽,然后以桓公之矛攻桓公之盾,逻辑如工艺般严谨,进谏效果也就自然可期。

当下为什么要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出发点显然不是要打捞传统手工艺,而是旨在将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的精益求精注入现代企业。这两年,我国游客不是走到哪个国家就在哪里“扫货”并不断成为新闻吗?究其原因,国人口袋鼓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国货信誉有待提振。这样来看,就不难明了此种提法的战略意义了。

五千年,悠久历史,无数灿烂文化,这壮观的景象是何人所创?是从古至今的劳动人民所创,劳动人民中的主力军是谁?乃是一大批的“大国工匠”。工匠自顾不暇,见然技艺出众者鲜见矣,据说古时的班超发明了一种木筝,飞行与空中三日而不落,其异和神哉;三国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据说可自动移动,其艺何精哉;东汉时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测出地震,其艺何湛哉;同是东汉时的蔡伦发明的纸,其艺何简哉;唐朝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其亦何易哉;他们的每一项成就,无一不是刻苦钻研的结果,无疑不是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巨大的贡献,无一不是给中国的灿烂文化添砖加瓦,他们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国工匠”。

在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工匠似乎已是可有可无了,但冷冰冰的机械如何代替得了人手的娴熟,况且有许多精细的工作由笨重的机器无法完成。有许多平凡的人刻苦练习,数十年如一日,人数的精确度居然超过了机器,多么不可思议。同仁堂的一名中医主职就是捏药丸,药丸的标准质量为三克,允许有少许误差,但他几乎丸丸都是三克。试想一下,这倘若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娴熟,努力的结果,又能是因为什么呢?我国航天人所表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便是不可而遇,他们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飞船的每一个小零件都不放过,他们为了神舟系列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呕心沥血,毕发早生,甚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许多人在母亲去世,女儿结婚了这样重大日子里,都没有回去,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于工作中,才有了东方红一号,才有了神舟系列飞船。又如我国开国初期的,原子弹的研究过程,亦是如此,科研人员们在茫茫大漠中,忍受着科研条件的简陋与苏联专家的撤离,让这项工作,更加困难,而他们毫无怨言,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有这样一件事例:“苏联专家撤走时,曾留下一个关于原子弹的数据,中国科研人员为了验证这个数据是否正确,用落后的手摇计算机甚至算盘,几十个人一起算,必须算的都一样,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验证了苏联专家留下的数据,这个数据是错误的。

同志们:

大家好!

自从南北机车合并以后中国中车股票暴跌,为了振奋民心,大国工匠一词应运而生。这个成语一是表明中国是大国,二是夸奖技术工人的手艺和敬业精神。

为什么一定要是大国工匠,而不是大国大师、大国专家呢?因为这年头大师、专家、教授、学者约等于坑蒙拐骗,造词者想来想去只有工匠一词带有农民工进城般的质朴,没人会拿这个头衔去骗吃骗喝,所以最后决定用大国工匠。

说到中国最有名的工匠那非鲁班莫属。鲁班原名叫公输班,祖上几辈都是木匠,自从鲁班继承了父辈的衣钵后勤奋钻研,发明了锯、刨子、墨斗、曲尺等一大批工具。但当时是战国时期,天天都在打仗,今天刚建起的房子,明天一把火就烧没了。这就好比在爽朗的女生面前耍心计,在豪迈的女生面前装纯情,注定成功的机率都不高。

终于有一天鲁班开窍了,既然天天打仗,索性就为打仗服务好了。于是到了喜欢打仗的宋国推销自己的攻城工具,这些产品富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备受赏识,宋国决定订购一批。但鲁班刚跟宋王签完合同墨子打着和平的旗号就出现了,两人都是木匠出身,互相看不顺眼,且墨子又是来砸他生意的,鲁班哪里肯让,九设围城与墨子较量。

结果呢,鲁班输了个稀碎,宋王一看这丫的靠不住,赶紧退货。鲁班为人心胸比较宽广,不去计较输赢,专心向墨子请教,并很快接受了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的思想。墨子是当时很有名的思想家,鲁班发明的工具因为贴上了墨家制造的标签顿时销量暴增,鲁班本人也名气大噪,成了木匠的祖师爷。到了现在,经过几千年的包装,都成了木匠的代名词。

班门弄斧和关公面前耍大刀同是形容在行家面前卖弄手段,为什么不称关公是大国工匠呢?因为在鲁班面前你只是丢点脸面,而在关公面前你丢点的就是脑袋。

乱红飞过千秋去,一拍两散鸡蛋黄,哪怕当不成大国工匠,也要为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哪怕逢赌必输,也要胸襟宽广,最后给你个忠告:千万别买中国中车的股票。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二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三

对机器多看一眼,就能发现少没少零部件;感受一下汽车尾气的温度和气味,就能对“运转是否正常”知道八九不离十;再听一听发动机的轰鸣声,他就能判断有什么问题。怀揣绝活,重庆长安汽车江北发动机工厂的维修工张永忠觉得这些都没什么神秘可言。

“从发现问题到找准原因,无非是靠多学、多练、多研究。”不久前跻身重庆十大“巴渝工匠”之一的张永忠说。

10余年前,张永忠依据经验与钻研创造出一套修理汽车发动机的“四诊法”:“望外观、看点火;闻尾气、判隐患;听声音、分异常;调切部件、把原因”。上万台发动机经他的手“治愈”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

从木工岗位走出的汽修达人。

1983年,张永忠从部队退伍,进入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配到当时的31车间成为一名木工。

一年后,公司正值研究发动机之初,人才紧缺,踏实而又勤学好问的他被领导看重,从木工岗位调去参加汽车发动机的组装调试工作。

20岁的他刚进维修厂,看着满地的零部件,“就像进了菜市场,却不认识地上都是些什么菜”。于是,他从辨识零部件学起,装配、调试、维修,不分工种,什么都干。张永忠说,那时候经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靠的就是一股韧劲。长安汽车第一台“江陵”发动机的成功点火,也有他的一份心血。

