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

时间:2024-05-21 作者:XY字客

范文是一种学习的工具,通过模仿和学习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篇总结范文的结构紧凑,通过段落和句子之间的过渡使文章更流畅。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一

何克抗教授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出:“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发挥在情景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等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

小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我听了本校老师上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她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啊凡提分金条”的动画故事,先把一金条平均分成2份,让啊凡提取1份,但啊凡提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份,啊凡提还是不要;最后,把金条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啊凡提开心的拿了6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啊凡提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拼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2]。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二

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如有关国家大事、媒体热点焦点、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顺势导入新课。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求知的欲望如果反复地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或发现,可以说兴趣是促使学生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机,现代教育技术在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教学信息的展示上,以其形象逼真、新颖别致、跨越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对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强烈刺激,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如:在中国足球队实现44年的中国梦,打入世界杯决赛圈时,我针对实事,把学生们崇拜的足球明星照片扫描入电脑里,并制做成课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明星,你们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吗?老师也是个足球迷,为大家请来了你们最想见的,可是,你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见到他们,有信心吗?”学生们,特别是男孩子简直兴奋得无法形容,整堂课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学习研究中,效果出奇的好。最后见到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后,连我都被深深的感染了。

兰本达所倡导的小学教育的“探索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所学的概念相联系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操作,通过川这些具体的客观材料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材料中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第二阶段是研讨。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让学生讲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通过同学之间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

生活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切合实际的讲解,会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和信服。教学尝试中,我领略到了信息技术对低龄儿童的独特魅力。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在讲《商不变规律》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分桃”的课件,学生们看到栩栩如生的小猴,立即提起了兴趣.“谁愿意扮演猴妈妈帮他们分一分啊?”“我,我……”学生们争着到黑板前来,在分的过程中我不时的变换课件,把学生分的方法进行了演示,我惊讶的发现了学生居然会想到那么多的分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研讨”,以小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也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七至十二、三岁的儿童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向抽象的逻辑方式过渡,但其大部分仍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落在形象事物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概括的语言具体化,间接的问题直接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比如:教学“圆形的`周长”时,对于“周长”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教学设计时,我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圆形,然后让一只蚂蚁沿着它走一圈,问,小蚂蚁爬了多少米?它爬的路就是圆形的什么?然后,让学生照小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在空中学画一遍。充分感知,建立了“周长”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架起了桥梁。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参与为主,通过媒体演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扩大了学生兴趣幅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技术的应用,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可能。

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良好的教育必须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既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又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对学生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真诚地融汇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网络化的优势,构建了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的教学氛围,教师只需坐在终端机前就可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情况,借助信息传输网络及时地对某个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帮助其解决困难。同时,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其他同学听不见,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对其个性的尊重,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或有独创见解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受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和教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这样的氛围不仅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也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的尊重和爱护。这种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改变了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我在讲授《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动画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唐老鸭和米老鼠在滚动同样的圆形铁圈,米老鼠的滚的均匀极了,而唐老鸭的却上下颠簸,为什么呀?孩子们被生动的动画感染了,也被随着出现的问题牵住了心,他们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在做了详尽的观察探究后,他们发现了症结,唐老鸭的滚圈支点不在圆中心,所以造成了上下颠簸.那原因是什么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呀,你们愿意帮助它吗?一系列的具有挑逗性的问题,尤其针对某些反映较慢的学生,老师可反复放映演示,鼓励他们参与到积极的讨论探究重,使整个群体都处于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去创造,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呼吸”,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感觉到爱和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才能不“唯书、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三

随着互联网的真正普及,人类也正式进入数字信息技术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不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改革与创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同样给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变革。抓住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能够对美术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将数字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进行整合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工作。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数字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实践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首先,数字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媒介,即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不但为人类带来了高速的传播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同样为当代的美术开拓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诞生了以鼠绘、flash制作、图片处理为代表的现代美术形式。简单地说,数字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美术形式进行拓宽,发展了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现代美术。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积极地引入这一类的内容,对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变革。例如,学校可以开展photoshop软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图片处理能力和鼠绘技巧。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开展flash制作的美术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加适应时代背景的新型人才。

当代的学校必须重视数字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带来的改变,以此为基础增设美术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更加迎合市场和社会。

数字信息技术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将原本较为枯燥和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填充,使其变得生动有趣,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完成教学。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使用课件、教学视频等方式,将观察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将一种物体进行拆分,并且将物体进行翻转,让学生可以轻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物体进行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搭配详细的教学讲解,让学生深刻了解不同观察方法带来的效果以及技巧等。

