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雨中梧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写作的要点和重点,避免走入错误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一

维持适宜的温湿度,温度设置在22~25℃范围内,湿度维持于40%~60%左右,温湿度适宜既可避免术者汗液进入视野影响手术,又能预防低体温损伤。保证空气达标,术前及时开启风机,控制空气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10cfu/m3。重视保洁工作,每周清洁消毒中效装置、回风口、滤网1次,使用消毒液1000mg/l擦拭手术台、医疗设备与无影灯。严格清洁患者与工作人员所穿的拖鞋,禁止携带私人物品进入手术室。加强层流系统的定期检测,进行空气培养,限制手术期间房门的开关次数。连台手术需要保证室内卫生,待患者躺好后,关闭房门进行15~30min的自净,摆放下台手术需要的无菌物品与医疗器械。手术患者需要戴好帽子,穿戴病号服,更换拖鞋,消毒处理后方可入手术室。

1.2人员要求。

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均需换鞋与更换衣物,戴好帽子口罩,限制助手人数,参观人员应于红线以外进行观看,禁止随意活动。健全隔离制度与消毒制度,事先划分区域,实施无菌术后方可开展感染手术。负压手术室内进行感染手术,医护人员需要穿脚套、戴双层手套、穿防水的'手术衣。坚持无菌操作原则,正确穿脱手套与手术衣,一旦疑有污染立即弃之不用。严格制定核对制度,保证患者信息、术式、手术部位、术中用物准确无误。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学习法律法规,增强医护人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与防范意识,实施规范管理。

1.3访视患者。

做好患者术前卫生清洁工作,术日晨起与家属、病房护士核对患者信息签好核对表,注意检查腕带信息是否与病例相符,对于清醒患者进行反向核对,鼓励患者说出个人信息与手术信息。麻醉前,由巡回护士、麻醉医师与施术者三方核对患者信息,避免出现差错。正确摆放患者体位,尽可能的保证患者处于舒适体位,避免损伤肢体与组织神经,合理选择并且正确放置体位垫。避免暴露部位接触金属,及时遮挡隐私部位,做好保护工作。术毕后,巡回护士需与责任护士进行交接,加强引流管护理,防止坠床。

1.4设备管理。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由专人负责清洁、保养、维护,术前检查医疗设备的性能,固定摆放位置,用后及时放回原处,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制定仪器使用制度,引进新型仪器后及时开展培训,邀请厂方的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仪器性能、原理、操作方法、故障、注意事项,保证医务人员充分掌握设备性能。

2体会。

手术室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场所之一,其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医护人员应当保证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并且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与服务意识,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向患者提供安全护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操作,从而实现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二

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任务时,需要与业主签订施工合同,双方均需要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但是受到市场环境、地质人文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施工企业缺乏市场意识,业主在合同中处于被动地位,需要承担较多施工合同履行的风险,并对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需要进一步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提高其风险意识,预防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的灾害和损失。

1、施工合同中的风险。

1.1不明确的合同条款标准。

在施工合同中,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生产和技术元素,需要对相关细节问题进行斟酌,约定关于施工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并作出具体、详细的解释,并形成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条款。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缺乏对于细节性问题的明确解释,合同条款的标准较为模糊,容易产生陷阱。对于承包方和业主双方而言,某些合同条款对于业主并不公平,会对其造成一定的损失。

1.2固定价格合同。

在固定价格合同当中,在合同双方的商议下,确定固定的合同价款,并不再做出调整,便于工程结算,其中包含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但是采用该类型和合同条款,业主所承担的风险高于承包方,一旦出现报价计算错误、漏报项目、工程量估算错误等情况,容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业主还需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1.3工程设计变更。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往往和预计情况出现偏差,需要对施工工艺和技术进行调整,做出工程设计变更。而承包方在进行工程技术变更时,必须得到监理工程师的同意,并明确呈于书面。但是一些承包方自行做出工程设计变更,无论是否合理,都违反了合同条款,一旦出现延误工期等情况,业主可以扣除承包方部分的工程款。在施工合同当中,关于工程设计变更的条款不明确,难以追究承包方擅自进行工程设计变更的责任。

1.4不明确的合同条款内容。

业主应对施工合同条款内容一一明确,并及时对不公平条款提出异议,并与对方进行洽商。当中间过程中出现合同条款变更的情况时,需要合同双方共同商议并达成一致,并对变更后的合同条款内容进行审查,并呈于书面协议当中。如果承包方不了解施工合同条款内容及其变更内容,或是变更内容未明确呈于书面协议当中,容易出现合同条款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工程款支付约定的相关内容,如合同条款内容不明确、前后不一致等情况,对于业主不利。

2、施工合同的风险管理办法。

2.1完善施工合同管理制度。

完善施工合同管理制度,对于合同的审查批准、使用登记、信息统计等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将其作为严格履行合同的基础。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需要对投资、工期、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考虑分析。在确定合同条款时,避免漏项的情况。对于不明确的条款内容,需要做出准确的解释,在合同双方达成一致后,对书面协议进行修改和完善,经严格的审核后。认真予以执行。加强投招标管理,做好施工合同签订前的工作。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业主需要对施工企业进行考察,对于各项专用条款进行严格的核查,保证其项目特征描述的准确性,并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价。该过程中,需要参考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2.2采用工程结算专用条款。

采用工程结算专用条款,充分考虑到工程量、计费基数以及材料价格的改变。当发生工程设计变更时,工程项目内容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对合同价格等内容进行调整,形成新的条款项目,并落实于书面协议的当中。而工程量的改变则会影响到项目措施费用、规费和税金,进而引起计费基数的改变。当发生材料价格变化时,则会带动承包价格的变化,需要将其作为合同价款及调整的相关约定,对其调整幅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将其列入工程结算专用条款当中,可有效避免双方在工程结算方面产生纠纷。

2.3索赔治理。

提高业主的法律意识,学会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合同当中,需要列入索赔和反索赔的相关条款。如施工单位违反了合同条款,业主则可以将其作为证据进行来扣除工程款。当施工单位提出索赔要求时,业主可根据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并按照合理、合法的程序进行反索赔。

3、结论。

加强施工合同风险管理,能够有效保障业主在合同中的合法权益,加强风险因素控制。针对不明确的合同条款标准和合同条款内容、工程设计变更以及固定合同风险等问题,采取科学、合理施工合同的风险管理办法。结合施工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考量当前的建筑市场环境,完善施工合同管理制度。然后采用工程结算专用条款,加强索赔治理,全面提高施工合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敏.浅谈基建工程招投标和基建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隐患及防范建议[j].金融经济,(14):163~164.

[2]孙丽.浅谈在施工合同管理中风险识别与防范[j].河南建材,(04):56~58.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三

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风险管理是企业从战略制定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待风险的一系列信念与态度,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20xx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认定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为组织增加价值提高运作效率。它通过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本定义第一次把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列入内部审计定义并放在第一位,使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的一个核心和重点。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经济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可细分为成本风险、价格风险和市场风险)、内控风险、资本市场融资风险等。在境内外上市企业,还面临境外业务汇率风险、企业市值波动风险等。

2房地产开发行业中内部审计参与企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新形势下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居住观念,催化了我国房地产产业持续投资增长。目前房地产产业面临着的风险不可谓不大,是我国高风险行业之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其工作指向改善企业经营活动,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参与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管理就成为必然的客观需求。

2.2房地产开发行业中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求。

房地产开发项目复杂的业务流程,决定了内控审计手段和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需要多学科和专业密切协同,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也作出明确规定:“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

2.3外部审计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展,势必对内部审计界产生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是企业内部成员,熟悉了解本单位情况,能够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和价值运动规律,对企业兴衰有着血肉相连的荣辱感和使命与责任感。

3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3.1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理念缺位,往往忽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层领导多是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重视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对财政管理工作了解得不多,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和监督意义认识不够。个别领导甚至认为计划管理就是内部控制,不需要什么内部审计监督,往往会造成工程延期、成本加大、还会带来经济损失。例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乙方签订小区换热站配套工程,乙方承诺合同工期四十五日内确保设备安装得到地方供热部门的许可批复并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验收,保证于当年底正常供暖。事实上该配套工程延期一年,工程款超支,没有经过验收,不能正常供暖,引发业主诉讼维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三十余万元。