“做这一行久了,看发动机就像自己的孩子。”张永忠说,因为喜欢,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在研究发动机上,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里和工人们在一起,也就对发动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张永忠告诉记者,他与发动机打交道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现在他已经离不开发动机了。“习惯成了自然,现在每天不看到发动机,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在某一行业里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心血和汗水。”张永忠告诉记者,十余年前,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双腿股骨头坏死。

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

“‘望闻听切’维修法是张永忠左右开创出来的,后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并在全国汽车行业迅速推广。”张永忠的同事介绍说,张师傅的耳朵很灵敏,听声音就能察觉出质量问题。

有一次,张永忠巡查发动机生产车间,从工人们身边走过时,发现工人在撞击打力过程中,撞击声音和标准力度下发出的声音好像不完全一样。他赶紧查看显示仪器,果然,工人操作力度不够,有可能会导致连杆螺母力矩偏小,也就会导致发动机不合格。就在当天,车间内立即对问题进行了调查解决,及时避免了1500台不合格发动机流入市场。

“张永忠是中国汽车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同事说,一次,张永忠发现即将发往南美洲的上千台发动机排气管状态错误,第一时间反映了问题,从而避免了工厂更大的损失。

“拿起扳手,心里就欢喜、就踏实”

“既做事,更做人”,是张永忠一直在心中遵守的准则。每当有人求助时,他都毫无保留地指导。带徒弟,他不仅将技艺倾囊相授,更注重以自己的行动给徒弟上好职业道德这一课。

“技术这个东西保留是没用的,技术要给别人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张永忠坦言自己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多年掌握、练就的维修技巧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员工,培养更多的工匠。为此,他与公司数十名年轻员工签订了“名师带高徒”的配对协议,亲手带出了一支熟练掌握发动机调修技术的国家级全能团队。

如今,他的全能团队中,有公司二、三级技能师5人,高级技师25人,技师100余人,在兵装集团技能大赛中屡获发动机装调项目一、二、三等奖。长安汽车现在的发动机调修一线技术骨干中,有80%接受过他的指点。

张永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拔并命名为“张永忠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张永忠被评为全国劳模。近日他又以最高票数被重庆市总工会、市质监局等单位授予“巴渝工匠”称号。

“我就是一名维修工,只要拿起扳手,心里就欢喜、就踏实。”张永忠说。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四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先进事迹材料写作属于应用写作范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从**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毕业后一直在**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就职,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生产、检验、研发及基层管理工作近20年。

**年,公司成立研发中心,**首批入选,成为一名研发工作者。**年-**年,**负责口蹄疫种毒选育项目,并筛选出免疫原性强、稳定性好的优质口蹄疫o型种毒。**年,“牛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研制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年,**在口蹄疫灭活疫苗研发关键技术领域再次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他主要负责完成的“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研制项目”

于**年分别荣获**市、****两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两个新产品的研制成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在疫情防控形势缺乏相应疫苗的关键时刻及时提供了有力防控武器。

**年,公司从基层管理者中公开选拔口蹄疫灭活疫苗工艺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小组成员。**以理论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并参与细胞悬浮培养和抗原浓缩纯化新工艺研究与开发工作,促使公司口蹄疫灭活疫苗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年前后,口蹄疫流行与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凭借在口蹄疫领域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主动担当国产化高品质口蹄疫疫苗研发小组组长职务。该项目属于国内首创,在关键工艺技术方面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报道也甚少,更没有产业化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可参考。面对压力和挑战,**带领团队经过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对比和分析,最终成功攻克各项技术瓶颈和工艺难题,开创公司独有、有效实用的抗原纯化与浓缩系统化工艺集成,并在国内率先推出真正达到国际标准的高品质口蹄疫疫苗。疫苗使用后对疫病防控效果极其显著,受免动物几乎达到100%的保护,该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销售额逐年上涨,**年至**年,累计销售额高达近40亿元,创造了行业奇迹。

国内最大的5000l悬浮反应器的投产使用,促使公司口蹄疫抗原年产能达到国内第一、全球领先水平,再次谱写了公司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伟大篇章。

**年-**年,针对国内最新流行的猪塞内卡病毒病疫情,**带领创新团队及时反应,快速出击,仅用2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保护性强的悬浮培养工艺灭活疫苗。目前,该产品正在申请新兽药证书,为及时、有效防控该疫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于双立——从事电工工作15年,创新设计制作、研制了三角高空作业平台、电工巡检工具车等多项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使卖场灯具更换和检修巡查便捷化。2010年研制的消防喷淋头专用“堵漏钳”,能迅速将消防喷淋意外喷发堵住,已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提出的“配电室变压器合理经济运行方法”,实现了商装照明和普通照明分时分段控制,年节约电量万余度。曾荣获北京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王存斌——从事复合材料胶接成型工作24年,在缩短型号研制周期、提高碳纤维原材料利用率、实现太阳翼基板国产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攻克高模量碳纤维缠绕成型操作中纤维起毛、断线和含胶量控制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并形成操作规程;解决了大型薄壁碳纤维管件成型和kelvar纤维绳绷弦操作难题;独创桁架结构装配胶接新技术,使得大型绷弦式刚性太阳翼基板各项性能满足大平台太阳翼技术要求,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乔文革——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6年,在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的弹上产品“伺服机构”、“天馈系统”和地面设备“汇流环”、“随动机构”为代表的高精密结构件加工与总装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精密微波器件装配及调试的生产工艺中,创新了某型号天线一体化装配方法,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创新二等奖。制作发明的专用抛光定位工装,较好地解决了和差器盖板平面抛光质量难题。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刘海花——从事餐厅服务员工作29年,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成长为大堂经理,为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水平,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总结编写了《餐饮员工上岗技能知识培训教案》,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加强业务培训,先后培养了高级以上服务员50名、中级服务员500余名;完成各种大型宴会接待任务100余次,并多次参加企业委派的新店餐饮输出管理培训任务,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成本50余万元,多次被企业评为“先进个人”,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胡双钱:精益求精匠心筑梦。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宁允展:高铁上的中国精度。