数字信息技术还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依靠数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高速传播能力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使得教师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轻松地获取更多、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能够使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局限,往往是让学生鉴赏画册中的某一幅作品。这种形式下的教学质量相对较低,教师没有更多的选择,学生也不能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使用数字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到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就可以以此作为学生鉴赏的对象。同时,在鉴赏完毕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让学生参悟其他人的鉴赏结果,以此作为对比,提高学生的认识和领悟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总的来说,数字信息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革和创新。在美术教学中,数字信息技术改变了美术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也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资源。完成数字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将极大地推进美术教学的发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四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要求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教师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候,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更直观地体现出来,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具备的教学效果,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以往课程教学中沉闷的气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单纯的文字转化成动画、图片和声音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印象,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综合整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在教学中创造适当的情境,将抽象的教学工作变得生动,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弥补了教师生硬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有效果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在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而且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对于知识和事物的理解需要形象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正可以解决这个教学工作的难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单纯的文字转化成动画、图片和声音等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获取知识,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印象,同时也将教学工作中的难点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方式更加清晰明了,这样就将知识难点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授统计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对视频中的相同事物进行统计,这样不但可以将生硬的知识形象化,同样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在每节教学工作中,教师都会将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重点讲解,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将难点和重点直观地表现出来,只是靠教师单纯、生硬地讲解,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而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会将文字生动化地表现出来,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动态的演示,将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画面,这样对于突出教学难点并突破教学难点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向学生讲解轴对称图像的时候,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比较形象的图片,在这些图片中既有轴对称的也有轴不对称的,图片的选择比较广,可以选择植物、人物、动物、建筑物等,最好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这样不但可以将学生的模糊意识清晰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图形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问题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出一道题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对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演示,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主要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环节下,要求教师要设置一些具有可以讨论性的题目,同时也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模式,发散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小学数学的课本中有很多的数学概念,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纪都比较小,对于概念的记忆比较困难,而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的记忆,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提高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于推进教学改革也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非常好的。

综上所述,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在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交还给学生,并且还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编辑:杨迪)。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五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了小学课堂,并成为辅助小学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把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借助声音、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针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耗低效,缺乏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成为小学数学教与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然而,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误区,“以媒代书,以机代师”的现象凸现。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成为一大难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和数学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有效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效、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和叠加,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成为一体、一体化等。强调在使用信息技术前,要加强针对性,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数学学科教学的需求,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使用其它方法无法做到或做不好的地方,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更好地提高数学教与学的效果。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下,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成为了大家共同研究在课题,那么到底整合后有哪些优势,结合实际教学,我觉得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文档为doc格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七

简单地说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就是能将抽象的用形象的展现出来,把变化快的过程变慢下来,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达到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图象、动画、视频、音乐等数字资源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交流。还可以创设、模拟教学所需的情景,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2、互联网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包含有大量的信息,为师生提供了探索的广阔空间,老师可以通过网站收集学习素材,应用于备课;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主动学习,互相交流,查找学习资料,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比如一些数学史料:像无理数的发现、勾股定理、黄金分割等,互联网上都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借助网络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方式。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在平时的听课和下载的一些课件中,我发现不少教师过于注重课件的整体性和精美程度,课件往往是从“同学们好”开始点击鼠标到“同学们再见”为止,整个课堂流程全部预设得一清二楚,每个环节的内容都被事先写在了点击后出现的页面中,不可更改一次到位。更为有趣的是这里每一个环节都在课件中被事先做好了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演示和学生观看”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学生的思维都一致的.沿着这个圈不断的、同步的循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切不可让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

2、正确处理学生动手操作和信息技术的关系。

在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动手操作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更为重要。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时,有的老师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把课本丢开,一节课都由媒体、软件包办代替教学内容的发展过程,学生只需机械地回答“对!”“不对!”,这样学生的学习便成为被动学习。然而现代化教学中,教学手段变化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没有变。不能心中只有“技术”,而忽略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正确处理教师板书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关系。

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都事先输在了电脑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在黑板上没留下任何痕迹或数字,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其次,板书能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一些解题的格式、步骤需反复强调学生才能完全掌握。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在复习课时,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章节的重点一目了然。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时间。如果所有结论、规律都呈现出来,学生思考的空间就狭小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成为完善的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用的恰到好处,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正确处理“下载者”与“学习者”的关系。