3.2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体系薄弱,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流于形式。

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些业务流程设计不科学,很多时候起不到应有的相互监督的作用。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三重一大”的集体决策或者联签制度也存在一些执行不力的问题,监督职能失去了应有的刚性。有的企业付款控制不严,工程款发生超付;有的`工程划线不及时,结算滞后,会计信息反映不及时,未督促施工方开具发票,影响了项目进度;有的不遵循收入成本配比原则,未严格按会计期间结算相关收入和成本费用,存在人为调节收入成本的现象。

4如何让内部审计更好地融入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管理中。

4.1加强内部审计全过程监督,充分发挥事前审计、过程审计和结果审计职能。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风险可能产生在招投标中、产生在结算中、产生在工程管理中、产生在具体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全过程进行监督,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杜绝舞弊行为的发生,减少不合理行为造成的损失,是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减少企业风险的关键。因此,不但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全过程控制的重要性,还要在实际工作中时时注意对必要措施和手段的运用。例如,对完工产品的管理,各部门要做好各类工程材料和各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双向沟通工作,确保数据详实、准确。在房地产开发销售的实际经营业务中,则要加大销售力度,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将开发成本努力实现为产品销售收入,将商品变现为资金,并搞好后续土地储备,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4.2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房地产开发过程涉及技术研发、项目规划、工程建设、市场营销、合同管理等各项职能,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更是企业内部审计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起步晚,相关人才匮乏。亟需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岗位轮训。尤其要培养和造就懂得工程管理的复合型审计人员,以促进工程管理,严格工程变更审批流程,整治“三边工程”,规范招投标、工程划线、工程结算、工程付款,为项目清算、成本、收入的核算奠定良好基础,确保工程建设程序规范、操作有序、控制有力。

4.3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审计,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本质上是一个有机整体,涵盖计划、项目、人力资源、财务、合同、风险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尤其要重视的是制度之间的衔接、支撑和配合,决不能形成信息孤岛、管控脱节、效能抵销、责权不清的困境。

4.4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保障资金有序流动,提高经济效益。

注重并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成立高层预算小组,由专业人士专门负责预算的审批、编制、监督工作。使预算范围从传统、单一的生产资金计划扩大到基建、风险投资、劳资、营销、物资供应以及社会融资等资金预算,加强对库存物资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存量的地下室、产权车库、地面车位的排查清理,对限制资产逐一登记在册,责任到人,能出手的尽快出售,一时难以销售的进行短期出租,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回笼资金,减少资金占用,提升经营活动的增效点,激活现有资产的动态价值,为企业增收创效。

4.5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

房地产企业需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构建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通过提出审计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完善,依据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和效能,对取得良好效果的审计建议单位和个人予以适当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和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大发展和集团化的资本运作,伴随着企业全生命周期多渠道、全方位的风险。亟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把内部审计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和程序实施,促使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和管理层面对现实、重视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经济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使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能够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四

摘要:企业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合同管理中存在的资格审核不严格、条款约定不详细、履约监管不到位、归档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风险,阐述了企业合同签订全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提出了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合同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日益凸显,防范合同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同的内容及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被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所高度重视。为建立健全企业合同管理体系,提升合同管理水平,要对合同的审核、拟制、履约、归档等关键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制定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这需要通过签订合同来规避其中的风险,并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督促合同签约各方认真自觉的履行合同相关条款,安全真实的开展经营活动,因此合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合同管理主要包括调研、谈判、草拟、签订、履约、变更、转让、终止,通过对合同的审查、监督和控制进行全过程、系统化、动态化的管理。合同管理能够让企业通过对合同条款的把控,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满足市场竞争需求,有效应对市场竞争中的各种风险,合同管理能加强企业的自身约束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使企业各部门在各个环节中有效地配合,从而使合同得到更加高效的履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维护企业信誉、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合同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效的规避签约双方的各类风险,减少或避免合同各类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蕴含在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中,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资格审核不严格如果合同签订前不严格审核对方资质,就无法了解对方的经营范围、信誉情况、履约能力、质量保证能力、是否具备特定资质、是否具备承担合同约定项目的能力,以及经营业绩是否符合国家级行业标准、经营业绩是否符合招标要求,委托代理人是否具备代理权、有无越权代理问题等,若在未审核资质的情况下,盲目签订合同,对方就有可能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中的相关条款,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2.合同条款约定不详细企业在签订合同时,经常因为合同内容及条款约定的信息缺乏明确性和完善性,或者文字不严密、用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导致存在严重漏洞,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引发争议或者重大误解,甚至基本条款缺失、其他条款遗漏,尤其是违约责任划分不明确、质量责任表达不清晰,造成事后扯皮现象。还有在合同变更时,为了图一时的省事,没有签订合同变更协议,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留存书面证据,一旦发生纠纷就难以取证,难以划分责任,这些因为合同本身存在的缺陷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经济损失。3.合同履约监管不到位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变化,尤其是重大项目、条款复杂且数量较多、有效期限较长的合同会因为不同原因发生一些情况和形式的变化,虽然合同在签订之前通过了合同审查,但合同审查仅仅是合同管理中的一部分工作,然而有很多企业认为合同管理就是合同审查,缺乏对合同执行过程的监管,导致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不能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依据合同中的条款对具体实施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4.合同归档管理不规范合同签订后,合同文本应该交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登记编号,将原件进行归档,由档案管理部门进行集中保管。但是在有的企业中,这些合同签署后的管理相对比较混乱,合同签署完成后,不能及时将合同文本交给归口部门,导致不能及时归档,可能会扩大合同内容的知悉范围或造成合同文本的丢失,甚至不进行正规的审批流程私自复印合同文本,存在失泄密等重大安全隐患;合同借阅时,借阅人必须按照借阅制度完成审批手续,否则就会存在合同中商业和技术秘密被泄露的隐患。

三、加强企业合同签订全过程管理。

为规避企业合同拟制、签订和履约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全面提供企业资格审核资料合同签订需要识别和防范合同风险,签约方需对企业资质和合同信誉等方面资料进行审查,企业应该在合同签订前详细提供企业基本情况、注册资金、财务状况、经营范围、经营现状、销售情况等方面的资料,确保签约方对企业资格审查不出漏洞,获得签约资格。2.详细拟制合同条款及内容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长期经营管理经验,在合同通用条款的基础上,修改适合本项目且用词恰当、条款清晰、责任分明、约束条件完善的专用条款,严格落实合同评审及审批制度,从而规避合同风险、使合同的准确性、严密性、合法性、有效性、可行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收益。3.完善合同履约监控和管理合同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管。企业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当遇到对方执行能力发生变化、对方或者本方违约等各种突发情况时,应及时签订相关补充、变更协议或解除合同,确保企业权益不受侵害,努力将各类风险降到最低。

1.加强合同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定期组织教育培训,邀请相关法律专家对合同管理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可以使他们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在学习中得到大幅提升,掌握《合同法》的相关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也有助于强化相关业务人员对合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和技巧,有效的'规避合同实际操作中的风险,教育培训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才能保证培训效果、达到教育的真实目的。2.建立完善合同管理机构有效的合同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合同管理机构作为前提保障,也是企业能够正常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必备途径,完善合同管理机构要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行使法律事务咨询、商务事务咨询、合同日常管理、合同风险管理等职能,进行全方位、智能化的有效管理,涉及合同的审批、签订、履行、监督、控制等环节,切实保证企业的相关政策、规程与合同法的法律法规相一致,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有效的防范合同管理风险的产生、规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各类风险。3.制定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严密齐全的合同管理制度是企业合同管理实施的坚实基础,合同管理制度包含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和合同风险防范内控制度两方面内容,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的全过程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明确划分合同管理机构职责、确立合同审批及评审制度、完善法人授权书制度及合同专用章申请使用制度,有效的规范合同管理过程中各步骤的操作,而完善的防范合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则可以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和控制,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管控的优良环境,使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持续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4.落实合同规范化管理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是提升合同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只有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使合同有效、如期履行,因此就要求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任何人都有合同保密工作的义务。在合同归档时,应该及时,确保合同安全完好的交给档案管理部门,借阅使用时,必须认真办理借阅审批手续,使用完毕及时归还,控制合同内容的知悉范围,杜绝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五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分析,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的风险环境时刻处于可控状态。风险管理的实质为通过对于潜在的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识别、分析以及控制风险诱因,实现风险控制与降低损失的作用。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可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风险规避能力。

