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雨中梧

3.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展示出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还能激发我们的写作热情和创造力。借鉴范文范本的优点和特点,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一

1.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共同参与、相互进步的过程.

并且共同参与不单指学生在课堂中发言,更多的指在物理探究式课堂中共同参与思维.

因此,教师应当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些能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与思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高中物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创设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研究圆周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水流星”实验来将要讲的新课题导入.

然后让学生在课前事先准备好实验的仪器,并鼓励学生进行演示,当水桶倒悬在空中旋转时,桶中的水却没有从桶里流出时,学生会对还未理解的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未知现象的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手机为什么可以打电话?人造卫星为什么会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并且会在空中飞行?等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主动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

2.

加强学生探究意识。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很多教师将教材中的定理、公式等让学生背下来.

对于一些规律及定理的探究的过程,一笔带过.

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得物理知识,并锻炼学生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一般以实验现象为基础,并让学生在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并归纳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结论.

如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在面对“滑动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在开始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猜想: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可能受物体的重力影响、可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可能受接触面材料的影响等.

然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学生猜测的因素用一些必要的实验器材来进行研究.

通过学生的探索,很快就能验证与摩擦力的大小相关的影响因素.

并且通过实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

并且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展示出的宏观现象,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数据,看出实验的本质,并结合数据得出规律和概念,实现探究式的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探究式学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强度及电阻这三个物理概念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并从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

通过实验很容易就让学生从现象中理解欧姆定律的含义.

3.

结合多媒体技术探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

并且高中物理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多媒体教学则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教材中的不易察觉会难以理解的内容,并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如教师在进行电磁感应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实现根据教材内容做好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通过演示出电和磁的应用等,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了解到电和磁的多种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热情.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如在讲解如何使用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模拟磁场产生电流的动态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

如有的学生说电流的产生和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运动的方向,速度等有关,有的说是电流的产生与磁场的方向、强弱等有关.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猜测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做实验等多种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之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做好探究式教学的评价,让学生从探究的过程中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及探究的效率.

4.

联系生活实际探究。

生活中存在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及物理现象.

如学生家中电器、炊具的物理工作原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物理原理,通信工具的物理原理等.

教师在进行物理探究式教学时应密切结合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饮料吸管、塑料瓶、胶带纸等常见的生活物品来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

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来安排学生课后进行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探究,让学生会时刻关注周围的生活.

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拓展到课外的学习.

如游乐场中过山车的物理问题、超市中的物理问题、车站及运动场上的一些物理问题.

物理与社会中的环境、资源、人口、交通、居住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周边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和讨论.

如通过收集照片、录像、图标、模型等资料,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通过结合物理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来研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及现象.

如让学生进行小型水电站的调查.

学生可以了解能量的转化及其计算、需要的设备、发电功率及水电站对周边生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在研究中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紧密结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探究的兴趣.

教师应当结合合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应有意识的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夏志铨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二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定义,学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探究式教学在重点在于探究,中心在于实验活动。

因此,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通过实验活动来探索和研究规律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

1.明确探究目标。

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的方式来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并据此给学生制订专门的探究目标。

2.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探究情境是保证探究式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逻辑严密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对“运动的快慢的描述———速度”进行探究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首先,向学生展示几组交通工具的照片,并提出问题:哪种交通工具是最快的?如何比较?其次,引出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

最后,教师提出一个例题,让学生进行计算与探究,从而明确速度的相关知识,比如,定义、计算方式等。

3.创新探究模式。

在高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中,探究模式关乎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对现有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修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适应知识的更新与变化以及学生学情的变化。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来与其他教师交流探究式教学经验,从其他教师的探究式教学中找到闪光之处并加以吸收,同时也要虚心接受其他老师的批评意见,勇于承认教学中的错误或者是失误。

教育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探讨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从而使物理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王丽敏单位:辽宁省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三

“先读后教”是我校已获上级部门审批通过的实验课题。“先读后教”,是以学生为本,重在培养学生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变接受为发现,变依赖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就结合本人所上的一些课例,谈谈自己对这一课题的理解与实施情况。

1读中悟,悟中读。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对文章反复诵读,对文字细细品味,方可融会贯通,知其所以然。如何让学生爱上“读”?我在和学生一同学习《匆匆》一课时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带着对这篇文章特有的感受范读了课文。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尤其是这一篇《匆匆》,每一次读起都会被深深触动,我相信大家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就尽情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果然没辜负我的期望,读得是那样真挚感人。