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们并不是每天都做课件,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下载一些课件加以修改后用来上课。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下载来的东西就是你的吗?不是!那些只是作者的,是真正认真去学的读者的,不是你的,什么时候是你的?只有装进了你的脑子才是你的!在备课时,我总是先进行构思,明天的课想怎么上,画个流程草图,然后再看下载的课件,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调整。有时也下载得到一些设计得相当棒的课件,我就认真的去体会,别人为什么这样上,和我的想法比较,好在哪里。希望我们都能把自己从一个下载者变成一个学习者。

有一句话,给我的感悟很深,是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的这句名言: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八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明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减负增质,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采用优秀的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课件不仅可给学生多感官,多类型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多媒体cai的交互性还使学生可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首先必须关心课件的教学价值,遵循教学性原则,即围绕课件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特有优势,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2)遵循控制性原则,即课件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容错性强,操作简便灵活,便于控制。(3)遵循简约性原则,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布局突出重点,减少无益信息的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运动设计上应简约。(4)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原理要正确,细节要淡化,但允许夸张,力求准确。(5)遵循艺术性原则,即在前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好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九

1.教学认知受传统观念制约。

在以教材为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采用黑板和粉笔的授课形式已经根深蒂固,在这种环境下,讲课以集体教学为目的,难以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个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

2.多媒体教学环境落后。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政府和教育监管部门在多媒体教学投入上拨出较少,因此许多学校都无法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基础设施有限,这对于学校响应加大信息技术整合力度的号召就犹如“纸上谈兵”,不能起到应有的效应。

3.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有限。

初中数学教师往往专注于本学科的研究,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还欠缺了解。在一些课件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多样的数学符号、烦琐的数学运算的输入都会给数学教师造成一定的困扰。在课堂如何熟练使用操作平台和解决计算机系统问题等方面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许多初中学校,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将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忽略其真正的价值。数学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学生需要正确掌握逻辑技巧。信息技术可以将算法融汇到教学课程的各个部分,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1.加强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运用和课程管理。

学校机关和领导应当重视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信息化推广的过程中,制定实施计划,定期监督工作进程,专人负责项目。信息技术也区别于普通课程,因此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化课程设计内容、活动等,与国家新课改密切联系。

2.加大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大对课堂信息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强初中学校多媒体硬件建设,在教室配备投影仪和计算机,方便教师随时使用,学校配备专业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室,使学生能够方便使用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话,实施个别化学习。在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注重数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传播、使用及教育管理。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平台的操作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捕捉富有时代性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校信息化课程的软实力。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整体,因此教学整合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整合。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强调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共享性的特点。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从各个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使学生在获取课堂知识的同时学会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具有较强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十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文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入手,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作了初步探讨,对信息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作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前言: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从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它的迅猛发展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问题的提出:

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信息技术数学学科的家学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应该整合什么?怎样整合?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参考书。但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源泉,教学内容被定固于课本上,不敢越课本半步。教科书由于受编写、排版印刷等多方面的影响,内容明显偏旧,经常出现90年代甚至更远年代的统计信息和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情境和问题,一些具有时代特征,联系实际充满生机活力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怕学数学的情绪。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它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能将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教师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如,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节约用水”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绘制等知识,还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概况,了解到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进展,真正体会到一滴水的价值,受到了良好的养成习惯教育和国情教育,可谓受益匪浅。又如在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的数据:有小到头发的直径(学生说是宽),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的多少,也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不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所谓“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实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

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便是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整合。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课件用于自己的讲解,也可用powerpoint或其它制作工具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课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于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用外接传感器来演示一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和无条件演示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样通过精心设计与合理选择,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代替了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等传统媒体,达到了低耗、高效的目的。如我在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有这样一个情境:佳明有3个数码宝贝,请你帮他排一排,有几种排法。如果老师在讲解演示时采用实物将几种方法同时展示出来,最少要18个数码宝贝,而采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则可简化程序,省时高效,达到了传统形式达不到的效果。当然,随着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还可作为探索研究工具。

2.教师在教师用机上浏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时的个别或小组指导;学生可以把在机上做的作业上交到教师用机上,教师以最快的速度查阅到并给学生以反馈评价……这些都使课堂管理效率显著提高。学生的作品通过网络可以得到及时共享,学生可以在独立完成以后,打开其他同学的作业,从中得到启发,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方法,体现课堂管理的开放性。

