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创业经历的真实故事 创业经历故事真实励志正能量(优秀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笔砚最新创业经历的真实故事 创业经历故事真实励志正能量(优秀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创业经历的真实故事篇一

21岁的广西女孩李禧悦是个很时髦的女生,她对衣服和鞋子的搭配有许多的讲究,时间长了,她小小的蜗居里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子,为了节省空间,她不得不淘汰掉一些,她一边整理这些鞋子,一边想要是一双鞋能变换不同的款式和颜色,可以搭配好几件衣服就好了。

不久后的一天,她到叔叔家去玩,和堂妹聊起了时尚话题,不由自主转到鞋子上,她和堂妹说起了自己的那个想法,堂妹哈哈大笑,她指着桌子上的魔方说:“姐,你想什么呢?你以为鞋子是魔方呀!”堂妹的话让她眼前一亮,对呀,如果鞋子能像魔方一样,可以拆分成不同的部分,一双鞋可以组合成几双鞋,那自己的烦恼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回到家里,她便忙活起来,还别说,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想象中的“魔方鞋”还真让她设计出来了:一双简单的布鞋,鞋帮、鞋底、鞋舌、鞋带分开,结合部分用小拉链,鞋面还可以自由置换,也就是说一双鞋底能配好几个鞋面,真正实现了一双鞋可以有好几种颜色,可以搭配好几件衣服。

她把自己的图纸拿到了一家制鞋厂,鞋厂的设计师根据她的图纸又做了相应的改进,生产出了第一批500双“魔方鞋”,颇具品牌意识的她还及时为自己的产品申请了专利。拿到产品后,她在当地最繁华的商场租下了柜台,取名“魔方鞋吧”,新奇的名字,新奇的产品,一下子就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

她的第一批“魔方鞋”,主打是布鞋款。这种鞋子,用鞋底、鞋头、鞋面和鞋后帮组合而成。鞋底上面有用于连接和固定鞋头、鞋面和鞋后帮的槽;鞋头有与鞋底相连接的接头,还有与鞋面相连接的粘片;鞋面有两个与鞋底相连接的接头,及一个用于松紧鞋与脚的大粘片;鞋后帮有与鞋底相连的接头;这款鞋子最大的卖点就是,同一双鞋底可换配几双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鞋面。因为可以随意搭配,顾客只要买回同个型号的3个颜色鞋面,就可以搭配组合成不同颜色的多种鞋款。

开业第一周,她的500双鞋就卖出了一大半,在接下来的订单里,她及时听取了顾客反馈回来的意见,增加了多种鞋码,也增加了很多种颜色,让顾客有了更多选择,开业仅一个月,核算下来,她的纯收入达到15000元,这个数字,是她以往半年的薪水收入。

随后,她又在各大论坛上发布广告,网店也及时地开业了。很快,随着网店的热销,她的鞋子每天通过网络渠道都能卖出一二十双。一个月也能达到500双的销量。收入六七千元。接着,她把自己在家已经退休的爸爸、妈妈也请过来帮忙,由他们专门负责发货、收货事项,一个小型网络销售平台也成立了。

就在她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魔方鞋”的销量却意外地降了下来,经过调查,她才知道,冬天来了,一双薄薄的布鞋已经无法抵挡肆虐的严寒了。她急忙与鞋厂设计师紧急磋商,设计出了现在比较流行的“雪靴”,短筒的,鞋子内有厚厚的绒毛内衬;穿起来又暖和又帅气;另外,设计师也着手进行皮鞋部分的设计。随着新的雪靴、皮鞋的上市,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她又迎来了顾客盈门的春天。

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开发童鞋部分,让喜欢稀奇的孩子们也穿上了这具有童话色彩的鞋子。到6月,开业短短一年,她的手里就积攒了近20万元的财富,凭着自己的努力,她赚下了自己人生里的第一桶金。

这时,店铺已从小小的临时柜台变成了专卖店,店里鞋子的款式更是琳琅满目,布鞋、雪靴,到了夏天的时候,凉鞋、高跟鞋也进入了“魔方”鞋吧,就这样一个近似怪异的想法,成就了她的财富梦想。

生活有时就是这么神奇,有时不起眼的一点,就能成为你撬动财富魔方的支点,只要你敢想敢干。

创业经历的真实故事篇二

“易然,有你的邮包。”

