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琉璃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的各个细节和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思考,帮助我们掌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下笔写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一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这本书,为了更好关注每个生命体的个性成长理论基础上告诉我们,我们如何进行课堂观察。这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它从五个方面,通过观点、例子,顺序的阐述了课堂观察的历史、过程和方法。书中讲到了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操作性定义:个体或群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后,在知识和技能上和课堂学习之前相比,表现出进步,达到了预设的合理目标,这一进步是在学生与教师、同伴、自身有意义的学习互动中产生。

合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学情及认知起点,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体现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当我们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如人意,未达到相应效果和目标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目标预设是否存在问题,是难度过高还是目标不清晰不准确。当预设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冲突时,我们需要调整目标,我们作为一个教授者,在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时,要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预设。

书中进步度是指学生学习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对于日常教学一般只关注终点,而学生的起点关注度不足。在信息丰富的时代,一堂课下来,技术动作的准确率很高,或许是教师教学产生的,也可能是学生本来就有的。课堂观察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我们可以尝试给学生做起点摸底,对同水平学生进行知识问答及尝试练习,可以在每堂课的末尾用2—3分钟设计好下堂课内容的知识摸底,从而来整体或修改下节课的教学目标。

面对优秀的成绩,需要追问和了解,好成绩是哪里来的?目标达成的过程是否有意义是重要的一个标准。什么是有意义:达成目标的过程是有效且富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就是有意义的。书中把依靠记忆重复操作来提高分数的做法成为条件发射。小学阶段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是发展的趋势,过程的意义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设计教学时,需要在探究练习的拓展性上要多些思考,而作为一个教授者,更要深入了解现阶段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

反思过去的教学实践,体现学生中心和主体地位,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以学习为中心,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教学艺术,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反思,大胆尝试的,敢于创新。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二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一书后,感慨很深。这本书,主要从“好课标准”、“问诊课堂”、“数学之道”、“观课品课”四大版块阐述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书中汇集了许多数学专家、学者对于小学数学一些现状的思考、分析、感悟,许多的观点引人深思,从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诸多名师对课堂教学的感言,领略到名师对课堂教学的独特理解及其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如果你也读这本书,你也会象我一样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与名师们的差距居然是--对于课堂的观察!

这一版块教你评判什么是一节好课,让你了解名师是如何理解“什么是一节好课”。请看书中的一些经典摘录:

张奇华《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好课,应该是数学教师全部数学素养在某个特定课堂情境中的自然挥洒。正如我所坚持的,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与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

他所讲到的“全部数学素养”也就是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养,讲得更广泛一些,也可理解为教师全面的综合素质。所以给我的启示是:要提高数学教学的境界,应从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做起,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黄爱华《课堂--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让我明白了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喜欢、充满思维活力、促进心灵成长的理想课堂环境,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引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的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2、启智--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智力因素,把问题情境用“够”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3、应变--在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及时引导,巧妙“纠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4、呵护--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5、唤醒--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且进入真正创造性思维的境界。

6、欣赏--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一版块教你如何寻找教学设计的不足,引导你走出教学误区。读完这一版块我才明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数学思考的头脑。

在“问诊课堂”版块,名师提出很多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让我了解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如何让错误价值最大化等问题。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一文中,徐斌老师将“情境创设为哪般”、“调动积极性是教学目的吗?”、“生活味数学味”、 “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吗?”、“算法多样化还是形式化”、“活动越多越好吗?”等我们老师日常“崇拜”并“争议”着的问题,从具体案例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论述,使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逐渐趋于清晰。

这一版块有众多的优秀数学教师带领你从“什么是数学”、“数学文化”等角度认识和理解数学,告诉你这就是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华应龙老师说: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中反思问题,在思考中生成智慧。

朱德江老师说:我愿用我的一生,去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去追逐智慧教学之梦。

贲友林老师说:行动、反思,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了激情,多了智慧,多了艺术,多了创造。反思,连接着现实与理想,关注现实,指导未来。反思,使我们成为关注自己的人,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读了这些名师的精辟话语,我才明白,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是否幸福,而是一味的将成人化的东西塞给学生。

在“观课品课”版块中,我再一次阅读了张兴华老师的《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文章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学生心理规律、心理特征之间的一些关联,以及如何根据心理学知识设计和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这就是我们日常“观课品课”中应该着眼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烂漫的童真时,我感觉任重而道远。这本书中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做为老师我一直在努力,通过这次阅读,使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如何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自由健康的成长空间。

读书,真的会使我们的人生收获一份真实而奇妙的美丽。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三

本学期拜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目的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善我校教师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益。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该书共有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喜悦,所经历的不平凡的历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些感悟。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

如何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听课方式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任课教师的表现。我们常常被执教教师渊博的学识,动人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所打动,很少观察学生的表现怎么样,也很少去关心这节课目标的达成度怎么样。听完课评课的时候,大多是说些套话、空话,主要讲优点常常是老师们的做法,提出意见的也是哪个环节设计得不好,哪些语言不够贴切,对一节课的评价通常就是“这节课讲得太好了”,“这节课某个环节是否这样设计更合理”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听课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

而新的听课评课是听课之前要进行课前会议,听课人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上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如何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课堂上有目的的观察,从思想上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有助于授课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评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

“听课要有观察点,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以前的听评课总以为课前准备只是授课者一个人的事情,听课时间一到只要拿着一支笔和一本“听课笔记”,提着凳子做到人家的教室听就行了,课堂上只是关注老师的“表演”,而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更像一个记录员,在搜集老师的讲课内容。听课后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只能对老师的课堂设计作出大概的评价。而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听课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

“听课就是为了搜集证据,评课就是基于证据的推断”,我明白了我们听课所搜集的证据不是为了给讲课的老师品头论足,更不是一场表演,而是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令授课者信服。它打破了传统的凭印象评课方式,重证据,用证据支撑自己的理论和观点。给讲课教师基于事实的依据、基于数字统计,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听课的老师在用心的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拿出来自我对比,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想学无止尽,教同样如此。“教育”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又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四