我认为,老师的范读是课件不能轻易代替的,自己老师动情、真实的演绎必定更富感染力与亲切感。读的欲望被点燃后,我们还要乘机表扬鼓励,比如再来一个小组读,或男生女生读,相互挑战读。大家比一比评一评,看谁读的'抑扬顿挫,咬字清晰;看谁读的情感淋漓,与作者跌宕沉浮。多读成诵,不但对好词妙句琅琅上口,还对文章内容,文章思想成竹在胸,这就是“悟”。心中有“悟”,文章会读的越加铿锵有力、动人心魄。读中悟,悟中读,为下一步的探讨交流做好了准备。

2善质疑,会探讨。

当学生熟读文章,心中有悟后,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还无法读懂,或无法解决的问题,然后全班进行探讨交流。记住,学生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相互解决,实在难以解决,教师才给予引导,还是让学生自己寻找最终答案。

比如,在学习《凡卡》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读文后,问他们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有的学生就提出:课文太长了,读的时候感觉有点乱。我微笑着说:“书可要巧读哦,谁发现了好办法?”此言一出,马上就有同学提出:把凡卡写给爷爷的信的内容及凡卡的回忆分别找出来,然后串起来读就不乱了。这个方法受到了大家的赞同。有的同学还提出:作者为什么要插写凡卡的回忆呢?直接写信的内容不更加清晰吗?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有的说:凡卡怀念乡下的生活,想回到从前去。有的说:凡卡在城里太悲惨,太孤独,太想回乡下。有的说:插进回忆就更加真实,凡卡就好像在我们身边。学生的看法是多样的,我们就得让他们多说多想,“百家争鸣”之下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发展与促进他们的能力。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主张“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孩子快乐,让教育精彩”现代教育讲求的是“活”,活的教法,活的学生,活的思维。让学生已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灵动地寻找与发现。快乐地学习,愉悦地彼此分享读书心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再为学习而学习,为教书而教书。一切都如此自然和谐。教师轻松了,学生会学了,这就是“先读后教”教学模式最出色之处。

3悟更深,情更浓。

“先读后教”教学模式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灵活多变地激发学生紧扣文本进行细读与感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探索、去发现,去克服。同时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走向未来,在一次次自我展现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索中。

比如,在每学习新课前,我都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导学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上课时,再根据他们反馈的信息,抓住重点定准难点,及时调整讲课的内容和顺序,使“教”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发现学生的个性,利于因材施教。先读后导,以读定导,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读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发展思维,总结经验。你不懂,我来帮。你不了解,我来剖析。学习的氛围是那样热烈而和谐。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近了,自读感悟的能力被唤醒了,教师的“教”也水到渠成,把学生的“悟”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比如,我在即将结束《匆匆》一课时,这样说:“同学们,朱自清先生为自己已过的八千多个日子而深深惋惜,你呢?知道自己已过了多少个日子吗?面对这些永远不会回来的日子,你有怎样的感想?”学生的心是柔软的,这样一引导,都默默地沉思起来,有的立即拿笔算自己已过的日子。我看时候已到,便叫他们拿出纸笔,把自己的所想所感写下来,润入了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最动人的,这就是学的拓展与延伸。

中国历史宏伟跌宕,五千年的荣辱盛衰,给后人留下了多少不朽篇章!启发学生尽情去读吧!让我们的孩子在读与悟中,感受千年文化的深沉与厚重,感受千年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与智慧!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四

1、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师将的知识不理解,由此导致学生越发厌恶数学的学习,甚至逃课,从而严重影响到数学教学的质量。而教师讲课只突出数学课本中的部分重点,让学生能够明白,会运用就行了,对一些推导过程、演绎方法却被忽略掉,这就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如何进行解题、数学结论的演算过程是怎样的,这些学生都不了解,致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能有更好的提升。此外,有些学生虽然注重数学学习,但却并非自身愿意,而只是为了考试成绩,即使学到知识,也不能进行实践应用,仍旧无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学生兴趣的提升对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突出重点,将一些观点强加给学生,这只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生方法的提升、数学思想的渗透、创新方法的运用进行探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听之任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迷惑,从而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对数学的应用性认识不清楚。

