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模板11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文锋最新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模板11篇)

即兴是指在没有预先准备的情况下立即行动或表演的能力,它要求我们迅速的反应和灵活的思维。即兴表演需要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最优秀的表现。下面是一些即兴创作的独特作品,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感受。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一

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第9期

摘要: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及近几年的教研思考,从发现视角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发现视角主要包括:一发现学情,充分了解学情;二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关键词:发现学情语文的家

(一)

纵观当下语文教学,不重视学情的老师不占少数。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预设(这种预设多半是教师的一种假想),确定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本质上是假定教学:假定学生需要什么,我便教学生什么。有的教师只关注部分学生的学情而忽略另一部分(通常是基础不好者)学生的学情。怀特海说:“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13.)这种“差异化”其实就是学情,毫不夸张地说,课堂上排除学情,那就是在毁灭教学。

王世伟认为起码有十个方面“(1)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2)学习兴趣。(3)学习需要。(4)学习方法。(5)学习习惯。(6)学习态度。(7)学习环境。(8)学生情绪以及自我状态。(9)学生文化。(10)学生生活。”(王世伟.课程调适论纲[j].教师教育研究,2012(03).)其中“学习需要”是核心要素,其他方面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需要。

概言之,学情就是对学生学习有影响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学生情绪以及自我状态、学生文化、学生生活等信息。

实践证明:教学,是基于学情起点的教学,而不是罔顾学情,双眼只盯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教学;好的教学,无疑都是因材施教的教学,需要老师选择适当、适度的方法教育不同的个体,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人的发展。

厘清了学情的内涵与外延,那么如何做学情分析呢?

陈隆升把学情分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教学设计,即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依据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教学实施,即组织学习活动,关注学习状态;三是课堂评估,即对学习结果评估,并依据评估情况调整计划;如此循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当遇到学生“读不懂”的需要时,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使学生“读懂课文”;当遇到“不喜欢”的需要时,教师的教学重心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鉴赏课文”,体会课文的妙处。”(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16.)

如果从教学的设计、教学的实施、教学的结果来分析学情,教师不能仅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学情(多指学生情绪以及自我状态),还得在课外依靠问卷调查、家访、个别交流、课后观察等形式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如此方可更精准了解学情,更利于组织教学。

不难看出,只有了解学生的学,才有教师的教;真正好的教学是需要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去的,只有先做调查者、跟学生做朋友,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以倾听、对话等方式跟学生多方位交流,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同时也发现:教学中个别指导,小组合作何其重要。在班级授课中,依据学情,要留给学生充分阅读、思考以及展示的时间,根据学生课堂的状态进行点拨、引导;佐藤学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佐藤学.教学的挑战:宁静的革命静悄悄[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4.)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借助学生与学生相互了解的特点可有效地规避老师对学情不太了解的阙漏。不过再次强调:对学情的全面了解,功夫在课外。

比如,我曾经执教的班级,喜欢读书,常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训练,学生养成了默读、快速阅读习惯,并且对古诗词有一定爱好,了解了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法。笔者针对班级特点,开展了“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语文主题阅读”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实际学情就某个主题进行深入、广泛阅读的一种学习方式。于漪老师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博览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博览是应用。一定要让学生‘嗜书’,不‘嗜’必然知识浅薄,视野狭窄。学生嗜书的感情不是天生的,靠引导,靠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嗜好,就等于帮他们找到源远流长的知识的泉眼。并且让学生在人类、社会、生命的层面上来学习语文。”(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5.)主题阅读就是要学生博览奠基,唤起他们追寻真、善、美的情怀,最终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笔者在执教宋词单元时,针对单元主题,专门指定阅读书目,确定了这样的主题阅读:“大江东去苏东坡”“金戈铁马辛弃疾”“梧桐夜雨李清照”“白衣卿相柳三变”。通过作者传记、经典诗词的阅读,采取圈点批注式方法,学生对古典诗词阅读有了质的提升,同时唤起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在学生圈点批注时,由于个体差别,必须采取面批面授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阅读提质。这样的课堂,已经超越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式的教学,而是根据实情,老师作为发现者,采取自由阅读、个别指点、集中解答等发现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笔者现在在一农村学校支教当第一校长,由于学生留守儿童居多,在家无法得到家长辅导,我跟语文老师根据实际学情制定了学校小学低年级教学基本要求:课堂上留足时间给孩子背课文;规定识记的汉字,默写当堂过关;适当进行朗读训练,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当其他学生的老师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后来,渐渐发现这样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孩子们,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各学校存在差异,同学校不同班级情况也千差万别,老师首先要熟悉、了解学生,然后再去探寻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当下流行的群文阅读,如果在偏远的山村学校推广是不合宜的;被大家推崇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若在落后的学校推行,也是不切实际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教学亦然。

