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

时间:2023-12-19 作者:笔砚

通过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一

张桂梅被评为度感动中国人物,她扎根边疆,立德树人,张桂梅的事迹让人动容,她不仅用责任和担当照亮了山区女孩的前程,更塑造灵魂,传递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到大山深处。她是新时代的“燃灯者”,是我们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她大爱无疆的博大胸怀点亮了党员干部的信仰之灯,铸就了信念之“魂”。她不是一出生就在大山,17岁时,她满怀热忱奔赴云南支教,这一个充满情怀和梦想的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无论是在大理教书,还是选择华坪县育人,抑或是决定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她博大胸怀、坚定信仰的真实写照。从毕业开始,我们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是去往大城市逐梦,还是奔赴基层筑梦?是选择拼搏奋斗追梦,还是选择碌碌无为弃梦?每一次选择,都是我们理想信念的诠释。选择基层,选择拼搏,就是践行党员干部的信仰,就是追逐党员干部的理想。这份信仰,这份理想,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坚持不懈,定会破除万难,勇往直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不顾生死的无私奉献点亮了党员干部的奉献之灯,激发了干事之“情”。“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华坪女高的里,她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也获得了丰厚的奖金,却全部捐献给了教育事业。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她,没有房子、没有财产,仍住在学生宿舍,虽身患20多种疾病,仍咬牙坚持,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付出一生。她的无私无我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也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奉献精神。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每一次胜利,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奉献。未来的路,仍会有坎坷和波折,仍需要我们党员干部秉持奉献精神,点燃干事激情,激发干事热情,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新成就。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她坚忍不拔的顽强奋斗点亮了党员干部的担当之灯,注入了拼搏之“劲”。她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大爱改变了许多贫困学生的命运;她东奔西走、超负荷工作,用顽强的意志将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现实;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女高校园。多年过去,她老了、病了,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党的事业的奉献丝毫未减。党和国家的成就是无数像她这样顽强拼搏的人取得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用生命践行使命,用情怀抒写担当,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从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寻找方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力量。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二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除了上甘岭的壮烈,长津湖的惨烈,还有一座没有名字的高地,位于长津湖以南,被命名为250高地,这一仗的惨烈不亚于长津湖和上甘岭。

山上是飞机加坦克的美军和韩国李承晚伪军的一个营;山下是步枪加手榴弹的志愿军。

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首长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山头,再拼尽全力守住山头。

经过一夜的浴血奋战,朱彦夫所在的连队成功拿下了250高地。但是到了守山时,全连仅剩下52人。

不甘失去高地的敌人到次日白天开始了疯狂的反扑,已连续3天粒米未进的朱彦夫和战友们身体已达极限,再加上零下35摄氏度的气温,和战士们单薄的衣着,饥寒交迫。最饿的时候,战友们连棉被都吃了。即便如此,大家也要誓死守住高地。

然而,敌人发动了十多辆坦克和十几门重炮地毯式地向高地猛轰。接着,敌机上扔下冰雹一样的炮弹,爆炸声震耳欲聋,人的残体、皮肉被炸得满天横飞。52名战士变成1人,这1人便是朱彦夫,他成了全连唯一的幸存者。

虽然逃过了死劫,但是活着是更大的罪恶。

不知什么时候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看到全连的战友都死了,他恨老天为什么不让他也跟战友们一同去。他慢慢地起身,将裸露在外的肠子塞回去,拼命地刨雪找枪,但刨出来的却是战友们的残体。

等他终于找到了枪,自己的双手已经冻硬,他想对准自己的脑袋扣动扳机,可僵硬的手根本无法活动。

他痛不欲生地在雪白血红的250高地上躺着,放声号哭,他无法相信刚刚还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全死了。他想死,但是内心又有一个声音提醒他:“不许死,要找到大部队,为战友们报仇。”

可等来了大部队,他却晕了过去。

他在昏迷中被大部队抬回祖国,在他昏迷的93天里,医生先后给他做了47次手术。

面对这样的重残英雄,医生们又想救活他,又感到为难。

由于朱彦夫的手脚被冰冻太严重,消冻后不断地溃烂,为了不危及生命,只好截肢。医生小心的一次少截一点,但是面对不断的溃烂感染,只能一次次截肢。

他被安排在离太平间只有一步之遥的太平室进行救治,终于93天以后的一天,他突然睁开了眼睛,医护人员看到他睁眼的那一刻,兴奋得就像在迎接一个刚落地的生命。

然而刚满18岁的朱彦夫醒来后却发现自己已不是“自己”。没有手脚,身体被截得不足1米,他崩溃到不吃不喝,拼命去撕咬身上的绷带。

医生护士一边流泪,一边劝他冷静。

他崩溃地说:“我还怎么去行军打仗?我怎么去替我死去的战友报仇?”

于是他开始绝食,也不吃药,甚至趁护士不在身边,几次努力爬上窗户,准备窗户跳下去,最后都被拦了下来。

有一天,医生动怒了:“我们费了老大的劲将你救回来,你却要死。你个懦夫,自私鬼。”

医生的激将果然比好言相劝有用,这令朱彦夫已经冻成冰坨的心,开始慢慢融化,他从此再没有寻死觅活。

战争结束了,抗美援朝的战争也取得了胜利。但朱彦夫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他要面临的是自理之战、自我认同之战。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三

每天凌晨5时30分,天未亮,她就站在校园中举着小喇叭高声呼唤全校同学:“姑娘们,起床读书啦。”每天深夜11时,她还在扶着栏杆、紧握着手电筒颤巍巍地上楼下楼,检查每一间教室和宿舍。

前,她经过不懈努力,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免费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中,犹如她的手电筒,照亮了贫困山区1645名女孩迈向大学之路。