这么多年来,易然从没收到过信件和邮包。他一看是海外邮件,立即就想到是谁寄过来的。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印着“bluemountaincoffeeno.1peaberry(蓝山咖啡珍珠豆,是蓝山咖啡最好的咖啡豆)”的包装袋和一张中文字条:蓝山咖啡,不用我说你也知道。

易然不禁微笑起来。

十年前,朋友决定去北欧定居,而易然进入这家小建筑公司当会计,工资从一开始的500元、800元,到现在的1000元,一干就是十年。

吃过午饭,易然直奔家电商场。售货员打量打量他的穿着,向他推荐了几款一二百元的国产咖啡机。易然微笑着说:“我想看看那边的。”售货员脸上露出诧异的神情。易然走过去,端详着精致昂贵的进口咖啡机,很快打定主意。

回到家中,易然与妻子商量:“朋友从国外寄来了咖啡,我需要取钱买一台咖啡机。”

“这是什么朋友啊,他知不知道咱家这情况?咱们哪儿喝得起这个啊,能吃上饭就不错了……不寄钱,寄点儿能吃能用的也行啊,哪怕巧克力都比这个强。”

“我知道,这么多年了,我没有让咱们家过上好日子。但是,我一定要买一台咖啡机。”

“儿子现在吃饭穿衣要花钱,上学要花钱,补课要花钱……”

易然沉默了一会儿,说:“就算我对不起你们,原谅我这一回。”

结婚这么多年了,丈夫从没这样坚决过。妻子说:“其实你自己拿走存折,我又能有什么办法,你根本不用和我商量的。”

易然知道,妻子这是同意了。他轻声说了一句:“谢谢!”

儿子回来,看到气氛如此凝重,便问妈妈是怎么回事。

“你爸为了这破咖啡,非要买个两千多的咖啡机。”

儿子拿起那袋咖啡

创业经历的真实故事篇三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甘肃天水,大学毕业后到国家石油部工作。1987年起,开始在深圳和海南开创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生涯。1992年,与人合作共同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出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包括北京万通新世纪广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厦、北京万通理想世界。

英雄莫问出处

坐在soho现代城18层宽敞的办公室内,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像说书一样,描述着多年以前的那段落魄淘金史。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经济正遭受着第一次低潮。和许许多多的淘金者一样,潘石屹和冯仑几个人成天混迹于海口的街边排档,沙滩浴场,“无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绕岛一周,回来时已经满脸胡子。”有一段时间,一位女士和他们几个人走得比较近,大家自认为意气相投,常常一块喝酒聊天。直到有一天,这位女士来到潘冯注册的“万通公司”办公室参观了一番,从此不辞而别。多年以后,当潘偶然再次遇到这位女士时,不忘对此问个究竟。女士坦言,“你们惟一的一张办公桌上都是厚厚一层尘土,和这样的人交往,实在怕惹是非!”

在成立海南万通之前,冯仑、潘石屹等人的计划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国有小企业,双方约定,冯潘每年向原来的厂长缴纳数千元管理费,大地公司由冯潘经营。合同签订,冯潘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准备开展业务,不料第二天,老厂长便骑车赶了过来,要回了印章,撕毁了合同。原来,经过一夜反思,想到冯潘的境况,稳重的老厂长还是觉得不妥,“不能因为几千块钱惹了大麻烦!”这也才有了后来重新注册的“万通”。多年以后,这位老厂长特地跑到已经发迹的潘石屹的办公室里叙旧,“早知道,当年就让你们干了,现在大地也成大企业了!”双方相视大笑。

听着潘石屹说书,大家的笑声不时在数百平方米的办公区内回荡。窗外的马路上、工地上,到处都是紧张忙碌的身影。谁又能知道,这其中的哪一位,在多年以后,同样也会在某一个奢华的地方,谈笑风生地讲述自己“当年的落魄故事”!