发现学情,不仅考验老师的体察力、甄别力与思考力,也在促进老师相关专业力的发展;发现学情,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站在哲学高度:善于把“事情看清楚”(消除观察认识的盲点),要能够把“问题想透彻”(强调追究未明之处),学会“把道理讲明白”(能够在对话中贯彻思想)。(李德顺.走进哲学——练就发现的眼睛[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总之,老师首先要学会发现,做一位学情发现者、关注者、研究者,然而教之。

(二)

以上所述,针对于学情而言;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还跟“语文是什么”的认识有关。

何谓语文呢?

王尚文说:“‘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课程,从独立设科至今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语文是什么’之所以仍成为问题,并且是一个‘大成问题的问题’,并非由于它没有答案;恰恰相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1.)每个老师对语文的理解差异自然会出现语文课堂的差异。换言之,对语文有怎样的理解就有怎样的语文课堂。比方说当前的语文界涌现出来各种教学流派: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孙双金的情智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程少堂的语文味,董一菲、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赵谦翔的绿色语文,熊芳芳的生命语文(我也曾提出过“语文的生命观”,践行生命的语文课堂)等等,他们的课堂着上强烈的个人色彩,这样的色彩其实也是对语文理解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讲,由于理解的不一样,语文教学才如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不得不指出,由于理解的偏差,导致语文教学陷于一种模糊不清、任意盲目、耕了他人田荒了自家地的尴尬境地。

我们在此不对“语文”下一定义,但根据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特点,不难发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乃语文本体内容。不管当下对语文的理解有何不同,但坚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条底线不能动摇,老师应教学生抓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根缰绳,发现语文的“家”: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细细品读歌德这句话,笔者非常赞同王崧舟的观点:

“内容”——“人人看得见”,不稀奇;“涵义”——“有心人得之”,范围在缩小;而“形式”呢?“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什么原因看不见?因为你缺乏一双“语文的眼睛”,“语文”在你面前就不成其为“语文”,它只是“内容”。在这里,我是从第三边界的角度理解语文的,显然,这里的语文就是指语言文字的形式。(王崧舟,语文的事儿/jiaoshi/201108/)

“作家至少知道,语言是他们无法挣脱的镣铐,没有语言符号的文学是不存在的。”(南帆.文学的维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言语形式是文本的载体,“几乎每个词都有自己特殊的情调,言语的语气、语调更是十分具体极端个性化的”(王尚文.语感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我们以为从言语形式入手,从篇章结构的布局着眼,让学生有所发现,语文教学是有路可循的。王尚文说:“关注语文品质,品味作品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也就是弄懂其字法、句法、章法。字、句、章相关相连,字法、句法是基础,但也离不开章法,而章法也要靠字句体现出来。”(王尚文.“语文品质”笔记[j].中学语文教学,(01).)语文教学即要从字法、句法、章法入手等言语形式入手,引导学生有所发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其一,要发现“思路”背后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照作者思路去理解文本,会帮助老师规避漫无目的地学。故而叶圣陶先生一直强调“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00.)。思路不清,学生自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学。

