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碧墨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

范文范本是指为了供大家参考而编写的一系列写作材料,能够提供写作方向和范例。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和实用的总结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一

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校长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校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

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后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使学生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访谈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专题辩论、社会调查、或者历史知识竞赛等,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在平时测验时,还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是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消化、创新,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维持其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注重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翘首仰望教师,双方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教和学,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建构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主动走下神圣的三尺讲台,真正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去汲取知识,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切实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的知、意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挥。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对所学知识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教师要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让学生带着问题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巧妙设疑,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予以解答,当然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合作,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每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我都会考虑为优、中、差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及时点拨,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不同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融为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景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根据初中历史课程跨度时间长、涉及内容多、外延范围广的特点,既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从而构建一个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三

在不同年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到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什么是“有效教学”?综合多个流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有效教学”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特级教师姚焕成在他发表的《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提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未来生活做准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也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两位专家的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上有所进步。通过有效课堂的实施,学生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把课堂的有效性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追求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这一结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国的兴亡”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一目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的认识,再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目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有”。《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屑。看到这种情景我马上接着问:“现实历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呢?”。学生们的脸上现出愕然!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他们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着问:“唐僧是不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真经?”。学生们都陷入了思索,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印在他们心中。这时候我开始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并且强调贞观年间玄奘是独自西行的,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从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经历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无逊色,玄奘回国后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通过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样的导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同时还会产生浓浓的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巧设问题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四

一直以来,对初中教育的发展主要侧重于认知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历史科目作为初中学生的必学科目,也不例外,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改革,历史课程不再是传统地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极其重要,研究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也就势在必行。深入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和调节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不知道该侧重于学科还是该侧重于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

情感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来自于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来自于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称的情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对情感教育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能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积极好学。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1、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愉快、有趣的课堂。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授时,应该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学习”的对象。例如,讲解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以及“人们为什么讨厌战争?”来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掌握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预习情况和预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情感。新课改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用真挚的情感以及教学语言、手势、眼神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既能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也能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情绪。例如,对抗日战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老师要充满爱国情怀,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对共产党的爱戴及赞扬。对红军长征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声情并茂讲解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艰难与不易。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受颇多,对我国爱国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培养。

3、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侧重于情景式教学,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设立情景课堂,改变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情绪。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老师通过与学生心灵上的接触,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五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心理有关。一直以来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缺乏,以及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都是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本文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历史学科融合着历史史实、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治状况等多种学科内容,所以初中历史在课堂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都要有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突出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养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是每个历史教师将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历史教学实践经验,简要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

历史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达到全面的能力状态。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有宽阔的历史视域,最后还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感。在不断充电自身专业历史知识的同时,要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技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流露真情,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再现还原,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地念书,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结束一节课。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提起听课的兴趣,只有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通过内心自然的情感流露,通过讲课过程中语调、节奏等各方面的变化,带给学生亲切的教学体验。比如在教授郑和下西洋一课时,可以在学习完后跟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郑和的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然后与分组的学生一同讨论,增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最后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好像已经坐上了郑和下西洋的航船上,兴致完全高涨,课堂的和谐氛围让历史课堂效率迅速提高。

(二)精心设计,创造历史形象课堂。

由于初中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更多的时候,形象而生动的图片或者多媒体动画,更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样精心设计的图片或者动画展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历史事件的时候,通过视频演示,加上指示会意,通过一些新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有血有肉的形象教学,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改变教师地位,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传道者的身份为学生所熟悉。事实上,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应当更多地担当起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要启发他们去主动寻求知识的逻辑和组织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提供给学生一个有效的知识平台,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动态。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通过教师亲身参与、指导,与学生交流沟通,来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开放式教学,提供学生更加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传接方式的,过于单一和被动,使得大多数学生只能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育效果的下降。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应当是自主合作、开放沟通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全部给学生包办了事,要让学生有机会去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主动探究新的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活跃的课堂和愉快的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表演、讨论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身能力。

(三)因材施教,实行分层分段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历史课堂教学,这是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课前预习到课后复习,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都是层次性要求的教学过程。通过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同样得到学习进步的信心和乐趣,这是每个历史老师喜闻乐见的事。因材施教,是要抓住历史事实的发展轨迹,并介绍现实来讲课,而不是空洞的说教。通过将历史与时政热点结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明智明理,这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应当努力的方向。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跟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密切相关。只有教师的素质水准提高,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新课改后历史教学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1]周秉承。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与评价[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3]马婕。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宁夏教育科研,2010,(02)。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六

