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

时间:2023-11-06 作者:QJ墨客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

读后感是对书籍交流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与他人分享彼此的读书心得和体验,拓宽视野和心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范文内容各有不同,有的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观点,有的则较为客观地阐述了书中的主题和意义。通过阅读这些范文,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读后感的写作方式和思路。读完一本好书后,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和思考,写下一篇有意义的读后感,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更是对自己阅读的一种回馈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写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一

昨天我第一次读完了《庄子》这本书。从上学期开始,用课余时间磕磕绊绊的看完了。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庄子,美而不自知。甚至也不为人知。能见者少,见而能受者更少。知其美不为人知,难,知其不自知,更难。事实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况别人怎样看他了。

他无所谓语言,言不尽意。但是他也不逃避语言。他不介意写很多字。他不在意。开口也好,不开口也好,传之后世也好,不传也好。因为他没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孔孟要守护仁义,墨翟要守护苦难,惠施要守护言辞,管商韩要守护法度。他没有想守护的东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护。灭亡的是人,不灭亡的是道。

庄子是庶民。有人提出他是贵族,王族,也有人说漆园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但我说的庶民,是他的态度。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小人物的自嘲。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只是玩笑。这种庶民感,与道德经对比起来,尤为明显。他像落入凡尘的神仙,虽然是神仙,但终究落在凡尘里。但在哪里又有何分别呢?哪里都是无何有之乡。

他逃避着人,但不逃避天。他自认为天下无敌,但让人疑惑的是,在那个时代,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没有出来拯救。答案我已经渐渐明白了。因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他或许已经看见了天意,看见了自己的命运。孔丘没有看见,他失败了。谁能保证庄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庄周是庄周,不是秦始皇。秦始皇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而不是一蹴而就。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样的拯救没有意义,与其折磨自己,不如快乐。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愿意接受爵位吗?只是这爵位是人给的,不是天给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赐,就不可能长久,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他已经看见了未来,所以不接受。庄周比我们想象的要勇敢。对他而言,放弃拯救,或许比头破血流更为疼痛。他只是无可奈何,遂不在意。

最后说说他的孤独。

惠施和他争辩:“人怎么能没有感情呢?”庄周利索的把他辩倒了。在惠施看来,是庄周赢了。

然而赢了吗?惠施死去之后,庄周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个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让一个木工帮他砍掉。木工刷刷的就砍下来了,鼻子丝毫没有损伤,而这个人也面色不变。后来木工被王召见,让他表演这个技术,木工说:“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对象是这个人,现在他已经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庄周真的没有感情吗?惠子其实并不该问,庄子也不该辩,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庄子也因为快乐而驳倒了他。庄周其实喜欢和他说话,惠子或许不明白。

庄周在惠施的坟前说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他说自己逍遥自在,说自己无所待,他觉得自己是匆匆过客,与造物者为友。但身为人类的他,依然存在桎梏。他依然在时空中留下了痕迹。或许他的内心已经不再泛起波澜,如同他在妻子的尸体前放歌。但他是永远的放歌着吗?惠子看见之后训斥他:“你难道一点都不难过吗?”他说,她刚刚死的时候,他难过。

只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

再怎么悲伤,哭泣,她也不会回来了。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这条路很艰难,除了天道,他孤苦无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见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动笔了。

他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真的经历过没米下锅的困窘。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他,也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和他说话。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会被嘲笑吧。实际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会比人疼痛。在那个时代,或许他才是最痛的那个人。以至于他并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起初孤独,继而忘记孤独。

庄子在开篇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每次读到这段话,脑海里便浮现出灿烂的星河。小小的地球上四季荣枯,天空的朱雀缓缓向地平线滑落。

他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人。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二

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濮水一别,濠梁倾覆,终是庄生晓梦,浮世今生。

——题记。

蝴蝶,耀目的蝴蝶。

栖在岩壁上的,腾舞于空中的,凤凰于飞,流光溢彩,蝶落蝶生,生生不灭。

那些唯美纤细的精灵,那些绚烂至极的永恒,是本该就如此明艳的张扬,还是理智与幻想边缘的沉沦?我分不清,只知彼时花落花飞花满天,烟火灼鬓,流萤成眠。蝶的幻影,美丽的坠落,反倒把蝶中央男子眉目的清冷,衬得越发清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他淡淡开口,“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往生天地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是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多年前的道理,你可还懂得?”神色平淡如他,待我,却如邻家老友。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人事贵在无为,莫以心为形役即可。那年相见,你问我何谓自由,今日我便告诉你,自由,便是精神上的超脱。”

我急忙打断了他;“老先生,这片蝴蝶谷一经打造一定是有名的风景区,咱们一块商量个价吧,你要多少都成,我给您算算啊………”我沉浸在“黄金梦”里,完全没有注意到那片蝴蝶的绚丽,在金钱的叮当声中向更深的黑暗褪去。