在清水:小潘拉粮等人帮忙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一年后,潘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在兰州:自我介绍引来哄堂大笑

由于通讯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他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块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潘石屹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首先是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好温馨。潘石屹为三餐而奔波,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胆量

“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是没钱。”回忆这段历史,潘石屹眼睛发亮。

不久,公司在海南中部接收了一个砖厂,潘石屹出任厂长。这个厂高峰的时候有400多工人,少的时候也有100多号人,地处山区,管理起来并不容易。

半年后砖厂停产,潘石屹重回海口。随着经济低潮的来临,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决定留下来碰碰运气。“理个发两块钱还要砍价砍成一块。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别人房间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赶走了。”

1991年8月,潘石屹与人合伙注册成立万通公司,高息借贷1000多万元炒房,随着海南经济第二波热潮的到来,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万通积累下了超过千万元的资金。“虽然后来又赔掉了,但让自己找到了胆量。”1992年8月,预感到海南房产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离海南,北上京城。

在北京:汇报工作时汗珠如豆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的潘石屹,无意中听旁桌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几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

潘石屹抓住了这个机会。很快,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进入设立程序。正在潘石屹暗自欢喜的时候,却接到了有关部门的一个电话:“你们捅娄子了,几个部委领导要联合听你们汇报工作!”潘石屹来到国家体改委。“一进门,几十位‘大人物’排成一排,我在前面讲,一边念一边豆大的汗水不停地滴在材料上。”

一位领导提醒潘石屹:“小伙子别太紧张,我们只是来听听新政策的实践情况的。”最后,一位司长拿着潘带过来的“股权证”样本称赞道,北京人做事就是规范,一张股权证都这么正规,外地企业有的就拿收据代替,这算是对北京万通的一点正面表扬。这一次,北京万通挖到数亿元的利润,潘石屹开始崭露头角。

1994年4月,潘石屹认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的张欣,同年10月两人结婚。1995年9月,潘石屹离开万通与妻子创办红石实业,随后开创出soho中国的大局面。

创业经历的真实故事篇四

3月18日,德乙柏林联盟主场迎战不伦瑞克,比赛进行到第77分钟,柏林联盟进行了换人调整,在主场球迷的掌声中,7号球员本亚明·克勒替补出场,等这一刻,这位战胜癌症的老将已经等了13个月。

平静的生活在2月4日被打破,克勒被确诊为得了霍奇金淋巴瘤,需立即接受治疗,何时能重返绿茵场成为了未知数,而原本克勒与柏林联盟的合同在206月就将到期,在4个月内战胜癌症、重返赛场显然不太可能。然而就在第二天,柏林联盟宣布与克勒续约一年,新合同至206月到期,俱乐部期待克勒能健康归来。

三天后,结束冬歇期的德乙重燃战火,柏林联盟在主场迎战波鸿,克勒与家人在看台上观战,比赛进行到第7分钟,比赛突然暂停,柏林联盟球员纷纷脱下球衣,与俱乐部工作人员一起站成一排面向克勒所在的看台,大家纷纷露出里面印有7号的t恤,鼓励克勒要坚强。在主场的球迷、波鸿球员的掌声中,看台上的克勒湿了眼眶,现场的球迷中,同样有不少人红了眼眶。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克勒积极接受治疗,因接受化疗,头发开始脱落,克勒一下子仿佛老了十岁。在住院期间,克勒发现有不少儿童得癌症,正接受治疗的克勒心想应该怎么去帮助这些孩子。由于耐克与德国时装品牌bmusd专门为克勒设计了一款印有“战胜癌症”字样的t恤,通过在bmusd官网出售印有“战胜癌症”的t恤,克勒将所得款项用来帮助孩子们治疗癌症。远离球场的日子,克勒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健身房,与癌症抗争的同时,克勒还希望能尽快归队。

在柏林联盟主场迎战不伦瑞克的德乙比赛,第77分钟,在主场球迷的掌声中,身穿7号球衣的克勒替补出场,这位战胜癌症的35岁老将时隔13个月重返赛场。最终柏林联盟主场3比1取胜,赛后,克勒与队友们来到球迷看台前,一起跳跃着与球迷庆祝胜利,作为这场比赛绝对的主角,队友将克勒高高抛起。

创业经历的真实故事篇五

湖北宜昌女孩颜美琳,中专毕业后随同学到广东珠海打工。和那些安于现状的工友不同,她最爱看《绝不放弃》、《穷爸爸,富爸爸》之类的励志书籍,时常被书中崭新的创富观念和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吸引。不安分的颜美琳不想做一辈子卑微的打工妹,她渴望创业。

