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翰墨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一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现代汉语解读】。

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的,心灵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生活会长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长寿。

【延伸解读】。

了解别人并不容易,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重高估自己,许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所有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心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伤害周围的人,也可能伤害到自己。

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很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惰、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需要的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裕,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大众获得幸福。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二

大道的根本是虚无自然的,顺天而动,率性以往 ,能全然地与天地同其造化、与日月一起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

当人修持大道还没达到生成、充盈的时候,过程中不无有作有为的痕迹,也可以观察到些形象,让人觉得自己修行有进益,进而感到自满自足,不胜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没有什么成就一样;大盈而有余,却好象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一样。难道是越学越差、越优而越不足了吗?其实不是的。

因为,大道是人生本来固有之良,它清空无物、静定无痕。一旦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与道还是分而为二的、未能达到神化的极处。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无、越少,一点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啊)

因此,当人能修到万象咸空、一真独抱之候,因物为缘,随时自然地回应,天地之间、古往今来,不论何时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能会破坏、哪里会有穷尽呢?那时:

心空似海、神静如岳,又觉毫无足用者。然而其气浩然常伸,至大至刚,是何等壮大,却反而觉得盘屈得困窘。

他神妙无方,处常也可、处变也可,是何等的巧妙啊?却仍觉得愚拙而无知。

他用浅近的言语、表达的道理却深远,用词简约而道理精微,不因情义不说、不到时候不讲,善辩如此,却看起来总是讷讷的样子,有东西说不出来。

只有象这样的如屈、如拙、如讷,所以他的心能愈来愈谦虚、志气越来越谦下,品德也就会越来越广大,功业会越来越崇高。道返回虚无、学归于自在,他能与天地日月合度、而运转往来,这大概就是他能成其大、成其久的原因。人若能一直能立足于太极之理、顺应阴阳之常,久久薰蒸,铅火充盈,数九寒天堪御;打坐能一直镇定,三伏之暑热而能忘,功夫到这个地步,就是太上所说的躁胜寒、静胜热吧。待到清明在身、虚灵而无一物,一归浑穆之天真,一派和平之象,又有什么躁、静、热之感呢?学者具备清静之心,便能化寒暑节气的外来影响,而吾身中正气凝定,就是天下正道已立。从此不必担心旁门迭出之患了。

这一章:大道本来至虚至无,至平至常。当人们未能达到虚无之境、平常之域时,只看到事物的增益、看不见事物的欠缺;只看到事物的优点,看不到事物的不足。所以,太上说:少则得,多则惑。谚语也说:洪钟无声,满瓶不响。皆非虚言。“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这些都不是过于谦虚的说法。

道原为虚无一气,修士若觉有得,其实是无得;未觉有得,那才是真有得。因此,道行愈高的人,心越谦下;品德越广大的人,志越谦卑,这样便是与道相符合的。如果, 每当有所长进,便自夸起来,骄傲盈满,盛气凌人,便明显是无道无德。太上所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到这个地步才算是得之。

学者切勿把修道炼丹看做百工手艺类的技术,以自觉有益为进境。要知道,修道总归以虚无为宗。见功以至于忘功,这是进步;待到能连有意去忘功也不用了,那就是达到化境。学道之人, 在退让中进步,在守弱中强大,以虚空为盈持,以无为有,以反为正,以减为增。学道人进步与不进步,只要看他的心忘与不忘就可以了。

上一章讲知足、知止。这一章讲,不但在命功是要知足,在心性工夫上,也要懂得越近道,人越会感到的自己的不足,勉励自己、警醒自己,一直走向与道合真的境界。

见过真正的大,才会觉悟今天的自己真的很小;同时,又能相信未来的自己可以和道一样大,也不小看今天的自己。

配图说明:登上过高山的人,当他站在山顶时,他往往不会自夸自己是多么的神勇,征服了高山或自己;更多的情况,是会惊叹于他眼前壮观的自然,而它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自己还有什么可狂妄的呢。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三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现代汉语解读】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将万物都看成刍狗一样;圣人也没有私心,将老百姓都看成刍狗一样。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一个风箱吗?它内部空虚却不会枯竭,越鼓动风却越多,生生不息。到处去追随、探究万物,这样做没有尽头,还不如回到事物的中心,找到道的秘密。