男子叹了口气,神色无悲无喜,“名利缚汝身,我当何作为?你不再是那年探求自由的孩童了。”

“老先生,价钱还可以商量……”

我赶了两步,想抓住他的衣襟,却只触到一片温凉如水,清皎如月,熟悉的感觉……仿若宿命里的轮回。

身上一个小本子掉落。我捡起,是儿时一个老人送的涂鸦画本,翻到首页,上面赫然写着——《南华经》。

孩子很小,却不再乐意和同龄的伙伴一起玩耍,他想追寻一种“道”,一种让人无限放空的绝对自由,濠水的桥上留下他的呐喊,桥下的鱼儿也记住他的找寻。

终于有一天,一个清淡的声音叫住了他,“子安知鱼之乐乎?”

孩子回头,男子坐在河边悠然垂钓,眉目间的清冷,极为清晰。

“我不知,那你知道吗?”孩子不服气。

“无忧无虑的自由,便是鱼的快乐。”

自由!孩子精神一震,停下了继续找寻的脚步。

言谈中,孩子渐渐了解了他。涸辙之鲋,濠梁观鱼,惠子相梁,击缶而歌,一个超脱世俗虚名的大智慧者,一个不屈财富宁生而曳尾涂中的大无畏者,一个看破生死超然洒脱的大自由者。孩子想追求的“道”,在他身上,有了最完美也最矛盾的体现。

贫困交加,麻鞋为生。孩子觉得他可怜,然而是这个人,“以天地为棺淳,以日月为连璧”,气魄洒脱超然若天神。朋友离开,妻子辞世,孩子觉得他孤独,可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超凡人格,对精神自由的上下求索,让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无法形容他的充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紫陌红尘,他是独守心灵月亮的月桂,让所有孤独彷徨的人一抬首总能发现一轮皎白的圆月——是他的灵魂在永不放弃的追逐。天下纷争,诸侯战乱,他放下功名利禄坦然守住一池的游鱼,用道家的乐生诠释精神自由的超脱与快乐——那是他自己的逍遥游,在别人难以企及的心灵高度。

当一种美美到无法言表,只能舞之蹈之,颂之咏之;当一种淡淡到无从品味,只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孩子沐浴在道的自由中,想:有一天我会像他一样。

可还没等到这“有一天”,他走了。孩子伏在池边大哭,桥上一本小书飘来:“自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那孩子是我,那小书,我今天才知,是庄子的《南华经》。

思绪回到现实,看着那些不断退去的蝴蝶,我忽然间泪流满面。庄周,是你么?这些年,原来你一直都在,看着我从一开始向往纯净的自由一直到挣扎于名利难以自拔。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你看来,我和他们没什么不同。只是这一次的对话,又代表了什么?重新告诉我自由的定义,是回答多年前的问题,还是新的希望?男子不回答,只是笑,蓦地,萦绕心头的疑惑消失殆尽。

自由,是一尾雀跃于心间的游鱼。

蝴蝶重又出现,男子逍遥跳跃,一如往昔。这一次,没了年少的执着,没了名利的追寻,我只冲他笑笑,便反身出了山洞。与他的第一次对话,是启蒙,第二次对话,是救赎。对所谓名利的纠缠,不过拘泥于外物罢了;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脱。对所谓自由的追寻,关键是看自己。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三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洗涤与冲刷,先秦哲人为我们留下的智慧逐渐展露成经典,再逐渐延伸至远,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指引着我们心灵走向成熟与完美。在众多经典之中,我最喜欢《庄子》的超脱豁达,毫不夸张地说,庄子本人就是一个经典与传奇,闪烁着无比巨大的魅力。

伟大的哲人大多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保持着豁达的心境,坚守者自己的原则,跨过那道坎,内心就明亮清澈了。庄子也不例外,“家贫,故往贷与监河侯”(《庄子外物》),“衣大布而补之”(《庄子山木》),穿着带有补丁的粗布衣服,靠向人求贷以维持生计,但对于他所不屑的人物,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庄子对于魏王、曹商乃至惠子所悠游其中的世俗世界持强烈的抵制姿态,其傲在骨,本有机会进入名利场,但他断然拒绝了,认为好比是像祭祀牲畜一样,“衣以文秀,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庄子列御寇》),希望像神龟一样“宁生而曳尾于涂中”,辞去宰相一职,成为一个在污浊的世间还能保持自己精神取向和生活信念的人。喜爱庄子,喜欢他的恣意与快乐,喜欢他的潇洒与坦然,喜欢他的率真与激情,更重要的是,他的处世态度教给我们很多。