到7月,颜美琳在3年多的打工生涯中省吃俭用已积攒了2万元,“当老板”的念头开始在她脑子里膨胀。可这点钱能在繁华的珠海做点什么呢?颜美琳陷入了思索。

一天,颜美琳看着女友束的一款漂亮腰带,突然灵光闪现:开个“时尚腰带专卖店”是个不错的创意,而且不需要太多投资。作为年轻爱美的女孩,颜美琳知道腰带的作用万万不可小视,只要佩戴得当,一款时尚腰带能在摇摆间尽显女人的个性和魅力!这个“腰部商机”好像被人忽视了,当地竟没有一家专门经营时尚腰带的店铺。颜美琳决定率先投身其中。

有了这个想法,颜美琳开始做社会调查:她在街上逛了10多天,专门观察年轻人佩带的腰带,每看到一款就在笔记本上画出大概图形,对那些反复出现的则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最后整理出了30多种畅销腰带的图样。

整理完毕,颜美琳就去批发市场进货。209月,女孩终于迈出了改写命运的第一步——在珠海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上,租了个“巴掌大”的门面,开起了腰带专卖店。由于小店很有特色,一开张就吸引了大批青年男女的眼球。

出人意料的是,颜美琳的腰带店只红火了几个月就迅速沉寂下来。原来,见她的独门生意异常火爆,一些人纷纷跟风做起了腰带生意。“家穷业薄”的颜美琳根本不是那些财大气粗的本地同行的对手,很快就在“激战”中败下阵来。此时她才感悟到,开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小店,注定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自己微弱的实力,想要取得成功,必须拿出独创的东西来!

一天,一位常来光顾的时尚女孩向颜美琳抱怨说:你店里都是些跟风货,没什么特色,想找些和别人不一样的腰带真难啊!这是一位对着装很有研究的女孩,穿衣打扮上从来都不惜血本,她要求自己穿的每一套衣服,都要配上不同的腰带,在朋友圈里素有“着装顾问”的称号。女孩却不快地告诉颜美琳,上次她去参加男友的生日party时,为一身牛仔打扮的自己配上了一条粗宽腰带,这能显出粗中带柔的感觉,她还将腰带松松地绕扣在胯部,流露出一股漫不经心的潇洒和性感。本以为精心打扮后的自己出现在party上时,会像往常一样赢得朋友们惊艳的呼声。可令她郁闷透顶的是,当晚的派对上竟然有位先到的女孩和她束着一模一样的腰带,品位不凡的人家也是松松地让腰带绕在胯部。当晚她的心情糟到了极点。

腰间“秀”出大乾坤

在从“专卖”向“定制”转型前,颜美琳来了个牛刀小试。她认真研究时尚杂志,并留意电视上那些明星、模特的腰带,摸索着自己设计出了几种款式。向厂家定做出样品拿到店里一试,居然特别抢手,很多顾客指定要她独创的新潮腰带!

一些思想鲜活的年轻人,干脆在颜美琳店里拿起画笔亲自“操刀上阵”,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然后兴奋地说:“就按我画的定做,价格好说!”一个月下来,颜美琳从批发市场进的腰带没卖几条,却从“定做”上赚了上万元。她倍受鼓舞,决定专门做定制时尚腰带的生意。

为扩大利润空间,颜美琳想:能否不找厂家定制,而由自己直接为顾客制作个性腰带呢?她想起了一位远房表叔,他和妻子在一家国有皮革厂工作了,技艺一流,但因工厂效益不好,两人暮年临困。颜美琳把表叔夫妻邀到珠海充当技师,她则自封为“总设计师兼老板”。

2月,在进了一批牛羊皮、绸缎、皮革、流苏等原材料和精美的腰带饰品后,颜美琳的“腰娆吧”时尚腰带定制店,便横空出世了。她把从时尚杂志上收集来的漂亮腰带图片,逐一剪辑、归类,制作成了几个样品画册,顾客只需把自己喜欢的某款腰带指出来,就可现场制作。

颜美琳的店铺装修虽然简陋,但制作出的腰带绝对新潮、美观,且质量、做工都属一流。对顾客自己参与设计的腰带,“腰娆吧”保证省会城市设立“腰娆吧”连锁店,将这种个性定制服务模式推向全国。

从一名社会底层的打工妹到拥资百万的时尚女老板,24岁的颜美琳靠贩卖“个性”,实现了自己漂亮的人生飞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