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笔尘

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群体的态度、观点和需求,为决策提供支持。以下是一些调查报告的实例,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该领域的兴趣和思考。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一

农村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水平,是关于一个地方社会水平能够到何种程度最基本的一个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农村发展的关注一直都不够,缺乏政策引领和项目支撑的农村逐渐被社会所忘记,那里的人们渴望的不再是自己家乡的发展,而是能够逃离人烟逐渐稀少的村落。

近三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步伐逐渐放缓,人们这才开始将眼光放在农村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之中,然而,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桃花源而是一片极度缺乏发展的落后村落。

就笔者而言,近年来对农村社会发展状况有些许的思考和调查,有些观点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入,但主要表述的是对农村发展的一种期望。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二

根据xx年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xx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议事,认真落实“四**、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三

调查方式:访谈、查阅资料、观察。

调查内容:通过对西递镇叶村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切实感受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表现出的新气象。把叶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与西递镇政府资料结合起来,科学认识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出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西递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使西递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西递镇一方面积极开发古村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图形成旅游带动经济、经济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模式。西递镇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动力。西递叶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一、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叶村是位于西递古村落不远处的一个村落,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现在现代商业经济,从而形成与西递古村落遥相呼应的现代新型新农村。叶村从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化发展,一开始就瞄准蚕桑的发展空间惊醒蚕茧生产。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户户出蚕茧”的局面,共有__多亩桑田,蚕桑收入约占叶村收入的80%左右。__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__年正式实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围绕生产发展,以西递为中心,发展经济,同时发展蚕桑、茶叶和林业,叶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道路四通八达,建成现代化叶村小学,可容纳学生200余人,同时配备电视、电脑等设备。基本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二、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叶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发挥作用的成功实例。叶村的成就与村镇的建设理念、基础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机制、重视教育、文化建设等具体举措分不开,叶村实现了政策扶持、政府导向、群众参与的有效结合。

1、科学全面的发展思路。叶村是西递镇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递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大力发展叶村的蚕桑经济。叶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从经济、生活、文化、民主等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切忌盲目发展。确立“以发展蚕桑推动旅游,以旅游带动蚕桑生产,打造黄山一流茧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建立千亩桑园示范基地,把农村新面貌与古村落文化遗产连成一个整体。对叶村的项目建设和文化宣传活动进行整体布局,合理分配,各方面统筹兼顾。结合“奇山、秀水、古建筑、徽文化”的地域特点,按照“统一规划、切忌盲目”的原则,进一步突出叶村“古朴、典雅、秀丽、文明”的特色,切实落实叶村小集镇规划和林业整治规划,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新农村格局。

2、加大投入,做好基础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叶村商贸区项目、农家乐旅游项目、村级道路建设项目、沼气建设项目、千亩桑田示范建设等项目建设,确保硬件设施齐全。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及新建项目的落实。建设特色农业旅游基地、旅游食品休闲加工基地、农家乐基地、生态养生基地,发展多种多样的林业经济和自然风光。开辟了叶村商贸区,大力解决道路设施或道路路面差等问题,建设道路交通网,加快与西递古民居间的联系。建设酒店、旅馆、娱乐场所,为西递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场所。建设沼气池,各家各户都可以筹资建设,叶村村委给予补助,以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破坏。

3、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机制。力图形成“政府引导,村级为主,农民自愿,人人参与”的良性机制。政府积极宣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鼓励和激励机制。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开展以“促经济发展,建和谐叶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规划建设千亩桑园,解除群众扩大蚕桑养殖的顾虑,为群众解决蚕桑的销路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影响下,蚕茧价格下降,村民开始丧失对蚕茧春出卖的信心。叶村村委积极寻求市场,为村民蚕茧的出卖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对村民养蚕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或进行经济援助。叶村村民叶积极地向村委献言献策,结合自身实际提供发展策略。同时利用政府提供的先进设备学习养蚕、种茶技术,科学发展农业。村委定时开展农民培训班,村民可免费学习的咨询。因此形成“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互助发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委的工作效益。

4、加大教育力度。__年10月叶村开始建设叶村小学,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叶村小学项目是新农村示范镇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暨民生工程建设项目,__年年8月正式完工。叶村小学改扩建后,彻底解决了叶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新项目将学校旧教学楼拆除,建成一幢建筑面积为300余平方米的综合楼,增加厨房一间,改建学校大门与围墙,整个项目完全按徽派建筑风格进行建设,确保了与古民居的和谐统一,拓宽了学校通往公路的道路。在新建的校园里增添了课桌椅、dvd、彩电、电脑等电教设备,建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多功能教室。据陈女士介绍,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的教育基地,还是培训农民的活动场所。平时学生利用先进现代化设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周末或晚上叶村村委组织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借用新设备推广蚕桑、茶叶制作技术。建设图书室,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书香校园”。

5、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叶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工作。及时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决议宣传到村,用电话、广播、报纸、宣传栏、传单等多种手段宣传政策,与村民保持紧密联系。聘请山东省高密市的蚕茧专家到村指导,为村民讲解蚕茧饲养技术,提高村民的专业素质。还经常举办相关培训班或讲座,曾举办过“巾帼生态家园”专题培训班,向村民介绍清洁能源使用、节能环保、环境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叶村以健康、和谐、文明、向上为目标,在全村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以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村民“讲文明、讲道德”。村委紧抓“四乱”和“三清”工作,切实改善乡村“脏、乱、差”的面貌,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在叶村全村推广使用沼气,加大一池三改的力度,推广生态家园建设,把叶村建设成为具有徽州特色的文明的的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定时开展“乡村文化节”活动,兴“贴时代春联”的时代新风,在村民中营造热情、活泼、时尚的文化氛围。

在三天实习过程中完美参观了“桃花源里人家”的西递、“中国画里乡村”的宏村以及颇具道教文化的齐云山,这都是徽州特色浓厚的文化遗产。古建筑的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徽州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西递镇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指导思想,村委组织和村民齐心协力,叶村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叶村叶从贫穷落后的小村一跃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四

为了更好的了解新农村和谐社会,20xx年5月8日至5月13日,我到襄阳区古驿镇后咀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从小生活在街道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后咀村紧靠白河岸边,是古驿镇的北大门,与双沟朱集张湾三镇相邻,耕地面积8000多亩,768户人家,3000多人其中党员119人。村固定资产25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5200元左右。生活在这里的人已达到中等小康水平。

为了调查的科学性、有效性我采用的是先看、后听、再实践的方式。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白杨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后咀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800亩水稻收益可达每亩年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而花生更是达到了年每亩多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现有玉石板厂、米厂、沙场,经济效益挺可观的。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已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从后咀村的生活水平说,村子应跨入小康的行列。后咀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在整个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教育应该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五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对待“三农”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倾斜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支农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要切实做到“三个高于”,已确定的各项投入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逐年稳定增长。当前对新农村试点资金,各级财政应当重点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尽力支持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薄弱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发展步伐。对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有关部门要跟踪问效,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绩效。从长远看,要积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多头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从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选准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基层的反映,建议政府部门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争取尽快解决群众在“路水电医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近期应下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原则,抓紧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行动的准则、发展的规范,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四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脏乱差”工程。在这方面,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图虚名、不增加群众负担,防止一刀切、强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倾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监督制度,大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搞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的**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风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对农民重视就是对国家重视,因此,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来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我利用寒假,在辽宁省锦州市xx县xx镇文化服务中心做了为期一周(20xx年2月14日——20xx年2月21日)的社会实践调查,在这一周内,通过对辽宁省xx县xx镇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访问,了解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基层的实行情况,尤其是对其中的“文化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此次调查是我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此次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xx县充分发挥县内各培训基地的作用,采取举办培训班、科技讲座、参观学习、印发资料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在调查期间,我还有幸参加了锦州市太和电脑为实行锦州市普惠制培训而对村民进行免费的电脑知识普及,参观了计算机程序员考试的现场,看见原本只庄稼地里干活的农民也可以坐在电脑前,熟练的操作电脑,心里涌现出一种喜悦之情。

农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普遍知识水平有局限,与外界沟通少。xx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城乡一网、垂直管理、走产业化路子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作为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截至目前,有线电视在xx农村已覆盖20个乡镇,其中13个乡镇与县城实现了光纤联网,共架设光缆干线800多公里,电缆干线2600多公里,151个行政村的6万多农户与城里人同享电视文化大餐,可以收看到有34个频道的有线电视节目。县广电局还完善了网络维修维护制度,解决了村民收看电视信号不好的问题。