【延伸解读】。

仁,指存有私心与偏爱。刍狗,草扎的狗,古代用于祭祀。刍狗不。

是活的生物,在它们面前标榜仁义没有用,可以理解为不求回报,也可以理解不一视同仁。

现实世界中,我们也看到,许多标榜自己如何仁义,如何做好人做善事,到处炫耀的。这些人未必真的那么好,往往是说的多做得少。标榜的目的无疑是谋求回报,谋求一些名或者利。就是说,作为领导者,对待被管理的百姓既要一视同仁,也不能标榜自己。对于某些人的仁义与偏爱,其实是对其他人的不公正。作为普通人尚且可以,但是领导者却绝对不可以这样做。

橐籥,就是皮囊做的风箱。橐与囊都是动物皮做的,两者有区别,橐为两头都有开口的,而囊只有一个口,橐作风箱用,大约唐之后被木质风箱取代,囊是口袋,用于装东西的。这用橐籥比喻道,道就像橐籥,中间空心。老子强调作为管理者,要把自己放空,不要捞取。想为自己捞,你以后的成就就少了。

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各种术很多,难以全部搞清楚,要抓住本质的,关键的。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很现实,醉心于各种技巧与方法。这些术在工作中、生活中马上可以使用,很直接。其实更重要的掌握基本理论,要把道理搞清楚,以不变应万变。术有很多,无穷无尽,道是根本,只有一个。道与术的关系,就好像科学与技术关系一样,没有基础科学的支撑,技术只能玩花样,无法深入发展。在管理上也一样,应该追求方法简单、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不是繁杂的各种管理措施。可能受西方管理学的影响,现今任务分解越来越细,各种管理、考核措施繁多、复杂,而且有些考核目标离初衷越来越远了。基层干部却疲于应付,无法真正做实事。

读后感。

t又先后翦灭了东方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并且实现了“车同辙、书同文”,修筑长城、建造秦直道、阿房宫,北击匈奴、南开百越,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与政务,迫使当时的管理机构难以应对、百姓也不堪重负。以他的能力与威望尚且可以维持这个其实并不稳定的社会,但在他死后就继承者根本无法驾驭。

以当今互联网社会来说,海量的资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涉世未深的学子往往以浮光掠影的态度去吸收这些资讯,并为此而自豪,进而追求更多地去获得这些所谓的“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和人生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对这些资讯自觉地进行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反被海量资讯所累,找不到方向,甚至走错道路。因此,在当今社会中,坚持心中的道尤为可贵。

【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解读】端着装满水器具走路,水必定溢出来,不如放下来。已经锋利的兵器还继续锤打,想让它更锋利,这种状态无法长久保持。家里金玉满堂,未必能够守得住。富贵再加上骄横,盛气凌人,这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功成身退,这是天之道也。

这一章讲的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任何事都不能追求极致,过了极致的那个点,就走向了反面。

持满之戒是中国人的智慧,告诫不要把事情做到极致,留有余地。在大海游泳的时候,离开海岸之后一定要留一半力气让自己游回来。登山家们的经验就是,不能把体力都用于登顶上,一定要保持足够的体力使自己能够安全回来。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告诫我们做事不要太极端。有的家庭,特别是条件非常好的家庭,或者一些非常窘迫的家庭,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考试非要班级第一,甚至还要求年级第一,等等。结果孩子的压力也特别大,最后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可能上学都有困难。这些家长最好能够学点道德经,没有必要为最后的几分钻牛角尖,极端的做法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古人常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关键的着眼点是在财上还是人上。顺丰的王卫说,赚钱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这事跟你的福报有关。读后感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在《保富法》一书中说,发财其实不难,保财才是最难的。他分析的主要原因是为富者没有给后代留下好的价值观,他们的着眼点全在钱上。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兴旺败落的过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个人富贵之后,可以有两个选择。一种是盛气凌人,另外一种是利用自己的有利资源帮助更多的人。盛气凌人的往往难以善终。先不说你的财富之路是否正当,但你富贵之后社会对你就有更高的要求,也意味着你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盛气凌人者反其道而行,虽然你仍然能够听到身边恭维的话,但更多的人会唾弃你,你一人之力怎能与整个社会相抗,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功成身退,并不是说摞挑子不干了,这是错误地理解了老子道德经的原意。而是在大家庆祝或者论功行赏的时候,悄悄退居幕后,不与人争功争利争名。最典型的如美国的华盛顿,任大陆军总司令,取得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之后,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最后,大家还是选举他担任第一届美国总统。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造就了美国几百年来令世界羡慕的政治文明。