3.网络具有民主、平等的特点。网络上可以匿名,不怕被别人嘲笑,这使每一位学生都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课堂上不再只是几名学生唱主角,营造起共同参与的氛围。由此,构建出开放、民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校园网的建成,学生在教室里不仅能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打破常规教学形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工具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的环境。同时,“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要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探索,这样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常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只有课本、作业本、笔和尺,再好一点就是增加剪刀、胶水和纸。这时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建构知识造成了极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创造性也因工具的缺乏而难以得到发挥。我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培养以上能力的认知工具和更能展示学生个性的互动平台。如作为信息获取工具的“搜索引擎”;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的“几何画板”“画图”等等。

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独特感与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多媒体课件还可以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多媒体环境下,我们应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配合课件帮助其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形象、轻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现成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己编制课件。

(三)注意教学中的对比与总结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最终为教学的改进、完善与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同及时地作出评价是提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评价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应针对教师自己。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进行记录,记录的情况可以包括:哪些学生完成较快、哪些学生采用方法较好、哪些学生具有独创性等等。这些原始记录除了能及时地反馈和激励学生外,在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评价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为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每节课后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评价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环节。每节课的效果都会有所不同,教师也会因教学效果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感受,及时地将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汲取经验,扬长避短。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或者说要补充什么),设身处地地从教学实际出发,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次要的内容上运用信息媒体,那只能是费时费力。

3.用多媒体教学,不要丢了课堂板书。板书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把握教材内容。并且,板书比较的直观,且能传递板书本身以外的较多信息。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4.实效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一节课,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收录机、投影机、电视机等都用上了,教师讲课热闹得很,就像变法戏、玩耍杂,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费时费力,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4.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5.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6.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课程整合的实施。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受益。只有培养学生能够驾御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和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顺利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2.孟照彬:《当代课程设计与管理》,云南科技术出版社版。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论文。

4.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础[]35号。

6.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十一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种媒体,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笔者现谈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探索和实践。

一、借助媒体,创新潜能。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感官功能来激活课堂气氛。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好奇爱动的小学生,面对如此生动的信息形式,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理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西师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这一概念时(图1:“认识周长”ppt),为了让学生明白周长的含义,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图形,然后让一只小蚂蚁沿着边线爬行一周,爬行过的路线颜色变成红色,老师讲解蚂蚁所爬过的路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一看就会明白周长的含义。其实,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是学习知识的源泉与动力。多媒体演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联想思维,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创设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热爱数学。在新课导入、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渡、巩固练习、发展外延处都可以巧妙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将声、形、情、境熔于一炉,来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一年级教学加减法时,先用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教师让同学们数一数画面中一共有多少只羊,接着让小朋友们思考几只羊会被灰太狼捉去,由于多种媒体的参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类似于动画片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回答,先来了3只羊,后来又来了2只,一共有5只,即3+2=5。有的同学回答,有4只被灰太狼捉去,还剩下1只,即5―4=1。这样以多媒体情境导入,能把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更加宽广的数学世界。

三、感知过程,引导探索。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利用多媒体模拟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现象进行教学,特别适用于常规教学方法难于实现或控制的微观过程、环境复杂的动态过程、抽象概念或过程的视觉化等。尤其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优点就更加突出。数学概念的特点是抽象而严谨,然而囿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局限,仅凭口授和白纸黑字的练习,教师很难将抽象的概念讲清楚,有了多媒体,就可以用动态的演示,将每一过程直观地表现得一清二楚,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又如在教小学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概念时(图2:角的认识ppt),在屏幕上显示一点,让学生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化成一个“角”,此时要让学生明白角的标注方法,尤其要教学生直角如何标注;旋转角度的不同,所形成不同的类型的角:锐角、钝角、直角;为了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线的长度没有关系,让两个一样大的角,但线不一样长,让两个角重叠,观察比较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与角相关的知识点,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真正地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机械地记住“属于别人的东西”,也就更谈不上理解、创新和发展了,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其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游戏娱乐,引发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某种改进,更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游戏的形式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它集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在教学“24时表示法”时,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小游戏――《帮助小动物下火车》,游戏中让小狗、小熊、小猫等动物,每个动物有一张火车票,它们分别在不到的时间到达不同的地方。票的时间都是用24时表示法计时,当屏幕中大钟出现一个时刻时,请小朋友们提醒相应的小动物下车。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可设计到超市买东西的游戏,让每位同学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买同一样商品,问有多少种不同的付款方式?以及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可以买到多少东西和买完商品后该找回多少钱?通过虚拟的购物活动,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总之,在游戏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既满足学生“好动”生理的需求,又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地让游戏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创造潜能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电子期刊创刊。