比如教《六国论》,教师一般这样教:

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再从文中找出分论点,最后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两个分论点的。

这样的教学虽清晰,但学生的思维是平面化、片段化、零散式的,原因在于执教者虽然划清了文本思路,但误把理清思路等同于划分段落。

张健翼曾指出,“真正的阅读是在复原、理清作者的思想路线的同时,又在形成自己的思想路线,亦即要用自己的脑子读书。文章要有‘文理’,但我们偏偏不讲文理,不引导学生感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脉络,而专门去做机械划一的分段工作”(王鹏伟.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1.)。《六国论》教学案例并非个案,而是具有普遍性:只见思路,而不思考为何有这样的思路。事实上,为何有这样的思路才具有教学的意义。

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思路时,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思考的原因是什么即“思路”背后的“思路”。发现“思路”背后的“思路”,关键在于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六国论》教学,有效的做法不妨这样:首先让学生思考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成立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思考“难道所有的国家都赂秦了吗”;最后,思考作者是如何来论证的。这样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真正“动”起来,最终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唯有引导学生发现“思路”背后的“思路”,学生才会用自己的脑子读书,才能悟出谋篇布局的门道。

其二,发现“表达”背后的“表达”。文字是有生命的,它以自身独特的语调、节奏,充分、适切地实现着言语生命之情感和气韵;藉由文字,我们亦能洞悉作品主人公的灵魂,感受到审美情趣。文字以何种方式去表达,是老师着重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的。王尚文在《语文品质笔记》中举的一例颇有玩味:

打竹板,迈大步,/一来来到了十里铺。/十里铺,十里长,/有一道清清的小溪,/还有不少的柳树,/鸟儿歌唱花儿香。

打竹板,迈大步,/一来来到了十里铺。/十里铺,十里长,/清清的溪水柳成行,/鸟儿唱,花儿香,/真是一片好风光。

两组表达,孰优孰劣,毋庸多言。但细究原因,会发现:快板必须两行成为一对儿,句子挺拔,辙口结实,才能一气呵成。只能这样“表达”,而不能那样“表达”,它的背后便是:独特的表达形式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美感的形成。

王尚文特别强调,“遣词造句,就好比是营造一个字句的家,家中每一个成员虽然年龄有大小,辈分有高低,职业不相同,脾气不一样,对这个家的贡献也有差别,但都与这个家有一份亲情;缺了这份亲情,就找不到这个家了”(王尚文.“语文品质”笔记[j].中学语文教学,2017(07).)。

比如《孔雀东南飞》里有关刘兰芝语言描写的句子,里面的表达也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

为何唯独跟焦仲卿对话时,刘兰芝没有任何神态描写?——“刘兰芝为何在自己最爱的男人面前有这样令人寻思的表现?”这样的表达背后的真正意图又是什么?叶圣陶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1.)这种咬文嚼字的功夫其实要我们发现“表达”背后的“表达”:读出写作意图,读出情感倾向,读出审美趣味。

再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一段言辞,也是值得玩味的: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潘新和教授说:“每一篇文字都应该弥漫着蒸腾的血气和体温,都是个性生命基因的复制和重组,都打着人生经验、情感和感悟的印记。”(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975.)每一篇文字表达的语气、表达的韵律、表达的句式、表达的顺序,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文字浸染着生命与人文;语文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承担着各自的责任和使命。

课堂教学之目的,在于教学生发现语文的“家”,教学生读书的方法。但语文教育不能仅停留于此。王鹏伟认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无非是教学生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掌握读书方法”(王鹏伟.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版:10.),他从语文教育的全局角度指出读书才是语文教育的原点,可谓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在此,语文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学生学情,给学生开列书目,让学生发现好书,发现读书的快乐,从而享受读书的过程以及读书带来的精神改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发现的视角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是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低效的重要途径,即在发现学情的基础上,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教学生发现语文的“家”,教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从而感受语文审美,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语文教育务必依托学情,教学生发现好书,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掌握读书方法,在读书中提升人生品位。最后不得不强调,要想让学生有所发现,老师首先有所发现,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学生学的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二