村民的文化生活不能仅仅满足于电视、电脑。还应该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实习期间,xx线的文化宫广场举办了道具车模展示会,展示了福特、现代等多款上个世纪流行的“老爷车”,这些车都是由东方明珠公司制造的道具车,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中有一款房车,里面洗手间、卧室、吧台应有尽有,让看惯了卡车、货车的乡镇居民过足了“眼瘾”。

xx县是辽宁省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因此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很多,其中,作为辽宁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xx天主教堂在经历了百年的洗礼后,仍焕发着新的活力。在调查期间,正巧赶上了天主教的礼拜日,清晨,有一些老年教众来到教堂,静静的等候礼拜的开始。庄严肃穆的教堂,饱受过义和团的焚毁和xx阻击战的炮击,在新时期的xx县仍为xx县的新农村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xx县以“一村一品”为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预计全年新建设施农业小区105个,棚室面积203万亩;新建畜牧小区70个,占地面积4450亩,进驻农户555户。在水果生产上,西北部乡镇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和“两梨”,今年新栽植果树近万亩。xx县以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县“三品”生产档次和水平。每个乡、村都有“三品”生产基地,并严格按操作规程去生产,保证了“三品”生产的有序推进。今年新增“三品”认证36个,总量达到62个,面积5.25万亩。总面积达到195.284万亩。养殖业“三品”生产正在有序推进,今年有1/3总量的畜禽按照无公害以上标准组织生产,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申报认证。xx县以水利化、机械化、绿化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完成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河流整治工程和3座排水站的更新改造工程等。新增水浇地5万亩。

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xx县以“四清四改”为切入点,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开展“四清”。对278个村主要街路进行垃圾堆、粪堆、柴草堆、违章建筑的“四清”工作。对28个示范村的所有街路进行了彻底的“四清”。对村屯的道路进行了维修,维修长度100多公里,部分路段修砌了边沟。对主要街路院墙进行了修补,部分院墙进行了粉刷,基本达到了街面干净、道路平整、院墙整齐的标准。逐步进行“四改”。今年新建水厂12处,解决了2.05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村村通油路涉及12个乡镇25个村,总完成油路建设88.52公里。全年新建沼气池1500个,到目前全县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5342个,中型沼气池3个,秸秆气化站1处。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六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当前,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的发展及稳定。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我县辖8镇3乡(其中2个朝鲜族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3.83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20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14%;20xx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20xx年达到4881元,同比增长15.7%,特别是20xx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4.2亿公斤,增长5.8%,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2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9.8%。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增收问题。

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

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20xx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1元。

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达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0%;家庭经营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0%;财产性收入13元。人均工业收入仅有38元,占农民收入的1%;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63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8%(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86.8%,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1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结构调整问题。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

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

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投入问题。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20xx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30%以上,特别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20xx年上涨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现在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1.1元/公斤,大豆价格在3.2元/公斤,水稻价格在1.5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

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8223.9万元,村均负债66.9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

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54820万元,实际加工能力达到18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200万元,创利润3980万元,上缴税金1776万元。全县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3.7万户。像万寿菊产业在省级龙头企业山东诸城莲春色素提纯有限公司鸡东分公司的带动下,经过9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1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16.5万亩,产鲜花16.5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1.15亿元,户均收入3.8万元,企业缴纳税金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

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

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

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现在产前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七

昨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承办的“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举办。蓝皮书从创新驱动、宏观经济、财政金融、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教育科技等11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对的走势进行预测。

其中关于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的报告,揭示了广东人口数量增长、家庭结构、人口老龄化态势、人口受教育程度及人口流动特点,并对广东人口政策给出了建议。

人口红利转折点。

出现在。

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全省常住人口总量预计达到1.0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周仲高认为,广东人口发展已步入“转型关键期”,以迁移为主的人口增长模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说步入转型关键期?周仲高给出三个原因: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经济转型期对于劳动力的新要求。

根据广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广东省人口红利的转折拐点出现在20。广东人口总抚养比(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的46.64%逐年下降至年的.31.8%,之后开始快速上升,表明人口总负担逐年加重。

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条件下,庞大的就业压力将日益突出。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仍有8300万左右的劳动力(15-64周岁),但以创新型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将对人力资源的‘提质’要求越来越迫切。

建议:延迟退休放开生育改革职教。

周仲高表示,目前广东人口发展主要面对结构、质量及数量三大挑战。针对这三大挑战,他提出了建议。

周仲高认为,在广东,延缓人口老化有三个方向可以同时发力。“一是延迟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应。二是有序放开生育政策,增加未来劳动力供应。三是吸引外省年轻人口进入,增加当期劳动力供应。”

为应对劳动力质量与经济转型不匹配的问题,“应该全面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形成覆盖劳动力生命周期的完整培训体系,改变当前教育偏重学术、培训偏于低端的现状,尽快形成适宜于社会需求的分层次、专业性、行业性的劳动力培训与提升计划。”

为应对生育率不高的问题则要做好“全面二孩”公共服务供给,让人们“可以生”、“能够生”,“愿意生”。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八

我的家乡位于贵州中部,东起平坝县城及长顺县西北,西到镇宁县,北起普定县城,南抵紫云县界,聚居着20余万被称为“屯堡人”的明朝入黔的军、民户后裔。安顺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20xx年安顺撤地设市,现辖西秀、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6个县(区)和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区2个县级派出机构。全市国土面积92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9.73万,其中,布依、苗等4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

(1)旅游业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富集。安顺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素有“西部之秀”的称谓,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和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区,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高于全省4.2%和全国1%的平均水平,境内汇集了黄果树、龙宫和格凸河3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4.16,-0.01,-0.24%)国家森林公园和花江大峡谷、夜郎湖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顺府文庙、云山屯古建筑群等数十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黄果树、龙宫是全省仅有的两个5a级国家旅游景区。安顺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若飞同志的故乡,王若飞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安顺境内岩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发掘出土的“新中国龙”古生物化石,生存于2亿3千万年前,形态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极为相似,给安顺旅游增添了神秘色彩。安顺还拥有亚洲跨度第一、世界第六的坝陵河大桥。1982-接待国内外游客139.72万人次,旅游收人3.34为社会创造效益14.5亿。全市现有旅行社11家(无国际旅游行社)星级酒店、宾馆12家(三星级酒店4家),旅游定点餐馆20家,旅游定点购物商店11家,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为104.8万人次,20为139.72万人。

次,增加34.92万人次,年均增长7.45%。其中,19国内游客为97.36万人次,年为135.34万人次,增加37.98万人次,年均增长8.58%,年海外游客为7.44万人次,到2002年海外游客下降到4.38万人次,直接减少了3.06万人次,年均减少12.41%。国内游客的增加,主要是国家实行“五·一和“十·一长假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2)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

我市乡镇企业集聚发展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区和干线公路沿线的便利条件为依托,集聚关联产业,优化资源配置,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促进集聚企业生产技术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目前我市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类型有如下几种:1、水泥及建材工业;2、铁合金冶炼;3、钡盐化工系列产品工业;4、农产品加工工业;5、中药材加工工业;6、食品加工工业;7、机械工业;8、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工业;19、造纸印刷及包装工业;10、规模化种植及养殖业;11、煤焦化工业等。

(3)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文化底蕴丰厚,是古代黔中文化的发祥地。安顺有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有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世称“千古之谜”的关岭“红崖天书”;有号称“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有近年来发掘出的关岭“中国龙”、“海百合”古生物化石群和平坝恐龙化石群;有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江南汉族遗风的屯堡文化村落群;有平坝天台山等上百处古遗址、古建筑、摩崖石刻、壁画等人文景观。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市、县文物保护单位86个。这些文化资源是宝贵的历史资源,如果开发挖掘充分,将为安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4)其他行业的发展状况。

安顺发展潜力巨大、产业基础良好。进入新世纪,我们除了凭借“中国优秀。

二、该市的历史文化及地理位置。

安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夜郎国的政治中心。明朝万历三十年成立安顺府,安顺成为黔中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6前,朱元璋调北征南,派遣三十万大军驻扎安顺,形成了今天具有世界唯一性的屯堡文化,安顺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抗战时期,安顺是抗战的大后方和滇缅战场的重要通道。三线建设时期,我国航空工业的主要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布局在安顺。安顺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三国文化、屯堡文化、攀岩文化等。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安顺地戏、铜鼓十二调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黔中腹地,距省会贵阳90公里,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沪昆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拥有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水路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区域内有3个在建高铁站点,建成后乘坐快铁1小时可达昆明、重庆,2小时可达成都、长沙,3小时可达广州。贵昆铁路穿越全境,沪昆快速铁路建成后可快速连接珠三角、长三角和东盟地区。境内的黄果树机场架设了通向全国的空中纽带;境内的坝草码头,500吨级的船可直达广州出海。安顺所处的黔中经济区,是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着力推进率先发展的重点经济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使安顺成为除贵阳以外全省交通最为便捷的地区。