哲学上有一个很有趣的命题,说凡事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简单事情复杂化;二是复杂事情简单化。仔细观察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不外乎这两种。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追求的是一种智慧和豁达;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需要的则是一种研究和精致。很多的时候,我们把一件事情定义为简单的时候,往往是没有把它展开,没有用心的处理它的细节,挖掘其中的价值,所以,也就没有吸收其中的营养与精华。听课、评课也许就是如此。

听评课对每位教师而言就如同呼吸一样,实在是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我们以往听评课的时候,很少能想到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也很少去想怎样能与其他老师持续合作,更是很少去想获取来自课堂的信息和数据,从中读出提升本人和授课者及其他听课者的专业素养。《课堂观察》让我大开眼界。

收获一:长期思考的精简一定是精华。

“越是精简的东西,难度越大,精华不一定等于精简,但长期思考的精简一定是精华”这句话是我写在《课堂观察》“故事分享”旁边的,我感慨于中学的老师和大学教授的平等合作,感慨于余杭中学的老师们十年的苦索,两年的艰辛合作、研究与实践。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在追求观察维度的精简与观察点的可行性。《课堂观察》展现给我们的正是教授和老师们研究和实践的精华。

收获二: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

余杭中学生化组的老师们在研究课堂观察量化表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固然令人佩服,但是所得到的专业提升也是令人羡慕的。一个会研究别人课堂的人,下意识中就会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而且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参与“课堂观察量化表”的制作,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才会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去思考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又因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听评课,科学量化的记录课堂数据,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共性的易疏忽课堂漏洞,学生共性的课堂问题,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收获三:接受专业的《课堂观察》,完善自己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中提到的观察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而在课前说课的五个方面(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课堂结构(5)说预计的课堂反馈,最后一条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因为没有提前预计,所以会对课堂的突发性学习反馈会处理不完美甚至会措手不及。

关于走进课堂实行课中观察,如果真正完成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的话,我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任务,需要很多老师的共同合作和参与,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我提出几点疑问:维度一,学生学习,观察点——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时间为多少?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发言?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针对这些统计性的问题,如果想统计出具体的数据,得好几位老师才能完成,如果想统计部分推算出全班,那选的这一部分是否有代表性,也是个问题。有一些观察点需要老师动态的观察才能实现,例如“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有多少人?教师进入课堂最好是常态化的,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毕竟我们做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高效的学习,如果课堂中融入过多的动态观察,势必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那课堂观察就成了为观察而观察了。所以针对《课堂观察》中提到的观察点我们在设计观察量表的时候还是要在简化和斟酌的。

收获四:沿着专家的路化繁为简。

以前我把听评课想的做的都太简单,看完《课堂观察》这本书,我才真正的品出了其中的奥秘,也体会到了专业的课堂观察的价值。现在再想课堂观察,突然觉得,它依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它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简单。这件简单的如同我们呼吸一样的事情,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做,认真的去按照《课堂观察》所提示的去做。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高效的课堂学习,一堂课,最能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便是最后环节的”目标达成检测“,如果最后的检测效果特别好,那所有的课后分析从简;如果,检测效果未达到预期,那听评课团体要做的便是查找原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便达到授课者会自己把脉——把学生的脉、把课堂的脉、把教材的脉。当然,设计科学的课堂检测环节也是需要我们用心付出的。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五

作为即将跨入教师行列、在工作中需要不断研究教学的我,在入门之时阅读了阿瑟里德和韦尔娜贝格曼所著的《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感到受益匪浅。这本书仿佛是我前进路上忽然亮起的一盏灯,让我眼前原本模糊不清的道路变得明亮起来。

里德和贝格曼都是美国北卡罗纳大学的教授,两位教授教学经验丰富,教龄加起来超过了40年,她们在课堂教学和教师的培养方面有许多的心得和研究成果,其中《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便是对新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指导手册。

该书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解实习,通过观察来学习知识、进行反思非常重要。因此,作者在该书的第一部分呈现了自己在小学、中学和大学课堂中得出的经验,以证实早期一线实习工作的重要性。其中提出教师要对学生和他们的学习负责,要熟悉自己的学科,并知道怎样教授自己的学科等都对新教师的岗前实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生动具体地告诉新教师应该如何观察学校、课堂,作者在第二部分提供了教师、课堂和学生的秩事性、结构性及反思性观察的例子和方法,书中的观察技巧可以帮助同我一样的新教师成为一名严格、客观的观察者。书的第三部分提供了指导新教师发展成为一名合格老师的反思方法,同时也包括成功教师运用的许多工具和技巧,这一部分解释了在教师培训中课堂参与的重要性。第四部分讨论的是档案袋的性质、重要性及其整理和创建。书的第五部分呈现了所有学校观察、课堂观察等的表格和工具,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可借鉴其中的工具对课堂进行客观的观察。

在阅读完该本以后,我最大的收获和感受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要做一严格的客观的观察者,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的观察,这样的观察才会是有效的。

我对于做一名“客观”的课堂观察者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立场客观。我们都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很简单。我们看到的结果通常是以我们的经验、价值观以及信仰为基础的。书中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两个师范学生去观察同一位教师的同一节阅读课,结果两位学生观察和得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一名师范生看到了课堂的井然有序,桌椅整齐的摆放,教师提醒学生不要说话,进行了有效的课堂管理;而另一位师范生看到的却是老师的冷漠和课堂氛围的压抑,他将教师提醒一位学生不许画画看作是对这位学生天赋压制的表现。可见,两位观察者的看法相去甚远,究竟谁的看法是对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在于两名观察者都没有详细客观地记录课堂中发生的事件,准确记录其中的细节,就急于凭着自己的主观认识对课堂进行判断了,这是很无效的做法。