"徜徉品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营造的情境中细细品味。例如,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联想、想象重现情境,以推敲品味的方法来感知它鲜活的表现力,理解它对形象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精彩的细节是以精确的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品味细节描写的语言不仅可以获得语言方面的审美感受,还可以深入地认识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这里的一个"敢"字就值得细细琢磨:小姑娘究竟是"敢"还是"不敢"?为什么她一整天都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来为自己暖和一下?为什么这时候居然"敢"了?再如"终于"用在这里极有分量。抽一根火柴本是毫不费力的事,为什么,那么艰难,要用上"终于"?还有,一根火柴热量很少,光亮很小,安徒生怎么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我们的心就能跟作者慢慢融合,就可以真切感受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

二、想象再现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揣摩诗中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行为、人物情感。入境索意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再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根据诗歌语言,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体悟诗歌未直接道出的人物神态、行动以及情感。如,在教学《小池》这首古诗时,可以这样问:"你能根据这首诗画一幅漂亮的画吗?"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可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想象再现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三、联想迁移法

联想迁移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作品中的人、景、物、事,联想到其他的人、景、物、事,来准确地把握意象,领悟诗歌情境。联想是指在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点(相关、相似、相反、因果等)展开联想,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重要抓手。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抓住联系点,启发学生联想。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一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

四、顺藤摸瓜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切实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自主的阅读鉴赏能力更为重要。好的阅读教学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解读一篇文章,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三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四川省美姑县大桥初级中学黄发祥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其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地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使教学获得成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一、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对课堂所提的问题,教师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质量和数量。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我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又如,教《故乡》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特殊人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二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样的提问设计只有通观全文才能作出全面的回答,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抓住契机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趣味性”问题,使学生急于去解决,形成思维训练。如,《死海不死》一课,开篇就可提问学生: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语文教学论文)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寻找时传祥》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时传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寻找?最后找到了吗?这样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思维,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提问的深度和难度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合理设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一般来说,应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设计问题,通过提问达到检测和复习的双重目的。课堂提问应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握设问的难度,问题太难学生无法找到解答问题的切入点,问题太简单无须动脑筋思考,将达不到激发思维、引起积极思考的目的。一般说来,一个提问如果班上半数的学生经过思索后能回答,其适当性便被接受。

四、创设开放性课堂,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五、问题设计要有创新性

“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汉字的象征性、表意性、灵活性给了语文以想象的空间,以创新的魅力。”语文学科的`这些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任。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些课文的艺术“空白点”,即作者略写或没有写到的内容,如果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创新,对作者没有写到的外貌、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充实,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进行补充,就能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以想象的激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假如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七、要给全体学生同等的回答问题机会

课堂教学中,回答问题的机会应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以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一个学期下来,全班每个同学答题的机会应大体相当。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参加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所提问题在难度上可以特别设计,让他们在积极思考的前提下,能够圆满回答问题,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平时沉默寡言、不太发言的学生应重点照顾,给予更多的答题机会,使其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四

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除了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这些基础性、前提性的因素外,还应该基于文本以及课文在教材中的作用予以考虑.下面以徐杰老师生物入侵者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作者:梁昌辉作者单位: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江苏,无锡,214433刊名:教育科学论坛英文刊名:educationscienceforum年,卷(期):”"(7)分类号:g633.33关键词: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五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六

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依据及策略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冈中初中邹志勤

历史,不仅记录着人类逝去的足迹,还孕育着未来。历史教学不仅能帮助人们记忆、认同和传承人类文明,同时担负着塑造新人类的历史使命。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努力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要达到以上目标,激发学生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尤为重要。