一、企业风险管理内容概述。

(1)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是指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于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明确以及分类。风险识别现阶段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是依靠风险管理人员的认识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进行分析确定,第二则是通过大量的财务、会计、经营资料以及统计数据等各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发现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有可能造成的损失。

(2)风险的分析判断。

风险的分析判断是在完成风险识别后,对于大量信息资料依据统计学、概率论等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进而对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有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评估。通过风险的分析判断将各种数据资料整理,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资料,并结合相应的风险准则做出进一步的决策措施。

(3)风险的控制管理。

风险的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后,综合各项风险影响因素以及发生概率,确定风险级别,并结合不同风险等级提出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风险的控制管理,改变企业风险性质、风险发生几率以及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

(4)风险监控。

风险的监控主要是指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除了风险的识别、分析、处理外,对风险采取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从而保证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实现。风险监控主要是对风险管理策略的事实效果进行动态的控制,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及时通过反馈信息调整风险处理措施。

二、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在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知识侧重了企业的投资、生产以及销售环节,而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是风险问题出现后,才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难以起到有效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规避的作用。

(2)企业内部之间协调沟通不足,难以保证风险控制管理必要的信息支持。

现阶段虽然部分企业建立了自己内部的数据库用于信息共享,但是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仍然较差,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未能将企业凝聚成整体,造成风险控制管理识别分析阶段考虑不全面,不能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

(3)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内部控制针对风险管理的方面内容较少。

由于对于风险管理认识不足,导致部分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风险识别、分析、控制的作用,此外,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控制管理未能有效的结合,浪费了管理资源的同时,难以实现其应有的控制监督作用。

结合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实现企业长足发展,必须对风险管理工作完善,调整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

市场经济环境的多边性决定了企业发展风险不断,因此对于风险管理以提高重视程度,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管理。在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机构中,强化风险控制管理的作用发挥,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风险管理意识作为建设内容之一,在企业内部树立全面的风险意识,并且在进行关键项目决策过程中,充分的发挥风险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建立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系统科学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是保证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风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配置,明确风险控制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风险控制目标。同时建立风险管理责任体系,将风险控制管理效果与业绩考核直接联系,出现工作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责任,促进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此外,对于涉及到企业重大投资、发展战略调整、产权变动、资产交易以及贷款等重大经济活动,并须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措施。

(3)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

对于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离不开大量信息数据资料的有力支持,信息作为进行企业决策的基础,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判断的主要依据。因此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更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时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的交流可以在企业内部网络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作为平台实现内部信息的迅速沟通,及时结合市场情况调整变化风险管理措施。

(4)重视风险分散以及转移的作用。

由于市场条件千变万化,因此企业的发展始面临连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也应重视对于风险的分散以及转移处理。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的发展经营战略,同时通过出售或者办理保险的方式,对部分风险进行转移处理。

四、结语。

市场经济环境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因此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用充分重视风险管理的作用。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决策项目的实际情况,全面的进行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科学的作出分析判断并制定可行的控制措施。这对于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六

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不确定性正日益成为企业各级组织所必须面对的常态。通过“不确定性”这一独特的视角,在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强化各专项业务的管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全面风险管理。

一、构建四个体系,搭建全面风险管理基础平台。

1.建立组织体系。

企业应在现有组织结构框架的基础上,成立全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组长应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在企业管理部门设立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管理。

2.建立管控体系。

建立“五位一体”管控体系,在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监察、稽核、法律作用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系统管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达到解决原有问题、防范类似问题再度产生的目的。

3.建立报告体系。

风险管理报告应当为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自身实际和习惯,选择和设计风险管理报告的类型和模板。风险管理专业人员负责汇总各类风险信息、数据、分析和评价报告,对跨部门业务的重大风险提出解决方案,为下属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建立考核体系。

企业应制定《全面风险管理考核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考核目标、原则、程序、对象、范围和标准,并把风险管理评价与管理层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重大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考核体系。

二、执行五个步骤,理顺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1.开展风险识别。

每年年初,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战略,广泛、持续地收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对各种风险系统、全面和连续的进行辨识、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的原因与过程。

(1)主要风险分类。根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一级风险一般可分为五大类,即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对照一级风险分类,由职能部门根据日常业务内容和岗位职责,结合工作目标,对不确定因素较多的业务或流程进行二级类别划分,编制风险分类清单,由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进行汇总整理。

(2)建立风险事件库。为有效识别分别风险事件,可采取“四三二一风险识别法”,以有效提高风险评估的可操作性“四三二一”风险识别法即四个负面的责任内风险、三个负面的责任外风险、两个正面的责任内风险、一个其他风险事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风险调查,由风险管理员负责整理,建立风险事件库。对已识别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制定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并动态评估、持续完善。

2.组织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可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预计和估算,最终确定风险评级。

(1)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工作标准、程序和方法,制定风险评估计划,组织协调和指导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各职能务部门应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组织开展本业务系统风险评估工作。

(2)风险评估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目标,结合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度,制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的判断标准,以及风险评级标准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均分为五个档次,即:极低、低、中等、高和极高。风险评级分为三个档次,即: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可运用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风险评级。

3.做好风险应对。

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针对所评估风险的不同属性,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分担、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措施,合理配置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以有效控制各类风险。

4.抓好风险处置。

建立重要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超出预警标准和危机出现等情形后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对策略、工作程序及工作要求。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对于影响严重的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5.风险监控与改进。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针对各类风险的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风险信息。风险监控的主要内容可包括风险预警指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风险应对措施执行的有效性等。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对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情况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三、加强宣传教育,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企业首先应以现有的企业文化为背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形式,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意识和理念,使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

其次,应加大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承担起向员工诠释企业风险文化的义务,并带领员工付诸行动,纠正员工的行为偏差。

再次,应建立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针对不同岗位,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不断增强了全体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七

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对企业综合管理的质量有重大影响。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财务经理对财务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重视。因此,改革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十分必要。

1.1缺乏金融风险意识

现代企业在经营中涉及更多的资本交易,在并购和融资中涉及更复杂的财务问题。如果企业不能充分重视财务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在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本危机,这将制约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2内部控制质量差,资金管理效率低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一些企业不重视内部控制知识和相关建设,导致实际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漏洞,如资金链断裂或资金浪费等情况,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1.3财务管理不善,理论指导滞后

我国一些企业过于注重市场效益,缺乏企业自身建设,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它们不能及时带来先进的管理技术,缺乏理论指导,不能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这是因为我国许多企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许多企业缺乏专业人才,无法建立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能力低下,许多企业缺乏专业参与。这将导致严重的财务错误和财务风险,从而使企业无法控制自己的财务信息,产生严重的发展危机,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1.4缺乏金融监管和约束机制

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资金等重要资源。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各种“腐败”事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然而,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系统合理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造成了或多或少的财务风险。此外,企业的财务经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忽视管理,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1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虽然企业不能改变宏观环境,但当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应该积极应对,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宏观环境的变化,掌握变化规律,制定多套解决方案。金融活动应及时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宏观环境,不断提高金融管理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从而降低宏观环境变化带来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2.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企业管理者应有效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确保财务管理过程中“权责明确”。构建系统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此外,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环境响应能力,确保财务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从而有效防止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2.3高级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风险预警是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风险防范机制。当财务管理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发出警告,指导财务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监管政策。虽然风险预警机制不能消除风险,但它起到了警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在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中,应以风险预警理论为指导,以不规范的财务管理行为为借鉴。结合资本流动中的基本计量参数,当出现不符合正常财务状况的情况时,应发出预警,指导企业财务部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发挥现代财务管理的导向作用。

2.4使用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方法

企业财务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成败的关键。许多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这方面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导致企业财务决策出现一定程度的决策失误。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者应积极采用有效科学的财务决策方法。在进行财务决策之前,有必要对企业的财务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经过讨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决策方案,以有效减少人为管理者的失误,从而大大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性,避免许多财务风险的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国企业集团的影响下,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这使得许多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牺牲自己的未来。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系数不断增大,使得许多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

因此,探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策略,对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王立伟.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会计之友,2013(15).