在如今日益强调物质价值的时代,人们最容易失去的就是内心的平衡,面对物我关系、人际关系,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焦虑与困惑,甚至不知道为何而活着,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至反过来又影响了物我关系、人际关系的平衡。儒家倡导建立大同和谐的社会秩序,可实践起来非常艰难,而庄子提出了另一种认识世界的参考系,他的洞察与感悟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启迪,帮我们找到了一扇审视生命及其意义的智慧的窗口。孔子希望以“中庸”求得和谐,目光总是停留在人类自身,约束个性,牺牲自我,以达成一致的共性。“和谐”的前提是制约,可它的负面是统治者对生命和个性的漠视,造成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形,“和”的表面之下,是对名利的激烈的斗争。政教合一的“人治”体制,使人们同腔同调,甚至面孔也一样,塑造国民内敛的性格,很难得到自由与快乐。而庄子的目光从个体生命出发,触及整个人类,接着向宇宙自然延伸,然后又回到生命的,他获得深刻的感悟:完成了生命个体的和谐,才能实现人类的和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人自身的和谐体现生命遵循自然的最佳状态,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与人并生,万物与人为一,做到自身不与自然发生冲突,人必须为“真人”——充分呵护生命、张扬个性,不奴役和欺骗自己,懂得尊重万物,不轻视他人的价值,这样才能为创造人类的和谐提供必要的`自然条件。真、善,才能让人感觉到美,“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庄子渔父》)。伪善的面具只能拉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它是对自然秩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恶人、不真的人必然反过来伤害自身。人顺其自然,做诚实的人从而获得最大的善,使人际社会出现真正的和谐。

终日碌碌无为。还有那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他们人生的悲剧就在于自己的心胸太小,装不下天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却又是短命的。在逆境中,豁达的态度才能带来客观的思考,换个角度天地变宽阔。

心胸开阔,个性率真是《庄子》中贯穿的精华,庄子反对那些所谓正人君子的“敛情抑性”的做法,人感情的外露释放是正常的,人们互相之间也要有宽广的胸怀去容纳他人。该哭的时候就哭,改笑的时候就笑,生的时候与相爱的人水乳互相交融,爱人去世“鼓盆而歌”。个人的情感行为,不能求同于某种模式,况且爱是没有模式的,“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庄子山木》),只要感情率真,性情顺应自然,外在的表现就可以不必刻意追求,无论在哪里,彼此内心豁达无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湖泊干涸的时候,原先在水中嬉戏的鱼都被搁浅在陆地上,它们要快干涸死了,相互之间吹出湿气呵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多么温暖感动,但它们并不希望这样,因为在它们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垂死边缘处相亲相爱,还不如在江河湖海中各自快乐得游走,貌似相互忘却,却又彼此想念。它们回归了自然,回归了真性,放下一切其它的包袱、威胁、条件,从此发自内心地真诚地思念。拉开距离,才知道最本真的自己。“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不必刻意去做些什么,自然而然地交往,清澈透明,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故意拉近,做作谄媚,甘饴如甜酒一样,可是,君子之间的交情虽然清淡但是亲切,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甘甜但容易断绝,只是一种利交或势交。真正的感情,心灵是贴近的,至于外在形式,顺其自然,才能持久。

《庄子》的经典,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率真超脱豁达,我们如果服从天地间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细微变化,将目光投向无穷的宇宙空间,那么还有什么能东西可以影响到自己呢?所以要想达到和谐的境界,就必须在精神上解放自己,由心而发,无欺无诈地与人相处,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与智者庄子相遇,看他潇洒的身影,聆听他一篇篇轻松诙谐寓意丰富的寓言和故事,他的自在得意,他的大度情怀,他的幽默风趣都感染了我;他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心灵的关照,犹如一盏盏明灯,在喧嚣中静静地闪烁,帮助我们从阴影中走出,开阔心胸走向真实的自我,按照事物的规律,去设立奋斗目标,去战胜挫折与困难。

历史选择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经典的,智人与智慧,都是一块无穷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庄子》是这样,其他的经典也是这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永远绽放着璀璨夺目的光芒,美丽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的人生。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四

庄子,美而不自知。甚至也不为人知。能见者少,见而能受者更少。知其美不为人知,难,知其不自知,更难。事实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况别人怎样看他了。

他无所谓语言,言不尽意。但是他也不逃避语言。他不介意写很多字。他不在意。开口也好,不开口也好,传之后世也好,不传也好。因为他没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孔孟要守护仁义,墨翟要守护苦难,惠施要守护言辞,管商韩要守护法度。他没有想守护的东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护。灭亡的是人,不灭亡的是道。

庄子是庶民。有人提出他是贵族,王族,也有人说漆园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但我说的庶民,是他的态度。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小人物的自嘲。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只是玩笑。这种庶民感,与道德经对比起来,尤为明显。他像落入凡尘的神仙,虽然是神仙,但终究落在凡尘里。但在哪里又有何分别呢?哪里都是无何有之乡。

