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故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语文故乡教学反思(实用8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JQ文豪最新故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语文故乡教学反思(实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故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找准切入点。阅读教学的容量是非常大的,仅凭课堂上教师的几篇文章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如何才能既不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又能引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呢?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切入点,从上,于“教什么”与“怎么教”浑然天成,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课堂之中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脱离另一个部分而独立存在,这才是有智慧、有技能的教师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内外结合,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建立"大语文学习观"、"大语文教学观",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加强课外阅读就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一把快犁。课外迁移阅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的过程,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运用和巩固,更好地迁移。

内容要么富有时代气息,要么贴近生活,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讨论时也十分积极踊跃,通过这些阅读不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其阅读的方法,重要的是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也引起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认知观点新鲜了,思想感情升华了,阅读方法迁移了,自我语文能力提高了。

说的内容经过不断的思考采用了既把看出到的和观察到的图片,用语言有文采地表过出来,对学生是一种锻炼,是一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胆说的能力,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是有学生对故乡比较模糊,说不出什么,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外地学生多说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远离家乡时是如何想,如何有共鸣,当中中教师要教育学生要表达出来,要流畅,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序,并且学生在说时要多鼓励,多点耐心,要学生会倾听,要多学人家的长处。

悟的设计是关健,是这节课成功与失败之处,所以教师要用心去备课,把课文中的突破点,课文的目标,学生的学情,本单元的中心,或者说中考的试卷的方向要融合在一处,找出学生要学习的地方,以致于举一反三,本节课设计的突破点是让学生说说在你印象中,在阅读过程中,“故乡”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词语加以修饰。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从大体感受课文,从全文感知课文,来一个有趣而有效的整体感知。但是在操作中,发现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课文,所以要组以充分时间让学生了解课文,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逼学生,以致消化不了,学生跟不上节奏。并且在讨论和分析时,要要求学生有理有据,最好从课文中找出文段中的句子,从中真正地认识课文,而不是囫囵而过的,这样对课文认识就到位了。这个环节对差生一定要重视,稍为放慢速度,或多给机会他们,优生要发挥榜样作用。教师也要深入文本。教师深入文本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前提。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老师自己必须先从文字到内涵都烂熟于胸。只有在课前作足了功夫,老师才能在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确定的对话切入点、提问的策略等方面处理得体。否则,一切课堂表现都成了形式,成了无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感悟办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能及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当发现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起来有难度时,可以改变提问的方式或策略。当发现这种感悟办法不奏效时,可以转变另一种方法进行大胆尝试,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运用积极的.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对感悟课文的兴趣和勇气。其实,我们发现在理解课文时,很多学生是想说而不敢说,慢慢地就由不敢说而变成了不愿说了。为了防止这种恶性循环,教师的积极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你很会读书”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也营造了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就说,让学生大胆地表达感悟,这节课才算是成功的。

炼的设计,这节课运用了两点是成功的,一是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鼓励别人,这量学以致用,其实程度比较高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说出理由,并且仿写一句,让学生表达能力再有提高,学习名篇的效果也就达到了。安排比较阅读的理由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更深刻地感受原文,这也是说悟炼三位一体,语文能力提高的立体表现。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布置写作训练,如景物描写的衬托法,学习本文以环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是练习的一个方向。

总之,三步设计突破课内外的严格界限,形成课内、课外互补延伸,读写相长,听说同上,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其突破口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说、悟、做,三步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实践当中去,在语言实践中形成语言能力,让学生不断有练听、练说、练读、练写的机会。突出知识整体性的呈现,突出知识纵向衔接和横向迁移的意义,突出直接经验的联系,突出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试图解决教师“扶得多,放得少”的问题,在“说、悟、做”三步中,让自觉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构成“由表到里,由表里到迁移”的基本学习行为,由学生亲身体验,真正地培养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才是孙子”。教学要基于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三位一体”既有说听的活动,又有整体感悟的活动,更有课外迁移的读、写活动,整个过程重视“行动第一”,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故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教学十多年,我一直在寻找,寻找“何为一节好的思品课”。我听课,我观摩,我也自己探索。渐渐发现,一节好的思品课,关键有两点:一、精彩的材料及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二、学生有所感悟是一节好课的评价依据。

一.精彩的材料及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

好的开头能迅速活跃课堂,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紧教学主题,启发学生,让学生愿意去想愿意去讲;别出心裁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无暇分心,紧跟老师思路,畅游知识海洋,轻松感悟生活,学会做人。