宁允展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高铁首席研磨师。他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他和他的团队研磨的转向架安装在673列高速动车组,奔驰9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

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转向架上有个“定位臂”,是关键中的关键。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宁允展的工作,就是确保这个间隙小于0.05毫米。他的“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他发明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1/5。他执着于创新研究,主持了多项课题攻关,发明了多种工装,其中有2项通过专利审查,获得了国家专利,每年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

一心一意做手艺,不当班长不当官,扎根一线24年,宁允展与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不久前写过一篇《工匠》,现在想说说工匠精神。假以时日,会有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的释义。在当下,要突出的显然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应当说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年龄”远远大过比萨斜塔的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今天我们又如何不该伸出大拇指?“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经》三卷”已经失传,只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仍有开宝寺塔,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否预浩建的那个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了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从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样。

周密《癸辛杂识》云:“汴梁宋时宫殿,凡楼观、栋宇、窗户,往往题‘燕用’二字,意必当时人匠姓名耳。”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想,哪有某个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罢,能够包揽一切的道理?但历史上那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又往往不能与作品进行对应。朱启钤等先生编辑、杨永生先生新编的《哲匠录》,便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名录的书。书中“所录诸匠,肇自唐虞,迄于近代;不论其人为圣为凡,为创为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轮舆,凡于工艺上曾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立个言若,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因此,举凡“营造,叠山,锻冶,陶瓷,髹饰,雕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一概收录。像圣字辈的鲧、禹一类,将相级的曹操、萧何、杨素、韩琦等,在他人看来,“沦为”工匠或许有些屈尊吧。

田东江。

不久前写过一篇《工匠》,现在想说说工匠精神。假以时日,会有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的释义。在当下,要突出的显然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应当说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年龄”远远大过比萨斜塔的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今天我们又如何不该伸出大拇指?“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经》三卷”已经失传,只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仍有开宝寺塔,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否预浩建的那个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了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从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样。

周密《癸辛杂识》云:“汴梁宋时宫殿,凡楼观、栋宇、窗户,往往题‘燕用’二字,意必当时人匠姓名耳。”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想,哪有某个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罢,能够包揽一切的道理?但历史上那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又往往不能与作品进行对应。朱启钤等先生编辑、杨永生先生新编的《哲匠录》,便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名录的书。书中“所录诸匠,肇自唐虞,迄于近代;不论其人为圣为凡,为创为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轮舆,凡于工艺上曾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立个言若,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因此,举凡“营造,叠山,锻冶,陶瓷,髹饰,雕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一概收录。像圣字辈的鲧、禹一类,将相级的曹操、萧何、杨素、韩琦等,在他人看来,“沦为”工匠或许有些屈尊吧。

工匠精神每令我们叹为观止,还有一种更要肃然起敬。明朝宋濂写过一篇齐桓公责备工师翰的寓言故事,工师翰就是一名工匠。宫殿坏了,建新的,工师翰全权负责。先去伐木、用木排运出山,然后“麾众徒,操剞劂斲之,运绳尺剫之”。五个月后,大功告成。桓公一看,“东阿之楹有樗者”——东宫有根柱子是用臭椿树做的,不高兴了,责备说:“樗,散木也。肤理不密,渖液弗固,嗅之腥,爪之不知所穷,为柣为枨尚不可,况为负任器耶?”这种树一堆毛病,不密实,闻着臭,做成门槛什么的都不合格,何况要承重?工师翰假装委屈,我把别的地方都弄得那么好,“嘉木以为桯,文磶以荐址,画藻以奠井,坚垩以厚墉,陶甓以饰黝”,梁柱缺了一根用椿树凑数,不成想就被责备了。桓公给他讲道理,宫殿就是靠柱子支撑的,“一楹蠹则倾隳”,怎么能行呢?工师翰这时也讲道理了,国家稳固正如同宫殿稳固,如果“众壬进”,奸臣当道,能行吗?桓公说肯定不行。工师翰说,那你只看到臭椿柱就是“察其小而遗其大”了,看看现在朝里掌权的,雍巫、夷鼓初、寺人貂、开方,这四个都是什么人,“皆蠧矣”。桓公恍然大悟,“于是解四子政而召管敬仲任之,齐国大治”。工师翰先故意露出破绽,然后以桓公之矛攻桓公之盾,逻辑如工艺般严谨,进谏效果也就自然可期。

当下为什么要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出发点显然不是要打捞传统手工艺,而是旨在将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的精益求精注入现代企业。这两年,我国游客不是走到哪个国家就在哪里“扫货”并不断成为新闻吗?究其原因,国人口袋鼓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国货信誉有待提振。这样来看,就不难明了此种提法的战略意义了。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xx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xx、xx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xx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xx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xx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xx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xx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xx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xx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xx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xx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xx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五

常年与水打交道,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冬天,为了保持手感也要把一双赤裸的手伸入冰冷的山泉水中;每天弯腰、转身、跨步,把一套动作重复上千遍,这就是周东红的工作状态。

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高级技师。周东红保持着一个令人敬畏的纪录:30年来年均完成生产任务145.54%。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天至少需要在纸槽边站上12个小时以上,意味着常年需要在凌晨4点就进入工作岗位,到下午5点才能离开。他的手由于长年累月浸泡在水里,烂了又烂。30年来,他到底加了多少班,只有周东红自己知道,只有他的手知道。

