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通用13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MJ笔神2023年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通用13篇)

教师总结可以记录下每个学期的教学心得和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师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一

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再说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说研究中学问题是常采用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相辅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二)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六)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七)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八)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九)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十)数学。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二

(一)力:

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不一定需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这种定义比较宽泛,但易根据日常经验理解。

2常见力:重力、弹力、压力、摩擦力、浮力等

2.注意重力的方向永远是竖直向下的

(二)力的描述:

注意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的区别。

1,大小:线段长度表示,有时注意标上刻度值(图示)2,方向:箭头指向力的方向

(三)力的测量:

1工具:弹簧测力计:结构:称钩指针刻度盘,量程、分度值2测量时力方向沿轴线,特别注意调零!

(四)重力:

1产生,地球表面附近物体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为重力。

2大小,g=mg,g为定值(但不同地点值不同)常取9.8n/kg或10n/kg,视具体情况对待。3方向,竖直向下,注意不是垂直向下,也不可以说是指向地心(不严格指向地心,以后会了解)

(五)摩擦力,

1、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并且存在力的作用(压力),即有压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有摩擦力一定有压力

2、大小: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静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来求解

3、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注意与接触面积无关!

5注意滑动磨擦与滚动磨擦的区别以及自行车等实例。

第二章

(一),力的合成

1二力合成:1、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二者相通)

2、作图用力的图示法;

2多个力合成: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数个力平衡,撤去f1,问剩余力合力,(应为与f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注意力合成的时候,力的作用点一定是一点,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才能合成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物体不受外力或者受到合外力为零时,作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即处于平动平衡状态),牛顿第一定律简言之就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也称为惯性定律注意一点:力不是引起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即物体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与之相反,力越大,物体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

注意:1.惯性定律与惯性的不同

2.不能将惯性称之为作用,作用专指力3.惯性只跟质量有关,跟速度无关

(三)力的平衡:

1、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保持平衡,则这两个力必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上(平衡力的特点)。

2、与之作对比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不同物体,参考牛顿第三定律理解其中区别,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四)力与运动: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使物体保持运动的原因,注意牛顿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区别,特别注意伽利略的实验物理方法.(这标志着近代物理科学的开端)

2物体不受力或者受力但合外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第三章

(二)液体压强,1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压强=液体密度×g×h,这个公式记牢,浮力推导用处很大。2液体内部某点向各个方向压力大小相同,同一水平面压力大小相同,不同深度压力不同。3帕斯卡定理:液体可传导压强.

4液体内部压强要注意表面有大气压力的应该将大气压强计算入内,只是大部分情况下,他部位同时考虑大气压强而相互抵消,要注意的是上式只是液体引起的压力,需要加上液体传导的大气压强,才是该位置真正的压强大小。

(三)连通器和液压技术

连通器也是利用帕斯卡定理,利用液体传导的是压强而非压力,连通器两端面积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压力,在小端提供较小的压力,这样可以在面积大的一端产生较大的压力。

(四)大气压强

大气因为密度较小,高度的变化带来的压强变化可忽略不计,故可以认为大气内各处压强近似相等,(当然高山上高空中等特殊位置例外)大气压单位为atm,这也是气压的一个常用单位:1atm=101300pa。

第四章

(一)在流体中运动

流体中受力分析较复杂,这个注意两个问题:弧线球和飞机飞行原理。

(二)浮力

1浮力=液体密度×g×v,即物体受到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重力的大小,方向竖直向上(与重力相反)注意重力与浮力产生的内在联系。

2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决定物体在液体中状态:重力大于浮力则总体趋势下沉,可减速上升最终停下并下沉或加速下沉最终沉底,重力等于浮力则悬浮于任意位置,重力小于浮力则总体趋势上升,可减速下沉最终停下并开始上升或加速上升。

第五章

过程,而能量则对应着某一个时刻

做功有两个条件,一为力,二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定路程。

(二)杠杆

杠杆平衡原理,即杠杆两端力与力距的乘积相等,则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转动平衡)。

(三)功能原理与效率问题

注意有用功、无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注意,机械效率永远达不到百分之百!