【经典名句摘抄】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现代汉语解读】(悟道的过程)要清空自己,清虚到极点,保持安静纯粹的状态。万物开始生发运作时,我看清楚这个世界生灭往复的变化,它总是由生到灭,来回往复。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来回往复发展,都会归到根源。归根就是静,静就是往复的本性。来回状态是生命的常态,知道这是常规的常态规律的人,他是洞悉了世界本质的人。不知道的人,狂妄。狂妄的人,危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其心胸宽广,心胸宽广才能做事公平,做事公平才能成为王者,成为王者之后你的感悟更接近于天,悟到天性之后更接近道,悟到道之后就会长久。终生不会遭受大的失败。

【读后感赏析】虚,清空,清虚。笃,纯。老子认为,世界是循环往复变化的,我们都是这个变化的世界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千万不要执着于自我,别盼望永远,不要纠结,别希望拥有。

云云,芸芸众生。归根,回到根部,可理解为回到初始状态。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想到总有一天归根的,一切都会坦然。命,本性。明,明了。

从这里也看到,道德经是给领导者写的,可以把《道德经》理解为《领导者素养培训手册》。人类能够团结一起,组成大的群体对抗自然灾害,公平是这个群体的粘合剂。动物是自私的,公平是人类进化的成果。心胸宽广才能公平,做到公平之后才能成为王者,这些都是天下事。老子认为人之上有天,天之上还有道。悟道的过程是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真正悟到道之后才能长久。

与静对应的是动,是内心跳动引起的烦乱与不安。因此,诸葛亮还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因此,诸葛亮是深得老子道家精髓的。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四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现代汉语解读】。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对于怨恨要以恩德来回报。对难的事有所图谋就要从它简单的地方开始,要做大事就要从细节上一点点去做。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说要做大事,但是从点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轻易的承诺就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结果做事中必定会有很多困难出现。所以有道的领导者做事都严谨认真的当作大事来做,做起事来就最终没有困难。

【延伸解读】。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就是没有特别强烈的企图心,不是为了我获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轻松,轻装前进,放下企图心去做事,反而会做得更好。“事无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这样做事情结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无味”,可以解释成朴素和本真的心态,你以这种朴素和本真的心态去体会人生的话,那么您的人生一定会体味出更多的精彩来。所以,消除企图心,轻装前行,凡事尽力而已,这样收益反而越来越多,境界也会越来越高。

老子讲的意思是,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东西当作多的东西去做。也就是说,你看着那东西少,你觉得任务很小,但是你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一个特别多的事去认真去做,这是做事的具体方法。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说,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这小事做好了,不断提升积累,然后最终成为高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工作中是,遇到这样的一位上级机关的领导,虽然他并不懂林业,但每一件事不管我们的认为重要或者不重要,他都很认真对待,都当作重要的事情来做,或者来要求我们来做,结果他始终把工作做得好好的。

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而老子说“以德报怨”。后世就为这个问题开始争论了,争论到底老子高明还是孔子高明。其实这是没有搞清楚两者讲话对象到底是谁。老子《道德经》写的是管理的内容,是给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写的,所以,在当年老子这些东西都是治国的内容。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领导,下面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有怨言,那么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难道马上以怨报怨,与员工斗争,甚至开除员工吗?长期这样做肯定不合适,那样的话你的公司可能很快就倒闭了。作为领导,应该反思自己的管理问题,主动感化员工,解决问题,继续给予恩惠,让员工成为一个善人,这就叫“抱怨以德”。孔子讲话对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对于普通人不能用领导者的标准要求他,而是要求坚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线。“直”就是公平、正直,譬如起争执了,要裁决,上法院,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间能保持一个“直”,一个公平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个角度,强者对于弱者“以德报怨”,显示出强者的气度、格局。譬如,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是相国,大权在握,但面对廉颇的挑衅主动避让,这是以德报怨。廉颇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动,负荆请罪,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平等的双方只要“以直报怨”就行,社会显得公平。而弱者对于强者说“以德报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为。譬如抗战胜利以后,我们不敢向日本索赔、不敢到日本驻兵、不敢管辖硫球群岛,都是一种懦弱行为,美其名为“以德报怨”,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与“以德报怨”相对应的是“以怨报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别人埋怨,被别人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几个人,最小的是儿子,前面都是姐姐,这家里面就让姐姐无休无止的去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边省吃俭用,把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全都往家里汇,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认为这是应该的。就算这样无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还责怪姐姐,这就叫"以怨报德"。读后感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你只要少付出一点,你就是对不起我了,你就伤害我了,我就跟你没完。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第一,我们该做好事,还要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报,甚至回报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为什么我们发出善的信息,回馈的却是恶的东西?说明帮助的方式有问题,要调整方式,冷静一下、反思一下,换一种方式。“大善是小恶”,“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当,也可能害人害己。

