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文锋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

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下面是一些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技巧和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教学反思。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一

诗歌鉴赏是初、高中阶段每次语文试题中的必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类题很是让人头疼,失分严重,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好这个模块儿呢?当你在做诗歌鉴赏的时候最先看的是这首诗的什么?当然是标题咯。没错!第一步就是“看标题”。古代诗歌的标题一般都蕴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信息,我们抓住这一点,就有助于我们提前对诗歌的整体意境有个大致的了解,比如刘禹锡的《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看看你能读取到什么信息呢?接下来,看完标题就得看作者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看作者呢?因为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都因受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性格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陶渊明,他是一个隐者的形象,寄情于山水,归隐于田园,所以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是淡泊宁静、闲适安恬、不慕名利的思想感情。看完标题和作者,这下咱们得读诗了。读诗的时候要抓得住诗中所描绘的意象。意象一般都能侧向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点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我们说一篇文章中最能体现出文本思想、感情基调的那个字或词叫做文眼,那么同样的,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那个字或词就叫做诗眼。

诗眼的作用和文眼一样,能让我们基本掌握全诗的主题思想。“lastbutnotleast(最后但并不是不重要的)。”整首诗读完了一定要认真阅读它所给的注释!并且还得仔细提炼里面的有效信息,这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和揣摩作者写作时的感情。阅读了上面的内容,我相信你一定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最后再奉上爱迪生的一句话: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二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二、掌握作者人生经历。

正所谓,知人论世,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那么,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突破。例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三、重视注解。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

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从诗注里学生就可以获取重要信息,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写的这首诗。这对于学生准确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诗眼”

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五、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2.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3.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三

在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并作为最集中精练的文学样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诗歌鉴赏也成了高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必修1》第一单元就安排了诗歌鉴赏,单元教学要求这样写道“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可以说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传授给学生意象鉴赏的方法也就可以让学生拿着钥匙去打开诗歌殿堂之门,这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教师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学习主体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鉴赏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试卷中变换莫测的试题。而艺术还原法是诗歌意象鉴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因此,本课试图通过意象鉴赏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艺术还原法,切实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虽然高一学生正处于诗一样的年龄,对诗歌充满向往,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常识与生活积累,但经典诗歌学习不多,鉴赏术语的积累还很单薄,面对诗歌的抽象语言符号不知从何下手;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观正在逐步形成,有一定的审美冲动,因此,必须从审美兴趣的培养、鉴赏术语的积累、鉴赏方法的传授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加以积极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设计思想。

本课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评价、点拨作用,借助多媒体,采用“受激共振”的教学法,用屏幕显示诗歌意象的画面,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意象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2、了解掌握意象鉴赏方法——艺术还原法。

3、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艺术还原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室。

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按照学习小组集中讨论,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当代诗歌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组现当代诗歌,先看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搜集了多少常见的诗歌意象?这些意象又有何寓意呢?

(二)介绍意象的概念,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1、请部分学习小组代表介绍所查找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并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教师等学生讨论结束后,展示一组诗歌意象图片,每张图片都配有诗句。

归类总结:(屏幕展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必须是经过诗人主观的筛选与情感化合,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与人格情趣的物象。

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杨柳—惜别圆月—思乡落花—伤春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古迹—怀旧黄叶—悲秋莲花—高洁。

[特别提醒]。

a.积累传统意象及其寓意。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倚栏杆而凭吊,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听梧桐细雨则倍感凄楚悲凉。

b、知人论世看意象。由于诗歌语言的多意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大部分的意象含义是不确定的,它随着诗人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理想、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2、(屏幕展示)一组黄昏画面。

同样是黄昏,不同情境,不同人有不同感受。看到这些画面,请大家说说感想。并用一句诗来描述该情景。

学生回答后,提示:同样是黄昏,在王勃笔下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阔壮美;在李清照看来却是“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婉悲凉;李商隐面对黄昏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发出了生命暮年,青春难再的人生感慨。

因此,解读诗歌的意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去分析。

1、本节课课件主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融音乐、图片、文字为一体。凡课件设计到的诗歌意象尽可能配上清晰、优美的图片,音乐以极富古典韵味的古筝曲为主,用以营造良好的诗歌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2、本课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鉴赏、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进行知识的课堂内化和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课以欣赏诗意盎然的音乐与图片导入,以诗歌语言符号为元点,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又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记忆,便于学生在认知图式上建筑新的认知结构,切切实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理论引导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传授技能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做到师生互动,循序渐进,教学相长。

