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字海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掌握了一份好的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教学工作。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二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5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5分钟)。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5分钟)。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5分钟)。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单项选择〗: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产活动的是()。

a、种植粟、黍等农作物b、已经挖掘水井c、制作简单的乐器和原始音乐d、饲养家畜。

3、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

a、云南元谋b、西安半坡c、陕西蓝田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是()。

a、元谋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填空题〗: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过着的生活。

2、原始居民会制作简单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有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雏形。

〖连线题〗:

1、半坡原始居民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现了贫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蔬菜。

〖列表题〗:

刚才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基础题目,现在关上课本,考考你的对比能力。

名称。

项目。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所在地区。

粮食品种。

出现时间。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六.课后小结: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三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学生想像、讨论]……。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四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五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个传说说明早期人类在非常聪明,有智慧,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远古人类有固定的食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改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课所学内容。

通过学习目标我们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是北方的半坡居民和南方的河姆渡居民。

首先教师设问:学生阅读课文6——8页内容,通过小组同桌共同总结半坡居民的居住区域、生活的距今年代和生产生活情况(包括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定居生活、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学生总结回答后,师生共同完成以下问题。1、教师展示课件先明确半坡居民的空间位置并说明这一地区之所以会发现远古人类遗址,说明这一地区适合人类生存。根据考古发现推断其生活年代。

2、关于生产工具,可以和北京人对比,这种变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变化。3、农作物的种植说明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除此以外,人类还有其它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如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4、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分析使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选项进行选择并分析为什么?5手工业中选择半坡人面鱼纹盆进行讲解,对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进行推断,让学生从历史遗物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讲述以上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以上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我们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的。。使学生明白我们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教师总结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成就中,其中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属于物质财富;满足人类音乐、艺术、教育等方面需要的属于精神财富。以上内容说明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简单介绍生产力的概念,也说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并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南方河姆渡居民的情况,因为有前面的基础,下面我请同学阅读课文内容,根据教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1、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和生产生活情况。重点分析骨耜的使用及作用和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让我们提取哪些信息。

2、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两个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完后针对不同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因为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教师指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因为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从而创造了南北两种不同的原始农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总之,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六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1课时

新授课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七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探究导入】。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大家想不想了解原始农业时代我们的祖先生产、生活状况?(生:想)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的世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新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讲了哪几个原始居民代表?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师:课件展示中国氏族主要遗址图,让学生对农耕时代原始居民的遗址形成地理空间的直观印象。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同学们看课本7-8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的第一标题知识结构空白处的填写。(教师强调注意动手动脑洞口和标志疑难点)。

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写、把握时间。

生:交换学案互相检查。交流。

师:组织学生展示,同时指点,适当评价、播放课件图片。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和2.分组讨论论形成总结,展示。

师:河姆渡原始居民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农耕生产生活状况,接着我们看一看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师:模仿导学案第一标题的知识结构图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8-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生:看书、思考、设计。填写。

师:巡视、指导、把握时间。

生:交换学案,相互检查,交流讨论。

师: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知识结构。教师评价、补充。学生完善。

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3比一比。(见课件)。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师:同学们看课本9-10页。完成自主探究3.(巡视、指导、把握时间)。

生:完成展示。听师的评价,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

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4、5。

【巩固小结】。

师: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一件时代的大事,我们的祖先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忆,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归纳成歌谣;(多媒体展示)。

原始居民有农耕,磨制石器已实行。河姆渡人种水稻,干栏房屋挖水井。

半坡居民普植粟,地穴温暖有灶坑。生产发展大汶口,贫富分化不平等。

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归纳整理部分。

【测一测】(见课件)。

【板书设计】。

导学案。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八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4、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习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答:蒸食物。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参考资料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九

(一)课前准备:课前播放音乐,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导入新课:以图片创设情境,模拟拍卖会,请学生给图片中的青花瓷器出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本课内容分三部分来教学。

首先释题:讲清手工业的概念、产生和形式;。

然后开始讲述第一部分“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节,想一想:什么是官营手工业?

(2)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4节,想一想: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表现又有哪些呢?(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归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比、析来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出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变化,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图片,然后请一学生概述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过程。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先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地位,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讲述丝织业的发展历程,并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

过渡: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了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又是如何的。“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概述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其发展过程又如何?