例如,我在讲《自尊自信》这一课的时候,是这样开头的:“上课之前,我想先做个小小的调查……”这时候学生的眼睛已经睁得很大了,“愿意当众趴在地上学狗叫的同学请举手……”我的语速很慢,讲第一遍的时候学生不可思议地看着我,讲第二遍的时候,已经有学生不满:“老师,你不尊重我们……”很好,接下来我顺其自然进入课程的学习。

在我讲《明辨是非》这课的时候,我使用了非常有名的心理学两难选择“海因兹偷药的故事”,这药到底该不该偷?发明家和海因兹到底谁对谁错?要是你做法官,你将如何判案?两难的选择,学生争着举手发表意见,是与非在辩驳中变得清晰。课上完了,学生意犹未尽。

七年级第一学期最后一个单元讲的是学习,如果按照课本条条框框讲下去,可能会落入俗套,这就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思考,我设计了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明白我们人学习的原理,以及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平原区”及如何更好地走出这个区,取得成绩的进步。游戏很简单:我准备了一张打乱了顺序的数字图,打印多份,分发给学生。每个学生人手8份。然后给学生60秒的时间,让其将数字按照顺序连接起来,从1到2,到3,到4……直到时间结束,将连到的最后一个数字圈出来,并写到纸的空白处。重复这个程序8次。这样,每个人就会有8个数字,将这8个数字按照先后顺序标在图表上,并将各点连成一线。最后,每个人都会得出一条“学习曲线”。游戏做完以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这样几个问题:1、坦白说,在进行这个练习的时候,感觉怎么样?2、人们说:“刀越磨越快”,但是,在我们这个练习中,是这样子的吗?如果不是这样,那是怎么样的?可以呈现你的曲线给大家看看。3、我们每个人的曲线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或不明显的平原区,甚至是下降区,这是由于什么引起的?类比到我们的学习,你有怎么样的启发?4、请思考,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突破这个学习的平原区?由于学生在之前亲自把自己的学习曲线画出来了,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很有感想,对“学习”这个话题想法很多,也说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话,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一节好的课,其实并不需要很多花俏的东西,只要能够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紧跟你的思路,去学习,去感悟,就已足够。

二.学生有所感悟是一节好课的评价依据

我认为,一节课无论设计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课堂中有所感悟,那么,这就不能够说是一节好课,甚至不能够说它是一节合格的课。我深深认识到,学生是否有感悟,这是我们难以预料的,因而,我们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能让既成的教案束缚了我们的灵活性。

我在讲《跨越障碍 正确选择》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情景:期末考试中,你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但是你还是做不出来,这意味着你将丢失15分,前十名将与你失之交臂!这时,坐在你后面的好朋友小华递给你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道题的答案,而老师却没有发现,这时你会怎么做呢?在备课的时候,我想学生应该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的,也没有多想。谁知道,上课的时候,我连续提问了三四个学生,他们的答案都是:拿过来,参考;或者是,不接,但是会看上几眼,找到思路。我无奈,问全班学生:“你们都这样做吗?”学生异口同声:“是啊!”我差点晕倒!这可怎么收场!还好,我脑袋灵光一闪,再问:“恩,大家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那么,再请大家想一想,你的试卷发下来了,你的分数由原来的80分,一下子到了95分,你的心情如何啊?”有学生马上就说:“高兴!”“哦,高兴。可以理解。仅仅是高兴吗?”这下,学生开始沉默,我请了几个看起来有想法的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回答基本上一致:会有一点点开心,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为这不是我的成绩,我也担心被其他同学,或者被老师发现。听的学生也微微点头,我心中窃喜。“是啊,会有一点点高兴,毕竟得了高分;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为做了亏心事啊。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然后,我又和他们讲了一些逃脱法律天网的杀人犯,在经过了十几二十年后,总会自己去自首的事例。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可以看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加值观目标,完成得非常好。

我的学生一直很喜欢上思品课,不是因为我每节课都能够设计得很好,或者每节课都能找出一些新鲜有趣的材料让他们思考,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他们喜欢我上课的风格,我会很坦然地在课堂上表达我的喜怒哀乐,学生喜欢一个真实的老师,因而爱屋及乌喜欢上一门课程。

故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鲁迅的.小说《故乡》已经讲完了。

讲解这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去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这样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教《故乡》课,读后深有感触。于是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说,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于是我就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近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