她还是136个孤儿的妈妈,来在她的呵护下,一个个孤儿健康成长,走进学堂。

136个孤儿的妈妈。

“如果没有张桂梅妈妈,我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吃苦、自强和感恩。”在华坪县儿童之家(孤儿院)长大的孤儿张惠华近日对记者说。,张惠华7岁,父亲因矿难身故,母亲离家出走,她和弟弟被送到了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那天,张桂梅一只手抱起5岁的弟弟,另一只手紧紧地抱住张惠华,亲切地说:“孩子,别怕!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

高三时张惠华去丽江读书,张桂梅送她到客运站,反复叮嘱:“去了要好好读书,争取考个一本学校。”张惠华不想让妈妈失望,每天在灯下看书到凌晨一两点钟,最终他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现在是华坪县驻村扶贫队员。

从3月起,张桂梅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刚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从2岁一直到12岁,满院子哭声震天,她只能抱着孩子们满院子走。很多孩子体质较弱经常生病,她常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奔跑。孩子们入院不久,都自发地喊她“妈妈”“老妈”。她把孤儿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经常背着幼小的孤儿在儿童之家和学校打扫卫生。儿童之家成为温暖的家,孤儿们都是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

11月20日,记者走进儿童之家,孩子们大都上学去了,只有4岁多的丁小付刚从邻近的攀枝花市看病回来,他患有出血性紫癜,经常去攀枝花治疗。女保育员李光敏说:“老妈最操心的就是丁小付,忙不过来陪他去看病时,就不断打电话问病情。”李光敏11岁成为孤儿被送进儿童之家,长大后考上云南艺术学院幼师专业,毕业后放弃在昆明工作的机会,回到华坪儿童之家工作。“儿童之家需要我,老妈有重病,回来也好照顾她。”她说。

19年来,在张桂梅的呵护下,先后有136个孤儿在儿童之家健康成长,其中10多个孤儿考入大学。

1645个贫困女孩的大学梦。

20,张桂梅萌生了在华坪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精神病?”张桂梅的梦想招来一些人的质疑和辱骂,许多人也感到不解。

张桂梅从儿童之家的孤儿们身上,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看到了贫困山区父母强逼女儿早早嫁人换彩礼的悲剧,看到了许多农村女孩初中毕业后,因为贫困没钱上高中,不得不去打工谋生。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质女孩——低素质母亲——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要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由此,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为筹集资金办女子高中,张桂梅四处求助,向社会募捐。有时疲惫、无助至极的她坐在昆明街头,靠着墙根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整整奔波5年,只筹到一万多元。,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在北京开会期间奔走于各大媒体,讲述自己要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

在各级党委政府投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终于实现了。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9月1日,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贫困山区的96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开始实现她们继续求学的梦想。

“如果没有张老师,没有女高,我和姐姐都肯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现在女子高中工作的周云丽激动地说。20,周云丽和姐姐一起考上华坪县普通高中,但在农村贫困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残疾,姐妹俩面临一个或两个辍学的困境。幸运的是恰逢女高建成,她们俩都进入了女高读书,如今姐妹俩都已工作。

张桂梅招收学生的原则是,只要是丽江各县农村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即使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她都收下。女子高中的学生不收学费、住宿费和书本资料费,每人还发3套校服和箱子。唯一支出的伙食费也便宜,四五元即可吃一餐。丽江各县农村甚至其他州市的贫困女学生纷纷来报名入学,如今女子高中已有9个班、470名在校学生。

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11年来,女子高中毕业1645名学生,连续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连续8年丽江市高考升学率第一名,1名学生还考上浙江大学。今年该校又创佳绩,118名毕业生中,109人上了本科线,9人上了专科线。

女子高中的同学们不仅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高中3年每人还为贫困的家庭节约5万多元,大学毕业后她们又带动了全家脱贫。女子高中改变了1645个农村女孩的命运,也改变了1600多个农村家庭的命运。

好校长带出的好学校。

“女子高中招收的学生基础差,老师也年轻,学校设施也不算很好,为什么高考那么棒?”有人问张桂梅。

“因为我们能吃苦!因为我们有理想信念教育!”张桂梅毫不犹豫地说。

在女子中学校园内,你常常可以听到学生们擂鼓一样急促的下楼声,可看到学生们像一阵风一样跑过校园。她们凌晨5点半起床,晚上12点20分休息,中午吃饭10分钟,晚饭半小时包含打扫校园卫生,其他时间除午休40分钟和做操外,都在上课学习,每周只有周日休息3小时。

“如果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我怕她们走不出大山,这种严厉对她们一生都有帮助,将来都不会怕苦怕累。”张桂梅解释说。实际上她比学生更辛苦,她每天凌晨5时15分起床,是为了及时喊学生起床,夏天清晨校园里常有蛇,她早起去赶蛇。每天晚上8点半和10点半,她还打着手电摸索着检查两遍校园各个角落。所有学生都睡了她才睡。

女子高中校园里,处处都有红色文化的标语,在运动场旁石壁上,绘有鲜红党旗和入党誓词,还有“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巨幅大字。11月20日上午,记者目睹了一场每天都进行得非常励志的理想信念教育。9时40分,下课的全校同学迅速跑到操场上,整齐地跳起舞蹈《南泥湾》,高亢地齐唱《红梅赞》《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最后大家有节奏地齐声喊道:“高三加油!上清华!上北大!”每个同学都热血沸腾,红色的校服如熊熊燃烧的火焰。站在一旁的张桂梅举着小广播,激动地与同学们一起歌唱,一起呼喊。

“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这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张桂梅说,理想信念教育激励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斗志,11年来,全校没有一名学生辍学。

“张桂梅和女子高中的实践证明,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华坪县教育党工委书记胥国华感慨地说。

张桂梅时刻温暖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幸却深埋在心底,她年轻时随姐姐从黑龙江到云南迪庆支边,丈夫早逝,没有子女,没有财产,调到华坪县工作后又患肿瘤,绝望之时,华坪的许多干部职工为她捐款治病,党委政府给她许多关心帮助,对此她一直心怀感激。她至今还身患心脏病、肺气肿等严重疾病,可她说:“华坪对我那么好,我要报答华坪,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四