周东红的另一个纪录同样令人敬畏:30年来,保持着成品率100%、产品对路率97%的突出纪录,两项指标分别超国家标准8个和5个百分点。作为技术骨干,周东红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成功发行宣纸材质邮票奠定了基础,填补了邮票史的一项空白。宣纸生产中,带徒弟是个费心费力的活,所以一般的捞纸师傅一辈子最多带五六个徒弟,而30年来,周东红先后带了20多名徒弟。,周东红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对宣纸事业的热爱,让周东红在创新的路上不停歇,用自己的努力让传统得以赓续,他觉得这是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六

1986年,卢**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4级伤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100根焊条的底线。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152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200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创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2020年,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他主动与公司签订“高师带高徒”的协议,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总结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和三顶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等20余项焊接操作技法,培养出24名高级技师。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七

1986年,卢xx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4级伤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100根焊条的底线。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152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200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创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2020年,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他主动与公司签订“高师带高徒”的协议,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总结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和三顶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等20余项焊接操作技法,培养出24名高级技师。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八

他47岁,黑黑的皮肤,见人时常一张笑脸,可干起工作来脚踏实地、雷厉风行,他就是中国xxxx集团物资有限公司金属结构厂的焊工班班长xx。

1991年,xx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追求,成为一名电焊工人。为尽快掌握焊接技术,他用心揣摩焊接工艺技术,将关键环节认真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上,遇到不懂的地方虚心向他人请教。就这样边干边学、以干促学,他很快掌握了多方面的焊接技能,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电焊能手。在参建广深港益田路立交桥项目的时候,由于现场工期紧任务重,项目上专门组建了焊工“尖刀班”,由xx担任班长。公司对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很高,焊缝质量必须严格达标,他就常常白天带着大家干活,晚上盯控焊接,稍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立即要求改正,确保焊接质量过硬。当时的作业现场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桥面经过太阳暴晒温度快速升高,又没有降暑降温设备,人站在上面就像被投到火炉里炙烤一样难受,一条焊缝焊下来,整个人浑身上下湿透,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遇到正午时,钢板的温度能达到五、六十度,桥内的温度就更不用说。面对这样的恶劣条件,xx带领全班人员咬牙坚持,最终提前圆满完成任务。

勇挑重任显本色。

20xx年,杭黄铁路项目开工,现场需要大量二衬台车、模板,工期要求相当紧张。加之当时厂房车间空间狭小,受场地限制,任务更显艰巨。但xx却说:“再难也要保证工期。”综合考虑工人特点和现场设备情况后,他把人员分为三个班,每个班的加工任务定时定量。在峰高岭隧道衬砌台车的现场制安装过程中,他带队组织安装,这是交付该项目的第一架台车,现场监理、技术人员、验收领导小组等人员一应旁站,待安装结束后,验收小组人员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对结构尺寸、模板厚度和平整度、拼缝规格、行走机构等所有指标进行详细查验。虽然要求苛刻,但验收小组最终给出了“该台车结构、材料、整体安装质量和细节处理精准到位,达到了设计要求”的验收结果,一举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20xx年,金属结构厂负责加工郑州新大方公司90t龙门吊,xx担任焊工班班组长。在加工之前,他同技术人员仔细研究图纸、研究铆焊工艺,确立焊接方式,防止焊接变形。在主梁起拱过程中,因设备达不到加工要求,他便自主设计了工桩,采用火焰加热和千斤顶辅助加压的方式解决了设备难题,最终产品成型达标率高达100%。精益的产品质量获得了业主单位的认可和赞赏,随后,新大方公司又将dsz40/900/1200上承自行式移动模架加工任务交给金属结构厂,有了前面的加工经验,结合实际情况,xx摸索出了一套最佳焊接参数,在焊接钩挂的时候采用双侧焊接,减小残余应力,不仅有效控制焊接变形,而且成型美观。这样一来,企业形象在行业内口口相传,影响力迅速提升,迎来了口碑和市场的双丰收。

敢于创新不止步。

今年,公司承接了洛阳市南昌路滨河北路立交工程钢箱梁任务。设计图纸中要求28mm的钢板与16mm的钢板对接需要过渡坡口,长度要求为120mm,但是钢板的设计长宽都与机床加工的'尺寸不相匹配,一时之间,加工进度陷入了停滞。xx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搞得清工程进度的重要性,知道时间不等人,他苦思冥想,利用边角废料使用半自动切割机一次一次进行实验,不断调整切割角度,反复测量不同角度下坡口大小。起初调整到15°,开出的坡口长65mm,不符合要求;调整到10°,坡口长度为80mm左右还是不行;最后又减了5°,出来的大坡口长度为120mm左右,终于达到了技术要求。割出来的坡口既省时又美观,确保了任务的按期完成,也减少了公司不必要的设备采购,节省了成本。参加工作的这些年来,xx在焊工的这个平凡岗位上不断地学习、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经验,不断打破常规,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推动了技术上的革新,保质保量地拿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

20xx至20xx年的两年间,xx带领的班组共完成钢结构生产3400余吨,特别是在洛阳地铁格构柱、洗车槽、台车等零星钢构加工中,更是创造出了日产38吨的记录,为公司钢结构加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团队也因此荣获集团公司“工人先锋号”。

这些年,xx本人也是拿奖拿到了手软,他先后被授予集团公司“企业工匠”、广深港项目“先进生产者”、公司“安康杯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十分感动,说到:“感谢企业的栽培,以及对我本人和团队的认可,荣誉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毫无保留的把我所学到的技能传授给更多想学习电焊的同志们,向工匠精神看齐,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