[3]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十二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在生活中,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语言文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用数学日记,加强数学与语文的沟通。

数学日记来源于生活,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数学日记就能完成这一目标。数学日记可以是对数学现象、问题的看法、认识和探究;可以是对数学美的感受;可以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的应用探索等。如: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字后,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字记录下来。

二、加强复述训练,归类及挖掘共性。

新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复述是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为训练内容。学习材料在复述的.作用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向长时记忆转移。

此训练分保持性复述和整合性复述两种形式,后者亦称精细复述,通过复述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组织,使之与预存信息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向长时记忆的转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复述练习,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化“意会”为“言传”。如:在五年级知识的总复习中,学生能不看书就知道运用五年来所学的法则、公式、定理等解决哪一类或哪几类问题。如果关上课本就能复述出来,那么就达到复习的目的了。如果复述不出来,说明没有把“书”读薄。

另外,做数学题要特别关注思维的切入点,即归类挖掘其共性。题目和条件都有内在的关系点,学生只有学会从题目本身寻找做题的切入点,或形成一定的解题步骤,解题才能顺利完成。

三、加强朗读训练,帮助理解知识。

数学中的“读”集中在读概念、读法则、读题等方面,数学的读要读出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来。如:在教学“4的2倍是多少及4是2的几倍”时,我把“的”与“是”加重语气来读,并让学生模仿读,学生很快就能区别二者的不同,并正确地列出算式。

语言和文字应该作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基础,我们只有强化它,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轻松、更愉快。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十三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丰富的、与时俱进的学习创造的工具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作为其它学科教育的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与环境逐渐得到认同。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犹如架在学生和课本之间的一座桥梁。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识。

1、最小的质数和最小合数积的倒数是。

由于部分教学内容枯燥及学生年龄和认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

比如,在教学《多位数的写法》一节时,设计以下几个画面:画面一:南江县地图、南江城镇新貌,然后标示出南江县总面积及全县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等数据,让学生写数,并说出写数方法;画面二:录像介绍南江县农业发展情况,接着显示出全县耕地面积、全县农业收入等数据,再让学生尝试写数,教学新知;画面三:展示南江特产之一--核桃的栽种、收获画面,再显示出全县种植面积、总产值等数据,学生练习。伴随着乡村音乐展现的一幅幅画面,把写数与介绍家乡密切联系,由于唤起了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入数学领域,达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有利于分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之所以会成为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要么太“陡”,要么太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整合和优化各种媒体,有效地分化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一年级教材“学看钟表”这一节中,学生认识“快到几点”与“刚过几点”是本节的难点。为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针、分针从7:00开始运动,到7:55停下,并同时闪烁两次,突出时间,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从7:55至8:00之间每一分钟都可任意停顿,便于学生感知这一运动过程。同时,让时针和分针从12:00至12:05每分钟都能停下,到12:05时,时针、分针都停下,闪烁两次,突出此时刻。通过以上演示,就如电影中的慢镜头,非常清晰地反映了时针、分针的变化规律,强化了“快到”和“刚到”这两个时间状态,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主动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多媒体技术以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比如,在进行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能力,以网站的形式设计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同时通过网络进行问题的讨论、答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状况,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学习。由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

4、有利于培养学生潜教育,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潜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同时,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开放式的思维方式与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最终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效用。

多媒体技术应有一定的目标性、科学性、艺术性,应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责任目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如果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2、掌握好应用多媒体手段的时机。

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集中了语言(包括语言、文字、图像)与非语言(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外貌、语言语调、气味等)的感知材料,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感知特点。可运用于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和学习方法的时刻,还适用于学生个别学习的场合。在使用时,我们要做到当用则用,有用则用,真正让辅助教学手段适时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3、正确处理形象化与抽象性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切都形象化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而数学又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使用右脑,又注重开发左脑,一定要注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4、正确处理程序化与创造性的关系。

由于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往往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拘谨、不灵活。而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如果教师被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所缚,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在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课件,让多媒体课件的严密程序与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机结合,形成人机的优势合力,在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中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独特作用。

【参考书目】。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2002年第2期《人民教育》。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十四

摘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是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现状;对策。

李总理强调: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名师课堂。诚然,在中西部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增大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奠定了基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整合与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农村孩子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立足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因此,要想让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首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化能力、较高的信息化水平。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如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内容的拓展、现代化教育资源如微视频资源等的运用等能力不足,导致教师不能高效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最终导致信息技术的运用率较低,难以实现好的学习效果。