今晚,“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终于播出。其中,张桂梅最令我感动。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一首曲调优美感人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赞颂了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激励着一代代人民教师一片丹心铸民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国,需要1700多万人民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做学生“四个引路人”的总要求,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续写时代意蕴,让教育生涯一路芬芳。

“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做一名郑德荣式的好教师,坚守理想信念做教育。红色理论家郑德荣,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对教育的忠诚书写在信仰的旗帜上。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必须明道、信道。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一个讲政治、有规矩、守纪律的人,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倾心竭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做一名张玉滚式的好教师,用坚守为孩子点燃希望。“最美奋斗者”张玉滚坚守着内心的淳朴与清贫,用无私的爱为山里孩子筑起了一个个远方的梦想。这种坚守像一盏灯,它温暖人心、点燃希望,它划破夜空、照亮未来,生动地诠释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十四五”全面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力推进,广大教师的地位待遇会不断提升,教师职业会更加受到社会尊重,这就更加需要每位教师自觉增强职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坚守教师初心,不为纷扰所动,帮助更多孩子放飞梦想,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做一名于漪式的好教师,用渊博学识绘就学生多彩人生。人民教育家于漪坚持从教70载,主讲多节省市级以上公开课,写下数百万字教育著述,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90高龄仍参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以奋斗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的最前沿。作为新时代教师,要帮助学生画好属于他们的人生彩虹,自己要善做一只多彩笔,做一个知识渊博、学识厚重的筑梦人。要着眼未来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涵养一汩汩的源头活水,精心浇灌一株株幼苗,帮助它们长成参天大树。

“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做一名张桂梅式的好教师,用师者大爱为教育塑魂。爱是教育的灵魂。“时代楷模”张桂梅,秉持“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铿锵誓言,扎根贫困山区30多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了大学梦,以师者大爱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教师工作既神圣也平凡。要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新时代好老师,就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心用情用功去奋斗,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钟情于自己的选择与职责,才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以无私师爱书写桃李芬芳的无悔人生!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五

1950年,朝鲜半岛的烽火狼烟波及到了中国,朱彦夫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再次收拾起行囊,扛起了钢枪就开赴朝鲜战场。虽然他当时只有17岁,但是朱彦夫曾身经百战,还和国军最精锐的部队打过仗,所以自然是信心满满。

虽然说对于战争,朱彦夫是不再陌生,但是朝鲜战场和国内战场不同,作战难度加大了,而且敌人还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美军,所以抗美援朝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但也是受不了朝鲜的恶劣环境,朝鲜的冬天太过寒冷,甚至有史料记载,1950年的朝鲜冬天是此前五十年来最寒冷的一年,可想而知,当时的志愿军是面临着多大的困难。

据后来老兵的回忆,当时如果不戴手套直接握住枪支,那么手在离开枪体的那一瞬间,手心就会被撕下一块皮。如果耳朵不戴防护,在户外待上一会儿,手一碰,耳朵就掉了。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作战前,我军没有准备好充足的冬装和防护用品,所以很多战士都被冻伤了,还没开始打仗就受到了外来原因的影响,这种减员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而且还是大规模减员。

而朱彦夫自己也不知道,就是在朝鲜的土地上,他的命运也即将被改写。1950年11月初,朱彦夫所在的第九兵团来到了长津湖地区进行作战,当时附近的气温已经达到了零下30-40度,但战士们都只穿着单薄的棉衣,还破着洞,寒风直往怀里钻,御寒能力实在是太差了。

而彼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却是装备精良,补给充足,美国大兵们随身携带的棉被和服装简直就像是去度假的。和志愿军战士只能共享棉被抱团取暖相比,美军的每名士兵都配备了御寒能力突出的外服,以及舒适暖和的睡袋。在如此悬殊的差距下,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朱彦夫所在的二连奉命与美军争夺250高地,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敌我双方都明白有一场硬仗要打,都是蓄势待发。作战前夕,志愿军运用巧妙的战术示弱,美军因而掉以轻心,还以为前来作战的中国军队数量并不多,所以也就制定了狂妄自大的想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方针。所以作战一开始美军就被志愿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刚开始的这点优势逐渐就被美军的压倒了,他们仗着先进的武器装备,每天都对志愿军的阵地投下数百颗炸弹,250高地经过了反复的争夺和轰炸,连山头都被削平了很多。

和朱彦夫一起的全连战士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敌人的两个营展开了殊死搏斗,一直坚守在阵地上不退缩。到了最后,双方都开始了白刃战,我方伤亡惨重,很快阵地上就只剩下朱彦夫自己了。令人心酸的是,战士们很多都不是和敌人的搏斗中牺牲的,而是被冻死的,但是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保持着战斗状态,神情坚毅。

随后美军对高地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和轰炸,面对着我方战士的遗体,他们还不死心地挨个捅了一刀,或许是之前的经验让他们害怕了,所以才变得如此残忍。朱彦夫在战友们都倒下的时候,还依旧死守阵地不后退,敌人的子弹雨点一样打在他的周围,朱彦夫还在坚持着向美军扫射。但是就在下一秒,三颗手榴弹就被丢进了战壕里,他还没来得及把它们扔出去,就听见轰然巨响,他只记得自己眼前火光一片,视野一黑便昏了过去。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六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近日,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一个在战场失去四肢的铁血汉子,一个身残志坚的农村带头人,一个挑战人类极限的精神楷模,朱彦夫用自己不平凡的事迹和精神力量感染了无数人。

在山东省委发出的向朱彦夫学习的决定中,提出要学习朱彦夫的“四种精神”,这就是奉献牺牲精神、奋斗拼搏精神、公仆精神和严于律己、立党为公、勤政廉洁精神。时至今日,朱彦夫精神又有了新的含义,全国掀起学习“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号召大家学习朱彦夫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