3、学生在课前积极搜集诗歌的传统意象,思考并将这些诗歌意象的寓意并进行归类;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出诗歌的意象、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课后,认真进行发散引申训练,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本设计能够突出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认知特点,教学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解,作者能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以学生已知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为支撑,进而导入对意象的整体把握。如何正确地理解意象?作者从“知人论世看意象”提出了“还原法”,意即借助诗歌所提供的诗句以及与诗篇相关的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等去分析。显然,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也符合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阅读规律。为了使学生真正把握这一方法,作者以《致橡树》和《天净沙·秋思》这二篇学生并不太陌生的作品为例子,验证并使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按照这一思路,后面的练习,还是以掌握和巩固这一方法为训练的目标。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但是,作为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还原法”只是理解意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的审美。这一点作者显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就中学生而言,“还原法”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四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五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了古代的唐诗宋词,从什么也不懂到深刻理解诗里的含义.从跟着老师背着“锄禾日当午,汗滴河下土”开始到后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

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精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是经常变化的。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最为精彩的当属对李白《将进酒》的点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謔。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六

借助多媒体讲练结合。

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1课时。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文学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年份诗歌。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约客》赵师秀。

200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0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七

《赠汪伦》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课文《赠汪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诗中描述的“李白”“汪伦”“桃花潭水”“踏歌声”“将欲行”“送我情”等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件和小组合作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喜爱中国古典文化,促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李白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理解句子“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我们学校已开展多年了,你在活动中有哪些收获?本学期你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诗文念给同学们听。

(师指名背诵)。

师(评点、引入):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寄放心灵的处所。下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赠汪伦》,也许有的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但你们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进行具体的学习。

【设计意图】教学从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展示古诗《赠汪伦》,师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并尝试将古诗读正确、顺畅)。

师:能够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同学,请站起来读一遍。(抽举手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学生评点)。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作点评时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他。

师: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三)解读古诗,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提出问题。

师:通过诵读和背诵,大家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总结在读古诗中遇到的共同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

师(出示关键字词):“赠”“忽闻”“踏歌声”“不及”分别是什么意思?

2.介绍“汪伦”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师:唐代诗人李白一生既喜欢作诗,也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曾做过县令,他对李白的才学十分钦佩。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便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是又担心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托人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造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的李白方知“上当受骗”,但是他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兴趣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

3.分组讨论,解读古诗。

(课件演示:诗人李白将要乘船离开时,好友汪伦在岸边踏步和乐送别的情景)。

师:分小组读诗,看看哪一组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教学通过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和课件展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读懂和读好古诗。

4.理解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及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师:“深千尺”是什么意思?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不及”是什么意思?

师:“送我情”是什么意思?

师:整句话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桃花潭的水很深,但是潭水远远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诗歌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古诗的亲切感。

师(引导):李白的诗歌常运用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诗歌中的夸张常与新奇的.比喻连用,尽管超越现实,却又合乎情理。因此,他的诗歌成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典范。

5.体会情感,情景模拟。

师:谁能用上“即使……也……”这一关联词把李白和汪伦之间的真切情感表达出来?

师:让我们来齐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厚意表达出来吧!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河岸边就要分别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来演一演。(出示背景图,播放音乐,生想象情景与同桌练习,师指名演)。

(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与真实的故事情境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

(四)再次诵读、背诵古诗。

1.师配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赠汪伦》,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诗中的情景。

2.师相机出示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两位大诗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设计意图】教师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拓展,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

(五)拓展小结。

1.师出示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让学生自由诵读。

2.归纳一般古代送别诗的特点:一是出行原因大体有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二是诗人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之情;三是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这些诗文中大多都寄托诗人期望重逢、回忆从前的美好以及给送行人以祝福的情感。

(六)课外积累。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信同学们也经历过离别。当你就要离开自己的至亲、挚友,想到可能很久才能再次相聚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自己仿写一首送别诗或从课外送别诗中摘录你最喜欢的名句送给他们。

师:李白的诗常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奇特的夸张与新奇的比喻连用。请你从他的诗里找出这样的句子来。