一、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依据及策略

1.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和方向,它对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选择起制约作用。因此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依据课程内容。历史教学的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艺术、人物、典章、制度等。这些内容也可归类为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规律等。历史教学必须依据不同的教学课程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素材。

依据学生特征。初中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因素。只有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双向互动的多元化,思维层次的渐进化。

依据课程类型。课程类型一般按照课程任务的不同可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等。教师应当依据不同的课程类型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如新授课通常要多选择一些视频,图片、图表、文字材料等比较直观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复习课一般多采用概括性强、简明易记的图示或图表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总结归纳联系和升华。

2.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基本策略

(1)选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的内容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兴趣则是知识的萌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他们才会去关注历史,深思历史,认真学习历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景,一个故事,一段视频,一句名言,一幅图片就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诱导他在这类问题上的思维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选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并加以3l导

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需要,设计一些有层次性有梯度性的问题,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以思考,从课本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相互交流,获得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选择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的教内容

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结合1861年改革的内容,从劳动力和资金两方面说明改革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的机会。

二、历史教材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实践和体会

下面以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选择以完成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历史教学任务。

1.教学内容综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内容,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19世纪初的这场战争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原有的力量平衡关系被打破,在欧洲大陆上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德国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等国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知道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了解凡尔登战役,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2.教学设计与阐释

本课开始,我通过一段视频《萨拉热窝事件》,提问: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在萨拉热窝街头遇刺身亡,大家知道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吗?由此导入本课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通过视频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何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有哪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大多数学生才能找到课本上相应的内容。

关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本课的难点,为此我选取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对比表》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帝国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状况表》两份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通过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直接原因是后起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不满足少得可怜的殖民地,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为化解难点,我从网上剪辑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经过》的视频,让学生详细了解两大集团的形成经过。为加深印象,我还下载了一幅一战前的欧洲地图,让学生在图上分别填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组成国的名称,了解其相应的地理位置。再结合《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表》,让学生认识两大集团的性质和形成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萨拉热窝事件和一战的爆发的经过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针对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一组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你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什么性质的事件?该事件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从这一事件中我们要吸取的历史教训是什么?“通过教师逐层深入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凡尔登战役作为本课重点,主要通过一位战地记者的日记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战争的战争的残酷性。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认识。一战留给人类的启示是本课的又一大难点。通过前面一些图片,图表的回放,让学生回忆,总结其中的启示。

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视频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供大量图片、图表、文字材料及设计相关问题,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七

[摘要]

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常用的“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一类思考模式称为“硬性”思考,往往具有静止的、直接的、肯定的、唯一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但我认为,身为师者,应同时教给他们创造性思考方式。这种思考具有发散性、动态性、灵活性,也称“软性”思考。经过教学实践,我越来越觉得这种思考模式,合理地运用到阅读教学课堂,能起到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软性”思考 阅读 教学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是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体验的关键环节。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软式”思考,进行“读思”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然后发表对文本比较深入的看法,可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另外,阅读教学中“思考”的程度也不要过分、过细。我们看到有些公开课中,老师一味强调“精思”,就一个细节反复研磨,甚至不惜东拉西扯地去发挥“微言大义”,这样的“思悟”,反而有可能把好端端的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

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应重在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教师来说,应重在教给学生创造性思考方式。那么怎样将“软性”思考这种模式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将“喻思”“推思”“变思”“反思”“异思”“疑思”合理、恰当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不但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费解处,思不明又查不到,怎么办?不妨向自己提出“……好比……”问题,去寻找与之类相类似的事物,以它打比方,做解释。这种喻思属于类比思维,是一种迂回性的思考。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都是靠喻思获得创意,取得发明硕果。以喻思理解难点,也会触类旁通,化生疏为熟悉。

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课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有独特的含义。”于是我顺水推舟,将《金色的鱼钩》的最后一句话与《金色的脚印》一起拿到课堂上:“‘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好比‘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金色的鱼钩’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好比‘金色的脚印’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教师这样的触类旁通,这样的化生疏为熟悉,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难点迎刃而解了。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八