[2]黎齐.《关于如何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行政资产与财务》,2012年(20).

[3]张莉.《企业财务管理跟踪控制研究》,[中国商贸,2012(14).

[4]王奥登.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法律制度与经济》,2012年(3).

[5]陈鹏.财务预算管理的不足和控制方法[中国集体经济,2012(6).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八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财务政策,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风险是指当一项活动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概率又可以推算时,则认为这些活动是有风险的。一般来讲,企业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是由经营风险引起的,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经营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只有了解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成因,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不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在成因。众所周知,持续的通货膨胀,将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资金成本持续升高。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而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市场风险因素也会对财务风险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测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1 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风险。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使企业理财陷入困境。

(二)财务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而产生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最直接的原因。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导致产生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在: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2.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由于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企业盲目投资和投资决策的失误使企业产生巨大的投资损失,由此产生很大的财务风险。

3.筹资规模和结构决策不当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在我国有的企业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本身资金又不够,只好向外筹集大量的负债资金,造成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30%以上,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欠缺,缺乏控制,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大量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成因。企业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例如,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等。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于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在资金结构中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不足。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财务管理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虽然宏观环境变化不受企业管理人员的控制,但是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和风险调控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综合判断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充分研究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种环境因素降到最低水平。

同时,要时刻注意国家政策变化。负债经营的企业一方面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的变化对企业在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因市场格局、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等变化而使企业采购成本和市场投入增大,引起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而出现经营亏损。此外,在基建技改方面,也要关注因银行紧缩银根,使项目缺乏资金而延缓工期,影响企业预期利润的实现。企业经营者如不及时针对这些政策因素的出现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必将导致企业步入财务危机。

2.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功能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3 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和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楚明了。再次要及时更新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加强风险教育,使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财务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各级领导要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运用经济模型进行科学决策,对各种可行性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坚决杜绝主观决策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切忌主观臆断。

各级财务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的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具有及时捕捉风险、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处理每项具体业务时,积极防范,妥善应对,及时化解财务风险。

3.建立财务预测机制和预警系统

财务预测是指对未来融资需求的估计。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作业,通过财务预测和风险预警,使企业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使企业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财务需求、提前安排融资计划、估计可能筹措到的资金,企业就可以了解筹资满足投资的程度,再据以安排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使投资与筹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脱节造成的现金周转困难。而且,预测也包括了对未来各种可能前景的认识和思考,通过预测可以提高企业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从而减少了不利事件出现带来的损失。同时,通过建立预警系统,使企业具有风险自动预警功能,一旦发现财务风险信号,就能准确地传至管理者,以防事态的逐步扩大。

4.避免盲目举债扩张

国家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或收购劣势企业,也鼓励企业发展多元产业,这无疑是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消化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的有效途径。但是,切忌为了扩张将现有资产特别是变现速度较慢的固定资产(如土地、建筑物)采取评估升值的方式,人为降低负债水平,去进行力不从心的举债扩张。从我国企业的现状出发,企业举债扩张以后总体资产负债水平以不超过70%为宜。企业应牢牢把握住这个负债比率,就能从总体上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1.规避风险。企业在面临一项风险时,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能力,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得与失,凡是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该项目可能获得收益予以抵消的,企业都应尽量避免该种风险的发生,即采取回避政策。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拒绝与不守信的厂商业务往来;放弃可能明显导致亏损的项目。

2.转移风险。即对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的资产,企业应以一定的代价(如保险费、担保费和利息),采取某种方式转移风险。但是,较之承担风险所面临的损失而言,企业为转移风险所需支付的代价要小的多。特别要指出的是,企业在转嫁风险时,一定要基于合法、合理、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决不能使用欺诈手段使其他企业受损。典型的措施有:以投保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将风险较大的项目转由专门的机构完成;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等。

3.减少风险。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办法降低财务风险的方式。主要包括: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风险损害程度。常用方法有:进行准确预测;进行多方案优选和替代;及时与政府部门多沟通获取政策信息;开发新产品前充分进行市场调研;采用多领域、多地域、多项目、多品种的经营或投资。

4.接受风险。主要包括风险自担和风险自保。风险自担是指风险损失发生时,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或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是指企业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九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企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如信用风险、投资风险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本文列举了财务风险的各个类型,并根据目前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如市场信息不对称、企业内部资本结构不合理等,从内部和外部原因两大方面,剖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根据成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解决措施。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解决措施

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是指参与投资或控制的企业,在我国国企还包括地方政府参与控制的企业。国资委、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表示,根据主营业务范围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国企的行为由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两大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实现国家经济目标。国企作为我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以下几点作用:第一、国企是民族企业的“拓荒者”,投资建设民族企业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第二、国企是基础设施和社会生产的主要提供者,是国家参与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第三、国企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干力量,作为前沿企业,体现了国家核心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四,国企是国家政策和特殊经济活动的实施者,是其他非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如,开采特殊矿产、生产特殊药物以及货币的发行等;第五、国企是控制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应对国际风险和突发事件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1.财务分析的定义。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影响因素存在,使得企业财务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2.财务风险的分类。财务活动所处的环节不同,财务风险的种类也不同。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收益分配风险。

2.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由交易对方偿债意识薄弱造成,是指在资金收回阶段,交易对方没有按照合同或约定偿付资金,表现在没有支付能力或者不愿意偿付赊销款,这就使得销货方的资产受到损失,数额巨大时,直接影响其资本结构。

2.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预期的投资收益越大,投资中遭受收益损失和本金损失的可能性越大。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参与的投资种类和应用的投资工具越来越多,但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企业内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对企业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投资风险越来越高。投资风险具有可预测性差、可补偿性差、风险存在周期长、多重风险因素并存的特征。因此,企业投资前进行投资风险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2.3流动性风险。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流动性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过低,使得资产变现能力较低以及企业偿债能力较低。流动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应收、应付款项等。企业非流动资产,即固定资产和不能及时变现的资产过高,如果一个企业非流动资产占比过高,会直接影响流动资产周转率,使得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增加,获取流动资金的周期拉长,企业很有可能因为没有充足的现金供给,影响正常的生产销售流程。

2.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者运用外汇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其包括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及经济风险。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有四种:利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政治局势。

2.5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个方面。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企业的收益分配方案不合理,而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国国有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方面影响因素。

1.外部原因。复杂多样的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国有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外部因素对于国企而言都是不可控的,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企业的财务决策造成影响,引发财务风险,造成企业财务危机。

1.1政策因素。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都要以一定的政策规定为准则,国有企业更是如此。例如为了实现绿色发展,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理念,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对能源的供给和价格进行严格管控,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有能源企业正常的经营运行,使得能源供求失衡,给能源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国家政策的变更和改进会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根本性影响。

1.2市场信息不对称。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主要依靠市场信息,市场信息不对称,将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的决策和消费者预期不同上,导致财务风险。另外,企业面临的货源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企业不能很好地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导致投资成本过高。

1.3交易对方信用不可控。国企从投入建设到企业运营,避免不了的会和其他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往来,比如原材料购进、商品卖出等,这些基于签订合同的业务很有可能在合同到期之时,交易对方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甚至没有能力履行合同,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这就使得国有企业面临信用风险。

2.内部原因。我国国有企业受自身内部机制不健全的影响,如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结构不健全、资本结构不合理、收益分配不当以及投资决策不科学等,都会使企业陷入财务风险之中。