在大部分初中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清楚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即使会做部分题目了,而在进行数学的社会实践应用中,却派不上用场。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难以找到更好的教学窍门,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不足,无法将相关的数学理论应当到实践当中,从而导致数学教学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1、学生的模拟情景呈现。

进行情境创设,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把握重点注意事项,将课本中的静态知识进行动态现场的呈现。比如,教师通过课本题目,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都代表一组数据,将几何图形或者数列进行现场呈现。将学生的阵型分布成一个可以看得到的几何图形,在求解证明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几何的各个细节,教师帮助学生在几何图形的细节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数列组合的求解工程中,将学生一字排开,每个学生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字,让求解的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找到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在运用计算公式将它们进行系统的计算,这样,当计算出来的结果不正确的时候,就说明计算公式用的不对或者排列有误,就找到学习的重点注意事项了。

2、学生自我情境演绎。

进行情境创设施展,还表现在自我大脑信息的训练过程中。比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并且将这一几何图形进行分解,将整个的图形拆开来进行呈现,把握住重点进行研究,这样在学生心中,才能建立起重点于非重点的差异性。使学生能够掌握住重点的注意事项,将其中的图形或者计算公式的重点进行自我阐释,把其中要解决的问题在脑中进行深刻记忆,今后就会使他们在计算过程中,能够把重点计算公式等进行快速回忆、及时套用。

3、由易到难的解题过程。

课本上的习题一般较简单,教师应多让学生进行课本以外的习题训练。但并不是题做得越多越有效果,要使学生牢固的掌握解题思路,学会举一反三的解题方法,在应用题出现在他们的眼前的时候,能一看就知道用哪个知识点,做到这一步,必须让学生能够有解题的积极性,愿意主动地来做题,而不是应付考试。

(1)首先,教师应该把简单的应用题布置下去,让学生用到一个或两个知识点就能解答出来,然后再增加难度,出一些较复杂的题目,这些题目往往要用到三个以上的知识点来解答。

(2)其次,教师应该注意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培养起学生初步的解题兴趣之后,要给他们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用到以前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回忆,对以往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加深稳固的过程。

(3)最后,教师应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辩证逻辑思维的加深,这些应用题应该要用到不同的方程或者其他知识点来解答,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前学到的东西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加强回忆的同时能做到培养好以一贯之的解题思维。这样的训练很重要,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培养起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应使这种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一些。

4、教师的出题模式强化。教师在给学生出一些应用题的时候,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要有一个慢慢的演变过程。教师应该精心思考解决学生困难的方法,在发现学生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时,要迅速整改,时时降低出题的难度,在学生适应之后,再增加其难度,这样可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牢固掌握,并更好地应用到其他应用题中去。

对全面的数学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找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将全面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上来,并且对教学创新方案进行捕捉,才能真正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进行提升。

作者:李素芬单位:重庆市合川瑞山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五

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优势体现就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然而,很多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往往是“假探究,真灌输”,打着探究的幌子实施知识灌输,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使得探究活动的优势难以发挥。

因此,为了保证探究式教学效果,遵循自主性原则是首要前提,在实施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甘当“绿叶”,通过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以问题引导探究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逐渐适应探究学习模式,习惯自主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遵循自主性原则,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二)渐进性原则。

探究活动本质上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按照思维活动规律,探究活动应该是按照渐进性原则逐渐深入的。

在探究活动中,渐进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探究的主体和形式,另一方面是探究的具体问题。

在具体的探究问题上,教师也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只有遵循渐进性原则,才能保障探究活动有效而顺利地实现探究目标。

(一)确定探究课题。

确定合理的探究课题是保证探究式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向入手选择探究课题,一是教学重难点,二是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一些热点问题。

这些方向的课题对学生来说一般都具有较为显著的现实价值,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另外,在确定探究课题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课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这样的探究课题才具有实施意义;二是探究的课题要尽量具体。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经验上毕竟有限,倘若探究的课题过于笼统,探究面过宽,就很容易出现探而不究、浮于表面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对“力的合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时候,最好选定一个具体的方向进行探究,如“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课题指导下,探究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从而有效保证探究的效果。

(二)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

探究情境的创设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在探究活动开展前,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不仅可以为探究活动做好铺垫,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是保证探究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选择恰当合理而生动有趣的情境作为引导探究活动开展的引子。

