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 生活垃圾分类总结(通用6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影墨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 生活垃圾分类总结(通用6篇)

围绕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性总结,总结某一方面的成绩、经验。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篇一

20xx年2月11日,山师附小三年级三班蓝天雏鹰小队的环保志愿者来到贵和商厦旁的肯德基餐厅,向正在就餐的叔叔阿姨发放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调查问卷,共计发放60份问卷,收回60份问卷。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将垃圾分类放入垃圾箱习惯的调查:60%的人偶尔会将垃圾

分类后放入垃圾箱;37%的人一直有将垃圾分类后放入垃圾箱的习惯,只有3%的人没有将垃圾分类后放入垃圾箱的习惯。

2、垃圾最终回收到哪里的常识调查:63%的人略知,27%的人知道,10%的人不知道。

3、关于平常使用后的废电池处理方式的调查(多选题):有53%

的人将废电池扔进分类垃圾桶,26%的人交至废电池专门的回收处,10%的人收集起来卖给收垃圾的人,8%的人选择其他方式,只有3%的人选择了随便扔。

4、关于平时处理可回收垃圾的方式的调查(多选题):63%的

人收集起来卖给收垃圾的人倒入社区垃圾回收站,47%的人与其它垃圾混在一起倒入垃圾箱收集起来,20%由大楼管理委员会处理,7%选择其他。

5、关于垃圾回收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有哪些的调查(多选题):

70%的人认为公众环保意识淡薄;60%的人认为设施不完善;60%的人认为公众对垃圾分类回收了解甚少;47%的人认为宣传力度不够;33%的人认为职能部门规划不力;6%的人选择其他。

6、关于是否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的调查:47%的人

有时接受过;43%的人没有接受过;10%的人经常接受。

7.在列出的13项物品中选出认为是可回收物品的调查:能答对三

个以上的占73%;答对三个和三个以下的占27%。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知道垃圾分类的相关常识,并且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与习惯,但对垃圾分类更深入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应该加大对分类垃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比如设立宣传栏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使垃圾分类知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做为城市的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分类垃圾设施的建设,让分类垃圾更方便地找到他们自己的“家”。

数据统计都是孩子们做的,这份调查报告是笑妈写的,发在这里,方便参加活动的孩子看到最终的统计结果。希望到暑假,活动总结之类的东西就能由孩子胜任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篇二

5月22日至28日,是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主题是“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在环保理念不断融入城市生活的当下,垃圾分类成为时尚生活方式。张家口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如何?5月23日至26日,记者走访了部分社区、城管部门、垃圾回收企业、垃圾处理厂等,就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实地调查。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生活垃圾在城市垃圾产出中比重较大。生活垃圾一般经历投放、收运、处理三大环节,其有效回收利用,需居民树立分类意识,还需各部门、企业在收运、处理时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机制。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几年前,我市部分县区虽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但收运、处理环节配套设施和机制尚不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并不尽如人意。如今,随着垃圾投放环节分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收运环节分类回收方式逐渐规范,处理环节实现了环保处理和焚烧发电,我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实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随着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断增强,对环卫工作和资源回收再利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投放环节:宣传引领

垃圾分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打开微信,搜索小程序,选择定位地址,一键下单……简单几步,专业人员上门回收,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说起生活习惯的变化,经开区凤凰城小区申女士感慨,“以前快递箱、易拉罐都扔进了垃圾桶。现在手机下单就卖了,每周多出20-30块钱,家人也有了分类意识。”

像申女士一样,在经开区,越来越多的家庭采用互联网下单,让家中废品有效回收利用。

申女士用的是一款“收纸拉”小程序。2020年4月,收纸拉在我市运营。通过“互联网+”模式,居民足不出户,实现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的处理。今年年初,“收纸拉”与经开区城管局达成了合作。

“以前,很多可回收物随手扔了。现在一键下单出售,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也提高了。”收纸拉张家口运营中心负责人侯子杰介绍,“回收后,我们将其分类处理打包,运送到处理厂家。比如纸箱可送到造纸厂,让原本扔了或焚烧的东西充分利用。”目前,“收纸拉”已服务我市居民达20余万人次。

让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与经开区全域宣传分不开。3月9日,在凤凰城小区,经开区城管局开展了“参与垃圾分类·共创绿色社区”活动;5月25日,在金鹰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引导新时尚”宣传周主题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页、引导居民参与游戏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重要性,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及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

“希望通过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将在两个月内实现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经开区城管局环卫科副科长薛嘉说。

收运环节:政企合作

从混合清运变为分类回收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

2019年,经开区选定府街庭院小区,在全市率先试行智能化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之后又推广至其他小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11月21日,我市制定《关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2019年12月13日,我市召开生活垃圾分类专题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按照2021年7月20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在中心城区强制实行生活垃圾分类。

调查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当时由于垃圾在收运、处理环节尚未规范完善,加之居民分类意识不强,经常混合投放垃圾。收运环节,一些县区的环卫部门也会将垃圾混在一起运送到垃圾处理厂。如今,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观。

今年2月1日,张家口智佳清洁服务有限公司与经开区城管局达成了合作,负责该区1000余个餐馆及学校、医院食堂厨余垃圾的收运工作。“以前,餐馆、食堂直接将厨余垃圾倒进垃圾桶,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现在,我们派专人上门收取。之后运输到厨余垃圾处理厂处理。一车拉5吨,每天大概有2车。”该公司负责人邢鹏飞告诉记者。