2.1财务风险管理结构不健全。我国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结构不健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另一方面是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往往重视企业财务管理而忽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很多国有能源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工作都是让其他部门代为执行,这很有可能因为信息不能及时传达或者代为管理机构不重视甚至失职等原因,造成企业未能及时发现风险因素,最终导致严重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内部职权划分不明确,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最终使得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降低。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主要体现为: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管理认识不足,根据调查,只有18%的管理层真正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其余则只是按照规定象征性的实施一些制度措施。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即便是有少量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还往往缺乏自律性意识和主动性。

2.2资本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股权结构失衡。国企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但国家所占股份比重很大,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国有及国有法人股所占比重高达59%,这助长了大股东的投机行为;第二,国企负债比率偏高。近三十年来,国企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升高,从18.7%到69.3%,如果考虑到不良不实资产核销、待处理资产的因素,则实际的资产负债率可达75%。然而高负债的背景下,负债中流动负债的比例还相当大,这使得企业面临着更高的偿债风险。第三、国企在资产的运用配置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固定资产设备闲置、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等,部分国有企业以提供装卸劳务为主要业务,劳务的付出与资金回收时间是不一致的,很多企业不能及时收回货币资金,使企业面临流动性风险,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从而破坏了正常的企业运营。

2.3收益分配不当。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收益分配存在众多问题。其一,国有企业收益征缴比例和对象不合理。具体表现为:2007年末规定,第一类国企,如电力、煤炭、电信等资源企业,上缴比例为10%;第二类国企,如钢铁、贸易和电子等一般竞争性企业,上缴比例为5%;第三类国企,如军工企业等暂缓上缴。2010年至今,在此基础上又分别提高了5%。由此可见,征缴比例的三个层次过于笼统,没有详细划分并且征缴对象分类尚不明确;其二,国有企业还没形成规范的薪酬制度。主要体现在收入水平高低还没有合理化的制定,不同地域、不同行业收入差距非常大。比如,中国石油普通员工月工资才一千多,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月工资可达万元以上;其三,国企内部收益分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垄断行业经营者收入较高。国有企业收益分配不当,会使企业面临收益分配风险,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目前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多个方面,如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对方信用不可控等外部原因和风险管理结构不健全、资本结构不合理、收益分配不当等内部原因。这些原因将影响国有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影响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效率,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影响国有企业正常的经营运作,严重时,将导致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1.政府层面上的应对措施。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帮助国企降低财务风险。

(1)适当弥补因政策因素影响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损失。例如,国家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的供给,影响能源企业发展,国家可以从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的角度予以弥补,减少企业损失,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2)提供信息服务支持。针对市场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政府应设立专门信息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广泛收集国内国外信息,并进行信息的合理汇总、分析。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不仅可以解决企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还可以引导企业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利用国际信息,还可以合理防范汇率风险。

(3)建立健全的信用评级体系。交易对方违约,国企可以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利益,但是免不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甚至还会增加更多的成本。而且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赢了官司却收不回钱。企业一旦利用法律解决问题,势必会造成与交易对方关系的割裂甚至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影响企业形象。为避免企业遭受此损失,政府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按照企业状况将企业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并鼓励各类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工作中。合理的信用评级体系可以淘汰信用差的企业,让有潜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从而优化市场经济环境,降低国有企业的信用风险。

2.完善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结构。国有企业要想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必须完善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结构,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以下几点:

(2)提高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风险防范思路、流程,甚至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管理者是企业的领头人,管理者的理念能很好地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管理者可以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也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此同时,管理者应该应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学习财务风险管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并将所学知识教授给自己的员工,打造一支优秀的风险管理队伍。

(3)聘请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需要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胜任此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熟练使用相关软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具备危机意识,能根据现有企业信息,预知即将到来的风险,从而提前采取措施。企业应注重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让专业人员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对于表现突出者,给予适当奖励,对于积极性低、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的员工要进行监督并及时督促。

3.选择科学资本结构与收益分配制度。国有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筹资方式、各种资金需求等进行科学预测与分析,选择最佳资本结构,有效降低各种风险。一方面,国家应鼓励股权对外开放,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引入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引进外资,既可以适当分散股权,又可以在股权融资困难时会最大限度地进行融资;另一方面,根据自身情况,严格控制负债规模,使资产负债率保持在40%到60%之间。与此同时,企业在采用负债方式投资一个项目时,应确保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高于借款利息;对于已经有较高负债的企业,其在实施投资项目时应选择权益性融资方式,发行公司股票等来降低企业的风险。除此之外,国企应加强存货管理,及时收回应收账和货币资金,确保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运行。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拓宽国有资本的收益征缴范围,细化国有资本收益征缴的对象层次,并根据国有企业在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垄断程度对国有垄断企业详细的划分,尤其是对当前的第一、第二类企业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垄断程度高的企业采用高的收缴比例,以平衡差距。其次,适当的取消政府的保护机制,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原先的垄断机制,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制度,加强对经营者的管理与监督,消除职务消费的乱象。

[1]赵海艳.企业财务风险防范[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石海英.新常态下促进市级国有企业发展举措[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2).

[3]周妍博.运用财务比率分析公司的流动资产营运能力[j].现代商业,2015.(21).

[4]柏宇.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j].消费导刊,2015.(1).

[5]张彩红.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j].科技展望,2015.(25).

[6]魏洪然.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5.(13).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十

论文摘要:零售企业有追求规模扩张的内在冲动。许多零售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以期获得规模效应。然而,许多随着规模的扩张,许多零售企业陷入了困境。本文分析了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模式和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的措施。

企业规模扩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平均单位产出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零售企业有追求规模扩张的内在冲动。许多零售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极尽所能地在各大中城市零售市场上开展“圈地运动”,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以期获得规模效应(李陈华、文启湘,)。规模扩张成为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旋律(方惠、乞建勋,)。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1.36万亿元,与的2342.36亿元销售规模相比,增长了5.8倍,同比增长了13.5%。门店总数达到13.7万个,同比增长18.9%。“连锁100强”总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1%。从根本上讲,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最小成本的追求,并以资本增值为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以效益来达到规模,而并非以规模来实现效益,从而实现效益—规模—效益的良性循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量企业在快速扩张后很快就陷入困境并倒闭。如:郑州亚细亚,北京的红苹果点点利商贸集团等等。这些企业都曾经辉煌一时,但也都在短期内便由巅峰跌入谷底。虽然各自失败的原因有多种,但这些企业都经历了这样一个相似的过程:经营成功——疯狂扩张——轰然倒下。这些零售企业在规模扩张中盛极而衰,这似乎在提醒我们,企业的规模扩张是有相当大的风险的。

1、直营式扩张模式。

零售企业利用自有资金,通过构建新的零售业分公司或子公司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就叫直营式扩张模式。在直营式扩张模式下,本企业对新店拥有绝对的资金、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权。直营式扩张需要较多建设资金,周期相对较长。

2、入股式扩张模式。

本零售企业与其他企业通过资金或资产入股方式来组建新的股份制式零售企业,最终实现经营规模扩张。入股成员由两方或两方以上组成,入股者可以是零售企业,也可以是非零售企业,入股方式既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不动产,甚至是其他有效资产。实践表明,入股式扩张所需资金较少,组建周期较短,规模扩张的速度较快,经营规模可以较大,业态可以更加复杂。

3、并购式扩张模式。

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来实现规模化战略扩张。并购式扩张模式又可进一步分为合并式扩张和收购式扩张,合并式扩张模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售企业通过资产合并和重组来建立新的零售企业,收购式扩张是指某一零售企业通过付出一定货币资本(或其他代价)来获得对另一零售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控制权,从根本上“剥夺”被收购零售企业的法人资格,进而达到战略扩张之目的。

4、联盟式扩张模式。

相同或相近的不同零售企业之间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共同结成某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如采购联盟、价格联盟、服务联盟、促销联盟等,一般以采购联盟较为常见。各零售企业结成联盟后,每个企业都可以从联盟中获得其自身单个企业不可能得到的联盟利益或联盟优势。在战略联盟内部,由于每个零售企业都遵循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促销互动,风险共担这一“游戏规则”,因此,每个企业也就具备了进一步实现战略扩张的基础和条件,在联盟支持下,零售企业的扩张速度就大大加快,实力也极大增强。