例如,在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时,笔者拿了一个塑料水桶,里面装满水,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先是让他们各自把水提起来,感受一下水的重量,然后让他们分别抓住塑料桶提手的一端一起用力把水桶提起来。

接下来,笔者让两位同学不停地把手向水桶提手的外端移动,使得两位同学力的方向之间的角度不停加大。

随着角度的加大,学生感到所用的力气越来越大,到最后甚至比一个人单独提水所用的力气还要大。

这样一个生动直观的实验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合力不一定等于分力相加”的问题产生了探究欲望。

(三)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探究过程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是探究教学的核心因素,只有恰当地进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才能更好地实现探究活动目标。

例如,在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情境创设引发学生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利用“等效代替”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而接下来,要想实施更深一步的探究活动,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了。

教师可以组织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共点力的合成实验进一步实施探究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探究主体地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实验器材,然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待学生获得数据以后,引导学生作出力的图示,同时鼓励学生就实验结论进行大胆猜想,并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总之,在师生的通力合作、共同探究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探究活动的成功率,提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四)积极巩固反思探究过程和成果。

探究活动结束以后,及时的巩固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及核心内容进行反思,对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尤其要注意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

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效果,给学生布置课后探究任务,这样可以把探究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堂以外,从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技能。

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相较而言,探究式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灵活,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无须苛求形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灵活的设计和实施,这样才能保证探究活动最大限地满足“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养成。

作者:高峰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六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读“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嘛。

生乙:我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欢读“吃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吃花生”这一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个部分,因为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它们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所以也喜欢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已。”

生3:“老师,我觉得桃子它们把果实高挂枝头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已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出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买东西都喜欢看广告,买牌子,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已作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老师,大人们常说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它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七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出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发挥出德育教育的魅力。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与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的现象,这样也就没有及时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得小学生的德育素质不高,也就影响了小学生的未来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提高学习效果。

1.1层次比较分明。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在编写上层次比较分明,其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等情况来进行编排的。所以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如年级较低的学生在学习《刘胡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她在敌人面前那种不惧敌人的坚韧性格。如中年级学生在学习《黄继光》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习他的憎恨敌人的思想。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舍己为人,甘愿献出年轻生命的品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提高精神品质[1]。

1.2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如文章的讲解与阅读等。其中将德育渗透到阅读中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育的要点,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朗读文章,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外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2]。

2.1全面解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文字对德育教育进行解析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而这也成为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过于注重德育教育,忽视语文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生字与生词等向学生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思想,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出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就实现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2.2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德育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却并不明显,因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要详细分析好教材,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这样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等进行赏析,掌握好字词在文章中的意义,明确句式的变化形式等,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找准教材中的内容,先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促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材料。如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来辅助教育,尤其是一些描述我国历史背景与文化的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确我国的`幅员辽阔,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我国的人文地理,如学生在学习《西湖》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描写西湖美景的段落来让学生朗读,或是利用多媒体来讲西湖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的目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来差生对西湖的向往,同时也会让学生明确西湖是我国的名胜古迹之一,这样也就会产生出一定的自豪感,在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

2.3利用情感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为学生介绍一下文章的背景,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建出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在这种情境中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德育内容了。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让学生具备高尚的品格。如学生在学习滴水穿石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明确只有坚持不断,注重从点滴细节开始积累,才能逐渐完善自己,促使自己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上[4]。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好语文教材,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八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从而布置合适的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 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依赖于作业的改革,因为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目前,小学生课外作业既多又滥,缺乏创造性,影响了儿童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我注意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进行了变革,真正把学生从烦琐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

一、快乐学习运动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就在所难免,语文教学当然就难于逃脱费时低效的窘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位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许多作业练习。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时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可以说以作业为乐。将学习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因人而异形式不一。

(l)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另外,在作业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面、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增加后进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另外,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如和爸爸一同制作拼音卡,搜集资料,参观调查;和同学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实验,排演课本剧等。

三、多科整合开放作业。

学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作业改革中,我们可以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他们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比如,学会了有关蔬菜的词语后,让他们跟爸爸妈妈学着去某场买菜;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综上所述,作业的革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作业改革要踏踏实实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