要做到立场客观,一是需要新教师客观准确地记录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教师和学生做了什么,他们的原话、表情等都做原始客观的记录,而不要急于做于价值的判断。二是观察需要有特定的目标和程序。课堂观察应该是精心计划的、目标和问题导向的。新老师应该在事先就确定了他们要观察什么以及怎样进行观察。作者指出,“若是没有预设的结构性,观察对新教师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将没有太大的帮助”。一节课里,发生在课堂里大大小小的事件可谓林林种种,你可以想象教师在忙着讲课,而这时有的学生在举手,有的学生在和周围同学讲话,也有的在思考问题,如果没有目标和计划性,新教师观察都忙不过来。因此,只有确定了你本次观察的目标和重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才会有所收获。三是观察需要是系统的,“系统的观察是长期的观察,需要观察很多次,而且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系统观察的目标是在一个时间段里尽可能多地获取对教室、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的观察数据。上面例子中,两位师范生对同一位教师的课堂观察结论迥然不同的`原因之一,就是二人都只是对这位教师的这一节课进行观察,是很随机性的观察,没有对这位教师的课堂进行长期的观察,因此,对这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个人素养等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也是武断的不准确的。

其次,对教师和课堂要进行客观的评判。在进行评课时,现实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听课的人用一节随机抽到的课来类推该教师其余的课,或用一节精心打造的课来类推该教师其余的课,都不是客观地认识这位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表现。由于未对一位教师的课进行有系统有针对性地观察,最后对教师的指导和点评也往往是漫谈式、即席发挥式的话语,或是过于客套,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里德和贝格曼指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基于所观察的数据,在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作客观的评价。

我想起我在过去的教育实习中,也常常犯以上案例中所犯的错误,对课堂的观察走马观花,重点不突出;有时能看出课堂中任课教师的长处和缺点,但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并未进行系统的详细的课堂观察记录。很感谢里德和贝格曼教授的指导,我在将来的听课、课堂观察研究中作一名严格的、客观的观察者,更多地收集事实,用事实说话。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六

我们平时所谈及的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和数据,并依据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一名研训员,在教研活动中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是有着它独特的不同之处,它要求教研活动组织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第三部分:范式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

本书围绕“传统听评课”、“听评课三大转变”阐述了课堂观察的目的、课堂观察的理念。让我明白了:“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这些日常工作中很是需要的道理。

我在阅读这一书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要听好教师的课,首先得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在所有听课的准备活动中,最重要就是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察理念。但是课堂观察理念并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听课者课堂教学理念的自然形成并沉淀的。听课者的课堂教学理念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与观察,更多时候来自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与体验。前者可以让后者进展得更快,但却无法取代后者。所以,每位教师在走进他人的课堂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观察理念,这些课堂观察理念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也有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短处;之所以在这儿把自己的主张并在实践中尝试的课堂观察理念写出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彼此课堂观察理念的交互与碰撞中,能够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长处更多,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短处更少。

因此,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来装饰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不管别人怎么关心自己的课堂,也不管别人对你的课堂提出多么宝贵的意见,你的课堂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理念的引导,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制约。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既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支撑,也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限制,所有外在的因素要改变课堂教学品质,必须通过改变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可能实现。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七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生命之花永远灿烂,事业发展光明无限。近期,我认真地通读了沈毅校长崔允漷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使我更能体味到培根所说的:“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句话的深切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如何引导教师听评课,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也是很多领导干部心中的一个疑惑。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习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

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

透过这本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

即:(1)确立研究问题。课堂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空间,其中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研究课堂实际上就是研究问题。作为课堂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真实的问题,是在这个教师执教的这个班级里目前发生的问题。其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若干个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再次是能够研究的问题,是执教者和观察者的能力和水平足以驾驭的问题。

(2)选择观察焦点。研究问题确立以后,就要对问题在教师或学生那里的行为表现做出假设性判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察者,都有着大量的一般性的课堂教学经验,对问题可能的行为表现也有模糊的感觉。所谓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这种感觉进一步思考澄清,假设问题与行为表现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据此选择观察焦点。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记录下来。要比较详细记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对象,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尽可能地实事求是,不要主观猜想。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使问题的细节得以裸露。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记录材料并不支持假想,也应该坦然承认。还要注意,分析推论不要过度。

(5)提出改进意见。所谓“改进意见”就是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行为。这里,淡化那些充实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理念之类不着边际、不具有操作性的意见,也淡化那些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显效的意见。

透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对个人而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观察他人的课堂时,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在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也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优势。只不过你的课堂优势可能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你的课堂优势可能被别人认可也可能被别人否定而已。但是,没有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无是处的,只不过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时,要么通过教师间的相互比较来进行,要么以你是否足以胜任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而不是尽力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课堂优势。在教师比较的过程中,只认为课堂优势多于他人的教师与课堂劣势少于他人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在以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来评价教师时,只认为课堂优势超过课堂教学要求与课堂劣势低于课堂教学要求,才是合格或者优秀的教师。

作为教研组长,听课是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会不会听课,如何通过听课指导教师提高课堂授课水平,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八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习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这学期,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如下,就读书并联系自身实际谈点拙见和体会。

课堂观察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和辅助设备,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无论我们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可以就自己所处的教学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达到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

课堂观察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怎么样。而关注学生则应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研究学习。对此,在上学期的历史学科会上,于老师就已经引导我们学着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师刚开始用起来不是很熟练,甚至不是很了解它的用途,没能真正发挥观察量表的作用。读了《走向观察》这本书之后,我终于领悟到: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应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比如:观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自主学习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等等,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的。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平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作为听评课者,在肯定教师长处的基础上,要学会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完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创新。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师,让我体会到教学不能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创新精神,要注重课堂研究,要给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课堂成为研究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感谢本书,让我明白,听评课要去掉空话、套话,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学会课堂观察方法,要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种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来,用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师科学地处理数据,并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学的论断,从而用来总结和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九

来自:用了十天的时间,读完了林高明老师的《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共近200页的书用了这么久,在我来说是很罕见的。一是平时事情很多,看书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基本都是在夜里完成的;二是一边读一边记一边想,花了不少时间。如果说这叫读书的话,我觉得叫“品书”更合适些。