他逃避着人,但不逃避天。他自认为天下无敌,但让人疑惑的是,在那个时代,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没有出来拯救。答案我已经渐渐明白了。因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他或许已经看见了天意,看见了自己的命运。孔丘没有看见,他失败了。谁能保证庄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庄周是庄周,不是秦始皇。秦始皇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而不是一蹴而就。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样的拯救没有意义,与其折磨自己,不如快乐。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愿意接受爵位吗?只是这爵位是人给的,不是天给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赐,就不可能长久,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他已经看见了未来,所以不接受。庄周比我们想象的要勇敢。对他而言,放弃拯救,或许比头破血流更为疼痛。他只是无可奈何,遂不在意。

最后说说他的孤独。

惠施和他争辩:“人怎么能没有感情呢?”庄周利索的把他辩倒了。在惠施看来,是庄周赢了。

然而赢了吗?惠施死去之后,庄周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个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让一个木工帮他砍掉。木工刷刷的就砍下来了,鼻子丝毫没有损伤,而这个人也面色不变。后来木工被王召见,让他表演这个技术,木工说:“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对象是这个人,现在他已经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庄周真的没有感情吗?惠子其实并不该问,庄子也不该辩,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庄子也因为快乐而驳倒了他。庄周其实喜欢和他说话,惠子或许不明白。

庄周在惠施的坟前说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他说自己逍遥自在,说自己无所待,他觉得自己是匆匆过客,与造物者为友。但身为人类的他,依然存在桎梏。他依然在时空中留下了痕迹。或许他的内心已经不再泛起波澜,如同他在妻子的尸体前放歌。但他是永远的放歌着吗?惠子看见之后训斥他:“你难道一点都不难过吗?”他说,她刚刚死的时候,他难过。

只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

再怎么悲伤,哭泣,她也不会回来了。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这条路很艰难,除了天道,他孤苦无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见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动笔了。

他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真的经历过没米下锅的困窘。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他,也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和他说话。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会被嘲笑吧。实际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会比人疼痛。在那个时代,或许他才是最痛的那个人。以至于他并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起初孤独,继而忘记孤独。

庄子在开篇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每次读到这段话,脑海里便浮现出灿烂的星河。小小的地球上四季荣枯,天空的朱雀缓缓向地平线滑落。

他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人。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五

庄子的文字难懂,庄子的境界更难懂。

幸亏有梁冬的注解与分析,才勉强理解一点。

《人间世》讲了三种情况:好人该如何入世,坏人该如何入世,以及不知道自己好坏的人该如何入世,与这个世界优雅相处。

人心难测没什么问题,你对人心难测不了解才是问题。在古代,那些至人(聪明的人),总是先正己后正人,让自己有一种金刚护体之力,然后再去治病救人。忠厚善良是需要建立在对人世间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的。

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就等于在定义别人的坏r。“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出,人心是很险恶的,不要以为你有爱、有正义、有智慧,就可以通行无阻。因为当你自诩为好人的时候,你就播下了一颗“恶”的种子,让对立面的那个人无形中成为坏人。

与其关注十年之后的变化,不如关注十年之后有什么是不变的。进入一个新环境,要心存敬畏,要“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努力做点儿什么并不难,难的是不做什么。

做让自己睡得着觉的事,做让别人睡得着觉的人。

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三十年以后还想做吗?做从长期来看会有价值的事情,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想都不要去想。理解人心的险恶,保持自己稳定的频率。尽人事,安天命,不求创造奇迹,但求不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损失包括外界对别人的损失,也包括内在对自己的损失。

如何与看不见自己过失的人相处。一言以蔽之,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来自六字箴言“先迎合,后引导”。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在你身边,哪怕他不会开车,哪怕他长得不是很好看,哪怕他的能力不是很强,但他的温和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你对抗,他只是暖暖地、温和地与你融洽相处。但是,慢慢慢慢地,他用自己的方式跟你调频,成为与你达成共识的人,你得多喜欢这个人呐!

“有用”和“无用”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小心把手段当作目标,而“无用”只不过是手段比较标配的方法之一,本身并不是目的。

对于拥有的保持敬畏,对于想要的保持淡定。拥有那些大家都希望拥有的东西,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

自在的人会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更大。长得丑有长得丑的美德,儿女笨有笨的好处。真正的好事儿哪里是努力来的?一定是把自己的状态调到配得上这件好事儿的时候,就会有人非要给你不可了。“自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里面没有觉得亏欠谁,也没有特别想亲近谁,谁来了也不反对,谁走了也不留恋的状态,这就是“自在”。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留下来。

我们在学习《人间世》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变化的是环境与技术,不变的是人性。

每个人,

最终都是自己和自己睡觉,

自己和自己吃饭,

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更喜欢梁冬这个老男人了。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六