阅尽征程好风光,更有胜景在前头。只要拼搏,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xx给大家做出了最好的示范,他在焊接岗位上一步步成长,就像那飞舞的焊花,照亮了艰辛的焊接之路,也照亮了自己的绚丽人生。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九

xx,xx一车间细纱值车工,xx年入厂。在细纱工作岗位上工作了近xx年。

在工作中她严格要求自己,肯吃苦、愿吃苦,一心钻研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了是自己进步的速度快,在入厂初期,她在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以外,还主动的向身边的熟练工学习,取长补短,严格训练。经过努力,进厂三个月就可以独立顶岗,创下了当时新员工独立顶岗的时间最短的好成绩。

能够独立顶岗以后,她并没有满足。看到身边的老员工技能水平比自己好时,她就每天加班加点的练习技能,向老员工学习。xx年,正直春季操作比武大赛准备期间,车间各个工序的选手们都自觉地加班练兵。为了在大赛中拿到自己理想的`成绩,她也在加班加点的学习着,在一次练兵完成后,左手手指不小心戳进了玻璃,整个指甲都掉了,疼痛难忍。但是一想到离比武还有三天,准备了这么长时间不能就此白费。她就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练兵,就是凭着这一股韧劲和倔劲,她终于在那次大赛中取得了单、全项综合成绩第一名,夺得xx细纱操作的桂冠。同年十月,她又被利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xx年度利津县技术能手”。xx年个人看台能力达到48台,创造了东营市纺织行业新的看台记录。

xx不但看台能力比较突出,而且所看机台的风箱花等各项消耗同样最低。当其他员工都在关注个人产量的时候,xx悄悄给自己制定了机台所纺品种产量0.9%的风箱花消耗控制标准。为完成这个自我设定的‘门槛’,xx研究每一种细纱断头的最佳解决办法,经常请教设备保全机械运行原理,共同探讨怎样能够让设备运转更加顺畅,从而减少断头降低风箱花。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改善,xx看台风箱花率由1.02%下降到现在的0.45%,极大的减少了落棉消耗并提升产品质量。

在xx的启发下,现在公司细纱工序按照她的标准制定了细纱值车工风箱花控制奖惩措施,效果显著。掀起了全员关注产量、质量、消耗“三位一体”的思想理念,每班统计个人风箱花消耗,月底总评进行奖惩。较前期每月少产生2吨风箱花消耗,提升了公司整体效益水平。

十几年来,xx在xx公司已经带出了一批技术精湛的徒弟。在她的努力下,先后被荣获xx年公司“十大标兵”称号,“三阳之星”的荣誉称号,连续多次被评为年度企业标兵荣誉称号,尤其是xx年我被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xx年度获得中国棉纺织行业“传承大工匠”荣誉称号。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十

孙连合,男,汉族,20xx年在包头汇泽铝业有限公司参加工作,现任铸造班班长。

他从生产第一线干起,认真踏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由于铸造车间常年高温,工作环境比起其他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尤其在夏季,到了浇铸环节,炉前温度高达700多度,他依然战斗在第一线,带领班组成员严控每个生产环节,严格执行每道工艺、工序的操作流程。即便是汗流浃背、酷热难耐,也不降低生产作业的执行标准。他的精神,引领着大家,将规范的生产作业制度、安全的操作规程贯穿整个生产作业环节中。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他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环保工作制度,将安全工作纳入常态化、标准化。在一次浇铸作业中,车间有三套模具同时作业,突然停电导致设备停止运行,炉口铝水大量溢出淹没了整套模具,孙连合临危不乱,立即安排三名技术员操作手摇皮带轮,保持模具的正常运转,以避免造成铝水铸盘的发生。

同时自己和三名工人利用铁钳迅速将炉口封堵。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模具得以正常运行,避免了因铝水外溢可能引发的爆炸事故。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闲余时间虔诚求教,深入研究先进的生产工艺。对于现有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进行详细的剖析,发现相关环节的不足,通过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合理意见,并制定出一系列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操作规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收集、处理,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大大下降,良品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给企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孙连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善于解决问题,作为班组长的他,只要出现设备运行异常,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并第一时间排查问题。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直默默奉献,实现自己的人价值。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十一

他们技艺精湛,比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给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的误差。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他们每天都在精益求精,每一刻都在一丝不苟的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可以说学习伴随一生。在他们的人生中有对祖国的责任,有对单位的责任,有对自己的责任,正是这责任的信念支撑他们走到中国第一。

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深海钳工,管延安。船上缝钢板这些人物的事迹更加突出了他们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责任。

《大国工匠》主要讲述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他们以精炼的技术,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的兴盛,更加的繁荣。

有时候,一毫米的厚度就有可能导致致命的危机,在那时候机器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通过双手打磨一件零件,只有凭借技艺的高超才会拥有超凡的能力。

《大国工匠》就是给我们诉说了技艺的重要性。带我们认识了高超的技术人员,告诉我们在工作方面,我们要一丝不苟,要坚持不懈,更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拥有高超的技能才能永垂不朽。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十二

青涩年华化为多彩绽放,精益求精铸就青春信仰。贯通天南地北的大动脉,他用极致书写精密人生。胸有凌云志,浓浓报国情,他就是――华东xx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xx。

xx,男,19xx年2月出生,20xx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加过京沪高铁、河南城际铁路(郑开段)、郑万铁路、汉十铁路、徐盐铁路的建设。组织完成了杭黄铁路、成贵铁路、郑万铁路、汉十铁路、蒙华铁路、格库铁路(青海段、新疆段)、玉磨铁路等重大项目的控制测量及高铁项目的沉降观测和精密测量等工作。