【设计意图】拓展诵读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开拓到课外的无限阅读中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有效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较难理解古诗文的意境以及诗中蕴涵的感情,感到古诗文学起来也枯燥而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过多,就会瓦解了一篇篇充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扼杀古诗文的整体美感,违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赠汪伦》这首古诗的教学中,笔者先从学校近年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紧紧围绕“离别”这条线索,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领悟诗句蕴涵的意境美。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看、听、想、说、悟,使思维得到扩张、认知得到深化,让每个学生眼中有画,心中有景,他们的情感也会不断地升华。结合《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笔者还推荐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让学生欣赏阅读,并让学生对这类诗文的共性进行归纳。最后,笔者布置学生从送别诗中摘录自己最喜欢的名句,或者自己仿写一首送别诗送给亲戚或友人,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八

a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对比。

b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九

《赠汪伦》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

在教学《赠汪伦》时,我选择让学生背诵已学的《回乡偶书》诗导入,体会诗中的深厚情谊,有这个基础,学生在读《赠汪伦》时,能带有目的的朗读体会含义。

在教学《赠汪伦》时,我教授给孩子读诗的方法:先读诗题,再读背景,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悟感情。在读诗题时激发学生对李白汪伦的二人的兴趣,于是我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学生喜欢的讲故事形式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

整首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闻”字是理解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春晓》中“处处闻啼鸟”的“闻”理解,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闻”不是“闻到”,而是“听到”。这样,学生对诗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在理解诗意的情况下,学生的朗诵便更有韵味。《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两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贺知章、李白一路同行……再者我让学生设想“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学生联系实际,更能理解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

不足:

1、朗读指导不够。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朗读还不得要领,需要老师加以指点。如我的范读是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而名家的朗读则应该让学生赏析:他哪里读得好,学习节奏和重音。

2、读的形式不够多。只是单纯的男女生分读学生读的兴趣不够浓厚,加上老师的引读,朗读的效果会更好。

3、词语理解不到位。《赠汪伦》这首诗前一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这里我为做多解释,学生的朗读未能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低年级古诗文的背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古诗文不光是门教学问,它是承载着加强精神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还要学习更多,让学生越走越远。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十

考点展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形象鉴赏·人物形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关键字词。

2、答题模式: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主旨(主旨)。例、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07年广东卷)。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宋末诗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宋亡不仕。参考答案:

1.什么形象:本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形象特征:主人公“独行穿落叶”,“独”和“闲”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只能藉“数”流萤以遣闷,更其寂寞无聊,悠长的渔歌和远处水面上飘动着的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主人公倍添凄凉孤寂。

3.形象意义:传达了主人公心中旧君故国之思,国破家亡、飘泊无依的无限伤感。(不能停留在悲秋上)。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1、鉴赏思维切入点:(1)筛选景物;(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绘图景(语境);(3)析情感(主旨)。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描摹图景: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2.概括特点: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3.作者情感: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三、形象鉴赏·物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它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1)捕捉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鉴赏依据);

(2)联系诗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揣摩所托之情,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精神。

2、组织答案落脚点: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步骤1: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雪未消”,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十一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这首诗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实用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篇十二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分点加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3、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领导检查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梳理思路,促使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下面是一些案例性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借鉴和参考,相信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领导检查是组织和管理

    优秀事业单位实践报告大全(16篇)

    通过写实践报告,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如何写作实践报告,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的实践报告范文。

    最热考核公示结果报告(模板12篇)

    报告范文的写作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流畅性,既要让读者易于理解,又要让内容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对这些报告范文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能力和

    最优实用材料采购合同大全(16篇)

    制定采购计划、明确采购需求和预算,是采购工作中的基本要求。以下是一些供应商管理的实用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采购工作有所启发。甲方:(签字盖章)。电话:_____

    优质下课的英语读范文(18篇)

    学好英语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人文背景。接下来是一些学习英语的考试技巧和备考建议,希望可以提高大家的英语成绩。今天下课,我在教室外

    最优幼儿园安全培训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课程、培训方法和培训效果的评价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培训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事项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有幸参加20xx年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

    最热APP用户服务协议(通用17篇)

    服务月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使其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和满足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服务月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指导和参

    实用音乐社团策划方案(通用21篇)

    在进行策划方案时,需要仔细考虑项目的目标、资源、时间和预期结果。下面是一些建议和技巧,帮助你制定一份高质量的策划方案。1、根据学校需要,积极协助学校举办各项文娱

    优秀店面合同协议书(模板16篇)

    合同协议可以确保合作双方之间的权益得到保护,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如果您需要签订合同协议,但不清楚如何起草,不妨参考以下范文以及注意事项。转让方:(以下简称甲

    精选船舶溢油心得体会(汇总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个人对某个事物或事件进行思考和归纳的结果。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路和拓宽视野。船舶焊是一种关键性工艺,要求焊工在焊接船舶的各个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