专访了数位全国各地农村党支部书记和基层干部,看看在他们心中,是如何理解和学习朱彦夫精神的。

作为一名基层村书记,我要时刻将朱彦夫的奉献牺牲、顽强拼搏、人民公仆和立党为公这“四种精神”作为一面镜子,细照、深学、笃行,为建设美丽定山奉献自己的一切。

村看村,户看户,庄户人就看党支部!好的支部书记就是“领头雁”,能让村民心里像吃了秤砣一样踏实。我们要向朱彦夫书记学习,一心为村民生活着想,把全部精力奉献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上。

我完全可以想象,朱彦夫同志多次经历生死考验而存活下来,他一定是大彻大悟的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家乡父老,也是对逝去战友的最好回报。我曾是一名和平年代的战士,今天已在村书记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八年,一定会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把富民强村当作自已最大的价值追求。

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我前进的目标,点燃了扎根农村务实为民的激情,我将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朱彦夫精神,竭尽全力带领全村父老乡亲走上群众期望的幸福之路。

朱彦夫同志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作为一名基层党总支书记,我更应该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带领全村上下迅速把朱彦夫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行动,真抓实干,为建设美好桥头、美丽桥头、富裕桥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七

“《长津湖》最近热映,我的爷爷朱彦夫就是在这场战役中身负重伤的。”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日,在淄博市沂源县朱彦夫事迹展览馆内,朱彦夫的孙子朱帅宗正在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认真讲解。身为展览馆的讲解员,他也是“沂源红”宣讲团的成员之一,在沂蒙革命老区传颂着他爷爷的故事和精神。

“在很多人眼中,爷爷是一个传奇,是人民楷模、时代楷模,而在爷爷看来,他就是一名冲锋不止的战士。爷爷曾跟我说过,有三次冲锋让他刻骨铭心。”朱帅宗说。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沂源县张家泉村人,14岁参军入伍,16岁火线入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而让他终生难忘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冬,朝鲜战场250高地,爷爷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朱帅宗动情讲述。杀红了眼的朱彦夫一边抱起机枪拼命扫射,一边怒吼着。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头部、胸部、腹部7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当时就昏死在阵地上。

后来,增援的部队把朱彦夫从雪地里扒拉出来,送到战地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他醒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枪呢?”当他下意识想摸枪时,发现手没了。当他本能地想站起来时,发现腿也没了。朱彦夫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从不怕死,而那一刻他想到了死。

冷静下来的朱彦夫最终选择了坚强活下去。“成了‘肉轱辘’,可我依然是个战士。不能为国家效力了,但绝不能再给国家增加负担,再给组织添麻烦。”朱彦夫毅然选择了回乡。

回乡后,朱彦夫咬牙坚持、苦练自理能力。1957年,24岁的朱彦夫以伤残之躯,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村民没有文化,他就拿出家中的积蓄办夜校;没有地,他每天清晨带着司号员来到工地吹响嘹亮的军号,带领大家整山造地;没有水,他带着村民打出了4眼大口井;没有电,他用了7年时间,先后79次外出,行程7万多里,为村里和沿路十几个村庄都通上了电。张家泉村一口气创造了当地八个第一:全乡第一个通电,第一个发展林果,人均收入全乡第一……“爷爷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了25年,把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的富裕村、先进村。”朱帅宗说。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朱彦夫主动辞去村支书职务,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三次冲锋——写书。他用残肢抱笔,用视力仅有0.3的右眼,翻烂了四本字典,历时七年,七易其稿,1996年他终于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朱帅宗说:“拿到新书那天,爷爷把自己关进屋里,在书的扉页上,恭恭敬敬地写满了牺牲战友的名字。然后,他双膝跪地,颤抖着双臂,将书点燃,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告慰和祭奠英灵。”

1996年11月,在一次报告会上,朱彦夫由于过度劳累,突发脑梗,导致偏瘫。面对命运的又一次劫难,他依然没有屈服,1999年,由他口述、他人代笔的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出版。

今年8月,《朱彦夫日记》结集出版,朱彦夫在日记中用富有时代特点和乡土气息的内心独白抒写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字里行间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

2014年3月,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全国首位“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9月,荣膺“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今年7月1日,在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后,88岁高龄的朱彦夫心情激动,写下了“永远跟党走”的无悔誓言。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八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朱彦夫说,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他宁愿选择后者。这位钢铁战士、传奇书记,用赤诚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用苦难和血泪汇聚起了中华民族的正能量,震古铄今,荡气回肠。朱彦夫不愧是现代版的“山东好汉”,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朱彦夫在战场上英勇顽强,战功赫赫,在战火中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面对极端困难的生活,他毅然放弃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在和平年代,用残臂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书写极限人生。作为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朱彦夫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以一个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畏艰难,挑战极限,无私奉献,困难面前不退缩,重病缠身不离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学习朱彦夫坚定理想信念,不失赤子之心,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懈追求高尚情操,对手中权力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信念不倒、意志不减,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不断强化精神之“钙”。

英雄气概,攻坚克难。“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朱彦夫筚路蓝缕,逆水行舟,爬山头,到田间,用残臂带领乡亲们开山劈岭,治山改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于,滴水之微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曾经战火蹂躏的土地被装点得秀美而丰腴,曾经贫苦不堪的家乡也成了先进村庄。实干彰显魅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朱彦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以勇往直前的气概攻坚克难,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创新,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赢得群众口碑。

清廉的价值追求根植于思想行动之中,矢志不渝地为党奉献、为民造福,像朱彦夫一样创造辉煌人生。

朱彦夫,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

朱彦夫虽然身体伤残,但是信仰和追求却比一般人更健全、更坚定、更光彩夺目。正是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健全了朱彦夫的身心,让他像一座“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人类精神史上。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朱彦夫缺手缺脚,但从不缺“钙”;他浑身是伤,浑身有病,但就是没有“软骨病”朱彦夫的身上充满了精神之“钙”,它穿越时空、地域、民族和国界,放射出透彻心扉的光芒。