读到这本书,我的心情总是无法平静下来。虽然林老师主要观察的是语文课堂,但是教育理念都是相通的;学生遇到的`困惑与教师存在的问题都是相近的。于是,林老师笔下的课堂显得是那样的熟悉、亲切。林老师的语言是清新的、优美的,以至于在品读本书的时候,始终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我不停地拿起笔记录,记录经典之言。我不停地用脑思考,因为林老师的笔触总是能令我联想到自己的课堂,我不像是在读一本书,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书,更像是在与一位名师对话,与一位专家交流。它让我把读到的字字句句演变成了一个个场景,它让我的心随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向更深层次探寻,它让我的思想与目光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求索。

读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于己的收获是两个多,于林老师是一个想不到。

一多,写得多。我一边看书,一边作读书笔记。一本书,我的摘抄达到30多页。同时,我也在电脑中写了很多的读后感,反思等文章。二多,想得多。每看一段文字,我都会不自觉地联系到我的课堂中。这些文字仿佛幻化成一个个教学场景,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财富。同时,值得借鉴的地方或是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引起了我的思考,重新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地改进以求有所提高。比如叫出学生的名字,重视课堂评价语言,注意课堂语言,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生命等等。

我一直不太喜欢读理论性很强的书籍或文章,因为在读的时候总觉得那些没有感情的文字与我是那么地格格不入。想不到:林老师可以用一种散文式的笔法把我引进教育教学的新境界,学习教育理论可以这样轻松。与肖川老师的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肖川老师立足于理念,而林老师立足于教育教学最前沿--课堂。感叹于林老师阅读过大量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书籍,书中援引了大量的教育名家的观点与理论。他一定是利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阅读了这方面的书籍,而这正是我最欠缺的。从他的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在灯红酒绿的奢华世界中的一隅,一位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教育工作者秉烛夜读,奋笔疾书,把满腔的热情全部投入到一生的伟大事业之中去!我肃然起敬.

msn(中国大学网)。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十

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提出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他开发了类人际互动行为编码作为课堂观察研究框架,自此开始了系统的课堂观察量化研究。

1960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研究出了“互动分类系统”,他开发了一套编码体系用于记录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状况。量化工具的出现使课堂观察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研究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量表内容来记录和诠释课堂事件,实施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仅凭量化工具来研究课堂有其片面性,它无法记录非语言的主观感受。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漏掉很多重要课堂信息。

20世纪70年代质性研究方法被引入到课堂观察中,自此,研究者可根据自身经验用文字描述和诠释课堂事件。

近年来,研究者们倾向于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在运用量表记录课堂信息的同时,对某些课堂事件进行主观的描述与诠释,以期更全面客观地展示课堂的全貌,便于课后分析与推论结果。

关于“课堂观察”,研究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课堂观察有一定的研究目的、工具和程序,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从教学手段的角度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和反省自身获得教学反馈,是一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手段。

三、从发展途径的角度看,课堂观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改善了学生学习,是一种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和团队合作等。

研究者多将“课堂观察”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和研究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听评课模式”,“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仅仅关注的是老师讲课的内容,教师教课的技能,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量表。而且,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课堂,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试图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合作的教研文化,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设计,促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课堂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它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课堂观察的内容主要通过量表内容来呈现,量表就是用数据和文字来量化和解释课堂活动的一种工具。近年来,研究者们在根据需要改进了部分量表的同时还自行开发了一些量表,这些量表主要涉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方面。

教师教学:包括教学态度、讲解行为、教学时间分配、课堂提问、评价语及教学机智等。早期的有的教师行为特点量表和的教师表扬技能观察表,近些年的有教师讲解行为量表等。

学生学习:包括掌握知识、参与合作、情绪状态及课堂纪律等。如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观察量表等。

课程性质:包括学习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如各个具体学科观察量表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观察量表等。

课堂文化:包括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互动、学生生成状态及教师教学境界等。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四、课堂观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改进建议:

(一)、出现的问题:

1、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有机整体,容易失去对整堂课教学本质的把握。

2、观察者的课堂观察技能普遍较低。

3、被观察的课堂是“非常态化”的。

4、教师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二)、问题的原因:

1、课堂观察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活动,费时多,而中小学教师飞工作量大,时间少。

2、“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深入其中,简单的认为课堂观察是评教、评优的重要手段,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影响课堂观察的真实性的时效性。

3、“课堂观察”作为一项专业技能,大部分一线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

(三)、改进建议: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文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3、课堂观察活动应具有针对性,要兼顾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4、在研究中不可能单独运用一种观察,要改进课堂观察,提倡定量与定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而是多种观察类型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比如:“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能全面描述、分析与解释细微课堂事件,但其主观性较强。而“非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运用各种先进设备摄录整堂课或某教学片段,并在课后可进行反复观察,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比较客观。但容易忽略课堂中一些重要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应结合两种技术来开展课堂观察研究,置身于课堂现场中并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在收集客观资料的同时对课堂现象进行适当的描述与解释。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十一

一、观察缘由。

何谓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传统的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听”的吸收而忽略了“看”的效用,听课时缺少主题,针对性不强,容易注重了教师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活动等。因此,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加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观察的本质所在。

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本次市科学领雁工程实践阶段,我们开展了以“合作探究”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过程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大田小学汤晓敏老师,执教内容是《磁铁的两极》,参与课堂观察的小组成员为金挺、戴标灯。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步: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1、制订观察方案,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小组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观察内容分为:小组规模;分组的方式;成员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控与引导。