3、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试通过表格比较三者的区别(让学生分组展开擂台赛)。

过渡:中国古代手工业不但历史悠久,还享誉世界,开始讲述第三个内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内容,请一学生讲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1、丝绸大国(出示《丝绸之路》地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加深了解)。

2、瓷器大国(出示《群神宴》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再设置一个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课小结:新课讲完后,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五)随堂练习:再设置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强化能力训练。

课堂小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设计精选手工业精品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步步对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并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的知识容量大,整堂课完成得不错,只是时间较紧,要求熟练应用手段,教学语言力求简洁。

课后习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如何保存我们的传统工艺?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十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

1、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神农播种五谷。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2、请大家阅读教材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3、阅读教材,思考河姆渡种植水稻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4、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5、请同学们看第7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

生: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饮水比以前更方便、而且卫生了。

7、请大家看教材中“干栏式房屋图”,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这样盖造?有什么好处?

生: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这种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生: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制造:彩陶,刻画符号;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生: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故在农作物种植、房屋建筑、家畜饲养等方面也有区别。

生: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三、课堂小结(见课件)。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十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十二

课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

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地图、分析考古图片,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概况,理解农耕产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迈进,学习识读历史图片、列表归纳的方法,提升分析历史资料、进行合理推理想象的能力,体会祖先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农耕文明逐步产生的进程和相关历史概念。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讲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偏重感性认识,可以较多利用考古图片和活动体验激发兴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基础的识图指导。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原始人采摘、采集维持生存,模拟品尝菜叶,引出神农氏、农业的产生。

【讲授新课】。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介绍河姆渡的农耕生活】。

出示《河姆渡水稻图》。

教师介绍:中国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之一,教材引《白虎通》作为文献记录。辅以考古发现佐证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介绍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年代、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列表梳理。

出示河姆渡骨耜、水牛头骨、磨制石器、稻穗纹敛口钵、猪纹黑陶盆图片,进一步认识河姆渡农业的发展。

教师总结考古图片识读的简单方法。

运用考古图片识读方法,探究分析河姆渡水井,认识干栏式房屋、母系氏族社会的家庭。

【介绍半坡农耕生活】。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十三

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

1,看图分析”

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对比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接着读第7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指导阅读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十四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了解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自行归纳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提高历史信息提取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高历史问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民间手工业发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间手工业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

难点: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素纱直裾单衣”,并向同学们介绍其内涵的精湛纺织技术:素纱单衣衣长160厘米,袖通常195里面,重仅48克。经测算原料的纤度为10.2旦尼尔,即900米的纤维重1克,这种高超的缫丝技术让人惊叹不已,目前现有的复制技术还打不到它的重量。

教师导入:如此高超的手工缫丝、纺织技术真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纺织技术是民间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让老师来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古代民间手工业的辉煌与叹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发展概况。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

(2)其发展经历了怎样曲折的过程?

2.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分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

(1)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ppt展示)。

【设计意图】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能够锻炼归纳总结能力。在总结过程中,教师要简要说明不同时期手工业发展曲折的原因,为分析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做铺垫。

(二)发展艰难的原因。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材料:

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并提出思考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多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派代表分享答案,过程中教师注意讨论秩序及方向的引导。

2.学生讨论问题,之后分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原因:

(1)农业占主导地位;。

(2)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3)明清封建制度的束缚;。

(4)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做铺垫进行小组讨论,能提升古文阅读及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不仅能够培训历史问题探究能力,还能锻炼小组合作意识。

(三)主要成就。

1.教师通媒体课件展示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片段: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提出思考问题:棉布与丝绸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棉布价格低廉,加工方便,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棉布的手工业成就棉纺织业的优势。

2.教师课件展示黄道婆想象图片及马克思将中国棉织技术与18世纪美洲棉织技术进行对比的材料,使同学们深入理解古代棉织业的先进性与影响。

并要求课下预习的同学介绍黄道婆的三锭纺织技术,使大家加深对黄道婆为纺织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理解。

【设计意图】运用材料进行对比,了解棉纺织业的先进性,提升民族自豪感。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课下自主制作历史表格,总结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六、板书设计。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十五

(1)了解我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过程与方法。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播放音乐,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三)讲授新课:本课内容分三部分来教学。

首先释题:讲清手工业的概念、产生和形式;。

然后开始讲述第一部分“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节,想一想:什么是官营手工业?

(2)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4节,想一想: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表现又有哪些呢?(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归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比、析来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出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变化,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图片,然后请一学生概述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过程。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先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地位,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讲述丝织业的发展历程,并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

过渡: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了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又是如何的。“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概述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其发展过程又如何?