三、该市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意思薄弱。

(2)人才与科技制约社会发展。

安顺市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不能适应社会产业新发展的要求,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文化系统,经营管理人才比较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更是稀缺,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安顺市目前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还十分有限,已有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四、心得与结语。

要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就应该不断地努力。充分利用本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矿产资源,确实的振兴全市经济。在保存前辈留下的东西的同时,结合科学发展观,依托本地特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并加强教育,让年轻的人们有保留文化的意识。

这次调研我通过深入实地访问、了解情况,再加上通过网络和各类图书获得各方面信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作出此报告,希望能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科学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社会实践,达到实践的目的。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九

【调查目的和意义】了解湖南益阳农村地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情况,反映农村医 疗体制改革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影响,找出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调查过程】实地走访上网查找资料

【基本情况与分析】

1.历史弊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 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 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 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 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 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 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以 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 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 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 种原因而解体。

2.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渐明晰 两种基本医疗覆盖城乡居民 。我国农村普遍实行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这两种方式并举的含义,是对中国老百姓 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3.医疗改革在农村进一步推进。自医疗改革在农村如火如荼的开展以来,农民的就医 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极大地满足了村民对医疗的需求,方便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前在 农村,各个村都有赤脚医生,但由于医疗水平和配套的医疗设施的限制,一些病还是要去 城里的大医院去看,不仅就医不方便,而且药费、诊疗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随着 农村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都加强了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各个村至少有一个卫生站, 乡镇里都盖起了新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一些以前在大医院才有的诊疗设备。村民们若感 到不适就可以去村里的卫生站,方便快捷。而且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自己 生病了,国家还给报销一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数量成下降趋势。小病方方便 便不出镇,大病踏踏实实去医院。

4.大部分村民认为当前医改最迫切做的事是降低药价和加强政府监管。此次新一轮 的医疗体制改,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与发展,而其导火索就是当 下医疗卫生行业中的药价虚高、药费昂贵等问题。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希望药价降 低的,这样农民再去看病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生不起病、有病不敢看的问题也将得到根 本的解决,而实践证明其所收到的成效也是立竿见影的。药价的降低与政府的干预是分不 开的,国家的利民政策一颁布下来,各级政府就应该毫不动摇、实事求是的贯彻实施。民 生是执政的关键,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级主管部门 应确实负起责任,政策条例的实施要坚决果断,执行过程的监督应严格到位,对那些在医 改进程中玩忽职守、推卸责任、不作为的官员给与严厉的整治,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关于新农村医改的社会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十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儿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因而要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新农村建设对我家乡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二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利用实践机会,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做了调查,了解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及人民生活状况的变化,同时也发现了当中存在的一点不足和问题,希望能对当前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此的一些问题思考,报告如下:

调查中发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和建设社会之一新农村的目标的提出,我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而努力。通过我镇政府和党委以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物质生活

在十几年以前,当你走在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参差不齐的破旧土木结构的房屋,和那狭窄脏乱、高低不平的乡间小路。每当下大雨的时候,屋内就到处漏雨,呈现出一种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景象;那乡间的小路就更不用说,坑坑洼洼、雨水聚集、泥泞不堪,人们根本出不去。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我镇宁村的房屋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以前破旧的土房子变成了现在一栋栋宽敞明亮的大红砖瓦房,有的农民甚至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屋内一装饰,在配上一些现代化的家电设备和城里人不相上下。至于交通那更不用说了,政府大力投资乡村公路建设,努力实现村村通公路,截止目前已经基本实现这一目标。现在人们的出行十分的方便,乡村的公交就从家门口经过,随时都能坐上。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句活一点都不假,农村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牧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我镇政府和党委积极探索,结合当地的特色,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在银星,兰星,兰丰等地建起了特色农业园,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园的建设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而且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途径。

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追求时尚、快捷、方便,大多数家庭都购买了大的电视、dvd、电冰箱以及电磁炉、豆浆机等家用电器。人们现在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求吃好,吃出质量,吃出营养,吃出品味,新农村建设到处都突出一个“新”字。

(二)精神文化

在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买不起电视,因而闲暇时没有可消遣的,看不到电视剧等一些文艺节目,根本谈不上丰富精神文化。但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有的甚至还有电脑,人们在闲暇之余都能通过这些来了解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化,大大的拉近了农民与世界的距离,丰富了农民的娱乐生活,同时也让他们从中学到知识。此外,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乡政府也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什么开花灯会啊,组建秧歌队,高跷队。。。积极调动当地农民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加,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

(三)思想文化教育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在国家重要会议上,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建设培养一大批顶尖专家以及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当务之急。

对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从08年上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除免收学费和教材费之外,对寄宿费进行补助,仅收本子和教参费。公共费用上,国家财政部加大对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从以前的2%加大到4%,这使得一些教育设施得到改善,办学条件及办学效益得到提高,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利用。

而在教师方面,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生活状况,教室工资待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为教师建造了一些经济适用房,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问题,这些举措使得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更加努力的向一个人民的好教师做起。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三农”问题不解决,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从长期来看,将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使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步伐停滞甚至是后退。此外,也不利于社会稳定。解决“三农”也是为了20xx年前更好的实现全面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如何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的内外矛盾是关键,也是重中之重,本次调查“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是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他们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同时也影响到政府工作的好坏,如何让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是问题关键。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调查,现存在严重问题有:

1.农民素质差距大。小农思想从古至今,在人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利益观念顽固不化,有不少农民为个人私利不顾他人健康生命安全害人害己。随意丢弃垃圾废旧物品,公共场所不注意个人言谈举止,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现象屡见不鲜,就业观念陈旧落后,只看重眼前,没有长远的眼光。

2.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3.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对于法制认识甚少,一些农民或是不懂法,或是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都不是很清楚,这就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要不到工资,或因公受伤无人负责的情况频频发生;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正式利用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坑蒙拐骗,用一些花言巧语让农民相信“一夜发大财”,这就使许多农民在不知不觉中触碰法律。

(二)农业问题

农业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占世界约7%的土地养活着全世界总人口22%的民众。农业的重要程度非比寻常,提高农业产量、保持粮价稳定增长、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进一步开放农村市场、保持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来看,根据我国国情立足实际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急需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土地有效的利用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的标准化以及农产品的统一规范化生产、深度加工、销售、食用等是建立现代农业全面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在调查中发现的严重问题有:

1.粮食作物产量低。现在农村严重缺乏技术人员,由于没有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农民对当地土壤地质,耕作性,水肥特性等人士不足,种田只靠经验来,没有一套科学有效地种植方法,这样的结果就是农民花了钱,干了活,但最后得不到好的收成,不能很好的发挥徒弟的生产能力,这是一种极大地浪费。

2.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二不注重产品质量,在蔬菜、水果上喷撒催熟剂、膨大剂等农药,这些农药虽然可以是蔬菜、水果的生长周期变短,但是残留在上面的农药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还有就是不注重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只是盲目的跟随,机械效仿和低水平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3.过于传统,缺乏特色和优势。就拿家乡本地来说,绝大部分土地上一年四季就是小麦玉米,果树、花卉、蔬菜的面积只有一小部分。我认为主要是缺乏地方扶持和农业人才,积极性不够高,优势品底蕴挖掘不出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发挥农业内在潜力的重要方式。

(三)农村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广大,广大农村地区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搞好农村的和谐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农村、城镇收入差距,是国家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没有稳固的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知识一纸空文,抓好国家经济是根本。农村沿用的思想与长期的生活方式已经根深蒂固,这就使新农村建设具有了一定的难度。现将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市、集、会等人口聚集场所欠规范。不文明,不健康活动应该坚决打击,文明风气急需建立。提倡公平交易,设立公用放心称,质量检查力度需要加大。

2.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和文化建设。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像样的娱乐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农民在闲暇之余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身体也得不到锻炼;此外,还应该建立一些活动室、书屋、网络室等,这些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最新资讯,能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农村安全问题存在隐患。由于现在农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妇孺,这就给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偷盗、拐骗行为有时会发生,农民的生命财产不能得到保护。

