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很虚伪吗 中国社会本质讲座心得体会(实用5篇)

时间:2024-09-26 作者:影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很虚伪吗篇一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本质的讲座,深入了解了我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国社会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认识到了某些问题的严重性。下面,我将结合讲座内容,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的本质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中国社会本质的核心在于“人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精神。中国国家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人民这一本质特征,把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然而,中国社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讲座中提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大、社会不公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一些人无法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果实,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只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

此外,中国社会的本质还体现在民族性和文化性。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我们应该珍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成就,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既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通过这次讲座,我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社会的本质在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之一,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和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也认识到中国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道德沦丧等。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国社会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社会的本质在于人民这一核心,强调人民利益和需求的满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好贫富分化、城乡差距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同时,中国的民族性和文化性也是其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最后,需认识到中国社会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和道德建设,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很虚伪吗篇二

社会治理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在我国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通过国家、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过程和结果。近日,我读了《中国社会治理十讲》,对中国社会治理的概念、目标、内容及特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结合实际经验与感悟,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社会治理强调问题导向。治理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为导向,积极主动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作为一位社区志愿者,我认识到只有真正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提供帮助。为此,我参加了社区举行的调研活动,通过与居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积极向社区相关部门反馈。对于社区而言,站在居民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赢得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达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其次,中国社会治理注重多元主体参与。一个地区或社会治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治理主体既包括政府各部门,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群众。读完十讲,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可以通过履行公民义务、参与公共事务、参加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为社会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邻居一起成立了环保协会,组织居民一起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活动。这样的多元参与不仅增加了居民的自治意识,也提高了社区的治理水平。

第三,中国社会治理倡导“法治+德治”。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德治则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社会治理中,推行法治不仅要注重法的制定和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促进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法律。同时,德治在社区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社区志愿者,我要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居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水平。只有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推动下,社会治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四,中国社会治理注重“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中国社会治理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分片化、职责明确的方式,将社会治理任务分解给各级网格员及社区居民,实现社区治理的全覆盖。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我发现网格化管理能更好地服务于居民,提高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每个网格员定期与居民互动,了解居民需求,解决居民问题。同时,居民们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工具及时反馈和抱怨,扩大了居民参与的渠道。社区治理经过这种网格化的管理模式,使居民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服务。

最后,中国社会治理倡导监督力量的发挥。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监督有助于防止权力滥用、监督公共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人民权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开展,使中国社会治理呈现出更加透明、规范和高效的局面。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时刻将自己的行为纳入监督之下,以身作则,提醒他人。社区治理中,居民共同监督社区干部的工作,让治理更加民主、公正。监督的发挥使得社会治理更加有力度、更加有效。

通过阅读《中国社会治理十讲》,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实践中,我将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区的发展与进步,共建美好社会。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很虚伪吗篇三

一、简单概述

简单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制度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二、主要内容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

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

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制度。

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生活、教育、医疗、交通、文娱、体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我国社会福利活动主要通过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等福利机构开展。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兴办多种形式的福利企业,帮助适合参加劳动的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此外,我国政府还通过发行社会福利彩票募集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四)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予以优待抚恤的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五)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扶弱济困活动的制度。社会互助具有自愿、非营利性的特点,其主要形式有:第一,工会、妇联等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第二,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第三,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社会互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同时政府从税收方面给予支持。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六)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是这样一个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障每个人都有房子住,政府要实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帮助单纯依靠市场解决住房有困难的群体。这个政策体系的总称,就叫住房保障制度。

我国的住房保障主要经历了实物配给、全价售房、提租补贴、市场供给等阶段。当前,住房保障主要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和高档住房等。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实施办法》、《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社会很虚伪吗篇四

当今社会,谁生活压力感最大?谁感觉最良好?社会仇富情绪到底有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日前,一份由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数据调查,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报告》从社会议题、社会情绪、群体认同与网络行动、社会思潮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深度呈现了当前中国网络的社会心态。

90后最“自我”,九成人上网为“娱乐”与“分享”

90后不经常参与网络行动,尤其是网络抗议。数据显示,70.1%的90后从未响应过网络行动号召;此外,其对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大v等各类微博的@频率均是五大群体最低。