“图”是图谋,要去做的事。中医讲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别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当于要去打仗了您现拿锤子砸兵器;渴了您现挖井,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们要学会御敌于战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发出来了,这时候医学往往力不从心。

细节决定一切,好的坏的都是取决于细节。简单的道理往往被忽视,细节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成大事的关键。老子告诉大家要做好工作,从细节上开做,从细节开始、点滴做起,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认为,“无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这是胡解,把《道德经》解偏了。实际老子说“无为”是对自己的,对于自己的欲望,那种需求;对大家要“为”,老子讲“为大乎其细也”,明显是要“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个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着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当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细节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过一段时间以后,您回头一看,您原来所期望的目标其实早已完成了。一个人怎么做才会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点去努力,肯定会成功。第一,你的事业是对众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坏事,这是方向。第二,你对它有兴趣,做这事感觉到快乐了,然后认认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够坚持下去,愿意坚持十年。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你肯定能够有所成就。

凡是容易轻诺的人,因为他看轻这种承诺,他觉得承诺可以随便给,很简单。如果您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更容易“寡信”。如果许下了诺言,那么不管再小的一件事,都一定要做到。把每件事都要当作难事来做,不要轻视任何一件事,不要贪多,这样做事才会没有困难。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五

兵,是不祥的东西,天地可能很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轻易使用它。君子以居左边为尊重,而用兵则以右边为尊贵。所以,兵者不是君子的工具,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它。把锋利的武器遮盖起来才是正确的,不要赞美它。如果赞美这些武器,就是喜欢杀人。这种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统领天下做领导者。所以喜事以左边为尊,丧事以右边为上。因此在部队打仗列队时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说是按办丧礼的方法排列。杀人多了,要为死者悲哀哭泣。战胜了,按丧礼的仪式办理。

【延伸解读】。

这是老子对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说的,而不是对军事将领说的。一个领导者要深深地明白,不能以炫耀武力为荣,军事斗争只是政治、斗争的延续,当一切外交努力都无效之后,军事斗争才是最后的手段。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君们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因此他感觉特别深刻。这一篇是老子对于战争的态度。

中国古人认为左为阳升,右为阴降。阳为主,阴为从,因此左边尊贵。这一句老子用来说明用兵与正常的循序、观念是相反的。所以君子并轻易用兵,不得已才用的,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用兵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说“兵者不祥之器也”。现代企业经营中,有些企业只重视销售,几乎把公司的所有资源都用在销售上,在生产管理与产品研发上投入资源不足。在市场上大打销售战,扩张很快,但一遇到挫折,公司后继乏力,可能很快就倒闭。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铦,锋利的兵器。袭,遮盖起来。

老子在这里认为,战争是因为君王的德行还不足以感化对手,这是一件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这是一件不祥的事情,因为战争本身会死很多人,所以战争的仪式如丧礼一样。要对双方战死的士兵悲泣,战胜了也不应该庆功,而是按丧礼处理,以对牺牲将士的哀悼。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六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样,但它用起来却一点问题都没有。真正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中空一样,它都一直用下去。笔直的大路看起来好像弯弯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来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来有很多不足。躁能够战胜寒冷,安静能够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规范。

【延伸解读】。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为有问题。悟道的领导者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别人看起来有丰功伟绩,应该受到顶礼膜拜,但是领导者本人不要这些名誉、地位,他认为还有很多不足。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来治理国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让人放心,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与缺失,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点遗憾,因为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来好像缺,其实并不缺,领导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得赞誉。