想象的困难,最终靠着顽强的意志站了起来,尽管双腿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他也丝毫不在乎。为了办夜校,教群众识字,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脸被石头划破,残臂断截处也受了伤,却仍矢志不渝。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开始向另一个看似不可能企及的高度挑战:写书。他一天正规学校也没上过,要写作面临着写字、身体和文化“三座大山”。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朱彦夫用两只残臂和嘴巴驾驭着钢笔,开始艰难的写作生涯,凭着坚强的毅力,他练出了“无指翻书”的硬功,靠着视力仅有0.3的右眼,“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历时7年,七易其稿,写出了一部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做这些时?朱彦夫只说了这么几个字:为民服务的精神不可忘。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全村真正实现了荒山变果园、粮食亩产提高上千斤的梦想。他还自己出资在村里建图书馆、办夜校,用自己伤残的身体一次次改写着张家泉村历史。自从担任村书记以来他从未领过工资,就连自己的抚恤金也都用在了村里的建设上,战场舍生忘死,和平年代无私奉献,他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真正践行在了实际行动上,“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崇高品格、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携手,为了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为了可爱的人民更加幸福,永远信守我们当年在党旗下举手握拳的庄严承诺,始终做到视人民群众为父母,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悬头上,像时代楷模朱彦夫一样,立志不言悔,信念不放弃,以共产党员的诚挚与坚毅,立足本职岗位,服务社会人民,续写人生豪迈,挑战极限人生,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阳光明媚的明天一路前行吧。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九

近日,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老战士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连日来,时代楷模朱彦夫的事迹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朱彦夫挑战生命极限、一心为民的精神信念,感动了很多人。无手无脚、没有左眼、没上过几天学的朱彦夫,却一直坚持读书、看报纸、写日记。最近,朱彦夫的部分日记曝光。

1963年12月(节选)。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内心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是死去好还是继续活着好?活着吗,艰难如山,寸步难移,在全部生活的历程中,都充塞着每行必遇的困难、阻碍和烦苦。小则吃饭穿衣,大则行走旋作,以至工作与斗争,都每每依次横在我的面前。这样下去,对党和国家、人民和自己,都不可能有什么好处。死去吗,这是违背人民利益、毫无价值的牺牲。

这些难题,这些复混烦思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起来。为革命、为生活而斗争的视线,渐渐暗淡、模糊了。如果说,在残废以后还曾以勉强的精神,在农村为革命事业做了一点事情的话,那只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这可以消磨静卧、孤坐所带来的郁闷沉默状态,用以弥补前功未完的缺额。

当我读到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恍然急剧地跳动起来: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此刻,我的心象一棵久枯失育的草,得到阳光和空气的温慰一样,顿时舒展开来,逐渐返青了。这句伟大宝贵的话,正好说到我的内心深处,我正是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困难而没有看到全局的光明前途,对困难丧失了斗争的勇气,把视线固定在一个小的死角里。

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以他所散发出来的光热,去改造他周围的自然环境,去帮助和改造他周围群众的落后思想。

_武装了我使一个在别人看来只能清享厚福终身,毫无生息作为,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应由别人捧碗相喂的人,重新振作起精神,拿起另一种斗争武器。

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

我有嘴能说,有眼能看,有假肢能走动,有胳膊会写字这就是我与阶级敌人、工作困难以斗争的有力武器。在_的指引下,我决心以这种武器,排除万难,努力奋斗,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十

学习朱彦夫坚定理想信念,不失赤子之心,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懈追求高尚情操,对手中权力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信念不倒、意志不减,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不断强化精神之“钙”。

英雄气概,攻坚克难。“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朱彦夫筚路蓝缕,逆水行舟,爬山头,到田间,用残臂带领乡亲们开山劈岭,治山改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于,滴水之微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曾经战火蹂躏的.土地被装点得秀美而丰腴,曾经贫苦不堪的家乡也成了先进村庄。实干彰显魅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朱彦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以勇往直前的气概攻坚克难,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创新,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赢得群众口碑。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十一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张家泉村,从小家贫如洗,一天学堂没进过。1947年参军,打了上百次仗,立了三次功,负了十多处伤:淮海战役伤了腿,朝鲜战役没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轱辘”,仍然是战士!残后不愿寄生,立志以残躯再为国尽力,于是拼了命的锻炼自理能力,学会了装卸假肢,吃饭,穿衣和解便,还学会了认字,读书和写字。乡亲们信任俺,选俺干村支书,结果一干就是25年,小山庄起色不小。回顾残后几十年,总感一肚子话要说,总想写点什么,以述残疾人自强之志,谢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情,于是便有了这本书······巳有很久,我没有读到过能够如此让人为之动情的书了。

每翻几页,眼泪都会不由自主地摘下来,一边擦一边读,连夜一气将它读完。这是山东沂像县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双手双脚、只有一只0.3视力的眼睛、一天学也没上过、凭顽强精神拼命自学、用嘴和双肘叼着抱粉笔的人,历时七年,蔽着汗、范粉血和情写成的3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透过这部书,我深切感觉到了人类生命的一种无穷力t;感受到了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生命极限时再创辉煌人生的勇气;也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革命战士无私无畏、爱国爱民的高贵品质。我为此书叫绝!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来说,这是部不可多得的人生教科书。

正像小说评论家蔡桂林所讲的:“它是一曲生命的绝响,是人生极限处向生存挑战最壮美的风景。其精神反撼力将大大超过《钥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叫《极限人生》,这个人叫朱彦夫,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白痴。朱彦夫,1933年出生于沂蒙山下沂源县强家庄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为掩护一位八路军侦察员,被日本鬼子和汉奸枪杀了,朱彦夫在残疾后,依然坚强不屈,遇到困难从不后退,每一次都是坚强的应对,他一天学都没上过,却写出了这么长的小说,而且他是靠着两条断臂,一只视力模糊的眼睛。这是一种让我们多么敬畏的精神啊!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十二