(四)能量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之和为机械能,除重力或弹力外没有其它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2能量转化,由一种能量转变为另一种能量。

3能量转移,同种能量在不同物体或者系统之间的流动。

4机械能的转化一般是指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动能与势能之和不变.即能量总和不变,变化的只是能量的形式。

5更广意义上的能量守恒是指所有能量的总和不变,只是在不同种之间转化而已,但是能量的转化有方向,热量越来越多,而其他如机械能化学能等越来越少,即能量质量越来越差。所以现在人类不断发展新型能源,以提高可利用能源的质量。水能与风能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他太阳能核能等也在大力发展中。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三

能量功热焦或度,流安压伏阻欧姆。功率瓦特电荷库,我国温度摄氏度。

国际温度开尔文,时间国际秒已定。小时分钟也常用,计算必受国际统。

计算结果两部分,数据单位齐上阵。数无单位没意义,算对也不把分给。

物质多少叫质量,要用天平测质量。状态位置温形状,四变不变物质量。

质量除以物体积,等物密度物属性。不管将物怎样分,物质密度永恒定。

密度不受质量控,同物质体比恒定。气体永远满容器,有气出容密降低。

除水之外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性。所以物质的密度,还要受到温度控。

温度升高密度减,温度降低密度增。压强增减质量恒,压增体减密度增。

用天平,放水平。看量程,看分度。游归零,调横平。左下沉,调向右。

针分中,横已平。左放物,砝放右。拨游码,到横平。砝加游,等质量。

物错右,砝减游。

要把三种杠杆判,首先要把力臂看。支点到力作用线,作条垂线看长短。

动长阻短省力杆,动短阻长费力杆。动阻等长等臂杆,省力费距是特点。

杠杆匀旋或静止,说明杠杆已平衡。动力臂与动力乘,阻力臂与阻力乘。

积等杠杆已平衡,国际单位要常用。若要说起定滑轮,动阻相等力不省。

改变方向把它用,省力要用动滑轮。拉力恰等物半重,动拉方向都相同。

省力改向滑轮组,判断拉力绳段数。动定之间虚线分,认真数出绳段数。

手拉一端来于动,所数段数得全用。手拉一端来于定,所数段数减一根。

物重除以终段数,商为拉力记在心。

动定滑轮,配对使用。定始定出,偶段承重。动始动出,奇段承重。

若不成对,缺一绕起。始定出动,偶段承重。始动出定,奇段承重。

承重段数,出端决定。动定相隔,数出段数。定出减一,动出全用。

承重段数,拉力相乘。积等物重,理想时用。摩擦轮重,暂不计用。

定始偶段绳,动始奇段绳。定出要减一,动出要全用。

绳段乘拉力,恰等物体重。

定始偶承动始奇,动出全算定减一。重除承段等拉力,阻移承段积动移。

偶段绳承除以二,奇段减一除以二,商为动滑轮个数,绳段出端定定数。

偶承定出动定等,奇承动出动定等。偶承动出动多一,奇承定出定多一。

定出动下物上移,动出动上物上移。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四

2、核力

存在于原子核内核子之间的一种力。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原子核尺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的多;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之内。

总结

重力的本质是万有引力,是物体和地球之间万有引力的具体化,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弹力、摩擦力、静电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的本质是电磁相互作用。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还有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称为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与放射现象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构筑了力的体系。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五

测量误差可以用绝对误差,也可以用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测量结果-真值]

[相对误差=cfrac{绝对误差}{真值}]

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2)随机误差(3)粗大误差

测量结果的评价

评价测量结果,反应测量误差大小,常用到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3个概念。

精密度反映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它是对测量结果的重复性的评价。精密度高是指测量的重复性好,各次测量值的分布密集,随机误差小。但是,精密度不能反映系统误差的大小。精密度反映测量值离散程度。

正确度反映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正确度高是指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偏离真值较小,测量的系统误差小。但是正确度不能确定数据分散的情况,即不能反映随机误差的大小。

准确度反映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综合大小的程度。准确度高是指测量结果既精密又正确,即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均小。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异号法、交换法、替代法、对称法。

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

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具有下列特点:

(1)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答;

(2)对称性——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3)有界性——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4)抵偿性——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测量次数(n)的增加而趋于零。

当测量次数无穷多或足够多时,测量值的误差分布才接近正态分布,但是当测量次数较少时(例如,少于10次,物理实验教学中一般取(n=6sim10)次),测量值的误差分布将明显偏离正态分布,而遵从(t)分布,又称为学生分布。(t)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类似,但是(t)分布曲线的峰值低于正态分布;而且(t)分布曲线上部较窄,下部较宽。

为什么置信概率取0.95

即在置信概率为(0.95)的前提下,测量次数(n=6),(a)类不确定度可以直接用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估算。

因此,在未加说明时,普遍采取置信概率(p=0.95)。

测量不确定度和结果的表达

不确定度由两类不确定度合成

a类不确定度:采用统计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即对多次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而得到的不确定度,以(u_a(x))表示。

b类不确定度:采用非统计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即(u_a(x)),常常用仪器误差(delta_仪)来表示。

(一般来说这个仪器误差会给出,所以不需要背)

合成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的表达

下式就是不确定度的合成公式:

[u(x)=sqrt{u^2_a(x)+u^2_b(x)}ag{1.1}]

完整的数据处理结果,标准形式如下:

式中,(overlinex)为多次测量的平均值,(u(x))为合成不确定度,(u_r)是两者的比值,称为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的求解