(遵义市第十五中学)。

摘要:当前教师应根据现代化的变化和要求,在实践与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知识和经验,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点。同时,也要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关键词:课堂效率;素质教育;历史。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拓和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性。

一、根据具体教学形势,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为教师,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免有些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创新,主动地转化教学角色,由从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倡导者、课堂教学设计的承载者、课程改革的创新者,而理念转化之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否博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培养和营造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氛围。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三、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分类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水平。

明确历史教学中层次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比如,某种题材的历史,初一这样教,初二还这样教,到了初三我们依旧这样教,甚至不同类型的历史之间,教与学也采用一样的方法和方式,没有难易差异、先后差异,那样学生对历史知识也就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去掌握,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三历史基础还很不牢固,缺乏基础而又系统的类型题材识别能力。

总之,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在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七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初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活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老师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改革,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老师教学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丰富教学模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初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提高。

(一)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重视。在中考的考试中,历史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且还是开卷考试,所以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历史这门课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一些历史老师在讲课时,为了应付考试,直接给学生画重点内容,缺少对历史内容的讲解,造成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投入较少,一些学校的历史老师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师资水平薄弱,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水平。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教学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往往一成不变,只是讲课本上的内容,不对课外内容进行拓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初中生喜欢学习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历史的过程。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老师先给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给学生播放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历史老师就像一个说书先生,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事件的背景、高潮以及结果,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住了历史知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比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老师讲课就不能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艰难,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个英雄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改革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多与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2]。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想法,比如,老师在讲《商鞅变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商鞅变法外,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变法?”这种发散性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归类,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容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大多来自于老师的传授,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就要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要积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应该宽容,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历史,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发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老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讲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总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作为当代初中生,应该学好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老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要继续坚持新课程改革路线,把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使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孙瑞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8):133.

[2]孙爱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4):100.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八

课堂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教学”。实践上,即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的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一定要摈弃以前那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化、程序化教学模式,)最后达到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前提;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这是主体。下面就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在教时让学生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3、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课堂每次是一样的,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变化。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也就是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有所新意思,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动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5、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6、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以设疑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产生兴趣,又带着疑问探究知识,乐在其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埋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7、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忧认识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九

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十

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已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辉煌的过程。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都会大有好处。同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不确切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十一

在英语学习上,有一个著名的学习方法曾风靡全国,那就是李阳创造的“疯狂英语”学习法,他教学习者要抛开羞怯,大声地喊,大声地读,大声地交流。

学语言是要作为一种技能来掌握的,而且一旦掌握了这种技能,就像拿到了一把钥匙,可以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所以学习时不要功利性太强,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选练习题“抠”。要“听、说、读、写”样样精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汉语的生字、生词,外语的单词必须熟记于心,这是基础,平时抓紧一切琐碎时间,多读、多听、多看,如果可能,应该把要精确掌握的知识,如成语、单词、语法等写在小型卡片上,平时揣在兜里,一有空就掏出来看几眼。同时,一定要做个“杂食动物”,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使你在具体生动的内容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规律的探求,会使我们找到走进知识王国的捷径。

许多名人的成功也都来自于博览群书。

然而,并不是只要不分轻重地去读书就能够取得成功,就像前面举的爱迪生的例子。如果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读书方法,也许他就不会成功,读书要有有效的方法。

正确阅读。

首先:有目的地选择你所需要读的书。

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确定读书目的”的重要性。他们所持的态度往往是:“滥射也会打到靶心”。除非你确定了读书的目的,否则你会发现,自己虽然把整本书都翻遍了,脑子里除了零散的记忆外,书中的内容可能一片模糊。

在你学习的不同阶段,你都会有不同的读书目的。拥有目的而读书,对你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非常重要,犹如空气之于生命一般。它是主动阅读的基石,主动积极的阅读才能养成对阅读的兴趣,才能用心思考——用心灵和情感去探索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在读书之前要确定自己“为什么”读这本书,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读书的目的决定了读书的方法,基本上,读书可分为三种类型:

1、快速参考阅读法——直接影响到知识面的宽窄大小。快速阅读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用速读去“搜猎”对你有用的材料,会使你节省很多时间。

2、批判式阅读——重点在于辨识出需要彻底分析的想法和概念,就是精读。

3、鉴赏或娱乐式阅读——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才华。

虽然用声读法来学习语言和文字的正确发音是必要的,而且只有经过声读法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法,有时在朗诵诗歌和文章时也一定要用声读法,但是,对于高效学习者来说,默读是一个起点。