“娱乐”仍是90后上网的关键词,在微博上“记录生活”、“分享心情”、“消遣娱乐”的用户皆超过90%,均为五大群体同比例最高。90后社会心态也相对轻松,但其“生活压力感”、“被剥夺感”却相对突出,57.5%的90后感受到生活压力,认为自己是“穷矮矬”、“被剥夺者”的90后占群体总数24.6%,比例为五大群体最高。但90后仍然相信“梦想”和“希望”:数据显示,90后中仅有3.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幸福”。

80后优越感差,最善于用互联网“做生意”

80后是最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的代际群体,也最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其网络行动主要集中在个人经济利益上。所参与的“个人维权”频率为五大群体最高,对“公司企业”的抗议频率较大,近2.8%的80后对“公司企业”进行过网络抗议,这是70后相关比例的三倍。

80后对收入分配关注度较高,满意度却较低,34.5%的80后关注“收入分配”,但对现有收入分配表示满意的比例却为0。80后的“相对剥夺感”突出,6.6%觉得“不幸福”,45%表现出“不公平感”,36.4%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中下”或“下”层,仅有14.5%有生活“优越感”。

70后热衷学习,最容易出现“极端情绪”

70后是“情绪有点沉重,愤懑、进取的‘中坚一代’”。50.8%对改革开放表示肯定;但另一方面,70后对体制的评价却明显负面:50.2%的70后对体制持负面态度,其中,持“非常负面”态度的占6.4%,极端情绪出现的频率亦为五大群体最高。

70后用户不经常在微博上消磨“闲暇”时光,但热衷在微博上搜集资料进行学习,41.1%表现出自我提升的倾向。70后群体发布线下活动信息的频率也最高(14.0%),他们也是最支持网络言论的群体,支持比例高达96.7%。71.4%的70后具有良好的发展效能感,31.5%具有社会优越感,但同时也是负面社会情绪的主要持有者,51.2%表现出或强或弱的“不公平感”。

60后喜欢@网络大v,最不倡导“网络言论自由”

60后在网络抗议中与其他微博账户互动最为频繁,其@意见领袖、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其他阶层微博的频率均居于五大群体之首。60后的网络“攻击性”较强,10.1%的60后曾经在微博中与他人进行“骂战”,是不同年代人中最高的。

尽管60后在网络抗议中表现如此活跃,但其却是五大群体中最不倡导“网络言论自由”的。数据显示,60后认为自己生活舒适安逸的比率最低(52.7%),但优越感却最强(42.3%),该数据在90后、80后、70后、50后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16.7%、14.5%、31.5%、10.7%。

50后关注网上的“社会议题”,最关心“养老”

50后对社会议题的提及率、关注度较高,满意度最低,尤其表现在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养老”议题上。同时,50后的生活安逸有余,优越不足:85.7%认为自己的生活稳定安逸,但只有10.7%表现出生活的优越感,除此之外,23.7%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50.0%感到“社会不公”。此外,相对年轻人而言,60后、50后及年龄更大的人群中,“有一点”不安全感的人数分别占到32.7%和43.1%,比例高于年轻群体。

社会很虚伪吗篇五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题为“中国社会本质”的讲座,这是一个相当引人深思的议题。通过讲座,我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其本质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这场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无法忽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讲座中提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在这样的复杂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考验。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多压力。因此,我们需要对社会现象保持敏感,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我对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讲座中指出,中国社会的本质是多元化。这个多元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化、民族、宗教等。多元化使得中国社会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础。然而,多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社会的建设,通过加强交流和沟通,促进各个群体的共同发展。

第三,中国社会的变革不断推进。讲座中提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些变革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无数机遇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思维,积极适应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

第四,个体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基础。讲座中强调了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和奉献。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个体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帮助他人的成长。只有个体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相互促进,中国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最后,讲座中提到的中国社会的未来展望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中国社会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着各种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压力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我们也需要跳出国内的视野,积极参与到全球事务中,发挥中国的积极作用,为全球社会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

通过这场讲座,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我深感责任重大。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关注和帮助他人的成长,我们才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中国社会就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