初出茅庐,小荷才露尖尖角。

联络线t梁同样受曲线半径影响“湿接缝”宽度变化大,架设后t梁呈“喇叭”形,以上问题对垫石定位、支座中心定位和锚栓孔预留都是一个挑战,20多米的墩柱,操作难度很大,且梁架设过程中必须一次性下落到位,8个锚栓孔相对位置定位精度达毫米级。现场也不能模拟,超小半径曲线偏移值、偏角等都比较大,坐标计算复杂,精度要求高,这个难题在集团公司尚属首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认真研究图纸、反复推演,结合理论计算和cad构建几何模型,成功解决难题,使项目顺利完成架梁任务。期间,他又对全线结构物里程、标高、曲线参数等逐个复核,发现1处墩中心设计里程跟实际跨度相差2m、3处承台设计标高逻辑错误、2条竖曲线半径错误,避免了重大质量事故。工作中,他精益求精,不仅自己负责的技术工作没出现过任何差错,还发现3处设计错误,避免了重大潜在质量事故及荣誉损失。为克服区域沉降难题,他深入钻研沉降监测技术,抓住关键环节,分析线路潜在沉降量,多次沟通说服设计,同设计一起进行线路优化调整,为项目节约道砟费用500余万元。当年,被河南城际公司评为“先进建设者”。

独当一面,敬业奉献争先锋。

委以重任,创新创效做贡献。

遵循毛主席教导我们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半干半稀”的作业模式,有任务大干快上,多拿工资,闲时降低薪酬,大家轮流探亲休息,但年度工资总额不变,既降低公司“吃、住、行”等管理成本,又增强员工幸福感、亲情感。通过这种管理创新,团队合作默契,任劳任怨,效率很高,公司管理成本明显减少。在他的带领下测量产值,从20xx年的不足500万,到20xx年的2100万,成为检测公司最主要的创收板块。20xx年,他带领的测量团队被集团公司评为“20xx年度工人先锋号”。

用“敬业乐业、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唱响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十三

我叫xx,现任xx公司成都6号线11标项目副经理。从十年前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到现在的“企业工匠”,我一路参与见证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回想起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从所学专业到为我所用的转变,顿感心潮澎湃、豪情满怀。我先后参建了深圳地铁1号延长线6标、成都地铁2号线9标、东莞r2线2303a标、成都地铁10号线3标、成都地铁5号线5标、成都地铁6号线11标等多个项目,为集团公司、公司扎根国内特别是成都地铁市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创新实践让“小道”变“通途”

成都地层有着不同别处的特殊性,存在着砂卵石“骨架”效应,掘进扰动易引起地面坍塌。20xx年日本专家在成都实验后,曾提出此地层不适合采用盾构法施工,成都地层也被称为是盾构机司机的坟墓。参与成都地铁施工以来,我没有被“坟墓”的说法吓倒,从最初一名普通的盾构司机,一路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后来带领整个盾构团队团结一致、精益求精,在“遇见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反复学习实践循环中逐步成长起来。

在成都地铁2号线9标建设中,作为一名盾构司机,我根据盾构掘进特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大胆创新。在盾构掘进30环后首次开仓时,我发现盾构掘进扭矩大,出土多,出现难以掘进的难题。这时,我提出在中心位置采用中心加水冲刷和泡沫以及膨润土改良渣土的方案,通过实践,该方法提高了掘进速度,防止超挖,在避免地面坍塌的同时,将施工深圳地铁1号线时的盾构掘进刀具消耗成本3500-5000元/米,降到了1800元/米,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并成功穿越了“努力餐厅”等多个重大风险源,连续穿越了320米的建筑群,创造了第一个始发第一个接收的优异成绩。

推进新思路。

在推进施工进度的同时,我也秉承着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工作态度,致力于形成“低成本、高质量”的良好局面。在成都地铁10号线3标项目的盾构施工中,我主导了盾构机s-526/527的刀盘耐磨改造设计,带领架子队完成了米盾构掘进不换刀的记录,将刀具成本又从成都地铁2号线的1800元/米降低至875元/米,并顺利穿越了众合纸箱厂、物流园等风险源点,助力项目取得全线首家“安全文明工地”称号,创造了全线首家盾构始发标段、首家双线贯通标段,在31个土建标中信用评价第三名、中铁建系统内施工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了20xx年中铁建股份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称号,项目形成了以干促揽的良性发展局面,为集团公司顺利中标成都地铁5号线5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在参建成都地铁5号线5标项目期间,我带领盾构施工团队在复杂地层中顺利穿越沙河、运营铁路线5处9股道、3环线桥等重特大风险源,实现了7天贯穿一个盾构区间的记录,改写了成都盾构施工进度的历史,创造了成都市双线贯通新纪录。项目在全系统内综合排名始终名列前茅,为公司拿回票子、扛回牌子、挣回面子,赢得了业主的刮目相看,为公司顺利中标成都6号线11标奠定了基础。

在目前的成都地铁6号线项目的施工生产中,我和我的团队运用这些年积累的专业知识,通过强化管理、严控技术,将复合地层(砂卵石+泥岩)沉降始终控制在10mm以内,谱写了地铁建设的新篇章。

十年磨一剑,

一朝是锋芒。我将把过去的成绩化作前行的动力,站在新起点上,以更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为集团公司、公司的发展再立新功。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十四

一个国家和富强,不仅仅是国家的富强,政府的富强,同样也是人民的富强。而《大国工匠》正好给我们诠释了国家富强的另外一面。“工匠”,从字面来看,就是工人、匠人的意思,词典上的解释就是有技艺专长的人,技艺精湛,匠心独具。他们勤恳敬业、干练稳重、遵守规矩;他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用工作获得金钱,但不为金钱而工作;他们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他们执著、坚守、精进,不断追求极致与完美。

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蕴涵着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工匠精神体现于劳动者的价值追求和综合素质上,落实在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上。

我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二是精业,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我们熟知的大国工匠,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人,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三是奉献,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

因此,要成为“工匠”,须有钻研的力量。做事情讲究的是熟能生巧,当你能够把一件事情不厌其烦的重复做,用心积累经验,就具备了生巧的潜质。这其中当然需要有一颗坚韧恒心,经过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过程,才可能呈现出完美的产品。要成为“工匠”,须有奉献的力量。将所从事的职业转变成自己的事业,古往今来的大师无不怀着这样的价值理念来推动自身在各自领域的进步。要在某一领域成为佼佼者,必然要占用自己的时间,于是减少了与朋友的喝酒应酬,也减少了伙伴间的娱乐活动,可是当你觉得是在为社会、为他人的生活改善而工作时,生命也会随之变得熠熠生辉。