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的共同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经过视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控制嘴巴发出声音,声音通过耳朵经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达到监听的作用,这样的结合虽有加深理解和促进记忆的作用,但速度慢。

有声阅读的弊端是使阅读速度受到说话速度的制约,而大多数读者的默读速度几乎要比说话速度快两倍。

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思维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快得多。

这就是所谓的“眼脑直映”,即眼睛注视文字后,视觉信号立即输入大脑而得到反映。“眼脑直映”,过程简单,因而速度快。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十二

我在学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案例》这一章节内容后,是非常惊喜的。因为无独有偶的是其中一个“口耳相传”小游戏。以前我是在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上看过这个游戏,类似我来比划你来猜。所以在教学时我也是运用这个游戏作课堂导入和教学,以期让学生真切感受,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准确的记录并传递信息。在历史课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我自己还有一个小设计就是在讲述世界史的古代文字这一内容时举例说了儋州话和黎苗族方言,还有纳西文字和贵州水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字的重要作用,同时扩展一定的课外文化知识,使这一章节的内容的学习更加饱满和丰富。

这一章节的很多小策略也让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在现在的历史教学课堂里,能使用的素材和方式越来越丰富,这也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发散思维,彼此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多学习。在专家的案例里面所说的“学生当主角”,这俨然是现在课堂的常态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体验为学习的方向和基础这是我的.一个要求。历史内容中的政治部分稍微远离学生生活体验,这个时候换位思考和角色扮演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也让课堂不再枯燥。

本学期我跨年级带的八年级和九年级历史。开学第一周八年级的课程中上了一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要内容包括准备阶段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成立阶段的开国大典,巩固阶段的西藏和平解放。刚好在元宵节这一天上课,学生心态都比较活跃,甚至浮躁。基于这个情况,我在上课导入的时候让学生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报歌名也可以。学生都很高兴,报了很多流行歌曲,也有学生狡黠的知道我的设计意图直接说国歌。我因势利导,接着设问,请同学们想象,当奥巴马访华的时候欢迎歌曲中响起了一首《可惜没如果》,奥运会给运动员颁奖的时候响起一首《隐形的翅膀》。我话还没说完,学生就哄堂大笑了。再设问刚才同学报歌名的时候说国歌,这样的表述对吗?学生都纷纷否定,说不对,是《义勇军进行曲》。由此切入课程学习。另外为了区别政协会议和首次会议的内容特别强调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刚好3.5日是周恩来总理的诞辰,特别强调这一知识点。有时候在教学中的混淆点,需要某一个标志或者标示性小知识来区分。

在学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案例》之后,对其中的小策略都深有同感,也高度共鸣。这些小策略在历史课堂中着实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开展的更加顺利。历史学科有其本身鲜明的特点,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复杂性等特质。历史事件本身不应该孤立看待,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在学习中“穿珠成链”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九年级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中的《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这一课书在教学中直接进入学习是比较突兀的。在导入时尽可能的复习旧课,穿珠成链的学习,学生会学得更有效率。将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把第一单元的两课书的大事件串联起来,大概3分钟时间即可,还可以将此串联作为导入。

“走出课堂,实地考察”我倒是想过,但是没有集体实践过。学习海南历史的时候最直接的教材就是中和的东坡书院了,不过由于种种安全问题等实际原因没有开展。当然思维也不能这么死板,不一定要真的前往什么实地或者一定要离开课堂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走出课堂,实地考察强调的或许只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听说读写,感受体验都能活动起来。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十三

课堂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教学”。实践上,即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的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一定要摈弃以前那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化、程序化教学模式,)最后达到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前提;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这是主体。下面就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在教时让学生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3、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课堂每次是一样的,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变化。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也就是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有所新意思,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动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5、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6、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以设疑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产生兴趣,又带着疑问探究知识,乐在其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埋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7、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忧认识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十四