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求解过程

1.单次测量

因为我们的实验过程都是指定的,并不需要我们自己来构思实验过程,所以对于测量单次或者多次无需判断,这部分不在考点内。

当遇到测量结果是单次测量时,我们的不确定度只有(u_b(x))一项。它的取值有两种,一种是仪器标定的最大误差限(暂时没遇到,如果有应该会在型号说明那把),第二种是实验室给出的最大允许误差(u(x)=u_b(x)=delta_仪)。如果两种都有,取较大者。

2.多次测量

多次测量时,不确定度一般按照下列过程进行计算:

根据仪器标定的最大误差限,或实验室给出的最大允许误差,确定(u_b(x));

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

式中,(u(x),u(y),u(z))为各直接测量量(x,y,z,cdots)的不确定度。

当(f=f(x,y,z,cdots))中各观测量之间的关系是乘、除或方幂时,采用相对不确定度的表达方式,可以大大简化合成不确定度的运算。

方法是先取自然对数,然后作不确定度的合成,即

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过程类似直接测量的计算过程,这里就不写了,只是将(u(x))替换成(u(f))。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有效数字

对于有效数字注意以下几点即可

有效数字位数多少的计算是从测量结果的第一位(最高位)非零数字开始,到最后一位数。

数字结尾的0不应随便取舍,因为它与有效数字密切相关。例如,(103000)与(1.03imes10^5)不一样,前者有6位有效数字,而后者只剩下3位。

常用数学常数的有效位数(即(e)、(pi等)),可根据需要进行取舍,一般取位应比参加运算各数中有效位数最多的数再多一位。

在仪器上直接读取测量结果时,有效数字的多少是由被测量的大小及仪器的精度决定。正确的读数,应在仪器最小分度以下再估读一位,除非有特殊说明该仪器不需要估读。如千分尺等指针式器具,加上我们估读的那位,才读到千分位。而精密数字显示仪器和游标仪器就不用估读。

有效数字的近似运算法则

在加减法运算中,有效数字取决于参与运算的数字中末位位数最高的那个数。

乘除法运算的有效位数取决于参与运算数字中有效位数最少的那个数,必要时可多取一位。(当两个乘数的第一位数相乘大于10,则多取一位)

四则运算的基本原则与以上相同。

特殊函数的运算(三角函数、对数)

这里一定是个考点。

例:已知角度为(15^circ21’),求(sinx)。

答:在x的最后一位数上取1个单位作为(x)的不确定度,即(u_{min}=delta=1'),将它化为弧度有(deltax=0.00029rad);设(y=sinx),并对其求微分,得(deltay=cosxdeltaxapprox0.00028),不准确位是小数点后的第4位,因此(sinx)应取到小数点后的第4位,即(sinx=0.2647)。

如果上述角度是(15^circ21'10''),则(deltax=1''=0.00000485rad),可算出(u(y)=cosxdeltaxapprox0.0000047),不准确位是小数点后第6位,因此(sinx)应取到小数点后的第6位,即(sinx=0.264761)。

例:已知(x=57.8),求(lgx)。

答:设(y=lgx),已知(u_{min}=deltax=0.1),有(deltay=delta(lnx/ln10)=0.4343deltax/xapprox0.00075),因此(lgx)应取到小数点后第4位,即(lgx=1.7619)。

综上所述,总结如下:

加、减法运算,以参加运算各量中有效数字末位最高的为准,并与之对齐;

乘、除法运算,以参加运算各量中有效数字最少的为准,必要时可多取一位。(当两个乘数的第一位数相乘大于10,则多取一位)

混合四则运算按以上原则进行;

特殊函数运算,通过微分关系进行;

数据的修约和测量结果的表述

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在一般情况下,保留一位,至多不超过两位。

(在实际中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与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发生矛盾的情况,原则是以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确定测量结果的有效位数,因此在计算测量结果时不要过早地将数字截断)

数据截断时,剩余的尾数按”小于5舍弃,大于5进位,等于5凑偶”

等于5凑偶的意思是当尾数等于5,且5后没有其他不为零的数字时,如果它前面的数是奇数,则加1,将其凑成偶数,如果是偶数则不变。

常用数据处理方法

作图法

1.选择合适的坐标分度值,确定坐标纸的大小:

坐标分度值的选取应能反映测量值的有效位数,一般以1~2mm对应于测量仪表的最小分度值或对应于测量值的次末位数)。

2.标明坐标轴:

用粗实线画坐标轴,用箭头标轴方向,标坐标轴的名称或符号、单位,再按顺序标出坐标轴整分格上的量值。

3.标实验点:

实验点可用“+“、“(imes)”、“(circ)”等符号标出(同一坐标系下不同曲线用不同的符号)。

4.连成图线:

用直尺、曲线板等把点连成直线、光滑曲线。一般不强求直线或曲线通过每个实验点,应使图线线正穿过实验点时可以在两边的实验点与图线最为接近且分布大体均匀。图点处断开。

5.标出图线特征:

在图上空白位置标明实验条件或从图上得出的.某些参数。如利用所绘直线可给出被测电阻r大小:从所绘直线上读取两点a、b的坐标就可求出r值。

6.标出图名:

在图线下方或空白位置写出图线的名称及某些必要的说明。

至此一张图完成

注意点

*问题:曲线太粗,不均匀,不光滑

应该用直尺、曲线板等工具把实验点连成光滑、均匀的细实线。

*问题:横轴坐标分度选取不当

横轴以3cm代表1v,使作图和读图都很困难。实际在选择坐标分度值时,应既满足有效数字的要求又便于作图和读图,一般以1mm代表的量值是10的整数次幂或是其2倍或5倍。

图解法

实验曲线作出后,可由曲线求出经验公式及所含参数,称为图解法。物理实验中常见的有:直线,指数曲线,抛物线等。其中直线是最简单的一种。

建立经验公式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根据曲线的形状判断曲线的类型;

第二步:由曲线的类型判断公式的特点,建立经验公式;

*第三步:用实验数据来检验公式的准确度。

由曲线图直接建立经验公式是困难的,我们可以用变数置换法把曲线图改成直线图,再按建立直线方程的办法建立经验公式。

(1)确定直线图形的斜率和截距求测量结果

确定直线图形的斜率和截距以后,再根据斜率或截距求出所含的参量,从而得出测量结果。

(2)根据图线求出经验公式

这个就只是将函数适当转换成线性关系,不多说,这个初高中做得挺多的。

逐差法

在使用逐差法计算时,必须把测量数据分成高、低两组,对这两组实行对应项相减,不能采取逐项相减的办法处理数据。

为了保持多次测量的优点,体现出多次测量减小随机误差的目的,将一组等间隔连续测量数据(共(2n)次)按次序分成高低两组(两组次数应相同)。

最小二乘法

设已知函数的形式为[y=bx+a]

式中,a和b为两个待定系数,成为回归系数;只有(x)为变量,由于只有一个变量,因此称为一元线性回归。

(1)回归系数的确定

(2)相关系数的确定

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为(-10)时,回归直线的斜率为正,称为正相关。当(r0)时,回归直线的斜率为负,称为负相关。且(|r|)越接近1,说明数据点越靠近拟合曲线,即设定的回归方程越合理。

实验报告思考题

3.1示波器的使用

思考题:

1.如果波形不稳,总是向左或向右移动,该如何调节?

答:检查触发源是否正确,如正确,调节触发电平,当trig'd灯亮,波形稳定。

答:点评是使观测喜好在屏幕上稳定显示的电位器;波形在屏幕上左右滚动时,调节此电平,波形可稳定;观测李萨如图时不起作用。

答:扫描速度较低,将扫描时间因数往快调;处于x-y状态,调到扫描a状态即可。

3.2空气中的声速测定

思考题:

答:不是。调整频率达到共振是指探头的谐振频率,使探头有最大输出功率。移动接收换能器的位置达到共振是使超声波在两探头间形成驻波。

答:选择ch1通道,因为发生换能器的信号更强,更稳定。

(1)信号源的频率偏离换能器共振频率太远;

(2)激励发生器的信号幅度太小;

(3)volts/div选择不当。

答:

(1)合理。调整信号源频率,使换能器工作在谐振频率上。

(2)合理。增加信号源的输出电压。

(3)合理。可能电压分度值过高,改变接收换能器信号输出端的volts/div,放大接收信号。

(1)改变示波器volts/div旋钮的档位;

(2)调节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度;

(3)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

答:(1)、(2)可行,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不行,频率变化,幅度仍不变。

5.实验中,能否固定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利用改变频率测声速?

答:不行,(v=flambda),无法测出波长。

6.利用目前的仪器设备可以实现对移动距离的测量吗?

答:可以

3.3惠斯通电桥测量中值电阻

思考题:

1.使用交换法测未知电阻时(r_1,r_2)的阻值在交换前后是否可以改变?为什么?例如交换前(r_1=r_2=100.0omega),交换后(r_1'=r_2'=500.0omega)。

答:不可以改变。因为改变没有意义。由数据处理可知,交换法的优势在于:消除(r_1,r_2)对测量(r_x)的影响,使之只与(r_s、r_s')有关,以下证明:

[r_x=frac{r_1}{r_2}r_s,r_x=frac{r_2}{r_1}r_s'rightarrowr_x=sqrt{cfrac{r_1}{r_2}cdotcfrac{r_2}{r_1}cdotr_scdotr_s'}].