4.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困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仅、留不住。另一方,看病难的问题仍然严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没那么看病难问题带来了福音,由国家、区、市财政共同补贴,每位农民只需交10元,即可享受医疗保险,看病报销40%的医药费,住院报销60%的医药费,不过这些合作医疗的医院大多是县、乡级的一些医院,由于政策和经济的问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条件比较差,对于一些小病还可以,但如果是大病的的话,还得上市里的大医院,然而医药费由会成为他们的苦恼。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关键,农村是重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建设,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调整农业结构。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采取多样化的种植,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宜,发展特色,提高农产效益。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和水力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二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维持畜牧业价格稳定。发挥规模化养殖效应。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农业结构,挖掘最优的农业结构配比,使其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2.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规范化指导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发挥科技优势,快速高效的使农民获得有效的经济利润。经常派技术人员下乡考察指导,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农业问题对于科技你的经验积累会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可以促进科技的创新,及时发现新问题积极研究解决,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加大创新,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通过政府支持引导,并联合村里的大户、致富能手等把农民科学合理的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4.必须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以文明村建设抓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建我和谐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要加强法制科普宣传,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十一

根据xx年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议事,认真落实四**、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二、主要建议。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推进保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职能分工,选准切入点,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当前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同时也要重视面上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镇要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各行各业积极支持三农,动员全社会踊跃参与建设,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2、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水平。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都市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广辟渠道,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对待三农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倾斜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支农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要切实做到三个高于,已确定的各项投入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逐年稳定增长。当前对新农村试点资金,各级财政应当重点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尽力支持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薄弱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发展步伐。对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有关部门要跟踪问效,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绩效。从长远看,要积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多头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从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选准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基层的反映,建议政府部门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争取尽快解决群众在路水电医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近期应下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原则,抓紧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行动的准则、发展的规范,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四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脏乱差工程。在这方面,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图虚名、不增加群众负担,防止一刀切、强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倾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监督制度,大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搞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的**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风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十二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成为现实。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xx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xxx多人,农村劳动力x.x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xx年化解债务xxx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xx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x所中学、xx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xx年在全镇x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xx名干部平均年龄为xx.x岁,大专以上文化x名,高中、中专xx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xx%,初中文化程度占xx%,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xx%。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

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

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xx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十三

陕西省礼泉县位于陕西关中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渭河谷地交汇地带,交通便利,气候适宜,自然环境十分优越,盛产粮、棉、油和苹果,酥梨、蜜桃等。是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和设施农业基地。药王洞乡北庄头村位于礼泉县城东南方,有县城东大门之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仅有4公里。312国道全乡通过,交通便利,土地平坦,人杰地灵。全乡有27个行政村,而北庄头恰处于礼泉县城南郊,与县城仅隔一条312国道,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不久的将来将有一条代替现行312国道礼泉段的的大街西兰大街由全村通过,可以说,有着惊人的优势与竞争力。

上图为礼泉县的略图,途中a点及其周围即北庄头村,红星处即为县政府所在地,横穿此图的主公路即为g312国道,即俗称的西兰路,毋庸置疑,北庄头凭借如此的地理优势及交通资源已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不得不承认,北庄头村在党与政府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凭借优势地理与交通条件,围绕当地主要农业产品——果品,集生产,贮藏,包装,宣传,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式产业结构。全村现有近200户人家,1000多人,西邻兴礼路,北接西兰路,并有思源路横贯全村。村里现有耕地300多亩,村民积极响应号召,发挥积极能动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意识,如上文所言,围绕果品市场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中小企业园区,突破了单一的生产模式。

现在的北庄头,只有约1/3的家庭纯靠农田收入,原因是这一部分村民家里的耕地距离县城与公路较远,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有待于根据县政府的规划做进一步调整;有约占2/3的家庭现在或者已经脱离土地,或者仍种有少量田地,以家庭作坊形式建起了中小企业,前不久,经陕西省政府及地方政府的考察与支持,北庄头成立了中小企业示范园区;另有少部分村民家庭主要收入依靠外出打工或在本村打工。

北庄头村的发展情况大致如下图。

上图由本人手绘而成,比例尺及种种精确度可能不是十分尽如人意,但其大意没有过大问题。

2、3万元的收入,但也有村民见钱眼开,一下子转让了土地的使用权,不得不说,这其实是一种十分愚蠢的做法,卖地是一种坐吃山空的行为,但不管怎样说,这些地确实在北庄头以及礼泉县的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需要的,礼泉县南郊地区的发展离开北庄头人去谈纯属瞎扯淡,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礼泉县粮食局也花大价钱在北庄头刚进村口的一段买下一块地皮,把自己的家属区建于此,笔者猜测,北庄头进村的路叫果粮路,这路名的由来十有八九出自此处。

90年代后期,礼泉县由北部山区地段开始,果业蓬勃发展起来,构想中的礼泉县——果品基地,逐渐的浮出水面,慢慢呈现出清晰地轮廓,在北部山区的带动下,全县人民掀起了果品种植的大热潮,北庄头人不甘落后,立即四处考察,引进了当时最优秀的果子品种,但庄头人并未止步于此,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围绕着礼泉县的果品市场,建立起了一条生产,贮藏,包装,销售,运输为一体的一条龙产业模式,在这其中,传统的家庭作坊又一次发光发热,立下了自己的功劳。

礼泉的各种水果除了自己的消费外,有绝大部分是经过秦岭运往西南各省,当地人俗称经营果品生意的商人为果商,这是一群很辛苦的人,他们奔走于全国各地之间,运输着各种货物,期间还有各种斗智斗勇的故事,水果是种时鲜性很强的消费品,一旦保存不当,便会很快的腐烂变质,失去价值,当地人家自己每家平均下来每户不可能有太多,因此,自家的果窖(类似东北地区的蔬菜窖)便够用了,但果窖对果商来说明显是不够用的,这些人跑一趟长途不易,在我们这儿呆的时间少则一月,都是收集起大量果品以后才运走,但当很多人家的收获收集起的时候,保存就是个问题了,北庄头人看准了这个市场,并凭借自己位于国道边的交通优势,建立了我县的果品贮藏冷库,不但用出租冷库赚取大量金钱,而且为果商提供了便利,并使祖国同胞吃上了新鲜的水果,可以说是一箭三雕,直到现在,北庄头仍然是我县最大的果库。

贮藏问题解决后,紧跟着的就是包装与运输的事了。为此,相应的果箱厂,套袋厂,格挡厂,彩印厂,胶带厂应运而生,果商收到的果品将是一箱一箱的最终商品,等到时机成熟,直接运往消费地点,这样,不但利于贮藏和运输,单从农民收入来讲,也为礼泉人民做了不少贡献。众所周知,初级产品与最终的消费产品中存在有时多大几倍的价格差异,最初,由于消息闭塞与观念狭隘,吃了不少亏,北庄头为礼泉人民打开了这一市场,我们只需花少部分钱购买一些包装材料稍加包装,便可以卖好的价钱,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不但成就了北庄头的家家户户,也为里全县人民的收入添砖加瓦,再进一步说,也方便果商的运输与销售,即在生产地直接加工成成品,当然少了不少费用。

7、08年一桶原油的价格狂升到150美元的时候,北庄头不少的发泡网厂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少部分厂子因抗打击能力不足甚至倒闭。但北庄头人生性乐观,积极应对,勇敢挣扎,最终度过了这一难关,毅然决然的经受住了各种考验。除去自己的努力外,国家的经济政策,对农民的扶助与帮助也帮了村里人不少忙。庄头人暖在心里,喜在心头,攥紧拳头,鼓足勇气,信心满满的走进了2010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经风雨怎见彩虹,2010年了,纵然前面有千般艰难,万般阻挠,在党与政府的带领下,我们也是风雨无阻,日月兼程。北庄头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十四

遵照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和省政府研究室的安排,我们省扶贫办调研组,于元月十七日赴**县,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了解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县是一个集老、山、库、边、贫于一体的县。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版图面积2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山林面积220万亩。全县辖7镇5乡4个国营林场,411个行政村,60万人。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3.7亿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2495元,同比增加157元。该县既是全国知名的老区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时也是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甜柿之乡”、“茯苓之乡”和“小水电百强县(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传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

[找材料到大-秘-书-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该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

(1)特色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按照“县抓经济带,乡抓万亩村,村抓千亩园,户抓万亩田”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已建成板栗、桑蚕、甜柿等多种经济基地102万亩。名贵药材生产形成气候,其中茯苓常年产量150万公斤。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近200家,并引进了山东绿润、辽宁君澳、宁波佳佳等全国知名企业来县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全县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特色农业格局。以板栗、桑蚕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5%,财政收入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