盈,满。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冲出来的山谷。“大盈若盅”,其引申的意思是特别高明的领导者,虽然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很圆满,但他始终保持低调、谦虚的本色,所以能够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周围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们总是保持着永远学习的心态,而且成就越大的人,这种心态越明显,越不耻下问。一个人的成就再大,总是还有上升空间。另外就是功夫在诗外,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问来提高、升华自己的专业。

不要总想着“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大直如屈”是我们真正做人应该秉持的信念,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诱惑,各种各样的波动,但是我们要坚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给大家带来有用的知识、有用的帮助、有用的产品等等,一直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整天想着整别人、踩别人、算计别人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永远达不到从容的人生境界。

“大巧如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好像很笨的一样,可是他掌握了精髓,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来的,做事贵在坚持。所谓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实实做工作,不搞投机取巧,把工作做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一样,真正把心静下来,一点点下笨功夫的,未来都有出息。但现在大家都不肯下笨功夫,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断的重复,重复多了以后就会上到高水平上。真正要把工作做好有三个要素:一是这事是你喜欢的;二是对众生有益的,能帮到众生;三是坚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肯定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绌,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结果最后越会有好的结果追随而来。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大赢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誉、地位以及光鲜的外表,穿普通的衣服,开普通的车子,把成功的光环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仪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乱,几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为他功高盖主,位极人臣,手握重兵,监军鱼朝恩不断诬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释他的兵权,他都毫不在意,需要他带兵打仗时也不讲条件、不推脱,家里的大门敞开随便别人进出,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仅自己活到八十五岁高龄,而且家里几代人都身居高位,荣华富贵,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赢家。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七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现代汉语解读】。

可信的话往往不会悦耳动听,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会真实。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的知识,向外求太多知识的人往往并没有了解真理。达到上善的境界就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富,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谋利益,结果自己的财富却越积越多。他们总是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规则是利益众生而不去伤害,圣人的规则是为了大家做事而不为自己争夺私利。

【延伸解读】。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对方。真正写下来的这种信函叫函。那么对于信的要求就是准确,一般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后来引申为真诚、可靠。我们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来那种最笨拙、最朴实无华的道路。这种道路你认真地去走,一点儿点儿走,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有可能里边处处是陷井。我们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现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美好。所以有一句话:在集市上喊的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要尽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间关系,我们要能从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实质内涵来,这是需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们有定力的。这种觉察力和定力,是我们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太多向外去求,不会博学。博学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识,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领会并消化它,最广博的知识也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获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领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细枝末节。境界的高低从来都不是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平时一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一定有事来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绝对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其实,互帮互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终我们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有人怀疑圣人动机不纯粹。“无我利他”,怎么自己拥有越来越多?其实,老子鼓励的是双赢的行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变得一无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富,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这里有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圣人做事的目标是为了大家“多”,而结果却是双赢,“人”与“己”都是“愈有”、“愈多”。“无我利他”思想指导下的做事结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戏。

这里老子又一次明确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就是“为而弗争”。《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这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不是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对百姓幸福国家强盛的用心不应该被泯灭。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八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的,心灵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生活会长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长寿。

了解别人并不容易,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重高估自己,许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所有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心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伤害周围的人,也可能伤害到自己。

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很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惰、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需要的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裕,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大众获得幸福。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九

最近稍闲。在家里读书写字的时间似乎多了一些。

这周末读到了韩鹏杰老师解读的《道德经》。

《道德经》本来就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再能看到当代的一些解读本,这事就更有意思了。

下午才翻了几页,就看到了对于“士”,“王”,“圣”三字的释义。很好玩。

其实《道德经》整本书五千言不是对老百姓讲的,而是对针对“士”,“王”,“圣”三类人写的。

在第十五章出现士这个概念,大家觉得分量还不够。大家看第六十八章开头的这一段,由四句话构成,尤其是第一句话和第四句话真的是不得了。第一句话告诉大家“善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扬威!不要有了一点小小的位置,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你以为做妈妈耀武扬威就可以,也不可以。“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老喜欢发脾气的人,急躁、暴躁、狂躁的人没大出息。“善胜敌者不与”,你要真的想战胜对方,说服对方,不要老跟他正面冲突。父母和子女不也一样吗?一旦正面冲突,这事情就难解决了。委婉一点,迂回一点,善胜敌者不与,与就是正面冲突。老先生实在是心机太高了。最后一句话,“善用人者为之下”。大家注意那个士的写法,最后一横,自己定位就在下面。