回顾张丽莉受伤的那一幕,第十九中学教师李金茹泣不成声。那天,距离李金茹几米外的张丽莉站在车旁正在疏导学生。突然,原本停在路旁的客车猛地向学生们冲过来。危急时刻,只见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一名吓傻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碾到了下面。“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丽莉完了,大喊快救张老师。孩子们也高喊,张老师怎么了!”李金茹说:“其实丽莉当时如果躲开完全有充足的时间,但她把精力放在救学生上了!”“丽莉呵护学生胜过自己。”第十九中学副校长靳艳萍说,她还有一次保护孩子的故事在学校传为佳话。20xx年冬天,张丽莉班里有一名学生生病了。她领着几名班干部去看望。过马路时一辆自行车因为坡路太滑,摇摇晃晃地朝学生闫泓轶撞了过来,眼看就要撞上了。这时,张丽莉猛地一把将闫泓轶揽在怀里。闫泓轶没什么事。可是张丽莉却被自行车撞了个正着,狠狠地摔在了地上。“丽莉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还惦记着她的学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主任赵鸣雁说,“张丽莉昏迷多天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高位截肢后,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出人意料的是,张丽莉不仅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30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30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十三

热播的电影《长津湖》让71年前的那场战役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进入朝鲜后的第二次战役,这场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态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区域,为后面的胜利谈判奠定了基础。

可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队,我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要打赢这场战争,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饿死、冻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有的连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下,为了伏击敌人,因长期卧伏在雪地里,最终整个连都被冻成了冰雕。被人们称为“冰雕连”

透过这部电影,长津湖战役和“冰雕连”再次被人们知晓。可是却鲜然有人知道,在这场战役中还幸存下来一位“冰雕战士”,他在这次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一个眼球,在昏迷了93天,历经47次手术后顽强的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精彩,这个人就是朱彦夫。

朱彦夫出生在1933年,那个时代,穷苦人家居多,因为穷得没有粮食,朱彦夫原本兄妹7人,最终活下来的只有3个孩子。在父母的终日劳作下,一家人勉强度日。10岁那年,朱彦夫亲眼目睹了父亲惨死在日本人手中,从此恨透了日本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自己的国家还要受外国人的欺负。

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努力让国家强大起来的种子已经悄悄生了根。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1947年,碰到了前来招募士兵的解放军,才14岁的朱彦夫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在军队里,朱彦夫感受到了温暖和团结,他肯吃苦,不怕牺牲,成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前后经历过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役,可谓战功赫赫!而最惊心动魄的战役正是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次长津湖战役。这次战役改变了他的一生。1950年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第9兵团被派往长津湖地区与美军争夺“250高地”。

长津湖地区有着非常恶劣的地理环境,当时正是50年一遇的严寒天气,雪花飞舞,到处都被厚厚的雪覆盖着,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毫不退缩,与敌军激战了三天三夜,最后整个连拼得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了。他看着同志们一个个死去,心里无比痛苦,战场上的情况却容不得他悲伤。

他把周围唯有的三挺机枪搜罗到自己身边,不顾一切地轮换着疯狂扫射,此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誓死也不能丢失阵地。这时忽然飞来几个手榴弹,朱彦夫习惯性地抓起手榴弹就往前扔,当他想继续扔第二个手榴弹时,只听“轰”的一声,朱彦夫就失去了直觉。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彦夫竟醒了过来,这时候,战斗早已结束。迷迷糊糊中感觉脸上有一个黏黏糊糊,冰冷的东西滑到了嘴边,饿极了的朱彦夫来不及多想,就把嘴边的东西吞了下去。事后才知道,那是他自己被炸出来的眼球。

他尝试着想爬起来,却发现手脚都没了知觉。又饥又冷的朱彦夫又昏了过去。后来,增援部队过来,发现了他,把他送到了后方的医院。医生看到他的时候,倒抽了一口冷气,他的头部、胸部、腹部都受了重伤,血肉模糊,腹部肠子已经流到了外面。

送到医院后,迅速做了手术。由于伤势太重,朱彦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却始终有着呼吸,连医生都惊叹他顽强的生存意志力。在昏迷了93天,经过了47次手术后,朱彦夫终于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彦夫痛苦地发现,他的双手双脚因为冻伤太严重已经腐烂,都被截掉了。他现在成了一个没有四肢的肉轱辘,还少了一只眼睛,剩下的那只眼睛也只有0.3的视力。只有18岁的自己,就要成为废人了吗?想到这里,他一度感到绝望,几次想自杀,却没有成功。

后来,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的生命是我们经过了90多个日日夜夜在死神那里抢过来的,也是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挺过来的,怎么现在就说不想活了?”经过这么一点,朱彦夫冷静下来,是啊,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们,自己也要好好活着。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十四

朱彦夫,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十五

春天来了,沂河岸边的一座小院花红柳绿,生机勃勃。八旬老人朱彦夫尽情享受着眼前的春色,脸上写满笑意。老人总爱重复一句话:“我很幸福、很满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相守55年,妻子甘当丈夫的“拐杖”

2010年2月27日,是朱彦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脚”。

下葬那天,77岁高龄的朱彦夫执意要给妻子披麻戴孝,因为在他看来,妻子不光为他生育了6个子女,而且还是他的“四肢”和“拐杖”,母亲般呵护着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彦夫在康复医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陈希永,刚好20岁,身材高挑,面庞白净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彦夫这个奇怪的“肉轱辘”,她吓坏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陈希永有个姑父叫武宪德,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正张罗着给这位战斗英雄找对象。

“既不能嫌弃残疾人,还得善良勤快会持家。”按这个标准,武局长一连说了好几个都没有说成。一个偶然的机会,武宪德想到了他勤劳聪慧的内侄女陈希永。

憋了好几天,武宪德试探着给内侄女做媒,没想到,陈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简单:“朱彦夫是人民功臣,没人照顾不成。”

爱情来得有点突然。1955年9月,陈希永与朱彦夫喜结连理。第二年,她跟着这个“无肢青年”回到了贫瘠的小山村。

陈希永万万没有想到,婚后的生活会如此艰难。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为丈夫熬药、穿衣、洗脸、装假肢,帮丈夫如厕,伺候完丈夫还得伺候年迈的婆婆。上工号一响,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干活挣工分。

1960年的春天,村里遭遇大饥荒,陈希永把能吃的东西先端给婆婆和丈夫,再端给孩子,自己则背着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脸肿了,眼睛只剩下两道缝。朱彦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让陈希永吃,可她说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还是心里。或许是因为头部留有弹片,朱彦夫性格有时比较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一次写作时,因妻子进门打断了他的思路,他趴在床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陈希永叫屈,她却说:“我再苦,还能有老朱苦?”