(二)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城乡教育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这里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指软件资源如师资力量建设,同时也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件资源上。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学校而言,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学校只有“班班通”,即简易的多媒体教室;对于一些更处偏远地区的学校而言,连简易的多媒体教师也没有,教师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在相对发达地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智慧教室”、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终端等,都是农村地区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手段,让农村地区的.教育也逐步“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为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较大。因此,在教育改革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改革创新农村教育,是推动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加强在职教育,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决定着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质量、效果。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整合效果,需要加强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学校应当邀请专业技术教师,对在职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课件的制作、微视频的制作、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等。让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整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如微视频教育资源等,不断丰富和优化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学习,结合一些自学网,如“我要自学网”等,学习ppt课件制作的方法,尤其是一些优质的教学功能:动画、flash、超级链接等,这些现代化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教育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李总理的要求,加大对地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夯实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学校只有简易多媒体的教学现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教师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奠定基础。

(三)科学合理运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笔者在执教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即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避免“讲课件”的教学现象发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图形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各种动态的、立体的、彩色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果。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微视频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改变过去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的效果。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对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师信息化水平低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力度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科学有效整合的根本。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现有教学水平,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十五

数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同时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同时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同时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这些相互关联而又矛盾的问题,从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借助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变原有教育方式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数学的一大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就很难有效的展示和分析,而合理的使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从易到难的展示给学生,大大加强教学的层次性、直观性、趣味性,同时增加数学教学的形象性和多样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单一的图象问题动态化,从而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为学生的学习节省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传统教学下需要课外完成的作业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加知识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如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因为看不到二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在黑板上手工示范不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而且误差较大,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做出错误的判断;但如果借助于几何画板就快捷方便,许多抽象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图象快速显现,将抽象的东西通过图形的变化形象化,增加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视觉和理解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让学生自己根据图象去对比、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需教师反复讲解,就能让学生理解得清晰透彻,从而顺利地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数学课堂上,许多演示内容,通过板书没法直接表现,但是通过信息技术上的各种绘图工具都可以形象的画出来,可以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像、动画、声音齐头并进,直观地展现一些在传统方法上难以展现的内容,使学生既看得见又听得着,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引发强烈的有意注意,同时还可以动手操做,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实际,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且容量大、效率高,用好它能够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上的好处师生人人皆知,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更多的应刻是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一堂好的数学课,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只是其中一部分,它对这堂课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辅助作用,不能让教师围绕着使用信息技术走,而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

我们部分领导在上面信息技术的诸多好处地引导下,舍本逐末,认为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用没有用信息技术,其次看课件用得多不多,课件制作得精美不精美。在这种评价标准地引导下,使得部分教师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把好课和使用信息技术划上了等号。上课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管它合适不合适,每一节课都使用信息技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上。把在多媒体课件中能有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作为上课突破的难点和重点,老师对每一个幻灯片都想尽了办法,不同的幻灯片一定要使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出示,可以说每一张呈现的方式都不同,每一张都要给人不一样的感觉,都要在呈现的时候给人不一样的感官刺激,忽视了上课的实质意义,有点本末倒置。

还有部分老师认为多媒体课呈现速度快,容量必须要大,恨不能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呈现给学生,例题、习题恨不能穷尽天下所有,可以说是一道接着一道,为了大容量、快节奏,有的教师连让学生讨论的问题的结果都设计在了课件之中,证明、解答题的步骤就不用说了,有些还费劲地录了音。结果一节数学课,从头到尾都是课件展示,课件图文并茂,版面华丽,动画声音一应俱全,课堂表面呈现出一环套一环,内容紧凑,有时学生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也马上会被老师引入设计的套,或者干脆略去不理,一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热热闹闹。

表面上感觉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强,学生求知欲强,师生关系融洽,实际上没必要的动画,没必要的声音虽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却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屏幕上出了一组思考题时,下面又放了一个又蹦又跳的动画小人;出了一组练习题,每次字幕出现时总伴随着一些奇特的声音等等。学生被精美的幻灯片的外表所吸引,发出赞美声音的同时,忘掉了自己的本职。还有课堂容量过大,到处都是重点,又到处都不是,老师做了电影放映员,学生做了观众,有些学生可能连一张幻灯片的内容都没有看清,老师为了能圆满完成所设计内容,已经切换到了下一张幻灯片,学生无所适从,就更不用说学生动手、动脑、各抒己见了,这样下去,到最后才发现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直接影响上课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手段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但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它是为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理想的教学应该是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精心设计和选择能力培养的迁移点,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维训练,把它用得恰到好处,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师生和谐互动,有效扭转数学教学模式的变化,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助力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解放学生、解放教师,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十六