如果改变(r_1,r_2),生成(r_1',r_2'),在计算(u(x))时会加入新的元素,增大误差;即使保证(cfrac{r_1'}{r_2'}=cfrac{r_1}{r_2}),既增大了复杂度,在交换过程中也可能出错。

答:“电计”键:按下后检流计接通,相当于检流计的开关。

“短路”键:可以将检流计的两端短路,增大电磁阻尼作用,使指针停止摆动。

露出红点时可以调零和测量,使用后露出白点。

3.说明测量电路中滑线变阻器的作用

答:实验中,电键闭合前将滑线变阻器调至最大,方便检流计调节平衡,待基本调节平衡,再逐渐将其阻值调零,使电路中电流增大,提高精确度。

4.下列因素是否会加大测量误差

(1)电源电压大幅下降

(2)电源电压稍有波动

(3)检流计零点没有调准

(4)检流计灵敏度不够高

答:(1)会。电源电动势越低,电桥灵敏度越低,误差越大。

(2)不会。稍有波动的电源电压对电桥灵敏度的影响可忽略。

(3)会。电桥没有到达平衡状态,测量读数会有较大误差

(4)会,因为电桥灵敏度与检流计灵敏度成正比,检流计灵敏度不高,电桥灵敏度也不高,误差较大。

5.用给出的仪器自组单臂电桥,并用其测量表头(微安表)内阻。要求:

(1)画出线路图;

(2)写出设计思想及表头内阻的计算公式。

仪器:0.1级电阻箱一个:电阻箱有四个接线柱分别标有:(0.9omega),(9.9omega),(99999.9omega).滑线变阻器一个:(500omega),允许(2a)电流。微安表一个:(100mua),1.5级,内阻约为(1000omega)。电源:3v干电池。开关导线若干。

答:(1)ewb

无视滑线变阻器和电源上的参数吧,这是用ewb画的,不要介意。

(2)利用电阻箱结构,将电阻箱拆成3个桥臂电阻,设为(r_1,r_2,r_3),微安表内阻为(r),使(r_1:r_2=1:10),再调整(r_3)使电桥平衡,则(r=frac{r_1}{r_2}r_3)。k开关变化时,(mua)示数不变,则平衡。

3.4开尔文电桥测量低值电阻

思考题:

1.写出金、银、铜、铁等常见金属的电阻率,试判断我们测量的材料可能是哪一种?

所以可能是铁棒。

2.比较单臂电桥与双臂电桥有何不同,至少给出三处

答:(1)单臂电桥是两端钮接法;双臂电桥是四端钮接法;

(2)单臂电桥测量中值电阻;双臂电桥测量低值电阻;

(3)双臂电桥比单臂电桥多一组桥壁。

答:电压端引线电阻较大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电流端引线电阻较大无影响。

3.5霍尔元件测磁场

思考题:

1.为什么霍尔元件要选用半导体材料制作?

答:霍尔效应是磁敏效应。霍尔系数的大小也决定霍尔效应的明显程度,已知霍尔系数(k_h=cfrac1{nqd}),若载流子密度(n)较大时,霍尔系数(k_h)较小,则发生霍尔效应不明显。由于金属材料的载流子密度较大,而半导体的载流子密度比金属要小得多,为了让霍尔效应更明显,故选择半导体材料制作霍尔元件。

2.为什么霍尔元件通常做成薄片状?

答:霍尔系数(k_h=cfrac1{nqd}),当霍尔元件的厚度(d)越小,则霍尔系数(k_h=cfrac1{nqd})越大。霍尔系数越大,霍尔效应越明显。故霍尔元件通常做成薄片状。

3.如何判断实验中所用的霍尔元件是n型还是p型半导体材料?

答:实验中的霍尔元件是(n)型半导体材料制作的。在半导体材料中,(n)型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比(p)型半导体材料答。判断实验中所用的霍尔元件是(n)型还是(p)型半导体材料关键看载流子的迁移率。(有更好的,希望能说一下)

4.霍尔元件的摆放方向和位置对霍尔效应测磁场的结果会有何影响?

答:霍尔效应测磁场只能测出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磁场。

所以,必须保证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不然测出的磁场只是垂直于电流方向的分量,测量值偏小。

3.6集成霍尔传感器与简谐振动

思考题:

1.测量弹簧的变化量时,如何从加有反射镜的游标尺上正确读数?

答:调整底脚螺钉使实验装置铅直,调节砝码盘指针靠近游标卡尺的反射镜,读数时使反射镜上的刻线和砝码盘指针及其像重合,加减砝码应该保持砝码盘水平。

2.为使周期的测量更准确,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答:

(1)测弹簧振子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不再是10次。

(2)拉的时候一定要竖直向下,以保证弹簧振子只在竖直方向震动。

(3)调节霍尔片与磁钢之间的距离,尽量减小振动系统的震动幅度。

(4)保证振动过程中小灯泡交替亮、灭。

3.集成霍尔传感器有哪两种类型?其输出特点有什么不同?