他住在穷乡陋巷,斜阳草树之中,享乐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倘若用笔勾勒庄子,应当用近乎白描的悠闲飘渺的线条画他的衣纹,用灵动疏放的墨色写他的鬓发,他厌恶乱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钟情于自然的高山流水风吟虫唧。他啸傲山林,怜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绝游,知道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不如鱼之相忘于江湖。知道繁华落尽必为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无欲无求。他的精神高高地飞翔在污浊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辉煌的垂天之翅,他驱散着人类贪欲,残暴和自大的阴霾。庄子的思想是那样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带来林林总总自然的生命与言说,欢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广博的宇宙苍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纯朴,毫无雕饰,灵动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丽,但已失之于生动。人也应该如此。《庄子》中关于东施效颦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观点。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即便略施淡妆,衣饰朴素,也无法遮掩她的天生丽质。有个长得很丑的人叫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娇柔无限,十分惹人怜爱。当她从乡间走过,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东施看见西施姑娘这个样子很好看,就模仿着西施的样子,也手捂胸口,双眉皱起从乡间走过,可是村里人看到她这样子,都吓得紧紧地关上门不出来,或是远远的走开了。这丑女人只知道人家皱得好看,却不知道人家皱眉为什么好看,西施丽质天成,哪怕陷于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风韵,动人心弦。那丑女人本已很丑,再以愁苦的样子,可谓丑上加丑了。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以为庄子借此嘲笑东施的丑陋和不自量力。其实,庄子讲这个故事,不是嘲笑东施的面貌形体,事实上他也并不在意人的外在形体,在他的著作中,对于丑得奇形怪状但心灵淡泊飘逸的人,庄子都是大加赞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个自然的真人,一个诚实本色、率性、纯洁的人,一个卸掉众多虚伪面具的人。

我们都经过孩提时代,那时候饿了就哭,吃饱了就不闹,没有贪求的欲望。爱父母,亲同伴,恶坏人,全出自内心的情感而非虚饰和矫情,面对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禄之心。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乐与悲伤、喜爱与厌恶毫无半点虚假。可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虚伪。痛苦的时候不敢放声大哭,拼命地挤着笑脸面对世人,开心的时候不敢开怀大笑,偏偏板起脸像是没有发生任何事。我们一面真实的感受生活给予的苦难和幸福,一面虚伪地掩盖面容上的喜怒哀乐,慢慢地,我们学会硬起心肠,不动声色。我们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时也失去了无所挂碍的自然的快乐。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一切最美好的都是最真挚的,只有能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才是精神的伟人,也才是永远快乐的人。相对于宇宙来说,人生何其短暂,为什么要逼自己背负各种各样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双慧眼俯视红尘之间的财貌名利之争。看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绞尽脑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与纯朴,那它该如何悲悯人的愚昧啊!世事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绝非人力可以全然改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人力之外的声音,强人强己都不如顺其自然,这样才能是一个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个“美”的人。

看见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叶了吗?见到鼓盆而歌的庄子吗?见到发现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苏格拉底吗?背离了自然的本性,才是让人越来越不快乐的根源啊!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七

子列子问关尹曰(1):“至人潜行不窒(2),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3)。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4),非知巧果敢之列(5)。居(6),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7)?夫奚足以至乎先(8)?是色而已(9)。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10),夫得是而穷之者(11),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12),而藏乎无端之纪(13),游乎万物之所终始(14),一其性(15),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6)。夫若是者,其天守全(17),其神无郤(18),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19)。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20),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21),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22),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23),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24)。不厌其天,不忽于人(25),民几乎以其真!”

记得小时候,面对可怕的事物时,我经常有种恐惧感。总想变得更加勇敢,但又没有很好的办法。这里正好有篇文章为人们克服恐惧感给出了一个奇妙的答案。道德修养完善的至人潜于水中不会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却不会感到灼热,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感到恐惧。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大概是保全精神,把自己藏于自然,获得完整的心态而忘却外物,这样就没有什么外物能够侵袭自身了。庄子用了醉酒之人不会感到死、生、惊、惧为例,说明了人从醉酒中保全心态,而忘却了外物。进而谈到,如果从自然中保全心态忘却外物就更棒了。

看了文章,我突然对自然突然有种既敬畏又亲近的'感觉,感觉自然也是活的,自然———不言不语却总向我们传达着某些信息。我们向往着,好奇着,痛苦着,无聊着,无奈着,劳累着,愁苦着,寻找着。然而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糊涂,迷失着看不清方向。原来心智的通透和心灵的纯净也是一种智慧。宁静貌似很简单,但宁静又非常难。人,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权威化,看扁自然;人,你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低下,洒脱便是自然,自然才能洒脱;自然才是真实,真实便是自然;真实也可以浪漫,浪漫也是真实。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八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鱼。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垂钓。