5、特许加盟式扩张模式。

特许加盟是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契约,特许人向受许人提供一种独特的商业经营特许权,并给予人员训练、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商品采购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受许人向特许人支付相应的费用。特许经营是特许方拓展业务、销售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双赢的商业模式,它使特许经营人能够最充分地组合、利用自身的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吸纳广泛的社会资源,受许人则降低了创业风险和时间、资金等创业成本。因此,特许加盟是21世纪开店创业的新趋势、新潮流,也是零售企业快速扩张的有效模式,是推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力。

1、企业扩张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

首先,企业扩张会造成内部不经济。从技术角度来看,大规模生产确实能降低生产成本。例如,物流配送设备,以及店铺和信息管理系统等运营设施具有不可分割性,它们所形成的巨额成本需要巨大的销售规模分摊,有助于提高净利润水平。但是,人们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所谓“事务成本”,即用于沟通信息、协调和做出决策的成本。事务成本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递增。例如,因规模过大而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内部通讯联系费用和沟通成本增加、在购销方面需要增设机构等等。随着规模的大幅度扩张,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过、甚至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规模越大,管理工作越复杂,因而对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越高。管理者如果仍然沿袭过去的习惯做法,那么就很可能陷入麻烦之中。零售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虽然从资产规模上看,企业规模确实迅速扩大了,但从经营状况看,被收购企业可能会拖企业后腿,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导致成本大幅上升、赢利水平下降。而许多企业领导人在实施并购计划时往往没有意识到,所谓“低成本扩张”实际上将要耗费企业大量资源。企业在资金、人才、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致使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限的资源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其次,行业内大量企业的快速扩张会导致外部规模不经济。零售企业通过扩张以追求规模效益,最终却会导致外部规模不经济。行业内大量企业迅速扩张使得整个行业供给规模过大,乃至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在我国家电零售市场,各家电连锁零售巨头的运营运效率不断下降,其背后反映的情况是国内连锁家电商经营同质化严重,门店扎堆,竞争异常激烈。同一城市家电门店数量超过合理水平,连锁家电行业存在过度竞争的状况是一个事实。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系统思维,在考虑问题时片面地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做决策,忽视了竞争对手的反应。如果只有自己一家企业扩张,那无疑可以凭借规模经济加强竞争优势。但当对手纷纷效仿时,过度扩张的结果是谁都得不到好处。

2、过度扩张造成的企业自有的`竞争力消亡的风险。

“从面包到导弹”的扩张发展是20世纪经济界的主流观点,“东方不亮西方亮”,希望容纳百业,保证公司发展的平稳性。许多的零售企业通过设立网点,扩大经营范围,形成了庞大的销售体系,纵向垂直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系统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经济活动呈现的越来越明显的非线性特征。由于公司作战战线太长,精力过于分散,难以应付来自多头的对手竞争,反使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1993年,郑州亚细亚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多家连锁店,这种扩张速度追求的是规模数量的膨胀,而不管规模质量的提高,最终使亚细亚吞下了失败的苦果。北京城市之光、天津永昌、福州华榕等均因盲目扩张相继吞下了失败的苦果。公司规模过大产生了“大企业通病”,这就是企业规模扩张风险。

认为零售企业扩张的核心是分店数量的扩张。在企业的单店规模扩张和分店扩张两种类型中,后者比前者在连锁规模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因为连锁分店有效地解决了其服务半径的限制,它通过分店数量的增加,像撒黄豆一样把门店分布到所有想要达到的角落,深入到广泛的消费者群中去,避开购物者的交通限制,使其服务半径可以神奇地扩大。而单店扩张存在很大的极限性,在消费者群分散的情况下更是这样。因为每个单店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半径,在这个半径中,消费者的数量是有限的,总体购买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不顾这种外部约束条件,一味追求扩大经营面积,提高商店的装修档次,企图以此来吸引现实不存在的购买力,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结果。

4、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产生的风险。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方式是连锁经营,实现各业态的柔性集聚,通过自由连锁或特许经营扩张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大多数零售企业在实行连锁经营,增加店铺数量的同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这也是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扩张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据调查,在现有连锁经营企业中,店铺数量在10个以下的占一半以上,按国际惯例这不能称其为标准的连锁企业。同时,有很多连锁企业不注重建立配送中心,商品进货成本高,流转不畅,资金周转困难,看似连锁,实际上仍是单体点分散经营的方式,据统计,目前连锁业的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率远未达到规定标准,多数企业的集中配送率仅达到30%。大型连锁超市的年均商品周转次数为10次,也低于百强超市企业的年商品周转13.9次的平均水平,说明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大,谈判议价能力提高,但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并没有与规模发展同步,与连锁经营模式的核心优势不一致。连锁的核心在于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核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产获利能力,配送的不规范使连锁经营模式的成本优势难以发挥出来。据调查显示:我国零售企业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有70%~80%的企业遇到了物流配送的瓶颈,因而规模扩张陷入困境。

我国绝大多数的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都是依靠外生增长,通过门店数量的增长和经营面积的增大来扩大规模。大多数新建、扩建的项目主要靠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的负担很重,加上投人大、工期长,建筑成本不断上升,加之企业盈利能力有限,资金周转率低,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从而形成对外融资的依赖。所以导致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债务压力越来越大,经营风险不断增强。

1、辩证看待规模扩张。

规模并非评判一个企业优劣的唯一标准。企业规模大小只是外在形态,企业强弱才是企业有效规模的重要内涵,才是决定规模究竟是否“适度”的关键,从根本上讲,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最小成本的追求,并以资本增值为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以效益来达到规模,而并非以规模来实现效益,从而实现效益—规模—效益的良性循环。否则单以企业资产数量规模计,只要能够纠集到足够数量的企业成立一个大集团,这样的规模扩张只是一种单纯资本堆砌罢了,并未形成一个中心的整体目标,看似规模庞大,整体豪华,实则“绣花枕头”,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应该改变盲目的规模扩张现象。目前,我国零售业已进人微利时代,零售企业要在低利状态下寻求生存,必须在降低成本和经营费用上下苦功。零售企业在实行规模扩张时,应发挥资金、设备、信息、销售网络等经营要素的整体优势,在统一进货上降低进价,通过统一配送,提高运营的效率,降低运营的成本,做到开店速度增长与销售额增长同步,销售额增长与效益增加同步,分店数量增加、人员增加和人均销售额、平均营业面积销售额增加同步,真正实现规模经济。

2、零售企业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是决定企业能否取得规模扩张所必须的成本优势的关键,是我国零售企业从外延式粗放型扩张向内涵式精细型发展的关键。换言之,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要想降低经营的风险,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应从观念更新、制度健全、手段创新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提高员工的理论和业务素质,树立现代营销、全面质量管理和经济效益等观念,建立完善与竞争相适应的内部财务、人事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制度。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

根据各国企业的发展经验,仅仅依靠企业的内源式融资、依靠自身的内部积累远远不够,而通过发行股票并公开上市交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是扩大融资渠道及实现快速增长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公司通过上市,可以大大强化融资能力,聚集大量的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促进生产集中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企业的发展筹集必要的资金,为开发国内外新市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上市,可以增强公司自有资本的积累能力,可以保证公司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健康的财务结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股份制是典型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通过企业上市,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吸引稳定人才,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齐心协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在连锁扩张中,零售企业应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优势和品牌,创新赢利模式和运作模式,实现整体扩张,复制、避免单体店孤立作战,而是形成直营+特许+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立体作战,降低运作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陈华,文启湘.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j].财贸经济,2004,2.