从个人、社会到国家,都需融入务实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只有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牢固树立滋养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促进员工在实践中发散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寻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看2019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有感。

观看“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们来自航天科技、国网电力、国防军工、电子科技、石油钻探、文物修复等多个行业,大国工匠们最年长的86岁,最年轻的29岁。每一位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在普通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传承者。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著名企业家、教育家),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当今社会存在诸多的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有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坚持“工匠精神”,从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铸造更多的精品。

作为我们施工企业,更应该有这种“工匠精神”,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程度,从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力做出的不平凡业绩,为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国工匠人物心得体会。

今天,项目领导组织大家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大国工匠”的故事,并且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他们都是在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们有机械工、维修工等等,无一不例外,他们都是普通的工人,他们不是领导、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学历,但他们每个人都是靠着对职业技能完美的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日复一日的钻研,靠着年复一年的专注和坚守,在平凡的工作中掌握着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顶级的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身上所传承的工匠精神。其中,由于行业的原因,李万君李工给我印象最深刻,“复兴号”当今世界上大规模运行的我国动车组的最快动车组,时速350公里,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我国动车组研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次重大突破,被称为“复兴号腿脚”的转向架焊接直接决定这一突破的成败,但是李万君李工他做到了,研制出了一枪三焊的心方法,焊出了世界新标准,也让“复兴号”的批量生产成为现实,成为闪耀世界的中国名片。在这里也感谢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大国工匠”任务发布暨颁奖典礼,让我们更多的认识到行业外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和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其最终目标是让我们的祖国,让中国强起来,祖国走向繁荣昌盛。为我国的高铁事业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十五

我叫xx,现任xx检测公司精测队队长,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测量工作中的苦与乐。

我常年在野外从事测量工作,爬山、涉水、上高桥、进隧道是工作常态,更是我的强项。我们经常是背着仪器、扛着脚架,在线路上一遍又一遍的测量,不断定位着一个又一个分项工程的走向,享受着从蓝图变为线路的喜悦。

每次新上项目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更是一次新的挑战,这其中不乏也有历险记。记得那是在格库铁路青海段上场伊始,我和公司徐万鹏总经理兵分两路带队火速交桩复测,我们这一队在一天傍晚临近收工时分突遇沙尘暴,在荒无人烟的高原高寒荒漠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极端恶劣天气,我们都很恐惧。更糟糕的是手机没有了信号,汽车也因迷路而陷进沙漠,我们陷入绝境!为防止野兽袭击,抵御夜间寒冷,我们将设备搬出车外,人员集中车内抱团取暖。我们3名党员组织大家轮流唱歌、讲故事,鼓舞士气,我们坚信组织和领导一定会全力搜救的。

就在第二天黎明时分,领导率队经过一夜搜救,终于找到我们,大家紧紧地抱在一起,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无论施工环境多么恶劣,无论施工条件多么艰苦,我们的心中始终只有一个信念,我们测量工是工程的'眼睛,工程的成败就在我们毫厘之间。

“人生能修几条路,少留遗憾多创优”。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测量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数据错误就有可能造成上千万的返工损失和企业信誉损毁!因此,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我不懈的追求,在我们的手中不容有任何闪失。在汉十铁路建设中,我们坚持多级复核制度,拿到图纸,必须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复核,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疑问。在我的牵头复核下,先后纠正了11个桥墩里程数据、70个桥墩台高程数据,为企业挽回了重大的潜在经济损失和风险。

在施工中,路基段沉降观测标志经常被施工车辆破坏,造成沉降观测诸多不便和大量重复劳动,我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采取预制混凝土保护框、张贴反光标志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沉降观测标志,再一次受到业主的肯定和推广。

20xx年10月,我带队负责成都地铁10号线铺轨项目精调工作。虽然我从事测量工作多年,经验较为丰富,但干的都是铁路、公路施工测量,从事地铁铺轨精测还是第一次,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更激发了我的斗志。我精选精密仪器,带领团队提前进入施工现场,全面熟悉线路走向并进行cpiii布点。为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我们分为4个小组,定人定仪器定任务,分别负责盾构区间、高桥段的cpiii测量、轨道精调等任务。我带头示范测量要领、要点,加强过程指导,严密演算数据,取得了零失误的佳绩。截至20xx年4月15日,成都地铁铺轨项目35.5km的cpiii建网、加密基标测量、轨道精调以及20组道岔的精调任务圆满完成,受到了铺轨项目的高度赞扬。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25年来,我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满怀对党对企业的忠诚,全身心投入到测量事业中,项目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我先后培养、带出了21名测量技师、高级技师,荣获“股份公司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株六、渝怀、宜万、京沪、杭黄、汉十等18条国家重点铁路项目既留下了我们测量人的先锋足迹,也是我们测量人、铁建人的丰碑和见证。更让我自豪的是,在我们的努力下,公司的测量业务,从20xx年产值不足6万元,到20xx年猛增为1200万元,我们能为企业贡献更大的价值!

当前,集团公司正处在规模提速、品质提升的关键时期,我愿带领测量团队勇于扛起肩上的仪器与责任,冲在企业建设发展的最前端,用忠诚与担当绘就企业与个人的梦想!用毫厘之事铸就企业的辉煌!