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探求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也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层次性原则。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可利用背景材料、图片、图表、影视视频,从外到里,层层设问,问题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以《汉朝中外文化交流》一课为例,此课授课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典型的问题教学法。导入部分,结合课件上的葡萄、核桃、石榴、黄瓜等瓜果图片,创设问题:这些瓜果的产地在哪里?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立即把本节课第一部分内容,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点出来。紧接着,再设问:西域指的是哪些地方?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结合这两个问题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接下来,由浅入深,再进一步设置几个问题:想象下张骞出使西域路途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张骞出使西域的任务是否完成?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即使困难重重,但最终他还是成功完成了使命,并且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最后再将问题升华:这条交通要道的开通有何意义?在今天还发挥着哪些作用?通过层层设问,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既将整节课的内容有效地衔接起来,又能引导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除此之外,问题的设计应有新颖性。一道新颖的问题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可以以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的游戏方式创设问题,如讲到抗日战争时,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设置成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谜语题,“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历史人物)”。以这样设疑提问,使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究知识的境界。还可以采用逆向式提问,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讲《鸦片战争》: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样一个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展开激烈讨论后,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不会。因为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使英国的在华利益受损,惹怒了英国,所以英国才决定发动鸦片战争。还有一部分则认为:还是会爆发。因为英国要让鸦片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中国市场。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进入十九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迅猛发展,已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急需打开中国的大门。逆向思维提问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可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出多维的问题答案。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问题教学法,能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史料教学法,让学生感知历史、理解历史。

伴随着新课改,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采用史料教学,不仅可以佐证教材的观点、深化活化教材,丰满教学内容,而且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起到熏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使史料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史料的选择要服务主题、引用准确、使用有度、分析到位、引发思考。

新课改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成为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能更好地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细节的史料,能够达到较强的实现效果。例如在讲到邓世昌英雄事迹时,可以补充以下一段史料: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讲完这段史料,学生已深深被邓世昌英勇献身的精神所感染。

其次,史料运用要适量,尽量引用教材中的史料。教材中有大量的原始材料,文献资料、图表、图片等,这些材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在众多的史料里,初中生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历史人物画像、照片、漫画等实物史料而非文字史料更感兴趣,更易理解。如讲到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这时期的民族危机,最典型的史料就是采用教材里提供的漫画版的《时局图》。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应把史料与思考题有机融合起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理解历史。

三、历史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的课堂“活”起来。

历史情境教学法在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历史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建构新的认知,并促成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教学有利于“活化”历史,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浓厚多了。情境的设计与呈现方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充分利用成语典故、歌谣、诗词等创设历史情境,运用文物信息、影视资料、图片(漫画)、学术争论等内容,可采用口头表述、朗诵渲染、展厅展示、图文展示、现场报道、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多种方式实施,再现历史情境。其中,最受初中生喜爱的便是历史课本剧的表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促使他们感知历史,既拓展了解和学习历史的途径,也增强了对历史的兴趣。

情境的设计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度”:围绕教学主题构建,不能随心所欲,要服务教学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要有思维含量,能激发思考兴趣。

在《秦的统一》一课中,经济、文化方面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措施的背景、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课本剧《秦始皇微服私访记》。

时间:公元前221年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某一时间地点:原六国旧地。

人物:秦始皇、侍卫、商人、县衙县令、民众。

学生表演: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巡游天下。一天,秦始皇车队到达了前韩国地界。路上行驶很慢,还发生了堵车现象。因为韩国修了许多路障,不利于车辆通行,而且秦国车辆比较大,韩地的道路只能供韩地的两辆车并行。车队继续前行,到了前楚国都城。城市很繁华,但市集的商人不收秦钱,而且买一斤肉花的钱明显比秦国少。不久,车队到了吴地的溧阳,秦始皇一行刚进城就傻眼了,一句话也听不懂,写的字也不认识。秦始皇无奈,发了一道诏书到溧阳县衙,县衙乱成一团,唯一认识秦国文字的人出差了。

教师在上课时,在幻灯片显示剧情梗概后,各小组设计简单台词,然后进行表演。同时教师设计以下问题:秦始皇微服私访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秦始皇后来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困难?你认为秦始皇后来采取的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样的一场简短的历史课本剧表演,让学生的历史课堂“活”了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提高了对历史的认知。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探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是每一位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十五

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经过多次课堂观摩、教学研讨、反思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进入角色自学,教师适时采用问题导引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学习重点,并进行所学知识巩固迁移的课堂模式。为了便于操作,本模式分解为“3阶12步”。

一、“自主”阶段,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尝试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阶段。这个阶段分四步进行。

1、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教师根据教材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置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如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可以讲述“隋炀帝上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2、目标明确。

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把课堂教学的“训练重点”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明确揭示,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掌握技能指明方向。

3、提示学法。

既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整体常规的学习方法(如自学一册书、一个单元的方法、课堂学习法、课外学习法等),进行宏观规范,又要根据教材特点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教给学生多种具体的方法技巧,实行微观优化。比如:课堂学习中的归纳总结法、材料解析法等。