【释读】《外物》出自《庄子》杂篇,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外物即外在事物。出自这篇的成语,有枯鱼之肆、得鱼忘筌等。

这一个故事,也是关于鱼的。任国之公子垂钓,用巨大的钓钩、粗黑的绳子,并且挂着五十头犍牛作为饵。他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于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可一年了都没能钓到一条鱼。直到有一天,忽然大鱼来吞饵,牵动大钩沉下水去,大鱼扬其头尾、翻腾奋鳍,白波涌起如山,海水震荡,声如鬼神,震惊千里。可见大鱼之大。等到任公子钓起这条鱼,将它做成腊肉,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一起吃,没有不饱吃这条鱼的。这也可以想见此鱼之大了。

说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说经世者当志于大成。像后世的人听说了任公子钓鱼这件事,竞走相告,举着小竿去小水沟,守着鲵鲋之类的小鱼,这样想钓到大鱼,是很难的。

二、小之情状。

蜗角蛮触。

【释读】《则阳》也出自《庄子》杂篇,也是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则阳是人名,游仕诸侯。

魏惠王和田侯牟约誓立盟,但田侯牟违背了约定,魏惠王很生气,想要派人去刺杀他。但是公孙衍将军、季子、华子都不认可这一做法,魏惠王不知如何是好,惠子就引见了梁之贤者戴晋人。戴晋人向魏惠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蜗牛的左角有个国家叫触氏,蜗牛的右角也有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国家经常相互争地打仗,死亡无数,追逐败北的十五天才能回军。

戴晋人用这个故事,其实是比喻当时的诸侯征伐。世界之大,无穷无极,期间的战争,不也是和蜗角中触氏和蛮氏的战争一样吗?后世常以蜗角斗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三、万物无界。

庄周梦蝶。

【释读】《齐物论》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出自这篇的成语,有槁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恢诡谲怪、沉鱼落雁等。

庄周梦蝶是写物化之旨。从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而悠游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子。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分明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是庄子做梦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了庄子。

庄子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别的,这种转变就叫做物化。庄子所说的物化,前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西晋郭象认为是指死生之变,唐代成玄英则认为是物理之变化。陈鼓应先生解释为物我界限之消解,万物融化为一,其实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庄子借蝶化的寓言来破除自我执迷,泯除物我的割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融为一大和谐的存在体。而蝴蝶,其实比喻了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庄周梦蝶的故事,可以说是庄子笔下的诗化哲学,既有丰富的哲学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托。因此更是引发了后世文人的共鸣,比如说李商隐的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九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庄子》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选读了其中的几篇:

内篇:外篇:杂篇:

最后,在泛读了剩下的篇目基础上,对《庄子》全书作一篇总结。

《逍遥游》。

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养生主》。

本篇主要讲述养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即养生要坚持中间路线,不要走极端。他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抛弃那些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间世》。

本文主要是讨论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类社会。作者认为正确的年处世方法应坚持两条原则:“虚己”与“顺物”。也就是说,无论时事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虚己无知,不带成见和主观愿望;要顺物随变,不固执己见,这样才能够摆脱世事的困扰而立于不败之地,“不用为用”。

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这一切无非要说明:形体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却能够弥补形体的残缺不足。所谓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万物的变化,消除立德的动机。

本篇主要讨论道,“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声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

本篇主要讨论政治哲学,“应帝王”就是应对帝王治国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国之道。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为政之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加干涉。

《骈拇》。

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论。作者认为“仁义”如同“骈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余的东西。她用层层递进反复对比的手法阐明:最纯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发展,而仁义不但不合人性,而且还防碍人性的发展。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十

近来听于丹对《庄子》的诠释,更有一种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感觉。

庄子,名周, 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虽 然我也读过《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而《庄子》给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听着于丹教授的讲解,别有一番感受。她个“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让古典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让经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会竞争愈来愈列的今天无疑给每一个人一剂提升自身修养,缓解社会压力的良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庄子的无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类应是大自然系统的子系统,服从于规律的安排,“人定胜天”是人类理想的豪迈,其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更需要有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 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不为中有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孔子、孟子、庄子等圣人留给后代的不可磨灭的真谛。

欣赏“无欲则刚”的境界,向往一种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幸福状态,真的很惬意!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十一

在《庄子》当中,处处有在讲他所崇尚的“道”,但是都是描述,没有定义。所以我们对于“道”的理解,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心性的感悟。不过尽管如此,相信大家对“道”的理解,也不会相差太远的。

庄子或者道家所谓的“道”,大概是一种一元的、形而上的、永恒的、无所不包的、符合自然的、清静无为的存在。这样一种“道”,贯穿于庄子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等方方面面。