“以后,小区居民厨余垃圾会不会也采用这种方式收运?”记者问道。

“我们希望这样,居民将厨余垃圾分类出来,由小车到各小区收,再转运到大车,也会解决厨余垃圾处理问题。”邢鹏飞说。

处理环节:改变方式

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因成本低、处理量大,填埋曾是我市处理生活垃圾主要方式。而这种方式占用土地,垃圾分解比较慢,对污染环境埋下了隐患。

据了解,我市有1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桥东区、桥西区和经开区共用主城区垃圾填埋场,察北管理区依托张北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其他县区各设置一座垃圾填埋场。2022年11月底,全市所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部关停并治理完成。

坚持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的总思路,我市规划建设了“四大片区”(即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设施项目。目前,已全部建成投运,基本解决了服务区的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位于桥东区望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张家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光大城洁环保能源(张家口)有限公司,是中部片区项目,覆盖范围桥东区、桥西区、宣化区、崇礼区、万全区、经开区和怀安县。5月26日,记者来到项目地。

该项目为冬奥会保障项目,由光大环境、城洁环保集团共同出资建设。项目于2021年6月22日完成首车垃圾进厂,7月2日发电机组一次并网成功,8月25日完成连续试运行。

在现场,记者看到,装满生活垃圾的密闭式垃圾清运车不断驶入厂区。车辆经过过地磅称重系统计重,通过卸料通道将垃圾卸入垃圾贮坑。在垃圾贮坑内上方设置的巨大垃圾吊,将发酵好的垃圾投入给料斗,送入垃圾焚烧炉充分燃烧。

“垃圾燃烧后产生炉渣经过除渣机至渣仓,烟气经过多项环保处理达标后通过烟囱排入大气。垃圾焚烧余热锅炉产生过热蒸汽送入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吊机值班员说道。

在监控大厅,工作人员对垃圾转运、投料、焚烧等处理环节进行了全流程监控。“日处理垃圾量1550吨、日发电量49.52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能达到1.81亿千瓦时。”相关负责人介绍,张家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紧邻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医废垃圾处理项目和粪便垃圾处理项目,在设计之初就秉持“无废城市”理念,旨在打造协同处置和资源共享的垃圾处理终端。生产过程中,为上述三个项目提供生产蒸汽和冬季采暖热源;共用污水处理设施,协同处置生产生活污水;三个项目处理后的垃圾残渣直接运到张家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最终焚烧处置,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垃圾不外运、多项目高度协同发展的循环经济格局。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篇三

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纠正垃圾乱扔的不良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讲文明、爱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新风,打造健康校园。红旗中学开展了“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宣传垃圾分类,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对垃圾进行分类,保护环境。

垃圾分类已成为当前热门的共同话题,为了积极响应垃圾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月26日下午全校举行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班会。活动中各班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介绍了什么是垃圾分类、生活垃圾的种类、垃圾的危害和进行垃圾分类的好处等,带领同学们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垃圾筒和各种回收标识,引导同学们从思想上支持环保,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通过此次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环保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篇四

常见生活垃圾自然降解时间为14天至数百年;塑料属于可回收物,自然降解时间为100年至200年以上……5月30日,西海岸新区唐岛湾畔,一处处以废旧垃圾组成的景观陈列品试图让人们了解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陈列现场,塑料瓶、泡沫盒、易拉罐以及食品袋等多种常见的生活垃圾被分类集合在一起进行展示,并标注了是否可以回收及其自然降解的时间。其中,《共同体》雕塑以83个不同规格的塑料制品制作而成,以鲸鱼坚韧不拔的形象传递环保内涵,倡导人们注意海洋环境保护。《脚步》雕塑用废旧易拉罐为主材,体现旧物利用的节俭绿色理念,也寓意垃圾分类及环境保护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起来。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篇五

为积极贯彻落实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力度,助力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5月29日上午,舜华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联合汉峪片区在东城逸家文化广场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吸引了东城逸家周边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居民群众约80人参加活动。

“过期药品属于什么垃圾,请抢答!”“玻璃瓶属于什么垃圾,请抢答!”……活动在紧张有趣的垃圾分类知识抢答赛中拉开帷幕。社区代表队、居民代表队、物业代表队、志愿者代表队四支参赛队开启了激烈角逐,竞赛的紧张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紧接着,以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为图标的“四分类”卡片模拟投放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活动在紧张欢乐的氛围中提升了居民群众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和投放准确率。随后,“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志愿者纷纷在垃圾分类宣传展板上签名,承诺从自身做起并带动身边人一起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中来。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它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此次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让辖区居民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倡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渐养成科学的垃圾分类好习惯。下一步,汉峪片区将在前期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成果基础上,继续扩大“21天垃圾分类好习惯养成”活动试点范围,深耕细作,推动垃圾分类切实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篇六

近日,上海市内不少市民反映称,他们对垃圾分类的规定和操作方法并不了解,导致垃圾分类难度大。对此,上海市环保局表示将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

据了解,上海市自2019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新规,要求居民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和干垃圾四类进行分类投放。然而,由于宣传不到位、标识不清等原因,很多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规定和操作方法并不了解,导致垃圾分类难以落实。

针对市民反映的情况,上海市环保局表示将采取措施加强宣传。首先,他们将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宣传活动,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技巧。其次,他们将加强对垃圾分类的监管和管理,对违规投放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让市民养成规范分类的好习惯。最后,他们还将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广智能垃圾桶等新技术,方便市民进行垃圾分类。

该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我们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为建设美丽上海做出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