2、根据确定的课堂观察内容,每位成员各自设计好便于课堂中统计和操作的各种表格。

3、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第二步: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课堂观察研究中,我们小组成员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对整节课进行筛选,特别是对实验探究阶段的进行重点关注,看看小组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在小组内有无自己的见解;能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用喜欢的方式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针对实验的情况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乐于合作与交流;在全班交流小组得出的结论并提出质疑;在探究活动中产生新的问题;善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工合作通过记录工具、记录项目、记录方法分别采集了各自需要观察和统计记录的课堂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第三步: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课后,我们对课堂上搜集的所有信息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归类与讨论。通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和诊断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和优点,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行为,促进其自身专业化发展。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思考。

我们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小组规模:汤晓敏老师把全班59人分成10组,其中9组每组6人,1组5人。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汤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汤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并且在上课时宣布进行最佳学习小组、最佳组长、最佳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促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还能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4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28分钟,占整节课的70%。学生活动参与面广,除1人因学习障碍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58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的6次,给小组奖励5次,给组内成员奖励的9次,给小组批评的1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12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教师引导时并没有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十分注重适当的引领,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发散性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5、科学素养外在表现:尊重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敢于向权威挑战。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活动参与积极主动。猜想有根据,探究方法灵活多样,方案严谨,观察细致,记录客观,较全面地收集信息并准确分析信息,个性化多样表达研究成果。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特点问题。

2010台州市领雁工程科学班。

金挺。

(学号:33号)。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十二

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提出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他开发了类人际互动行为编码作为课堂观察研究框架,自此开始了系统的课堂观察量化研究。

1960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研究出了“互动分类系统”,他开发了一套编码体系用于记录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状况。量化工具的出现使课堂观察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研究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量表内容来记录和诠释课堂事件,实施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仅凭量化工具来研究课堂有其片面性,它无法记录非语言的主观感受。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漏掉很多重要课堂信息。

20世纪70年代质性研究方法被引入到课堂观察中,自此,研究者可根据自身经验用文字描述和诠释课堂事件。

近年来,研究者们倾向于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在运用量表记录课堂信息的同时,对某些课堂事件进行主观的描述与诠释,以期更全面客观地展示课堂的全貌,便于课后分析与推论结果。

关于“课堂观察”,研究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课堂观察有一定的研究目的、工具和程序,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从教学手段的角度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和反省自身获得教学反馈,是一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手段。

三、从发展途径的角度看,课堂观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改善了学生学习,是一种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和团队合作等。

研究者多将“课堂观察”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和研究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听评课模式”,“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仅仅关注的是老师讲课的内容,教师教课的技能,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量表。而且,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课堂,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试图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合作的教研文化,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设计,促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课堂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它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课堂观察的内容主要通过量表内容来呈现,量表就是用数据和文字来量化和解释课堂活动的一种工具。近年来,研究者们在根据需要改进了部分量表的同时还自行开发了一些量表,这些量表主要涉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方面。

教师教学:包括教学态度、讲解行为、教学时间分配、课堂提问、评价语及教学机智等。早期的有的教师行为特点量表和的教师表扬技能观察表,近些年的有教师讲解行为量表等。

学生学习:包括掌握知识、参与合作、情绪状态及课堂纪律等。如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观察量表等。

课程性质:包括学习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如各个具体学科观察量表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观察量表等。

课堂文化:包括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互动、学生生成状态及教师教学境界等。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四、课堂观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改进建议:

(一)、出现的问题:

1、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有机整体,容易失去对整堂课教学本质的把握。

2、观察者的课堂观察技能普遍较低。

3、被观察的课堂是“非常态化”的。

4、教师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二)、问题的原因:

1、课堂观察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活动,费时多,而中小学教师飞工作量大,时间少。

2、“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深入其中,简单的认为课堂观察是评教、评优的重要手段,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影响课堂观察的真实性的时效性。

3、“课堂观察”作为一项专业技能,大部分一线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

(三)、改进建议: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文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3、课堂观察活动应具有针对性,要兼顾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4、在研究中不可能单独运用一种观察,要改进课堂观察,提倡定量与定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而是多种观察类型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比如:“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能全面描述、分析与解释细微课堂事件,但其主观性较强。而“非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运用各种先进设备摄录整堂课或某教学片段,并在课后可进行反复观察,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比较客观。但容易忽略课堂中一些重要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应结合两种技术来开展课堂观察研究,置身于课堂现场中并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在收集客观资料的同时对课堂现象进行适当的描述与解释。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十三

为使我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业务能力,我校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松山区教研室的姚伟艳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通过聆听讲座,我对课堂观察,专业的听评课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以前简单以为课堂观察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听评课活动,现在明白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我们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课堂观察的程序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很重要,这点跟日常的听课有所不同。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同时也给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所以,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每一位成员都要参加,而且要认真对待。

课后会议同样很重要,被观察者要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要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观察者可以以观察信息完成的量表为证据,作必要的推论。会上,形成某些结论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措施。对于像我们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课后会议就是我们求经的平台了。我们可以汲取他人成功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改正。所以课后会议为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合作。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模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组所有成员集思广益.一周二次的会议即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便是倾听、交流、讨论的平台。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观察,与其他老师通力合作,创造成更优秀的成绩。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十四

一、观察缘由。

何谓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传统的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听”的吸收而忽略了“看”的效用,听课时缺少主题,针对性不强,容易注重了教师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活动等。因此,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加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观察的本质所在。

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本次市科学领雁工程实践阶段,我们开展了以“合作探究”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过程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大田小学汤晓敏老师,执教内容是《磁铁的两极》,参与课堂观察的小组成员为金挺、戴标灯。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步: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1、制订观察方案,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小组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观察内容分为:小组规模;分组的方式;成员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控与引导。

2、根据确定的课堂观察内容,每位成员各自设计好便于课堂中统计和操作的各种表格。

3、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第二步: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课堂观察研究中,我们小组成员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对整节课进行筛选,特别是对实验探究阶段的进行重点关注,看看小组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在小组内有无自己的见解;能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用喜欢的方式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针对实验的情况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乐于合作与交流;在全班交流小组得出的结论并提出质疑;在探究活动中产生新的问题;善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工合作通过记录工具、记录项目、记录方法分别采集了各自需要观察和统计记录的课堂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第三步: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课后,我们对课堂上搜集的所有信息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归类与讨论。通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和诊断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和优点,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行为,促进其自身专业化发展。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思考。