答:集成霍尔传感器按输出特点分为开关型输出和线性输出。

开关型输出其输出信号只有两种状态,高电平或低电平。

线性输出指其输出信号的电压值随着磁场极性以及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3.12液压拉伸法测量弹性模量

思考题:

1.如果实验中钢丝直径加倍,而其他条件不变,弹性模量将变为原来的几倍?

答:直径加倍,弹性模量不变,因为弹性模量只与材料本身属性有关。

2.测量时,光杠杆的后脚应放在什么位置?

答:测量时,光杠杆的后脚应置于与钢丝固定的圆形托盘上。

3.为什么实验中对不同的物理量采用不同的长度测量仪器来进行测量?

答:不同的物理量大小范围不同,精度也不同,故物理量应寻找合适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4.能否用光杠杆法测量一块薄金属片的厚度?试作图说明。

答:如图所示,oa为平面镜,ob在平面上,oa与ob相固定,可绕o在竖直方向转动,(ob=s),m点处有一光源,经平面镜反射到p点,(on=l),在b下方未知金属片,其未知厚度d.

得如图关系。

(l、x、s)已知,则(tan2alpha=fracxl),(2alphao0)

(alpha=fracx{2l}),so(d=stanalpha=salpha=cfrac{xs}{2l}).

3.15分光计的调整和使用

思考题:

答:用望远镜通倾角调平螺钉和载物台调平螺钉进行调节。

若望远镜光轴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光学平行平板或三棱镜两个光学面反射的亮十字像,都能与望远镜分划板叉丝刻线上焦点重合。

2.调整平行光管能够发出平行光,应调节哪些螺钉?如何判断平行光管已经发出平行光?

答:松开夹缝套筒锁紧螺钉,前后移动狭缝筒,能看到清晰地狭缝像。

3.调节载物台法线方向与分光计中心轴平行时,三棱镜为什么要按照下图在载物台上摆放?说明理由。

答:因为需要达到调整一个光学面的法线方向时,尽量不对另一个光学面的倾斜度产生影响。调节螺钉z,改变光学面ab的法线方向,对光学面ac的法线方向无影响。调节螺钉x可改变光学面ac的法线方向而不会对光学面ab的倾斜度产生影响。

答:当望远镜光轴和载物台都倾斜,但望远镜的光轴垂直或大致垂直于光学平行平板的镜面时,从望远镜中可观察到反射的十字像。将光学平行平板随载物台转过(180^circ)后,望远镜的光轴与光学平行平板不再有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关系,反射的十字像则可能无法进入望远镜。因此,只能观察到一个光学平面反射的十字像。(粗调)

根据望远镜、光轴和载物台的倾斜方向,可分别判断反射的为进入望远镜的十字像,是在望远镜筒外的上方还是下方。由此,可决定进一步的调节方向,或者重新进行粗调。

5.为什么分光计采用双游标度数?两个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为消除度盘与分光计中心轴轴之间的偏心差,两个游标相差约(180^circ).

6.三棱镜的分光原理是什么?

答:根据入射光的不同波长,三棱镜的折射率不同,不同波长的出射光线的偏向角不同,因而形成色散光谱,达成分光。

4.9用非线性电路研究混沌现象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混沌是确定系统中的随机性行为”?

答:混沌现象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即不可重复、不可预测性。

2.产生混沌的条件是什么?产生混沌现象有几种途径?

答:产生混沌的必要条件是系统具有非线性因素,充分条件是描述系统的状态方程若是非自治的,则为二阶的;若自治,则至少需要3个以上变量。

产生途径:(1)倍周期分叉进入混沌

(2)阵发性途径

(3)准周期途径

3.通过本实验尝试阐述倍周期分叉、混沌、奇怪吸引子等概念的物理意义。

答:倍周期分叉:倍周期分叉是一个映射的稳定的周期,随着参数增大而加分叉的现象,是从周期窗口进入混沌的一种“方式”(老师划了条线,不知道什么意思)

混沌:确定的宏观的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不确定的或不可预测的随机现象。

奇怪吸引子:把相空间中一定体积的点都取为初值时,这个区域的形状在演化过程中虽然改变可使体积不变。耗散的系统不同,相体积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收缩,最终趋向于名为“吸引子”的某一局域空间内。

4.混沌现象的特征

答:(1)初值敏感性、长时间不可预测性:对具有内在随机性的混沌系统而言,从两个非常接近的初值出发的两个轨线在经过长时间演化之后,可能相距极远。一个细微的变化,可能系统的运动轨迹就会有大的变化,表现出其对初值的极度敏感、长时间不可预测性。