(2)县域工业初具规模。该县通过自主创业和开放引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丝棉织造、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建筑建材、小水电、汽车配件”六大系列为重点的地方工业体系。全县已建成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家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12家上交税金过百万元的企业,培植和开发了一些当地的知名品牌和名特优产品。以民营化为取向的企业改革进展顺利,全县139户国有企业进入改制程序的达98%,民营改革和招商引资增强了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3)旅游开发方兴未艾。该县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全省著名景区71个,被湖北省列为八大景区和十条黄金旅游路线之一。近五年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和效益初步显现。

(4)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出境公路等级化、主干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普及化、景区公路网络化的目标。城镇化建设围绕“建设依山傍水的特色山城和生态农村”的思路实施,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全县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数字移动通讯、宽带,建成了邮政处理中心、大别山信息港,移动电话乡乡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5%。全县修建水库188座,总库容量达3.47亿立方米,修引水渠1600公里,旱涝保收面积达14.2万亩。

(5)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推广蓬勃发展。从起,该县连续举办了五届大别山农民科技节。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同步发展。人口出生率8.6‰,计划生育工作达标。环境保护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6)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通过“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特别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调查中,我们明显感觉到,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他们早在19就开始了以建设“生态文明垸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生态文明垸落”示范点50多个,正在建设的自然村落600多个,新修乡村公路280公里,新增电视和通信用户1万余门,开发小林园面积30万亩,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子。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邓道坤同志到**考察,看了这里的“生态文明垸落”后称赞说:“小楼掩映在树林之中,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农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因势利导,形成创建共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县根据农民致富后求美求乐的愿望,提出了结合发展经济,建设“文明垸落”的思路,并付诸实施。进入新的世纪,他们更是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来抓,并在“文明垸落”前面增加了“生态”两个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根据全会精神和部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将“生态文明垸落”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接轨,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十一五”规划,为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明确内涵,规范创建标准。他们把建设内容具体为“五个五”和“十无”。“五个五”:第一,突出抓治乱,进行“五改”:改猪圈、改牛栏、改厕所、改柴灶、改收捡屋。第二,重点抓配套,实施“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第三,长远抓开发,建设“五园”:在垸前屋后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药园、小花园,实现户平一亩庭园经济,人平500元的庭园收入。第四,着力抓固本,开展“五治”:治穷、治愚、治脏、治乱、治差,全面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第五,努力抓服务,做到“五进家”:党的政策进农家、法律知识进农家、先进文化进农家、致富信息进农家、文明习俗进农家。“十无”:无聚众上访,无刑事案件,无打架斗殴,无“五乱”现象,无大操大办,无封建迷信,无聚众赌博,无非法集会,无计划外生育,无车匪路霸。通过“文明垸落”的建设,从硬件上解决“五乱”问题,从观念和制度上解决“三风”问题,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农村的新风貌。三是把握关键,落实创建举措。首先是健全组织领导。县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文明办、建设局、扶贫办等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制定工作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确立了督促检查制度和考察机制。其次是科学规划。县组织专业人员到垸落考察,以现状为基础,因地制宜,原地改造,为文明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做到山水田园林路等一并考虑,不搞大改大建。再次是采取群众为主、国家扶持、社会筹集、乡村补贴的办法,保证文明村建设的必要投入。县财政、计划、扶贫、科技、农林等部门共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文明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对建房的农民免收规费,对开展“五小”建设的农户,给予沼气补助500元。各乡村也采取多种途径对文明村建设进行投入。最后是部门参与。县发改局、扶贫办每年安排40万元农村“五小”建设扶持资金,县能源办近三年来为农户建成“五小”设施1500余处,县广播电视系统为农村接通有线电视11000多户,县文教卫部门围绕文明村建设开展“三下乡”活动,为农村培训科技带头人500多人,向农村捐书2万多册,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创新方式,增强创建活力。主要是搞好“五个结合”,就是将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与发展支柱产业、城镇化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这五个结合,既涵盖了文明村建设的内容,又丰富了文明村建设的形式。以建设文明生态垸落为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规划了500个村,试点村200个,通过建设已具备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50个,占全县总村数的十分之一。这为下一步在全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下步的思路与打算。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他们在总结“生态文明垸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个字的要求,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总的思路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个字的要求,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垸落、塑造新风貌、培育新农民、健全新组织”五个重点,以“生态文明垸落”建设为载体,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创新机制,协调配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建成文明垸落个左右,其中小康示范点500个左右(每个乡镇40个以上),普及点1500个左右,全县五分之一的村基本达到中央提出的要求,其余村初具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

他们按照这个总体思路,打算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在观念上促转变,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广大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广大干部群众得知后,无不欢心鼓舞,跃跃欲试,都说农村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来了!但在人心沸腾之时也不乏有些杂音干扰。有的片面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大拆大并建新村;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是好,我们没有实力建不了;有的认为要我建新村,上面给资金;甚至有的认为拆并建新村,风水破坏尽,有财发不了,谁来负责任,等等。县委、县政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村,统一思想要先行。他们打算,在全县继续广泛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联系**实际,认真开展讨论,做到“四克服四树立”:克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片面认识,树立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的思想;克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大拆大建的错误思想,树立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求实观念;克服因循守旧、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观念。通过“四克服四树立”,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意义、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把思想切实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在“新”字上做文章,把要求具体到建设的内容上来。县委、县政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村”上,而是要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要求,深刻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包容了“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的实际,把20个字的要求落到实处?他们在这个方面都有一个初步的构想。概括起来为10个“新”字:

1、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发展新产业。只有农民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基础。要继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有稳定的增收来源。该县三里畈镇,是全省“百镇千村建设”试点镇之一。他们打算立足本镇特色和现有基础,在发展壮大以板栗、甜柿、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今年还大力发展竹笋和特色养殖业,尽快引进和扶持一至两家新的农业型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2、以在建的“生态文明垸落”为基础,建设新村镇。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从**的实际出发,按照“建设依山傍水的特色山城和生态农村”的总体构想,在已经进行的“生态文明垸落”建设的基础上,再高质量地抓好300个自然村文明示范点建设。三里畈镇计划两年内修编完成所有的村镇规划,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还比较贫困的胜利镇,今年打算进一步抓好全镇“一心(一个中心镇)七点(七个重点村落)”建设和20个300户文明示范点建设,以此推动扶贫开发再上新台阶。

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展现新面貌。继续抓好“五通”,即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使群众生产更方便、生活更丰富、信息更灵通。努力搞好“五改”,即改猪圈、改牛栏、改厕所、改柴灶、改收捡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五通、五改,使广大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4、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采取大规模训、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形式,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建设”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地开发和转移就业的能力。

5、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要依托主导产业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民市场主体意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产业化建设的实惠。

6、以文明创建活动为先导,弘扬新风尚。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和“文明村”、“文明乡镇”等创建活动,做到农村政策宣传到户,思想道德教育到户,科技知识普及到户,乡规民约签定到户,法律法规宣传到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7、以“两公开”、“一直选”为载体,实施新管理。进一步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直选村官的制度,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把民主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8、以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为目标,构建新和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暂时的发展。切实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切实解决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村镇。

9、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抓手,健全新机制。高度重视免征农业税后农业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征地制度、农村信用社、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公益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各具特点的长效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新的活力。

10、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建好新班子。今年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按照黄冈市委“五个基本”的要求,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在统筹上下功夫,把力量整合到目标的实现上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协调一致,才能把工作做好。他们打算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1、规划管总。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村落建设具体设计。然后经过法律程序固定下,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农户,都要按照规划实施自己的行动。

2、政策调控。拟制定财政投入,建设用地,农村能源,交通、水利、通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发展,农业开发,金融、税务、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和调节各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

3、资金捆绑。经调查了解,目前可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涉及到10多个部门和单位。为了集中使用,提高效益,拟由政府牵头,按照“投向不变,渠道不乱,根据规划,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各个渠道来的可用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投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上,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整体效益。

4、市场运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离不开市场的运作。因此,他们在统筹工作中,一方面抓公共财政的支持,一方面抓市场运作的促动。通过双赢机制,把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吸引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以进一步加大推进这项工作的力度。

(四)在责任上抓落实,把工作提升到重要的日程上来。推进工作搞不搞得好,关键在领导。县委、县政府明确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揽“三农”工作全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狠抓落实到位。

1、成立工作专班。县乡都要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办公室(简称“新农村建设办”),负责日常工作,明确专职工作人员,落实专门工作经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单位协同抓、有关部门配合抓、成立专班专门抓”的工作局面。

2、落实部门帮扶。县领导定点联系示范村,县、乡两级部门对口帮扶所在示范村。建立帮扶班子,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下村挂职或定点联系。班子成员挂联和部门对口帮扶关系一定三年不变,所挂联和帮扶的村推进工作验收不过关,帮扶的责任领导不能变,挂联的班子成员不能换,帮扶的单位不能撤。