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在作业的引导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作业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作业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作业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语文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九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为“工业4.0”战略实施提供了大量人才,其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有效地习得这两方面能力。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既可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又能为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选取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创新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的基石,旨在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在德国经济腾飞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领域,职业学校依据各州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则根据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条例》进行实践教学。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滕斯(dmertens)于1974年在对劳动力市场与劳动者的职业适应性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关键能力”(schluesselqualifikation)的概念,又称为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简称kmk)于宣布决定在职业学校使用“学习领域”课程,此课程方案由实际职业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与课堂教学经验融合设计成“学习领域”,最终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加以实施,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关键能力。

一、基本内涵。

(一)概念。

起源于德国改革教育学学派的行动导向教学以“行动导向”作为设计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将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获得职业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与学生通过缔结“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以达到学生手脑并用效果的教学形式[1]。上世纪9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学者杨克和迈尔(jank&meyer)将行动导向教学定义为:行动导向教学是学生主动且全面参与的教学活动,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

(二)特征。

为了培养学生获得关键能力,即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等三大能力这一行动目标,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新性地就业于职业工作岗位,德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工作过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行动导向”的设计理念,我们将这些具备行动导向教学特征的方法统称为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此模式具备以下四大行动导向特征[2]:一是学生导向。学生作为行动的主体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师仅扮演协调人、参与者的角色,协助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二是全面能力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即专业、方法、社会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根本,即认知、情感和心理运动一体化成长。三是自发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观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强调学生自发地、有意识地处理问题,按照自我意愿唤醒学习动机。学生自发的学习兴趣不会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消失,反而会持续到今后的学习当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主动积极地学习。四是产品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一个可以使用的或者可以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产品[3]。此种行动产品主要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演,如角色扮演、舞蹈、歌剧等;二是学生生产产品,可以是铜像、壁报、拼贴画等;三是学生设计学习计划或项目,例如演出、展览、学生家长会、郊游、竞赛等。

二、发展沿革。

二战后的德国受占领国教育理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呈现“泛智化”倾向[4],基于学科课程结构化导向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战后经济复苏所需要的职业行动能力,这种知识取向、弱化技能的职业教育发展引发了整个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讨论。他们反对在职业学校中只针对学生进行单向技能的训练,传授脱离职业实践、“去背景”的理论知识,主张职业学校由“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5];反对单项技能训练,主张让学生根据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要求与规范处理问题。这些主张推动了职业教育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结构化教学模式转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从时间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导程度两个维度加以表述,行动导向教学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占领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如表1所示。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德国职业教育至今已由培养行动导向的职业行动能力模式过渡到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素质模式,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仍主导着教学活动,并将长期存在。笔者的观点是,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行动导向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在教学方法层面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工作过程导向更侧重于学生胜任整个工作过程,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指导课程开发。职业行动能力所包含的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

三、方法介绍。

(一)教学模式。

德国职业界中的工作过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等六个步骤进行。但因工作过程的要素,即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等是动态变化的,导致德国职业教育领域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必须与职业工作结构相适应。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根据学生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产生和维持该行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以改变学生的行动为目标,以行动为方式,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等工作步骤的行动方式[6]。下页表2选取德国的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分析法等五种行动导向职业教育典型教学方法,从特征、行动模式、教学意义和适用教学地点等四个层面进行了说明。以上五种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施流程可大致按照问题提出———准备———进入———加工———评估等五个步骤来进行。在准备阶段,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行动目标,根据项目前提条件、学生先前经验及对任务的理解程度等考虑可行性;在进入阶段,教师将学生置于师生互动的课堂情境中并与学生约定要实现的行动产品;在加工阶段,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协调人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按要求完成课堂任务;在评估阶段,学生先按照分组小结各部分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全体对最终成果进行总结,并且回顾整个工作过程。