我们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小组规模:汤晓敏老师把全班59人分成10组,其中9组每组6人,1组5人。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汤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汤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并且在上课时宣布进行最佳学习小组、最佳组长、最佳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促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还能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4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28分钟,占整节课的70%。学生活动参与面广,除1人因学习障碍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58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的6次,给小组奖励5次,给组内成员奖励的9次,给小组批评的1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12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教师引导时并没有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十分注重适当的引领,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发散性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5、科学素养外在表现:尊重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敢于向权威挑战。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活动参与积极主动。猜想有根据,探究方法灵活多样,方案严谨,观察细致,记录客观,较全面地收集信息并准确分析信息,个性化多样表达研究成果。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特点问题。

2010台州市领雁工程科学班。

金挺。

(学号:33号)。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十五

一、什么是定量分析。

定量课堂观察与定性课堂观察都是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作用。

定量的课堂观察所得到的结论比较精确细致,但必须要有事先准备的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在这套记录体系里明确地规定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的类别、观察的对象以及观察的时间单位等。定量观察对观察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观事实,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定量研究是基于一种称为“先在理论”的基础研究,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此思想首先来自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对自然界行为的结构分解,后被引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研究者们开始对人的连续行为进行结构分解,对社会进行结构分解。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行为分解最为典型。定量的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有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客观存在,不受主观价值因素影响,主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实证主义遵循自然科学的思路,认为事物内部一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要找到这些关系,并通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论证。

二、如何开展定量分析。

定量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定量观察的记录方式可以统称为分类体系,其特点是:预先设置行为的类目,然后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做记录。有三种主要的样式:编码体系、记号体系或项目清单、等级量表。收集资料体现为数据的形式,其类型有:频率记数(次数)、事件发生的百分比、等级量表的分数等。

1、编码体系: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fiac),它是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进行研究,把课堂的言语活动分为十个种类,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码。它主要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每隔3秒钟观察者就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班级言语行为的种类的相应编码,并记在一个统计表中。此体系的分类是非判断性的,即在记录过程中不作好环的价值判断,只是客观地呈现事实。每种要观察的行为都有特定的编码和操作性定义,单位时间内任何行为都予以记录,因而都可转化时间的百分比,便于分析。缺点是:一些非语言方面的信息被遗漏,上课的内容易忽略,而且一些分类过于笼统。真正的课堂互动是粗糙的、混沌的而不是严格按照人为设计的行为各类发生的,也未必是清清楚楚的、明确分割的,而且并不是每一个行为都一定持续3秒钟。

2、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是指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观察者在每一种要观察的事件或行为发生时做个记号,其作用就是核查所要观察的行为有无发生。与编码体系不同的是,记号体系只记录单位时间内发生了需要观察的多少种行为,而编码体系则要记下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每一个需要观察的行为。这样编码体系尽可能地记录了所有发生的行为,而记号体系通过对要观察行为的频率记数让观察者体会到每一个时间段内课堂活动或学生表现的特点。

3、等级量表:等级量表也有预先设置的分类,不是的是它要求观察者作出更我的权衡和判断。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进行观察,当观察结束时,在量表上对该期间内发生的目标行为评以相应的等级。常见的等级量表有三级、五级、七级、九级量表。也可以在一条不分点的线段上判断相应的位置来表示等级,观察者在线段上记录的位置可折算成百分比。特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价值性。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从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这样就需要对观察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对于用定量的方式收集的量化数据资料,一般要借助于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定量课堂观察数据分析的常用统计技术:

1、简单计算。

对于一些简单的、目的单一的观察表所收集的数据,不用通过复杂的统计分析就可以从记录中计算出一些能说明问题的百分比、频率或是评定的分数。教师进行合作研究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简单的观察表,并通过简单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彼此课堂中学生学习投入情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

2、相关关系。

对于探究两种变量或者说两组测量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运用相关系数的统计技术。关系的程度由两种变量数据的分布来确定。这两个分布由一组个体的成对数据组成。比如要了解学生课堂中的不当行为的总量与投入学习任务的学生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运用相关系数。

3、组间差异性比较。

如果对三组或三组以上数据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则可以适用方差分析。比如说研究者可以对观察的不同对象所得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那么所得的f比率就会解释三组数据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否有显著差异。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十六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学习可以不再局限于课堂。网络培训,对于在岗位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学习的最佳途径。它可以保证我们能够不断继续学习,终生学习,不断地积累新的知识、经验。

本次网络培训,我参加了徐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听评课与课堂观察》。通过此次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我以后的教学受益匪浅。徐老师从听课、评课的意义,可能会出现的误区,以及现如今评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了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徐老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解决方法,还细致的讲述了评课的八大原则,让我们在听课评课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如何上好一堂课仅仅依靠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积累课堂经验。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的课堂经验来自哪里呢?当然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及骨干教师、同伴教师之间的观察学习等。因此,如何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首先要学会听课、观察别人课堂教育,从观察他人的课堂教学中、从听课、评课中获得教育经验,然后进行不断的实践、反思,转化成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程理论下听评课与课堂观察有了深刻的了解,受益匪浅。以前在听课过程中主要是注重观察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幼儿的“学”,导致很多时候无法正确的把握孩子们的理解能力,知识经验等,本次培训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更好的听课、评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十分感激老师对此次课程的指导,以后有机会希望能多多参加这样的培训,以此来锻炼自己。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十七

老师开始上课,突然教室门打开了,只见班长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身上到处伤痕累累,老师大声说道:”你怎么来得这么晚?“班长一瘸一拐地走到老师面前说:”今天在来的路上摔了一跤,腿摔伤了,爸爸的车子也摔坏了,只好走过来了。“老师看见他可怜巴巴的样子,只好让他先回到座位上。