5杭建平王建梅.企业高速扩张的风险与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3月。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十一

企业财务与其经营中的资金筹集、资金使用等工作有着重要的联系,还会影响到企业进行的其他重大决策及经济活动,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更加复杂,运营模式也更加多样化,财务风险的存在就不足为奇了,企业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管理,提出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促进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可以获得更加顺利的发展。

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有狭义与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指的是资金风险,广义的则是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层面分析,有筹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等内容。通常企业所探讨的财务风险是广义的。也就是指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在开展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具体的财务收益因为受内外部环境及其他难以预计、控制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偏离预期收益的状况,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容易遭受经济损失。

1.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财务信息的局限性。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也是让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主要的一个外部因素。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制、气候等多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企业身处的宏观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一个因素出现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反应就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宏观环境因为具备这种多变性的特点,它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很容易产生财务风险。另外,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的职业判断环节,财务管理中进行参照的信息并不能完全的实现对称。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工作时,通常都要用到职业判断,这种判断实质上就有很大的主观性。在财务管理中如果选择了不同的政策或者对市场运作做出了不同的判断等,最终都会使得管理结果存在差异,其呈现的财务信息并不能对事实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这种不准确也会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2.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中自有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利用财务杠杆的概念,通过合理的举债比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赚取超额利润。但是,一些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发展目标,对负债进行了盲目的扩大,使自身的资产负债率太高,这样使得企业进行发行债券与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增加了很多,还使得企业经营中的定期支出利息等固定费用发生了急剧的升高,当企业通过自己的资金获得的收益不能再弥补借款利息的支出金额时,企业的财务状况就容易发生急剧的恶化;相反,一些企业也会因为太过保守,过分依赖自有资金,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低,阻碍了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也使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

3.企业财务决策及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现阶段我国企业经营中一般都会存在决策机制不完善的情况,在企业进行关乎自身生存发展的重大财务决策工作中,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因为对风险的认识不充分,在管理过程中就会更多的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进行主观判断,不进行前期的深入调查分析,也就是说在掌握的信息不充分的状况下就对企业收益的预期与风险进行评估,会出现考虑不周全的问题,最终的决策结果也容易偏离实际的预期。企业决策者在风险偏好方面也各不相同,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就容易出现决策失败的情况,这样对企业的投资收益及偿债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并且还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此外,有一部分企业存在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的情况,有的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有的则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机构不能发挥实际作用,企业内部设置的关键岗位也没有设立有效的监督制度,不相容岗位之间没有制约,这些情况都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性。企业如果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那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就不能被及时的控制,进而企业经营中资金、资产的安全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1.完善信息系统,提高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完善的信息系统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有效的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动态,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全程的监督与控制,完善信息系统是财务内部控制中最基本的工作。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让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人员更加准确的去对企业的财务及经营信息、数据等进行收集,及时的达到与相关管理环节的沟通、传递与调节,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甚至是企业整体的管理工作都能够获得稳定有序的开展。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到位效果如何,与自身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存在密切的关系,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者既需要具备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还应该熟悉一些必要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操作知识,了解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发展中其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者属于综合性的人才范畴,需要具备高素质及综合的处理事物的能力。企业需要更加重视对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财务风险意识,认识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进行技术知识的更新。只有具备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团队,才能对企业内部财务实行有效的管控,才能把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不断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企业预算控制,形成奖励机制及审计机构。预算控制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最有效的方式,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制定相应的预算制度,让企业的预算可以真正的落到实处,对财务预算做到动态管理。另外,在企业财务预算不断完善的同时,还需要对企业的资金管理进行重视,使得企业资金的整体利用率可以得到提升,也使得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真正的发挥效果,防止企业在财务资金利用方面产生损失,用最为直接的方式去降低企业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只有形成独立的奖励机制与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责权分明,奖惩公正,才能充分的调动财务内控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的衡量规范,让企业的财务内控工作可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减少工作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避免出现财务管理上的疏漏问题,使得企业防范财务风险发生的相关工作可以发挥实效。

3.建立科学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形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财务内控中进行系统的持续修正与调节,促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逐渐的趋于完善。科学、严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则能够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中,用首先制度内有组织、有步骤的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完整的收集、采编与整理,为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方案设计及生产方案的评议等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理论依据,可以避免企业决策出现盲目与无效的问题,实现财务风险的显著降低。另外,企业实行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确保自身的上层决策效率的提高,在相应制度的监督与约束之下,可以达到管理的责权明确,避免出现决策混乱的问题。并且,企业财务工作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也都有了很大的保障,比如内部的牵制制度,资金处理等。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之下,企业在经营中出现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不能回避这些风险,而是需要积极的去面对,并且增强对经济风险的重视,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控制措施,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规避,减少财务风险造成的企业经营中的损失,实现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十二

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银行贷款规模的紧缩,建筑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迅速增加,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本文对现阶段建筑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旨在提高建筑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财务风险,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打好坚实基础。

财务风险;成本控制;全面预算

在建筑行业泡沫逐渐破裂的现阶段,原有的粗放财务管理模式将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增加,全面预算管理不力,成本费用严重超支,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了建筑企业做大做强。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合理控制财务风险理应成为建筑企业的首要问题。

(一)财务风险意识不足

我国建筑企业普遍存在财务风险意识不足的情况,国内建筑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领域实践操作水平较差,主要以财务会计核算为主要活动内容,财务风险控制不当。当银行贷款规模紧缩时,建筑企业所承担的融资、资金利用效率风险将会加大,制约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部分中小型建筑企业因财务困境面临或者已经破产。为提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势在必行。

(二)全面预算机制缺失

现阶段建筑企业的预算模式主要集中在融资、成本和费用控制等基础工作的开展。而目前,建筑企业特别是许多中小建筑企业并没有搭建全面预算机制,在建筑项目开始前仅对主要部分进行成本预算。而在运营过程中,与预算的对比分析与调整工作相对缺失,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对于建筑过程中不可抗力因素所产生的成本变更工作预计不足,这将造成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迅速积累和不断增加,影响建筑企业的资金链健康运转,可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弥补因预算缺失而导致的损失。预算机制缺失或不足无法通过合理的市场分析来估算项目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贷款规模难以控制

(1)贷款规模迅速增长,企业承担的债务负担逐渐加重,在建筑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盈利能力降低的现阶段,建筑行业沉重的债务负担将影响企业的经营运转。

(2)短期债务比例迅速上升,出于信贷风险角度考虑,金融机构缩减了长期贷款规模,建筑企业短期债务规模扩大造成企业短期内需准备额外的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对现金流的要求提高,建筑企业财务风险迅速加剧。

(四)成本费用控制不到位

建筑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近年来,建筑企业对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成本控制水平有所提高,但对于动态成本、边际成本的关注程度仍不足,成本费用的控制范围相对比较狭窄,无法覆盖整个建筑企业的运营范围,这将造成费用控制的工作重心出现偏移,计划外成本增长。在建筑企业部分工作环节中,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成本浪费等情况。基层工作人员成本控制意识相对较差,造成建筑企业整体成本费用控制不当,影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财务风险也有所加大。

(一)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1)管理层应该形成至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模式,强调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运营的重要性,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氛围,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为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

(2)建筑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财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查找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与财务工作存在的不足,配合审计部门降低企业财务工作的失误,合理规避风险,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管理层负责,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同时要求各个部门配合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

(3)应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邀请专家来到企业对财务乃至其他相关部门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培训,增强财务相关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二)合理确定贷款规模

(1)关于总体贷款规模的控制。建筑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充足的资金对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是必不可少的,但企业所面临的债务风险也随之提高,这要求建筑企业结合预期发展情况与建筑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制定全面的贷款规模计划。当贷款规模超出预期后,管理层应迅速分析原因,在合理范围内增加贷款规模,保证公司的偿债能力能够满足贷款的本息需求。

(2)建筑企业应制定合理的长短期债务比例。虽然短期债务相较于长期债务申请条件相对宽松,但是短期债务规模过高,将造成企业财务短期偿债压力增加,所以建筑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现金流运行情况与公司的偿债能力,合理制定长短期债务比例,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适度缩减短期债务比例,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或提高长期债务比例,缓解短期财务压力,降低财务风险。

(三)完善全面预算模式

建筑企业要完善全面预算模式,需要管理层转变对预算的认知模式。建筑企业全面预算工作应该落实到整个企业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将预算的执行权责归结到各个部门,当出现因工作失误而超出预算的情况则迅速归结责任,进行相关处理工作,提高整个建筑企业对于全面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预算能够落实到建筑行业的各个环节。企业应通过实际发生成本与预算报表的对比,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相对完善的预算计划来规范企业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资金收支情况。