(2)内在随机性:从非线性系统变化的图像观察他们在混沌区的行为表现出随机不确定性。然而这种不确定性不是来源于外部环境的随机因素对系统运动的影响,二是由系统自发产生的。

(3)非规则的有序:混沌不是纯粹的无序,而是另一种类型的有序运动,混沌区的系统行为往往体现在无穷嵌套自相似(分形),这种不同层次上的结构相似性是标度变换下的不变形,体现出混沌运动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六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是一种电磁波。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2.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3.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4.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1)为什么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能够比较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大小。

(2)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也不能和a的像重合?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

(3)怎么找到a的像的位置?挪动蜡烛b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两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2)物近像远像变大。

(3)实像都是倒立的。

(1)等高共轴调节:

等高:将蜡烛、凸透镜、光瓶三者中心调整到同一水平高度。

共轴:目的是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处。

(2)焦距确定:平行光源照射得到最小最亮光斑为止。

1.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七

一、磁场:

1、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极、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

2、磁铁、电流都能能产生磁场;

3、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4、磁场的方向:磁场中小磁针北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1、磁感线是人们为了描述磁场而人为假设的线;

2、磁铁的磁感线,在外部从北极到南极,内部从南极到北极;

3、磁感线是封闭曲线;

三、安培定则:

四、地磁场:地球本身产生的磁场;从地磁北极(地理南极)到地磁南极(地理北极);

五、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2、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放在该点的小磁针北极的指向)

3、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特斯拉t,1t=1n/a。m

六、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大小: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垂直时,电流所受安培力f等于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导线长度l三者的乘积。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八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

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12.“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3.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14.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5.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6.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7.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8.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9.加速度的正、负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0.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21.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能增大;

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减小。

22.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23.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24.位移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25.解题前先搞清两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混淆。

26.图象是曲线的不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27.由图象读取某个物理量时,应搞清这个量的大小和方向,特别要注意方向。

28.v-t图上两图线相交的点,不是相遇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相等。

29.人们得出“重的物体下落快”的错误结论主要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30.严格地讲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在空气阻力影响较小时,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近似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31.自由落体实验实验记录自由落体轨迹时,对重物的要求是“质量大、体积小”,只强调“质量大”或“体积小”都是不确切的。

32.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g是已知的,但有时题目中不点明这一点,我们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一隐含条件。

33.自由落体运动是无空气阻力的理想情况,实际物体的运动有时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过大,这时就不能忽略空气阻力了,如雨滴下落的最后阶段,阻力很大,不能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34.自由落体加速度通常可取9.8m/s2或10m/s2,但并不是不变的,它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35.四个重要比例式都是从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时,即初速度v0=0是成立条件,如果v0≠0则这四个比例式不成立。

36.匀变速运动的各公式都是矢量式,列方程解题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37.常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但这并不是一定的,也可取与v0相反的方向为正方向。

38.汽车刹车问题应先判断汽车何时停止运动,不要盲目套用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求解。

39.找准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如位移关系、速度相等等。

40.用速度图象解题时要注意图线相交的点是速度相等的点而不是相遇处。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九

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十

1、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

(1)通过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统一单位,求出答案.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选取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时可采取“先整体,后隔离”或“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

(2)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

3、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易错现象:

(1)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用拉力f直接拉物体与用一重力为f的物体拉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一样的。

(2)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支持力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要产生相对滑动拉力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1、功(a)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功的定义式:

注意:时,;但时,,力不做功;时,。

2、功率(a)

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平均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力与速度方向一致时:p=fv

3、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a)

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重力势能的值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有关。

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克服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与物体的起始位置有关,而跟物体的具体运动路径无关。

4、动能(a)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物体的动能越大。

5、动能定理(a)

合力在某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或。

6、机械能守恒定律(b)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统称,可表示为:

e(机械能)=ek(动能)+ep(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式中是物体处于状态1时的势能和动能,是物体处于状态2时的势能和动能。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a)

实验目的: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下落高度的测量:等于纸带上两点间的距离。

比较v2与2gh相等或近似相等,则说明机械能守恒。

8、能量守恒定律(a)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9、能源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a)

能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能源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柴薪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

能量的耗散:燃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它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又通过灯泡转化成内能和光能,热和光被其他物质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也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成不利于利用的了。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10、运动的合成与分解(a)

如果某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那么这物体的实际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分解。

运动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物体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它们都遵循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法则。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1)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相同的效果。

(2)独立性:某方向上的运动不会因为其它方向上是否有运动而影响自己的运动性质。

(3)等时性:合运动通过合位移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通过分位移的时间相等,即各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

11、平抛运动的规律(b)

将物体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抛出,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运动。

平抛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g恒定,方向竖直向下;

(2)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12、匀速圆周运动(a)