3、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试通过表格比较三者的区别(让学生分组展开擂台赛)。

过渡:中国古代手工业不但历史悠久,还享誉世界,开始讲述第三个内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内容,请一学生讲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1、丝绸大国(出示《丝绸之路》地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加深了解)。

2、瓷器大国(出示《群神宴》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再设置一个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课小结:新课讲完后,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五)随堂练习:再设置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强化能力训练。

课后小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设计精选手工业精品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步步对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并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的知识容量大,整堂课完成得不错,只是时间较紧,要求熟练应用手段,教学语言力求简洁。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十七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3.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

依据: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开始,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鼓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7.练习内容安排: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第页练一练: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第页活动与探究:

目的:培养深长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第页动脑筋: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

第页动脑筋:

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学生口头回答。

1.导入新课:

2.讲新课。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十八

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

1,看图分析”

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对比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接着读第7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指导阅读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1、《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的国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黄河)。

(工具、作物)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种植水稻住房下面。

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华夏之祖》。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十九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探究导入】。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大家想不想了解原始农业时代我们的祖先生产、生活状况?(生:想)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的世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新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讲了哪几个原始居民代表?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师:课件展示中国氏族主要遗址图,让学生对农耕时代原始居民的遗址形成地理空间的直观印象。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同学们看课本7-8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的第一标题知识结构空白处的填写。(教师强调注意动手动脑洞口和标志疑难点)。

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写、把握时间。

生:交换学案互相检查。交流。

师:组织学生展示,同时指点,适当评价、播放课件图片。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和2.分组讨论论形成总结,展示。

师:河姆渡原始居民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农耕生产生活状况,接着我们看一看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师:模仿导学案第一标题的知识结构图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8-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生:看书、思考、设计。填写。

师:巡视、指导、把握时间。

生:交换学案,相互检查,交流讨论。

师: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知识结构。教师评价、补充。学生完善。

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3比一比。(见课件)。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二十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个传说说明早期人类在非常聪明,有智慧,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远古人类有固定的食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改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课所学内容。

通过学习目标我们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是北方的半坡居民和南方的河姆渡居民。

首先教师设问:学生阅读课文6——8页内容,通过小组同桌共同总结半坡居民的居住区域、生活的距今年代和生产生活情况(包括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定居生活、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学生总结回答后,师生共同完成以下问题。1、教师展示课件先明确半坡居民的空间位置并说明这一地区之所以会发现远古人类遗址,说明这一地区适合人类生存。根据考古发现推断其生活年代。

2、关于生产工具,可以和北京人对比,这种变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变化。3、农作物的种植说明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除此以外,人类还有其它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如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4、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分析使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选项进行选择并分析为什么?5手工业中选择半坡人面鱼纹盆进行讲解,对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进行推断,让学生从历史遗物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讲述以上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以上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我们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的。。使学生明白我们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教师总结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成就中,其中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属于物质财富;满足人类音乐、艺术、教育等方面需要的属于精神财富。以上内容说明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简单介绍生产力的.概念,也说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并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南方河姆渡居民的情况,因为有前面的基础,下面我请同学阅读课文内容,根据教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1、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和生产生活情况。重点分析骨耜的使用及作用和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让我们提取哪些信息。

2、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两个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完后针对不同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因为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教师指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因为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从而创造了南北两种不同的原始农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总之,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小结本课内容:出示课件。

板书:

北方:半坡居民。

南方:河姆渡居民。

时间。

地点。

生产。

生活。

情况。

1、过程:

2、标志:

3、意义:

农耕的教案(优秀21篇)篇二十一

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

1,看图分析”

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对比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接着读第7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指导阅读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1、《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的国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黄河)。

3、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活动区域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种植水稻住房下面。

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华夏之祖》。

相关范文推荐

    党员教师个人简历(汇总18篇)

    通过撰写一份精确、有条理的个人简历,您可以将自己的学历、工作经验和技能清晰地展现给招聘者。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个人简历示例,希望能够给您带来灵感和指导。

    大班美术房子教案(模板22篇)

    在编写大班教案时,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些大班教案范文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需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1.前边教师讲述较多,用时

    幼儿小蝌蚪妈妈教案(精选15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有效管理教学资源。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中包含了具体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方面,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讲述了一个“有志者事竟成

    折纸的小学(通用14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得体的词汇和句式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参考以下优秀作文范文进行学习。今天我写完作业,就

    中专毕业生思想自我总结(实用16篇)

    自我总结是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是进步的必经之路。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自我总结范文,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写出一篇有力的总结。珍贵的三年技校中专生涯已接近尾声,

    置业顾问成交心得体会(热门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母亲的生日初中(优质20篇)

    生日是一个让人感到特别的日子,我们可以庆祝自己的存在和成长。以下是一些著名人物的生日庆祝方式和习惯,或许可以给您带来一些启发。母亲,一个平凡繁琐却伟大的职业;母

    想象二十年之后的我(专业22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优秀作文是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色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深刻的思想、精巧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优秀作文能够打动

    合理业绩考核方案(热门13篇)

    一个好的计划书能够提供具体的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撰写一份出色的计划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下面是一些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

    逛市场心得体会小学逛市场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能力。我想我们都应该写一篇心得体会来记录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