“妻子这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健康全都献给了这个家,她守护我的生命,为婆婆养老送终,一手带大了6个子女,她是我们朱家的恩人。”这是朱彦夫对妻子的评价。

受母亲言传身教,子女们都很孝顺。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聚到老人身边。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即便身体残缺也幸福!

政府两次建房,让功臣过上舒心日子。

1996年,朱彦夫作报告时,突发脑梗塞倒在讲台上,从此半身瘫痪。县委、县政府为便于照料他的生活,特意在县城边上批了一块地,为他建了一个小院。

走进这座温馨的小院,可以感受到建房者的用心:为让朱彦夫充分享受阳光,平房的窗户设计得很大;为了便于就医,小院离医院和部队大院很近;怕老人寂寞,院里种有一排牡丹和5种树木,夏天一方浓荫,秋日果实满树。

其实,这是沂源县给朱彦夫修建的第二座房子。

上世纪70年代,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窦云圈探望朱彦夫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处住房:墙壁用木头撑着,下雨天四处漏雨。

“再苦也不能苦功臣”,窦云圈连夜向县政府写报告,要求给朱彦夫建新房。

很快,建房报告批准了,位置选好了,建筑材料也备好了,可朱彦夫说啥都不同意:“全村人住房条件有限,让我住新房,这不是脱离群众吗?”

这一拖就是4年。老英雄的房子越来越破,这成了窦局长的一块心病。1974年秋,朱彦夫应邀赴外地作报告,出行时间1个月。他前脚离开家,窦局长后脚就带着施工队进村了。

石墙青瓦,宽敞明亮,屋前的那一片竹林格外翠绿。记者采访时看到,这座老房子虽然历经40年风雨剥蚀,却依然十分坚固。村里人回忆说,为确保施工质量,窦局长3天一查5天一验,房子能抗7级地震。

新房子赶在朱彦夫回来前建好,原以为先斩后奏能逼朱彦夫“就范”,可执拗的他却坚决不住。县委领导听说后,几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朱彦夫才同意搬进新房。

人民功臣人民爱。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朱彦夫的关心无处不在。老人的儿子朱向峰告诉记者,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每年都会派人专程看望,帮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

朱彦夫老伴去世后,县民政局全体出动,尽心尽力帮着操办丧事;为方便照顾老人,儿子朱向峰所在单位规定,只要老人需要,他可以随时回家;去年,县里专门给老人请了一位护工,负责照顾朱彦夫生活起居。

朱彦夫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照顾。”

半身瘫痪18年,战友之情如沂水长流。

扛过枪,一辈子都是战士。离朱彦夫家门口不到20米有一座营院,驻守着济南军区某预备役工兵团,朱彦夫把这些战友看作最贴心的人。

每天早上,老人伴着军号醒来。天气暖和时,他会让人推着轮椅到营区门口晒太阳,他戏称自己是团里的“编外哨兵”。

老人跟官兵们亲,工兵团的官兵更加崇敬这位老英雄。朱彦夫家人说,做了20多年邻居,大家都成了一家人。

每逢节假日,工兵团的团长、政委都会带人到老人家慰问,陪老人聊天解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济南军区历届领导都很关心朱彦夫,多次安排专人探望慰问。朱彦夫的老部队,有着“沂蒙旅”之称的济南军区某摩步旅,把朱彦夫精神作为宝贵财富,利用冬季野营训练等时机,组织官兵来到朱彦夫家中,听老人讲过去的战斗故事。许多官兵还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专程到沂源县陪老人聊天。

迟浩田上将连续几十年关心朱彦夫的生活和健康,曾专程到沂源县看望他。1987年,迟浩田听说朱彦夫打算写一本书,热情鼓励他:“有志气,我期待你的成功!”33万字的《极限人生》脱稿后,迟浩田亲笔题写了书名和赞语:“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真情守护,18年诊疗不收分文。

2013年6月底,朱彦夫家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

“从今天起,老英雄就交给你了,一定要照顾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原党委书记周日光,把守护朱彦夫老人生命健康的接力棒,传给了医院新任党委书记曹宪忠。

1996年底,朱彦夫作报告时突发脑梗塞,从此半身瘫痪。出院后,时任省委领导非常关心,安排齐鲁医院诊疗。但从那时起,齐鲁医院就主动担起了照顾老英雄的担子。

春去秋来,齐鲁医院的班子换了好几届,照顾老英雄从未间断,医院每年都会派专家上门为老人查体诊疗。2010年,朱彦夫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齐鲁医院及时治疗,手术非常成功。

18年前,齐鲁医院就订了一条原则:不让功臣为治病疗伤花一分钱。之前的常规查体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朱彦夫没说啥。可这一次心脏手术要花10多万元,清廉一辈子的朱彦夫再也忍不住了。