大国工匠的事迹材料(专业16篇)篇十六

随着集团公司海外战略的实施,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加入海外战队,于20xx年担任了蒙古乌兰巴托东四路立交桥项目工程部部长,开启了人生的海外施工之旅。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自我加压,用一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哑巴英语到畅通交流,并熟练地掌握了国际施工标准,工程项目平稳推进,获得当地政府和业主的肯定和赞扬。

20xx年,更为遥远的非洲成为我新的战场。我所在的坦桑尼亚50公里项目更是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破落的房屋三三两两的歪在土路两边,孩子们甚至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衫,这是我眼中真实的非洲,贫穷真实存在。物质匮乏、交通落后,每年雨季过后,我所在的项目更是疟疾和风寒的高发期。这七年来,项目上所有职工都不同程度的感染过疟疾、风寒等疾病,我也没有例外。记得我第一次感染疟疾时,高烧、全身无力、头痛欲裂,唯一的小镇卫生室都在几十公里外。当时卫生室的条件十分简陋,设施更是陈旧,护士粗糙的抽血、验血、输液技术,更增添了病人的痛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过整整5天的点滴治疗,症状才终于有所缓解,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到疲惫不堪、好不彻底。非洲肆虐的疟疾,不是听闻而是实感之后才知道不是耸人听闻。

那年,我已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时期,父母年迈、岳母病重、还有儿子需要照看,所有担子都落在妻子的身上,我深表惭愧。她既要照看病重的母亲、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功课,还要照顾我年迈的父母。可是为了我的事业,为了我们的家庭,她默默的付出、无私的奉献,给了我征战四方的勇气和决心。在这里我要说一句珍藏在心底多年,想说又没说出口的话:老婆,我爱你,感谢你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感谢你给予我和我们家这么多年的包容和爱!

20xx年,由于受气候影响,坦桑尼亚50km项目施工进度比较缓慢,两年工期时间已过一半,但预付款仅收到50%,产值完成率不足5%,业主及监理对项目进度表达了不满和担忧。为了解决项目所遇到的困难,改善企业在业主及监理心中的形象,维护公司在坦桑的'荣誉,我接下了项目经理的担子。如何在这样的环境条件和困难面前,顺利组织施工生产,成为我人生的另一课题。

要改变项目进度缓慢的现状,关键就是要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产值,实现项目资金的可持续流转。为此,我以落实集团公司法人管项目为手段,采取三项关键措施,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实现了项目良性发展。

一是方案入手,不断优化施工工艺及设计图纸。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路基是影响项目进度的关键因素,重难点是路基施工需要大量机械设备,而坦桑物资极度匮乏,连工地使用的对讲机都要靠从国内购买,遑论其他。因此,只能在现有条件下想法提高施工效率,经与项目的同志们一道认真研究施工工序,研读施工规范,并积极主动与监理沟通交流后。决定在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将原本每层15公分的三层土方回填设计改成一层25公分、另一层20公分的两层土方回填,将原本挖方段需挖至g3顶再进行g7、g15填筑施工改为挖方段落在地质能够满足g7要求的前提下,则开挖至g7顶部进行碾压然后直接施工g15的施工方案,使得施工速度提升15%以上,节约成本5%左右。同时,集中资源主攻结构物,指派专人进行施工图设计优化,为项目额外创收500余万元。

二是严格责任成本管理,按月进行成本分析和责任考核。按照“法人管项目”的要求,我坚持每月召开成本分析会进行成本分析和责任考核,及时发现、整改项目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对人、材、物的全过程管理,全面提升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三是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创新活动,推广先进经验,调动激发全员生产积极性,有效提高了项目整体施工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项目施工进度突飞猛进,整体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综合收益率明显提高,我们以实际行动重新获得了业主的青睐,坦桑尼亚国家工程部部长来现场视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业主也主动将13km路基施工交由我项目部来完成。项目实现了由1个滚动发展到7个,并实现了多领域综合发展,赢得了诸多荣誉和良好的口碑。这是我们新一代铁建人心怀爱国情报国志,传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不懈奋斗的结果。

身处海外,心系祖国,新时代铁道兵精神和“以国为荣、以法为循、以德为先、以企为家、以人为本”新时代铁建文化已深深植入我们的血脉,铁建旗帜永远在我心飘扬,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铁建“海外优先战略”的推进,我将继续带领我的海外团队,打造好坦桑“桥头堡”,不断壮大海外事业,为国争光。

相关范文推荐

    军校安全新闻稿(热门23篇)

    新闻报道是一种发现和传递价值的方式,它通过报道人物和事物,展示社会的多元和复杂性。阅读一些精心撰写的新闻报道,能够提升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为了有效预防和消除

    英语CET级题目及大全(18篇)

    英语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听力和口语练习来提高语感和应用能力。如果你正在写英语总结,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3、我的假日生活。4、

    燕日记读后感(精选21篇)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引用书中的精彩语句或者对特定情节进行详细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思维和感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如果你不知

    六一儿童节日(热门14篇)

    写作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提升的过程,只有积极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写作成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帮助。盼望着,盼望着,终于

    广玉兰的说课稿(汇总16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参考指南,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模板时,教师可以参考同学、同事或专业教育机构的建议和指导。1、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贴近学生

    家乡的风味食品家乡的风味食品饺子(通用17篇)

    食品的加工和烹饪方法千变万化,可以满足人们对口味的不同需求。食品的制作过程和烹饪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是几个常见的做法供大家参考。“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呀!”吃着手中

    教师书面申请书(优质12篇)

    申请书是向对方提出请求、申请或建议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如果你正在撰写更多申请书,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范文,以提高申请的成功率。尊敬的领导:您

    三八红旗手单位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6篇)

    事迹材料可以详细描述个人或团体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成就。借助以下精选的事迹材料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迹材料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提升自身的写作水

    自信的国旗下演讲稿(优质16篇)

    国旗下,我们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国旗下是我们共同铸就的民族荣耀的象征,我们要牢记爱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何在国

    移动母亲节活动策划方案(优质13篇)

    策划方案是指在特定目标和要求下,制定并安排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和措施,以实现预期目标。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策划方案,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工作带来一些启示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