老师继续讲课。我把前面的吴子傲拉了一下,他没有回头,我想这个木鱼脑袋天天就知道聚精会神地学习,看都不看我一眼,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学习,我不禁偷偷地笑了起来,我用橡皮擦碰了他一下,他还是不回头。

突然,老师出了一道非常难的题,我看见吴子傲毫不犹豫地把手高高举起,好像信心十足地说:”太简单了吧!“不愧是我们班上的学习委员,每次考试他成绩都名列前茅。我暗暗下定决心向他学习。

我又看了看旁边的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他们不是上课写小纸条,就是和别人玩耍,有人还上课偷偷玩游戏机。

接着,老师又提了个问题,我又观察了一下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他们不是左顾右盼就是抓耳挠腮。

”叮叮叮……“下课了,通过观察,我有了很多的感受。我想以后上课时要遵守课堂纪律,掌握所学的前提下,努力捕捉课堂上表现好的同学和表现不好的同学,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这样我的'作文一定能写得非常出色。

精选课堂观察读后感(通用18篇)篇十八

二、执教者:李娜(浙江省普陀中学)。

三、出处:自己整理。

四、实录全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实录。

执教者李娜上课时间:2014年11月6日。

课堂伊始由一名学生上台讲解一首古诗词,讲解完后教师作适当点评。

秋波媚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生:整首词表达陆游夺取长安的希望,与陆游其他作品一样,这首词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写诗人站在高台上,希望能夺取长安,“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正面写到了作者两个的动作,“悲歌筑酒”运用了荆轲刺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收复长安的决心,“凭高酹酒”指诗人登高而望。“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写天上的云都散尽了,露出了皎洁的月光。最后两句是诗人站在高处,看到曲江池馆的大门敞开,欢迎回归的军队。大家跟我一起来读一遍,“秋到边城角声哀”,预备起。

(全班齐读)。

生:客观地思考。

师:山是客观地在思考,你这个答案哪里来的?生:第二段最后一句有个“客观”

师:那么在这一篇课文里,作者是借一个什么事情来说的啊?生:狼。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狼的嗥叫的?在这声嗥叫中,你读出了什么?有没有隐含着作者的什么情感?(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是读出了对狼的一种感受。还有其他同学吗?生:凄惨。

生:我觉得是对狼的赞美。

师:不管是同情还是赞美,咱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对于这声狼嗥叫,你有什么感受。那作者接下去是不是写了对于狼嗥叫,很多事物,包括人和物的反应?第二段第一句写了“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接下来同学们一边读,一遍圈画,狼的嚎叫对鹿、对郊狼、对牧牛人、对于猎人有什么样的感受?第2—3段中,有没有写到山是怎么样的反应?从中,你是否能体会到山是怎样思考的?边读边画。(全班自由自由朗读)。

师:有些是希望,有些是恐惧,还写到了山的反应,写山的反应的哪一句?一起读。

师:哪里看出不一样的?生:只有。

师:就是上课一开始,戚哲豪说的“客观”(板书“客观”),还有吗?生2:孤独。

师:怎么看出是孤独的?

生2:因为“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

师:从哪里看出“长远”的?生:“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

生:“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师:这是我以前的看法,也是猎人的看法。我有没有改变?生:改变了。

师:那改变的话,是怎么写的?生:但是师:一起读一下。

师:这种观点是什么啊?生:狼越少,鹿就越多。

师:鹿多了,而且是什么?太多的鹿。太多的鹿出现了什么后果?生:山被吃光了。

师:山被吃光了,又有什么后果?生:鹿饿死了。

板书:狼灭掉了生态恶果。

太多的鹿山被吃光。

鹿饿死了。

师:狼的存在,维护了生态平衡,或者说,狼的存在,对山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所以第七段写的是什么?灭掉狼后的生态恶果(板书)。作者用一个残酷的现实告诉了我们什么?在平实的叙述中,隐含了一个新观点。狼的存在,对山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这话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过,但是在作者平实的叙述中,在残酷的现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出来。再回过头,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能解释这个秘密了嘛?可以借用哪句话来回答?(生沉默)。

师:他对狼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公正的。

师:山对狼怀有一种什么样的秘密?也就是说山是怎么样看待这个狼的啊?它比较公正地、客观地、可以容忍它,它不认为应该灭掉狼,它更看到了狼的存在,所以狼对山是什么?生: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师:它让猎人打杀狼,但同时它也包容它的存在,可以说是客观公正地。山怎么认识狼的,跟我认识到的新观点是一样:狼的存在,对山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感性化地去说的话,更能够公正地认识狼,包容狼。第八段也说到了严重的生态恶果,而且这个生态恶果比狼吃鹿要严重的多,一起来读一下第八段。(全班齐读)。

师:严重后果是什么啊?抓住关键词“而且”,最后一句话“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已经严重到了这种程度。继续看第九段。“牛群也是如此”,这个“如此”又是一个代词,是怎样?生:牛大量繁殖,草吃光,牛饿死师:讲第九段文字的时候,他又把什么结合起来了?一起读一下第九段。(全班齐读)。

生:主观、肤浅、短视(师板书)。

课堂观察是教师参与教学的日常行为,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恰当选择、设计观察工具、有针才对性的开展课堂观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课堂教学事件,分析教学事件产生的原因。本文从导语和板书、师生互动、课件运用、知识积累、阅读教学以及学生主体地位六个方面观察课堂成效。

从观察到的课堂教学来看,李娜教师教学素质相当好,工作态度认真,课堂教学亮点较多。主要表现为:

1.注意设计导语和板书。李娜老师每堂课都会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个精致的开头,引人入胜,不仅贴近新课内容,而且具有感染力。此外板书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简要的展现,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明晰教学重难点,甚至能够激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可以说板书无论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还是对于老师教学过程的推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娜老师注意设计板书,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颇有美感,她从课文题目“像山那样思考”着手,提出三个重点问题:谁(要)像山一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思考什么?再引导学生一步步解题,形成清晰的板书:“山是怎样思考的“与“人是怎样思考的”,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旨,一目了然。