“要么正常收费,要么停止治疗。”朱彦夫要是拗起来,谁也没办法。

实在没辙了,医院当着老人的面收下费用。老人出院那天,医院安排办公室主任陪他回家,之后又用3天时间,陪朱彦夫家人一分不差地报销了所有医疗费,才返回医院。

朱彦夫的家距齐鲁医院140公里。手术后,医院专门给老人提供了一部心脏远程监控仪,以便随时掌握他的身体状况。

社会各界对朱彦夫的关心,同样令人感动。

在朱彦夫家里,记者看到一摞旧信件。老人告诉记者,过去他每年都能收到大量群众来信,1996年,他的《极限人生》刚出版时,他前后收到了近万封读者来信,关心的、慰问的、表达崇敬之情的、讨教人生感悟的,内容非常丰富。

老人说,捧读这些群众来信,可以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纯朴善良,我们的群众是多么真诚厚道!60年代,青岛有一位女青年得知他的事迹后,经常写信并附带几元、十几元钱,坚持了10多年。时至今日,他仍然不知道这个好心人的名字。

朱彦夫的乐观、满足和幸福感,源于党、政府和社会对英雄的关爱与崇敬。

人民崇敬英雄,必将催生更多的人民英雄!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十六

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

他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1950年,朱彦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从部队回到家乡后,于195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查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

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山顶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村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张家泉上千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现在,村里产的苹果都卖到了国外。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十七

近日,电影《长津湖》热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与牺牲感动了亿万观众。

72年前,就是在这场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朱彦夫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此后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用25年的时间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他又用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2019年,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将生命投入到未竟的事业中。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0年12月初,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长津湖二五〇高地,他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

朱彦夫在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里回忆:“在这个已被大雪封死的二五〇高地上,在全连覆没的前沿交通壕里……居然有一条正在极缓慢地复苏着的生命。”朱彦夫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爬行了3000多米,找到了部队。

昏迷93天、手术47次后,朱彦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然而,惨烈的战斗让他的躯体受到严重伤害。

朱彦夫数次陷入绝望,但想到战友的牺牲,他决定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事业中。作为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没有继续住在荣军医院,而是选择了回乡。

学会生活自理,是他要攻下的第一个“堡垒”,与疼痛斗争,成了朱彦夫的生活常态。

一开始,残臂刚夹起勺子,勺子就掉了;用嘴衔起勺子,又把碗碰翻了;终于舀上了饭,刚要低头张嘴,勺子又掉了下去。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上几十次、上百次。每吃完一顿饭,他都累得精疲力尽。

一次次练习中,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厕自理……“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朱彦夫说。

“人活着,就得奋斗”

1958年,朱彦夫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

张家泉两山夹一河,耕地零星分布在山坡上,干旱贫瘠,产量很低。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

脱贫需要改地。张家泉村有一条荒废多年的沟,南北长千余米,沟顶沟底落差上百米。朱彦夫决心改造它。上面填土造地,将农田连成片;下面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用。

朱彦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张家泉人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这条长期荒着的沟,成了平展展的耕地。当年,张家泉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几年下来,朱彦夫又带着张家泉人将其他几处荒地变成沃土。

…………。

在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0多年里,张家泉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

整山造田、打井找水、修路架电……张家泉村在周围村庄中创下多个第一。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朱彦夫说。

“信念不倒,精神不垮”

1982年,患肝炎的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卸任后的朱彦夫有了新的目标,他要把战友们的英勇奋战写成书。衔笔写字、翻阅字典,这并不比学吃饭穿衣、打井整田容易多少。

要想写书,先得练习写字。他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写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麦粒般小的字,朱彦夫花了两年。

写作期间,朱彦夫前后翻烂了4本字典。开始时,一天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有的字还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坚持着,经常一天写十几个小时。这位老战士,硬是用舌头查字典,写出了33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此后又写下《男儿无悔》。

直到今天,每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老百姓依然会聚集到他的身边。年长者要与他叙叙旧,中年人要和他讲讲村里新变化,青年人要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模样。

2014年,村中建起了“朱彦夫事迹展览馆”,目前已接待各地学习访问团数百个、学员数万人,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基地。

从拿枪杆子,握锄把子到用笔杆子,历经百般磨难,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头。回看过去的人生,朱彦夫说:“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十八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时代楷模朱彦夫身上体现的最宝贵品格就是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包心鉴认为,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彦夫四肢残缺但人格健全高大;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为带领乡亲们走上富裕道路而拖着假肢四处奔走;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用嘴含笔艰难写作,为我们留下催人泪下的作品。

包心鉴说,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生动表明,崇高的`人生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认真学习朱彦夫,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担当起人民赋予的责任,应当成为所有共产党人终身的价值追求。

感动中国先进朱彦夫事迹感悟体会(精选19篇)篇十九

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

他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1950年,朱彦夫在____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从部队回到家乡后,于195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查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

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山顶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村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张家泉上千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现在,村里产的苹果都卖到了国外。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相关范文推荐

    时光印记七年级(专业18篇)

    优秀作文是语言优美和文采斐然的,它能够给人带来阅读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一起来看看吧。已经过去留下了美好回忆。正在走来带来

    教师节简单发言稿(优秀20篇)

    发言稿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发言者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正在困惑如何撰写发言稿,那么这些范文将为你提供一些指导和启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

    低碳过春节倡议书(热门14篇)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过去一年的感恩和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1、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先进个人教师事迹材料有哪些范文(20篇)

    在写事迹材料时,需要全面准确地描述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展示其鲜明的特点。范文中的事迹材料生动具体,展示了个人或团队的才能和创造力。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教师,

    海底两万里读书心得初中(精选22篇)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读书经历记录下来,留下宝贵的阅读笔记和心得体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优秀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生活中处处皆有科学,

    天宫课堂第三课直播心得与感想(专业18篇)

    总结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思考省略,有助于我们在未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下方,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指

    小鸭上坡教案(热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有效管理教学时间和资源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教师们常犯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大家可以参考和改进。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积累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

    语文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优质14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回顾培训中的重要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你们写作提供一些灵感。

    小学公开课总结(模板21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阅读和分析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整理了一份详细的范文范本目录,供大家浏览和使用。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过去,时间的流

    习惯的力量读书心得(专业14篇)

    读书心得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感悟以及对自己的启发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所读书籍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