(二)方法选用。

德国职业教育学者尤根彼得(joergpeterpahl在《培训教学方法》[7]一书中列举了近60种以行动导向理念设计的培训教学方法,根据所侧重的教学目的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早期的柏林学派[8]构建了柏林模式教学条件分析图以帮助教师做出取舍。柏林学派认为,教师要从水平维度的教学结构分析和垂直维度的教学因素分析两方面入手,在课前准备好学生所需材料,分析项目存在的先前条件。柏林模式教学分析图详解如图1所示。1.结构分析先对学生的人文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结构分析。例如,在旧建筑物的拆迁课上,人文条件是:有30名学生,其中市内学生20名,市外学生10名;市内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掌握理论知识能力较差;市外学生知识基础功底好,但思维不够积极活跃。社会条件是:教师将旧建筑物拆迁理论课安排在教室内进行,实践课安排在职业学校的实训室开展,学生可根据需要与当地的建筑管理局或建筑公司取得联系。2.因素分析以上结构分析的结果制约目标、项目、方法、媒体这四方面因素的.选取和使用,且这四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学生水平差异较大,教师不宜要求全体学生达到同样的目标;要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项目;依据结构和因素分析的结果,将方法暂选为项目教学法,使用媒体为多媒体操作平台等。因此,笔者主张,在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中,可从三个方面综合分析确定教学方法:第一,按照课堂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具体的学习内容;第二,依据学生典型的行动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教师需考虑学生当前的认知模式、知识结构和水平,合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需求;第三,根据当前教学条件限制选择教学方法,学习地点、教学器材、时间和经济成本、班级规模等条件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近些年,德国逐渐认识到只有制造业才能保证本国稳固的就业机会,于在汉诺威提出要通过“工业4.0”振兴本国制造业,实现经济新跨越。,我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9]。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需要人力资本的转型与提升。制造业的转型提升再次对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培养具备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稳步发展和有效融合,既可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又能为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选取提供借鉴。因此,国内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目前使用较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10]应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在教学环节中紧密相连,以行动和工作导向引导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

参考文献:

[1]wernerjank,sen[m].berlin:cornelsenscriptorverlag,:315.

[2]汪静.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32.

[7]dungs-undunterrichtsver-fahren[m].bielefeld,.

[8]vorlesungdidaktikundcurriculumentwicklung[g].:17.

[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http://.-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十

1.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和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思维方法上,要求教师能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基础素养上,要求教师能够做科研型教师;在教学能力上,要求教师形成自几的教学风格并具有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但是这些标准与许多教师自身的素质存在这很大的差距,加之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因为畏惧情绪而安于现状,造成小学校长在贯彻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难度的增加。

1.2教学理念转变不及时。

新课程标准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发展的理念、课程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评价的理念、研究的理念等,由于受多年定势思维的影响,新课标的理念没有真正被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学理念,这使得前沿性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的到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内心。当前小学教学管理者的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仍是按照过去对管理认识的观念并且一直重复着过去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人们真正对管理内涵的认识,不仅仅在是在教学管理领域,在宏观的教育管理和整个学校管理和中都是滞后的。有些情况是虽然校长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师具有抵触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校长提倡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教师具体的贯彻执行,这就是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没有得到转变。还有些情况是教师虽然参加了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有自己的看法,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运用,但是校长为了保证升学率,进行强化意识教育并不允许进行新的尝试,这就是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新的转变。

1.3教学管理评价陈旧。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学管理的工作是以适应应试教育为前提运转的,对学生的好坏进行评价也是根据分数来定,对于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是依据学生的成绩来论,在学校管理质量方面只追求片面的管理方式。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和校长不但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而且也开始关注学生在能力提高和获得幸福感等方面上,校长不仅仅关注教师教学成绩,同时也开始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但是以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仍旧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学校的管理也还是以分数为主,这种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重重困境。

2.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科学性措施。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各个学科要有专业的教师上课才是理想的教育资源。只有强有力的教师资源,才能提高教师质量,才能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放心选择,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学校要用发展的眼观来看待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应该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的为教师提供各种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应该把好人事这一关,各科都要有相应专业的教师。

2.2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管理者的理念都还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要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管理的作用,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加强能力、知识和管理艺术的提高,一切活动都要为教师和学习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服务。还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再通过制度的约束把教学的管理理念转化为教学管理实践。

2.3科学评价。

校长要激发教师潜能,关注教师个体。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是基础,校长是关键,只有拥有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校长要深入课堂,了解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对教学工作作出具体的指导与检查,校长要将教学信息与动态加入到教学管理的科学决策中来,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评价,小学校长的教学管理要从选拔性、终结性评价理念过度到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诊断性、过程性、综合性与激励性,将以分数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实现全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持续在以前日常教学管理的单一层面上,要从新角度出发,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新陈旧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调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动性,争取把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十一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数学课堂的开头做起,也就是说教师从课程的导入环节就要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这样才能够在课堂开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导入环节中,导入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最终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数学的情境导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推动学生进一步探究。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唤醒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因此,设计出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或是媒体导入法等等,结合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宜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方法,灵活地进行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环节的作用。