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色教学。

由于大量的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多媒体题…)供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实现特色教学。

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注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其次,它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悠扬的乐曲,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再次,它还利用电脑操作的便捷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及时巩固和即时反馈。例如,电脑出示练习题,计算机智能判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及时巩固刚学过的知识。

最后,计算机辅助可变传统的“静态演示”为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使用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帮助学生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十七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也是一门难教好的课程,它所以困难在于:(1)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这章与前章,这科与另一科,密切联系,前面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2)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3)数学是人类活动、创造性的产物,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是数学方式的思维。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即教无定法,但教有定规,这个“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符合数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要学生领会和实现数学化,自己去“发现”结果。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设计优化的教学环境,是每个教师天天要遇到的难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方便地实现数学对象的多重表示。

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地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学生可以在这些表示法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既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器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作图功能、可视性与动态显示效果,又可以通过图形的方法或数值的方法来探索数学,使得“多重表示与表示的互相转换”这一重要的学习理论的实现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十八

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整合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成效。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独立、深刻、灵活的思维、突破难点。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此外,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如果不丰富多彩、趣味横生,很难抓住他们的心。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我利用小学生爱新鲜、好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这里就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交流。

一、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的导入环节生动而有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也是最影响一节课成功的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嘛,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也是众多方法的一种。

例如:一年级上册中比较单元中的“动物乐园”一节,我用计算机技术显示了“动物乐园”的场面,屏幕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彩色图面:今天是动物乐园第一天营业,瞧,一大早小动物们都开开心心地赶来了。计算机技术中发出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小熊、小猴愉快的叫声。小动物们一蹦一跳、笑容满面的让观看的同学非常兴奋,这时我说:“小动物们来的太多了,瞧,小熊、小鹿、小猴、小兔他们几个淘气包在比较谁的伙伴来的多呢?”这节课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去比较比较(揭示课题)。

这样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的知识做了良好的准备,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很自然、积极地动脑筋,寻找解答方法及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就显得轻松多了!

二、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独立、深刻、灵活的思维、突破难点。

利用计算机播放课件,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例如在教材第一册“9”的认识中的“图画应用题”时,用计算机显示出冰块上站着9只企鹅摇摇摆摆的问:图上告诉什么了?学生回答后,计算机显示“{9}”及右上部的3只企鹅跳进海里,溅起一个问题:图上又告诉你什么了?学生做答后,在没有企鹅的冰块上出现了“?只”并闪动几次,这时我问:“问号表示什么?”你能完整的说说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怎样列式?这里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化静为动,把企鹅图进行动态演示并配以声音,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原来只数―去掉只数―剩下只数”的过程,可以有效的突破难点。与原始的“左边减右边”这样的生硬教学模式相比,有了更大的趣味性、直观性、易接受性。

再如,小学生在解答“比…多,比…少”的求差、求和应用题时混淆的非常厉害,常常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做法,这样的难点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

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的在同一张powerpoint上,左边运用动画出现9只鸭子,右边出现12只小鸡,然后提问:小鸭比小鸡少几只?小鸡比小鸭多几只?这样看图显示就很清楚的弄清“小鸭比小鸡少3只”和“小鸡比小鸭多3只”是一回事,3是大数减小数得到的差。通过分析,学生会体会到比谁多时,“比”前面是大数,比谁少时,“比”前面是小数。

三、     在练习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训练。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题设计的形式,练习题分析的过程都会影响学生好的思维训练,在练习中适时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第20题,将六个模型设计成可以动的画面,学生在说出两个数字后,相应的两个模型就会一前一后动一下,如果符合题意,就会发出一阵掌声,如果错了,就会出现一个鼓励声音:再试一次。这样学生就会重新调整思维方向,再做选择。

再如,一年级下册29页的练习题:森林医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错例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正确方法,这里可以计算机技术采集一些树的图片,然后再出现树由绿变黄的过程。这时啄木鸟医生出现说:“快和我去看看大树有了什么病吧!”在树上出现四种错例,学生一一进行评析。每评析对了一个,树木变恢复了原来的葱郁,这样生动又丰富,在玩中学到了计算的正确方法。

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帮助学生弥补已有的认识结构的不足,又能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容,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十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作用和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丰富、传输速度快且能及时反馈。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通过声形图文等各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提炼和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现完整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和理解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势在必行。