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回忆中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作者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很显然这是说课文的倒数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观全文,“我”虽然不是作者鲁迅,但是在这个“我”身上,更多的还是作者的影子,以至于学生们一站起来,就说“我”是鲁迅。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是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而这样的生活,是“我”(或者说是鲁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们,能够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短篇小说里,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未来的希望。课文里书提到了母亲、“我”、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归结起来是三代人,母亲是长辈,“我”和闰土、杨二嫂是同辈中人,而水生、宏儿则是下一代。在这三代人里,母亲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去勾勒出一个知书答礼,富于爱心,爱护儿子的长辈;而我是整个社会的目击者,而下一代则是接班者,代表着故乡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可以说在这三代人中,我对水生、宏儿是充满希望的。

这三种感情是对母亲的尊敬,对闰土杨二嫂的同情,对水生、宏儿的爱护。对母亲长辈的尊敬还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心;对闰土的同情,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同情;而对下一代的爱护,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情的关注。

在同学的归纳总结的内容里边,还总结出三种吃西瓜的动物:刺猬、獾猪和馇,三种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词。

总之在故乡里还有其他的三,不仅在这里有,在很多其他的文章里也是有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够墨守成规,适时地改变教学思路,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故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说实在话,我是很喜欢《故乡》这篇小说的。浓郁的抒情,生动的人物,精巧的结构,个性化的语言,近乎完美的结合地一起。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主要有:

鲁迅的作品,历来参考资料较多。教师教学用书上在“课文研讨”部分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归结为三种看法:一是“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二是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三是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我觉得除了第三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前两点分析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在“有关资料”部分,则附录了三篇文章,分别是:王富仁的《精神“故乡”的失落》、靖辉的《精神的故园在何方》、沈振煜的《哀人间之隔膜,探人生之新路》。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故乡》的主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不过在教学中直接拿来使用显然不太合适。

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中学教材全解》上说得较为准确合适,学生也易于理解: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为什么作品中还写了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作者的用意何在?这一点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我以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至少有两点:一是为了表现中国社会的一种轮回。水生未来的命运也就是当年闰土的命运,宏儿和水生的交往也就是“我”当年与闰土交往的再现。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的贫穷,中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会不断地上演。二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渴望。关于这一点,作者在文中说得很明白:“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篇小说结尾部分的议论也是学生很容易感到困惑的。我觉得要想理解这段话,最好结合全文,特别是小说的最后三节来理解。倒数第三节作者表达了希望后辈能过上新生活的美好愿望,紧接着下一节作者写了对自己希望能否实现的担忧,而最后一节作者以清醒的认识表达了实现理想的决心,他决心要为后人开辟出一条新生活的路来。

如何理解这篇小说中的“我”的形象,作品中的“我”就是鲁迅本人吗?这个问题不少学生也有困惑。

此外,文中极具个性的人物语言,人物出场顺序的安排,标点符号的使用等也都值得让学生研究。

故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这篇课文是语文a版的教学内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我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手,抓住教学难点逐渐铺开,设计一些较浅显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

考虑到课文内容比较长,我选择分两教时来完成。第一教时,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和部分生字;第二教时则重点学习作者如何介绍杨梅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应该说,从字面上来讲,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了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描写的,可是这每一步中分别包含了各不相同的写作手法。怎样教会二年级的学生理解和运用,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描写杨梅的颜色变化的部分,是训练表示先后顺序词的正确使用的好机会。我找到了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用上“先……随后……最后……”来说一说。小朋友们立刻就能流利地说出通顺的句子,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运用也十分自然。

杨梅的味道是甜中带酸的,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尝一尝。当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杨梅给孩子们尝个鲜的时候,小家伙们的眼睛都亮了,把杨梅拿在手中就是不舍得吃。轻轻咬一口,仔细观察果肉里面的颜色,细细品味杨梅特有的味道,再读一读文章中的句子,不用老师多说,那表情,那感觉,好得不得了!