二、在情境创设中注重强调实践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设计也要注重提高其实践能力。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感受其奥秘,从而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习要注重其实用性,保证学生学到最有用的数学,学习到最有价值的数学。为了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创设出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情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较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意识。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需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有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于学生而言,只要是有趣的东西就想亲自去体验和感受一下。我们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情趣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熟悉的生活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活动,或是探究方式,亲自投身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之中,使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让学生觉得是一种享受。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就是要给学生创设这种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又富有挑战性的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理的情境。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的主要内容,编写一个小故事,或是根据数学知识创造一个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让学生亲自感受动态化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环节活泼起来,快速地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产生获取知识及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四、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数学最初从哪里来,最后还要回到哪里去。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最终来要应用于生活之中,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到学习的内容还要顾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变化规律,设计出能够较好涉及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强烈趣味性的和教学意义的情境。也就是要将学生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在生活实例中找到原型,进行结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体验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在心底逐渐重视和努力学习数学。

五、探究性教学原则要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加以体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组织及引导者课堂的主体———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吸取他人的一些经验和总结,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数学教学的形式要趋于学生自主化的探究和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出更加适合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因素等,确保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最适宜自己学习的数学探究方法。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尽办法来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渴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灵活地进行教学情境地设计和实施,以便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作者:邓东勇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五中学。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十二

[摘要]机械技术应用基础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教师应该根据这门课的特点和要求,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大力推广教学改革。首先分析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机械技术毕业论文。

机械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传动、机械设计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独立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今后工作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保障。

机械技术应用基础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工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分数普遍偏低。

前些年,高职学校的学生都是高考分数没有达到二本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也比较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都很强。而这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再加上部分没有考上二本的学生去上了三本,导致高职学校录取分数线偏低,这样,学生的基础都不太好,学习能力也随之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传统的机械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以讲述理论课程为主,理论课程的讲解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很抽象,学习起来就比较枯燥。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去过工厂的经历,没有见到过工厂里的切削加工机床等设备。当然更没有听说过机械的相关概念。这样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讲述他们曾经没有见过甚至是没有听说过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很大的难度。如果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初期就觉得难以理解,这样学生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如果在学习课程之前,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初步对机械有个认识,对基本的概念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再回到课堂中进行理论课程的讲解,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轻松,很容易在学习初期就建立起学习的兴趣。

(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多采用板书的形式,在一些情况下会结合一些挂图和数学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采取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1.合理采用多媒体。

以往传统的授课都在普通教室里进行,主要通过教师板书和教具演示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走出普通教室,去多媒体教室上课,通过动画演示,会给学生一些新鲜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讲到常用机构这一章内容时,特别适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其中课件中很形象地把低副机构和高副机构的应用实例进行动画演示,这就使这一部分的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印象很深的是,每次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首先演示木质的四杆机构教具,随后动画演示四杆机构可以应用在雷达天线上、雨刷器上、汽车前轮转向上、公交车门启闭上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并且觉得四杆机构确实很有用,在很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就把知识掌握了。

2.采用提问式。

以往学生已经习惯由老师讲解新的知识,他们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这样学生听着听着注意力就不集中了。事实上有很多内容,老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提出一个和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随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例如,在讲摩擦型带的类型时,教师可提出:大家所了解的摩擦型带都用在什么场合啊?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回答。缝纫机上有、四轮车上有、电梯上有。不一会儿,好多答案就汇总出来了。随后我的第二个问题继续提出:大家想一想,你们说到的这些摩擦型带的应用场合,如果把带垂直截开后,截面都是什么形状呢?此时,学生就开始相互讨论了,圆形、梯形、矩形。又一轮答案出来了。最后,按照大家回答的内容,我最终写出摩擦型带的类型。当我全部写在黑板上之后,学生会发现很多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分析得出的答案,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

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要融合。

前面提到,在学习本课程内容之前,最好安排学生去工厂或学校实习场进行实习,目的是对机械有一些简单、初步的认识。这样对后续学习课程有所帮助。实际上,在课程讲述过程中,以及课程结束后,还应该安排学生去机械实训室进行参观、学习。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另外,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讲,还应该进行减速器的设计。这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实在在的课题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基础、所学专业等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合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1]何东昌.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序[j].高等职业教育,20xx(1).

[2]熊学慧,付海军.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浅析[j]职业技术,20xx(20).