纵观东周诸子,除了阴阳家之外,道家算是最关注形而上的问题的了,老子就是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代表。我在大学里一位讲中国哲学的老师曾经有过一段很好的说明,他是这样说的,我们人、动物,会走会动会说话,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子在控制自己(古人就以为是心),脑子一发令,我们的手脚就会动,嘴巴就会说话了;那么老子就观察天地变化、山河日月,他也在想,这大自然一切一切的变化,是不是也有一个最高的“脑子”在发号施令呢?于是他就发现了“道”。道家的“道”,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符合一切自然的本性的,人只要获得了“道”,那就会走入最高的境界,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

那有一个问题来了,老子和庄子,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道”,用文字语言说清楚?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曾经多次讨论过的“言意之辩”。

首先来对比西方的哲学,西方古代思想家们的传统,一向注重概念、语言的清晰。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他们已经强调概念、定义的重要性,而且对此也有诸多开创;后来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再一直发展到康德、黑格尔,整个西方哲学,仿佛就是一个庞大而精致的概念王国。西方的思想家们,就是想要通过考察精确的语言概念来发展思维,从而认识世界。

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先秦早有根源。《易经》也有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道家则多次多方面地谈过这个问题。庄子认为,所谓的“道”都是渊博的、宏大的,无所不包的;而语言本身是糟粕,是狭窄的。如果“道”有了一个具体定义的框定,那么它就只能“是”这个而“不是”那个,但这是不符合“道”的本质的。这里有体现庄子的辩证法,不过我之后再详细谈。

对于“言意之辩”,不仅中国古代哲学有关注,西方后现代的思想家们也有具体深入的研究了。而我们哲学小组讨论的结论大概是,一定的语言和概念本身,会利于我们表达意思情感,加深对世界外物的思考与认识(比如你现在看我这篇文章就是如此),否则我们或许只能通过大笑来表示开心、拍桌子来表示愤怒。但是语言和概念是相对静止的,思想和情感是非常细腻、丰富的,某些时候,概念也会妨碍我们认识世界,语言也会沦为“语言化石”。如果有心的朋友,应该对此格外小心。

所以,最后重申,由于庄子他们对语言和概念的不信任,我们读《庄子》,有时候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来理解,而是要通过心性经验来感悟。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十二

庄子,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出生于战国末年,《国学的天空》第四部《庄子的逍遥》读后感。一个天马行空,超然豁达,不为物累的逍遥智者。楚威王重金"许以为相",庄子拒绝了,"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说,古人的最高智慧已达到顶点了,那就是"未始有物"。古人已经了解到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过程,认识到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过。这一认识在西方哲学史上也站在了非常高的高度,万物充满变化,"沧海桑田",本质是虚无的。

庄子的智慧确实是高人一等的。他对儒家的"行仁义,施仁政"早有预言,"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事物总有两面,因为儒家价值观的提出,难免会有人以"仁义"为标榜,施以假仁假义,伪君子,假道学的出现心然导致人骗人,人杀人,人吃人的社会现象,鲁迅先生曾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庄子认识到,人有身体和心智。身体有感官,由此引发情绪和欲望,造成人的各种困境。人太执着于自己的形体即各种欲望,于外界事物纠缠不清,每天勾心斗角,为物所累。所以庄子建议"堕肢体,黑出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即去掉执着和欲望,排除外界干扰影响,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提升生命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读后感《《国学的天空》第四部《庄子的逍遥》读后感》。这时人就可以与道合一,逍遥游于天地了。所以庄子是智者,悟到了"道",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游》。排除外界干扰,把握住人的精神状态,提高精神境界,与宇宙化而为一,像大鹏鸟一样,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达到精神逍遥的境界。

庄子是智者,也在于参透了生死。妻子死后,庄子悲痛之后却"鼓盆而歌"。庄子认为死也是一种解脱,就象是归家一样"回归大本",视死如归。当然,庄子自己快死时,学生要好好安葬庄子,庄子说把我丢到旷野里就行了。学生担心庄子会被乌鸦、老鹰等鸟兽吃掉,庄子说,如果把我埋在地下会被蚂蚁吃掉,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口里抢来给蚂蚁吃,真偏心啊。面对死亡,这是何等洒脱啊。

我觉得庄子的'思想在于看问题是跳出圈外,站在高处的,求的是真。比如庄子为什么批判儒家,儒家倡礼乐,重仁义本来是好的,但注重的只是表面,很多人只是虚伪的作表面文章,难免会最终引来人吃人的恶果。我觉得我读庄子最大的收获在于看问题的方式要转变。比如山中的树木因为无用而免于被砍伐,而庄子朋友家中的不能叫的鹅却因为无用而被烹杀。人世险恶,庄子就是一个清醒的观察者,对人性看得很透彻,通达人情世故,所以庄子是智者,得以悟道,进而逍遥处世。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十三

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

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说庄子,必先淡其文。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而庄子主张“无为而冶”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态。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为大”。