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自己对杨梅的喜爱,是本堂课中的又一个教学难点。怎样教会学生运用呢?老师从自己开始,先说一个自己爱吃西瓜的例子,很夸张,也很有趣,然后请学生也来说说自己最爱吃的东西,一定要说清有多爱吃,积极性被调动之后,大家的发言可热烈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怎样运用“举例子”的写作方法。

课的最后,就是对学生当堂学习的情况进行反馈。按照书上的练习安排,应该是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特产。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对自己的家乡不大了解,所以我就干脆结合课文,设计了小组合作完成一篇介绍一种水果的环节,就很好的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组内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有选择的来写形状、大小、颜色或味道。当然,比较或举例子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可以让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完成。这样,每一个小组都能在课堂上完成一篇比较像样的小作文。

虽然,学习这篇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可是只要抽枝剥茧,寻找文本中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设计合理的练习,小朋友也可以学得轻松又快乐的。

故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单元以“热爱家乡”为主题,文章都具有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对家乡真挚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起来并得到升华。因此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带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儿,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即“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下反思。

一、首先给学生创设情景。

课件出示一轮明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诗句,引起学生淡淡的思乡之情,从而揭示课题,并从题中读懂什么,以及你想要了解什么。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从文字中感受语言美。

读进行情境营造和以及学生对重点词汇的理解,并加以表演,无疑是让学生生情,进而引发、强化课文所产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课堂上由于时间太仓促,我安排的内容较多,导致学生读文的时间较少,对文中的语言美感悟不深。

因为“好心叔叔抱我回家”部分的“趣”读可能比“美”读更贴近学生生活吧,所以不论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发出来但课堂气氛的确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了。反思一下,教学中也许老师过多的要求,如“你有读得美一些”“你能再现那美景吗?”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尝试吧?也许是学生怕读文后的评价让自己没面子吧?其实老师真应该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调动学生读文的激发性语言,并思考应该营造一个怎样的评价气氛利于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三、教给学生适当的写作方法。

如何让学生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课上我采用“课文的开头部分这些童年趣事比作什么?(珍珠),为什么比作珍珠?(美好而珍贵),再引出文章的结尾两段‘啊,难忘的故乡!’进行对比,说说这样的写作方法是什么?(首尾呼应)”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写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以品读为基础,提出问题在进行感悟。使学生的理解是依据当时的语言环境有感而发,而不是条分缕析的生硬总结。

四、情感延伸。

本环节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叔叔

抱我回家”部分,我让学生找描写我和叔叔的语句,并亮度出来,从中说说他们是怎样的性格,从而引出了我对叔叔的感激和愧疚之情,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三十多年后,假如你再次遇见了阔别多年的那位好心叔叔,你会对他说什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需从基本功抓起,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个明丽欢快的课堂!

故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 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我还设计了“再回故乡”等一系列说话题目,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热情。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

故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鲁迅的文章素来以长见多,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弱,如果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既浪费了课时,同时学生漫无目的阅读反倒让学生厌烦!

如何上好这篇长度、深度、难度均非同一般的课文?我决定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围绕小说中的人物展开对文章的研究,从寻找人物入手,跟随人物深入课文,但是课文中关于闰土的描写文字要多于杨二嫂的描写文字,虽然学生对闰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阅读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内寻找并阅读完关于闰土的描写,时间就会相对仓促,因此采用“迂回”战术,先来了解描写文字比较少的杨二嫂,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学生开始很快在文章中寻找杨二嫂的出场——“吓,胡子这么长了!”

我马上引导学生:杨二嫂是用她特有的声音出场的,正所谓“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同时这也是人物描写方法中的语言描写,那么,这种写法并不是鲁迅首创的,其实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写法,当她听说了林黛玉也就是贾宝玉的表妹,贾母的外孙女来了后,远远地喊了声:“我来晚了,不曾远迎!”这一句话,将王熙凤在贾府的位置凸现出来,贾母跟前众姐妹屏声静气,唯有王熙凤敢这样出场,其实就是通过语言描写体现王熙凤的性格以及她在贾府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风云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学生们听的很认真),看来,鲁迅老人家用的这个手法不是首创哟!这其实在提醒大家,鲁迅的方法是学来的,大家可以试试的。

学生们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学生们围绕着这句语言描写开始讨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很快,学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课文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还有,只不过是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同时课文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还有她人生其他阶段,大家试着找找。

很快学生将课文中关于杨二嫂描写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很快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很快一节课时间过去了,当学生讨论到杨二嫂的变化和那个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显得比较容易理解了——故乡,往往是一个人灵魂的栖息地,但当现实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背离的越远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对故乡的情感和情绪就会纠缠于赤子的内心,这是一种忧郁的美,它会继续在赤子的内心酝酿,发酵,会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