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放大镜下的世界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质6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ZS文王最新放大镜下的世界 放大镜教学反思(优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放大镜下的世界篇一

本周我上了科教版六年级科学的第一课《放大镜》,第一次课后感觉到效果不太好,可收效甚微。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以下几方面不是做得太好:一是教师设计的活动目的不明确。二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比例失调。三是组织不到位。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课堂效率低下。

通过教学反思后,我做了一些调整,再到另一个班上课,基本做到了得心应手,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学生的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知道我要研究什么。我在上本课前分给学生一个放大镜,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该仪器由几部让分组成?它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去观察和触摸,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很快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里我让学生对比观察了放大镜镜片和班上同学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不同。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还自己发现,凸透镜放在课本上可以放大文字,同样的位置放凹透镜就是缩小。

以上问题解决了,提出新问题组织下一个环节,放大镜有什么用途,在什么地方用到了放大镜?请各小组做好记录一会儿我们交流,看哪里一小组说得多,约有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交流时比教师想象得还多。对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我没有采用看着书,让学生去验证其使用方法,而是采用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放大镜大家会不会用,你们试一试,一会儿我们请每一小组的一个成员演示你们的操作方法,比一比哪里一个小组的方法多。结果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下,认真地拿着放大镜和物体试过来试过去,总结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小组的介绍去体会,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一节课的放大镜对学生们来说是很常见的物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看、摸、说等方式能比较轻松地达成目标。

放大镜下的世界篇二

认识凸透镜并了解其特点;尝试自制放大镜。

师:这是什么?看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摸一摸它的镜片有什么感觉?

小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由镜片,镜框,镜柄组成。镜片的中间厚边缘薄。

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平镜,让幼儿观察并感受镜面有什么不同?

小结:镜片中间凸起来的叫凸透镜,近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放大;镜片中间凹下去的叫凹透镜,近距离使用可以把物体缩小;镜片厚薄相同的叫平镜,不能改变物体的大小。

实验一:透明水瓶,水制作放大镜。

将水装进大小不同的透明水瓶,拧紧瓶盖,可以当放大镜。鼓励幼儿将大瓶,小瓶,放大镜三者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装入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二:盖玻片,水制作放大镜。

用滴管在盖玻片上滴水,将其靠近文字,又会有何发现?同时与放大镜进行比较使用,观察有何异同。(注意:滴的水量由幼儿自主探索)

实验注意事项:教会孩子拿盖玻片的方法,以免划伤手指。

1: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显微镜,照相机,望远镜,浴霸灯等)

2:观察家中大人所带的眼镜是凸透镜,凹透镜,还是平镜?(近视镜,老花镜,太阳镜)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操作性科学实验课,在幼儿园,这一类的课程是很少的,所以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

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的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孩子们完全可以了解到近距离使用凸透镜可以把物体放大这一显著特点。而难点则是在两次实验过程中对于水量的把握。我觉的既然是实验就会有失败,虽然有的孩子自制的放大镜不能把报纸上的文字放的又大又清晰,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中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水量。而且持久的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也得到了不同成都的发展。

不足之处就是在第一次实验时没有说明具体的实验要求及操作步骤,孩子们拿到实验器材后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是看到一些能力强的孩子的做法后才及时的进行效仿,没有使孩子在第一时间投入实验,从而影响了孩子们试验的积极性和试验效果。

放大镜下的世界篇三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

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

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

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

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

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

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下的世界篇四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对放大镜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便让学生以《我是放大镜》为题介绍放大镜,并引导学生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方面展开描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无从下手,因为觉得放大镜太简单了,反而不会说了。其中六(1)朱琳同学在介绍时说道:放大镜的作用是能将物体放大,(停顿思考数秒后,笑着说)其实又没有放大。班上同学包括他自己都笑了。这正是我要讲的一个问题,于是我趁热打铁,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讲,这样说不是自相矛盾吗?朱琳同学又说:放大镜确实能将物体放大,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物体实际上没有放大,还是那么大呀。我继续追问:实际物体没有被放大,究竟放大了什么?班内同学面面相觑,于是,我便告诉他们:放大镜实际上是把物体的像放大了。学生听后似乎是恍然大悟,对此问题有所了解。在介绍放大镜这一环节中,其他4个班中没有学生主动说到这一点,经教师提示后都能进行深入思考,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但都是教师告诉结论的,这也都在教师的意料当中。六(1)班中有几位思维非常深刻的学生,很多时候总能带给我惊喜,时时提醒着我: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思考也能很深刻。自己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中,当带领学生一起学会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后,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用肉眼直接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任一幅彩图,对比观察获得的信息,并及时记录下来。课前,我也是用放大镜做了观察的,也确实观察到了图画都是由许多小点排列组合而成,我自信学生在观察时应该能观察到。其实不然,课堂上,很多小组的学生观察是观察了,但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分析,说出正确观察结果的小组不多。还有些小组观察后,不善于表述交流。同样,记录单上,我还设计了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由于只有一台计算机,我只能选了几位同学上来观察,讲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最后由教师讲出正确的结论,其他小组一起做记录。上完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点上处理很不好,其实,我可以把观察计算机屏幕图像的活动改成观察自己的指纹、织物的纤维、各种纸张的纤维等,这样,每个小组都可以开展观察活动,而且活动效果好。至于计算机屏幕图像的观察可以留作课外研究作业,让学生回家探究,下堂课一起交流,这样对于学生有效的课堂探究、有趣的课外研究都能兼顾到。

放大镜下的世界篇五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

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放大镜下的世界篇六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

在让孩子们分组观察食盐、味精、白糖、食用碱晶体时,我一开始没有发放大镜。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交流以后再发放大镜,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再次记录,再进行对比。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学生自己先尝试总结晶体的基本特点,我再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意见不太统一。有人说是圆球形,有人说是正方体的,有人说是块状......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我庆幸自己在课前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不然很难给到学生合理的解释。另外,孩子们“好吃”的天性,尽管我课前一再强调科学实验试剂不管是什么东西一律不能放进嘴里,可他们一看到这些调味品就按奈不住地往嘴里放。为了帮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以后的课前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制作出晶体部分,因为需要加热,考虑到实验安全性,我改为利用的视频来做演示。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我用小视频演示了制作过程后,将其作为拓展活动,作为一个加分作业布置给学生课外制作。本节课学完孩子们还是很疑惑,那到底如何判断什么是晶体?这个问题孩子们中学会深入分类学习,所以我没有过多解释。毕竟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带领孩子们学着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微小事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