《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楚王派两个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疮。这就是庄子对名的态度。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问,你好没良心,你妻子为你所累,现已亡故。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何为?这时庄子说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对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观察人最初的开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气吗?此时,她安静而去,回归自然,不好吗?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庄子已经参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现在,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更是无法去体会庄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庄子乘物游心,独往于精神之间。他晓梦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还是自己变成蝴蝶。

后言: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一只小鸟,是困于樊笼,还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十四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庄子》的书。《庄子》是一本哲学名作,但又不仅仅是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读完后,我感受颇多。

其中逍遥游中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让我记忆犹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我想我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现在处于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打好基础,认真学习,天天向上,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础。

而大宗师中的“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的大意是(朋友应)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这让我明白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所以我们在结交朋友时,应该顺其自然,不应故意而为之。在帮助朋友时,我们不应该去奢求他有什么回报,而是自愿的去帮助他。这样才算得是真正的闺蜜,好朋友。

读完《庄子》这一本书后,我收获颇多。《庄子》这本书里蕴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处事的方法。值得我学习,我想这本书不应该去读一遍,我还应该再读再理解,这正如人生那本大书,是永远读不完的。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十五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十六

庄子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是的。看完庄子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其间不朽的真理,你会发现你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通向了简单的天堂。世界上几千年的悲哀在于,世界只在世俗世界中寻求生命的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世界去荒野幽深的宇宙中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自与天地精神交往,不骄倪万物。”

庄子就是这样一位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浑浊,不能说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言。他上游与造物者,下游与外死无始无终者为友。庄子一直在嘲笑世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名利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了蝇头小利毁灭天人和谐的恶棍。那些寻求权力的人用心灵的不完整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祝福,而庄子宁愿做一只在泥里拖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一个占卜龟壳,供大厅使用。庄子的优雅洒脱,是他卓尔不群、傲慢不羁的性格魅力所支撑的自由天空。在《庄子》的世界文章中,最高的知识是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原始知识。

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都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万道之源是什么?唯道。万物之源是什么?唯道。生命的本源是什么?庄子微笑着轻轻地拨——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只是蚁穴一梦。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那里没有我们世界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洁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了很久,住在一个身体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和听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感到非常舒适和善良。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家乡,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回忆的感觉,不断地跋涉到他的家乡。庄学依真生存.核心。但我们都生活在人为的魔圈里,一切都是人为的,我们已经失去了本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乘着庄子的自然笛声寻找失落的世界。人的人生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家乡的归途。

庄子读后感受大全(17篇)篇十七

那一日,阳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丝丝芊绵的野花。几只粉色的蝴蝶,从波光粼粼的湖畔飞来,穿过杨柳撩人的婀娜,掠过蒲公英飞扬的轻盈,在几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庄子》独坐一旁,不愿惊动她们,一如不愿打扰帘下悠然于梦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梦吧!

蝴蝶穿过我的双眼,流下了美的印记,在我心灵中的画廊翩然飞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在周亦飘然。蝴蝶如仙界闪烁着荧光的精灵,飞过显示与梦想的界限,飞过天上与人间的'联结。飞来告戒世人,摆脱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不,千万别这样。你恳求道:我死后在无欲望干扰着我。更不必为其劳形伤体,在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尽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壁,用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物,还有什么葬仅胜于此呢我想这不就是骷髅给我们的忠告吗只有摆脱了欲望,方能无忧无虑,尽享天地赐予的一切快乐,这便是逍遥。随风飘飘,天地住逍遥。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家装合同(专业16篇)

    合同协议的条款必须明确、具体,并经过双方认可和签字确认,才能具有法律效力。请浏览以下合同协议样本,为您自己的合同起草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邮编:_________

    小学生时间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回忆和思索,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小编搜集了一些写作精华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宝贵的,

    学习严禁心得体会(优质12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增加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参考他人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课文找春天教案(通用14篇)

    小学教案的编写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欢迎大家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教案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

    油卡采购合同范文(19篇)

    采购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紧密协作,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利益最大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供应商评估指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名称:地址:联系人:

    病房体验心得体会(通用17篇)

    6.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是知识积累的体现。在范文中,作者们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展示了自己对经验和事件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近日,我有幸去参

    医院安全生产体会(模板15篇)

    生产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生产要素,科学组织生产流程,确保生产效率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关于生产流程优化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为全面落实贯彻《中华人

    政企帮扶协议书(通用17篇)

    在商业领域中,合同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交易和合作关系中。合同协议范文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合同类型的特点和要求,为自己的合同制定提供参考。结对帮扶单位:中共

    医院周转金申请报告(优质18篇)

    报告范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一定的知识、见解或发现,并帮助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尊敬的领导:您好!

    传统书法心得体会(专业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挑战和困难时得出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