探究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篇十三

课程改革时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行动研究问题成了研究的热点。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与行动研究密切相关联的是“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开展行动研究,要转变观念、遵循一定的程序、构建相应的机制。这样,才能保证行动研究的有效性。

一、转变认识。

1.研究并不一定只是负担。

表面上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量的时间不得不投入教学。教师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繁重的教学负担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其实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这种研究的目的不是为教学增加另外的负担,而是力图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因此,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但一旦进入研究的正常状态,当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时,就有可能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技能的途径有三种方式:阅读,即教师自己阅读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合作,即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合作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即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三种方式之中,实际上以“研究”最有实效。教师通过自主的研究才能唤起阅读的需要和合作的兴趣。不少人将研究技能的提高寄希望于教师“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殊不知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亲自进行研究即是最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并非一定要等到系统学习、研究技能提高之后才产生研究,而是先有研究之后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研究技能。

二、明确程序。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1.选择问题。

即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对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问题作出归纳、分类,形成一定时期内教师要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教师从众多的问题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初步形成各年级或各门学科中的主要问题,形成一个时期学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群。

2.理论探讨。

即从教育理论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最合适的内容,为解决筛选出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从而保证行动研究的正确性。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根据教师选出的问题,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理论,有针对性地向教师介绍,让教师了解与问题相关的教育理论,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从中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很多,有的很抽象、深奥,进行理论选择时,要注意针对性、贴切性。

3.实施和反思。

即教师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在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助、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在实施和反思这一阶段实现的,它是行动研究的关键阶段。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撰写开展行动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论文,为继续开展行动研究提供参考。

三、构建机制。

在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教师行动研究,需要学校与上级行政部门构建促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机制。

1.时间保证。

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教师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实行看管式管理,这样教师们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几乎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提倡对学生进行减负的今天,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减负,把教师从繁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实践证明,在对教师工作进行加减运算时,首先需要做减法,然后再做加法,这样更容易推行。减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教师的行动研究时间。

2.提供帮助。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需要理论上的帮助。理论书籍是教育理论的书面载体,专家是教育理论的活化载体,两者缺一不可。然而,现在有些学校教育理论书籍缺乏,只购买各个学科的辅导资料,因而教师很难得到教育理论书籍的帮助,需要构建学校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包括书报杂志。同时,学校还应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引路人,在这方面学校应该有投入意识。

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在晋职晋级方面应该向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多读书、多行动、多反思。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写作教育论文没有必要。这种看法是对教育工作性质的简单化理解、短视的理解,忽视了人的工作的复杂性。认识到教师行动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建立激励机制非常必要。(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450003)。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交通安全讲话演讲稿(汇总19篇)

    演讲是培养小学生领导力和沟通能力的有效方式,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写出一份有说服力的演讲稿吧。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演讲,小编整理了一些小学生演讲优秀范文供参考学习

    英文四分钟演讲稿(模板19篇)

    英文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纽带,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了解不同的文化。以下是一些实用的英文学习资源和推荐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尊敬的老师,亲

    八年级上学期美术教学计划范文(16篇)

    通过制定学期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安排学习、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时间,实现个人的多方面发展。以下是一些学生分享的学期计划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帮助大家实现自己的

    万能物流年度总结(热门14篇)

    年度总结不仅仅是对个人或组织的评估,更是对自己或团队成长的思考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年度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其中包括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市场营销专业英语面试自我介绍(精选18篇)

    当我们需要与陌生人进行交流时,一个简明扼要的自我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交流的大门。以下是一些成功面试者的自我介绍样稿,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我叫_,是_学校_

    初二年级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热门15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培养教师思考和反思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好方法大家资源共

    教育研究报告会主持词(热门21篇)

    大家好!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代表全体工作人员欢迎各位的到来。主持人的角色不仅仅是引导活动的进行,更是为参与者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下面是一些优秀主持人的表现,

    曲靖市第一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自检自查报告(模板19篇)

    通过写自查报告,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人或组织的工作情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三、反映的问题。1、纪

    幼儿园个人研修工作计划信息技术(汇总18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发展需求和家长的期望来制定。这里有一些优秀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相信对于编写自己的工作计划会有所帮助。

    学生实习的工作总结范文(13篇)

    在学生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和问题,以及在生活、社交、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收获和成长。了解他人的学生工作总结范文可以拓宽你的视野,帮助你更好地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