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紫衣梦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优秀8篇)

在小班教案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需求。小编整理的这些中班教案范文,是经过多次实践优化而成的,可以帮助你提高教学效果。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一、检查作业。

背诵前四段,要求读出语气。

这次检查带有巩固记忆的性质,时间可以稍长,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背,也可以指名个别学生背诵,最好教师也给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诵读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以下介绍时代背景:

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2.诵读练习。(快速练习)

三、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先讨论共同点(或相似点)。

方式同前。

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再讨论不同点。

小结: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讨论后,从头至尾读课文一遍。

四、做课文后的练习第四、五题。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

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

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

6.始速祸焉。 招致

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

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

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 凭、凭借

(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2.明确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生读第一段,读出观点鲜明,肯定语气)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1、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2、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

二、导读重点

1、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推理。

2、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三、精讲提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例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姿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一、检查预习:

(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

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

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

6.始速祸焉。 招致

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

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

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 凭、凭借

(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二、新课研讨: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2.明确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生读第一段,读出观点鲜明,肯定语气)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 齐读课文

2、  思考练习一。

3、  提名思考回答:

4、  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  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1、 都是史论文

2、  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3、  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  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  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2、学生习作选读

“纷纷世事无穷尽,后来凭吊空牢骚”,天下兴亡的道理,历史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正确的论述,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力量。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2、学生习作选读。

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的好坏。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后来蜀灭,阿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吗?后人称之为“扶不上墙的烂泥”,此言得之。

太宗李世民聪慧过人,一世英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又得魏征等贤臣辅佐,如鱼得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正因为如此,才有后人盛赞的“贞观之治”。这一些都说明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统治者是一扇窗,那么,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脏了,百姓一目了然,要是窗架烂了,怎么擦玻璃也是不济事的,那么,人们就要换窗户了。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1. 作者简介:

(选自《苏明允哀词》)

2.导语设计: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4.正音:

5.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7.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8.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习第三、四、五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 齐读第三段。

a. 重要词句: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四段,齐读。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4. 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5.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大学生简历自我评价精简(优质19篇)

    通过准备发言稿,我们可以提前思考并组织好自己的言辞,从而在演讲中更有自信和条理性。除了书面的发言稿,我们还可以通过练习口头表达的方式,来增加演讲的流畅度和自信心

    母亲节朗诵稿短篇 母亲节的诗歌朗诵(实用14篇)

    决议是对于一项重要决策或行动的明确表态,它通常由相关方共同制定并经过正式程序通过。决议的写作需要明确目标、梳理思路,并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炼性。那么我们该如

    我爱家乡的日记(优质8篇)

    运动会是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的最佳机会,让你在比赛中坚持到底,超越自我。表达期待:运用期待的语气,激发读者参与运动会的愿望。空中翻滚、高速奔跑,运动会上的才艺展示

    最新高三毕业评语(实用8篇)

    决议的撰写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从而更有动力去实现它们。决议的制定过程应该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多数人的共识和共同行动。以下是小编

    2023年小班美术活动太阳教案(汇总18篇)

    大班教案的设计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情感和认知发展,以及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安全教案的编写和实施,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教学范例供参考

    毕业寄语几句话(通用8篇)

    在工作中,适时向上级请示问题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请示时,我们应该给予请示对象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回答问题。请示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它能够增进

    最新小学二年级家长评语(模板8篇)

    我们的每一次总结都在为未来的成功储备力量。6.和优秀的人交朋友,激发自己的进取心。我们整理了一些励志电影的片段和剧情,这些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情感的表达,唤起了

    2023年小班语言小老鼠奇奇教案及反思(精选19篇)

    在编写大班教案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创造力、想象力等。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二教案的样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2023年纪律委员班干部竞选演讲稿 纪律委员竞选演讲稿(优质15篇)

    节日演讲稿是对节日祝福和祝愿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传递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祈福。我们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公众演讲视频,供您观看和学习。纪律委员班干部竞选演讲稿篇

    最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倡议书手抄报(汇总19篇)

    开场白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我们所经历的过程和所达到的成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开场白的成功策略,为我们的演讲加油助力。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倡议书手抄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