第三类是什么呢?圣。大家看“聖”字怎么写?在王上边再加个耳和口,并列就行了。耳,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口,说话温暖有领导力,就是《道德经》里边讲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一个好的领导者领导人在《道德经》里边就叫做圣人,多简单。儒家讲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养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讲的圣就是通达事理的领导,通达事理的王就是圣。你看连做事情的这个道理都告诉大家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见。你越不争,大家越往高举你;你越不争,大家越往前推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为而不争。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十

山间涓流几许,林中清泉几湾,落英缤纷,水居山野而润物无声。星辰交替的岁月里,百川顺道入海,又悄然西归,滋养一方生灵,繁荣一带文明,却从未张扬炫耀。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林海莽原,没有润物之水,哪来心仪的鸟语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来船舶,没有载舟之水,国富民强怕也只是空中楼阁。

哲人如水,平淡却不平凡。像绵绵春雨唤醒大地般,滋养人们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洗涤文明里的糟粕;桩桩件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莫不是举足轻重,功德无量,然而这一切只是一场雨罢了,无惊无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

作为水文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常泛一叶孤舟,终日与水为伴,量度水流缓急、河势演变,通晓日月之行、星汉之理,力保航道安全、江河通畅、流域富庶、国家兴旺。而我们只是随着潮涨潮落,安放仪器,记录数据,亦如行船的航道,静静得在那,不争不抢。可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时而波平浪静,闲鱼苍狗江海同游,时而惊涛骇浪;翻云覆雨沧海桑田;然而,无论是怎么样的状态,都有需要遵循的规则,正如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势利导,了解一方水系的规律,又怎能行盘古之举,夺天工之作,福泽万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轻快肆意,无忧无虑;青年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风云,纵横山岳;老年似海,波澜不惊,静水流深。然而,无论何时,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着航道而行,才能入海远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缚,那多半是船毁人忙,遗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个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正如江河东流,当进入自然地往复循环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绝。为人类文明的繁荣昌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奉献着。

人生如水,是清是浊,是深是浅,亦或是动是静,皆需顺其自然。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十一

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在离开函谷关隐遁之前,留下一本传世巨著——《道德经》。其书按内容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部分,其中《道经》阐述何为运行日月,包罗天地万物的大道,《道德经》提出了圣人顺应道而体现出怎样的德行本性。

后世有人评价《道德经》,说它不仅是哲学著作,更是文学巨著。道德经全书仅五千余字,但其书思想深邃,语言质朴世所仅有,为后世道家奉为不二之圣经。

要完全读懂《道德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要了解道家思想,《道德经》是不能避而不读的。要读懂《道德经》,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老子所说的道。只有懂得顺应道而行事,才能体现出圣人之德。因此,道和德虽然是两个内容,但是道却是二者中的根基,无道者自然无德可以体现。

《道德经》开篇,老子掷地有声的扔下了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言辞精炼朴实,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是将我们引入对这个道的理解的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要解读这句话,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句读方法。

将原句分为三部分进行解读:

1、道。

2、可道。

3、非常道。

解读:

道:这个道,先天地而生成的,弥漫于宇宙之间,处于混沌的状态之中。虽无形无质,却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动力,涵盖于万事万物之中。道,无生无灭,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正如佛家《心经》中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它具有的永恒的特性,我们既可以称之为“上帝”,也可以借用科学的说法,称之为能量(能量具有守恒的特征)。在这里,我们排除一切有关于神创世界的可能性,即便神存在,它也只是被创造者,而我们此处所指的“上帝”只是对于大道的一个别名。无论我们顺应道,还是违背道,我们都无法逃离道的范围,就像我们无法脱离空气而存活一样。