(四)加强成本费用管控

(1)建筑企业要提高对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动态成本作为建筑企业施工项目与运营过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一定不可预见性,控制工作的开展在初期将会面临一些问题。这需要建筑企业不断提高动态成本核算效率与重视程度,对于成本费用控制效果较好的部门予以经济奖励,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成本费用管控水平。

(2)建筑企业应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选择能够重复利用的工具,同时应该达到建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对于铺张浪费行为予以严厉处罚,成本费用管控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管理层持续关注,以降低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财务风险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需要管理层与整个企业协同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提高财务风险意识,以完善的财务管理手段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不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宋斌.建筑设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

[2]张敏.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财务风险因素与规避措施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0).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论文(通用13篇)篇十三

摘要: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运作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与经济利益相关的问题也大量地显露出来,各类经济风险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将产生严重后果,这将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此,文章对我国企业经济风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相关理论、实践等从负债风险、资产风险及人力资本投入风险等方面对我国企业经济风险进行探索,深入分析已产生的显性风险与潜在的隐性风险,最终提出推动我国企业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相关措施,为维护企业经济利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风险无处不在”作为至理名言,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得到了验证,如工程项目、企业运营、金融市场等。在企业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合理运用能够对企业经济利益进行有效保护,但在市场化发展程度逐步完善的趋势下,因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大量经济风险存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化管理意识不足、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监督体制不健全等,特别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经济风险预先防范及事后化解有效机制。为有效提升企业经济风险管理水平,本文从我国企业经济风险现状出发,对经济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负债风险。负债风险是指因改变资金供需现状、各类宏观经济环境及微观条件等因素,因负债原因给企业发展运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站在“财务杠杆效应”角度分析,收益与风险属于共生状态,增加财务杠杆系数,于息税前利润率而言,主权资本收益率弹性则呈现加大特征,如降低息税前利润率,则主权资本利润将呈现出大幅度降低现象,此时风险也会随之大大增加。因负债经营使得负债承担的经营风险向权益资本转移,这也是财务风险存在本质性原因,如企业经济发展状况不佳,因固定额度存有利息负担,在降低企业资本收益的情况,也会大幅度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使得企业无力偿付债务风险、增加企业再筹资风险,同时降低企业自有资金利用率。

2、投资风险。投资主体的完全理性是实现企业帕累托最优投资效益的主要条件。当投资主体对投资项目选择范围完全了解,且对未来将产生的各类可能性及结果或结果概率分布全面了解,则投资主体就能够在单一的效用函数内综合全部信息,进而达到投资安排最优化。但现实生活中,人具有有限的理性,这就意味着投资主体不能对今后投资可能产生的结果充分了解,此时企业投资必定存有风险性。同时,因市场失灵、信息不畅的问题的出现,在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无法将真实有效的信息提供给投资企业,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人往往会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投资执行。

改革在大量企业人事管理中得以应用,但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并没有完善、落实试用期制度、聘期内管理等内容,灵活的“能进能出”用人机制极为缺乏,甚至出现“制度失灵”的问题。4、资产风险。现行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是账实不符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如建筑工程行业,在工程竣工后无法按期使用,致使在“固定资产移交清册”内无法进行基建财务的准确填写。在资产减少时,不能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账等;在增产增多时,不能将增多资产合理计入公司账目等。

1、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风险预警管理就是指经济单位能够有效预测、识别、评估及分析可能存有的风险,且在此前提下进行风险的有效处理,以成本最低化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式。企业风险预警管理具有超前性特点,对风险提前防范极为重视,能够将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在风险产生前企业需通过预警管理措施把风险防范控制的重点从化解转移到防范。为确保能够提前防范风险,企业必须对风险预警机制加以完善,以此筛选、分析与评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经济风险,并确保判断的准确性,及时做好风险预测与识别工作,在萌芽状态即将其彻底消除。

2、实现全面预算,控制经济风险产生。经营活动预算、投资活动预算、筹资活动预算等都为全面预算的主要内容。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围绕财务预算而开展的大量管理活动,如编制全面预算、执行全面预算等。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通过企业管理机制改革,可对其内部管理水平、竞争力进行全面提升,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全面预算管理可对企业各类资源进行全面协调,能够充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资源能力,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预算管理中,要求严格遵循分级管理规定,在预算申报、资金分配及项目执行等多个阶段对各个部门监管职责加以明确,且对各级经济责任制加以强化,养成为资金支出负责的管理态度,加大审核力度,并适时监控经济活动与资金运作状态。

3、确立最佳负债结构,建立财务预警机制。企业负债适度化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能够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动力,但负债呈现过度化则会加重企业负担,致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局面。为此,企业必须在安全合理范围内有效控制自身负债率,通过企业负债率的有效控制,才能实现企业经济风险有效防范及化解,才能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负债结构加以优化,合理确定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减少筹资成本,对债务结构与投资方向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负债效益最佳化。

4、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限责任原则、多元投资原则、内在动力原则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则。在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企业需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施,将发展所需的'资金、各类人才及新型管理理念等充分引入,为企业发展竞争力提升提供可靠保障。同时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以完善,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等建立与健全,加大激励措施应用力度,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各负其责、运转协调、均衡制约、灵活运转。

5、运用现代技术,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比,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存有严重滞后性,为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在资产管理中必须通过互联网技术,达到网络化管理的目的,做到各部门有效监管,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应与管理需求相结合,对符合企业网应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加大开发力度,完善审核功能,如固定资产所有内容、财务体系、职能部门等,达到多部门对一项业务有效监管的目的。以此实现资产动态管理,确保任何时间相关部门都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与反馈,进而对企业管理效率、工作质量最大限度提升。

6、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作为一项战略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项风险投资,在设计企业人事人才制度中,要求必须做到收益提升、风险减少、矛盾化解。特别是在制度设计环节应进行“风险共担”机制的合理化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各类风险产生的有效防范。同时,必须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进行灵活用人制度的建立。如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才流动合理有序,对人才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提升。且建立完善的试用期制度,充分发挥试用期制度的优势,进行淘汰标准的科学设置,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招聘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激化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潜在经济风险,促使潜在危机逐步向现实危机转化,这对企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为此,在新经济发展环境中,企业必须以风险理论为前提,对其内部控制体系加以完善,进行各类危机的有效防范及化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

[2]王海东、金融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

[3]薛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

[4]李平,徐登峰、独资还是合资―――我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5)。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三年级家长会家长陪伴孩子发言稿大全(13篇)

    家长会不仅可以促进家校合作,还有助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互相支持,共同探讨子女教育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接下来是一些解决家长会中问题和困惑的建议和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启

    网站编辑年度工作总结(精选22篇)

    工作总结是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关键步骤,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发现潜在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奇迹男孩个人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心得体会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奇迹男孩,原名奥吉

    民政扶贫补助申请书(通用18篇)

    写更多申请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过程,通过反复修改和改进,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写作水平。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几个成功申请者的范文,它们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英语专业大学生实习总结大全(20篇)

    通过写实习总结,我们可以对实习单位的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评价,为他们提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下面是一些实习总结的范文,可以作为参考,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实习总结。

    请相信诚信的力量(优质13篇)

    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构建信任的基石,没有诚信就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和寓言,希望能够启发我们的内心和行动。

    网站维护工程师求职个人简历大全(21篇)

    编写个人简历需要真实客观,不能夸大自己的能力和经历。如果你对个人简历的写作方法感到困惑,可以查看下面这些优秀范文,并从中找到启示。。简历编号:更新日期:无照片。

    论文结束语致谢模版(精选18篇)

    对于那些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以一种坚定的态度表示感谢,我们无法忘记他们的好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致谢文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在xx大学度过

    一次劳动拔草(精选18篇)

    劳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能带来物质上的收获,也能让人们在过程中获得成长和锻炼。然而,在劳动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就需要我们拔草。拔草并不是放弃

    中班安全月总结(模板16篇)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优秀文章的结构、论点、论证和语言运用等特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安全是幼儿园教育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