新课改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开始越过瓶颈,向改革的纵深方向发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洗礼,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将受到教育新理念的冲击。它意味着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都将彻底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感悟程标准》,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践中,真正地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条路却很艰难漫长。下面仅就在教学中应如何深入地贯彻新课标的特点和精神从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了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

1、合作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这种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2、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它旨在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索问题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其实是人的与生俱有的本性,提倡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为了纠正目前中小学校重知识的传授,轻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等弊病。激励探究这种天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开放足够的空间,就是为了还原人的本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3、如何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课标中我们知道首先教师要真正地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主性的学习是合作和探究的基础,有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一定是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再次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教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最后还应尊重儿童的'的个体差异,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视角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要承认差异,不搞统一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反映了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放趋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过去的语文学习,往往与生活脱节,与生存的世界脱节,把语言文字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抽取出来、肢解,进行纯粹的学习,大搞文字游戏。走出封闭的象牙塔面向广阔的天地,在大自然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在山川河谷中陶冶性情,再也不见那高墙内四角的天空,这一种美好的学习应成为我们的追求。真正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对于语文的实践性,我觉得要抓住四点:一是语文实践的文化性,新课标不再提语言文字,而统称为语文,就是说明了语文本身的文化性;二是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探索和研究过程应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三是语文实践的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四是语文实践的开放性,沟通课内外、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各种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日常的家庭生活等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母语大环境里历练语文学习的本领。实践证明,大语文教育体系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会更加热爱我们的母语,这是对语文教育体系的整合,也是对语文教育体系的创新,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九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否快乐,是否有所收获,都是由我们教师来调控和掌握的,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课堂,快乐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开发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 丰富的 老师曾说过:“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直观演示、旁征博引、巧设悬念等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气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开课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提出了如“为什么是最后一头?其他战象呢?”“最后一头战象怎么了?”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

2、注重文章与课堂相互“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通过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话别的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时我用富有激情的导语、过渡语反复咏唱“亲人们深深呼唤‘再见了亲人 ’”这样一咏三叹的方式,将课文中所体现的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出来,而且将学生的感情也激发到了高潮,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似乎已成必然之势。但在由接触到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种教学手段很不适宜于语文课堂教学。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的思路走下去,不敢越雷池一步,致使学生难以打开思维(事实也是不准打开思维),只能仰着脖子看画面,竖起耳朵听答案,时间一长,什么思考、创新都没有了,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着、控制着,到现在的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不能不说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也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加入多媒体后,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

应该承认,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而现阶段评价教师的办法仅局限于教师的授课情况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如果教师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千篇一律,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将无从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应变能力、教学特色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处理的深度、广度、板书设计等都将被埋没。

在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下,语文课文已由教师肢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闪而过,学生完全缺乏思考、消化的余地,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记忆不牢。待到复习迎考,还得花很多时间重新学习,如果长时间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岂不是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去重复劳动?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怎么说也不值得推介。

当然,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其它学科中的巨大功用。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的缺憾确实是难以弥补的。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坚持使用多媒体,它带来的损失,绝非“东施效颦”一词可以了之。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议篇十一

一、认真抓好精心备课,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认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实行“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方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四)精心设计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作业练习,在“新”、“趣”、“实”上功夫。

二、认真抓好扎实训练,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

(一)识字教学。

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组织百字竞赛等。识用结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捕捉生活中的热点和亮点,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坚持求真、求诚、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

三、认真抓好自主学习,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凸现出“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从而用理论知识体系走向生活,生活中的新体验发现新知识,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人准则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一节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应该有以下特性:生活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教学方法多样性。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较之以往的语文改革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它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1)把预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先行尝试的活动