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注意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是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13、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a)

线速度:物体在某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其方向在圆周的切线方向上。

表达式:

角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表达式:,其单位为弧度每秒,。

周期:匀速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频率:,单位:赫兹(hz)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一年的时间复习高考物理,如何做到事半功倍是关键。

首先,准备高考,有三样东西必须要准备,那就是教材、《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真题,因为这些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主要依据,高考的范围和要求都在这里,做好准备公之后,我们就要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全面复习,一般高考的复习,我们分为三轮:

第一轮是章节复习,此轮复习是面向考纲:立足基础、力求全面、达到理解和能够基本应用层次。具体是:

(1)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高考题再怎么灵活,它都要紧扣课本、围绕考纲来命题。只要我们的基础知识牢靠了,基本技能掌握了,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我们就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形式的高考!所以,在首轮复习中,我们务必要加强"双基"训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己觉得比较抽象和陌生的知识点,一定要从弄清"为什么要引入相应概念?如何引入?怎样定义?有何含义?有哪些典型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来强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就这一点而言,考虑到目前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问题,我们在一轮复习阶段要多练选择题,因为选择题相比而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对及时巩固相关的知识点很有帮助,而且也不费时间,效率也就比较高。

(2)夯实基础知识、注意主干知识。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大纲在变,高考也在变,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不会变,它们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在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求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而且还要加强理解,熟练运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新课程知识应用性较强,与素质教育的教改目标更加接近,容易成为命题点。

(3)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仔细审题的习惯和能力。为什么不少学生感到物理课听起来容易,自己做起来难。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物理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死套公式。为此,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地、有机地将科学方法如:理想化、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象法、逆向思维法、演绎法、归纳法、假设法、排除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效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有利于消化吸收,领悟其精髓,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

(4)研究题型,分类归档,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和归纳。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就必须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很多试题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有时是考查理解能力,有时却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综合能力,或以新颖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的。我们在本轮复习中应站在科学的、有效的角度上,研究考试,分析题型,精选例题,组合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任务是面向考题:重组知识,训练培能,完善体系及其抓住主干,研究考题,研究全卷,达到熟练应用层次。

指导思想:突出重点,精编专题;以点带面,注重能力。即突出高中物理学中的重点知识,以这些知识为核心,结合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掌握情况,精心选编专题,并以这些重点知识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知识点,把知识点连成网,强调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第三轮复习是综合复习,这一轮的任务是面向考场: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能及其限时训练,科学表述、增强防错能力,适当查缺补漏。侧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能力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即本轮复习的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

高考物理复习方法:

(1)整理第一、第二轮复习笔记和做过的题目;做与高考模式相对应的理科综合试卷;做与高考试题相近的往年高考真题;采用目标过关记录,复习要全面到位。

(2)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

1)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2)注意解题的规范化训练。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

3)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平时学生做一份完整的试卷应先易后难,要敢于放弃,拿到该拿的分数,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复查。

4)应试提示:顺序答题、先易后难、选修题目不难可以提前至压轴难题之前;优势先行但仍要慎重;审题和最初的判断非常重要,特别是运动过程分析;选择题宁缺勿滥;当舍则舍。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下面是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反思(模板9篇)

    人生是一曲交响乐,总结是为了归纳整个乐章并满足观众的需求。写人生总结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比如感悟、成长经历、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品人生

    最新童年读后感(优质8篇)

    童年读后感篇一我看过许多的书,有:三国演义、简爱、捣蛋鬼日记,九十九个成功育心的故事等等。如果你想听听我和书的故事,就王母娘娘开蟠桃宴—聚精会神吧!周末,我在家

    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 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名言有哪些(通用7篇)

    竞聘不仅仅是为了争取一个职位,更是为了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在写竞聘材料时,我们要从招聘者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所期望的能力和素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展示。以下

    最新统计图教案设计 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编写安全教案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阅读这些范文时,请注意思考每个教案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统计图教案设

    大班数学活动圆柱体教案(模板8篇)

    高三教案是为高三学生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选取的一些四年级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大班数学活动圆柱体教

    2023年学校重大事件应急预案(优质17篇)

    感恩是一种责任,是对社会和家人作出贡献和回馈的表现。感恩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股力量?小编找到了一些感恩的音乐和歌曲,在这

    美术车教案反思(精选13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具,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一教案编写技巧和要点的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2023年学生军训随笔(模板8篇)

    拥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确定理想后,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成功人士的理想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汲取

    生活中的数字游戏教案(汇总8篇)

    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这是一份经过精心编写的初三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生活中的数字游戏教案篇一1、感受数字排列

    2023年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设计意图(汇总13篇)

    在安全教案中,教师通常会提供实例,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掌握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好的高一教案范文对于提升教学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设计意图篇一1.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