3、严格考核奖惩。把分工明确的推进工作任务纳入各级各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绩”、“职”联挂和责任追究制。对实绩显著的县、乡党政领导和部门优秀帮村人员,要予以表彰。

三、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工作,目前还处在学习、宣传、思考和尝试阶段。虽然广大干部群众热情高、决心大、劲头足,但面临的挑战还很严峻,深层次矛盾还很突出,存在的困难还相当多。为了赢得挑战,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切实做好推进工作,除了自身克难奋进、艰苦努力外,他们迫切希望省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工作尽快作出部署,能够召开一次会议,下发一个决定,制定一套政策,形成一个氛围,为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反映的困难和提出的建议如下:

1、任务艰巨,投入不足。**县是一个还没有摘掉贫困帽子的山区县,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税改后,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面貌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现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规划有11000多个村落,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上加以改造和完善。如果农民属自已所有的设施自已投资,仅公共设施由公共财政和其它渠道投资,若平均一个村落投入10万元,总共需要11亿元。从目前情况看,10万元是绝对不够的'。**现在还是一个需要上面转移支付过日子的财政穷县,没有能力支付以上这项投入,这势必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他们建议省里制定投入政策,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设施建设的支持,并区别对待,重点向老区贫困地区倾斜。

2、农民增收,难度很大。农民收入不增加,新农村建设是空话;富余劳力不转移,新农村建设难破题。但目前由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驱动的后劲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很低,使农民产业开发增收和转移就业增收受到严重制约,因而无法进行资本积累用于新农村建设。他们建议省里制定激励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增收的政策。在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子女就学、医疗保险、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债务沉重,化解艰难。据统计,到20底,全县村级债务总额为1.18亿元,村平27万元。其中,负债额10万元以下的村84个,10万至50万元的村63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41个,100万元以上的村8个,负债最多的村达300多万元,全县没有债务的村仅有20个。长期债务缠身,哪有精力建设新农村。他们建议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农村工作中的村级债务问题,制定和出台好的政策和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好村级债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创造好的环境。首先是要严格按照两个办公厅的文件规定,合理计算村级贷款利息,解决村级不合理债务;其次是将原锁定的债务实行解冻,进行分期分批清收化债;再次是对村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办企业借债,应争取国家政策,特别是对“普九达标”形成的债务应给予政策扶持,对银行、信用社贷款应出台政策挂帐停息或予以豁免,不然很难偿还原借款。

4、社会救助,急需解决。特困群体不采取救助措施,很难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做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目前的问题:一是农村特困救助的覆盖不够。首先是救助面过小。全县年纯收入低于600元的特困对象有2.1万人,而实际救助的人数不到一半;其次是救助标准偏低。月平仅10元,每年120元,只能买100斤大米;再次是整个救助资金偏紧。二是农村五保“福星工程”的配套政策不够。最主要的是福利院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难以解决。三是农村五保转移支付资金不够。全县五保实际人数为6180人,而实际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只有2942人。四是大病救助无着落。于是“小病忍,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他们建议省里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救助体系,增强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同时在转移支付政策上,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并要求尽早将**县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

5、基层班子,有待加强。一个好班子,带富一方人。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从目前全县411个行政村的情况看,班子强、发展好、已具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有50个,占12.2%;一般的251个,占61.1%;较差的110个,占26.7%。较差村的班子情况,一是文化素质低点、思想观念旧点、奋斗精神差点。二是干部的报酬待遇难兑现。我们去调查的胜利镇方家坳村,没有任何村办企业,上面拨给村的1.3万元转移支付资金,因过去欠债多,那边扣这边抵,所剩无几。村干部的工资几年没有兑现,已经退下来的老干部更谈不上给点生活补助,严重影响到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三是有的村条件差,困难大,债务重,干部的畏难情绪比较严重,工作很难有大的起色。加强基层班子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也要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他们建议省里适当加大对村级转移支付的力度,探索解决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以稳定干部队伍。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十五

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在****x村进行了调研。与当地基层干部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村干部普遍认为:就水鸣而言,向新农村的发展的速度虽然不是很快,但很多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17.4km2的土地上养育着4200多余人,**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950元,其平均收入差不多是5000元左右,**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2655元,有了新突破,新的进展。这增加的分量不是由于直接的农业生产带来的,更多的是外出务工带来的。由此可以到看到,非农业的发展仍然是农民收入的另一种重要的来源。所以要开展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是必要的。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十六

xx村距xx县城东38公里,300户,998口人,耕地面积9236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吹到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使这个昔日的革命老区焕发了勃勃生机,是什么原因使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又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今后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县新农村建设?带着这个问题,近日我同县经科委和祥顺镇的政协委员,对xx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一、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增强农民和村集体的造血功能是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

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而且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若村集体捉襟见肘、农民囊中羞涩新农村的建设就无从谈起。

xx村原本旱田面积较大,种植的是传统的粮食作物,但由于xx村的土壤结构、地势和传统粮食价格的低弥,致使农民增收缓慢,村集体经济脆弱。如何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面前的新的课题。于是村两委便动员群众将各家旱田地改为水田地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水稻。光说种,水哪来?技术谁会?谁敢先吃这第一只螃蟹?于是,村两委在秋收后首先组织党员干部、有积极性的部分农户和干部的亲属做示范。把旱田率先改成水田,并新修了水渠把西北河水引到地边作为灌溉之用。另外,利用冬闲的时间请县、镇的农业专家来村里讲授水稻种植的技术和田间管理的方法、技巧。通过几年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先改地的农户得到了甜头,其他农户也消除了疑虑,便纷纷改地,截止到2008年xx村所有能够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块均改成了水田,面积以达7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水稻调优调绿达到97%,水稻种植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中棚育秧达到90%。

二、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主导作用,凝心聚力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之源;。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拽,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和一支能干事的干部队伍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本之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在农村普遍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xx村两委班子首先从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实行了点题公开的村务公开制度,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要求公开什么就及时公开什么,使村务公开变单向式为互动式,由原来的公开什么看什么,变为想看什么有什么。紧紧抓住还权于民这条主线,有效解决了谁来掌权、为谁掌权、怎样掌权等关键问题,找到了一个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的支点,有力推动全村基层民主建设。全村在原有的村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符合全村实际情况,具有本村特色的村务管理制度。按照公开、公正、民主、科学的管理原则,对村务进行严格规范、严格操作。全村的各项村务工作都由两委和广大村民代表集体商定。同时还建设宣传栏接受民众的监督。每季度按公布要求、公布内容进行村务公开活动,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xx村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规范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的事项、形式和程序,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完善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克服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推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同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所以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三、依靠政策、争取国家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2003年全国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对三农日益关注,首先是免除了农民延续历朝历代几千年的赋税,并逐步取消了以往的乡统筹、村提留、两工、建勤费等收费,与此同时,还相继出台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柴油补贴、打井补贴、大棚补贴、秋翻地补贴等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这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民发展生产极性的提高,这也使得广大xx村的父老乡亲敢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自己的日子过的更红火,我们不仅要脱贫,我们还要致富,这是淳朴xx人的铮铮誓言。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一道通过对本村的实际情况的客观分析和准确定位,果断提出了抢抓机遇、调整结构、拓宽渠道、乘势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为了能让村民的生活得到保障,xx村通过宣传使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自主地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他们享受到了社会保障事业的保障性和优越性。据统计,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共计950位,占总人口数95%。在义务教育方面,xx村入学儿童享受九年制度义务教育率为100%。同时xx村紧紧抓住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时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的惠农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撑。

四、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抓手是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之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是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具体体现。xx县祥顺镇xx村必将成为千万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梭影和典范。勤劳、质朴的xx村人民正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不断发扬超越自我、争创一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