4、异步自学。

依据学习目标,学生各自根据学习能力专心自学,圈点勾画自己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并写出自己的疑问;与此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特殊辅导,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确定或修正后面“导学”阶段的重点难点的参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导学”阶段,即教师想方设法,学生得以知识的教学阶段。

5、提出疑问。

6、讨论交流。

相对比较深入的问题。如学习“资治通鉴”的知识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在大家的心目中,北宋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会出现《资治通鉴》这部通史巨著呢?并且,教师要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

7、启发点拨。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部分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果,老师趁机启发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所得引导到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不时穿插读议讲练,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8、小结归纳。

在师生共同讨论、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老师还应小结归纳,使所学知识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形成新概念,完善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如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知识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年代:1206年、1271年、1276年;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三、“训练”阶段,即学生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的教学阶段。

9、咨询解惑。

通过“自主”、“导学”,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解决了学生带共性的问题。但学生还难免存在着个别特殊的问题,所以安排一点时间接受咨询,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

10、巩固迁移。

教师设计听说读写多种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技能。

11、反馈补救。

根据巩固迁移训练的效果,及时评价反馈信息,采取补救性教学,确保大多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12、拓展延伸。

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字材料或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拓展学习时空。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其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拟定明确可把握的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采用问题导引策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法:为学生提示学法,给学生示范学法,促学生运用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学能力。“训练”是贯穿本模式的一个主线,教师采取个人、小组、班级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借鉴“合作教育”的经验,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信息的立体交流,让学生既有各自的智能水平进行独立阅读、思考、练习时间,又有与同学和老师合作、探究、交流时间。这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为促进学生课外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了条件;也对培养学生的效率感,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大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十六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优秀17篇)篇十七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整合协调地制定和实施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以最优化的效率晋升学生的糊口聪明,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流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糊口实际和经验背景,匡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熟悉,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题目,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把握准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体例,“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详细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进步能力的题目。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

2、要学会独立思索。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流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索的良好习惯,碰到题目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躲藏在事物后边的题目,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题目来,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终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当即有学生告诉他,由于社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那么为什么社会同意了共产党的前提?社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答:社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把握着武装气力。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题目,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起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正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新课程固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立场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对部门教师来说,这只不外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索,这样的教学显著缺乏有效实施的条件――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把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笔者以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天生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硕内心情感、进步自身素质的保证。

在流动中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巧设流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在正常历史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流动课的标题题目,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这样,教师则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更好地施展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也事先预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题目,积极介入探究式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见,适时地开展流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归纳、对比等思维能力。

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运用历史材料,便于准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可以锻炼并进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史料不仅能充实历史理论教学,而且还留意史论结合。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由于理论教学的需要而忽视史实的讲述,而只有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历史理论教学建立在史实的基a上,避免了浮泛的分析说教,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深刻、充实的熟悉。

相关范文推荐

    医学教研室工作计划(汇总13篇)

    教研有助于激发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下是一些教研经验总结,希望能为大家的教学探索提供帮助。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

    技校工作总结(专业18篇)

    撰写月工作总结时,要深入分析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个月的工作提供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请参考以下月工作总结的范文,了解如何写出一份优秀的总结报告。

    大学生毕业英语演讲稿(实用16篇)

    大学生演讲稿的写作需要注重结构的安排,内容的充实和语言的生动。演讲稿的写作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大家好!有点紧张,

    社区中秋节活动计划书(汇总21篇)

    在编写计划书时,我们需要详细考虑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和资源分配。计划书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计划和策略进行详细规划和说明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合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育教学计划(汇总17篇)

    学期计划应该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确保每门课程都有足够的复习和练习时间。【范文七】学期计划:目标确定、任务分解、有效实施,让我们稳扎稳打,取得好成绩。

    采矿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报告(实用16篇)

    技术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自我检查和审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技术工作总结的资料和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本人名叫***

    教师工作考核总结(优秀22篇)

    教师总结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省和评价,是一种对自身专业成长的促进和推动。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些教师总结范文,相信对于写作教师总结会有所帮助。一、思想方面:不足,在

    分管领导在安全生产会议上的讲话(优秀13篇)

    生产需要合理的组织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产出的稳定增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优化方案,供大家参考。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

    一年级三好学生竞选演讲稿(模板17篇)

    学生演讲稿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演讲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学生演讲稿赏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的参考。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我是xx。我

    高中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热门12篇)

    演讲稿是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信心和勇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老师,各位同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