可道:道的本体虽不可见,但道的性质在却一切事物中均有显露。中国神话故事中盘古开天用一把巨斧劈开混沌,始分天地,始有阴阳万物;而西方天文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宇宙诞生于大爆炸之中。这样的论述都符合道家无中生有的一个过程。可道,正是道在世界上具体的体现,是由道所创造的万物所体现出来的道性。我们可以用感官去观测来把握到的一些道的具体表现,如四季变化,植物枯荣,日月交替、阴阳五行的生克,都是可道的范畴。不过,我们虽能从道的具体体现中寻找道的影子,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远非道的实质,我们需要不断去感悟,才能逐渐与道相合。可以了解到,可道,并不是道本身。

非常道:明白了道的恒久和无形无质的特性,进而理解什么是“非常道”就更为简单了。一切变化之中的事物,虽含义道的性质,但因其本身有形有质,有生有灭,不能恒久,故与恒常的大道对比,我们将之称为非常道。非常道虽具有道性,在道之中,其特征却是与道相违背的。

我们时常把科学家当做真理的代言人,认为他们总是能够把准确无误的真理揭示给我们的权威,但事实上科学家能够探求到的道,仍然是“可道”的范围。我们的科学在不断打破旧的权威,不断否定前人的结论中取得发展进步的,但至今仍然没有揭开宇宙万物最终的秘密所在。

老子所感悟的大道,是涵盖万物的,究竟终极所在。科学研究,自然也是涵盖其中的,也只不过是研究道,寻找道的一种手段罢了。科学家作为科学的探索者,在一个时期内所能够感悟到的,了解的科学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是拥有了比肉眼具有更好观测效果的显微镜,望远镜,我们也只是相对比起以前,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已。要说彻底了解了这个世界,那绝对是疯言疯语。正如哥白尼用科学证明了基督教会的地心说的错误性,而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出的日心说却也在后来被证实存在着严重缺憾。

了解到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反过来解读老子的话,就迎刃而解了。道,就像是科学的最终真理,是究竟的,恒远的,无形无质却又无所不在的,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只能通过不断的感悟和探求去接近,只能够感受不能够碰触,通过观察“可道”,从而寻求大道。在这样的大道之前,我们的一切语言都只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意会于心。而我们学道,只不过是学习如何能够体悟到道的方法而已。若说谁能够将什么是道讲的透彻,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所谓悟道,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同一个师父教导出来的弟子,同一个教授带出的学生,参悟到的道,研究出的成果,也可能是天差地别的。我们的一切努力,修行,也只不过是为了给悟道,接近道,提供一个切实的方便罢了。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十二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可以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达到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现在,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应该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十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023年道德经章节读书笔记(实用14篇)篇十四

中空的状态灵验永存,这是深奥的雌性生殖器,雌性生死器是天地的源头。微妙、微弱的样子,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尽。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它自己不生长,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百姓的后面,结果大家把您推举到前面做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事外,大家却会成就你的事业。难道不是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反而恰恰能够成就他的私利。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小学感恩妈妈(优秀21篇)

    感恩是一种能够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让我们更加谦虚和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在感恩的旅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去回报他人的善意和帮助呢?

    最新安徽高考录取通知(精选20篇)

    发送通知时,需要注意语言简明扼要,表达清晰准确,以便接收者能够迅速理解。通过书写和发布通知,不仅可以传达信息,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和沟通能力。7月7日下午,报考成

    最新我的玩具老虎(汇总24篇)

    通过优秀作文的创作,我们可以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的水平。下面是一些写作大师的优秀作文,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在我的家里,有一个角落,

    不要乱丢垃圾倡议书大全(20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眼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参考和借鉴。不要乱丢垃圾中国

    大班冬日的活动教案(热门18篇)

    大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2023年高二下学期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计划(汇总19篇)

    定期召开班级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份精心编制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继续加强班级建设,

    2023年企业老员工年会发言稿(汇总12篇)

    发言稿是我们在重要场合中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因此需要精心准备和修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言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发言稿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

    2023年故乡的天空读后感(热门20篇)

    读后感可以使我们对所读作品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从中获得写作灵感和思路。读过鲁迅的《故乡》

    2023年停课不停学网络授课心得体会(汇总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达到深度思考和理解的目的。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帮助。

    2023年写内蒙古大草原(汇总15篇)

    内蒙古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呼伦湖和大兴安岭等自然保护区。这里有一些内蒙古旅游的实用小贴士,帮助大家更好地享受旅程。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很有必要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