文档为doc格式。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十七

xx镇地处省会郑州和古都开封之间,是县城的座落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区面积2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37个村民组,总人中10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200x年以来,xx镇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理清发展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了城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分别获得了“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信息化建设示范镇”三个国家级荣誉,镇党委是“省五好乡镇党委”。理清发展思路,实现生产发展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200x年以来,我们从城关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强镇、三产富民”的总体经济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通过大举招商引资,强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农村城市化。使全镇逐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三产为主体、现代城郊型农业为增收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城关实际、具有城关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2005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2540万元,同比增长25%,比2001年净增150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79元,同比增长23%,比2001年增加2200元;8个村集体收入完成1300万元,同比增长10%,比2001年净增500万元。全镇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位居郑州市30强乡镇第一位、省百强镇前列。健全保障体系,实现生活宽裕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提高群众福利水平的同时,我们更加注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切实促进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投入40万元设立了城关镇大病医疗基金,建立了大病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大病难的问题。投入30万元设立了老年人生活补助基金,在全镇营造了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投入40万元设立了农民就业和素质教育培训基金,对部分群众进行了集中培训,提高了群众就业能力、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投入30万元,设立教育抚助基金,对贫困学生和考入本科以上学生进行救助或补助。投入20万元,为8个村和机关各办配备了电脑,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成立了镇信息服务中心,利用网络、以《信息快报》的形式,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建立了从就医、到养老、教育、就业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发展有方向、生活有保障、就业有渠道的良性互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作为享受各项保障体系的条件,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管理,促进了乡风文明。创新活动载体,促进乡风文明200x年以来,镇党委以“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为契机,在全镇开展了以“一村一条文明街、一街一个文明户、一户一件模范事、一家一个形象人”为内容的“四个一”精神文明上台阶活动。并抓住形象人这一核心,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四期形象人培训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形象人的整体素质。同时,广泛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和“夸媳妇、贺娘家”活动,在3月8日进行了统一表彰;2003年以来,陆续投入500万元在8个村高标准建设了农民文化大院和多个街头娱乐场所,每天群众进行表演;在元宵节组织全镇农民文化艺术队上街演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年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镇开展“十佳文明户、十形象人、十件模范事、十佳经纪人、十佳纳税大户、十佳基层干部”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十佳先进,利用年初经济工作会时间进行统一表彰,并进行及时宣传报道,使全镇形成了争当形象人、争做模范事的良好氛围。目前,全镇8个行政村有5个是市级文明村、城关镇是“全国文明镇”。加强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我们按照县城整体规划,切实推进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200x年规划并建设了总投资达3.2亿元、可容纳住户2980户的“两寓五区”工程,即在一个村建设农民公寓、在两个村建设农民标准化住宅小区。如今工程已基本结束,并有600余户群众搬进新居,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优化了城关的投资环境。同时,投资3960万元建设了多座学校、医院;投资1800万元建设了26条道路,绿化美化了38条街道,亮化了50条道路,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对背街巷道和庭院卫生进行了专项治理,深入开展了“除四害”、“健康教育”和“街道卫生清理”活动,为辖区群众营造了一个更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了辖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村容整洁。2004年,城关镇获得了“全国重点镇”的荣誉,有三个村被命名为“河南省康居示范村”;同时,全镇有2个是省级卫生村、1个是市卫生村,几个城中村全部是省级卫生单位。强化村务公开,实现管理民主多年来,我们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做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城关实际,实行了“村帐民理镇管、组财民理村管、三书一单理财、五枚印章把关”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各村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对各村财务进行监督审查;镇审计办每月集体进行汇审入帐,并经常进行审计监督。2005年在坚持每月8日前的村务公开的同时,还通过摄像、输入微机,使村务公开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延伸了村务公开的时效性,开创了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新局面。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十八

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如农村贫困子女的教育问题,老百姓的就医难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后,我国政府及积极应对并解决,推动并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一农村的教育改革。

首先就农村中的教育问题。近些年农村中一直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是又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副村支书说: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村为中小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杂费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1,扩大我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助范围,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免除杂费。“两免”标准:小学每生每期80元,初中130元,特教95元。按照“一费制”标准,除中央财政负担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外,其余资金归省市两级财政各负担一半。2,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可逐步落实。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件好事啊。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二国家对农民免交农业税。

第二个老百姓比较关注的就是免交农业税。皇粮国税,古已有之。直到今天,“交公粮”一词仍是中国农民的口头禅。在过去这几十年中,我国以牺牲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代价进行城市工业化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经济增长的“大蛋糕”中占人数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仅没得到相应的好处反而在某些方面还遭受着严重的“不公”。比如在税制方面城市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广大农民的税负长期高于城市居民。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全面取消农业税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人民群众对这项民心工程感到非常高兴。一位村民告诉我,他家4口人,种5亩地,还做一些生意,年收入3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农民享受了这麽多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我们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由衷的拥护!村支部书记说:自忖免交“三提五统”,又免交种粮耕地农业税,全村农民基本达到零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三国家实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但是农村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许多家庭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对此我国采取了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置,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功能;第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应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选拍一些有培养前途,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订合同,毕业后回到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第四,要加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广泛开展有益于农民就医的各种活动。

四政府提倡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杂志等让他们了解一些最新的时事,经济实况,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现在有不少的农户已经安上了家用电脑,这样不仅提高了大家对电脑的认识和电脑知识,同时也可以使农村的小孩看更多书,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见闻和知识,也避免了小孩往网吧里玩一些上瘾的游戏,以达到全民终身学习的目的,也促进建设和谐小康生活的进程。

五怎样提高农民的收入。

现如今,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入,农民只种地早已不能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故而,出现了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民在家做一些生意,他们也挣了不少钱。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特色,吸引商家和工厂到我们那里去投资建厂。如我们那里有名的头发公司和毛货公司,这两样公司每年给我们那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正因为这样我村近年来二层小楼不断竖起,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许多农村的闲置劳动力问题。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进一步缓解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

这就是我这次社会实践中调查所得,农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尽快解决。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我也感受到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十九

调查对象: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村民时间:2014年8月1日--2014年8月28日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杨家峪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自强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得以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但是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我终于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得以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和贫困补助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农民基本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齐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因风宜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状况及分析: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级别。主要种植玉米、花生、棉花、大豆等农作物,基本上达到了农业的多元化生产。

畜牧养殖情况:畜牧养殖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两村有10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配套设施完善,每户养鸡数量在3000~10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明年春天扩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主要道路的硬化率较高,巷道尚有大部分未能硬化;一条河流流经村东,但这并不是村里的主要灌溉水源。2005年以后从未进行挖掘修整,年久失修。人饮工程方面,目前本村村民还是以自家水井取水饮用为主,尚未进行自来水改造工作,张杏庄村有80%的农户已于2009年改用自来水。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100%,现已有部分家庭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逐步安装和调试中。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村委会办公楼在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已经在前年完成改造,焕然一新。村党支部杨书记说,原有办公楼虽然破旧,但是专项资金有限,而且村里为了减轻村民负担,没有集资重建,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2010年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四百多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取得的成效:

1、村中设有定点医疗机构,人们的日常就诊很便捷,让他们对突发情况的处理不至于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

2、村中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减免情况落实的比较令人满意,让家境贫穷得孩子重新留在校园,圆自己的求学梦。

3、村中关于给予农民补助的情况基本得到落实,让农民真正感到正策益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温暖,但仍有少数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相关问题村委会正在跟村民进行协调。

4、农民的收入在一步步的稳定提高。不足之处:

1、村中不经常组织村民进行劳动技能的培训,如果能多增加些培训就相当于用技术来武装农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农民在生产中走弯路。

2、农民的娱乐生活太单调,村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太少。除了村委会前有一处可供村民休息的小厂地外就没发现其他的供村民利用的公共场所。

3、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根据村中得绿化计划,形式上是沿路线绿化,没有集中的绿化用地。

4、在调查中发现村中的垃圾乱堆放严重,基本上是沿路放置或者是在闲置的宅基地堆放,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得发展,农民也会越来越富有,人们的家园保护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下去,城市所向往的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也会被混凝土的冰冷所代替。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和更加完善的绿化措施。再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村中的一些空地,把他变成邻里交往的热土。一点建议:

1、道路绿化:村、组、团绿化和家庭绿化相结合。在绿化上要充分利用空地,路边以树木、花草绿化为主并和庭院的树木绿化相结合,创造美丽的乡村风光。

2、增加村中的公共厕所。张杏庄村是一个开放的村庄,平时人员流动量很大,而且陌生人很多,所以公共厕所是必不可少的。

3、合理规划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统,搞好环境卫生。

4、因地制宜,作好排水系统规划。

5、做好村中产业调整,争取做到产业不单一,使村子在经济狂飙的现代有一定的综合调整能力。总之,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中国才能算是真正富裕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更多的实践与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得以加快。

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一班,徐从军。2014年8月28日。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二十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我调查的是我的农村老家--xx市xx区xxx村,这里有勤劳的农民,良好的农业环境,下面我将分类介绍一下这次调查中我获得的信息.。

(一)农业:我先介绍一下这里的农业发展状况。“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地处亚热带,平原为主,少量丘陵地带,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以棉花、花生、黄豆、油菜,还种植少量绿豆、条树(用来扎扫帚和刷子)。作物为一年一熟。