2.注意体现新课改理念。新课改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交流,主张“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李娜老师首先让学生提出疑问,一位同学找到了解读文章的一句重点句子:“山对狼有一种秘密”,但李娜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存疑,让学生先找到邻段的另一句重点句:“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这句中的“这”即指代同学的疑问“山对狼有一种秘密”,而要解开“这”的疑问,既要从对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天”着手,这样就找到了关键段。李娜老师主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灌输答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探究文意、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在引导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3.注意运用课件。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仅要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语言,还需要优化教学手段。李娜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课件,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4.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李娜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以往学过的知识,梳理记忆新学的知识。如在解题的过程中,李娜老师先询问学生“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什么短语,温习了开学初讲到的“短语类型”的相关知识,从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新课文内容,这样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在解答第四段的承上启下句“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时,抓住“这”这个关键词,谈及考试阅读题中,经常会有关于“这”指代什么的问题,回答这种问题一般要从前文着手,因为只有提到过了类似话题,才能用“这”指代。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考试解题技巧。5.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点,在《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中,李娜教师抓住了“朗读——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声情并茂的课文阅读,从而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进而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有所感悟。通过教师“在这声嗥叫中,你读出了什么?有没有隐含着作者的什么情感?”的提问,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在一声狼嗥中读出“生性高傲”、“凄惨”、“同情”、“赞美”等许多个性化的见解与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感受抒发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5.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新课程特别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灌输的因素仍然相当明显,教师讲的机会仍然太多,课堂提问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缺乏思考价值,学生的讨论活动明显有应付作秀的因素,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但是,李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有所收获,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思考、交流、展示、练习,如课堂初始,让学生提出问题,逐步解答;在提问到“山是怎样思考的”,有个学生提到了“孤独”,李娜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否定,因为考虑到就“只有”山如此思考来说,“孤独”确实可以这么说,但是从人类有启示意义的角度出发(“人”和“山”的思考方式是形成对比的),“孤独”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

李娜老师执教的《像山那样思考》也是极富教师个人特色的一节教学课:教师上课仪态落落大方,有很强的课堂感染能力,其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从解文题,提疑问再到步步细究各个问题,到最后对于人类思考方式的探究,教学环节步步提升、层递有序,保证了有效信息的传递,体现了教师极强的课文内容整合能力;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言说自己在文本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与创见。总而言之,李娜老师的课堂是一场师生之间你来我往的平等交流。

根据观察到的李娜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本人两个月的实习期中的总体教学表现,总结了以下教学心得:

1.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教学。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提供了内容更加丰富的教材,增加了师生选取教学内容的机会,也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还没有参加过新课程培训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新课程教材,认真研究新课程的优秀教学课例,认真研究新课程高考,摒弃旧的课堂教学就是通教材的做法,把教学的着眼点定位在学生的学习上,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科学地选取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真正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恰当引入生活中的、网络中的、报刊中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主、动自学、深入探究,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要加强基本教学技能训练。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我还没有真正步入教学工作岗位,因而我的解读课标和教材的能力、独立设计教学的能力、恰当调控教学的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写作文章的能力等,还远远不能适应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对于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高考缺乏深入的研究,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学生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还不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语言毛病还相当多,不会科学地设计教学板书,板书字也非常欠缺正楷硬笔书法的功夫。因而我在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之前,要苦练基本功,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

3.要恰当设计课前学生展示活动。课前展示,不仅能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在设计课前学生展示活动时应注意:活动的时间长度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内容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联,要让学生充分做好准备以便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有计划地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展示机会,形式要多样。

4.要进一步熟悉教材。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我自己认为初中教材上有的课文,学生却说没有学过,造成一些题目学生不会回答。学生的认知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如果不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上就难免出现主观性和盲目性,教学效果也不可能理想,何况高考试题的名篇名句默写题目还要测试初中的内容。因而进行高中课堂教学,要熟悉初中语文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能力具备情况,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5.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语文教材只是作品选编,而不是知识体系;语文高考试题注重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而基本不考虑语文教材的内容。这种情况,既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也给经验丰富的教师增大了施展才华的空间。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和训练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将教材、报刊、网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学资源科学整合,为我所用,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6.要用好班班通电子白板。为了促进教育快速发展,上级政府投巨资,给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电子白板。班班通电子白板,网络资源丰富,方便运用课件进行教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借鉴,加快专业发展步伐,还应该善于利用电子白板搞好教学。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设计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课堂魅力,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红色读物阅读心得范文(20篇)

    心得体会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下面是一些值得学习的心得体会示例,供大家借鉴和参考。近年来,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

    实用观摩道法公开课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17篇)

    总结心得是我们提高自我认知、发现问题和进步的必要手段之一。以下是小编精心编辑整理的几篇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首先,我非常感激有机会参加道法公开课,借

    最新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8篇)

    总结范文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的重要文件。总结是对自己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化整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应用。首先,在写总结之前,

    最热合同终止贷款协议书大全(14篇)

    合同协议的签订可以帮助双方明确目标和责任,从而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下面列举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合同协议范本,供您快速起草和订立。年______月__________

    精选缅怀先烈心得体会高中生(案例19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方式。心得体会范文展示了不同人对同一个事件或者经历的不同理解和感受,相信你会从中受益匪浅。

    精选学校传染病培训心得大全(14篇)

    培训心得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梳理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范文,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近年来,传染病的爆发频

    优质医疗副主任述职报告(模板15篇)

    述职报告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通过与上司和同事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可以提高团队的合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些范文中包含了对工作目标和任务的描述、工作成果的呈现

    最优铁路工作防疫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在工作中,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方法,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启示。在这些范文中,可以

    优质辩论赛心得体会及收获总结范文(19篇)

    在总结中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提升空间,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以下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体验来自不同层级和不同职业的人士,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价值。

    精选藏族舞心得体会(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记录,也是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好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学习是人一生的永恒主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