叶圣陶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在平时布置学生初读课文预习时,我把“读(读课文)、查(查字典知字音、义)、思(思考课后问题)、圈(圈画重点句)、问(提出不懂的问题)、找(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六字作为预习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我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朗读法:读是真正的预习,是搜索疑难、回答问题的前奏。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自学。因此,预习时,我总鼓励学生多读,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自读(有感情读、快读之分)、小组读、竞赛读、默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课前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小组讨论法:当组织学生课内预习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再小组共同预习、检查。如小组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提出难记的字说说记法,提出不懂的词语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整理出组内不懂的问题等。采取互相讨论的方法,切磋琢磨,互相联合,共同解决预习中的问题,这样对后进生也有帮助。

质疑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在学生预习中,让学生充分寻找有疑惑的地方,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对重点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2)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象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要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老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老师适时指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四、认真抓好让教学本质,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心灵的一泓清泉”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从人类生存的本能来说是工具,他让人在生活生产中交流;从人的最高需求来说是心灵的清泉,他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寄托。回归语文本色才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的源泉是生活。而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生活体现。从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生活中延伸发展。惟有用生活将教师学生课堂知识连为一体,语文方可闪烁他独特的光芒。

一、让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语文回归本色的首要条件。教材的编排既要符合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还要符合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文化特色。做到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阶段性安排。语文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国家教材与地方教材相结合,是形成特色语文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内容必须贴近生活。在教学中贯彻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坚决杜绝闭门造车式语文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选择制定教学计划,并随时听取学生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在教学中务实,在务实中求发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形式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去锤炼自己。尤其是利用两假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有相关的计划并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大舞台找到展示自己的平台,形成个性语文教学。

四、建立双轨制,彻底改革语文教学评估体制。即将学生社会实践成绩与文化理论考试成绩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更是对教师教学的鞭策。

五、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为有效教育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让教师在教学与教研中提升自己。真正体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育理念。

综上所述,语文有效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让我们形成共识,转换教学观念,为创造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创语文教学的美好未来。

相关范文推荐

    禁止践踏草坪的标语(汇总11篇)

    征文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机会,可以锻炼写作技巧和提高表达能力。如何撰写一篇精彩的征文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美动人的征文作品吧。禁止践踏草坪的标

    实验室质量管理计划书(大全5篇)

    大学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最合适的大学学习,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下面是一些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实验室质量管理计划书

    最新美丽的云南小学三年级日记(大全8篇)

    岗位职责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规划人力资源和人员配置。那么我们如何做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呢?以下是一些岗位职责范例,可以作为制定新岗位职责的参考。美丽的云南小学三年级日

    观察植物日记(模板8篇)

    环保标语是推动社会向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培养更多创新型环保标语的设计人才。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环保标语的表现力?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环保标语是如何鼓

    最新对女孩子说感动的话说(汇总8篇)

    在旅游过程中,导游词起着引导和解说的作用,它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景点的魅力。导游词的朗诵需要练习和磨合,通过多次演练和反复修改,提高表达的流畅性和自然度。以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名句默写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翻译(优秀8篇)

    诚信是践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诚信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下是关于诚信的几篇范文,供大家参考。梦游天姥吟留别的

    提倡植树节植树宣传标语(大全16篇)

    范文范本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修养。在写一篇范文范本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范文范

    最新六一儿童讲话稿(精选18篇)

    六一儿童讲话稿篇一早上好!“六一”国际儿童节又要来到了,这是少年儿童们自己的快乐节日!在这个阳光灿烂,姹紫嫣红的日子里,我代表新湖小学的全体教师提前向你们表示节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活动方案(模板8篇)

    通过积极采取整改措施,我们能够改变当前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好的年会总结范文应该具备宏观把握和细节展示的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份精选范文,希望

    2023年小学生自强自立自信演讲 自信自立自强演讲稿(实用8篇)

    导游词是旅游景点中用来介绍景点的一种口头或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景点的文化底蕴。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开场白范文,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