国家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后,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明显提高,暑期我们村每家都收到了国家补助的尿素。

(二)农民与教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义务教育比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以前村里大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较严重,家里有儿女的,通常只支持儿子读书,对女儿则不然,即使女儿成绩好也顶多让其读至初中毕业。我们村里跟我你年龄相仿和比我大的别家女孩子没有一个读至高中毕业。有一个考上高中,父母却不让读,认为女孩子迟早是要嫁给别人的,读那么多书没用,还浪费钱,留给儿子读才有用。

而现在,我们村年轻一代结婚生子的第一胎多为女婴,加之计划生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她们都是家中宝,孩子们四岁左右就接受启蒙教育。不过,受传统习俗影响,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受教育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本无可厚非,但农民最终是想让孩子走出农村,远离农村,摆脱农村的束缚。这一个思想观念一直贯穿在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受教育过程中。从小形成的走出农村,告别农民的思想观念使义务阶段的教育严重背离义务教育对农村教育的目标,没有人选择在掌握好知识后为农村作贡献,甚至在学习知识选择上避开农村避开农业。不仅在农村教育上产生了障碍,势必让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继承缺少后劲。

(三)经济:首先前几年彩电开始普及,现在家家都有彩电;二是摩托车也普及了;三是电话普及快,用手机的不是很多(集中在打工一族)。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家深有体会。我爸经常回忆:你们读小学时,家里穷得连买盐的钱都没有,你妈要到村里借我都不准,我们就蘸点腐豆腐度日子。。。。。。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从没买过新衣服。过年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买新衣服的节日。而现在,吃饱穿暖甚至吃好也不是什么很大不了的事情了。

我爸时常念叨:共产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每年的春联都有几幅是我爸亲自编的有关赞扬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

(四)医疗:医疗对民众特别是经济不宽裕的农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小病不看,大病靠拖,这是贫困农民的典型写照。自从有了医疗合作制度后,我村农民只需交10几元钱就可以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报销好多钱,交300元就可办住院,基本上每个村民都对此政策大加赞赏。

存在问题。

(1)农村合作医疗确实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不得不承认这也存在一定纰漏。一些医院把药价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这变相加重农民的看病负担。

对此,我认为,建立有效的价格监督机制迫在眉睫。

(2)农民缺少凝聚力。中国的小农经济有几千年的历史,自给自足、独立、自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乡村中国”的“基因”。

(3)市场机制的冲击。小规模家庭经济无力抵御变幻莫测的市场价格,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民处于无组织状态。这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以上2点问题,我认为基层干部难辞其咎。基层干部应多余农民交流,了接民情,对农民加强指引。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

(4)农民权利意识薄弱。村干部的投票选举简直就是走形式!而农民们对此也毫无异议,听之任之,让投谁的票就投谁的,认为都是选个人,投谁的都一样。

(5)农民的法制观念淡薄。

对此,我认为,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其权利义务观念和法制观念。

找出问题,拿出对策,领导们在工作中改进方法,加强对农民的积极引导,农民朋友们也应积极参与,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在有着两千多年“乡村中国”历史的泱泱中华遍地开花!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二十一

调查地点:苏州市吴中区新丰村。

调查方式:走访村民,问卷调查,拍照等。

1、人口。

l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l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l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1农业。

l种植业/土地方面的收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把土地方面的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的很少。如家里包了大量土地的,这些人中的也多是经济作物。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还会靠自家的自留地,种些粮食作物,维持日常活动和生活。

l养殖业。

有些村民手里有点资金,对养殖比较有兴趣的,就投资搞了养殖业。大多数都投资在了家禽养殖上面,像猪,鸡,鸭……时下这些东西也是比较畅销的,像烤鸡,烤鸭,猪肉从前段时间起就涨价了。而且这些家禽相对而言比较好饲养。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几年流感类的疾病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

l副业。

还有一些有一定手艺的,就靠”本事”吃饭。有些会刺绣的,就会做些绣品,自己到集市上卖或是提供给哪家小型加工厂。还有就是串手链或是一些手工艺品。

2非农产业。

l打工。

l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l一般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着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大全(22篇)篇二十二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近年来,※※街道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街、借力发展”战略,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全街道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被评为全国千强乡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跃。一是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干、带动一批,放宽政策、扩张一批,科技创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全街道的经济发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类民营企业400多家,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经济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0。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各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建设大型批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式,积极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朱陈西南、于泉庄等村依托※※陶瓷产业优势,分别建起建材批发市场和陶瓷商城,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也带动了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突出“三个重点”,促进农民增收。突出现代农业建设,把“奶牛富民”工程和“农业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工程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龙头工程,加快养殖业发展;突出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增强再就业能力,几年来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以老206国道、新206国道和龙潭商业街为轴线,建成“工”字形商贸区,大力发展餐饮、娱乐、商贸、物流业,膨胀第三产业规模,促进了农民向商人的转变。20,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00元。三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实行“多予、不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三提五统”,大部分村免费为群众供应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老年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朱张桥西南、河北等村还在农业生产中免费实行“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割”服务,使农民能够腾出更好的时间发展经济;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7,15个村居利用集体积累为群众垫付参保基金。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组织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构建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民主,以基层党建为重点,牢牢把握配强班子、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营造了农村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强班子,夯实基础。年底成功对党支部、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运转过程中又对个别素质差、能力弱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针对各村不同情况,重点采取“选”、“派”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支部书记。去年以来采取“选”的方式对6个社区的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支部书记6人。对朱张桥东南、连泉庄采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进党员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农村干部管理制约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了农村干部经济待遇德、能、勤、绩、廉“五挂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出台了《关于严肃劳动纪律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干部应遵守各项纪律进行细化,制定了“十四不准”,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实行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制定了《关于严格落实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践诺奖惩制的意见》,与当选的村干部和班子签定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面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三是规范管理,推进居务运作正规化。出台了《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支部向党员、居委会向党支部、居委会向居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反映、意见与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该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失地农民众多。作为全区工业基地,失地农民逐年积累,数量众多,全街道失地农民人口达到人,占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为0.2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一是失地失业,生活难。多数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养活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来源,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二是补偿标准低,再发展难。由于当时土地占用补偿制度不健全,因为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多数土地补偿标准低,甚至无偿占用,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三是居民成为社会“边缘人”,获得社会保障权难。农民失地即为非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权,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难以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养老、医疗及各种福利等社会保障权,全街道养老保险参保率仅达到4,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集体收入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与差的村庄差距太大,个别村居基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但用于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费用巨大,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如此次调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于基础教育、村庄建设、发放居民面粉粮油、交纳居民电费水费等开支大约为120余万元,村集体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于支,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居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意识比较牢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乱堆、乱放、家庭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全面理解20字方针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含义,切实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觉悟,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几个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制定规划标准。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生产生活发展、土地状况、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进程等,确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标准。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经济条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居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三)突出建设重点。针对街道实际,重点抓好以下七个“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强化为民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大厅的作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扶持,千方百计地发展村(居)集体经济,拓宽村(居)集体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福利待遇奠定坚实的基础;想方设法地优化环境增加群众就业、经商的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三是以“五改”为突破口。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社区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居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以提升群众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对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五是以加强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大力实施小区开发,全面搞好水、电、暖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相关范文推荐

    意林故事读后感(通用20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读内容,提高阅读的效果和价值。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作者对同一本书的不同读后感和反思。“一则故事,改变一生”这句话

    我家的好家规(优质13篇)

    优秀作文的语言应该准确、流畅、生动,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在阅读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时,我们不仅要注意欣赏其中的亮点,还要思考其背后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行政人事部周工作总结(专业18篇)

    在每个月结束之际,写一份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自己的工作表现并制定下个月的工作计划。请看下面这份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月工作总结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最美的人姐姐大全(20篇)

    作文是一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写作大家们的优秀作文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你认识我吗?我,一张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促销员(实用15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锻炼我们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机会,同时也是对我们实践能力的检验。下面是一些经过认真筛选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中国棋文化的演讲稿(优质17篇)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和想法。希望这些演讲稿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对写作演讲有所帮助。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沧海桑田

    化工企业年度个人总结(优质17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得失和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时光飞逝,转眼已有毕

    小学二年级回家路上(精选22篇)

    优秀作文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体现,它可以展现学生的独特思维和表达能力。优秀作文的写作过程需要经过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同时还需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这些

    辞职报告参考大全(20篇)

    辞职报告是我对公司的一份解释和交代,我认为我需要离开当前的工作岗位。范文三:尊敬的领导,我在公司的工作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但是,基

    明媚的角落(专业23篇)

    通过写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展示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作品,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连续几天了,那个老太太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