(一)创设物理情境,物理知识具体化。

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颜色、形状、图画等各种展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学习左手定则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可以展现通电导线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之间动态情境,而不是教材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三个物理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降低了物理学习的枯燥性和抽象化的难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主动学习。

(二)辅助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影响实验效果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例如,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空气湿度和器材的干燥度都是影响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在阴雨天做这个实验,结果就不会理想甚至失败。而有的实验可见度低,学生很容易观察不到,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的话,就要轮流逐个实验观察,但受器材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实现。实验过程一闪而过,可视度低,加上实验误差性大,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往往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实验,能加强实验现象且可以重复演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实物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时间和速度很难控制成实验理想状态,而且实验过程非常快,实验效果也不好。通过多媒体利用动画形式,把小车的运动过程放慢演示,可以让学生根据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定律内容,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提炼知识,提高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往往只是片面地表现某一个物理现象和知识点。由于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后进行提炼,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理解透彻并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手段提炼知识,可以摆脱传统的语言描述性的归纳总结,通过更多、更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来形象地对知识进行提炼。特别是在系统复习阶段,备课时将要复习的重点主线框图集中突出,利用幻灯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的认识,突出物理知识的关联性,梳理物理知识主线,加强理解和记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比如,对发电机和电动机进行对比学习的时候,通过构造、判断方法等决定因素各方面的比较,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展现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磁场的动态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楞次定律并对其物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提炼知识的学习中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三、整合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

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中主要是起辅助性的作用。首先,要确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而信息技术知识作为教学工具的.一种,利用多媒体功能进行师生交流和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设计,进行教学策划实施教学方法。教师对其要进行合理利用和控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不可完全取代物理实验。实物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这些都是多媒体展现的模拟实验所不能代替的。

信息技术作为众多教学工具的一种,并不是适用于全部的物理教学内容。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资源,创设物理情境合理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力,是信息技术实用性的体系。教师要对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合理运用,丰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用模拟实验来形象表现天体运动、核裂变等这些现实中不能做的实验。

四、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有效整合推动了物理教学的进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也为扎实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哲,张安.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理科园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二十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尤其是正处于爱动、爱闹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无趣的。而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小学课堂,能与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如,教师在讲解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把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进行整合,把涉及的分数加减问题运用多媒体的`课件进行生动的展示,利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增多和减少来进行分数加减法的教学,“1/2-1/4=?”问题,老师可以利用一个苹果切去半个苹果,用刀切去1/4个给一个小朋友,问这个小朋友还有多少苹果?这样的视频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把单调的等式生动的表达出来,又可以让学生进行直观的学习。

二、把多媒体与教师授课的过程进行整合。

课堂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授课过程。如果授课过程过于无聊,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进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授课。而把教师的授课过程与多媒体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中声音、图片、视频等技术进行授课,一定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如,教师在对应用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一道应用题用视频的方式把题目的意思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讲解“小明与小丽相距50米,小明每分钟走6米,小丽每分钟走5米,问多长时间二人相遇?”这样的问题时,把授课的过程变成多媒体的展示过程,先让学生进行理解,再由教师进行解答,一定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总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合理整合对小学数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是一种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方法,应该在教学中得到推广。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州东中心校烈军属子弟小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实用21篇)篇二十一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事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指南(实用16篇)

    五、毕业生如何正确处理与老板、同事以及下属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一些关于毕业生就业实践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传染病预防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接下来是一些实用的总结范文,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点。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

    刑法心得体会分享(汇总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个经历或事件所得到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它能够帮助我们成长。请看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关于写作和总结的新思路。首段:引言(100字左

    给水管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领域中获得的经验和经历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浪漫婚礼策划指南范文(16篇)

    婚礼策划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工作,如预算管理、供应商协调、婚礼活动安排等。接下来是一些婚礼策划师的专业技巧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实用的建议。音乐响起、两部追光在贵

    旅游学心得体会范文(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一起来看看有没有对你有所启发的地方。池州市旅游学校是一

    超市物流供应链管理(通用21篇)

    范文范本是用于参考和学习的典型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就范围来讲,供应链管理包含物流管

    教育工作者促进四年级新学期计划(实用19篇)

    制定学期计划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和个人能力,合理安排时间,使之成为可行且有效的计划。掌握了一些学期计划的制定方法和技巧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儒林外史教育小说(模板20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风格,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

    海的女儿探索海洋(通用19篇)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工作实践中,总结都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国庆节,我和妈妈去了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